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元宵节的故事
元宵节的故事
(二)东方朔是我国古代汉武帝时期的官员。他很有学问,头脑也非常灵活。
有一年腊月,东方朔在御花园里游玩,发现一个宫女正在井边伤心地哭。东方朔赶紧跑过去,问她为什么这么难过。
这个宫女叫元宵。她来到皇宫好几年了,非常思念家人,但又不能回家,真觉得生不如死。东方朔安慰她:“姑娘,别难过了,我想办法让你见到家人。”
东方朔来到元宵姑娘家中,对元宵的家人说:“我有个主意,能让元宵和你们团聚。”他仔细嘱咐元宵的妹妹,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随后,东方朔打扮成一个算命先生,来到街头:“我夜观天象,京城要有一场大火灾!”老百姓纷纷求他化解灾难。东方朔说:“正月十三,有人骑黑驴,穿红衣,从南边过来,那就是火神君。大家要跪在路边苦苦求他,全城才能得救。”
老百姓照东方朔的话去做。天快黑的时候,火神君真的穿着红衣,从南边骑驴而来。大家跪在路边向火神君求情。火神君扔下一封信,说:“火烧京城是玉皇大帝的旨意!你们把这封信送到皇宫,交给皇帝,或许能免去这场灾难。”
有人拾起信,连夜送进了皇宫。
信上写着:“正月十六,火烧皇宫;要想消灾,汤圆花灯。”皇帝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请来东方朔给他出主意。
东方朔听了事情经过,对皇帝说:“听说火神君爱吃汤圆。正月十五那天,多让百姓做汤圆、扎花灯,求玉皇大帝和火神君不要降灾。”
皇帝听了,立刻让人传令:不管宫里宫外,大家都要多做汤圆,多扎花灯。
元宵姑娘是做汤圆的能手。东方朔嘱咐她,让她扎一盏大大的花灯,写上自己的名字,字要写得大大的,让人一眼看得见。
正月十五这天,皇帝用元宵姑娘做的汤圆,供在火神君的画像前,求神仙保佑百姓平安。到了晚上,全城百姓都上街看花灯。元宵提着自己扎的花灯,也走在人群里。
元宵的妹妹搀扶着爸爸妈妈,也来到街上看花灯。她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远处有一盏大花灯,上面写着姐姐的名字。
妹妹大声喊:“元宵姐姐!元宵姐姐!”元宵听见喊声,连忙跑过来。见到日夜思念的亲人,元宵激动得哭了起来。
一家人都很感激东方朔。妹妹说:“东方先生的主意真好,让我装扮成火神君,咱们才能全家团聚!”
百姓闹了一夜花灯,京城平安无事。皇帝十分高兴,下令第二年正月十五照样做汤圆,扎花灯,庆贺太平。
这个风俗一年一年传下来。因为正月十五上供的汤圆是元宵姑娘做的,所以汤圆从此也叫“元宵”,正月十五就叫做“元宵节”。
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也传了下来,人们在这一天展花灯,猜灯谜。所以,元宵节也叫“灯节”。
第二篇:有关元宵节故事
元宵节我们每年都过,那你知道元宵节的故事吗?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了有关元宵节故事,供大家阅读。
元宵节故事一: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的个性既善良又风趣。如果宫里有谁得罪了汉武帝,总要靠东方朔来讲情。
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汉武帝觉得有点无聊,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的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没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她想,既然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还不如一死了之,于是才来投井。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非常的同情她,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这一天,东方朔出宫后,便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个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你们若看到一个骑粉色银驴的红衣姑娘,马上跪地哀求。那姑娘便说:“我是领旨来烧长安的。玉帝还要站在南天门上观看。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汉武帝一看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六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六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六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元宵的父母亲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双亲、妹妹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六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
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元宵节故事二:点彩灯来历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故事三:汉文帝纪念平吕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的儿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另有一说是元宵[1]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第三篇:元宵节名人经典故事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元宵节名人经典故事,我们来看看。
元宵节的名人
第1.汉文帝: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的人。
第2.汉明帝:下令点灯敬佛,百姓挂灯,是赏花灯的创始人。
第3.汉武帝: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倡导者。
第4.东方朔:成全元宵姑娘,元宵节里最浪漫的人。
第5.杨素:破镜终重圆,成人之美的人。
第6.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元宵节里最痴情的人。
第7.田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人。
第8.朱元璋:狂杀一条街,元宵节里最凶残的皇帝。
第9.贾似道:第一个制作灯联的人。
第10.袁世凯:因为“元宵”与“袁消”谐音,袁世凯就不准说元宵,只能叫汤圆。
元宵节的经典故事
元宵姑娘
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风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园赏梅,遇一宫女欲投井。朔搭救后问明原委,原来宫女名叫元宵,因进宫后长久不能见到亲人而思念,遂起轻生念头。东方朔同情并答应帮忙。东方朔摆摊占卜,所有人问卦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长安城大恐慌。汉武帝向东方朔请教,朔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解释说:正月十五晚家家挂灯吃元宵,城外百姓进城看灯,好似满城大火,以瞒玉帝。是日晚,元宵双亲进城观灯。在东方朔的帮助下一家终于团圆。
皮影相思
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想念她,于是一位宫女就穿上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这位宫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后人做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说的就是汉武帝思念爱妃的典故,这也是皮影戏的最初来源。
破镜重圆
隋朝*灭南陈时,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隋灭南陈后,昌乐公主入杨素府做妾,次年元宵节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价钱昂贵,无人问津。徐德言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杨素得知,成人之美,昌乐夫妻终于团圆。
燃灯七盏
宋代福州有个太守名叫蔡君谟,面对千里饿殍却要粉饰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节之夜必须燃灯七盏。有个穷人叫陈列,制了一个一丈多高的大灯,上书一首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穷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消息传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双喜临门
王安石20岁时进京赶考,元宵节时路过一地,一大户人家悬灯出题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不会答,却记在心中。到京后谁知主考官所出之联竟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笔就以招亲联作答,得中进士。衣锦还乡时发现那联居然仍未有人会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题联作答,竟又得了个漂亮媳妇,实是双喜临门。
第四篇:关于元宵节的故事分享
每年的阴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人很重视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春灯节,是很多家庭团圆的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加上吃元宵的风俗,这个节日就和团圆两个字牢牢的联系起来。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不管是南方北方都对这个节日比较重视,举行很多的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以下是关于元宵节的故事分享,欢迎阅读。
有关元宵节来历的说法多种多样,有3种说法流传较广。
关于元宵节的故事一
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关于元宵节的故事二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燃灯放烟火的风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关于元宵节的故事三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朝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朝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第五篇:元宵节的故事精选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元宵节的故事精选,欢迎阅读!
故事一:元宵姑娘
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风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园赏梅,遇一宫女欲投井。朔搭救后问明原委,原来宫女名叫元宵,因进宫后长久不能见到亲人而思念,遂起轻生念头。东方朔同情并答应帮忙。东方朔摆摊占卜,所有人问卦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长安城大恐慌。汉武帝向东方朔请教,朔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解释说:正月十五晚家家挂灯吃元宵,城外百姓进城看灯,好似满城大火,以瞒玉帝。是日晚,元宵双亲进城观灯。在东方朔的帮助下一家终于团圆。
故事二:皮影相思
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想念她,于是一位宫女就穿上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这位宫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后人做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说的就是汉武帝思念爱妃的典故,这也是皮影戏的最初来源。
故事三:破镜重圆
隋朝j队灭南陈时,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隋灭南陈后,昌乐公主入杨素府做妾,次年元宵节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价钱昂贵,无人问津。徐德言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杨素得知,成人之美,昌乐夫妻终于团圆。
故事四:燃灯七盏
宋代福州有个太守名叫蔡君谟,面对千里饿殍却要粉饰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节之夜必须燃灯七盏,有个穷人叫陈列,制了一个一丈多高的大灯,上书一首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穷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消息传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故事五:双喜临门
王安石20岁时进京赶考,元宵节时路过一地,一大户人家悬灯出题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不会答,却记在心中,到京后谁知主考官所出之联竟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笔就以招亲联作答,得中进士。衣锦还乡时发现那联居然仍未有人会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题联作答,竟又得了个漂亮媳妇,实是双喜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