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幼儿教育
(三)国内外研究所涉内容的差异
国外研究者还比较了教师与家长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观点,研究结果发现二者观点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其中,家长和教师观点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家长认为前阅读、写作和计算能力很重要,教师则认为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习方法很重要。此外,国外还有研究者考察了教师关于家长在幼小衔接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看法。有的教育者认为家长对于儿童的人学准备有着重要的作用,只要选择合适的方式,采纳学校给予的建议就可以。还有教育者意识到家长经历着一定程度的焦虑,并且愿意帮助焦虑的家长。不过,也有教育者认为家长并不一定需要知道很多与儿童在学校的生活相关的东西,这些是教师的工作。
此外,丹麦、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国的研究者还对托幼机构工作者以及学校教师关于托幼机构与小学之间的一致性与连续性的看法进行了考察(包括对幼小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看法等),各国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其中新西兰的学前教师明确反对那种为了实现托幼机构与小学课程的一致化,而让儿童的学前教育变得小学化的倾向。
相比之下,国内研究没有涉及到教师与家长关于入学准备观点的比较以及教师关于家长在幼小衔接中所扮演角色的看法,而只是比较了幼小教师对于入学准备的观点,原因可能在于国内研究者已经认识到幼小衔接教育实践中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观点的重要性,但对于家长的观点、家长所扮演的角色还未给予充分重视。然而,从生态学视角来看,家长对于入学准备的观点与教师观点之间的异同对于儿童顺利地实现幼小衔接将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国内相关研究还有必要探讨教师与家长关于入学准备观点之间的异同以及教师对于家长在幼小衔接中所扮演角色的看法,从而对家校合作、促进儿童顺利衔接提出针对性策略。另外,国内研究者没有探讨教师对托幼机构与小学课程之间连续性和一致性的观点,原因可能在于我国幼小衔接教育实践中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都较少,对于托幼机构与小学课程之间连续性的关注自然较少。
三、国外研究中儿童对于幼小衔接的看法
国外研究越来越关注到儿童对幼小衔接的看法,认为儿童能够在幼小衔接中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儿童的话语权得到尊重,这越来越被视为儿童人权的一部分。《儿童权利公约》让我们对儿童有了新的看法,将其视作一个有着与其年龄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权利与义务的个体和家庭、社会成员。相比于国内研究者尚未关注到儿童对于幼小衔接的看法,国外研究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考察了儿童对幼小衔接的看法。
(一)国外儿童对幼小衔接的认知
国外研究者调查了儿童自身关于入小学时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的看法,结果显示儿童认为自己应该了解有关交往和互动、学校规则、做事的方法和程序、班级和教师等方面的知识,在情绪情感和学习能力方面做好准备等。其中,同伴关系、学习能力、学校规则与做事的方法程序是提名最高的几方面。与此类似,道科特(Dockett)对澳大利亚儿童的调查也发现,儿童认为规则和情感态度是影响幼小衔接的最重要因素。同样,德国、冰岛和意大利的有关研究也显示儿童都认识到了幼小衔接中个体认识规则的重要性。
(二)国外儿童对幼小衔接的情感态度
新西兰、丹麦、挪威、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研究者就儿童对幼小衔接的情感态度进行了研究,包括较大规模的调查以及个案研究。结果显示,除德国的儿童对人小学态度基本积极外,其他儿童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消极情绪。澳大利亚的研究发现儿童既有积极情感,又有消极情感,呈现出复杂性。其中,德国的研究与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采用了更直接的方式询问儿童的情感与态度。研究范式和方法的不同、研究对象的差异、友谊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都有可能造成儿童对于入学的不同情感态度。
(三)国外儿童对托幼机构与小学差异的认知
儿童能够认识到小学的任务与在托幼机构的任务有所不同,儿童在人小学前及人小学第一年时对于学校的评价表明他们很清楚入学是为了学习,并且他们已经认识到在学校是为了学习而不是玩耍。新加坡和意大利的研究表明,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认为小学需要学习很多东西,没有任何玩耍的机会,并且担心家庭作业。英国儿童也同样表现出对学习的担心,尤其是对难度大的学习有焦虑情绪。在学校环境和自身身份认识方面,道科特和佩里(Doekett&Perry,2002)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认为小学很大,很多儿童害怕自己会在小学中迷路,找不到自己的老师和教室,但进入一所大的学校学习,又会让儿童认为自己长大了,因此开始很清楚地将自己与还在学前阶段的儿童区分开来。此外,学前儿童对于要拥有校服也会感到兴奋。
(四)国外儿童对成人的期望
在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幼小衔接过渡期,儿童表达出了期望获得成人帮助的愿望。儿童在两方面提及了家人的重要作用:在入学第一天,家人应该领他们去学校,并希望从家人那里了解小学。儿童意识到进入小学会带来改变,并且很多人希望自己适应这些改变;儿童允许成人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思想,并支持他们在托幼机构和小学经验之间过渡。这反映了儿童意识到他们自身缺乏知识,在新环境中确立自己的方向并不容易,但他们也希望自己现有的能力得到认可。
相比之下,国内关于儿童对幼小衔接看法研究的缺乏,表明了国内研究者对于儿童在研究中话语权的忽视,没有意识到儿童对于解决与自身相关问题的能力。国外研究者在研究中将儿童的意见与想法作为研究中考虑的一部分,一方面是对儿童权利的充分尊重和肯定;另一方面也使得研究中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从而使研究结果更为全面。因此,国内研究需要开始关注儿童对于自身相关问题的看法。
总体来看,对比国内外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看法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外研究最为主要的差异以及对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首先,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对于不同利益相关者看法的研究还缺乏大量实证研究数据的支持,并且缺乏系统性。因此,国内研究可以考虑首先着眼于全面、系统地调查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看法;其次,国内相关研究忽略了幼小衔接中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儿童的话语权。对于儿童话语权的尊重已经成为国外近年研究的趋势,国内关于儿童对幼小衔接看法的研究还有待开启;第三,国外研究将各个利益相关者对幼小衔接重要问题的认识进行了比较,尤其是进行了家长和教师、幼小教师之间观点的比较。这为促进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改善幼小衔接实践提供了参考。对于国内幼小衔接的研究而言,这种比较性的研究值得借鉴。
概述:美国的学前教育对我国的学前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以一个幼儿园一线教师的角度对美国学前教育与我国学前教育在幼儿数量、教师工作量、家长的教育观念、社会对学前教育的态度这四个方面进行简单、粗浅的比较。
关键词:美国学前教育幼儿园老师数量工作量
日前,在网上看到一段对幼儿园老师工作的描写,深有同感,觉得这真是再贴切不过的描述。它是这样写的“起的比鸡还早,干的比驴还苦,工资比民工还底,下班比小姐还晚。”不知您看了有怎样的感觉?
现今社会,新的观念、新的理论每天都在涌进来,学前教育界同样如此。很多专家一做报告就会说国外的学前教育是如何如何的,而我们又是怎样怎样的;美国的幼儿教师是怎么做的,而我们又是如何的;„„反正一句话讲的大体都是国外怎么怎么好,我们怎么怎么不如人家,我们应该怎么学习人家。一个又一个专家如出一辄的话语,又是理念,又是课改,让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只能跟在后面忙的团团转。可最终的成效又如何呢,为什么国外很多好的理念在我们的实际操作中不能很好的运用呢?除了一些主观的原因以外,还有很多客观的因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我想谈一下自己作为一个幼儿园一线教师的一些想法。
一、幼儿数量的不同
在美国,两个老师只带十几个孩子。可我们现在呢,幼儿园小班至少也要25个的孩子,很多都是接近30个。而中大班则要接近40个,甚至超过40个。
幼儿数量上的差距直接导致教学上的差异。而我们现在提倡的理念,课改的精神,更多的是适合小班化的教育。这么多的孩子,如何去个别观察,如何去详细记录,都有很大的难度。如果真的这么做了,势必会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被忽视,那么又真正关注了几个孩子呢?毕竟我们还是要关注整体。
二、教师工作量的不同
这一点,除了幼儿园的教师,恐怕真正了解的人不多。现在我们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忙!但可悲的是“干的比驴还苦”却没人知道。驴干的虽苦却还有人知道,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和驴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现在一般的幼儿园教师除了带班以外,还要做哪些呢?班级学期计划、班级学期小结、月计划、月小结、月目标、周计划、每天的备课、区角计划、区角记录、主题活动记录、个案、教养笔记、家园联系、育儿小知识、„„您千万看清楚了,还有省略号呢?而且以上这些都还只是要写下来的东西(现在大部分都是电脑打印)。
除了这些要写的东西以外,现在的幼儿园还有很多的“组”,“教研组”、“年级组”、“电脑组”、“课件组”、“双语组”„„这些“组”,每个人至少也得参加两个吧!有的甚至是全部参加,我们戏称为“百搭”。除了这些“组”的活动之外,还有定期的政治学习、党团活动、工会活动、教师大会,„„而所有的这些活动,几乎都是利用中午孩子们午睡的时间,教师空班的时间进行的。
此外,还有很多老师还要定期外出学习,各种区、片的活动,定期公开教学,„„老师们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甚至大多数的老师都会把工作带回家去做,主动回家加班,当然这是没有加班费的。
老师们哪里还有时间来准备教具、活动材料、环境布置呀?可是又不能不做,怎么办呢?简单:加班!
讲到这里我们再来说说那些所谓的课改和理念,什么主题、生成,真正花在孩子们身上的时间又有多少呢?
专家们做报告,讲到美国如何如何时,却又如出一辙的几乎都没有讲到美国的幼儿园老师要写哪些东西,除了带孩子还要做哪些。我不知道是美国的老师根本不用做这些东西呢,还是我们的专家根本就没有去关注过这一点。事实上,专家们,你们对于我们自己幼儿园老师们的这些工作又了解多少呢?可悲!
看到这里,一定会有人说,干嘛要做这么多写这么多,谁让你们干这么多,从来也没有人让你们这么做。这些一定是高高在上的人讲的话。因为每次的督导、调研、评比,不管是个人的还是幼儿园集体的,都有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看材料!前面忘了提:那么多的活动几乎都是要做记录的。您说:专家、领导要看的,这可是评比的依据呀!能不写吗?
不知道专家们什么时候也能来介绍介绍美国幼儿园老师的那些材料!
三、家长的教育观念不同
美国的教育确实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很多好的理念应该被引进、接受。例如,早已被教育界认同的观点:重视过程,重视能力的培养,而不要过多的关注结果。
这么简单的一句已经得到认同的话,真正实施起来又如何呢?大多数家长重视的还是结果,家长看到更多的还是结果。而一个幼儿园要想更好地创办下去,就一定要得到家长的认同,于是,幼儿园的老师们只能在教学理念与家长要求这对矛盾中痛苦的教学。
而这一点在美国,不用多说,国情所至根本就不成问题。
四、社会对学前教育的态度不同
美国在70年代就已立法确立学前教育的重要地位。1979年国会通过了《儿童保育法》(Child Care Act),1990年通过了《儿童早期教育法》(Early Childhood and Education Act),同年还通过了《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法》(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 Bill),该法于1995年作了修订。总统布什于1989年召集全国50个州的州长研究制定了《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提出了六项全国教育目标,其中第一项是:所有美国儿童都要有良好的学前准备。整个美国社会对于学前教育都有足够的认识。
而在我国呢?
前两天,有两个到上海的小学任教没多久的外地青年教师问我:在幼儿园,孩子们是叫你们阿姨呢,还是老师?
我想我国社会对于学前教育的态度已经无须多言了。而这样的差距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拉近的。
学前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第二篇:浅析中国幼儿教育论文
浅析现代中国幼儿教育
--以贵州省贵阳市儿童教育模式为例
(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络工程1501 李秋)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写到: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教育从幼儿开始,关乎父母、社会、国家。现以贵阳市上知教育幼儿园的教育形式为例,展开对儿童教育的认知,进而浅析父母、家庭、社会、心理等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关键词】儿童教育 家庭和睦 心理 成长
一、家长负责,负担起“启蒙老师”的义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可不少家庭对孩子是:批评多于表扬,禁止多于提倡,指责多于鼓励,贬低多于欣赏,威胁多于启发,命令多于商量,放纵、宠爱多于正确引导。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就造成了在当今社会家长无法跟孩子沟通的普遍现象。根据专家的研究,沟通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看看你的孩子是在哪种情况下成长的: 第一,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 第二,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强; 第三,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 第四,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充满自信; 第五,赞许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爱人爱己; 第六,认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把握目标; 第七,友善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会对别人多一份关爱。怎么才能让家长与孩子之间产生真正的心灵沟通呢?
(一)要树立威信,注重言传身教。
家长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威信。这是家长与孩子真诚沟通的基础。试问,一个不爱学习只顾自己吃喝玩乐的家长,一个一问三不知、品行恶劣、行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长能培养出好孩子吗?
(二)要营造氛围,注意亲子教育。
大多数家长都是以忙为理由,忽视亲子教育。父母的亲子教育应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前面,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断学习,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戴。家长可以与孩子同看一本书,陪孩子一起阅读。亲子共读,使家长和孩子共同体验读书的收获与快乐。这是家长和孩子相互沟通的桥梁。
(三)要少批评,多赞美,让孩子自尊、自信。
恰到好处的赞美是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润滑剂。这也是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关键。赞美鼓励使孩子进步,批评抱怨使孩子落后。千万不要用放大镜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的。总之,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赏识才能成功,抱怨将导致失败。
(四)对孩子严格要求,科学管理
我认为从小给孩子制定严格的标准,规范孩子的行为,真正做到明是非,懂道理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让孩子从小养成严格要求、奋发向上、乐观自信、规范行为、明辨是非的好习惯.具体做法如:1.让孩子知道学校的规定都是有道理的,即使存在缺陷也是在不断完善中,所以作为学生要严格执行学校的规定,做遵守纪律的模范.2.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作业完不成是一种渎职行为,所以在完不成作业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强制不允许看电视、上网,其实这样时间久了孩子也就习惯了.3.教育孩子要有感恩的心,让孩子从小感谢社会,4.我们在制定标准,规范孩子行为的时候,一定要和孩子一起,让孩子参与,这样就会增加其主动遵守的自觉性,和孩子平等就会增强孩子的自觉执行力度.二、家长和孩子的关系
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大概分为三种:1.领导一样的关系:我们知道孩子的品行和未来受到外界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了.因为家长是孩子的领导,有义务把握孩子前进道路上的方向.2.师生一样的关系: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个家长都明白的道理.也是第一个教会孩子认识外部世界的老师.3.朋友一样的关系:父母既然是孩子的老师,也应该是孩子的益友.朋友的关系是平等而又友爱的,也是相互尊重的.这一点是处理好其他一切关系最基本的条件.孩子心灵的港湾,需要家长和孩子之间这种朋友的关系来予以维护.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不应该独立的存在,维护和完善了这些关系就维护了家长的尊严的职责,维护了孩子成长的权利和受教育的义务.当你感到你和孩子之间是拥有领导、慈师、朋友的关系的时候,你会成为一名最合格的家长.三、从社会的高度重视儿童教育事业
儿童教育是国家发展及民族振兴的希望。宋庆龄始终从民族与国家的高度关心儿童成长,这也是她儿童教育思想的最重要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多次指出,少年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及民族的希望,是共产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她曾多次指出“:有些事情是可以等待的,而儿童的教育则是不能等待的。”
(一)培养儿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1.将最宝贵的东西留给儿童,是宋庆龄儿童教育的核心
她认为儿童教育过程中,物质教育是重要的,我们应该像保护幼苗那样照顾他们。但是,好的物质条件还不够,还需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比物质教育更重要。宋庆龄认为全社会都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儿童教育上面,儿童教育是国家赋予一切成年人的责任,将最宝贵的东西留给他们,教会他们如何生活、工作等。
2.努力让儿童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为了让下一代更好地成长,为国家及人民服务,宋庆龄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从现在抓起,精心培养儿童。德智体美等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德育来说,宋庆龄认为,德育有阶级性,我们应从这个观点出发考虑如何培养儿童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在体育方面,宋庆龄强调健康的身体对于儿童教育非常重要,要加强体育锻炼,从小就应培养儿童养成保护眼睛、锻炼身体的习惯,艰巨的工作需要健康的身体来承担。让儿童在德、智、体等方面健康发展,成为既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又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健康身体的接班人与建设者。
(二)宋庆龄儿童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1.社会各界都应支持儿童的教育事业
教育是一种社会行为,要做好儿童的教育工作,应协调好家庭、学校,甚至社会各方面的工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所以家庭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单位。宋庆龄认为对待孩子的教育,父母应有正确的认识,坚持正面教育,采取说服、鼓励等多种方法进行长期的教育。
2.通过典型形象对儿童实施教育
宋庆龄认为,儿童的教育应有针对性,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典型形象进行多种教育活动。首先,儿童喜欢模仿,有着很强的可塑性,为此,她指出“:父母及社会各界人士应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因为儿童更容易从同辈群体中获得教育。”其次,宋庆龄认为,爱是有原则的,对于孩子的一些缺点,坚决要纠正,不能纵容,否则便将孩子培养成好吃懒做,追求个人享受的坏习惯。最后,宋庆龄还非常重视良好的环境对孩子情操的陶冶,她说“:孩子从出生之日起便受到良好环境的影响,他们是染于苍则苍,生活环境随时影响着孩子。”这就需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其中包括家庭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充分发挥环境的陶冶作用。
四、心理反映儿童的灵魂,对其成长起致命作用
(一)农村心理异化的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1.家庭教育缺失。
2.学生成绩不理想。
3.留守儿童情感严重欠缺。
4.价值观与人生观偏离。
5.犯罪与越轨现象严重。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探析
1.家庭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代理监护人要么年事已高,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无力教育孩子;要么是文化素质低下,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从而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削弱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2.学校方面。学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无法及时联系到家长,进而无法和他们一起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监管。其次,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寄宿制学校少,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不足。
3.社会方面。学校或社区在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新建留守儿童托管中心、教职工代理家长等方面都需要大量资金,许多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都停留在方案制定上,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心理上的关爱成必不可少的存在 1.构建留守儿童关护网络,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党政组织为主体的关注管理网络;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社会监管网络;以报刊、电视台为主体的媒体呼吁网络。这六大关护网络要紧密联系,互相配合,齐心协力,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尽心尽责,营造良好环境。
2.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立,能够使留守儿童每天24小时在学校教师的监护下,学习质量有保证,生活水准有提高,行为习惯养成有优势,学习成绩有提高。
3.架设“心桥”,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或代理监护人主动沟通、经常联系,让家长(代理监护人)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要求孩子每周与家长通话一次,教师每半月与家长联系一次,互通情况,反馈信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4.净化留守儿童校园周边环境。严格执行中、小学校园周边200米内不得有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营业性网吧不得让未成年人进入。
5.组建“一对一”的学生帮扶小组,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学习成绩。
6.办好“留守儿童之家”。提高监护人的家庭教育素质。学校还可以结合教师岗位设置、绩效工资改革,组建留守儿童关爱教师队伍,安排专人组织留守儿童到“留守儿童之家”活动,消除他们在长假的孤独感,减少他们对亲人的思念,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
五、总结
总之,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各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幼儿教育》宋庆龄
第三篇:幼儿教育
一、为什么要学说普通话,并从幼儿抓起
(一)幼儿期是学习语言、形成口语的关键时期。孩子好模仿,敢讲敢说,喜欢与人交往,如若幼儿学语言的最佳年龄期受到了方言的影响,形成方言语音、语感的原型定式,很难矫正。我们大班一幼儿中班之前跟随爷爷奶奶在胶东地区长大,入园后,他与大家很难交流,因为胶东口音与普通话的差别很大,所以他不愿说话,性格也变得内向起来,经过近一年半的普通话练习,个别发音还是胶东方言语调。可见,方言影响了幼儿的语言学习和情感交流。
(二)学说普通话有利于识字和阅读,为孩子入学后掌握书面语言、理解字义打下基础。普通话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语感,也有利于今后的外语学习。幼儿期的口语训练会让他们掌握一批词汇,对字的音、形、意形成统一联系认识,促进辨音能力形成,有利于孩子的自主学习。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哈佛女孩”“剑桥男孩”“天才少年”无一不是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自主阅读了大量图书,从早期教育看,不说普通话的孩子一开始就失败了!
(三)防止语音上出现根本性的错误,避免口语交流中产生误会
一次,老师组织小朋友讲述父母的生活习惯,明明说妈妈最喜欢吃“老醋白菜”,旁边一小朋友惊讶的站起来说我妈妈也爱吃“老醋白菜”,明明反驳我说的是“老cu(厨)白菜”…可是明明确实把“厨”念成“醋”了。据了解明明的妈妈老家在内蒙,其方言习惯就是除了三声之外的一声和二声的语调都接近四声,加上读音又不准便如此了。明明的父亲普通话相对标准一些,让明明能分辨出他人的读音是否正确,但自己却发音不准,像这种现象更难矫正。
二、分析方言对幼儿普通话学习影响之大的原因
为什么方言的影响会如此之大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方言是一种情绪。许多从小在方言区长大的家长认为“它”能最真、最切地表达情感。加之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语法和发音不够标准对孩子会有不好的影响,平时便用方言交流,幼儿直接模仿,影响了幼儿的普通话学习。部分家长表示不是没有意识到,而是自身条件还不够。正如明明一例,幼儿期给幼儿创设一种什么样的语言环境,幼儿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语言。家长用方言与幼儿交流,幼儿便用与之相应的语言(方言)回应。
(二)方言是一种情结。方言时时系着情深故土。家长希望孩子“不忘本”“不忘根”,从而让孩子也感受一下“本乡本土”的语言。我园虽身处城区,但多数幼儿家长都是来自农村,幼儿之间的交往受父母的影响,都不得不使用方言进行交流。
笔者对东营市境内的六所幼儿园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显示,胜利油田两所幼儿园的60名家长中,有53名家长平时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东营市区两所幼儿园的60名家长中有39名家长平时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县区两所幼儿园的60名家长中平时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的仅有11名。与之对应的调查结果显示,油田的幼儿普通话水平高于东营市区的幼儿,东营市区的幼儿又大大高于县区的幼儿。由此可见,家长讲普通话的习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普通话水平。笔者深入调查的一班级中,全班20名幼儿平舌音、翘舌音混淆的有8人,舌根音、舌尖音混淆的有4人,长此以往,必然阻碍了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在普通话教学中要克服方言的不利影响就要从根本上了解方言。
方言,又称地方话,一般定义为“方言是它存在的区域内各个不同区域的实际存在形式。”比如说山东方言就是汉语在山东的存在形式。
例如:在笔者对东营市区幼儿园所做的调查中有趣的发现,不但普通话与方言有区别,方言与方言之间也有区别。如:东营广饶一段方言:“下雪了,天bei(白)了,地bei(白)了,liao chu ni(到处)都bei(白)了,而利津方言就不知liao chu ni 是什么意思。可见,在同地区的幼儿用方言也不利于交流。
三、普通话学习中克服方言的影响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一)家长和教师共建一个自由、宽松的纯普通话语境
新《纲要》提出: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环境。普通话的学习也应如此,成人的态度要亲切,自然,坚持用普通话与幼儿交流,多用鼓励表扬的方法,让幼儿敞开胸怀勇敢地说。
(二)成人要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注意语言的示范作用
1、不说口头禅,不说不文明的话,避免给幼儿带来不好的影响。例如: 比较流行的口头术语——哇噻、酷毙了......2、不说不完整的话和土语。如一幼儿告诉老师:我gankuo(口渴)了,想要去ha(喝)水。这些土语大都来源于幼儿的家庭生活。对幼儿学习书面语言影响很大。尤其是针对一直说方言的家长,应尽量避免说土语。
孩子好模仿,愿意与人交流,父母应因势利导,用普通话和孩子交流,而这就要求父母们本身要有较高的普通话水平。
(一)通过听故事、说绕口令、看有益的动画片、看图书等方法,扩展幼儿的生活空间,丰富生活内容,扩大眼界。例如:在讲故事中反复练习“树叶”“教师”等难懂的翘舌音。
(二)做好普通话矫正工作
1、教师的正确示范:教师要用正式的普通话与幼儿交谈,做到说话完整,把正确的发音清晰的讲给幼儿,语速要慢,以便幼儿模仿。
2、提供练习发音的机会,并对个别不正确的发音和不到位的音进行重复训练,从发音部位、发音口形、语感到语义都应找出弊病、解释清楚。如:上述例子中的“厨”和“醋”的发音中——ch和c的区别,二声和四声的区别等等。
3、在一日生活中随机纠正,培养辨音能力。
4、家长积极配合,让幼儿在园形成的良好语言习惯得到巩固。
因为幼儿的语言带有家庭主要成员的语言特征,教师应主动与家长联系,使父母了解到自身的语言特点,首先舍弃方言中难懂的、过时的和粗俗的成分,逐渐的改正和进步。
综上所述,幼儿普通话学习最重要的是为幼儿创造语言环境,只要幼儿能分辨出这是方言,那是普通话,了解到这两种“话”有不同的发音体系,并区别开来,掌握了发音规律,方言不难克服。
第四篇:幼儿教育
教研活动制度
1、活动时间
定期开展:保证教研活动时间,定时组织教研活动。 参与考勤:教师必须遵守教研活动时间,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2、活动内容
以园为本:制定活动计划和内容,内容切合幼儿园发展需要。
源于实践:活动内容来源于教师实践工作中的问题和困惑,能帮助教师切实解决实践工作中的问题,并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行为。
3、活动形式
组织健全:规范教研组建设,根据幼儿园实际建立各级教研组。 形式丰富:活动形式丰富,有园内的各类活动以及园外学习活动。
4、活动要求
解决问题:了解教师实际需要,制定和调整符合教师需要的活动主题和方案。 注重过程:活动前有准备,活动中有记录、讨论过程,活动后有反思。
5、活动保障
行政支持:把教研工作视为幼儿园最重要工作之一,是帮助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有效途径,能有效保障教研活动时间,行政人员也能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经费保障:有专门的经费用于幼儿园开展教研活动,并把教研活动的质量纳入教育教学考核,有一定的激励措施。
1、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每学期根据上级安排及本园、本组情况,制定好本学期教研计划,明确教育科研重点工作,确定理论学习、教学实践、研讨活动规划,2、每周语言教研组 数学教研组 保育教研组 蒙氏课题教研组分别进行一次教研组集中活动,每次的教研活动内容要提前一周安排,相关老师做好准备。
3、有计划在组内开展相互听课、看游戏、评课的活动,通过听、看,并以教育理论为依据的严格评课使全体教师不断更新,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4、活动遵循“确定专题、加强学习、积极实践、集体讲评、总结提高”的原则,教研组长加强活动组织的有序、有效性,不断提高活动质量,解决实际问题。
5、各组组员每学年为自己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并在教研组活动时大家一起交流,以便互相监督、督促。
6、全体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在平时能主动及时进行教育教学反思,认真撰写教学专题总结或论文,进行论文交流。
7、教师准时参加教研活动,不无故缺席。活动时,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努力形成争鸣、探究、团结的教研气氛。
8、认真详细做好每次教研活动的书面记录。
9、学期结束,做好教研组工作总结,存入业务档案。
一、教研组长教研活动工作制度
1、每学期开学前2周内完成教研计划,并于教研组长会议中做交流。
2、按教研计划实施教研活动;根据教研情况及时对计划做出修改、调整、实施。
3、每次教研活动中要做到:
(1)活动之前有准备:教研活动备课、教研活动之前都让教师了解教研活动的内容、与教师沟通、物质准备等。
(2)活动之中有主题:在教研活动中组长要注意调控整个活动的节奏,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不偏题、离题。经过激烈的辩解、讨论后,组长要善于归纳总结,把教师中的零星观点汇总、整理成本次活动的讨论成果,并提出1—2个思考题,让教师回去作进一步的思索。
(3)活动之后有思考:进行教研反思,积极采取措施做好反思后的具体 落实、跟进。
4、认真负责地组织好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做好实践活动小结。
5、每周认真负责查阅教师的计划制定,给予适当指导。
6、定期召开教研组长会议,交流教研组工作,分析教研现状,解决教研存在问题。
二、教师教研工作制度
1、完成每学期的工作安排,态度认真。
2、参加教研活动时,做到人到、心到、口到,积极发言并作好认真的准备。
3、在每次教研活动中要做到:
(1)活动之前有准备:知道教研活动的内容,并根据内容寻找相关的理论文章、阅读书籍,预先有准备,做到有话可说。
(2)活动之中有主题: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看法,形成争论、辩解的氛围,做到有话善于说。
4、能按要求定期完成案例,对不符合要求的必须重新进行制定;并定时张贴每位教师案例,有教师参与对案例做出评议打分。
三、会议制度
1、每月1次月工作总结会议、1次核心组会议、两周1次大教研活动、小教研活动、教研组长会议。(书面)
2、参加会议不迟到、中途不擅自离开,会议中不接听手机;无特殊情况不得擅自请假。
四、教师学习制度
1、组织全园教师定期学习教育理论、政策、法规等。
2、自学学习内容,在小教研中展开有主题有中心的交流,做好记录。
3、写出专题总结或经验论文等,在园内进行交流、评比。
五、教师备课制度
1、根据幼儿园备课计划的不断完善和调整,以及组长针对教师备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在不说明情况之下,必须按照教研组长的要求重新将计划做出修改和完善并上传,备课计划必须在教研组长通过之后方可以进行实施。
2、教师在认真完成备课内容后、周五之前将周计划、日备课计划上传教研 组长。
3、观察与反思与月计划每月月底前完成一起上传教研组长。
六、教学实践与观摩制度
1、教师必须根据幼儿园园本研究的工作开展教研活动,同时明确教研实践活动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途径,必须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实践。
2、在开展二课三反思活动、实践活动之前每位教师都需做好讨论的准备,以及实践活动之后必须做出评析、反思;对观摩的活动进行评析、反馈。
3、教师实践活动是教师业务考核内容之一以备存档。
七、园本培训制度
1、有针对性的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和学习,并邀请专家前来指导;教师必须认真参加教育学院和园安排的外出业务学习和技能学习任务。
2、接受培训的教师根据需要定时定期的进行展示汇报培训结果,并保证展示汇报质量。
3、作为园内的骨干教师、教研组长、积极分子要主动接受和参加园内组织的各项培训工作,并在与姐妹园开展结对的活动中,认真完成园内所需的对外实践展示和实践交流活动。
第五篇:幼儿教育
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
再许多家庭中,孩子拥有许多玩具,可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则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为人父母者认为孩子还太小,不认识汉字,不可能进行阅读,也就没有必要浪费钱财购买图书。由于人们对幼儿的早期阅读普遍存在误解,或教育措施不得当,往往错过了许多教育良机,这在很大程度上延迟甚至阻碍了儿童阅读能力的获得和发展。那么,对儿童而言,究竟什么是阅读?儿童的阅读从什么时候开始好?早期阅读是指学前儿童凭借色彩、图像、文字并借助于成人形象的读讲来理解读物的活动过程。对孩子而言,阅读不仅是视觉的活动,也是听觉的活动。早期阅读可以帮助孩子尽早进入知识的海洋,开阔视野,启迪智慧,陶冶性情。0——6岁是人的生命的起跑线,是智慧开发的关键期。美国教育机构1998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儿童的学习能力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儿童的早期阅读至关重要,也是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伍新春教授经过研究表明,早期阅读的起始时间以9个月到1岁为宜,如果家庭教育的方法得当,孩子早期阅读能力就可能较早出现。幼儿各方面的发育还未成熟,其阅读活动往往带有较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依赖性,因此需要成人的正确引导,家长应如何引导孩子进行早期阅读呢?
一、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我国有句成语叫做“开卷有益”,对一个人来说如果在儿童时期就有阅读兴趣,这无疑会促进其未来养成爱看书的习惯,终生受益。然而怎样才能让孩子心甘情愿地开卷,并且乐此不疲,父母就要下点功夫。1.从情感入手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幼儿情感感染性较强,给孩子多讲故事,以故事感染幼儿,是孩子获取知识,开启智慧的一种重要途径。因为讲故事本身就是一种口头文学。孩子在听了好听的故事后,会激起对故事情景的幻想,以及对故事细节的探究,进而引起翻阅原书的愿望和兴趣,逐步迈进知识的大门。2.父母要做榜样。父母喜欢读书且有经常阅读的习惯,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形成起着良好作用。家长不同于学校教师,其特点是单独调教,生活教育逐渐渗透。若父母喜欢阅读,孩子就会从小模仿父母这一种学习活动,从而形成早期阅读习惯。父母的行为举止,只要被孩子注意了并引起兴趣,就很容易被模仿,能最早也最长期地影响孩 子。
二、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美国教育家霍力斯-曼(Horace Mann)曾说:“一个没有书的家,就像一间没有窗的房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就是为孩子的阅读创造条件。想要孩子爱读书,就要让他在读书之前先爱上读书的气氛。我们提倡把书放在孩子伸手可及的地方,营造一个自在、有趣,而且丰富的阅读情境。在家中(如书房、客厅等)随处可拿到书,随处可看到书,让孩子习惯与书为伴,让书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良好的阅读环境要求安静、优美、宽敞、明亮,有一定文化氛围为佳,所使用的桌椅、书架要适当,阅读场所的墙面色彩不宜过于鲜艳。同时,家长还应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到阅览室、书市,让孩子充分感受到浓厚的读书气氛,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三、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1.以图为主,图文并茂。孩子的思维具体形象,且识字不多,这就决定了学前儿童的读物是由文字和图画两种符号构成的,具有图文并茂的独特内容。在选择图书时,家长应注意图画色彩鲜明吸引孩子的注意,图画内容应简单具体,生动有趣,画面要清晰。尤其年龄越小的孩子的读物要注意情节简单,画面较大,主要感知对象突出,减少无关刺激物对婴幼儿注意的干扰。
2.图书内容丰富。家长为孩子选购的图书种类、内容不要过于单一,涉及面要广,使孩子从中获得多方面的教育,从儿童生活到科学知识,从环境问题到生命教育,亲情、友谊、克服困难、经历奇险,多样化的题材将帮助幼儿获得多元的知识与多元的情感经验。让幼儿在图画书中阅读的不仅有童话故事,而且有儿歌、童谣,这样可使孩子接触到语文的多元风貌。
4.语言要浅显,生动,有趣,朗朗上口,易学易记。文字应优美简炼,便于孩子理解,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5.有针对性选择图书。孩子3岁前,可选择看图识动、植物之类的,以及以简单短句为主、情节重复的图书。孩子3岁后,则可选择多种类别的图书,以满足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和迅速发展的语言、智力的需要。家长在选择图书时,要尽量满足孩子,顾及孩子的特长,如有的孩子爱绘画,可为其多买些精美的绘画书。只有孩子自己感兴趣的书,他才会主动去看,去学。因此,购书时家长应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让孩子自己挑选一些他感兴趣的书。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进行早期阅读的有效保证。家长应在幼儿的阅读活动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如看书要坐姿端正,距离适当,手要干净。学习翻阅图画书的基本方法:先引导幼儿认识每本书均有封面,让幼儿观察封面,告诉幼儿书名,并要求幼儿按照顺序从前向后一页一页地翻书,翻动书页时要小心,不折书、不撕书、先看左边图画,再看右边图画;看完书主动放回原处。指导孩子经常检查图书,不在图书上乱涂乱画,发现破损的应及时修补,逐步培养起幼儿爱书、珍惜书的情感。
五、实施正确的阅读方法
婴幼儿的早期阅读不同于已初具文字阅读能力的小学生的阅读活动,成人往往要直接介入阅读过程,成人的言语讲解是儿童理解读物内容的关键因素,儿童年龄越小,亲子共读的特征就越明显。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丰富和扩展婴幼儿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而且可以丰富词汇,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有助于思维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密切亲子关系,有利于婴幼儿情绪与社会性的发展。常用的方法有:
1.讲述法:孩子最初的阅读主要是依赖父母的讲述,他们是在用自己的耳朵“阅读”。在整个学前期,听成人的讲述是孩子主要的阅读方式。所以,家长最好能每天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为孩子讲述,可以是晚饭后或睡觉前,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多元化的阅读材料讲给幼儿听,也可根据幼儿的阅读水平,让幼儿来穿插故事内容或续编故事,这样,既促进亲子交流,又培养了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2.观察法:家长在与孩子一起看书时,不仅应要求孩子认真听,还应要求孩子认真看画面,通过画面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家长可用手指随故事情节的发展在画面上移动,帮助孩子建立起图画符号和语言的对应关系。对于4—6岁的孩子,还可引导他们注意观察画面上的文字及页码的位置、顺序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为今后孩子的独立阅读打基础。
3.提问法:家长在引导孩子阅读的过程中,抓住每幅图画的重点,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人物形象及其动作,启发孩子对情节展开合理想象,并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让孩子思考,这样才能使阅读成为一种积极的活动。如讲《小兔乖乖》的故事,当“大灰狼来敲门时”,先不告诉孩子结果,而让幼儿猜测想像:“小兔子该怎么办呢?”设计一些过渡性的问句,帮助幼儿串连前后画面的延续,理解故事内容、推测情节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引导孩子编故事、给故事起名宇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理解力。
4.交流法:孩子故事听得多了,看得多了,慢慢地就有了交流的欲望。这时家长应耐心地听孩子讲述他的小故事,而且也别忘了肯定他的进步。家长讲完一个故事后,同孩子交流一下读后感,以此了解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和思想动态。交流时应以孩子说为主,家长要注意倾听,及时引导孩子话题,使之紧紧围绕主题,又能联系到自身或周围的生活。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孩子对内容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孩子阅读是一门艺术,家长只有掌握了这门艺术,才能将孩子引入“书”的世界,让孩子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成长。
幼儿早期阅读指导策略浅探
[摘要]幼儿早期阅读需要指导。幼儿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包括创建适宜的阅读环境、开展多维的阅读活动以及帮助幼儿建立互动的阅读关系等。
[关键词] 幼儿;早期阅读;阅读指导
随着对幼儿早期阅读关注度的不断提升,如何开展早期阅读指导已成为很多幼儿园研究的课题。我园也在此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创建适宜的阅读环境(一)建立立体阅读墙 我园大块墙面较多.我们选用了几大块进行阅读墙设置。一是“从小学做人”板块。我们以“感恩、诚信、专注、合作”为主题,选取精彩的、有代表性的画面呈现给幼儿。二是“我最有礼貌”板块。在走廓墙面上,有精典故事中的对话场景,“请”“谢谢”“你好”“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在图画的帮助下跃然墙上。三是“快乐成长”板块。我们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故事背景,精美的画面、生动的情节。在班级之间的公用墙面,我们设置了大幅的经典童话宣传图,孩子一进幼儿园,似乎就进入了童话世界。在故事墙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笔、纸和色彩,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像,自由描绘长卷。冷硬的墙面在阅读画图的点缀下变得丰富多彩,师幼一起参与互动,有画,有字,有家长记录的阅读卡。立体阅读墙使“阅读无处不在,处处皆可阅读”。
(二)设置自主阅读区
为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我们设置了自主阅读区域,让孩子在区域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如我们在底楼设置了“书香小径”长廊:利用图片演示阅读规则,孩子们一看就懂;温馨的五彩地毯和靠垫、卡通形象的阅读标记、取放方便的书架,为幼儿课间、放学后等空余时间的自主阅读提供了良好场所,令孩子们留恋忘返。在智慧图书馆、红苑书店、现代书城等游戏区,幼儿可去书架选取自己喜欢的图书,也可去小电脑上查阅自己想要的图书,还可找一个适合自己独立阅读的角落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当他们读到兴奋处,可以去表达区,拿起画笔,画图书角色、画阅读后的联想;也可去表演区,选择道具和同伴一起再现故事情节。
(三)建立亲子图书室
我们建议家长在自己书房内给孩子设置一个独立空间,为孩子设置一个小小图书馆,方便孩子阅读。
二、开展多维阅读活动
阅读在我园课程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在有计划、有阶段目标的正规集体阅读活动中,教师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孩子的不同年龄特点、不同阅读基础分别采取先听后看、先看再讲、先分后合、先合后分等不同模式引导活动,由浅入深地引导孩子循序渐进开展阅读活动。在集体阅读过程中,教师根据需要分别采取全班、小组、独立、亲子阅读等多种模式,提高阅读活动的效率。
目前,我园除了开展经常性的集体阅读外,还开展如下三种形式的辅助活动:(一)图书漂流
图书漂流首先在班内进行。教师设计漂流记录表,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将图书带回家中与父母一起阅读,并把自己的阅读感想记录在表格内,这既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读后思考,又给家庭与家庭之间创造了读书交流的机会,更可贵的是教师可以了解到每个孩子阅读的兴趣、能力与方法,为我们进一步开展阅读研究保存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图书漂流活动使家庭、幼儿园教育同步,对建立教学共同体有着重要意义。
(二)表演童话剧
阅读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孩子的发展。教师在引导幼儿阅读时,要尽可能多地调动孩子的感官,让孩子与阅读内容发生多维、多层的联系。表演童话剧就是一种较好的途径。为了确保每个孩子都有表演的机会,我园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童话剧表演活动。在扮演角色、与家长和同伴合作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三)开展阅读区域游戏
为了让孩子们发挥潜力、增强自信心,将自己的阅读收获展示出来.我园开设了“新华书店”“贝贝书屋”“阳光书吧”“快乐书城"等游戏区,为幼儿自主阅读及教师个别指导创设了条件。教师们为孩子创造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如在中大班开展“故事大王”“每日一星”“我是小小演讲员”等区域游戏,充分利用空余时间,让孩子有上台表演的机会;小班开展 “亲子阅读同分享”“我认识的童话人物”等区域游戏,让一些胆小的孩子也能够有机会试一试。通过阅读区域游戏,孩子们的自信心增强了,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在开展阅读区域游戏中,中大班教师还创造性地开发了“自助读书团”“读书旅行团”“读书表演团”“小小书吧”等形式,让幼儿充分享受了阅读的乐趣,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性。
三、建立互动的阅读关系(一)帮扶互动——教师和孩子
如何为孩子营造舒适的、宽松的、激励的氛围,帮助孩子选择阅读内容、保持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都是教师需要研究的课题。由于幼儿行为的坚持性、自控性差,制定相应的规则是限制幼儿不良阅读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同时,这也是促使孩子有目的、有意识地养成良好阅读行为习惯、确保阅读效果的重要保证。我园教师在开放式管理的基础上,注重规则的建立,并和孩子一起将阅读规则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使幼儿更容易接受,为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在日常活动中发现,阅读环境能潜移默化地给予幼儿“规则提醒”功能,如我园有的班级将阅读规则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布置在阅读区域,幼儿在阅读时受环境的“暗示”,从而自律。
(二)亲子互动——家长和孩子
对于低龄孩子来说,亲子互动式的阅读较为适合。亲子互动阅读中教师只是指导、建议、协作、帮助的角色,家长则处在教学的前台。为了协调一致,我们做到了“四个一”:“一个目标”,即每天陪孩子阅读20分钟;“一个口号”,即让亲子阅读成为家庭时尚;“一份亲子阅读倡议书”;每班开设一个“亲子俱乐部”,让家长交流心得,互相促进。
亲子阅读不但提高了孩子的阅读能力,帮助他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而且还大大增加了年轻的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机会,增进了亲子感情。
(三)合作互动——孩子和孩子
孩子在阅读中的互动需经历一个发展过程。我们分四步来指导孩子阅读:
第一阶段:学着读。孩子刚开始阅读时,规则、方法、兴趣等都需要引导。孩子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养成初步的阅读习惯。
第二阶段:独立读。当孩子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后,教师的管理可以放开一些,让孩子进入自主阅读阶段。教师注意观察,引导幼儿汇总阅读信息、遵守阅读规则。
第三阶段:合作读。引导孩子学会资源共享,形成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在合作读的过程中,孩子间矛盾的产生、发展、解决是教育的良好契机。
第四阶段:领着读。鼓励幼儿在集体中带头,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发起者,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