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15:02: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第一篇:《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小辛发表于2012-9-1317:01:00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

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

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

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

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细细读完《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发现,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做,这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王晓春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作者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他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

阅读全文|回复(16)|引用通告|鲜花()|编辑上一篇:小学数学多样化作业如何设计

下一篇:异彩纷呈,百花齐放

No.16 讨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阿邱 发表评论于2012-9-2816:43:00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个人主页|引用|返回|删除|回复

No.15 讨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风清扬 发表评论于2012-9-2420:48:00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个人主页|引用|返回|删除|回复

No.14 讨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梦想飞扬 发表评论于2012-9-1522:30:00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个人主页|引用|返回|删除|回复

No.13 讨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星空心语 发表评论于2012-9-1522:03:00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同样的感慨。

个人主页|引用|返回|删除|回复

No.12 讨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星空心语 发表评论于2012-9-1522:03:00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同样的感慨。

个人主页|引用|返回|删除|回复

No.11 讨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长城丽颖 发表评论于2012-9-1520:26:00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努力!

个人主页|引用|返回|删除|回复

No.10 讨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天不再蓝 发表评论于2012-9-1510:55:00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个人主页|引用|返回|删除|回复

No.9 讨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龙行天下 发表评论于2012-9-1416:27:00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个人主页|引用|返回|删除|回复

No.8 讨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龙行天下 发表评论于2012-9-1416:27:00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

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个人主页|引用|返回|删除|回复

No.7 讨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山妹儿 发表评论于2012-9-1415:34:00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他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

个人主页|引用|返回|删除|回复

No.6 讨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星晴雪 发表评论于2012-9-1415:03:00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个人主页|引用|返回|删除|回复 No.5 讨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一粒沙子 发表评论于2012-9-1412:10:00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个人主页|引用|返回|删除|回复

No.4 讨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雨啸 发表评论于2012-9-1322:28:00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个人主页|引用|返回|删除|回复

No.3 讨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幸福像花儿一样 发表评论于2012-9-1317:55:00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个人主页|引用|返回|删除|回复

No.2 讨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发表评论于2012-9-1317:50:00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个人主页|引用|返回|删除|回复

No.1 讨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吉祥鸟 发表评论于2012-9-1317:05:00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更要做一个聪明的人。

个人主页|引用|返回|删除|回复

第二篇: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读后感

改变教学观念 学做聪明教师

——读教育名著《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

在我的教学经历中,总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孩子A不小心碰到学生B,学生B的反应是立即打A,而A也会不服输就会去打B,就这样,事情的结果又是让老师来处理。而老师的处理方式就是先问打架原因,然后就批评教育孩子不能打架,要友好相处。

我们常常听专家讲报告,说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就听信专家的,从不批评孩子,常常把表扬的话挂在嘴边,可效果却不尽人意。于是又在心里就告诉自己,还是老人说得好:严师出高徒;棍棒下出人才。结果棒出个炸弹,孩子和你对着干。学习了王晓春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后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事情往往包含多种可能性,要在矛盾中思考;在事物的互相联系中思考;刨根问底的思考;假设多种可能性,在思考中反驳自己。

这本书从教师的思维方式入手,通过90个案例讨论教师思维方式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帮助教师“认识自我”。书中有这样一篇案例:集体批评---对任何事情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

一个叫平的同学因为老和同学处理不好关系,被老师“请”上讲台接受同学们的集体谈话,最后同学们原谅了他,事态也就平息了。

在我们身边,由于调动集体舆论批评、教育问题学生,当班上出现什么问题或过错的时候,集体舆论一定会指向那个问题学生,有时会指着一个孩子对全班学生说:“大家都不要理他!”但是我们的教师显然对事情的原因不感兴趣,教师不想走进孩子的心,老师只想管住他。于是调动集体舆论告诉他:“你这样不对!再这样我们不理你了!”问题学生迫于集体舆论的压力,暂且“改邪归正”,一旦离开集体他又会露出他的“真面目”,这就是所谓的“两面派现象”,学校、家庭判若两人。王老师说: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掩盖问题的教育。所以我主张,对任何事情,都采取分析的态度。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千万不要浮在“管理”的表层,不要只抓现行问题。教育必需深入孩子的灵魂。例如学生拿别人的东西,我们一直认为是品行问题,但据研究许多都是一种心理障碍问题,因为很多学生根本不缺少这些东西,而是通过拿别人的东西获得一种满足感。如果把因心理问题而犯的错误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作为品德败坏而进行处理,就会影响学生自尊心和人格的正常发展,甚至造成教育的悲剧。

反思我们的德育工作:为什么我们学校那么多人喊累?是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我们的工作方法有问题?也许我们都应该改变一下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式。老师们,让我们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管理者!

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教师太重要了。所以看了这本书我也思考了,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提炼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教学观:

一、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学生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学生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必须深入孩子的灵魂。我们天天念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常常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从制度上在各方面对学生进行管理,可总不能如愿。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更多地去做一名温情的教育者,还是做一名严厉的管理者呢?

二、做一个聪明的“严师”,理智地施展“师爱”。

看了这本书后,当我在碰到违纪学生,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处理。有次,上体育活动课时,我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有一个学生跑过来告状,说有同学在扯校园绿化树的树叶。我跑过去一看,那几个学生还在用力的向上跳,再看地下,到处都是被扯下的树叶,我大声训斥:“过来,看看你们在干什么,损坏花草树木,到处乱扔垃圾!”要在平时,我一定会把他们课后留下来批评一顿。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一种思维误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自己要变得“聪明些”,于是要他们每人去捡三十片垃圾为清洁校园出点力。后来只要遇到犯事的学生,我就采取这样的方法。校园自然清洁多了,效果也不错。

王晓春老师也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他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王老师指出,现在教育界流行的做法高唱廉价的“爱的颂歌”,现实中也的确有老师只求“爱岗敬业”,而在实践中大碰钉子。我们不能要求师爱完成本不属于它的任务,就好像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光用爱心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样。所以说,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

三、安全与德育,孰轻孰重。

书中,王老师在分析管理与教育的关系时谈到了安全问题。他说,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时下,安全问题似乎成了一所学校的核心问题,大部分学校一些做法:在校园内不准丝毫地跑跳打闹,不准投掷轻物,有时也会对部分学生狠狠的训斥一番,说不定还会移交给班主任处理,可是孩子活泼爱玩的天性却被压抑了。怎样把握这个度呢?安全问题也成了捆绑学校德育活动开展、削弱德育教育职能、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德育工作的开展依赖于各种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德育的核心与载体。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总结我现在的教学观。“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作者:韩明 教师频道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70 更新时间:

2012-3-22

利用空余时间,细细研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读后真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这本书从教师的思维方式入手,通过90个案例讨论教师思维方式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帮助教师“认识自我”。这本书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那里面许多发人深省的语句深深吸引着我,从许多的教学案例中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如一缕春风让教师们呼吸到春的气息,如丝丝细雨滋润着教师的心田,给迷茫中前行的我们指明了方向。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

“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此时,我的眼前又出现了这样一幕:有次排队做操时,我发现一位男生在交头接耳,于是批评了他,男孩羞愧得低下了头,眼泪也在眼眶里打转,我心软了,问他:“以后还讲废话了吗?”男孩委屈极了,“老师,我是提醒同学戴上红领巾,才讲了这句废话的。”我顿时为自己的简单粗暴的做法后悔不已!如果早看到这句话,我也许就不会好心办坏事了。

“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读到这,我想到了去年我班转来的一名新同学。上课时,他总爱把手伸进抽屉里做小动作。刚开始时,我看到时轻轻地叫一下他的名字后,他就坐端正了。过了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几天下来,总不见起色。我想,是不是我方法上出了问题。后来,我说:“这几天我发现某某同学比以前上课用心听讲了,作业也做得很棒了。希望他做个永远的乖孩子。”听了我的表扬,他很端正地坐好。几天下来,尽管有时还要做一下小动作,但比以前少多了。在以后的几次默写中,空格也少了很多。好多次早晨,他看扫地的同学没来,都主动打扫着,看着他认真的背影,我的心里一阵激动。是啊,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书中有这样一篇案例:集体批评——对任何事情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一个叫平的同学因为老和同学处理不好关系,被老师“请”上讲台接受同学们的集体谈话,最后同学们原谅了他,事态也就平息了。

在我们身边,也会有这样调动集体舆论批评、教育问题学生的情况。我们有时会指着一个孩子对全班学生说:“以后我们都不要理他!”但是我们的教师显然对事情的原因不感兴趣,教师不想走进孩子的心,老师只想管住他。于是调动集体舆论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再这样做,我们不理你了!”问题学生迫于集体舆论的压力,暂且“改邪归正”,一旦离开集体他又会露出他的“真面目”,这就是所谓的“两面派现象”,学校、家庭判若两人。

王老师说: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掩盖问题的教育。所以我主张,对任何事情,都采取分析的态度。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千万不要浮在“管理”的表层,不要只抓现行问题。教育必需深入孩子的灵魂。

“教育科学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的科学,是研究师生如何交流的科学。”、“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但是,我们要知道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学生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学生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必须深入孩子的灵魂。

“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时下,安全问题似乎成了一所学校的核心问题,大部分学校不准学生外出活动、在校园内不准奔跑打闹,可是孩子活泼爱玩的天性却被压抑了。怎样把握这个度呢?安全问题也成了捆绑学校德育活动开展、削弱德育教育职能、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块绊脚石。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应该多多思考,如何让安全与德育并行并重。

王晓春老师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他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我想到了自己,有时好同学犯了错误,不是让他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以后该怎么做,而只是告诉他:“你是个乖孩子,以后不要这样,老师就依然喜欢你。”这种缺乏帮助的爱不是真正的爱!

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只要下课铃一响,时间就不是我的了。我要占人家的时间,只好和人家商量。这不是什么‘爱’,这是起码的尊重,这是教师的法制观念问题。我不能借口‘我是为你们好’来侵犯学生的休息权。”真是一语中的,令人深思啊!

反思我们的德育工作:为什么我们那么多人喊累?是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我们的工作方法有问题?也许我们都应该改变一下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式。老师们,让我们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管理者!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教师太重要了。

最后,我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作者:雨点1983 日期:2010-8-14 22:56:00 放假前学校给每位老师送来了一份精神食粮,这让我有幸阅读了王春晓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王晓春老师从教师的思维方式入手,通过90个案例讨论教师思维方式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帮助教师“认识自我”。本书分两部分,上篇主要剖析了教师的各种常见不良思维方式,重在“破”;下篇则主要是讨论教师应持的思维方式,重在“立”。读完以后我豁然开朗。

我们常常听专家讲报告,说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就听信专家的,从不批评孩子,常常把表扬的话挂在嘴边,可效果却不尽人意。于是又在心里就告诉自己,还是老人说得好:严师出高徒;棍棒下出人才。结果棒出个炸弹,孩子和你对着干。然而学习完了王晓春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后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事情往往包含多种可能性,要在矛盾中思考;在事物的互相联系中思考;刨根问底的思考;假设多种可能性,在思考中反驳自己。

其实书中很多案例都在我们身边发生过。像平犯错后被集体批评教育后改正,由于调动集体舆论批评、教育问题学生,当班上出现什么问题或过错的时候,集体舆论一定会指向那个问题学生,有时会指着一个孩子对全班学生说:“大家都不要理他!”但是我们的教师显然对事情的原因不感兴趣,教师不想走进孩子的心,老师只想管住他。于是调动集体舆论告诉他:“你这样不对!再这样我们不理你了!”问题学生迫于集体舆论的压力,暂且“改邪归正”,一旦离开集体他又会露出他的“真面目”,这就是所谓的“两面派现象”,学校、家庭判若两人。王老师说: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掩盖问题的教育。所以我主张,对任何事情,都采取分析的态度。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千万不要浮在“管理”的表层,不要只抓现行问题。教育必需深入孩子的灵魂。例如学生拿别人的东西,我们一直认为是品行问题,但据研究许多都是一种心理障碍问题,因为很多学生根本不缺少这些东西,而是通过拿别人的东西获得一种满足感。如果把因心理问题而犯的错误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作为品德败坏而进行处理,就会影响学生自尊心和人格的正常发展,甚至造成教育的悲剧。

我们应该努力终结伤害孩子心灵的话语,寻找滋润孩子的自信的甘露。倡导一种相互尊重的沟通方式。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学会用这种方式和我们交谈。要培养学生的倾听兴趣首先教师自己要先学会倾听,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欣赏他们思维中的闪光点。无论学生回答是否正确,教师都应该给学生表达的机会,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对于学生回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足,教师不应当简单的否定,而是要给与学生鼓励,启发和引导。教师要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愿意倾听,乐去于倾听。同时,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发言的学生也会增强自信心。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在他们面前,我们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因而面对很多问题时反而省却了思考,思维定势影响了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教师太重要了。我会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希望自己在教学生涯中像水那样且歌且舞。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骊城学区第一小学 薛智颖

最近我阅读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中除了有爱心还要有智慧。在爱与学生成长间有一架桥梁叫“智慧”,看了整本书后,有以下几点感想:

一、做一名老师,要善于思考。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王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王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二、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

“热爱学生”是我们的师德要求之一,教育需要爱,但光仅仅有爱是不够的,也就是说教育有爱,但是不等于爱,我们不能过分的迷信“师爱”,不能要求师爱完成本不属于它的任务,就好像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光用爱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样。例如,书中提到的一位老师对学生不写作业,每天叫过来写,不批评,学生写得较好,但还就是慢。像这样的例子,这个孩子看来属于“蜗牛族”。如果这位老师具备关于蜗牛族的教育专业知识(蜗牛族的多种成因及治疗方法),他就不会迷信关心和爱了。医生治不好病人,一般不会检讨自己对病人爱得不够,他一定会反思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这正是教师应该着重学习的科学态度。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后,结合自己的学生,知道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当一位教师缺乏教育专业知识,而又不得不面对眼前的教育问题的时候,他用什么武器来迎战?除了手中的权利之外,就只有爱了。权利是硬兵器,爱是软兵器。他手中没有别的武器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那些神话师爱、高唱师爱颂歌的老师是可以原谅的,他们没有想害人。师爱是绝对不可否定的,没有爱,教育就失去了根基。现在的问题是许多人把爱说得太神了,师爱承受不了如此重担,该减负了。“爱”与科学并非水火不容。爱是一种情感,情感完全可以从科学角度加以研究和处理。听说“爱”很神奇,我们就去“爱”;又听说“赏识”管事,我们就做作地“赏识”学生;我们的同事又常常说“不能给学生好脸”,我们就每天绷着脸给学生看……然而,我们只是“学”,最终有没有形成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我们所谓“爱心教育”常常庸俗化了,不理智,没有什么科学思维方式。我们如果自身没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或者把科学的思维方式仅仅局限于教学及业务工作,那么,我们对学生无论怎样爱,你在其中也很难找到科学的影子,教育他们又怎能得法,有效?

三、对任何事情,都采取分析的态度。

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要改变思维方式,聪明人就是善于思考的人,就是有良好的思维方式的人。对任何事情,都采取分析的态度。比如,有人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借以说明问题学生可能破坏班风;而王老师马上想到另一个俗语,“火大无湿柴”,提醒自己好的班风也可以转变问题生。

王老师没有大道理,王老师没有灵丹妙药,有的是对教育教学规律孜孜以求的责任心和科学精神。《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特别从思维方式角度入手,教我们如何改变“表面的,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单向的,线性的,独断的,非讨论性”的思维方式,而学会在矛盾中思考,在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思考,养成刨根问底、假设多种可能性的思考习惯,并“在思考中反驳自己”。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他会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教育情境上面,而不是主要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上。综观自己的教育不足,最典型的毛病是“说教”,迷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王老师认为“嘴利用率过高了”,头脑就会严重开工不足。的确,从教年份越多,越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想想以前的学生,一番有理有据的说辞,可以使之感动莫名,一些发自肺腑的关怀,会让我们铭刻于心。然而“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现在的学生越来越缺少感动能力,越来越缺少对世道艰辛的体验,对老师的说教,他们甚至会有天然的免疫力和抵抗性。

别人的方法可信,但那仅仅只适应于他们的学生。很多事还得要我们摸索着去做,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试着探索更适合教育我们学生的方法。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读后感 杜亚红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书中 王晓春老师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把自己的教育思想、教 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入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 魄,真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豁然开朗。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要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就要善于思 考,善于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在自己的工作中达到力所能及的 最高程度。这个聪明是相对的,是每个教师的今天和昨天的对比,只要你正视了昨天的问题,并且努力改正,你的今天有所进步,你的今天比昨天优秀了,那么,今天你就站在了自己最好的位置 上,你就是聪明的。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也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因 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是王老师的话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 向,找到了希望。书中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揭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 困惑,让我懂得了这一切都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 题,应该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个体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 所有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而是要让他与自己原有的基 础相比都有所发展。做为教师,应该指导引领孩子体会自我的发 展,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懂得 生活,拥有生活和求知的能力。为了做到这些,我们就应该象王 老师说的那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 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这样,我们高兴,学生也开心。一本好书是一种精神食粮,作为科学知识传递者的教师,只有不断的阅读,从阅读中汲取新的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走在工作队伍的前列而不至于被淘汰。在以后的工作中,我 会积极地乐于请教,广于阅读,勇于思考,善于积累,努力去理 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让自己每天都能有所进步,尽可能达到 自身所能及的最高程度,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第三篇:《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通用)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1

我最近读完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得不细致,想得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细细读完《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发现,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做,这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王晓春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作者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他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

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真正是一个聪明的老师!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2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我想每个人都想做这样的一位老师,但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并不容易。在这次书籍推荐中我看到了这一本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我的感触颇深。

这本书中没有高深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教学事例的剖析,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切入,向我们阐述着做为一名老师应该如何来看待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师思考和叙述问题的时候,只喜欢朝一个方向走……”“多数老师很不习惯在矛盾中思考,很不习惯在事物的互相联系中思考,很不习惯刨根问底的思考,很不习惯在思考中反驳自己。”“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很少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结果就是严重缺乏自知之明,不是盲目自信,就是盲目自卑。”诸如此类的话语在书中多处可见。

看着书中的一个个案例总觉得自己曾经也有这样的经历,但是自己的处理方式有时候几乎也是没有科学研究,缺乏人文关怀。对于那些喜欢惹事的孩子,我会缺乏耐心,有时候根本就不愿意听他们多解释就把他们“制裁”了,真的像是“教书的警察”。看了这些案例分析后,我觉得我们作为老师在接手一个班后要尽快了解每个

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首先自己要心平气和,了解清楚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在没有结果前不乱下定论,有的孩子的行为是需要时间来改正的,在处理班级问题时需要多一份理智。

看了这本书后,当我在碰到违纪学生,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处理。有次,上体育活动课时,我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有一个学生跑过来告状,说有同学在扯校园绿化树的树叶。我跑过去一看,那几个学生还在用力的向上跳,再看地下,到处都是被扯下的树叶,我大声训斥:“过来,看看你们在干什么,损坏花草树木,到处乱扔垃圾!”要在平时,我一定会把他们课后留下来批评一顿。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一种思维误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自己要变得“聪明些”,于是要他们每人去捡三十片垃圾为清洁校园出点力。后来只要遇到犯事的学生,我就采取这样的方法。校园自然清洁多了,效果也不错。

李镇西老师说过:“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多意味深长的描述啊!的确是,《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让我知道如何更好的面对问题,那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遇到问题,必须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选择适当的时机,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虽然我不能说自己在这方面表现很出色,但起码我也在不断的努力,因为我明白聪明的教师是特别受学生欢迎的。

教育是一种行动的艺术,而不是靠嘴巴吃饭的职业,我们要做一个智慧型的、研究型的教师,要不断地读书学习,要时常重新认识自己,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3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并没有说大道理,而是对教育教学规律、孜孜以求的责任心和科学精神做了阐述,主要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入手,教我们如何改变“表面的、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单向的、线性的、独断的.、非讨论性”的思维方式,学会在矛盾中思考、在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思考、养成刨根问底、假设多种可能性的思考习惯,并“在思考中反驳自己”。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悟。

带着思想来工作,从改变思维方式做起

书中“前言”的第一句话就触动了我。“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并通过90个案例点评,以真实的故事、鲜活的形象、经典的问题、精辟的点拨剖析了当前教师的思维状态,阐述了思维方式对教师的重要性。

一个叫冰静儿的老师在案例中为一个总爱打架的孩子烦恼着。

这是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的案例,相信每个班都有那么一个、两个屡教不改的调皮学生,很多老师对这样的调皮学生都感到头疼、伤心,甚至束手无策。案例中冰静老师像一个灭火队员,很少往防火的事情上想。所以建议这样解决:详细研究他和别人发生冲突的经过,总结出规律,思考可能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有什么问题,才会经常引起和别人的争斗。找到这个原因,提前预防,下次“战争”才可能避免。

在我们的日常管理中,我们可能只是把事情处理完就没事了,可能很少去追溯事情的根源。也就是都只从事情的表面入手,没有进入事情的本质。我得到了启示:要想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智慧的管理者,就需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改“灭火”为“防火”。

一个叫平的同学因为老和同学处理不好关系,被老师“请”上讲台接受同学们的集体谈话,最后同学们原谅了他,事态也就平息了。

在我们身边,可能也出现过调动集体舆论批评教育问题学生。当班上出现什么问题或过错的时候,集体舆论一定会指向那个问题学生,有时会指着一个孩子对全班学生说:“大家都不要理他!”。但是这显然是对事情的原因不感兴趣,不想走进孩子的心,而只想管住他。于是调动集体舆论告诉他:“你这样不对!再这样我们不理你了!”问题学生迫于集体舆论的压力,暂且“改邪归正”,一旦离开集体他又会露出他的“真面目”,这就是所谓的“两面派现象”,学校、家庭判若两人。可是我们的教育,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掩盖问题的教育。所以我主张,对任何事情,都采取分析的态度。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千万不要浮在“管理”的表层,不要只抓现行问题,必需深入孩子的灵魂。例如学生拿别人的东西,我们一直认为是品行问题,但据研究,许多都是一种心理障碍问题,因为很多学生根本不缺少这些东西,而是通过拿别人的东西获得一种满足感。如果把因心理问题而犯的错误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作为品德败坏而进行处理,就会影响学生自尊心和人格的正常发展,甚至造成教育的悲剧。

反思我们的工作:也许我们都应该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管理者!

所以,我认为“爱与责任”是并存的。因为“师爱”是师德之必备,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但是,不能因此迷信“师爱”。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另一种则不然,是把“爱”当成棍子用,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嘴里说的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这样师爱并不能完全完成本不属于它的任务,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会在矛盾中思考、在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思考,养成假设多种可能性性的思考习惯。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4

今年,我校兴起了一股读书热,我挑选了王晓春老师写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有空时翻了翻。不仅,新颖的前言阐述深深的吸引了我;同时书内的一个个案例以及王晓春老师的案例点评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平时,我也偶尔阅读过一些教学书籍,可从来没有如阅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样,给我深深的震憾。那里面许多精彩语句深深吸引我,许多的教学案例自己就亲身经历过,从中能看见自己的影子。读后,我觉得自己完全不够一个聪明的教师,于是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历程。

我摘录几句本书中的部分精彩语句与大家共享:

教育科学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的科学,是研究师生如何交流的科学。

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千万不要迷信“管”字,迷信管理的人,永远不会懂得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他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他自己确实有所成长。

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5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读后真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这本书从教师的思维方式入手,通过90个案例讨论教师思维方式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帮助教师“认识自我”。这本书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那里面许多发人深省的语句深深吸引着我,从许多的教学案例中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如一缕春风让教师们呼吸到春的气息,如丝丝细雨滋润着教师的心田,给迷茫中前行的我们指明了方向。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

书中有这样一篇案例:集体批评——对任何事情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一个叫平的同学因为老和同学处理不好关系,被老师“请”上讲台接受同学们的集体谈话,最后同学们原谅了他,事态也就平息了。在我们身边,也会有这样调动集体舆论批评、教育问题学生的情况。我们有时会指着一个孩子对全班学生说:“以后我们都不要理他!”但是我们的教师显然对事情的原因不感兴趣,教师不想走进孩子的心,老师只想管住他。于是调动集体舆论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再这样做,我们不理你了!”问题学生迫于集体舆论的压力,暂且“改邪归正”,一旦离开集体他又会露出他的“真面目”,这就是所谓的“两面派现象”,学校、家庭判若两人。王老师说: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掩盖问题的教育。所以我主张,对任何事情,都采取分析的态度。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千万不要浮在“管理”的表层,不要只抓现行问题。教育必需深入孩子的灵魂。

“教育科学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的科学,是研究师生如何交流的科学。”、“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但是,我们要知道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学生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学生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必须深入孩子的灵魂。

最后,我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

第四篇:《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读后感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读后感

莱阳市吴格庄小学 于伟东

最近看了王晓春老师写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我感觉要多学习实践,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睿智的教育者。《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给我深深的震憾。那里面许多精彩语句深深吸引我,许多的教学案例自己就亲身经历过,从中能看见自己的影子。读后,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王晓春老师:

王晓春,男,1943年生,北京人,祖籍沈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北京老教师协会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2003年至今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跟踪指导家庭教育的实验研究”的子课题——“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已发表的专著有《寻找素质教育的感觉》、《开辟素质教育的绿地》、《我们现在怎样做教师》、《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家庭教育难题会诊》、《家教参谋》、《家长的位置》、《走进孩子的心灵》、《孩子,让我们一路同行》、《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等13部,200万字左右。常在报纸杂志发表文章,经常在电视台做节目,经常应邀给北京市及外地教师、家长做报告。堪称现代一位出色的教育学家。

其次,精彩语句分享:

1、教育科学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的科学,是研究师生如何交流的科学。

2、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3、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千万不要迷信“管”字,迷信管理的人,永远不会懂得什么是教育。

4、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他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他自己确实有所成长。

5、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6、我感觉习惯可以分成两类:初级习惯和高级习惯。一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属于初级习惯,这种东西,通过管理式的训练比较容易养成。高级习惯,比如阅读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东西需要的内驱力特别大,它的活动主要在脑子里,用行为训练的方式就很难奏效了。你能强迫他做注意听讲状,却无法强迫他真正专心听你的课;你能强制学生摘抄,却无法保证他抄的时候真的在“阅读”,你更无法强迫他喜欢阅读。于是当你不强制的时候,它的本相就露出来了。好习惯不光是管出来的,它更是有好习惯的人带出来的。这就叫“熏陶”。熏陶比管理和训练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7、该当医生的时候,你别当警察;该当警察的时候,你别当医生。

8、请注意不要同时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段时间重点抓好某个问题,初步解决好之后再抓下一个,这样效果较好。在重点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出现其它问题,只要影响不是太大,可以置之不论。

9、不要以为专家说的都是对的,要相信自己的思维。

10、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比爱更重要的是尊重。

11、只要下课铃一响,时间就不是我的了。我要占人家的时间,只好和人家商量。这不是什么“爱”,这是起码的尊重,这是教师的法制观念问题。我不能借口“我是为你们好”来侵犯学生的休息权。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常常感到事情很多,感觉都那么累了,可效果却一般。反思是学校的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我的工作方法有问题?看了这本书后,我发现我应该改变一下我的思维方式了。让我们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教师太重要了。看了这本书,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提炼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教学观:

一、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学生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学生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必须深入孩子的灵魂。我们天天念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常常以行为规范为准绳,从制度上在各方面对学生进行管理,可总不能如愿。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更多地去做一名温情的教育者,还是做一名严厉的管理者呢?

二、安全与德育,孰轻孰重。

书中,王老师在分析管理与教育的关系时谈到了安全问题。他说,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在校园里不许跑跳打闹,不许玩沙,可是孩子活泼爱玩的天性被压抑了。怎样把握这个度呢?安全问题也成了捆绑学校德育活动开展、削弱德育职能、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绊脚石。德育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依赖于各种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与载体。让学生们有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体验和记忆。

三、学做一个聪明的“严师”,理智地适度的“师爱”。

看了这本书后,当我碰到违纪学生时,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处理。学生犯了一些错误,批评一顿。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一种思维误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自己要变得“聪明些”,于是我采取让学生做好事来弥补,使他们在做好事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受到教育。后来只要遇到犯事的学生,我就采取这样的方法,效果要好一些。

王晓春老师也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他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王老师指出,现在教育界流行的做法高唱廉价的“爱的颂歌”,现实中也的确有老师只求“爱岗敬业”,而在实践中大碰钉子。我们不能要求师爱去完成本不属于它的任务,就好像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光用爱心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样。所以说,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

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走在教育的大路上,我的心中充满阳光,在我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我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砥砺前行。

第五篇: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在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有幸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该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王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王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细细读完《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发现,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做,这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王晓春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作者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他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真可谓是思想的好向导,前进的指明灯。

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下载《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周德文 我有幸阅读了王春晓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本书是一本案例点评,中心问题是教师的思维方式,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是王晓春老......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范文大全)

    我读完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看了王晓春老师写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后,我发现我应该改变一下我的思维方式了。老师们,让我们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大全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周倩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真本书是王晓春老师的作品,读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每一次品读,感受都不样,在做老师的这两个月里,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读完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便想到了泰戈尔的一句名言: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如果把自......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应坑小学应界坑校区 陈光服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常常感到事情很多,感觉都那么累了,可效果却一般。反思我的工作:为什么我感觉那么累,效果却一般呢?是学校......

    读书笔记——《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读书笔记】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杨宏军 利用空余时间,细细研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读后真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这本书从教师的思维方式入手,通过90个案例......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五篇材料)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 英语组:张丽波 暑假期间,学校推荐老师参与读书活动,让每个老师在读书中成长,我挑选了王晓春老师写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不仅,新颖的前言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