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论文

时间:2019-05-12 15:1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儒林外史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儒林外史论文》。

第一篇:儒林外史论文

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人物塑造关莉20110059 摘要:吴敬梓的《儒林外史》[1]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具有独特艺术成就的长篇小说,他通过讽刺艺术和对文中人物的塑造淋漓尽致得描绘出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的光怪陆离的长幅画卷。作为一步讽刺杰作,它所讽刺的形形色色的丑恶人物和事件也是当时吴敬梓所生存的实际生活中存在着的或是曾经出现过的,可以说这些司空见惯的人和事不需任何夸饰和渲染,就活生生的每天上演着。文中吴敬梓主要描写了六十个人,每个看上去是独特的个体但又有着共性,像周进、范进、马儿先生、严贡生、严监生、匡超人、杨执中、权勿用、张铁臂、胡屠户、王仁兄弟、杜少卿等,个个都栩栩如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绝不能成为‘讽刺’。”[2]

关键词:“儒林外史”;“吴敬梓”;“讽刺”;“人物”;“性格”

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吴敬梓先生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字敏轩,号粒民,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自称“秦淮寓客”。吴敬梓先生自幼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3]中提到他赋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后来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此外在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

吴敬梓先生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在全椒23年,在赣榆10,在南京21年,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平最恶举业,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诗说》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诗七卷,《中国小说史略》并传于世。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共五十五回。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二十年的时间,直到四十九岁时才完成。小说中他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如此好的作品在读者看来和他的生活背景是息息相关的,他出生于仕官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在他成年之时,因为随其父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在他二十二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利的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使他的生活和思想都开始有了极大的变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再加上他一生中大半的时间都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官僚豪绅、膏粱子弟、举业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见惯了的。他从这些“上层人士”的生活中看到了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每天上演着的种种都是最真实、最露骨也最凄凉,许多人和发生的事可谓是历历在目,更是刻在了他的心里。

吴敬梓的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也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

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受科举制度的危害和影响,使许多知识分子坠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度,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

《儒林外史》全书共五十六章,是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系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形塑造。全书的中心内容,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社会问题,被人称为“帝国的最后一瞥”。全书的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它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吴敬梓通过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用讽刺的手法对当时世间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对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彻底的揭露,也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而主要是通过

吴敬梓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法来增强讽刺效果。他善于采用含蓄、婉转的讽刺方法,使他的讽刺能够达到既饱含情感,又超脱幽默那样一种境界。他在作品中往往不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而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情节的提炼和典型化,把讽刺的现象本身的矛盾与荒谬或明或暗显示出来。并将是非观念与爱憎,寄于对客观事物的描写。

小说中常用的讽刺手法是通过漫画式的外形描写来表达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如第三回写范进进考场时,是从范进的眼来着笔的,经其粗略几笔,就勾勒出范进落魄时的一副可怜相,充满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古代小说人物的肖像描写往往是脸谱化的,而《儒林外史》掀掉了脸谱,以真实细致的描写,显示出了人物独具的性格。

除此之外,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夸张,是讽刺艺术所必要的,因为艺术的真实并不排斥夸张。吴敬梓常以夸张之笔,突出人物的可笑和可鄙之处。如小说第五回写严监生之死,就是著名的例子。文中说严监生非常富有,但吝啬成性,他一家四口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吃,每当小儿要吃,只在切店里买四个钱的哄哄就是了。悭吝的性格使得严监生临死前还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因为他不会说话,大家就胡猜,有说是为两个人的,有说是为两件事的,有说是为二两银子的,有说是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他都摇头表示不是,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了。作者将此情节放大,最后还是刚扶正不久的赵氏懂得他的心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她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说:“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他这时才“点一点头,把手垂下,顿时就没了气。”这种夸张的描写,使文章异常生动、深刻地揭示了严监生守财如命,辛辣地讽刺了“这个悭吝的财主,真是由表入里,深入骨髓。”

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常常有意安排一些与小说人物身份不符的行为举动,从而揭开这些“名人”、“隐士”攀附权贵、趋炎附势的丑恶本质。第十二回中的权勿用应娄府二公子之约前往赴会,可他“衣服也不换一件”,“在街上脚高不低的撞”,一顶高孝帽子被卖柴的扁担挑走,便满街呼喊着撞到一顶轿子上,要不是“旧相识使客张铁臂”认得他,说“是娄府请来的上客”,权勿用定会吃官司、挨板子。这一戏剧性的情节,不仅讽刺了娄家二公子整日百无聊赖,结交的“贤士”竟是这等货色,同时对权勿用内心的空虚、一味模仿古人的衣着打

扮的“名人”滑稽相进行了讽刺。作者对权勿用的嘲讽与蔑视,暴露了以娄府二公子为代表的贵族阶层的空虚与腐朽,预示了清王朝日趋没落、行将衰败的命运。

小说还故意安排了遽公子和鲁小姐这对“才子佳人”婚宴上的一幕:“一只老鼠从梁上走滑了脚,不骗不正,不左不右,正好摔在宴席上燕窝碗里滚烫的汤里,把碗打翻,爬起来就从新郎官身上跳下去,把簇新的大红段衣服都弄油了;一个从乡下雇来的厨役,只顾看戏,粉丝汤洒了一地,慌慌张张正要去抓地上的粉丝,却被两只狗抢着吃了。气得他抬起脚来,要去踢那两只狗,没想到又把鞋子踢飞„„”这一精彩场面的描写,揭露了父母包办婚姻的不合理。婚宴上一系列不吉利的事件,暗示了遽鲁婚姻的不美满,强烈讽刺了科举制度给“才子佳人”造成的婚姻悲剧,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青年男女的深切同情。

吴敬梓还采用了广泛而又强烈地艺术对比手法,成功地塑造出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成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最显著的特色。他在刻画人物时,常常并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尖锐的对比,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意。不觉间也在引导读者一同去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小说中通过对比手法进行讽刺,主要运用在刻画胡屠户这个人物上。胡屠户是作者着意刻画的典型人物,范进向他商借乡试的盘费,又被他“骂了个狗血喷头”,又是“尖嘴猴腮”,又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然而范进中举后,他对范进的态度可谓是截然相反:慷慨的送来七八斤肉、四五千钱作贺礼,称范进“贤婿”、“老爷”,当众夸范进“才学又高,品貌有好”,“是天上的星宿”,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在别人的怂恿下,一骂一打治好了女婿的疯病。一同回家的路上,“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截然不同的两副嘴脸,形成鲜明的对比,胡屠户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势利的典型市侩形象跃然纸上。

最后,我还发现小说巧妙地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从悲剧中发现喜剧,用喜剧演义悲剧,而且是从生活的绝对庸俗里发现喜剧的悲剧性,所以他笔下的戏剧性人物都蕴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喜剧故事,但从作品思想内容看又有其浓厚的悲剧性色彩。这种情节上喜剧性色彩是表面上的,隐藏着思想内容上的人物悲剧性色彩才是本质上的。这正是作者讽刺手法的高明之处。

小说根据切身体验,以犀利的笔触,从多方面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丑恶嘴脸。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深刻的批判。小说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作为讽刺对象,表现了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讽刺更加直接而强烈,严肃而冷峻,形成了“蹙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艺术特色,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

纵观《儒林外史》全文,吴敬梓很看重对人物的个性特征进行描写,文中的人物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两种。其中正面人物有不屑仕官的傲骨文人,如淡泊功名的杜少卿、满腹才学的庄少光、随遇而安的虞育德、襟怀磊落的迟衡山;有正直不阿的典型人物,如清廉有情的向鼎、正直仁厚的鲍文卿、忠孝为本的萧氏父子;有蔑视名利的市井奇人,如擅长写字的季遐年、卖火纸筒子的王太、开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盖宽;有超越传统的女性典型,如王冕的母亲、独立不羁的沈琼枝;有深陷传统的女性典型,如范进的母亲与娘子、谋求扶正的赵新娘、枉死礼教下的王三姑娘;负面人物有醉心功名的书生,如俗不可耐的周进、仰人鼻息的范进;有思想僵化的腐儒,如盲目僵化的马儿先生、抱残守缺的鲁编修、愚不可及的王玉辉;有鱼肉鄉民的官绅,如贪婪势利的王惠、横行鄉里的严贡生、薄情寡义的王德与王仁、装腔作势的汤奉;有一些假名士,如故作高雅的杨执中、荒唐愚蠢的权勿用、客死他乡的牛布衣等

吴敬梓所塑造这些人物形象,使这部宏伟作品更具吸引和感人的力量。文中对人物的描写都是通过一个个充满矛盾的、丰富深刻的故事的展开进行的,小说开篇所描写的便是作者所要弘扬的积极的人物因素,讲述的是元朝末年,在诸暨县乡村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王冕和母亲相依为命,王冕为了维持生活到秦老家去放牛,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对画荷花产

生了兴趣,他将挣来的钱买了些作画用品开始创作,三个月后就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传到了知县耳里,便命人索画送予当时皇上身边的红人危老,危老对他的画称赞不已欲召见他,但王冕虽天性聪慧却不愿做官也不愿与其交往,只好暂到外地躲避起来,等些时日再回到家中,这时天下格局已变,滁阳王也就是后来一统天下的吴王来拜访他,他回答了吴王的问题要以仁义治理天下不可用武力,使得吴王在顺利执政后欲请他出来做官,这时王冕观测天象,发现不妙,便连夜逃往会稽山,从此隐姓埋名到命终。吴敬梓写王冕才艺超群,卖画为生,自食其力,写他否定科举制度,远避权豪势要,充分体现了王冕的正直知识分子的骨气,也体现了吴敬梓的正面理想。然而小说中除了王冕这一正面人物外还有杜少卿、虞育德、迟衡山、马二先生、沈琼枝、市井奇人等。

杜少卿这个人物形象,很多研究者都认为这一人物是作者自己的影子。写他虽出身于大官僚大地主家庭却可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分。他更是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利禄,在第三十二回中他说“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除此之外,他曾笑骂臧廖斋下流无耻,当李巡抚荐举他入京做官时,他装病不去。这些言行与那些追名逐利的风气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杜少卿不仅如此,他反对多妻制度,突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可见杜少卿是一个具有一定程度的个性解放和思想解放的人

虞育德的人物形象相比较杜少卿的个性十足显得平淡许多,但我们也常常认为看似平淡的情节,却是非常理想化甚如圣贤一般。小说在三十六回中专门为虞育德“立传”,写他也是读书考科举,但不同的是他既不像范进那般痴迷也不如杜少卿“举业”时那般激进。相比之下虞育德没有奇言异行,在生活环境方面也无特殊之处,但就是在这种平凡的生活中诠释着自己不平凡的观念。吴敬梓在描写虞育德时突出他中庸的为人处事之道,与贤人热心交往同时也能宽容对待举止不良的人,这种真实的自我使他既能独善其身又能兼济天下。同时还强调他是通过自身的言行去对他人进行感化,以“礼”在现实生活中有所作为。此外作品中还说他吸纳了的庒禅理学,并借此调节心理以求人格上的自我完善,精神上的相对超脱,心理上的平宁和谐。这使我们看出虞育德的泰然在当时可以引领人们作出一番事业,但终究还是无法打破时代的束缚。

迟衡山所展现出来既不是奇士豪杰也不是平凡的真儒的这一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小说中可以看出他没有杜少卿的洒脱,没有虞育德的闲淡,也没有庄少光的悠然,而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正近乎“迂”,在贤人们祭泰伯祠的盛大礼乐活动时,虽是以虞育德为首,但首倡、策划和执行的都是迟衡山,这无不体现着他的“正”

马二先生虽是八股制度虔诚的信徒,但他在立身做人有许多积极因素,首先是马二先生为人古道热肠,十分仗义。例如在第十四回中他解救璩公孙,将自己钱全拿出来帮他托难;包括对匡超人的慷慨都可以称马二先生侠者。其次,马二先生做人光明磊落,他渴望功名并为止奋斗,但从未想过为了夺取功名而去做有失人格的事情。再次,马二先生是一个善良的人。小说第十五回中当马二先生知道自己被欺骗时非但没有计较,还把剩下来的银子全送给了洪神仙的女婿和侄子。总之我认为马二先生是一个有血有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虽遭到科举制度的毒害却有着较多的优秀品德。

沈琼枝在小说中是具有解放意识和鲜明个性特征的妇女形象,她可爱可敬的灵魂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说将她的大胆泼辣表现的淋漓尽致,写她虽有着侠女般的豪迈,但也不乏淑女般的知书达理,写她凭借自己的力量主宰自己的命运,这种追求个性解放的率真,可以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她的“活”比“死”更需要勇气和力量。

小说最后写的是第五十五回里的四个市井奇人即季遐年、王太、盖宽和荆元,同时也是吴敬梓精心刻画,述往思来,结束全文的人物。

季遐年自小无家无业并借住在寺院安身,写得一手独特的好字,但他从不拿自己的字取悦高门,他写字必须自己情愿才可,有时他还会大骂势力的朋友和装腔作势的乡绅。

王太以卖火纸筒子为生,但他棋艺高超,一个又一个的围棋高手都成为他的手下败将,但当围观者邀请他吃酒时,他不仅拒绝还会奚落趋炎附势的围观者。

盖宽是开茶馆的,他家境较好但从不结交有钱的亲朋,后来虽然不幸家境败落但他宁愿过着凄苦的生活也不愿屈辱自己求别人接济。

荆元是一个裁缝,会弹琴作诗,有些雅士之风,但他拒交文人学者,抬高自己的身价,并向社会发出了“难道读书识字,做了裁缝就玷污了不成?”的抗议。荆元敢于把裁缝这一“贱行”提高到与读书识字平等的地位,这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意识成为统治意识的社会里是很有胆量的,也是具有反叛意义的。

这四个人都属于城市平民阶层,过的是自食其力的生活。他们的职业是微贱的,社会地位是低下的,但有都有着自己的业余爱好和与众不同的见识,生活虽贫寒但“既不贪图人的宝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我行我素,笑傲于城市山林之中。正是由于他们生活在基层,既蔑视权贵,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才被吴敬梓成为“奇人”

在对反面人物的刻画上,吴敬梓将周进和范进塑造成了典型的腐儒形象,写周进应考至六十岁却仍是童生,只好以教书糊口。文中让周进遭受新进的梅秀才和王举人两度奚落,使我们感受到科举考试和功名的重要性以及成否的离谱。然而周进的教师生涯又因所谓的“不懂承谢”而被辞退,幸好他有个做生意的舅子让他去记账,便带他去了省城。这时周进费尽周折进入了梦寐以求的贡院考房,文中的“见两块号板摆的整整齐齐,不觉眼里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的动作描写更是将周进这一老童生的苦楚与绝望倾斜无遗。然而后来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发生了,周进最后竟然中了状元,薛家集也供起了他的“长生禄位”。对范进的描写吴敬梓是通过周进提拔范进开始的,使得命运相似的“二进”都获得了功名,“二进”的黜落与高中纯粹是考官喜恶的结果,再加上考取功名后际遇的巨大反差,不仅体现了对热衷功名者的讽刺,更是对科举制度的荒诞进行揭露和讥讽,同时也写出了当时遭受科举制度残害的文人墨客丧失了是非观念,陷入了麻木不仁的状态而不自知。

严贡生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刻画的一个反面人物,小说中这个哄吓欺诈、无恶不作的小人是被大家公认的“六亲不认”的狠角色,第六回中说到严贡生的弟弟直到病死也不见自己的哥哥来关心,当其病死几日后才见严贡生考了科举回来,严贡生不慌不忙得洗漱休息直到看见弟弟的遗物和银子才假装难过,后来当他与王家兄弟谈论时还不知羞耻地为自己辩解。然而严贡生的欺压和敲诈,在“云片糕”事件上表现的更是入木三分。最恶劣的是他欺负妾身的弟妇并企图占有其财产,打起了官司,这场官司形式上是严贡生输了,但是小说在第十八回中交代他得七股,实际上却是他赢了。从这些精彩的描写上可以看出严贡生这一人物是在当时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一些文人在政治、思想和文化各个领域中丑恶和可笑的典型代表。小说中吴敬梓将他与“优贡”联系起来,可谓是冷嘲又热讽,无疑是倾注了吴敬梓对此人物的厌恶和鄙夷。

匡超人是《儒林外史》中一个角色鲜明,性格极其丰富的文学形象。文中交待他本是一个孝顺、勤劳好学的农村青年,因名声甚佳被提携做了秀才,不料好景不长提拔他的知县被人诬告,匡超人只好去杭州投奔潘三,这期间结交了一些假名士,这些人都是些表面上潇洒风流,但骨子里都忘不了功名富贵。他们假托无意于功名富贵,却意图名利双收。然而再他认识了潘三以后,他的思想算是发生了质的改变,在潘三的带领下,匡超人为非作歹的胆子变大了,而且在污浊的环境中他也变的薄情寡义、虚伪、谎话连篇,甚至气死了自己的妻子。小说所展现出来的匡超人的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他从纯朴、善良到人格沦丧,直至他坠入深渊。吴敬梓通过这样一个农家子弟堕落的全过程,揭露了恶浊势力的社会、牢笼士子的八股取士的罪恶本质。

文学史上对于《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如程晋芳[4]说《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冯沅君、陆侃如[5]合著的《中国

文学史简编》认为《儒林外史》这部作品“大醇小疵”;鲁迅先生评其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如今《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更有学者认为《儒林外史》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可见这部作品通过卓越的讽刺手法和恰到好处的人物描写得到了世人的称赞与认可,真是“如大禹之铸九鼎,神妙无遁形”。

参考文献:

[1]张慧剑.《儒林外史》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

[2]林溪:谈杂文的讽刺性-新闻与写作,1988(2)。

[3]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图书馆,2011(9)。

[4]李忠明:程晋芳儒林外史研究述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12)。

[5]许志杰:陆侃如和冯沅君-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5)。

指导老师:王永吉

第二篇:儒林外史论文杨亚婷

从《儒林外史》看今天的高考制度

072021047 杨亚婷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的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它大肆的抨击明清的科举制度(即八股取士制度),深刻揭露这种制度对文人学子心灵的扭曲和毒害。吴敬梓以悲天悯人的手笔描写了八股制度下众多儒林人士的悲剧性命运,进而展开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情画,抨击了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科举制度封建社会中延续1300多年,它与今天的高考制度都是选拔人才的有效手段,二者在精神实质、特点、功能、方式等方面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科举制因其种种弊端已被历史所淘汰,今天的高考制度也是当今社会批评和争议的热门话题。正所谓治国之道,首在选才。人才选拔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在以后的发展。

一.高考就是现代科举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同时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但真正能明白的人没有几个。“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正是明清时腐朽的封建科举的害人的制度,迫使着读书人们为享有巨大特权而诱使他们一心去追求名利。

今天的高考制度也是教育进行过程中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是对中学阶段教育成果的一个检验,考试内容主要是中学阶段所开设课程的基础知识及综合运用,应突出能力和素质的考察。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一张试卷决定考生一生命运的强大功能,引起考生乃至学校对高考的超常关注,将重点放在了知识点的考察、理解和运用上,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考生人文精神、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一张试卷也很难真实反映一个考生的真正学识和综合素质,常出现“ 高分低能”的现象,这就使高考择优录取的本质功能受到强烈质疑。在高考重压下的中学教育以应试为目标,一切向升学率看齐,一切活动围绕高考展开,教学过程不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学习而是满堂灌、填鸭式、题海战术。由于

“一考定终生”的客观后果,高考逐渐成为一种砝码,一块敲门砖。学校用高考来衡量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用高考来衡量学校,社会用高考来评价考生,更加强化了高考对中学教育“魔力指挥棒”的作用。另外“黑色七月”、“考试地狱”等称号及考生晕倒在考场里、考后大哭、烧书包等反常行为,都说明了高考给考生及全社会所带来的沉重压力。

二.高考非科举

明清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设立科举制度,吸引和收买知识分子为他们服务。统治者的软硬兼施,使得科举考试这条荣身之路越来越拥挤,文人学子们甚至把八股文章奉作神明而顶礼膜拜。受功名利禄的诱惑,儒生们埋头死读内容大多陈腐艰深、脱离实际的经书和注疏。不少人穷经皓首几十年,也未能将书的微言大义读懂读透。一些通过科举阶梯获得功名的读书人甚至连一些简单的常识也不懂。山东学道范进不知苏轼是何人,儒生匡超人不知“先儒”为何意,张静斋等八股信徒居然不知八股由何人制定,书未读透,知识贫乏,所写的文章也自然是内容空乏,套话连篇。明清科举制度还进一步吞噬文人学子的人性。他们的精神世界空虚麻木。科场不利,即失魂落魄,在他人面前自惭形秽;一旦高中,趾高气昂,气焰嚣张。周进跟着姊夫做生意,当帐房仍不甘心,当见到贡院号板时,“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当商人答应凑钱替他捐一监生,取得考举人的资格时,他趴在地上磕头说:“变驴变马,也要报效。”

对高考制度虽然有种种争议和批评,但目前来说高考仍是一种较公平、公正、客观的人才选拔制度。因为学生们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之后是否读接着受高等教育是有学生自己来决定的。国家并没有强调所有的人都要参加高考。所以接受高考教育是学生们自己的选择。在选择了这个教育之后就要做好三年寒窗苦读的准备。三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非完全是死读书死做题。学生在高中的第一年就进行文理分科,根据自己的爱好与志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的道路。从这点来看,高考有事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自主性的。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要求,这也为学生在一户的职业选择上打好了基调。参加高考则是对学生三年的苦读的一种检验。再说现在的大学这么多,并非每个学生都要上名牌。高考生上非名牌大学同样会有个好的前程。只要学生自己努力。而学生进入了大学就可以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是自己获得长足的发展。总之高考是很人文的,这比古代的科举制度要进步得多。

三.高考可在创新中发展

科举制度的弊端使得它遭到抨击最终走向没落,它的腐朽与落后导致最后毁灭。这是科举制度无法拯救的最大的弊端。今天的高考制度泽于此完全不同,虽然高考在某些方面如同科举,但是它与科举最大额不同点就在于它能与时俱进。它能在创新中不断地发展。这是科举考试根本就没有的。要想使高考制度真正的与时俱进,有效的促进和引导中学教育教学的发展,并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必须改革创新。

高考既然是一种社会竞争性考试,应公平第一。国家在采用统一试卷的同时,应制定较公平的分数线,以保证广大考生的利益。目前的情况是各省市的分数线不一,而且差距很大。但相信,在 社会日益发展,地区差距越来越小的今天,高考的这一弊端一定会得到解决。

另外,现代的用人单位越来越人文化,更加看重的是能力而非文凭。即使招聘时对文凭条件做了要求,但在正式工作的时候,能力还是最重要的。由于名牌大学里面出来的学生并不一定就比非名牌大学毕业生能力高出很多,再加上现在大学越来越多,专业越来越多,学生对大学牌子的观念正慢慢淡化,而更注力与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职业技能。这对于高考的发展是和有利的。

为了公平、公正,高考必须采用同一尺度来衡量所有人,统一性是必须的。但考试的对象是个性化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个性,在当前仍必须通过一张试卷来考核考生的前提下,就必须在内容上改革创新,在考核基本知识的同时,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综合能力的考察。例如在近年的语文试题的变革中,作文最为明显。由直接命题改为话题作文,可以让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自主的选择擅长的文体和言说方式,创造性地书写个人的真实感受,传达出考生的写作个性和心灵空间。

在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今天,高考的作用更加明显。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历史对高考制度提出的必然要求。除考虑当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外,从古代科举制度中寻找历史之鉴,对高考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普遍意义和时代意义

第三篇:《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

篇小说(也称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全书共五十六回(按:也有人认为最后一回非吴敬梓所作),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主要内容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

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第四篇:儒林外史读后感

初识《儒林外史》是在看京剧《范进中举》之后。看完之后不觉惊异于作者的独具匠心,却没有领略导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开《儒林外史》浏览了整个故事之后。

《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终于考上举人,欢喜至疯,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简单的故事,但纵观全文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中举从范进身上来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终于出头,从他发疯来看足以看出那时的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像周进哭号着为秀才名分磕头撞板。但他们的痴情并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还有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中举前萎缩地向老丈人低头称事,中举后便有了老爷大人们的官腔。甚至在为母亲守丧时,在打秋风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仅仅是中举,不出两个月,什么房产、田地、金银、奴役,不请自来。范进是千万得中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为不得中的读书人做榜样,加深科举对他们的毒害。

中举对胡屠户来说,也是意义非凡。对范进中举前要打要骂由着性子来,一旦中举后,因范进发疯让他打范进一巴掌,他却说:“(范进)虽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个势利小人的嘴脸清晰的勾画了出来,胡屠户就是那些满脑子也是功名,中了科举余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还有那些乡绅,都在第一时间忙不迭的为范进送金送银,正是他们为政府传播科举毒推波助澜。跳出范进的故事,作者详细描写了临死伸着两指头,唯恐两个灯芯废油的严监生和强抢人猪,用云片糕当药讹诈船家的严贡生兄弟俩作为代表。

综上所述的人物,无一不受科举的毒害。事实上不只这些人。还有举着科举饭碗的名士们,还有科场屡屡落败的如看西湖风景都要挤出几句经典的马二先生之类的人。还有佛门弟子,一听胡屠户为女婿范进母亲做法师,屁滚尿流地马上安排起来。甚至是贾宝玉最最推崇女子亦是如此。鲁小姐受其父影响只认八股文,什么都以八股文马首是瞻,自己终日练习八股,后来因为丈夫对科举毫无兴趣,终日长叹。书中充斥着讽刺味,辛辣尖刻,这与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联系。

作者吴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败家子。他后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几次三番找他参加科举,他都不应。他的书桌下有八股细绳,每根下都有一个臭虫,一个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因为贫困无法取暖,他常邀请朋友绕成行走还“歌吟啸呼,相与应和”,并称其为“暖足”。这样的背景下,无怪乎书中描写如此地耐人寻味了。

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生活的时代很少有人提及科举这类的话,也没有了书中迂腐的现象。但是,我们常常看见家中老人为了让下下代的认凌晨排队报课外班,诸多考生因为中考高考日以继夜读书,有些考上的扔书庆贺,有些考不上的跳楼自杀。没有人为了什么“秀才”、“举人”磕头撞板,却有人为“硕士”、“博士”不择手段。很多人拿着文凭大吃大喝。不知以后是否还会有一本“儒林次史”来讽刺这个时代的制度。

第五篇:《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儒林外史》读后感1

这个暑假,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由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所著,是我国著名的讽刺小说。这本书有一个一个古人的小故事组成,有的故事早已让我们耳熟能详,但仍有着深刻的寓意。其中,我最喜爱第一章与第三章,也就是王冕的故事与范进中举的故事。

王冕是元末明初人,他的家庭并不富裕,父亲早逝。三年后,十岁的他开始在秦家放牛,以养活自己。他在放牛的同时,不忘学习,用每月省下的钱买书,看书。后来,他开始画画,画荷花。渐渐地越画越好,成了一个闻名天下的画家,他还被一些当官的大人物看中,但他不愿入官场,来到田园乡居归隐田园,结局不可谓不完美。

王冕的努力得到了因有的回报,他的一身完美终了。但是在生活古代的书生,并不是人人都是顺利的。金榜题名,人们看到的是那些成功考生“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他们可以得到皇帝等位高权重之人的赏识。甚至还会在“榜下捉婿”的习俗中大赚一把,他们都是命运的宠儿。,但还有落榜考生的失落被埋在了他们的光辉背后。

范进就是这样考生的典范。寒窗苦读多年,却连举人都考不取,前前后后考了多次,落榜了多次,周围的人都看不起他。他的老丈人

《儒林外史》读后感2

《儒林外史》这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出在哪工作的一部小说,全书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为引子,接着写了周进、范进中举的故事,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有很多的感受,对封建社会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周进就是个老童生,一生之中科举不得意,直混到给商人管帐的地步。在商人的资助下,他捐了个监生,又先后中了举,成了进士,官至广东学道。在南海主考时,他拔了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范进中举后,竟发了疯病,被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范进中举后,书中这样写:“他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灌醒过来,竟发了疯,一边叫’我中了!一边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此时竟需要他平日害怕的胡屠夫打他一巴掌,他才清醒过来。“他周围的人在他考中前后也俨然两副嘴脸,其中尤以胡屠户表现得最为典型:先前的”现世宝穷鬼“一下子变成了”贤婿老爷“,连”尖嘴猴腮“也顿时变成了”体面的相貌“这个故事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及整个社会毒害之深。

《儒林外史》之所以广为流传,其主要优点有三:其一是小说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讽刺的矛头虽然直接落在某一个人的身上,却始终使人感到人身上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是当时的科举制度造成的罪恶。比如像是周进看见号板一头撞倒,范进听见中举忽然发疯,马二先生游西湖无心赏景,只是大嚼零食,留意于自己所选八股文的销路,都使人感到是那个社会造成的。其二是《儒林外史》在讽刺上并不排除夸张:就像是严监生临死为两根灯草不肯咽气,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其母快乐得一命呜呼都是。但作者的夸张并不使人感觉虚假,而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其三《儒林外史》的结构独特: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与主要情节,而是分别由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人物作陪衬,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随着有关人物的出现而展开,又随着有关人物的隐去而结束。

《儒林外史》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与精神状态为中心,揭露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毒害,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与不可救药。

《儒林外史》读后感3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的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儒林外史》读后感4

假期里,我从书店里买来了一本《儒林外史》。

记得里面有一篇写的极好:严监生大限将至,全家老小都围在他的床边,但他却迟迟不肯闭眼,并且用手指做出了“二”的手型。全家老小都开始猜测这个“二”是什么意思。大侄子猜是因为还有两个人未到,严监生摇了摇头;二侄子猜是因为有两笔银子藏着在,要告诉他们,严监生又摇了摇头;奶妈猜是因为有两位舅爷不在眼前,在想念他们,严监生还是摇了摇头。赵氏走到严监生的床前,说道:“老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面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说完走过去,挑掉一茎灯草。这一段严重的讽刺了那些吝啬鬼。

赵本山在小品《不差钱》里面说的好:人世间最痛苦的事就是人死了,钱还没有花完。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用钱就能买到全世界吗?显然不能!虽然钱很重要,但是一个人的品质比钱要重要的多。你就算有一千万又能怎么样?一个人一辈子空守着你这堆财产?但如果你能用这些钱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那么你的钱就是用到了正确的地方。

如果你身无分文,但是却有个好的品质。那么你等于有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只要你是金子,无论是在哪都一定会发光,一定会遇见你的伯乐。

东西,一个人拿着永远不会觉得快乐,只有和大家一起分享,才能真正感到乐趣。

所以,就算是做一个身无分无但有一个好品质的穷死鬼,也绝不做一个身缠万贯的守财奴。

《儒林外史》读后感5

初识《儒林外史》是在看京剧《范进中举》之后。看完之后不觉惊异于作者的独具匠心,却没有领略导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开《儒林外史》浏览了整个故事之后。

《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终于考上举人,欢喜至疯,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简单的故事,但纵观全文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中举从范进身上来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终于出头,从他发疯来看足以看出那时的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但他们的痴情并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范进是千万得中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为不得中的读书人做榜样,加深科举对他们的毒害。

中举对胡屠户来说,也是意义非凡。对范进中举前要打要骂由着性子来,一旦中举后,因范进发疯让他打范进一巴掌,他却说:“(范进)虽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个势利小人的嘴脸清晰的勾画了出来,胡屠户就是那些满脑子也是功名,中了科举余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还有那些乡绅,都在第一时间忙不迭的为范进送金送银,正是他们为政府传播科举毒推波助澜。

作书中充斥着讽刺味,辛辣尖刻,这与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联系。者吴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败家子。他后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几次三番找他参加科举,他都不应。他的书桌下有八股细绳,每根下都有一个臭虫,一个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因为贫困无法取暖,他常邀请朋友绕成行走还“歌吟啸呼,相与应与”,并称其为“暖足”。这样的背景下,无怪乎书中描写如此地耐人寻味了。

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生活的时代很少有人提及科举这类的话,也没有了书中迂腐的现象。但是,我们常常看见家中老人为了让下下代的认凌晨排队报课外班,诸多考生因为中考高考日以继夜读书,有些考上的扔书庆贺,有些考不上的跳楼自杀。很多人拿着文凭大吃大喝。不知以后是否还会有一本“儒林次史”来讽刺这个时代的制度。

下载儒林外史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儒林外史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儒林外史》读后感

    4篇《儒林外史》读后感不久前,我看了《儒林外史》这部书。看完以后,我的感触很深。《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共有五十六回,是吴敬梓写的。小说的后半部是作者在三十六岁(1736)托......

    儒林外史读后感[本站推荐]

    作者在小说中保持中立,只描人记事,不议论评说。但其中人物的很多高论,可能代表当时的思潮,也可能反映作者的态度。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模板”,仅供参考......

    《儒林外史》读后感(精选合集)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儒林......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大全]

    《儒林外史》是知名的讽刺小说,也是我国古典名著,读完有什么感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一)自明朝建立之后......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大全

    《儒林外史》乃清代文人吴敬梓所作,以“讽刺”为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一)我以前很少看小说,总觉得小说无......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大全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儒林外史读书笔......

    《儒林外史》读后感[大全]

    《儒林外史》读后感假期读了几本书,值得写下读后感的非《儒林外史》莫属。虽然目前才读到一半,但是,这本书依旧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最初了解到其中的故事,是在中学时期的语文......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通篇不见人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作为一个男人一个男班主任一个活在人口爆炸年代的男班主任一个活在人口爆炸时代又见识了种种竞争方式和手段的男班主任就让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