第一篇:加强党员干部教育提高执政能力
加强党员干部教育提高执行能力
党员干部是党组织的骨干力量,是党履行执政使命的重要载体。提高党员干部的执行能力,从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这是一个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基层党的组织和党员,必须把贯彻与执行能力的提高做为重要指标。
一、提高执行力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执行力是巩固执政地位的客观要求。机关的工作如何,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机关干部的执行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以及党的执政意图的实现程度。
(二)提高执行力是加快发展的现实需要。环境也是生产力,好的环境能促进发展,差的环境将阻碍发展。从全国范围来看,发展快的地区无不是因为重视了环境建设,为投资者提供了高效优质的服务,特别是软环境更是成了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地区最为宝贵的无形资产。而能否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机关执行力如何。
(三)提高执行力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十七大提出要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做到依法行政。如何提高执行力,建设“依法、高效、务实、廉洁”的机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四)提高执行力是转变机关作风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我党连续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促使广大干部进一步加强学习,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服务基层,干部作风有了较大的转变,工作散漫、作风浮漂现象得到了有效扭转。但面对新形势,干部作风及素质方面的新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提高执行力已便更好的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加强教育,不断提高执行力
提高执行力重点在于党员个人素质的提高,其关键就在于必须通过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从思想上进一步牢固树立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事业感。
(一)加强领导,在增强教育培训的规范性上下功夫。要引导各级党组织把党员教育工作切实摆上重要位置,做到思想到位、责任到位、力量到位、措施到位。一是要提高认识。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深度,充分认识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形成共识,明确目标,抓好落实。二是要坚持制度。要进一步坚持好、落实好各项教育培训制度,重点要进一步深化党校集训、“党员学习日”学习、座谈讨论、交流检查等制度,确保教育活动规范有序、扎实深入地开展。三要加强督查。要结合实际,认真制定出台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意见,加强对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并抓好督促检查。年初,要重点检查基层党校等阵地的计划组织落实情况。年中,要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开展抽查督查活动。年末,要根据一年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工作加强经验交流、汇报考核。同时,要根据理
论武装工作的需要,适时举办基层党校负责人业务培训班,为抓好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保证。
(二)强员健网,在增强教育培训的经常性上下功夫。加强党员教育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必须从基层基础抓起,进一步加强队伍阵地建设,完善教育机制,确保广大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一是要加强教育培训力量。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要求,切实加强对广大理论宣传工作者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服务水平。要重点指导各地各单位加强基层党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宣传员队伍建设,为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有力保证。二是要拓展新的教育培训领域。在推进基层党校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做到重心下移,在农村、社区深入开展相关党员教育活动,尤其是在非公企业党员中如何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方面要作出新的探索,以进一步拓展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面。三是要加大教育培训资金投入。把党员教育经费纳入年度预算,确保教育经费落实;加大投入力度,根据教育培训的实际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设施。有条件的镇、村要添置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设备,以进一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新型农民的需要,从而为深入开展党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
(三)讲究方法,在增强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上下功夫。在新形势下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既要弘扬传统经验,又要创新方法思路,使教育培训取得更好的效果。当前,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重点推行九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一是专题辅导。邀请领导和专家作专题辅导报告,让党员干部更系统、更深入地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有关理论知识,加深理解,把握精神实质。二是社会调查。组织动员党员干部围绕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开展社会调查,提高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讨论座谈。紧扣教育主题,让党员干部敞开思想、广开言路、交流体会,融会贯通,提高实效。四是电化教育。通过远程教育手段,开展形象化教育,进一步增强学习教育的时效性,扩大教育的覆盖面。五是考试考查。督促党员干部在集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自学,巩固教育效果。六是典型示范。通过组织学习身边的典型,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七是集中轮训。利用基层党校,让党员分期分批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坐下来接受教育培训,增强学习的系统性,提高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八是参观学习。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周边发展县市、先进单位学习考察,进一步打开党员干部的视野,创新发展思路,激发创业热情,提升工作动力。九是载体引导。通过开展知识竞赛以及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让党员干部在参与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总之,基层党员干部教育要根据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不同,采取灵活的方式来进行,做到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力避呆板单调和形式主义,努力使教育形式为教育内容服务,教育方法为教育效果服务。
(四)创新理念,在增强教育培训的科学性上下功夫。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人为主体,充分尊重人,把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实现党员干部的全面发展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创新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整体开发理念。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
和实践锻炼工作中树立整体开发理念,就是要确立大开放、大培训、大锻炼观念,使干工作的“运行线”始终围绕党委、政府的“需求线”展开,与经济结构和人才结构的调整相匹配,与产业升级相适应。树立协调发展理念。要从系统论角度分析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系统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既要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又要统筹兼顾、共同推进,避免“一刀切”,使之协调有序开展。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把阶段性工作和经常性、长期性工作有机统一起来,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认真分析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科学把握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工作的新要求,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系统性。
第二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提高党员干部执政水平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十六大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党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而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人民的要求。在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的条件下,我们党要带来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远源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化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认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提高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在中国蓬勃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然而还要清醒地看到从世界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的历史还是短暂的,总的说来还处在实践和发展的初期。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前进途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与风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邓小平同志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本文转载自[范文大全-http://www.xiexiebang.com找文章,到范文大全]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他充分估计到了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发生这样那样的失误以至挫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助于我们避免发生这样那样的失误以至挫折,有助于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所谓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本文转载自[范文大全-http://www.xiexiebang.com找文章,到范文大全]济和文化事业,有统领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度重视,他们领导全党紧紧围绕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着重从思想和伤风体制和机制、方式和方法、素质和本领等方面加强和改进,有力地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十六大以来,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按照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总揽全局的能力的要求,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执政57年以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党在实践中锻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
党的执政能力,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从它的主体讲,既涉及各级党组织,也涉及党员、干部,还涉及党的整体;从党的内容讲,既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贯彻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处理执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也指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通过执政完成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的能力,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适应执政条件的变化,适应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的新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新认识和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体现了我们党在执政理论和执政实践上的新进展、新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党执政以来的全部实践活动和理论成果表明,执政能力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从来都是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加强和改革党的建设,以党的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全面推进。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继续推进各方面改革,着力解决经济运行
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进展,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对于执政党来说,党的建设重点是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该体现到把握党的执政规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增强党的执政意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来。同时,又要把党的执政能力提高作为检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党的建设的实践表明,执政能力建设是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一要红线,是党的各方面建设的综合体现。党的执政能力提高了,就表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取得了成效。如果党的执政能力没有提高甚至于有所降低,就表明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党的建设的实践表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坚持做到四个结合: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同党的思想建设和理论武装工作结合起来;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同党的组织建设结合起来;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同党的作风建设结合起来;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同加强改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结合起来。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得到变化,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增强全党同党同志的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已经突出地摆在我们党的面前。党的执政能力如何,已经越来越成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关键性因素。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能只讲一些抽象的,空洞的理论而是要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提高,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去提高,在解决复杂矛盾和突出问题的实践中去提高,在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实践中去提高。我们党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根本性建设。这是时代要求、人民要求
。我们党执政57年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党在实践中锻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党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抓紧解决的问题。
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我们党必须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当前,党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素质和能力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较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影响党的执政成效,必须引起全党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解决。
当前,国内外形势总体上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比较有利,因此全党要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始终注重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把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三篇:提高政府执政能力
2008年究竟发生了多少群体性事件,官方尚未公布最新数据。不过三年前的一组数据已经说明问题的严重性。根据2005年的《社会蓝皮书》披露,从1993年到2003年间,中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增加到约307万。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和公共事件的多发期。近年来,一些地方因群众诉求渠道不畅、公共事件处置失当,以致激化矛盾,酿成群体性事件的案例时有发生。激烈的冲突对抗、严重的破坏性后果、恶劣的社会影响,几起群体性事件以极端表现形式给基层政府的执政敲响了警钟。
一、群体性事件正日益考验基层政府的执政能力
2008年注定是非同寻常的一年,既有北京奥运会胜利举办、“神七”飞天这样的喜事,也有汶川地震、南方雪灾这样的天灾,同时还发生了许多起非同寻常的群体性事件。主要有:贵州瓮安事件。由于该县女学生李树芬溺水身亡,其家人对公安机关的“自杀”鉴定结果不服。6月28日,死者家属在瓮安县城游行,大量群众聚集围堵县政府,后转变为突发群体性bao力事件。瓮安县委、县政府、县公安局等160多间办公室、42辆警车等交通工具被烧毁,150余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600多万元。
云南孟连事件。该县勐马镇胶农因橡胶林产权归属一事多次与当地橡胶公司发生争执和冲突。7月19日,勐啊村5位胶农被警察强行带走,数百名村民手持器械,与警察发生激烈冲突。警察被围困达11个小时,2名群众死亡,41名民警和19名群众受伤,9辆执行任务车辆不同程度损毁。
甘肃陇南事件。因对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存有疑虑,11月17日,当地三十多名拆迁户集体到市委上访,随后大量群众聚集围堵市委大门,并转变为打 za抢shao的突发群体性bao力事件。这起事件共砸烧房屋110间、车辆22辆,市委大院各单位办公设施及其他损失503.8万元。
出租车罢运事件。11月3日,重庆市主城区8000多辆出租汽车全城罢工。7日,湖北省荆州市数百辆的士集体停驶。10日,上百名海南省三亚市出租车司机停止营运。同一天,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上百辆出租汽车集体罢运。18日,部分“挂靠”在云南大理交通运输集团的个体客车司机集体罢运,造成大量乘客滞留,全州的县际客运秩序一度濒临瘫痪。20日,广东汕头1000多辆出租车罢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实上,一些群体性事件突然爆发出来,乃是多年矛盾蓄积而致。如企业改制不规范、职工权益难以得到根本维护,导致职工集体上访;由于拆迁、征地行为不规范、补偿标准不统一或补偿不到位,导致被拆迁和被征地群众集体上访,甚至发生群体冲突;由于拆违过程中宣传不到位、程序没履行到位,导致被拆群众集体上访;由于执法部门行为不规范,乱收费、乱摊派,甚至借助黑恶势力对付群众,导致群众集体上访,或者引起群体冲突等等。
这一系列事件给我们基层政府的一个深刻警示是,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政府绝不能麻木不仁,无所作为,而必须有作为、早作为,畅通各种利益诉求渠道,及时解决群众的各种诉求,不能让百姓言论成为“堰塞湖”。在矛盾凸显期,各级领导干部不应回避矛盾,而要敢于直面矛盾,善于化解矛盾。回避矛盾,只能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最后积重难返。
二、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凸显出我国目前基层政府执政能力的欠缺
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在其他的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正当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正常表达的情况下发生的,或者说常常是无奈中的选择。当一个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时候,借助于一个偶然事件的导火索,许多被压抑的利益要求集中表达出来。
实事求是地讲,绝大多数qun体事件的发生,都与政府行为不规范、政府对实际情况不了解、不及时采取防范和化解措施有关。如果各级政府对防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足够的认
识、足够的准备、足够的措施,那么,80%以上的群体性事件都可以避免。换言之,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凸显出基层政府执政能力的欠缺。
一是执政理念的偏差,没有真正树立起“执政为民”的理念。正如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在瓮安“6·28”事件阶段性处置情况汇报会上说,这次事件,表面的、直接的导火索是女中学生的死因争议,但背后深层次原因是当地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等工作中,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屡有发生,而在处置这些矛盾纠纷和qun体事件过程中,一些干部作风粗暴、工作方法简单,甚至随意动用警力。近些年,部分地方政府片面维护企业与自身利益,漠视农民的权利要求与利益诉求,将损害群众利益当做增加企业与政府利益的前提。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略了应有的服务职能,政府与民争利的情况经常发生,完全忘掉了“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二是处理方式僵化,将群体性事件政治化或刑事化。几乎多数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地方政府在分析原因、教训时,总有这么一条,qun体事件的背后,总是“背后有坏人(不法分子或社会黑势力或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煽动,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认识逻辑。因为与民众打交道,特别是与有不满情绪、有自己利益要求的民众打交道,至今是我们政府能力训练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现在许多政府官员所熟悉的处理利益矛盾、利益冲突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形成的。而这种将群体性事件政治化或刑事化的处理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其作为政治或刑事案件加以硬性地打压,这是一些政府处理社会矛盾的习惯性方式。如果一些群体性事件不存在政治或刑事因素,人们反而不知道如何来进行处理,而将群体性事件中的一些过激因素人为加以放大,甚至激化出某些过激行为,则很容易将这些事件纳入习惯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中。
三是解决手段单一,习惯用专政的手段来对待人民群众。综观近几年发生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我们不难发现,人民警察都处在了冲突的第一线。当前在处理一些社会矛盾和纠纷时,一些基层政府过度依赖于采取强制手段,这不仅不利于缓解和消除矛盾,反而不断制造矛盾,加剧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紧张关系。其实,一味地看重秩序的维护,随意动用警察,采用暴力手段平息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虽然表面上平安了,但怨气却不断积累,矛盾不断加深,从而为引发更大的冲突埋下了隐患。反思贵州瓮安事件,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曾十分痛心地说,一定要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武器、慎用强制措施,决不能动不动就把公安政法机关推到第一线,更不能用专政的手段来对待人民群众。
四是没有依法行政,是引发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内在因素。长期以来,一些基层政府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滋生的有法不依、执法不公、滥用职权的腐败行为,以及在行政管理中养成的“衙门”作风、“四难”现象。此类不依法行政的种种行为,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感情,侵害了群众的利益。同时社会风气、党风的败坏,腐败现象的恶化,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问题的屡禁不止,基层干部官僚主义严重,工作作风简单粗暴等等,又加剧了干群矛盾。日积月累,受伤害的群众面越扩越大,矛盾越积越深,一旦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方式方法不当或有把柄被抓住,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加上群众情绪激动,从而导致矛盾在短时间内激化进而酿成群体性事件。
五是没有建立相应的沟通制度,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畅。让老百姓有合理表达的渠道,是真心接受群众监督,吸引群众参政议政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各级政府官员实行监督的一个有效途径。然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却害怕老百姓表达诉求,不是努力创造条件让群众“有话有处说”,而是千方百计堵老百姓的嘴,结果导致矛盾越来越多,形成积怨,最后爆发,瓮安事件、孟连事件、定州事件等群体性事件都是深刻的教训。
六是没有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让负面信息左右了公众。几乎所有群体性事件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信息不通畅。在“瓮安事件”应对过程中,作为谣言内容涉及地的瓮安县政府在危机早期并没有关注到民间流传的谣言,对个别媒体的报道也没有及时澄清。正是基层
政府对于信息舆论的敏感性和获取能力的不足,才使得谣言得以通过非正式途径在社会上呈规模效应模式传播,最终导致区域性社会心理危机。可以说,对传闻的姑息是导致许多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正是存在这些不同程度的缺陷,才导致了许多基层政府未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激化,因此,在寻找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对策中,加强基层政府执政能力的建设应成为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三、加强基层政府执政能力建设,预防和控制群体性事件
既然许多群体性事件是由于基层政府工作不到位造成的,只有加强基层政府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尽可能预防和控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激化。
(一)强化“执政为民”理念,提高基层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强化“执政为民”理念是加强基层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当务之急。《****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总结五十五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其中的一条就是“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基层政府执政能力建设,首先必须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鲜明特征,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坚实基础。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唯一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是我们党执政的本质,也是我们党执政与其他政党执政的根本区别。因此,基层政府一定要增强宗旨观念,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会切实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诱因自然就会消失。
(二)贯彻依法行政,提高基层政府的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
基层政府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执法宗旨,要教育行政执法人员,使他们知道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衣食是人民给的;要使我们的工作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要做到为民执法不动摇,达到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根本目的。执法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坚决杜绝失职不作为和越权乱作为的腐败行为。执法者只有依法执法,才有最广泛意义和最大程度的公正和文明,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执法偏差,减少执法矛盾。
(三)构建利益诉求机制,畅通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
《****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基层政府要及时分析新形势下各种矛盾产生、发展的特点、规律,紧紧抓住矛盾的本质,积极寻求处理矛盾的方法、途径,防止矛盾激化。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认真听取群众不同意见和建议,特别是要利用信访、群团组织等窗口和桥梁,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掌握矛盾的根源所在,及时、主动、稳妥地化解矛盾。对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要认真解决,不合理的要求要解释清楚,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把握准确,处置得当,这样才能把一些群体性事件消除在萌芽中。
(四)加强基层干部作风建设,密切干群关系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一些干部脱离群众、贪污腐化、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的思想和作风有直接关系。因此,基层政府必须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督促基层干部廉洁勤政,切实改进工作方式方法,转变工作作风,真正地沉下身子,深入到群众中去,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与群众多沟通多交流,做群众的贴心朋友,倾听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才能准确地掌握基层的情况和呼声,才能发现基层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采
取有效的措施,使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及时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才不至于引发上访问题乃至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五)建立“公众本位”的信息收集和发布机制,提高基层政府的信息处理能力知情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信息公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打造阳光政府、透明政府的理念下,如果还是习惯于捂盖子、护短处,习惯于对民众需要知道的信息不公布或只是走形式,习惯于对各种传闻存疑消息不说明、不澄清,不仅仅是跟不上形势、成为时代的落伍者的问题了,还会掩盖矛盾、发酵矛盾、激化矛盾、升级矛盾。因此,作为地方基层政府,要充分保持对信息舆论的敏感性,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以最快的速度从掌握的信息中分析出社会公众的需要,制定出科学适当的危机公关策略。而要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必须转变“官本位”的治理理念,树立“以民为本,依法行政”的服务理念,建立“公众本位”的公共信息发布机制。“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满足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公众对于信息的需求,打破谣言。
第四篇:依法提高执政能力
努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同志们好!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和探讨有关努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这一课题。
今天,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什么是法律?
二、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特点是什么?
三、怎样才能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第一个方面问题
一、什么是法律?
什么是法律?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对“法”的解释是:“‘法’刑也,平之如水。”这就是说,法就是刑,平之如水、公平正直(平之如水—公平正直)。
与“法”有密切联系的另一个字是“律”。《说文解字》称:“律,均布也。”所谓均布是古代用作调音律的工具,将律比作均布,说明律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
由上可得出,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行为规则。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机关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
二、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特点是什么?
(一)所谓依法行政,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管理的活动。1
依法行政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内涵:
一是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必须合法。依法行政首先就要求行使行政权力的机关和组织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主体地位、资格和组织条件,如果进行行政活动的主体不是依法成立的或者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那么,其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
二是行政权力的取得和行使必须合法。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权力的取得必须有法律依据,因为“行政机关的职权并不是行政机关所固有的,而是经人民授予,也即由法律法规授予的”。同时,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活动必须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活动,既不能不作为也不能越权。
三是行使行政权力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做到权责统一。依法行政要求行政主体在享有行政权力的同时,必须承当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如果放弃那就是失职,必须追究法律责任。
(二)依法行政的特征:
一是依法行政是对行政主体即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要求,而不是对行政相对人的要求。是治“官”,而不是治“民”的。在我国,既不可将依法行政等同于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监督,也不能将依法行政等同于依法治国。
二是依法行政中的“行政”是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即国家行政或公共行政,是指一定的国家组织行政机关为实现国家职能、维护公共利益,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规范,对国家行政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活动。其行政的领域,是只能由国家实施管理的社会公益事务。
三是依法行政中的“法”,首先必须是体现国家和人民整体意志,反映社会进步发展规律的法,而不是长官意志、个人意志、少数利益集团意志的反映;其次,“法”应主要限定在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以及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法规。其他政策办法不能作为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据;再次,从法律要素上看,依法行政之“法”不仅应包括法律法规,还应包括法律原则以及法律目的和法律条文背后所隐含的法律精神、法律价值。仅停留在法律具体条文的机械理解和运用上,是不利于依法行政的。
四是依法行政中“行政”和“法”的关系是:法优先于行政,法高于行政;行政必须有法,无法律即无行政;行政必须服从于法。执行国家意志的功能为行政,行政作为国家意志的执行工具,主要功能就是执行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法律之所以能成为对行政权力进行控制的手段,不仅在于行政权力是由法律赋予和派生出来的,也不仅在于法律是衡量政府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尺度,更为重要的是在于立法权与行政权性质不同。法律独具的至高无上的强制力和权威性,是约束行政权力任意专断的最有效的手段。当行政主体和行政行为被纳入法律管辖的范围,按照经过合意达成的法律规则进行运作,并运用法律的强制力进行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的任意与专横就有可能得到有效的遏止;反之,失去法律约束的行政权力就会像脱缰的野马,无拘无束,行政活动中的人治必然抬头、寻租必然出现、腐败必然滋生。
五是依法行政在我国是一种积极保障有效行政与消极防范防止滥用行政权力的有机结合。依法行政的目的不仅在于对政府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依法进行规范,防止权力的滥用,并使受到不法行政行为
侵害的公民权利及时得到补偿,而且也在于保证国家行政管理的有效和效率,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三、怎样才能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依法行政从重依政策行政、依领导人指意办事,到重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这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跨越,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依法行政意识。人的观念、意识任何时候都是第一位的,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自然也不例外,而且从现实情况看,这个问题尤为迫切。一要革除“人治”思想,树立“法治”意识。要摒弃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违法行政等陋习,努力做到依法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维护法律权威;二要纠正法律治民不治官的错误思想,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行政重在依法“治官”的观念;三要克服单纯的法律工具主义观念,树立法律工具主义与法律目标主义同时并重的意识。就是说,既要明确依法行政、依法治县的理想目标,又要考虑依法行政、依法治县的现实性,在明确法律既管老百姓又管政府、管官吏的同时,把重心转向人民权益的保障和政府工作目标的实现上来,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第二,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只有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才能有效地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行政效益和行政质量。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利益要求不断提高,政府只有集思广益、充分发扬民主,才能制订出切合实际、真正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政策措施,避免决策上的失误;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参政议政意识和能力的增强,他们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因此,只靠少数人主观判断、凭经验决策的传统方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真正改变
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广纳民言,通过各种途径在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使公众明确决策意图,对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有比较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三,要理顺行政体制,切实规范行政行为。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要按照条块结合、适当分权、便于执法、讲求实效的思路,理顺行政执法体制。
第四,要强化监督,努力形成有效的行政监督机制。权力必须受到监督机制制约,否则必然导致滥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社会公共事务不断增多,行政机关的管辖范围越来越大,行政权力也相应增加;权力还没有摆脱自我扩张的特性,靠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自律仅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真正强大有效的监督体系去制约行政主体的权力扩张和滥用。
第五,不断提高行政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依法行政能否顺利推进,执行者的素质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这方面,一要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建设,自觉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二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坚持自学、爱学、勤学业务。使自己的思想觉悟、业务素质和法律水平整体得到提高。
同志们,要知道无规矩则不成方圆,要用规和矩画出美好的蓝图!要坚守法律防线并通过依法行政来构建威县更加美好和谐的明天!讲的不好,恳请同志们指正。
谢谢大家!
第五篇:政府部门如何提高执政能力
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过程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是一个重要方面。
行政能力建设,首要的是提高推进发展的能力,筑牢党的执政根基。只有不断发展,才能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这里最重要的,一是会抓大事。所谓大事,就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及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比如在城市建设方面,要注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在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方面,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在深化改革、体制创新方面,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等。二是强调抓落实。要从完善制度、强化机制入手,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层层分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特别是要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各部门以及广大公务员的积极性,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抓出成效。
其次是要努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我们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按照“职权法定、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便民”的要求,努力建设行为规范的法治政府、责任政府、信用政府、有限政府。重点解决好政府管理中的“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的内容和要求,制定和完善政府有关法律法规,用制度规范、制约政府及部门的决策行为。同时要强化行政监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第三,要提高保持稳定的能力,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入,协调社会利益,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政府工作来说,处理和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把握好关键环节。比如要兼顾社会各阶层利益。要正确处理人民群众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坚决纠正在征用土地中侵害农民利益、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企业(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职工利益、克扣农民工工资等问题。同时要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矛盾。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确保政府履行各项职责,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基础。要鼓励广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更新知识结构,注重学习市场经济、科技、法律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解决“本领恐慌”问题,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要求,并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要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公开办事程序、时限和质量要求,接受社会监督,健全和完善反腐倡廉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行政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