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严明纪律保障省党代会目标实现
用严明纪律保障省党代会目标实现
湖南省纪委书记黄建国:
“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而言,就是要认真履行纪检监察职能,为全面落实省党代会目标任务提供坚强有力的纪律和作风保障。”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建国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刚刚闭幕的省第十次党代会,是在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科学发展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通过的周强同志代表第九届省委向大会作的报告和许云昭同志代表第九届省纪委所作的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和基本经验,确定了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总任务、总战略和重大举措,为未来五年我省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对今后五年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出了部署。
黄建国强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推进“四化两型”、“两个加快”提供坚强保障,具体而言要抓好5项重点工作:一要深入学习领会党代会精神,切实提高服务“四化两型”、“两个加快”的能力和水平。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深刻领会党代会主要内涵和精神实质,全面准确把握其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找准纪检监察工作保障和服务“四化两型”、“两个加快”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不断提高服务、促进、保障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要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党代会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省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推进“四化两型”、实现“两个加快”这个总任务、总战略,及时跟进,着力加强对两型社会建设、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自主创新、推进节能环保、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等决策和工作的监督检查,完善纪律保障机制,一项一项促落实。当前,要重点开展重大项目建设,民生和社会保障领域,中小学校、矿山、消防、交通和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监督检查,确保把党代会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
三要狠抓作风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风清劲足的良好局面。好的作风是凝聚党心民心、汇聚各方力量,激励全省人民共同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努力奋斗的一面旗帜。要以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引导和督促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学习、注重实践锻炼、强化道德修养、提升能力水平,做政治坚定、勤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团结和谐、清正廉洁的表率,以班子带队伍,以机关带基层,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加大作风整顿力度,坚决纠正党员干部脱离群众、作风霸道、特权观念严重等不良倾向,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心浮气躁等不良风气,认真治理庸懒散等问题,不断巩固和发展心齐、气顺、风清、劲足的发展局面。
四要坚决惩治腐败,为实现党代会确定的任务目标创造清廉政治环境。坚持
有案必查、违纪必纠,继续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重点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贪污贿赂、失职渎职案件,着力查办工程建设、资源开发、政府采购等利益集中领域的重大腐败案件,注重深挖重大责任事故、群体性事件、公共突发事件背后的腐败问题,重视查处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和社会广泛关注的案件。继续加大纠风治乱的力度,有效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公务用车、“小金库”等专项治理,着力解决教育、医疗、劳动保障、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形成治理长效机制。
五要加大预防力度,实现干事创业和防腐保廉的有机统一。要紧紧围绕省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全面落实中央惩防体系工作规划和省委实施意见,深入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等各项工作,形成有效预防腐败的工作体系。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加强廉政风险的预研预判和系统防控,加强决策、政策和制度廉洁性评估和审查,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的规范化和公开透明,实现改革发展和反腐倡廉建设两手抓,做到事业进步和干部健康成长两不误。
第二篇:关于为实现三大目标提供人才智力保障[模版]
关于为实现“三大目标”提供人才智力保障的研究与实践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向全市人民发出了为实现“三大目标”而奋斗的动员令,同时,提出要在打造人才高地上取得突破。我们在深受鼓舞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人才工作的艰巨和急迫。今年以来,紧紧围绕实现“三大目标”和“两个不低于”的要求,边学习、边思考、边谋划、边实践,深入调研,明确工作方向,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经过全市人事系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深入调查研究,明确为实现“三大目标”提供人才智力保障的工作方向
在打造人才高地上取得突破,是市委、市政府在广泛动员全市上下向“三大目标”挺进的背景下提出的事关全局的重大课题。我们认为打造--市人才高地,就是把--市建设成为人的才华受到充分尊重、才能得以充分展现、价值得到充分承认的城市,创新人才得到支持、创业人才容易成功的城市,国内外优秀人才向往、对人才具有强大集聚力和辐射力的城市。我们发动全市各级人事部门按照这一目标,从“孔雀东南飞”问题入手,对如何在打造人才高地上取得突破,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在以下方面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
(一)“孔雀东南飞”反映了人才流动规律。首先,人才流动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东北特别是--市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的动作都比较大,这势必要求人才资源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如一些纺织企业关闭后,原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不得不流动到其他行业、企业,有的就流动到东南沿海地区。另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带动人才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竞争力。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时期,谁改革起步早,经济发展就快,人才竞争力就强。东北地区特别是--市,国企众多,改革难度较大,这个时期出现人才外流难以避免。其次,人才流动是人才个体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正常渠道。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管理是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人才个体没有自主权,一次就业定终身,一切听从组织安排。这种体制下,根本顾及不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很难避免人才积压的现象,同一专业、同一类型的人才在一个单位过于集中,纵向难于升迁,横向交流不畅,确实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企业成为经济主体,人才个体具有了就业、择业和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权,人才职业生涯通道开始畅通。由于改革发展不平衡,改革发展快的地区,人才政策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人才流动通道顺畅,人才竞争力就强,其他地区的人才就纷纷向这些地区流动。第三,人才流动是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要求。由于东北特别是--市,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和束缚很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事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惯性很强,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人才的自我价值也很难实现,这种情况下很难留住人才。东南沿海地区改革发展快,企业实行了法人治理结构并实现了新的人才资源开发管理的机制,以人为本,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去开发,把企业的目标和人才个人发展目标结合在一起,从根本上调动了人才资源个体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实现了企业和人才的共同发展,因此就具有很强的人才竞争力。第四,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计划与--市的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不相适应。一些专业的毕业生相对过剩,如计算机专业、财会专业、工商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有的在--市市难以就业,也只好到外地寻求发展。第五,有的人才政策落实不到位。目前--市市制定的人才政策,吸收了全国各地的经验,但有的政策落实效果并不理想。认真分析,有制定政策时没有研究落实保障措施,对一些细节、环节考虑不周的问题;也有政策制定部门和政策执行部门工作不协调的问题,在制定政策过程中没有充分听取政策执行部门的意见或是政策执行部门没有认真研究,在具体落实时就遇到了障碍或困难;再有就是没有形成责任追究机制,没有建立具体、完善的管理办法;还有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政策宣传工作没有做好,很多具体政策规定用人单位和服务对象并不了解,这样,政策也不能很好落实。
(二)打造人才高地的关键在于营造适宜人才创业创新发展环境。好的环境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决定人才去留的主要因素。打造人才高地重点是营造鼓励创业、支持创新、尊重创造的环境。一是大力营造人才创业环境。应在全市大力倡导创业精神、创业文化,引导各类人才从自我束缚中解放出来,施展才能、本领和抱负。比如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企业、到一线、到社会最需要的岗位上发展自己;比如积极支持领军人才走出“书斋”、“大院”,领头闯市场、创大业;再比如,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连接渠道,力争使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首先在--市转化、首先在--市创造价值。二是大力营造人才创新环境。如果没有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人才即使不走也会消沉。我们应该以创新论
英雄,鼓励人才敢为天下先,保护好人才不断创新的热情和激情,始终给人才以参与创新的信心和机会。比如,加强各类研发中心、孵化器建设,为人才创新搭建平台;鼓励企业增强研发资金的投入,不断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等等,真正让--市成为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企业、新产品孕育萌发的沃土。三是大力营造“四尊”环境。一个环境优良的城市必然是一个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城市。应从人才流动到信息共享、从创业融资到生活便利、从健全人才服务网络到完善人才市场体系等方面,营造公平公正的政策法制环境、激发活力的创业发展环境、条件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心情舒畅的人际和学术环境,同时,大力宣传优秀人才的重要贡献和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重才、惜才、用才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氛围。
(三)打造人才高地的根本途径在于创新人才机制。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体制和用人机制的竞争。一是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实践已经证明,引进一个人才,不能成就一个产业;流失一个人才,可能毁掉一个产业。从引进人才的内在规律和成功的经验看,应把引进人才与引进项目结合起来,与重大课题攻关结合起来,与重点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人才引进与项目对接、与产业互动。应突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特别是院士级高精尖人才。二是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人才作为一种核心资本,必须在流动中才能实现价值。应打破人才的乡、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壁垒,实现各类人才队伍之间、体制内与体制外人才互动、国内外人才之间的彼此贯通和相互流动。要鼓励人才到基层、农村和生产一线、艰苦地区工作,解决我市人才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三是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大专院校应面向市场、面向--市的实际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应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探索由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开发人才资源的多元投入机制。尤其要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使其把人才培养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抓紧抓好。四是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孔雀东南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在我们这里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激励。要完善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的分配制度,真正使一流人才、一流贡献,获得一流报酬。要密切政府与人才之间的沟通联系,定期向各类人才特别是外地人才、外国专家通报--市推进发展的重大决策和有关信息,使他们增强在--市创业发展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要积极探索建立人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人才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二、积极探索实践,为实现“三大目标”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根据上述调研成果,我们以营造环境、创新机制为着力点,从人事部门职能出发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努力建设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力争在三五年内,通过引进和培养,使我市拥有的院士、领军人才、博士、外国专家和研发团队等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数量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集团,把我市建成东北地区创新型人才高地、全国重要的人才开发基地和优秀创新人才聚集区。围绕这个工作目标,今年以来重点抓了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引进外国专家和海外学子。全年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500人次,引进国外研发团队42个。成功承办了2006年中国国际人交流大会暨高新技术展,签定引智和高新技术合作协议及合同56个,引进国外专家133人;邀请日本专家来沈传授技术,实施了“一村一品”引智项目示范推广计划,重点支持了10个示范引进项目;实施国家重点资助引智项目80项,解决技术、管理难题1000余项,争取引智经费700余万元;加强了全市16个引智推广基地和农业引智示范基地建设;录制了《海外学子在--市》专题片,广泛宣传了海外学子在--市的工作业绩。引进外国人才智力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有的完成项目填补了国家空白。
(二)大力引进、培养国内高层次人才。今年共引进博士后150余人,博士320人,硕士2700人,分别比去年增加20%、39%、72%。我们采取了引智与引资、招才与招商相结合的办法,组织企事业单位到人才较为集中的地区开展招聘活动,如一次在西安就招聘了1231人;我们深入到韩资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查,举办了专场招聘会,69家韩资企业、5000余名求职者参会,推荐岗位2187个;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赴清华大学参加博士后人才招聘洽谈会,已引进5人到--市工作;为34760名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了职称;积极开展“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推荐工作,向省推荐了74名专家,其中有4名专家入选为国家层次“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配合市人才办开展了省、市优秀专家推荐、评选工作,有97人被批准为省优秀专家,有100人被批准为--市优秀专家。
(三)完善制度建设,狠抓政策落实。按照全市科技工作会议的部署,起草了《--市市创业资助办法》(已报市政府行文),现已受理215家海内外优秀人才来我市领办、创办科技企业的资助申请;采取特事特办等方法,帮助企业解决引进人才中遇到的子女入学、家属安置、落户等具体问题20多项;为企业特需人才开展了特殊人才寻访(猎头)服务业务,已为企业寻访到21名高级研发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制定并实施了“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经费资助制度,已资助5人;制定并实施了企业博士后资助暂行办法,已资助24人;组建了由驻沈高校、科研院所及重点企业的255名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高级专家创新服务团”,与150个重点企业的重点项目中的技术难题进行对接,已有20个技术难题被服务团专家承接。
(四)全面启动了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工程。在全市启动了“555”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从今年起,用5年时间,为我市5个重要领域培养5万名中高级创新型人才,今年,已组织开展了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公共科目的培训;组织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出国(境)培训、考察,今年已组织了17个培训、考察团组,有167名专业技术人才出国(境)培训、考察;组织开展了项目管理资格认证工作,有71名企业管理人才参加培训考试取得了高级经理资质资格;新增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新增省级博士后科研基地3家,全市进站博士已达到200人,同时启动了市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建站工作;完善了政府特殊津贴人选推荐选拔方式,由行业专家组成评委会,并将推荐指标向工业生产、科研一线倾斜,今年已推荐8人;制定并实施了村村培养大学生计划、致富能手培养计划、乡土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五)加强了党政人才能力培训。贯彻国家公务员法,开展了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内容的公务员初任培训和任职培训,今年共培训729人;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组织开展了政府公共管理核心课程培训;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组织开展了乡镇长培训和实地考察;围绕提高公务员工作效能,举办了9期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班,有990名公务员参加了培训;针对军队转业干部人才队伍的特点,开展了“适应自主择业、提升创业能力”的培训工作。
(六)加强了人才的社会化服务工作。建立了全市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数据库、人事编制政策信息库、高中级专家数据库、外国专家智力数据库、海外留学人员数据库、重点项目人才需求信息库;与900多名现在国外的留学人员和200多个海外人才服务机构建立了紧密联系;开辟了院士医疗服务“绿色通道”,确定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市军区总医院、省人民医院为在沈院士医疗的定点医院,按省军级干部的医疗条件和标准,为院士提供就诊、体检、住院等医疗服务;建立了与在沈院士的联系制度,通过院士所在单位填报《在沈两院院士情况调查表》和召开座谈会调查了解,较为详实地掌握了在沈两院院士的基本情况;编制完成了《--市地区人才开发目录》。
(七)进一步加强了人才市场建设。组织开展了《--市市人才市场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修订稿已基本完成;加强了对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清理违法、无资质的私招滥聘人员活动;通过中国--市人才市场为1.5万家企事业单位提供工作岗位47.6万个,107.9万人次参加了交流。其中,辽宁中部城市人才交流大会和东北地区高级人才竞聘会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项目。
(八)进一步加强了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今年,共接收大学生51888人,就业率为84.5%,高于全省平均就业率2.65个百分点。建立并实施了大学生就业见习制度,在全市确定了113家企业为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1177名毕业生进入见习基地见习;举办公益性毕业生就业专场交流会47场,4.1万人次毕业生参加了交流;引导、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已为142名毕业生办理了《自主创业证》,有124名毕业生领取了营业执照并挂牌营业;开通了--市人事网毕业生就业专栏收集了125家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提供就业岗位1630个;收集到毕业生求职信息1840条,实现网上双向选择就业的达1220人。
总结近一年来的工作实践,还存在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在构建--市人才高地方面整体突破的幅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二是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开发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与副省级城市第一集团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三是各项人才政策还需进一步加强落实。四是人才服务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五是部分干部群众中传统意识还相当浓厚,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有待于进一步确立,等等。
三、继续改革创新,为实现“三大目标”做出人事部门的新贡献
2007年,是--市向“三大目标”迈进的第二年,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创新年”,也是解放思想、加速振兴的关键年。人事部门要突破自我,抢抓机遇,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增强人才凝聚力,激发人才活力,取得人才高地建设新突破,为我市实现“三大目标”、确保“两个不低于”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全年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10万人,其中博士后200名,博士400名,硕士3000名,外国专家2500人次,成建制研发团队200个。
(一)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壮大在沈院士队伍,全年引进和培养院士5~6名。抓住2007年院士评选年的契机,汇请省相关部门及有关科研院所做好我市院士的推选和宣传工作。加强与中科院--市分院的工作联系,建立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紧密联系,掌握两院院士的基本情况;同时,与“沈鼓”、“沈重”、“--市工大”等企事业单位密切联系,推动这些单位拟定院士引进计划,落实重点引进的目标人选,并结合重点课题和项目,下大力气做好院士引进工作。积极与中国工程院沟通联系,争取由市政府与中国工程院签署人才与项目合作协议,根据项目单位需求,聘请工程院相关学部的院士进行具体咨询、指导与合作。组织开展“百名院士--市行”活动。组织院士参观“机床”、“沈重”、“沈鼓”、“东药”等重点骨干企业,宣传我市的引才引智政策与项目对接方案,加深院士对我市的了解,促进院士智力与我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对接。二是实施领军人才开发和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与“百千万人才工程”相衔接,按照“道德素质过硬,专业贡献重大,团队效应突出,引领作用显著”的基本条件,在基础研究、应对开发、经营管理、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领域选拔领军人才100名及领军人才助理300~500名,组成创新团队100个。对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给予必要支持。对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实施目标管理,突出对创新能力、业绩贡献、领衔作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的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实行动态管理。同时,鼓励和支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领军人才及其助理。三是进一步推进博士后工作,全年力争引进博士后200名。全年国家级工作站拟增加2~3家,省级工作站拟增加4~5家,市级工作站拟增加30家。编制《--市市吸引博士后科研项目汇编》,指导企业制定招收博士后的优惠政策及管理办法,协调企业与流动站签订联合招收博士后的协议。把博士后人才引进与国家实验室建设结合起来,用国家实验室吸引博士后人才,用博士后人才推动国家实验室建设。四是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长效机制。以项目为载体,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力争与“清华”、“北大”等高校在人才与项目对接上,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面向全国,重点盯住西安、武汉、兰州等中西部人才集中地区以及大连、长春、哈尔滨等东北人才重镇,招才引智,每季度开展一次活动。五是建立专家咨询服务体系,全面开展面向企业的技术服务工作,形成制度,全年力争完成80个技术难题的项目对接。同时,继续做好企业技术难题的征集工作,促进高级专家智力服务与企业科技创新的有效对接。
(二)大力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一是以13项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支撑和引领作用的重大科技专项为重点,编制发布人才开发目录,引导各类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向重大科技专项集聚,引导高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引导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发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二是鼓励和引导国内外人才带成果、带项目、带专利来我市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启动资助政策,力争全年经审核认定给予资助的创办科技企业不少于300家。三是为“工业立市”服务,大力推进“555”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提高人才队伍与产业发展的对应度。围绕--市机床集团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及试验检测平台以及--市鼓风机集团的螺杆压缩机开发和余热回收热泵开发技术难题,组织高级专业技术研修班;选拔重点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50名,依托东北大学举办机械、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工程硕士学位教育;对上交税金一千万元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的企业家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全年计划培养100人。四是适应我市新一轮对韩开放热潮,大力开发韩资企业紧缺人才和韩语人才。到延边等地招揽韩语人才;举行韩语人才专场招聘会;举办韩语大赛;建议教育部门调整我市朝鲜族职高专业设置以适应我市对韩语人才的需求。五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推进村村培育大学生计划、致富能手培养计划、乡土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聘请外国专家,召开项目推介会,大力推广“一村一品”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加强农业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建设;采取措施,引导人才资源向农业第一线和农村聚集,促进城乡人才交流。
(三)提升人才国际化程度。一是大力集聚高层次海外人才。加大海外人才集聚工作力度,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吸引高层次留学人才、外国专家规划;设立联系和集聚人才的海外联络处;建立海外专家信息库和人才(团队)引进绿色通道,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引进海外人才智力提供信息、渠道和相关服务。积极培育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市分市场,加大面向全球招聘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形成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人才集聚机制。继续加强中国--市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孵化器建设,不断健全留学人才回国服务的政策措施,吸引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创业发展。二是促进人才国际交流合作。在对俄人才交流合作上取得突破。以俄罗斯“中国年”为契机,组织我市重点项目和企业赴俄罗斯开展人才智力对接;以--市理工大学为依托,建立中国--市中俄科技合作基地;在我市文化艺术教育体育领域,开展对俄高层次人才交流活动。加大与外国政府、企业、学术团体等各类机构的交流力度,支持各类人才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合作。资助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国际重大科技计划、科技工程、学术研究,资助优秀中青年科研人员出国(境)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加强与海外著名高校、跨国公司、人才资源中介机构、专业团体等的国际合作,拓宽海外培训渠道,建立海外培训基地。汇请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在我市建立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聘请欧美日韩等国外软件行业专家来沈培训人才。
(四)大力激发人才活力。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努力建设一支充满活力、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大力推进公务员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培育和弘扬公务员精神。加强机关公务员面向社会招考力度。2007年准备集中一定数量的职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市直机关确定一定数量的处级领导岗位,面向社会招聘硕士研究生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全面优化公务员队伍年龄、学历、专业结构。对处级领导职数已满的,可先进后出。在各开发区管委会机关进行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流动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超前试点,努力实现用人机制领先、人事政策领先。二是继续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现人事关系的契约化。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制度,确定一定数量的处级领导岗位,面向社会招聘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优化事业单位干部队伍年龄、学历、专业结构。抓住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力契机,引导科技人才向关键行业、重点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集聚。或由事业单位高级人才与原单位签订停薪留职或留薪留职协议,从事与--市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行业的工作。三是树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分配理念。建立和完善以人力资本市场定价为依据、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体系,充分体现人才的价值,形成激发人才创新动力的分配机制。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建立机关、事业、企业同类人员收入水平动态平衡的调节机制。完善人才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人才的不同性质、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间的合理流动。四是制定出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人才市场管理、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人才服务保障等一系列政策办法,并强化对现有法规及新制定的法规的落实。强化执法监督,保障人才合法权益。五是开展人力资源配置理论研究工作。与相关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总结近年我市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经验,就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理论研究,使我市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更具预见性、系统性和创造性。
(五)健全人才开发服务体系。一是完善人才市场培育机制,提升--市人才市场整体实力。加快推进人才与资本、技术、产权等其它要素市场的融合与对接;鼓励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创新,在薪酬设计、人才测评、人才培训、人才管理咨询、人事代理、人才派遣等领域,形成若干人才服务品牌;加强人才市场监督,规范人才市场秩序,促进人才市场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中国--市人才市场的国家级、区域性功能,使之成为辽宁中部城市群乃至东北地区人才集散地。二是强化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加强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指导和服务力度,落实和创新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继续实行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开展--市籍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确保毕业生就业(学)率达到85%,确保当年--市籍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三是健全人才统计机制,推进人才服务信息化。完善人才资源统计指标,建立人才的常规统计、抽样抽查、定期普查制度。充实完善六个基础数据库,即全市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数据库、人事编制政策信息库、高中级专家数据库、外国专家智力数据库、海外留学人员数据库、重点项目人才需求信息库。建立融人才交流、人才信息分析等为一体的智能化、信息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人才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人才资源信息交互中心、供求信息发布中心。加强各类人才资源信息的分析研究,为人才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服务。四是完善人才服务创新机制,建设“人才之家”。对原有的和新引进入沈的外国专家、院士、博士后、领军人才,实施分层对应、专人负责的跟踪服务机制,建立医疗保健、生活保障、工作环境、资金支持等相关“绿色通道”,形成--市愿为人才服务、人才愿在--市发展的良好局面;开辟人才服务“直通车”,市、区县(市)人事部门选择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和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进一步加强属地联系跟踪,完善服务内容,提供全方位与便捷的点对点人才服务;着眼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快推进人事编制部门职能转变,切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大局、服务人才上来;把工作方式转变到抓政策、抓指导、抓督查,尤其要转变到抓服务上来,寓管理于服务,融服务于管理;把服务范围拓展到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所有制领域以及国内和国外、引进的和现有的人才;把工作效率提高到方便、快捷、优质的程度。各级人事部门要把建设人才之家作为强化服务职能的有效载体,积极探索具体形式,不断采取有效措施,为人才提供“家”一样的服务。
第三篇:自治区纪委:以严明纪律和务实作风保障打赢脱贫攻坚战|腐败|脱贫|攻坚战(本站推荐)
10月25日,自治区纪委举行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专题学习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和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举措。自治区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代主任杨鑫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全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以严明的纪律和务实的作风,全力保障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督促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更加自觉主动地担负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继续深入做好专项治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巡察等工作,特别是要扎实抓好专项治理12条措施的落实。
会议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紧紧围绕“四个落实”和“八看”要求,全力配合中央第六巡视组专项巡视工作。要把中央专项巡视与纪委监委的日常监督、派驻监督结合起来,与正在开展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结合起来,与九届自治区党委第五轮巡视衔接起来,督促各级党组织针对巡视反馈移交的问题立行立改、真改实改、全面整改,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四篇:为实现三大目标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向全市人民发出了为实现“三大目标”而奋斗的动员令,同时,提出要在打造人才高地上取得突破。我们在深受鼓舞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人才工作的艰巨和急迫。今年以来,紧紧围绕实现“三大目标”和“两个不低于”的要求,边学习、边思考、边谋划、边实践,深入调研,明确工作方向,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经过全市人事系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深入调查研究,明确为实现“三大目标”提供人才智力保障的工作方向
在打造人才高地上取得突破,是市委、市政府在广泛动员全市上下向“三大目标”挺进的背景下提出的事关全局的重大课题。我们认为打造--市人才高地,就是把--市建设成为人的才华受到充分尊重、才能得以充分展现、价值得到充分承认的城市,创新人才得到支持、创业人才容易成功的城市,国内外优秀人才向往、对人才具有强大集聚力和辐射力的城市。我们发动全市各级人事部门按照这一目标,从“孔雀东南飞”问题入手,对如何在打造人才高地上取得突破,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在以下方面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
(一)“孔雀东南飞”反映了人才流动规律。首先,人才流动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东北特别是--市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的动作都比较大,这势必要求人才资源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如一些纺织企业关闭后,原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不得不流动到其他行业、企业,有的就流动到东南沿海地区。另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带动人才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竞争力。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时期,谁改革起步早,经济发展就快,人才竞争力就强。东北地区特别是--市,国企众多,改革难度较大,这个时期出现人才外流难以避免。其次,人才流动是人才个体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正常渠道。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管理是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人才个体没有自主权,一次就业定终身,一切听从组织安排。
这种体制下,根本顾及不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很难避免人才积压的现象,同一专业、同一类型的人才在一个单位过于集中,纵向难于升迁,横向交流不畅,确实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企业成为经济主体,人才个体具有了就业、择业和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权,人才职业生涯通道开始畅通。由于改革发展不平衡,改革发展快的地区,人才政策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人才流动通道顺畅,人才竞争力就强,其他地区的人才就纷纷向这些地区流动。第三,人才流动是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要求。由于东北特别是--市,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和束缚很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事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惯性很强,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人才的自我价值也很难实现,这种情况下很难留住人才。东南沿海地区改革发展快,企业实行了法人治理结构并实现了新的人才资源开发管理的机制,以人为本,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去开发,把企业的目标和人才个人发展目标结合在一起,从根本上调动了人才资源个体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实现了企业和人才的共同发展,因此就具有很强的人才竞争力。
第四,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计划与--市的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不相适应。一些专业的毕业生相对过剩,如计算机专业、财会专业、工商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有的在--市市难以就业,也只好到外地寻求发展。第五,有的人才政策落实不到位。目前--市市制定的人才政策,吸收了全国各地的经验,但有的政策落实效果并不理想。认真分析,有制定政策时没有研究落实保障措施,对一些细节、环节考虑不周的问题;也有政策制定部门和政策执行部门工作不协调的问题,在制定政策过程中没有充分听取政策执行部门的意见或是政策执行部门没有认真研究,在具体落实时就遇到了障碍或困难;再有就是没有形成责任追究机制,没有建立具体、完善的管理办法;还有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政策宣传工作没有做好,很多具体政策规定用人单位和服务对象并不了解,这样,政策也不能很好落实。
(二)打造人才高地的关键在于营造适宜人才创业创新发展环境。好的环境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决定人才去留的主要因素。打造人才高地重点是营造鼓励创业、支持创新、尊重创造的环境。一是大力营造人才创业环境。应在全市大力倡导创业精神、创业文化,引导各类人才从自我束缚中解放出来,施展才能、本领和抱负。比如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企业、到一线、到社会最需要的岗位上发展自己;比如积极支持领军人才走出“书斋”、“大院”,领头闯市场、创大业;再比如,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连接渠道,力争使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首先在--市转化、首先在--市创造价值。二是大力营造人才创新环境。如果没有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人才即使不走也会消沉。我们应该以创新论英雄,鼓励人才敢为天下先,保护好人才不断创新的热情和激情,始终给人才以参与创新的信心和机会。比如,加强各类研发中心、孵化器建设,为人才创新搭建平台;鼓励企业增强研发资金的投入,不断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等等,真正让--市成为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企业、新产品孕育萌发的沃土。三是大力营造“四尊”环境。一个环境优良的城市必然是一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城市。应从人才流动到信息共享、从创业融资到生活便利、从健全人才服务网络到完善人才市场体系等方面,营造公平公正的政策法制环境、激发活力的创业发展环境、条件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心情舒畅的人际和学术环境,同时,大力宣传优秀人才的重要贡献和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重才、惜才、用才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氛围。
(三)打造人才高地的根本途径在于创新人才机制。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体制和用人机制的竞争。一是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实践已经证明,引进一个人才,不能成就一个产业;流失一个人才,可能毁掉一个产业。从引进人才的内在规律和成功的经验看,应把引进人才与引进项目结合起来,与重大课题攻关结合起来,与重点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人才引进与项目对接、与产业互动。应突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特别是院士级高精尖人才。二是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人才作为一种核心资本,必须在流动中才能实现价值。应打破人才的乡、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壁垒,实现各类人才队伍之间、体制内与体制外人才互动、国内外人才之间的彼此贯通和相互流动。要鼓励人才到基层、农村和生产一线、艰苦地区工作,解决我市人才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三是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大专院校应面向市场、面向--市的实际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应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探索由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开发人才资源的多元投入机制。尤其要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使其把人才培养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抓紧抓好。四是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孔雀东南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在我们这里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激励。要完善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的分配制度,真正使一流人才、一流贡献,获得一流报酬。要密切政府与人才之间的沟通联系,定期向各类人才特别是外地人才、外国专家通报--市推进发展的重大决策和有关信息,使他们增强在--市创业发展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要积极探索建立人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人才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二、积极探索实践,为实现“三大目标”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根据上述调研成果,我们以营造环境、创新机制为着力点,从人事部门职能出发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努力建设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力争在三五年内,通过引进和培养,使我市拥有的院士、领军人才、博士、外国专家和研发团队等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数量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集团,把我市建成东北地区创新型人才高地、全国重要的人才开发基地和优秀创新人才聚集区。围绕这个工作目标,今年以来重点抓了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引进外国专家和海外学子。全年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500人次,引进国外研发团队42个。成功承办了2006年中国国际人交流大会暨高新技术展,签定引智和高新技术合作协议及合同56个,引进国外专家133人;邀请日本专家来沈传授技术,实施了“一村一品”引智项目示范推广计划,重点支持了10个示范引进项目;实施国家重点资助引智项目80项,解决技术、管理难题1000余项,争取引智经费700余万元;加强了全市16个引智推广基地和农业引智示范基地建设;录制了《海外学子在--市》专题片,广泛宣传了海外学子在--市的工作业绩。引进外国人才智力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有的完成项目填补了国家空白。
(五)加强了党政人才能力培训。贯彻国家公务员法,开展了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内容的公务员初任培训和任职培训,今年共培训729人;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组织开展了政府公共管理核心课程培训;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组织开展了乡镇长培训和实地考察;围绕提高公务员工作效能,举办了9期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班,有990名公务员参加了培训;针对军队转业干部人才队伍的特点,开展了“适应自主择业、提升创业能力”的培训工作。
(六)加强了人才的社会化服务工作。建立了全市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数据库、人事编制政策信息库、高中级专家数据库、外国专家智力数据库、海外留学人员数据库、重点项目人才需求信息库;与900多名现在国外的留学人员和200多个海外人才服务机构建立了紧密联系;开辟了院士医疗服务“绿色通道”,确定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市军区总医院、省人民医院为在沈院士医疗的定点医院,按省军级干部的医疗条件和标准,为院士提供就诊、体检、住院等医疗服务;建立了与在沈院士的联系制度,通过院士所在单位填报《在沈两院院士情况调查表》和召开座谈会调查了解,较为详实地掌握了在沈两院院士的基本情况;编制完成了《--市地区人才开发目录》。
(七)进一步加强了人才市场建设。组织开展了《--市市人才市场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修订稿已基本完成;加强了对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清理违法、无资质的私招滥聘人员活动;通过中国--市人才市场为1.5万家企事业单位提供工作岗位47.6万个,107.9万人次参加了交流。其中,辽宁中部城市人才交流大会和东北地区高级人才竞聘会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项目。
总结近一年来的工作实践,还存在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在构建--市人才高地方面整体突破的幅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二是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开发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与副省级城市第一集团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三是各项人才政策还需进一步加强落实。四是人才服务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五是部分干部群众中传统意识还相当浓厚,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有待于进一步确立,等等。
三、继续改革创新,为实现“三大目标”做出人事部门的新贡献
(一)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壮大在沈院士队伍,全年引进和培养院士5~6名。抓住2007年院士评选年的契机,汇请省相关部门及有关科研院所做好我市院士的推选和宣传工作。加强与中科院--市分院的工作联系,建立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紧密联系,掌握两院院士的基本情况;同时,与“沈鼓”、“沈重”、“--市工大”等企事业单位密切联系,推动这些单位拟定院士引进计划,落实重点引进的目标人选,并结合重点课题和项目,下大力气做好院士引进工作。积极与中国工程院沟通联系,争取由市政府与中国工程院签署人才与项目合作协议,根据项目单位需求,聘请工程院相关学部的院士进行具体咨询、指导与合作。组织开展“百名院士--市行”活动。组织院士参观“机床”、“沈重”、“沈鼓”、“东药”等重点骨干企业,宣传我市的引才引智政策与项目对接方案,加深院士对我市的了解,促进院士智力与我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对接。二是实施领军人才开发和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与“百千万人才工程”相衔接,按照“道德素质过硬,专业贡献重大,团队效应突出,引领作用显著”的基本条件,在基础研究、应对开发、经营管理、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领域选拔领军人才100名及领军人才助理300~500名,组成创新团队100个。
对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给予必要支持。对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实施目标管理,突出对创新能力、业绩贡献、领衔作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的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实行动态管理。同时,鼓励和支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领军人才及其助理。三是进一步推进博士后工作,全年力争引进博士后200名。全年国家级工作站拟增加2~3家,省级工作站拟增加4~5家,市级工作站拟增加30家。编制《--市市吸引博士后科研项目汇编》,指导企业制定招收博士后的优惠政策及管理办法,协调企业与流动站签订联合招收博士后的协议。把博士后人才引进与国家实验室建设结合起来,用国家实验室吸引博士后人才,用博士后人才推动国家实验室建设。四是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长效机制。以项目为载体,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力争与“清华”、“北大”等高校在人才与项目对接上,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面向全国,重点盯住西安、武汉、兰州等中西部人才集中地区以及大连、长春、哈尔滨等东北人才重镇,招才引智,每季度开展一次活动。五是建立专家咨询服务体系,全面开展面向企业的技术服务工作,形成制度,全年力争完成80个技术难题的项目对接。同时,继续做好企业技术难题的征集工作,促进高级专家智力服务与企业科技创新的有效对接。
(二)大力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一是以13项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支撑和引领作用的重大科技专项为重点,编制发布人才开发目录,引导各类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向重大科技专项集聚,引导高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引导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发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二是鼓励和引导国内外人才带成果、带项目、带专利来我市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启动资助政策,力争全年经审核认定给予资助的创办科技企业不少于300家。三是为“工业立市”服务,大力推进“555”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提高人才队伍与产业发展的对应度。围绕--市机床集团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及试验检测平台以及--市鼓风机集团的螺杆压缩机开发和余热回收热泵开发技术难题,组织高级专业技术研修班;选拔重点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50名,依托东北大学举办机械、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工程硕士学位教育;对上交税金一千万元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的企业家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全年计划培养100人。四是适应我市新一轮对韩开放热潮,大力开发韩资企业紧缺人才和韩语人才。到延边等地招揽韩语人才;举行韩语人才专场招聘会;举办韩语大赛;建议教育部门调整我市朝鲜族职高专业设置以适应我市对韩语人才的需求。五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推进村村培育大学生计划、致富能手培养计划、乡土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聘请外国专家,召开项目推介会,大力推广“一村一品”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加强农业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建设;采取措施,引导人才资源向农业第一线和农村聚集,促进城乡人才交流。
(三)提升人才国际化程度。一是大力集聚高层次海外人才。加大海外人才集聚工作力度,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吸引高层次留学人才、外国专家规划;设立联系和集聚人才的海外联络处;建立海外专家信息库和人才(团队)引进绿色通道,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引进海外人才智力提供信息、渠道和相关服务。积极培育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市分市场,加大面向全球招聘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形成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人才集聚机制。继续加强中国--市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孵化器建设,不断健全留学人才回国服务的政策措施,吸引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创业发展。二是促进人才国际交流合作。在对俄人才交流合作上取得突破。以俄罗斯“中国年”为契机,组织我市重点项目和企业赴俄罗斯开展人才智力对接;以--市理工大学为依托,建立中国--市中俄科技合作基地;在我市文化艺术教育体育领域,开展对俄高层次人才交流活动。加大与外国政府、企业、学术团体等各类机构的交流力度,支持各类人才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合作。资助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国际重大科技计划、科技工程、学术研究,资助优秀中青年科研人员出国(境)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加强与海外著名高校、跨国公司、人才资源中介机构、专业团体等的国际合作,拓宽海外培训渠道,建立海外培训基地。汇请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在我市建立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聘请欧美日韩等国外软件行业专家来沈培训人才。
(四)大力激发人才活力。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努力建设一支充满活力、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大力推进公务员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培育和弘扬公务员精神。加强机关公务员面向社会招考力度。2007年准备集中一定数量的职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市直机关确定一定数量的处级领导岗位,面向社会招聘硕士研究生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全面优化公务员队伍年龄、学历、专业结构。对处级领导职数已满的,可先进后出。在各开发区管委会机关进行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流动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超前试点,努力实现用人机制领先、人事政策领先。二是继续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现人事关系的契约化。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制度,确定一定数量的处级领导岗位,面向社会招聘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优化事业单位干部队伍年龄、学历、专业结构。抓住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力契机,引导科技人才向关键行业、重点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集聚。
或由事业单位高级人才与原单位签订停薪留职或留薪留职协议,从事与--市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行业的工作。三是树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分配理念。建立和完善以人力资本市场定价为依据、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体系,充分体现人才的价值,形成激发人才创新动力的分配机制。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建立机关、事业、企业同类人员收入水平动态平衡的调节机制。完善人才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人才的不同性质、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间的合理流动。四是制定出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人才市场管理、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人才服务保障等一系列政策办法,并强化对现有法规及新制定的法规的落实。强化执法监督,保障人才合法权益。五是开展人力资源配置理论研究工作。与相关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总结近年我市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经验,就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理论研究,使我市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更具预见性、系统性和创造性。
(五)健全人才开发服务体系。一是完善人才市场培育机制,提升--市人才市场整体实力。加快推进人才与资本、技术、产权等其它要素市场的融合与对接;鼓励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创新,在薪酬设计、人才测评、人才培训、人才管理咨询、人事代理、人才派遣等领域,形成若干人才服务品牌;加强人才市场监督,规范人才市场秩序,促进人才市场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中国--市人才市场的国家级、区域性功能,使之成为辽宁中部城市群乃至东北地区人才集散地。二是强化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加强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指导和服务力度,落实和创新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继续实行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开展--市籍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确保毕业生就业(学)率达到85%,确保当年--市籍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三是健全人才统计机制,推进人才服务信息化。完善人才资源统计指标,建立人才的常规统计、抽样抽查、定期普查制度。充实完善六个基础数据库,即全市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数据库、人事编制政策信息库、高中级专家数据库、外国专家智力数据库、海外留学人员数据库、重点项目人才需求信息库。
建立融人才交流、人才信息分析等为一体的智能化、信息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人才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人才资源信息交互中心、供求信息发布中心。加强各类人才资源信息的分析研究,为人才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服务。四是完善人才服务创新机制,建设“人才之家”。对原有的和新引进入沈的外国专家、院士、博士后、领军人才,实施分层对应、专人负责的跟踪服务机制,建立医疗保健、生活保障、工作环境、资金支持等相关“绿色通道”,形成--市愿为人才服务、人才愿在--市发展的良好局面;开辟人才服务“直通车”,市、区县(市)人事部门选择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和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进一步加强属地联系跟踪,完善服务内容,提供全方位与便捷的点对点人才服务;着眼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快推进人事编制部门职能转变,切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大局、服务人才上来;把工作方式转变到抓政策、抓指导、抓督查,尤其要转变到抓服务上来,寓管理于服务,融服务于管理;把服务范围拓展到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所有制领域以及国内和国外、引进的和现有的人才;把工作效率提高到方便、快捷、优质的程度。各级人事部门要把建设人才之家作为强化服务职能的有效载体,积极探索具体形式,不断采取有效措施,为人才提供“家”一样的服务。[,感谢原作者]为实现三大目标提供人才智力保障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五篇: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可靠保障..
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可靠保障
坚持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在敬法畏纪、遵规守矩上作表率
今年1月15日,军方曾一次性公开16名军级以上干部重大贪腐案,这其中既有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也有和**前“腐”后继的原总后勤部副部长刘铮,既有大军区级的将领,也有省级军区的将领,既有一线作战部队的将领,也有军队院校的将领,一时间引起热议,被称“历史1罕见”。时隔不足两月,3月2日下午5点,军队有关部门再次公布14名高级军官被查处情况,分量不减,再次表明军队反腐的坚定决心。
事实上,自从去年两会以来,除了重拳打虎,军队在法治建设的路上还有很多举措和大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出台了包括《总部机关部门行政消耗性费用限额管理办法》、《军队审计发现违法违纪线索移送办法》、《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选人用人工作监督的意见》、《军队领导干部秘书管理规定》、《作战部队指挥军官任职资格规定(试行)》等法规。仅十八大以来,军队就出台了军费管理监督规定达13项之多,其中许多是去年完成。同时,将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升格半级、将原隶属于总后勤部的军队审计部门划归至中央军委直接领导等。
2015年初的这两次“信息公布”,更是部队“年终算账”,对去年反腐工作的自我总结。如此密集地大批量通报军中“打虎”情况,不仅是对蝇营狗苟的贪腐分子的巨大震慑,警告心存侥幸、怀有歪念的人“莫伸手,伸手必被抓”,更让老百姓看到了“军中反腐力度丝毫不会亚于社会”的决心,宣告军队法治建设已经进入一个新时期。
军队反腐为何这么拼?
毒瘤挖出,才能迎来新生。军中的腐败分子难免会对军队产生影响,但绝不会伤及根本,绝不会摧垮我们军队的战斗力和精神大厦。军中反腐的强烈决心和强势举措,正是希望所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军中老虎苍蝇们滋生为恶的空间正在被逐步消灭。仅从公务接待费用来看,很多单位接待费用下降三分之二以上。从许多基层官兵那里获得的反馈一致表明,强力反腐正激发基层官兵的强军热情和信心。
强力反腐的同时只是军队法治建设的一部分。习近平提出,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军队必须保持严明的作风。有一组数据,首都驻军去年全年外出军人军风军纪合格率保持在99.2%以上,军车违规违纪记录相对2012年下降了约六成。由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带来的新风气正在军队里传播开来。
对于军队的法治建设,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暴露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同样突出。今天,我们就从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角度来学习一下,当代革命军人应该如何在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中做好表率。
一、当前遵规守纪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十八大以来,全军上下坚决贯彻习主席依法治军、从严治军重要决策指示,坚持反对“四风”改作风,始终保持正风反腐的高压态势,广大党员干部纪律意识、规矩意识不断增强,部队新风正气明显上扬。在肯定成绩和进步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激烈,西方敌对势力极力宣扬“三权分立”“司法独立”“取消政法委”,总拿政治热点和司法个案说事,其险恶用心就是抹黑党的形象,蛊惑军心煽动民意,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由此,我们面临着严峻的形式,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投敌变节、卖密泄密事件时有发生
练为战,战为赢,不保密等于零。当前,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军队要实现强军目标,更加强调军事秘密的重要性。敌对双方为获取彼此的核心军事机密,可以说隐秘战线的斗争一刻也没有消失过。如果军队没有严明的纪律,军人法纪意识淡薄,那战斗力肯本就无从谈起。一个军人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当叛徒,出卖灵魂、背弃誓言。回顾我军历史上的几起严重的泄密案,根本原因都是因为部分人员漠视法纪,立场不坚定,经不起错误思想和反动言论的蛊惑,为了一己之私,至国家和军队利益于不顾,对军队建设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1996年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引发台海危机。面对解放军做出导弹实打的姿态,李登辉透露大陆导弹是空包弹,弹头部分仅为精准测试系统。后来李登辉在竞选过程中,不小心说出,“中共所有行动都在我们掌握中”,这才引起了解放军对内部间谍的清查。
1999年4月台湾间谍叶炳南在大陆被捕,供出两条“大鱼”,一位是少将军衔的刘连昆,另一位是解放军总后勤部军械部局长大校军衔的邵正忠。刘连昆案发前为解放军总后勤部军械部部长,因提升中将未能如愿,对军队心怀不满。1992年他成为台湾间谍,随即被封为国民党军队少将。至 1999年东窗事发被判处死刑,刘连昆同时在两岸拥有少将身份达7年之久,向台湾提供大量我军在对台一线军事部署的绝密信息,甚至包括我对台政策的底线,导致我在台海危机期间处于极其被动的地步,对台军事斗争准备工作蒙受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其本人也被判处死刑。
叶某,安徽人。军校毕业后被分配至驻扎在无锡的南京军区某部。在工作期间,利用担任作训参谋的机会,大肆搜集军队涉密信息,并将信息分门别类进行储存备案。由于在机关工作期间,个人漠视部队法纪,经常不假外出,在无锡市同一离异妇女产生不正当男女关系,并在市区租房同居。后来,该妇女对叶某提出两点要求:一是要在无锡为其购置一套房产;二是要每月定期给其生活费。
迫于经济压力,叶某想到了出卖军事秘密,于是在网上联系台湾间谍,多次出卖军事情报。为获得更多的军事情报,叶某返回其母校解放军某军事院校,以撰写科研论文和研究装备为由,找到昔日的同学和导师借阅军事资料。靠着出卖军事情报得到的金钱,叶某和他的情人在无锡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至事发,这个上尉军衔的年轻干部,一共靠出卖军事秘密获得台情报机构800万元的报酬。军队检查人员在整理其出卖的情报资料时发现,这个失去理智的不法之徒为了获得台湾情报机构的好感,甚至在每一个情报上都标明条目,进行注记,做好目录,以便于台情报人员查阅。事发后,叶某被判处死刑,叶某所在部队上至单位主官下至基层官兵,一大批人受到牵连,其母校多位老专家、老教授和同学受到处分。
我们当前有些同志喜欢在网络上发表一些与军队有关的信息,上传自己的军装照片,甚至为了显示自己的军人身份,会主动透露个人近期工作中接受的一些任务。虽然有的涉密不深,有的被及时制止,可是一旦造成不良影响,其性质就是政治变节,就是对军队法治的践踏。失泄密对国家主权、民族利益影响之巨大、危害之深重,丝毫不亚于有形可见的灾害和挑战,甚至更加危险和致命,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我行我素,自以为是擅做主张
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这十六字原则是新时期党委领导工作新经验的科学总结有利于促进整个民主政治建设,为军队建设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军队是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集体,事务决策更应该遵照这个根本的原则。但是当前在一些单位和领导身上还存在组织观念淡薄、组织程序混乱、组织纪律涣散等问题,遇到问题,把军队的法规法纪置于一边,大搞一言堂,把军队当成了自留地。有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严重,不服从组织安排,不接受组织管理;有的处理重大问题,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搞先斩后奏、边斩边奏,甚至斩而不奏;有的官气十足,一切自己说了算,拒绝批评帮助,听不得不同意见;还有的一到非工作时间,海阔天空、到处乱跑,去了哪里、干了什么,只有自己知道。这些问题,如果任其泛滥,组织监管就是一句空话,部队法纪就是一纸空文,给部队建设造成的损害也将难以估量。
日前,据披露原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涉及贪腐被调查两年之久,涉案金额200多个亿,生活腐化,更严重的是在任职期间,**独断专行,我行我素,至军队法纪于不顾。经调查发现,**把大量的采购业务承包给家人,如军队每年需要大量采购的帐篷、马扎等军需品。招标过程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过程如同演戏。**每次都会让四五家场上入围,然后用各种方法排除掉其他厂商,留下由其家人经营的厂商。然后,**的家人回忆采购价格的几倍将这些物资卖给军方,并从中获取巨大的利益。
军队管理机制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和封闭性,但是同时军队不是真空和孤岛,社会上一些骄奢淫逸的习气也会如瘟疫一般侵蚀、渗透和染指于军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是作为一名军人基本的准则。摒弃独断专行,我行我素,将个人置于军队的法规之下,才是发挥个人才能的最好前提。
(三)趁机敛财,以权谋私中饱私囊
军报评论指出,当前军队反腐,存在的问题是管反腐的带头腐败、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
习近平在全军工作会议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我军政治工作,当前要重点抓好铸牢军魂、高中级干部管理、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战斗精神培育、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等5个方面工作,反腐是全军当前重点抓好的工作。同时习主席还指出,公权为民,一丝一毫也不能私用;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但个别军队干部信奉金钱至上,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利用手中权力想法设法敛财。有的巧立名目、虚报冒领,有的公私不分,私买公报、搭车报销,有的借干部调整、士官选改等时机,攫取钱财,贪污受贿。
在12月份《解放军报》刊发的十篇评论中,对徐才厚做出了五点评论,其中有三条讲到徐才厚是典型的管灵魂的出卖灵魂,管反腐的带头腐败,管干部的带头卖官鬻爵,讲艰苦奋斗的带头贪图享乐;党性原则丧失、公私天平倾斜,把权力当作寻租工具、变现机器,损公肥私、假公济私,不择手段捞钱敛财,用组织权力抬高个人威信,用公家资源满足一己私欲;善于表演,擅长伪装,用假面具掩盖自己极其肮脏的灵魂和丑恶的行为,演出了一幕幕丑剧。
纵观中外古今,因为淡漠法规,腐败导致丧失政权、亡党亡国的例子不胜枚举。军队担负着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战略支撑的重大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些使命,首要就是防止因为藐视法规,导致由腐败而开始的自肌体直至灵魂的溃烂。
(四)消极怠作,身在其位,不谋其政
小平同志讲,不干,半点马列主义都没有。现在少数官兵精神懈怠,缺乏革命斗志。有的安于现状,守摊子、混日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的拈轻怕重,不作为、不担当,只想当官、不想担责,新官不理旧账;有的不安心不尽心,心思和精力用于琢磨人、琢磨领导、琢磨上级机关,甚至玩忽职守、失职渎职;有的“老好人”思想严重,信奉“只栽花不栽刺”,怕批评人丢选票,宁可损害军队的事业,对军规法规明确规定的事情视若无睹,也不愿意得罪别人。
2014年12月份,军报一则评论中将蒋介石作为反面案例提及:解放战争期间,为什么有那么多“解放战士”调转枪口打蒋介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解放军从高级将领到普通战士都是一个“伙食尾子”,冲锋时干部喊的不是“给我冲”,而是“跟我上”。
近日,南京军区通报了首场军事演习的情况。其中有一个连队在射击科目中被紧急叫停,因为在炮弹降落点区域出现了一些牧民在放羊。如果不是及时发现,将会酿成巨大的事故。当被问到为什么没有发现情况时,连队主官拿着地图告诉导演部说“地图上标的明明是沙土地,可是演习中怎么变成了绿草地呢?”
古时候,中国有“纸上谈兵”的典故,熟读兵书的赵括虽然懂得兵法,却不懂得如何在战争中运用兵法。我们当前一部分官兵却是身在军营,不谋打仗,不思打赢。不仅不懂战争怎么打,甚至连基本的军人职责也进不到。演习中只知道“端坐”中军帐,对着地图找感觉,不知道战场形势的瞬息万变,这样的军人不但不能为实现强军目标做贡献,反而会在战场上害己害人。
二、切实从践踏法纪的严重危害中受警示明底线清危害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法纪比喻为“金色纽带”。他说,有了法纪这根纽带,人就会不断受到它的牵扯,当走向反面的时候,它能把我们我们拉回来。《菜根谭》里讲:“公平争论,不可犯手,一犯则贻羞万世;权门私窦,不可著脚,一著则玷污终身”。然而现实中总有人不愿受法纪的约束,把法纪视为儿戏随意违逆,当做草芥公然践踏。十八大以来党内军队查出的巨贪大恶,无一不是藐视法纪、违反法纪、破坏法纪,不仅自身身败名裂,还给党、国家和军队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后果令人震惊,危害极其严重,教训十分深刻。
(一)践踏法纪,最根本是破坏党的统一
团结统一是一个政党的生命和力量所在。这些年挖出来的“老虎”“苍蝇”,表面上看是违法乱纪、以权谋私问题,但根本上是破坏了党的形象和团结统一。比较典型的表现: 一是结党营私、拉帮结派。中央查处的***、***、徐才厚、令计划等人,政治野心膨胀,根本不拿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回事,热衷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四处编织盘根错节的权利网、利益链,在所谓“自家”地盘上“抱团取暖”,公然践踏党的组织原则,严重损害党的威信形象,甚至妄图与党分庭抗礼。
二是信仰迷失、灵魂堕落。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不信马列信鬼神,滥用职权大搞封建迷信活动,话费千万聘请风水先生为迁祖坟做道场,在重大投资出现变故后还安排道士作法驱邪。**也是这样,把那些所谓的“大师”奉为上宾,言听计从,知道被“两规”时还不忘口袋揣块桃木,妄图以“桃”代“逃”,成为笑柄。
三是口无遮拦、胡评乱议。河南省鹤壁军分区原参谋长鲁先诚,政治上浑身是“病”,提拔不了就说组织对自己不公、跟着党走是“苟且偷生”。他还上网浏览“退党”非法网页,发送“以退党唤醒民主”的短信威胁领导,把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抛到了九霄云外。
四是组织涣散,集体违规。山西省领导层发生系统性、坍塌式腐败,4为省委常委、7位省部级干部先后丢官下台,为建国以来所罕见,以致中央对省委班子进行了改组性质的调整。
革命战争年代的叛徒,为了苟且偷生背叛组织;今天的违法乱纪分子,为了一己之私与党离心离德,两者才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党员干部违法乱纪不是一人出事一人担当那么简单,它损害的是党的形象,破坏的是党的团结统一,失掉的是党心民心军心。
(二)践踏法纪,最可怕是杀伤部队战斗力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离不开健全的法制、严明的法治。习主席深刻指出:“从严治军是建设强大军队的铁律。稀稀拉拉,松松垮垮,就不成其为军队,就打不了仗,更不可能打胜仗。作风优良才能塑造英雄部队,作风松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强兵劲旅与乌合之众的差别,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法纪是否严明。军队发生违法乱纪问题,不只是损失几个钱、查出几个人,更要命的是若腐必败,腐败是战斗力的第一杀手”。
这方面的问题也是触目惊心。
一是釜底抽薪“毁三观”。徐才厚作为全军主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高领导,台上一套台下一套,说一套做一套,极大地损害了军队政治生态和政治工作的威信,对官兵价值追求、奉献牺牲精神的影响是颠覆性的。
二是资敌卖密当叛徒。这些年我军被出卖的涉密资料达数万份,涉及航母、潜艇、新型战机、战略导弹等情报信息,对军事利益安全和战斗力造成的现实和潜在危害难以估量。
三是鲸吞军费抱私囊。**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大肆攫取利益,直接插手干预野营装备和营具采购,有些质量很低劣,有的还被送到了抗震救灾前线,严重影响了部队战斗力保障力。
四是违规违纪酿事故。这几年部队发生的几起重大事故大多是执行法规制度不严酿成的祸,造成人员伤亡、装备损毁,花冤枉钱不说,还弄得单位士气低落,正常战备训练计划也被打乱,严重的几年都缓不过劲。
《严守纪律歌》唱得好,“纪律中有无穷的战斗力”。事实证明,法纪不仅是战斗力的“倍增器”,也是防止损害战斗力的“守护神”。
(三)践踏法纪,最要害是动摇人们的法治信仰 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首先要确立法治信仰。信仰的力量,是法治力量得以凝聚和发挥的基础。习主席强调“法律必须被遵守,法治必须被信仰,否则就形同虚设了。”“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这才是法治的力量所在、尊严所系”。不遵守法纪比没有法纪更可怕。践踏法纪的严重后果首当其中就是乱了纲常、坏了规矩、破了底线,极大损害法纪的尊严和权威。这里列举几种表现:
一是自恃特殊以权压法,迷信“刑不上大夫”。**把自己当做党内军内的“个体户”,基本规矩都不讲,公然违反军委总部编织命令,擅自停止全军质检总站军队招投标办公室的工作职能,另设投标办公室,由他一人把持。尤为嚣张的是,就在组织对其立案审查之后,谷不但不收敛,还打电话给办案人员,声称“我是军委管的干部,你们凭什么查我”,态度极为蛮横。
二是胆大妄为目无国法,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山西省军区原司令员方文平,什么事都敢办,什么钱都敢收。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居然把民兵武器库当成自己仓库,喜欢什么枪就直接拿走,真把自己当成了“阎锡山”。
三是心存侥幸以身试法,幻想“无人知晓,不会出事”。在狠刹“四风”、强力反腐的高压态势下,少数人依然不收敛、不收手,屡屡在禁区犯规。比如前段时间军委通报的6起违规多占多购和隐瞒住房情况,就是在三令五申集中开展清房清车清人的态势下,依然我行我素。
俗话说,柴堆堆经不起两头抽,青石缸架不住水眼漏。再多再严的法规法纪如果你今天破坏一条,他明天破坏一条,法纪迟早成为一纸空文,变成“纸老虎”“稻草人”,长此以往谁还会相信法纪、敬畏法纪呢?
(四)践踏法纪,最惨痛是葬送个人的前途命运 有个贪官算过违法乱纪的“七笔账”:算政治账自毁前程,算经济账倾家荡产,算名誉账身败名裂,算家庭帐妻离子散,算亲情帐众叛亲离,算自由帐身陷牢笼,算健康帐身心交瘁,算来算去笔笔划不来。让我们看看那些深陷牢笼的人发出的忏悔,听听他们内心的悔与恨、悲与痛:
一个是陕西省军区原后勤部副部长马炳林,年过半百被送进监狱,他忏悔到:“可怜天下父母心,最难割舍骨柔情,心牵高堂泪流尽,更怜妻女无依存。我因为自己犯下的罪,葬送了一切,要付出在冰冷的监狱中度过晚年的凄惨代价”。
一个是南疆军区原副政委刘选林的妻子吴慧君,在向组织忏悔时她说“我经历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精神几近崩溃,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我咬自己、掐自己,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却全然不知道疼痛,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生不如死。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
另一个是涉嫌故意杀人的步兵第139旅干部邱刚。他在忏悔时说“作为一个先进连队的连长,又被推荐攻读强军计划研究生,我身上的光环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前程在等着我,而现在我亲手毁掉了这一切,一念之差让我输得这么彻底,一失足成千古恨”。
有道是守得初心,方能始终。老百姓常说,世上没有后悔药,人生没有返程票。一个人因违法乱纪出了事,那是对父母长辈最大的不孝,对家庭子女最大的伤害,更是对自己人生最大的不负责任。特别是那些违法乱纪的高中级干部,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旦犯事全玩儿完,丢掉政治生命,失去已有的一切。
三、不断增强信仰法治、崇尚法治的能力素质
依法治军从严之军是强军之基,只有将这个基础内化为官兵心中的法治信仰,外化为崇尚法治的能力素质,才能真正为强军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保障。广大官兵既是军队法治建设的参与者,也是军队法治建设的维护者。因此在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上,广大官兵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实践,具体来讲要做到四个统一:
(一)忠言与忠魂相统一
陈云同志讲“坚定的革命者视纪律为自由”。广大官兵只有对当绝对忠诚,才能把守纪律作为本分,作为一种快乐。讲忠诚,既要有忠言,充分表达信党爱党的鲜明态度,在党言党;又要有忠魂,从内心深处接受党的一切,在党为党。现在“伪忠诚”的表现不少,比如,嘴上讲马列、心里敬鬼神,嘴上讲真理、心里想金钱。尽管在一些官兵身上可能还没有到那个程度,但因为抱有其他个人目的而钻营的人却是大有人在。要知道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给党和军队加分或减分的,强化法纪观念,维护“军队军人的好样子”,就是需要我们在平时看得出来,踏踏实实、无怨无悔;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勇挑重担、敢于担当;危急时刻豁得出来,迎难而上、甚至牺牲生命。落到日常工作中,就是模范遵规守纪,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不热衷表态,但能高标准干好工作;不爱表功,但能积极工作;不看脸色,但能公正办事;不往领导那里乱跑,但能常往基层跑;不跟领导套近乎,但能在工作中维护领导的威信。
(二)真学与笃行相统一
知易行难。两千多年前荀子就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之瑰宝”。习主席深刻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面法治建设的方向、道路、进度。党员干部要做遵章守纪的表率,带出部队严明的纪律,依规办事的好作风,必须在“尊、学、守、用”上下功夫。“尊”,就是尊崇法治、敬畏法纪,时时刻刻牢记党纪国法允许干什么、禁止干什么,遇到“潜规则”不随波逐流。“学”就是加强法规法纪的学习掌握,特别是那些与担负工作密切相关的,要熟知熟记。要知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本身就是严重的失职渎职,也是非常危险的。“守”就是领导干部应当经常问一问自己,纪律意识有没有淡化,言行举止有没有逾矩,学会在纪律约束中工作,习惯在规矩管束下行事。“用”就是要认识到现在广大官兵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权利意识普遍增强,对依法治军的渴望比任何时候都强烈,我们领导干部如果还不转变思维理念和领导方式,习惯于“人治”思维、迷恋以权代法,就是与时代背道而驰,也就难以引领部队建设走上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三)善权与尽责相统一
权责一致,天经地义。能否处理好权责关系,体现领导干部的角色定位和能力形象。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就要按照习主席强调的,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罗荣桓元帅说过,不要以为你很高,这种高是因为你骑的马高,下了马,你该多高还多高。领导干部手中有些权力,但有权不能任性,应该知道权有多大、责就有多重。要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多讲“按规定办”、少讲“我说了算”,决不能擅自个人代表组织、主官代表党委、机关代表首长。去年全党全国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的7.1万余人,立案侦查职务犯罪5.5万余人,问责追究失职渎职2.1万余人,尤其是重大决策实施终身追责,在落实权责一致上高高树立起了警示牌。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我们一定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未来战争负责、对部队建设负责、对自己负责,用好手中的每一份权利。
(四)自律与他律相统一
一个好干部既是学出来、干出来、炼出来的,也是前辈带出来的,更是组织管出来的。在这方面,应当做到三点:一是心中有敬畏。党员干部要始终从内心深处敬畏誓言、敬畏组织、敬畏纪律。我们入伍时都对军旗宣誓过,“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严守纪律”;入党时都对党旗宣誓过,“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现在,随着时间推移位置变更,应当经常问一句,当初的承诺有没有改变?做的怎么样?留下了什么?真正做到慎微慎独,防微杜渐,内心坚守。二是行为有底线。我们党过去的很多地下工作者,经常与魔鬼打交道,出淤泥而不染,靠的就是守得住革命的底限。我们现在正面临“四种危险”和“四个考验”的关键期,唯有做到信念坚定才能一往无前,克制欲望才能抵住诱惑,恪守底限才能保持定力,始终管住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三是组织有责任。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切实肩负起从严治党、从严治军和从严治官的主体责任,坚持原则、敢于较真,分兵把口、各负其责,把分管工作和领域搞得很干净,把单位的政治生态搞得很纯正,把部队带得风清气正、人才辈出,而不是问题一大堆、干部处理一大片。这是形势所迫、职责所系、担当所在。
军队法制建设,关键是党委领导带头。必须从领导干部抓起做起,抓住这个“关键少数”,强化领导干部的法治精神、法治观念,以此推动全军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必须把法治素养作为领导干部的必备素养,把法治学习纳入党委中心组和理论轮训,把培育法治精神作为强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把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条件,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引导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依法治军的带头人。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官兵要切实履行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主体责任,自觉建设人人遵章守法、处处依法办事的法治军营,锻造律令如铁、威武文明的钢铁之师,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