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做官
“读书做官”古今谈 读书无用论不可逆转人们谈到“读书做官论”,总要追溯到孔夫子的“学而优则仕”。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学而优则仕”语出《论语-子张》,原文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可见,说这话的人并非孔子,而是他的学生子张。当然这句话被收入《论语》,也肯定是体现或者说符合孔子的思想的。
“学而优则仕”这一观点,历来有诸多不同解释。最流行的解释非“读书读得好了就可以去做官”莫属了。但这种解释,却无法理解前半句“仕而优则学”,因为按照下半句的解释,前半句应该解释为“当官当得好了就可以去读书”,而这在逻辑上是无法讲通的。把前后两句话联系起来看,就不难发现世俗的理解有很大的问题。
问题出在哪里呢?主要是出在对“优”字的理解上。这里的“优”字,不是“优良、优秀、优异、优胜”的意思,而是指“有余力”。这样一来,全句意思就豁然开朗、顺理成章了。
这样说有什么根据呢?当然是有的。
《说文·人部》:“优,饶也。”可知“优”的本义是丰富、充足、宽裕,后来才引申指优良,与“劣”相反。宋代朱熹《论语集注》对此的解释就是:“优,有余力也。仕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事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对此的解释是:“《说文》:优,饶也。饶,余也。言人从事于所当务,而后及其余,不泛骛也。”今人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把子夏的话译为:“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大抵是不错的。但把“学”直译为“学习”,还欠准确。在笔者看来,“学”,在这里指的是“学问,做学问的人”,全句应该译作:“从政的人,有余力了才(可以)去做学问;做学问的人,有余力了才(可以)去从政”,更为恰当一些。
子夏在这里强调的是什么呢?显然不是读书、学习、做学问与做官、从政的因果关系,而是说从政的人和做学问的人都要首先立足于本职,从政的人要首先把政务处理好,做学问的人要首先把学问研究好,然后才能去考虑其他。做官与做学问之间,当然互相可以有所帮助。做官的人,政务之余研究学问,对其从政会很有帮助;做学问的人治学有成之后,通过从政来检验其学问、学说的正确性、可行性,对做学问当然也大有好处。
这样说来,“学而优则仕”与“读书做官论”其实是两码事,本不相干。从历史事实来看,也是如此。我们知道,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上并没有科举考选制度,贵族与平民之间壁垒森严。官吏主要是世袭的。有极个别平民甚至奴隶被任用为官吏的,也多出于别人的引荐或个人的自荐,属个别或偶然的现象。读书人想通过读书来跻身贵族阶层,或者走上政界,希望是很渺茫的。到了汉代,官员选拔制度是察举制,如“举贤良方正”、“举孝廉”等;魏晋之后,又实行九品中正制。这种情况下,“读书”与“做官”并没有直接关系。直到隋唐时期建立了科举制度,读书和做官才算真正联系起来。
如此说来,在科举制度之前,古人“仕而优则学”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学而优则仕”的可能性却很小。所以,子夏是把“仕而优则学”放在前面说的。那么,科举制度之前,古人读书、学习、做学问,不能直接谋求官职,会得到什么好处呢?换言之,其读书的动力何在呢?
原来,古人读书有成之后,虽然不能直接做官,但却可以跻身于“士”的阶层。“士”,仍然属于被统治阶级。当时的人民,被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四个阶层中,“士”的地位最高。
“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形成以后,就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也有了自己的社会能量。像“士为知己者死”、“士可杀不可辱”等等,就体现了士族的价值观念。“士”之间可以集会结社,诗酒唱和,研究学问,甚至成为流派。“士”当中那些出类拔萃者,也就是士林领袖,往往有着很高的声望,有时对政界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政府官员甚至君主也
对他们给以相当的尊重。当然也有的被统治者礼聘为上宾,授之以官职甚至倚之为臂膀的。如姜子牙垂钓于渭水,被周文王聘请去做军师,成了西周的开国元勋;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被刘备聘请去做军师,成为蜀国的丞相等等。这类传奇式的际遇,一直是历代读书人所梦寐以求的。当然,“士”做了官,就不再是普通的“士”,而是“士大夫”了。
到了隋唐建立科举制度之后,从制度上打开了读书人通过勤奋读书、参加科举考试而走向政界的道路。“学习好就可以做官”成了一种社会现实,也成了一种普遍的观念,人们再说“学而优则仕”的时候,其意义就发生演变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读书人可望可及的梦想,落魄书生高中状元、被招驸马的离奇故事也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只要学习优秀,不问出身门第,就可以中举人进士,就可以入朝做官,从用人制度上当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它的进步意义不仅在于可以为官员队伍提供数量充足、质量上乘的后备军,而且在于使出身平民的知识分子有了可能的进身之阶。科举制度,以“学优”为唯一标准,这在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了公平和公正。当然考场舞弊的情况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可以另当别论。正因为科举制度的长期施行,才使得后来被误读了的“学而优则仕”深入人心。这种观念,对社会文化的影响自然是巨大的。
科举制度当然也有很多问题。在我看来,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与时俱进。考试的形式和内容长期一层不变,明清两代八股取士更是一种倒退。如果能够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根据任职需要设立政治、经济、商业、军事等不同的考试科类,作为人才选拔制度来说,就是相当可取的了。
晚清末年(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发布了“废科举,兴学堂”的上谕。按照这份“上谕”里的意思,“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亦与科举无异。”说明那时统治者心目中的“学堂”不过是科举制度的变种。实际上,这是有很大问题的。学堂(学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科举制度的主要职能是选拔人才,而当时的“新式学堂”却被同时赋予了两种职能,因此与西方现代学校就有了明显的区别。如果说,科举时代的读书人仅仅读书是不能做官的,只有在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且高中之后才有可能做官,所谓“没有场外的举子”
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新式学堂里的学生却可以免去这一麻烦,只要毕业了就可以进入包括政界在内的社会各界。
辛亥革命后,中国一直处于长期的混乱之中,教育制度虽不无变革,但却没有人能对其进行新的整体设计。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的学校在形式和内容上,较多地搬用了苏联的东西。但在国人读书学习的目的上,却不可避免地带有科举时代以及民国时期“读书做官”的浓重痕迹。在培养和选拔功能合一方面,和旧社会的学堂则在某种程度上是类似的。应该是“有教无类”的学校,在入学的门槛上却于考试成绩之外设立了政治审查之类的关卡;而学生在大中专学校里只要能够毕业,就会成为“国家干部”,得到一份工作,领取一份工资。好在我们的国家十分庞大,各方面需要的人才很多,所以,国家包分配的制度能长期延续执行。经历了“文革”,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档,恢复高考后仍然可以较长时间由国家包分配。这种长期延续的分配制度,使“读书做官”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当然这里的“官”已经不仅仅是政界的公务员,还包括各种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岗位。“读书做官”的思想观念,尽管在“文革”中曾被大加批判,却没有也不可能批臭。
由于学校同时具有培养和选拔两种职能,进入高一级学校就意味着可以获得较高的职位和待遇,教育中的“应试”倾向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发展并愈演愈烈了。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普及,毕业学生对政府机关和国家举办的公益事业单位来说已经远远供大于求,而多数企业单位成为民营性质,也不再欢迎硬性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国家包分配的制度就走到了尽头。“读书”直接“做官”从此成为历史。
但国家机构毕竟还是需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的,而我们的学校中又没有培养公务员的专门学校,于是,各级公务员考试应运而生。人才选拔机构与人才培养机构的职能分工又开始显现出来。现在,仅仅上了大学取得某种学历并不等于有了就业的职位,只不过是具备了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基本条件,必须经过人才选拔招聘的考试考核才能进入政界或其它岗
位。尽管很多人对此还不够理解,甚至引发了新一轮“读书无用论”的思潮,但这一趋势却是不可逆转的。
第二篇:读书 为人 做官
2010年吉林甲级申论试卷答案分析
读书 为人 做官
温家宝总理在世界读书日参观国家图书馆时发表讲话,说明读书学习对个人和民族的重要性,指出“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这与我国的古代观点”修身 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不谋而合。在时下,学习不再是某一时间段的连续学习,而是在工作中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碎生活中获取信息的手段。读书学习的目的不但在于解决一时遇到的问题,其更大的意义在于提升了我们的文化素养。
先做人,才能做好官。而要想做一个好人,首先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内涵。阅读是提高修养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知识纷繁芜杂的信息时代,什么是好的知识?什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什么是适合我们广大公务人员用来提升理论价值的书籍呢?这一个个的问题最终归属于我们急切的需要一个好的推荐书的机制。清晰明了的让广大干部了解适合本职工作的阅读范围和类别。这比起我们盲目的收集和泛滥的大堆文件来说,是一件省时省力的好办法。
那么,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好官,做大官么?人大教授周孝正的一项调查显示表明,很多官员对官场的权力斗争小说最感兴趣,甚至很多老干部也借鉴建国及文革过程中的权力斗争“历史”来学习官场经验。这难免让阅读这样一个培养自身书卷气的行为染上了诸多的功力色彩。这种迷失于实用主义和权力至上的读书理念释放着非常危险的信号。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社会主义诞生的摇篮-----苏联的解体,政权的颠覆离我们并不遥远。这样的历史悲剧的根源就是苏联的共产党员忽视了自身的修养及道德的构建,失去了共产党人理论上的先进性,痴迷于官场的权力纷争,最终导致了这样的历史悲剧。在读书这样的事上,我们不妨理想和浪漫主义一些,少一些现用现学的心态。毕竟,在阅读和学习的世界中,体会的不仅是知识的繁复无边,更是在之于学习后对于自身的理论高度提升。现在存在的一种很多的现象是文山会海的培训学习当中,文件冗长复杂,报告又长又难懂。这其中关键的因素就是理论学习的不够深刻:自己都没搞清楚,怎么让别人听明白?那就只好通过晦涩难懂的语言来掩盖稀里糊涂的理解了。
在这样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做的很简单,就是保持一种从容的心态,踏实的作风,认认真真的读一些好书,切实的提高我们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在理论的学习和创新上保持着共产党人的先进性。读好书,做好人,为好官。
第三篇:读书 为人 做官
关于读书。古往今来,许多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都是从读书起步,勤奋好学、勇于实践、锲而不舍,从而踏上成功之路的。当今的时代,我们称其为信息时代,“知识爆炸”时代,可是有些所为的“官人”却不读书、不看报、不求知、不上进,满足于官欲,满足于现状,这样的“官人”必将被人民所不容,必将被时代所淘汰。无论是正在读书,将来要步入仕途的人,或是已经步入仕途的人,都要坚持读书,持之以恒,象革命老前辈毛泽东那样,活到老,学到老;象朱德那样八十高龄手不离卷,多读书、读好书、增加知识,提高品位,升华思想,与时俱进。
关于做人。中华民族历来讲究做人的道理,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在人的一生中,做好人最重要,也最困难。一个人拼上三年两载,最多十年八年,或许能做成一两件事。而做人则是一辈子的事,有的弄不好一辈子也不会做人。相传,三国时关公曾用篆书给儿子关平写下12个字:“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虽然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一两千年,但这12个字仍不失为为人处世的座右铭。对怎样做人,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领导干部不论平时,还是关键时刻,都要做这样的人。
关于做官。现在我们仍用“做官”这个词,但其含义与过去有本质不同。所谓做官,就是党和人民给你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和岗位。党章指出,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领导干部要做人民的公仆,就应当像毛泽东强调的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有句古戏的唱词,叫“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此所谓“做主”,就是要主持公道,竭力为群众谋利益。《阅微草堂笔记》载:一位没做出政绩的知县,受到阎王爷指责后,他委屈地说:“我虽然没有政绩,却两袖清风,连老百姓一碗开水也没喝。”阎王爷说:“你是知县,没把县里的事办好,就是失职。如果没喝过老百姓一碗开水也算功劳,不如在知县大堂刻个木头人,它根本就不喝水。”这则故事,也是对占着“公仆”的位子、不为民做事者的讽刺。做官是一时一地,党员干部就应当倍加珍惜自己的岗位,履职尽责,力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实践来看,我们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经受住了考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持了人民公仆的本色,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沈浩等同志就是杰出的代表。但也毋庸讳言,有的领导干部做人民公仆的思想淡漠了,有的甚至成为腐败分子。陈云同志在建国初曾说,一些人“起初是干革命来的,以后是革命加做官。后来官越做越大,胃口也越来越大,有的人就只想做官,不想革命了”。这番话,对领导干部仍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做人是基础,做官是手段,为群众做事是目的。一个人可以不做官,但必须做好人、做好事。清人郑板桥曾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做好人,比做事和做官更重要。一个人官当得怎样、事做得怎样,是做人的延伸和体现。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做好人,是做事、做官的前提和保证。孙中山曾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一个人一旦为官,就对他做人、做事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官职越高,责任越大,越要有很高的思想水平、道德素质和领导能力。领导干部只有先做好人,才会有人格力量,说话才有号召力、说服力、感染力,才能教育人、影响人、带动人,实施正确领导。领导干部有了良好的人格和道德,才能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全身心为群众服务。许多党员干部之所以能得到群众信任和拥戴,首先是因为他们是好人。
做官是为了为民做事,而不是为了升官。做官而不做事,或做事是为了升官,是错误的。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原来还不错,后来做了官,慢慢就变得会做官而不会做人了。这样的官不会是好官,也不能说是好人。好人不一定能做好官,但好官一定是好人。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都强调“做官先做人”。朱基曾回忆他当年考进清华大学时,他的系主任对他说:上大学读书,一要学会做人,二要学会做事。无论做人、做事、做官,都要老老实实,不可沽名钓誉;都要踏踏实实,不在身后落骂名。有一位领导同志提出,领导干部“一要干活,二要干净。”这两者是统一的,就像车的两轮,只有同时转动,才能跑得稳、跑得快;又像鸟的两翼,只有两翼齐飞,才能飞得高、飞得远。
要把做人、做事、做官统一起来。首先,要追求为官的高境界。有人把领导干部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叫人怕的干部”,就是整天板着面孔,颐指气使,动辄训人。他当领导不是凭良好的品德和能力,而是手中的权力。须知,你在台上人家怕你,你不在台上,人家还怕你吗?悟透这个道理,就应该自觉走出这种为官的“低境界”。二是“叫人敬的干部”,这种干部为人真诚,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学识渊博,能力较强,工作扎实。但应该注意密切联系群众;否则,可能会让人敬而远之。这是为官的“中境界”。三是“叫人爱的干部”,这种干部有第二种干部的优点,同时还能尊重、理解、关心群众,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与群众交朋友。我们应该追求这种为官的“高境界”。
第四篇:做人做官
做人做官
一是堂堂正正做人。学会如何做人,是当好官的前提和基础。古人把做人称为修身,修身为本,嗣后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人一定要品行端正,光明正大,要把品行修养作为为官立业之本。这样,才能有根基,有底气,有骨气,有锐气。第一,定位要正。作为一个领导者,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很重要。一个领导者,不管做什么官,做多大的官,都是暂时的,而做人却是长远的,一辈子的事。在处理做人与做官的关系上,要先学做人后当官,当官不要有高人一等的错误“官念”,要时常将自己臵于老百姓的位臵,拥有“平民意识”或说“平民情结”,这样使自己在为官上,才能保持一颗水波不兴的平常心。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平常人,怀着一颗平常心,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惑,不为情所困。
第二,人品要正。“人”字一撇一捺,结构简单,但是要把“人”字撑起来却非易事。平常百姓要懂得做人,当官的尤其要懂得做人。所谓做官,就是做别人的榜样,就是登台亮相任人评说的演员。众人瞩目的人物,撑不起那个“人”字,便立不起官的形象。领导干部应该注重自身的品行修养,自觉养成堂堂正正的人格品行。一是要对党忠诚。坚持党的事业第一,人民的利益第一,为国家、为民族奋力地工作。二是要胸襟开阔。要心胸坦荡,眼界开阔。三是要刚正不阿。
即敢于负责,坚持原则,表里如一。要做到这点,我认为“四个一致”很重要:对上与对下一致;人前与人后一致;当官以前与当官以后一致;还有表里如一。
第三,追求要正。人生有很多追求,对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来说,人生追求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毫无疑问,不计个人得失,不怕吃苦,甘于吃亏,乐于奉献,把社会当成奉献的舞台,把岗位当成奉献的阵地,应成为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永恒的人生追求和坚定的信念。联系到我们自己,就是要树立一种“官要无所求,业要有所创”的人生价值取向。官要无所求,这是一种无欲则刚的人生态度,为官做人,有此心态,就会“无意功名利禄,不肯屈节随俗”。业要有所创,永远开拓新的境界——这是一种昂扬的精神状态,饱含一颗奋发向上的进取之心。一个领导干部有此心境,就会敢想敢干,锐意开拓,为官一任,建树一地;当官一场,造福一方。
二要踏踏实实做事。做事是诚实做人在行为上的要求和体现。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如果说诚实做人是立身处世的基础,那么踏实做事则是造福于民的关键。因为诚实做人还仅仅是事关个人品德修养的“小”问题,而踏实做事则事关领导干部能否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做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事情的“大”问题。
第一,要有爱做事的美德。爱做事就是爱岗敬业,爱岗
敬业是对一名干部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大家以选调生的身份走上领导岗位,要珍惜组织和群众给予的岗位,要热爱我们的事业和我们的岗位,要有爱做事的美德。但是现实生活中,可能我们专业不对口,可能是因为好高骛远,总想一下子就搞出什么大事业、大名堂,对现在平凡的岗位没有兴趣,大事做不出,小事不愿做。如果有这种心态,非但影响党和人民的事业,对个人成长也非常不利。
第二,要有敢做事的魄力。大家以选调生的身份走上领导工作岗位,在时间不长的工作中可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群众上访、应急处突、抗洪抢救等难事。在配合主要领导的工作中,我们学到了一些处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具备了敢抓难事的勇气和魄力。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XX这几年要彻底突破发展体制、机制上的障碍,打破交通、资金等制约瓶颈,还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攻克各种难关。在这场与困难的较量中,作为一名选调生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我们站在前列,已经责无旁贷。
第三,要有善做事的方法。作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大家都接受了正规的专业教育。出身社会后,虽然经受了一定的党内生活和社会实践的锻炼,并从中总结积累一定的管理经验。但是,我们要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辨明方向,站稳立场,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勇立潮头,立于不败之地,还必须向实践、向群众学习,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做事的方法技巧,提高我们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这也是踏踏实实做事,做成事的技巧问题。三要清清白白做官。当前,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一些干部在“灯红酒绿”等形形色色的诱惑中中箭落马,一些人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他们是咎由自取。我们要从中吸取深刻教训,引以为戒,保持一身正气,切实做到廉洁自律。
第一,要常弃非分之想。现实生活中,领导干部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的,也食“人间烟火”。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过分强调人的本能上的弱点,我们要讲党性,讲节制私欲,要防过分之欲、不正之欲、各种“贪欲”。要做到自控、自制,要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权、慎欲、慎微、慎独,稳得住心神,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在主观上为清白为官奠定基础。第二,廉洁从政要从小事做起。含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坏习惯的形成,往往是不自觉地从小事开始的,好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也应从细微之处做起。在日常中,有时一件看似平常、很不起眼的小事,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作风和形象。廉洁自律必须从平常的小事做起,小事不可小视。然而,有些人对此都不以为然,认为小事小节无碍大德,注意不注意无所谓,因而轻视小事,不拘小节,甚至
无所顾忌。不该吃的吃,不该拿的拿,不该去的地方去,导致政治思想境界低下,道德修养滑坡。因此,大家不可忽视小节小事,只有注意小节、善待小事,在小事小节上率先用正确的行为规范约束自己,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点滴养成,持之以恒,才能在民众中建立起威信,树立起良好形象。
第三,要过好“五关”。一是名利关。“利不可以虚受,名不可苟得”。居上而不骄,处下而不忧。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二是权力关。权力是把双刃剑,它可以垒起不朽的丰碑,也可以权谋私,为自己挖掘埋藏自己的坟墓。事实表明,有权很风光,但也有风险;有权可以做官,但有权也可以坐牢;有权时常敲警钟还是最后敲响丧钟,大家都要深思。权力可能是你走向进步的阶梯,也可以使你走向深渊。三是人生关。有的人在政治上不甘寂寞,交际异常活跃,工作不讲原则讲关系,面对错误的思想、行为缺乏正气,尤其是对亲近自己的所谓“熟人”,处在重要岗位上的所谓“要人”,为自己办事的所谓“能人”,以及所谓有“背景”的人,即使有严重违法违纪的问题,也宽容有加,甚至姑息养奸,讲庸俗的关系学。四是金钱关。在金钱面前不动心,不红眼。五是美色关。要不近女色。我们平常说的,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中了美人计听人家使唤。所以做官,就要严把“五关”。
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清白做官,三者辩证统一,彼此联系,相辅相成。诚实做人,有利于形成和谐融洽、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踏实做事,有利于倡导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清白做官,有利于弘扬廉政勤政、执政为民的社会氛围。此三者,应当成为每一位领导干部矢志追求的目标、终生践行的标准和铭记于心的要求。在这里,我希望大家认真领会“做人、做事、做官”的真正要义,在党校学习期间认认真真做事,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做人的水平和做官的本领。
谢谢大家!
第五篇:做人,做官
读《做人与做官》之体会
近来,我读了廉政教育系列文章《做人与做官》后,又深深受到了一次警示教育。我认真进行了反腐倡廉的学习和思考,深深地感到反腐倡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认为,作为一名管理人员,无论在什么岗位或环境,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先做人,再做官,做到思想和表现一样,说的和做的一样,人前和人后一样,有监督和没有监督一样,时时刻刻正确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努力做到“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
每个人从懂事的那时起,便有一个做人的问题伴随一生。于是,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也就成了每个人一生必做的答卷。许多人一生平凡,但拼搏着、忙碌着、奉献着,在努力维持自身生命与繁衍后代的同时,也为社会默默贡献,一生无愧无悔。他们始终坚持立志高远,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做人要挺然直立,人生在世,最紧要的是做一个好人。做不好人定难做好官。做人要浩气凛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欲惑颇多,做人要像钟一样,不受外界影响,始终按自己的节律前行。
做官先做人,虽然好人未必是好官,但好官必须是好人,做好人是做好官的基础和条件。官职是一种职业,就像工、农、商、学、兵一样,只是一种岗位。做官是暂时的,不管是多大的官,只要拿掉官帽,就是一个普通人。做人却不一样,从出生到死去,都得像个人,是个人。做个真正的人,是一辈子的事儿。而且即使是做官,也是在做人,要是因做官把“人”做丢了,官也是肯定做不好的。今天仍有人买官卖官,行贿受贿,干着不光彩的勾当,最后把官做成了“丧家之犬”、“过街老鼠”、“惊弓之鸟”,可以说这是没有摆正做人与做官的关系。把做官做成了当老爷,搞特权、发横财、贪污腐败„„最终把跟头栽到“人”的下面,也就不足为怪了。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先做人后做官”是一条永久不变的真理。做好人是做好官的基础,做好人的根本就是要修身立德。既然做官,就得做一个人民满意的官,要不愧对手中权力和责任,不愧对人民的期望和信任。为官要做到公正,为官之人要有一身正气,坦坦荡荡,以民为本,视民为根,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总之,做官是一时,做人是一世,做人与做官的关系是互为关联、互为作用的。人生是一个大课题,只有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你才能交上一份美丽的人生答卷,你的人生才会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