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鲁迅公园支行党支部先进事迹
先进党支部的事迹材料
支部成立以来,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二级支行党支书胡贝莉同志组织和带领党员为邮储银行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较好的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连续多次被上海分行评为先进支行。
一、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1、建立和完善党建工作制度,规范和强化党员管理措施
2、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各党、团员思想政治素质不同等特点,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支部注意从制度建设抓起,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党支部工作制度、党员学习制度、党员服务承诺制度等,并将这些制度上墙。在各项制度实施中,还注意了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使之更加具体化、规范化。规章制度的建立,使党员做到了有章可循,经营中自觉用党员的标准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
3、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党员思想政治觉悟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好党的工作基础,也是提高党员思想政治水平的有效途径。支部先后开展了理想信念教育、形势任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等,组织了革命传统报告会、创先争优学习培训等,教育党员要带头遵纪守法,以良好的工作作风服务于民、取信于民,进而保证了邮储银行的经营秩序。在党支书的带领下,守法经营已经形成氛围。
4、建立非党积极分子队伍,发展壮大基层党组织
为了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吸引力,支部始终把建立非党积极分子队伍放在首位,采取了三种方式,即:对已提出入党申请的职工,进行了重点分工培养;对已列为非党积极分子的,指定专人培养,定期谈话写实,定期考核;对没有申请入党的职工,主动接近他们,引导鼓励他们对加入党组织的认识。此外,对已经入党的新党员,还加强了入党后的跟踪考核工作,经常找其谈话,鼓励他们再接再励,争取更大的进步。
二、开展适合自身特点的党建活动,活跃基层党的生活
几年来,支部先后在党员中开展了“党员挂牌服务、党员责任区、党员文明区、党员示范岗、党员形象建设”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既使党组织在职工中的威信提高了,信誉度增强了。也使党员的知名度提高了,不少客户专门到党员柜台办理业务。他们中有离退休老人、下岗工人、还有外国留学生。他们都说,还是在党员柜台办理业务放心。挂牌经营,使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增强了,同时经济利益也提高了。
在党员文明区活动中,支部要求每个党员要维护好邮储银行的声誉,为支行争光。要求党员要用文明单位的标准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带头以实际行动树立邮储银行党员的新形象,近几年来,支行收到表扬信、感谢信100余件。
三、抓队伍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奉献社会,做好献爱心送温暖工作
支部党员不忘国家,不忘社会,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尽责社会,奉献爱心,在邮储银行已经形成一种风气。无论是日常经营、还是抗洪救灾、扶贫解困,到处都展现出党员无私的精神风貌。2010年鲁迅公园支行周边堆积了积雪,影响了过往行人的通行,支部立即组织党员清垃圾、铲积雪,周围的群众看了,都说,党员办了一件大好事。公司业务客户身患重病,由于客户属于支行长久客户,支部发动党员和职工上门进行慰问,使客户深受感动。2011年,支部还组织党员到鲁迅公园公园义务植树,党员放下自己的经营,参加义务劳动,受到公园和群众的称赞。现在,党员已经把奉献爱心,变成了自己的职责。
第二篇:鲁迅公园参观感想
鲁迅纪念馆参观感想
十月一十号在组长的带领下,我们去参观了鲁迅公园,主要看了鲁迅纪念馆,鲁迅墓等地方,不仅看到美丽的风景,更进行了一次思想之旅。
在鲁迅纪念馆中,我看到了很多鲁迅著的书,学习的笔记,用过的东西,仿佛历经了他的一生。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留学,不仅学习了日本的医学,他更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与民主思想。在家庭条件窘困的情况下,在社会局面动荡的情况下,鲁迅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求学之旅,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这让我想到了鲁迅在《致曹白》中写道:“我们总要争取光明,即使自己遇不到,也可以留到后来。”这句话诠释了鲁迅的一生,鲁迅正是这样一个在黑暗社会中不断寻找光明的文人志士。
回国后,鲁迅先生开始了战斗的人生。为了国民思想的解放,为了民族精神的觉醒,鲁迅用尽自己的一生在黑暗中摸索,为的只是探求一个救国救民的有效方法。他曾立志学医以此来拯救中国人,让同他父亲一样的病人可以及时得到治疗。但当他在日本看到麻木的中国留学生时,他明白了学医只能救治人民的身体的病痛却不能医治人民的愚昧,于是他弃医从文,拿起了最有力的武器,向旧社会作斗争。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正是这种大无畏精神让他在“枪林弹雨”中“不惮于前行”,让他在“禁锢的黑屋子中”高声“呐喊”。战斗中的他是真正的猛士,他率领着笔下的阿Q,祥林嫂,引导着润土,孔乙己,与无边的黑暗的恶势力作斗争。战斗中的他是真正的猛士,他不仅仅拥有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更有极敏锐的理性力量。在他看似冷酷的理智分析里,又无不燃烧着爱憎的火焰。他让民众思想上得到解放,有所启发,并开始寻求精神的独立,进而拯救中国。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鲁迅先生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活在历史的长河中。他把自己当做孺子牛,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他还帮助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学习,给她们以思想的指引。鲁迅先生一生同黑暗作斗争,同愚昧作斗争,不断给人们精神的食粮,让人们找到出路,让人们看到希望。
作为一名积极入党分子,参观鲁迅公园,不仅仅是纪念鲁迅,更要学习和发扬他的精神。做事先做人,做人要有好的思想,不断要求自己。我要好好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党的知识思想,不断提高自己,一步一步向合格的共产党员迈进。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不断坚持,奋斗不止。
第三篇:参观鲁迅公园有感
参观鲁迅公园有感
每次的党员培训之中都会穿插一次党员教育基地的参观,让我们对党性的认识从单纯的书面文字上升到生动立体的感性认识。
最早接触鲁迅先生是臧克家写的一篇《有的人》,而后,朝花夕拾是我接触鲁迅先生的第一部作品。这位弃医投文,以自己的笔杆子作为武器与那些对中国不怀好意的家伙作斗争,并激励一代代奋起上进的青年人。
中学时期接触的那些作品,不可否认,鲁迅先生的文章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甚至有些深奥难懂。此次活动让我对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的认识,从印在白纸上的铅字了解上升到视觉、听觉以及心灵感悟。
这座1951年1月建成开放的鲁迅纪念馆,馆内陈列品十分丰富,重点表现了鲁迅先生在上海10年的社会活动和文化生活。其中含括鲁迅先生当年出版的文集、珍藏的版画、生前使用过的物品以及后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而为他夺身塑造的蜡像与铜像……
在陈列厅中给我冲击最大的是:鲁迅先生和青年谈话的蜡像场景。逼真的蜡像,仿佛鲁迅先生还在我们身边,继续鼓舞着我们这代人奋勇向前。
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末期由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以及清政府的软弱无能造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尴尬的局面。而辛亥革命无疑便是那个光明道路最初的开拓者。就如同鲁迅先生所写的: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一大批的青年知识分子觉醒,加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的革命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顺畅。
中国革命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个7000多万党员的政党,谁会想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仅有13位代表参加一大会议,全国只不过53名党员。
当然,中国革命的成功也离不开无党派人士的支持,例如鲁迅先生,他以笔作为自己的武器与先进的知识分子并肩作战,并用自己的文字激励着大家,在子夜时分为大家照亮前进的道路!
第四篇:鲁迅公园扫墓有感
鲁迅公园扫墓有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句话曾是对项羽一生功绩的最高评价,然而,来到了鲁迅公园,看到了关于鲁迅的点点滴滴,我觉得这句话用来评价他也是恰当不过的了。
今天的天气并不好,刮着风,阴阴的。鲁迅公园虽然处在这个喧嚣的都市里,却保留了一份难得的宁谧,似乎是在以这一份宁静来追忆和祭奠鲁迅--这个曾用最坚决的行动捍卫民族的自由,曾为国忧思难忘弃笔从文,曾用最严苛的语言唤醒沉睡的国民的一代民主战士。
鲁迅的墓地就在几棵古树的环绕之中,静静地沉睡着。他的墓很简单,让人有点不可置信,可能这就是斯人已逝的无奈吧。在他的墓前面,坐落着的是他的雕像,依然肃穆,依然忧思忡忡,似乎仍然在为中国的国运而担忧,为国家的未来而筹划。站在这块土地上,我们都不由自主的感到一份庄重和神圣。我想,如果他能看到他曾经忧思难忘的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是不是也会很欣慰呢?
接下来的目的地是鲁迅纪念馆,第一幕也是最震撼的一幕映入我的眼帘的是那一面书墙,上面满满的都是他的著作和翻译作品。这就是有名的书廊。这些书看似简简单单,但是每一本都凝结了作者的心血,是汗水和青春筑成的一堵墙,是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一生思想的宝贵财富。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他的作品不少受了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日本留学之行更是他人生路上重要的一次转折,在仙台他遇到了人生中第二个重要的恩师—藤野先生,由此接受了悉心的教导。这次留学的经历让他产生了弃医从文的念头,那一篇篇的文章就是他同反动派做斗争的铿锵有力的抨击。从朝花夕拾到呐喊,再从野草到阿Q正传,从文中每一个人物的眼神,心理状态,再从一个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这其中无不包含着作者为中国之路的思考,为国之命运的担忧。在旧中国的时代,大部分的民众都处于麻木不仁的状态,只顾小家,不顾大家,这让鲁迅深深的忧心和愤慨。他想呐喊,他想冲破旧中国的束缚,他想揭去罩在人们心头的那层隔膜。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对黑暗统治的怒吼,是他对穷苦大众的承诺。”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他对于国民觉悟的深刻教导和对民族振兴的殷切希望。
往前缓步前进,玻璃窗里陈列着鲁迅生前的手稿,日记,照片等一些物品,上面的每一笔每一话都很清晰,还有的纸张上用毛笔做了不少批注。鲁迅不光在国事上细心严谨,在个人的读书学习上也是一丝不苟。他的字,一看就是经过多年的磨练而成。这得灌注多少的耐心啊!我自问是个挺耐心的人,单对于练字这种急需要耐心和精力的事,我实在是做不好。但是鲁迅,恰是能从这种小事中找到乐趣,坚持下去。在小事上都这样认真不苟,细节处体现一个人的作风,他就是这么一个由小事到大事,都做得让人钦佩,振奋人心。
对于鲁迅的形象,似乎只限于图片和影像中,然而在纪念馆里,我看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石膏像,石像下面的解说词上说在鲁迅先生逝世后,为了让鲁迅永远留在人间,活在我们周围,所以取下他的几根胡须和2跟眉毛黏在雕像上,供后人怀念。看着鲁迅的雕像,看着他沧桑的面容,心头不觉泛起了酸。这位文学家,为了唤醒国民,挽救艰难的国运,四处奔走,辛勤耕耘,在他的鼻尖下流淌着的是对祖国的满腔热爱,为民族的复兴,留下不修的诗篇。
鲁迅的时代已经远去,但是他的精神是永远存留下来的,他的信念,他的满腔热情,他的奋斗,都是我们子子孙孙,呆呆相传的瑰宝。
第五篇:游鲁迅公园有感
游鲁迅公园有感
记得读高一的时候,那时候经常由于身体不好犯头痛。在开学军训的时候,我就向老师请假去上海看病,在这之前我去过九江、南昌各大医院都没检查什么东西。这一次,恰好我爸爸也在家,所以我爸爸就带我去上海去看病。
到了上海,感受到了现代大都市的繁华,但我不喜欢这里这里的繁华是嘈杂的,人们的生活是那么的快节奏,没有我家乡的宁静。在上海看病,光检查都要预约一两个星期,所以我和我爸就当是一次旅游,坐着公交隔一天就去逛一次。有一次,机缘巧合,来到了一个鲁迅路的地方,和所有街道不同,这里有着别样的文化韵味,这里有好多古董交易的小摊,有从中国各地运来的怪石,最让我惊讶的是有一块石头长的好像肉,我和我爸都以为是一块肉在那里呢,走进一看才觉得这是块石头旁边标注着“肉石”,旁边还有一位身着比较传统的奶奶在用石头演绎一首悲伤的音调。
接着,我和我爸顺着鲁迅路照着地图找到了我向往已久的鲁迅公园,鲁迅公园里就像鲁迅路那里很有文化韵味,这里到处都是由老人自主组织的乐队,他们拉着二胡吹着笛子,伴奏唱着老曲,甚是好听。正值国庆,参观的人有好多远路的人,当然像我这么远的人还是挺少的。鲁迅公园很大,是附近上海居民享受文化熏陶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偌大的上海城,也许在这里他们才可以放下身心的重担好好享受大自然的宁静。这里有山有水,除了那些演奏的老人,尽管是假期去鲁迅公园的人并不多,也许大家都在忙于各自的工作吧,没有时间去享受这个城市短暂的宁静罢了,也许鲁迅离我们这个年代太久了他代表的是上一代的精神。鲁迅啊,鲁迅啊,你当年弃医从文,你的伟大贡献我们都记得,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上有好多你的作品,可当今又有多少人读懂你呢,他们觉得你的文章艰涩难懂,那个时代已经被这个城市的繁华,烟红酒绿所弥漫,谁还会多花点时间想想过去的你们,而现在又有多少人能鼓起勇气去改变整个时代人的思想呢,站在你的雕塑前我发起感慨。
不知不觉中,我看见了一栋楼刻着苍劲有力的几个字“鲁迅纪念馆”映入我的眼前,那几个字是我另一位偶像—鲁迅的同乡兼同姓周恩来周总理,可见鲁迅带给整个社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没有党派之分,他只是想唤醒整个民族的奴性思想想让老百姓过上没有专制和压迫的幸福生活。
“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刀的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虽然和日本人一样身强体壮,但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朝花夕拾》)”
鲁迅先生开始想通过医学将中国人身体变得强健。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有一次,一场电影中,鲁迅看到众多的“体格强 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鲁迅的梦就这么简单,他只是用自己的文字用自己的方式去唤醒整个民族。
当我走进鲁迅纪念馆的时候,所幸今天是国庆期间不要门票,尽管不要门票,但是除了保安也就很少有参观的人。在一楼鲁迅与其朋友的蜡像惟妙惟肖,仿佛鲁迅正严肃认真的审视每一个走进来的过客,看看他笔下的人物现在是不是还存在。在阁楼里有一个鲁迅书店,里面有书也有纪念品。再往右走,可以看到好多与鲁迅同年代名人房间的还原,有郁达夫、周作人,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书香气韵。有一对年轻人用相机拍照被保安拒绝了,当时搞不懂这种做法的用意何在。随后,我和我爸就向二楼走去,二楼陈列的都是鲁迅生前所用的物品,有一把伞,一顶黑色的礼帽,一个鲁迅的石膏头像让我印象深刻,到现在都很深刻。中间有段小插曲,有一个日本女士旁边有个男士,那男士会中文还问过我怎么用自动售货机,这段小插曲让我觉得即使那时候日本对鲁迅的歧视,但是鲁迅在日本文化中还是有知名度的。可惜,来参观的中国人还是寥寥无几。里面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铁皮房子,还原了鲁迅的以前住的地方,不过里面有个大屏幕,里面播映着鲁迅死后上海万民随着灵柩恸哭,有三个字赫然在目,那就是“中国魂”,当一个精神领袖突然倒下的时候,我们很茫然,我们只知道哭,不知道路该怎么走,这让我想到一篇关于纪念鲁迅的文章《红日》,鲁迅就像那片红日,虽然快落山了,他的力量永远都会在明天升起的。
最后,我和我爸下了楼去了鲁迅的墓地,也同时看到了一片墙,上面写着为建造鲁迅纪念馆而捐助的名单,里面刻满了日本人的名字很少有中国人的名字,当时就郁闷了,心想:“中国人都这么穷吗,连一个精神领袖纪念馆都舍不得出钱吗”中国的阿Q还在,华老栓还在,狂人还在,如果你细心可以一一找出与他们对应的当今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