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关键词
论文关键词:先秦儒家人文思想; 道德教育; 大学生
论文摘要:先秦儒家人文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中最为灿烂的一部分,对促进高校德育工作,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身心修养境界,塑造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有着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的现状,然后提出了先秦儒家人文思想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运用原则,最后指出了先秦儒家人文思想在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现实价值。
当代大学生是在新世纪新阶段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担负着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先秦儒家人文思想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其“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可以激励大学生经世济用、励精图治;“天下为公”的献身精神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以义制利”的义利观可以启发大学生正确对待物质利益;“仁者爱人”的博爱情怀可以培育大学生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气节观念可以树立大学生自尊自强的人格;“内圣外王”的自我修炼思想有助于大学生铸造宽广平和的内在资质和阳光积极的外在形象。对促进高校德育工作,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身心修养境界,塑造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的影响因素
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好的。但也应该看到,当前社会上许多领域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缺乏诚信、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政府官员化权力为资本、买官卖官、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上述不良社会大气候对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塑造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一)市场经济对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影响
市场经济通行的自由平等的竞争机制,为参与其中的每个人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人们在道德选择上不再是单
一、封闭和僵化的,使得大学生对待社会现象不再用单一的道德眼光来看待,而是宽容地多角度地分析和评价。大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呈现多元化,其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注重自我价值实现意识增强,但集体主义的削弱则是道德上退步;思想开放是正确的,但完全否定传统文化又是失误的;勇于开拓,敢于竞争的精神是积极的,但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则是错误的。这些都导致一些大学生过分注重实用,理想观念淡漠,缺乏远大的理想和信念。不少大学生过分夸大个人的价值,不能很好地把握好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讲求奉献少,希望得到多,注重自身太多,留心集体太少。
(二)西方道德观念对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影响
应当看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势经济,大搞经济霸权和文化霸权,以影视传媒、大众娱乐、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输出他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中国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也就必然受到西方不良文化因素的影响。极端个人主义对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的冲击,使得不少大学生片面要求个人的自我发展,热衷于西方国家的“民主”、“自由”;极端利己主义对为人民服务道德要求的冲击,使得我国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惟利是图、投机取巧、尔虞我诈、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等行为;西方没落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观、价值观使得我国社会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大有兴起之势。这些都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产生了现实的无可辩驳的负面影响。
(三)多元化德育环境对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德育环境单
一、闭塞、稳定。传统的以学校为本位,以教师为主体,以德育知识为主要内容,以灌输为主要方法的高校道德教育模式,是与之相适应的。[1]然而,当
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习、生活和思考空间空前扩大,德育的课堂不在局限于一间教室,一所学校,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学生自身的经济文化结构趋于复杂化,学生的社会和家庭环境日趋多样化,他们可能因不同的身份特征和生活经历,导致在学校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发生价值碰撞和冲突。学校和社会、家庭环境的质地不再具有同一性,社会和家庭不再必然构成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支持,甚至可能是某种程度的背离。面对上述全新的德育环境,多样的德育问题和复杂的德育对象,传统的适合在闭塞和稳定的教育空间进行的道德教育模式,已经明显不适应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点。
(四)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影响
信息网络作为一种传媒工具,具有共享性、便捷性、隐蔽性、平等性、无空间性等特点,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面作用。在所传播的信息中,既可能是求真、扬善、臻美的信息,也可能是虚假、罪恶、丑陋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与世界各地的各种人发生广泛的、快捷的联系,造成各种不同的影响,形成特殊的间接道德生成关系。多元文化渗透与外部意识形态入侵的便捷,必然影响到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道德品质的提高和道德情操的培养。而且打破了其受从小到大所接受的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出现了重新分化组合,形成了矛盾、多样、不稳定的特征。由于青年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心理上的特征,涉世不深,生活经验较少,对传统与现实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加之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脱节,导致众多大学生自身无法将社会规范转化为自觉实践,使个人的道德观念难以与社会主流合拍。
二、先秦儒家人文思想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运用原则
先秦儒家人文思想可以行之于现代中国,在某种意义上,是指传统本身不是一成不变之物,而是要在理解传统、解释传统的过程中增加对传统的创造与再铸。[2]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不可能彻底地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而另起炉灶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所以我们要“要弘扬中华文化,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得到充分发扬。
(一)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是一种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民族文化的错误思想和理论。在伦理道德上,表现为对传统文化遗产采取形而上学的全盘否定,是一种畸形的“殖民文化”的思潮,是一股极为有害的、瓦解民族精神和意志,摧毁民族传统的反动思潮。如果不坚决加以反对,任其发展,我们就将失去赖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充分发扬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先秦儒家人文思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坚持批判性继承
先秦儒家人文思想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其中关于人伦、品德、修身等方面的内容,包含着丰富的、积极的、具有人民性和科学性的精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吸取其精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是对这些优秀的文化和道德传统,也要批判地继承,对于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中的糟粕,我们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在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优良传统和精华成分,经过批判性吸收后,可以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但它决不能取代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
(三)与马列主义教育相融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道德继承问题上,我们曾一度片面地认为,拥有了马克思主义,便拥有了人类最优秀的文化成果,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与人类优秀文化的联系,只看先秦儒家人文思想的阶级性而忽视其人民性、民族性和科学性,对先秦儒家文化和伦理思想采取了全面否定的态度,这方面的教训是值得认真吸取的。对待先秦儒家人文思想我们应当采用“扬弃”的方法,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要从性质上加以科学区分,吸收其中合理、民
主、人民性的方面,消除其中反动、落后、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消极内容,使之与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融合,构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
三、先秦儒家人文思想在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现实价值
先秦儒家人文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学习、借鉴这些思想,对于搞好高校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儒家重视道德教育的人文思想与高校坚持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一致
首先,先秦儒家历来重视道德教育,这与高校要将德育放在首位的思想是一致的。在先秦儒家人文思想中,明显地存在着德高于智,把德育放在教育首位的思想。[2]先秦儒家之所以重视德育,是与他们对道德作用的认识分不开的。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说,用行政命令来诱导百姓,用刑法来整饬百姓,老百姓只是勉强克制自己免予犯罪,而犯罪是可耻的事情;用道德来教育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老百姓不但知廉耻,而且人心归服。[3]其次,承认不承认德育首位的实质是承认不承认道德的价值,以及道德价值大小的问题。实际上,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无疑需要法律,因为道德不能代替法制,但法制也绝不可能代替道德。由于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任何完备的法律都不可能包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道德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起着法律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实告诉我们,忽视德育,就难以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从而影响经济建设及其他工作,影响现代化进程。我们必须牢固地树立德育首位的思想,并具体落实到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
(二)儒家塑造理想人格的思想有助于坚持培养“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
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和追求,是儒家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巨大影响。孔子提出君子“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概念,并把它作为培养教育人才的目标,有人统计,《论语》中论及“君子”有107处。[3]孟子不仅继承孔子“君子”思想,而且提出了比君子更高一筹的“大丈夫”,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4]儒家塑造理想人格的思想与我们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有相通之处。儒家思想家们站在本阶级的立场上提出的教育目标的内容固然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但其培养道德高尚的人才的思想无疑是可取的。中国教育方针提出培养人才应坚持的“四有”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有道德”。儒家塑造理想人格的思想还对我们有教育方法的启示,我们要善于发现,树立品德高尚的榜样,使培养目标具体化,用现实生活中的高尚人格给学生以教育,给学生以鼓舞,从而实现教育的目标。
(三)儒家“仁爱”思想有助于坚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德育原则
儒家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仁”,它是由孔子最先提出的。[5]“仁”既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根本。仁的含义比较广泛,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爱人”,就是要关心、爱护他人。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都是提倡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儒家的“仁爱”思想在高校德育中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在高校,德育的对象是青年学生,他们和德育工作者一样,具有完全平等的地位。理所应当把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作为德育的重要原则。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受教育者,靠真理去说服学生,靠情感去打动学生,靠示范去带动学生,切勿以势凌人,以权压人,以利诱人。不仅要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做工作,还要站在被教育者的角度想问题,不是简单地完成任务,而是要实实在在地给受教育者予以帮助、指导,以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四)儒家人文思想中众多的道德条目有助于高校推动道德教育的具体化
儒家进行道德教育,设计了一整套道德规范,并用道德条目表现出来。这些条目有:仁、义、礼、忠、恕、孝、悌、勇、宽、信、敏、惠、友、敬、慈、爱、温、良、恭、俭、让等
20多个道德条目,这些条目都有丰富的内涵。用于指导人们的道德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儒家所设计的这些道德规范,是对当时人们行为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的概括,其道德条目和内容具有历史的局限性,不可能完全适合今天的情况,但其中许多条目,如礼、忠、信、敬、爱等,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完全可以继承。儒家用明确、具体、系统的道德条目进行道德教育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高校德育存在的一个不足是教育内容过于空泛,缺乏一套系统的行为规范,要求不够明确、具体,易于流于形式。对学生的评价过多注重其口头表达,而缺乏对其行为的具体考察,以致于一部分学生说一套,做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成为“两面人”。因此,我们应该设计出一套适合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规范,并落实到大学生的行为上。
(五)儒家丰富的道德教育方法有助于高校推进道德教育方法的不断完善
道德品质教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内容,而且与教育方法有密切的关系。儒家先哲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财富。归纳起来,其主要方法有:(1)采用启发式方法,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钻研教育内容。子曰:“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2)重视环境陶冶,要求教育者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受教育者能够健康成长。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3)寓道德教育于知识教育、礼乐教育于日常行为教育之中。“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4)实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实施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因材施教的许多事例,如问孝、问仁等。这些方法与今天高校德育方法有许多一致的地方,继承和发扬这些方法可以使我们推动大学生德育工作方法的不断完善。
(六)儒家严于律己的自我修身思想有助于大学生促进自身心性的提炼升华
儒家非常重视受教育者进行自我修养,并为此设计了一套有效的修养方法。[6]主要有:
(1)提倡学思并重,主张学习、继承前人道德,并通过自己的思考转化为自己的品质。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2)注重反省内求,通过反思领悟道理,找出自己的不足,从自身求取善良美德的本性,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孔子教育学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学生曾参则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3)奉行积善成德,言行一致,即通过学习和实践优良品德,实现扬善除恶,进入更加高尚的道德境地。孔子主张在道德教育上必须“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治长》)。(4)主张慎言力行,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子曰: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君子欲呐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5)要求择善而从,具有“慎独”的道德自觉性。孔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儒家自我修养的思想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汲取。在高校德育中,我们比较重视传道式教育,而对自我修养重视不够,这不能不说是德育存在的一个缺陷。大学生都受过一定的道德教育,都具有相当的文化知识,都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启发其进行自我道德修养不仅必要而且可以实现。
(七)儒家言传身教的率先垂范思想有助于高校大力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儒家不仅重视道德教育和个人的自我修养,而且提出了一整套身教示范的思想。[7]孔子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孟子也指出:“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孟子·万章上》)荀子提出“师以身为正仪”(《荀子·修身》),将师长的身教示范作用鲜明地突出出来。儒家身教示范虽多针对统治者而言,但其提倡身教示范的思想对教育者无疑是有益的,值得我们汲取。高校德育工作者,是教师队伍的一部分,是为人师者。由于德育的特殊性,德育教师的自身品德要求无疑要比其他教师高。德育教师不仅要作经师,更要做人师。所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要从政策上、社会舆论上、培养教育上及解决实际问题等多方面做工作。德育工作者自己一定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加强自身世界观的改造,用自己的行动为大学生作出表率。
第二篇:论文关键词
论文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现代化;养老保障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空巢老人现象日益凸现。空巢家庭是新出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相对于城市里的空粱家庭,农村空粱家庭的老人可利用的养老资源更少,养老保障问题更为严重,也更容易被忽视。建立和完善以农民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主旋律。当今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它所带来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就是高龄、失能老人养老问题,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2009年年初,全国老龄办发布的《农村空巢、类空巢家庭老人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全国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共3288万户,占农村老人家庭总户数的48.9%;空巢、类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共4742万人,占全国1.08亿农村老年总人口的43.9%。
各种迹象表明,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老人家庭的主要模式,空巢老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巫待社会关注。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农村老龄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农村社会关注的新焦点。如何化解他们的养老困境,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
农村空巢老人因身体状况、社会环境的原因,在经济、情感、心理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使得他们面临许多亚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
(一)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随着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严重。2007年12月,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到2006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增加到1.49亿,占总人口比例11.3%。城市的纯老户(空巢户)为49.7 %,其中,单身孤老户8.5%,夫妻户41.4%,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50.3%;农村的纯老户38.3%,其中,单身孤老户9.6%,夫妻户29.0%,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61.7%。所以,农村空巢老人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经济条件、外部环境方面,其所面临困难远远超过了城市空巢老人。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人高于种地收人,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特别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他们参加农业劳动的比例高达80%。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真可谓苦不堪言。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伴随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衰退,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患病率也随之上升。据统计,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较城市空巢老人要高出许多,健康状况差的占27.2%,患慢性病的占65.5 %,长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80%,很多人还是多病缠身。更严重的是,他们没有退休金和养老保险,57.8%的人未享受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尽管很多地方实行了农村医疗合作,空巢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仍
有不少人连补偿起付标准线以下的费用也负担不起。同时,农村老人普遍有“拖”病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抱怨医院收费太高,每次病痛发作,吃一些廉价的止痛药,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俭,舍不得花钱看病,对待小病他们总是一拖再拖,得了大病就干脆不治了。尤其是那些慢性病患者,面临“保了饭碗保不了药丸,保了药丸保不了饭碗”的两难境地,遇上病情突发,家中无人,又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难以治愈的严重后果。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product.free.10045269.1/(三)缺乏幸福感,孤独无助。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独居老人约1004万人,经济困难的占52.4%,需要照料但无人照料的占18.4%,经常感到孤独的占53.6%,感到不幸福的占21%,有过自杀念头的占7.5 %。在独居的和没有配偶的老人中,感到孤寂的比例更高。在农村,青壮年很多是夫妻双双外出谋生,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问题。外出的青壮年把小孩接去一同生活后,留守老人不但在生活上受影响,连起码的精神慰藉也没有了。留守的老人,长期独处,生活意义不明确,和外界接触越来越少,心里话没处叙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更谈不上享受大家庭的天伦之乐,最容易产生孤独感。加之,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蹲墙根、找树荫、聊聊天、看电视”成了很多老人的生活轨迹。至于空巢老人,更难有所精神寄托,大多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他们迫切需要思想交流、语言沟通,更需要亲情的慰藉。
(四)隔代教育导致心理负担过重。据统计,不能与父母外出同行的农村儿童比例高达56.17% ,6一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达到200()万人。这些孩子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很容易产生各种道德、心理方面的问题。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维持生活,孙子辈的读书、教育任务也就全部落到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身上。照顾孙子辈的生活,已经加重了老人的生活压力,而对小孩教育他们感到心理负担更重。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小孩学习成绩上不去。现在的农村交通、通讯已有很大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一长,又担心他们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加之,又是隔代教育,孙子辈也不好管,很多孩子性格孤僻,时不时还惹祸上身。为此,老人们总觉得管小孩力不从心,教育不好又怕儿女们埋怨。
(五)照料服务供求矛盾突出。目前,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完全不能自理的占20%,约948万人;;7.5%的老人需要照料,在他们当中,11.3%的老人得不到照料,比非空巢老人高8.4个百分点。空巢老人主要靠配偶照料,占52.3%,国家、集体、养老机构上门服务的仅占2.9%。在广大的农村,老人一直是由家庭提供其养老保障的,而子女外出的结果是老人需要照料时子女的缺位。在留守老人中,无人照料、无配偶照料占了相当高的比重。空巢家庭老人一旦患病,既没有儿女在身边照料起居,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请保姆来代劳。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能获得相对稳定的经济支持以化解疾病风险和恢复身体健康。当前,孤身老人暴病无助的情况,在各地呈现出日益上升的趋势,贫病交加、悄然离世的悲剧时有发生。在步人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这些悲剧在给我们敲响警钟:必须切实重视和解决老人养老问题,尤其是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否则,建设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
总之,农村空巢老人间题,已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它关系到千家万户。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社会的变迁改变了家庭的各种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中青年进城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直接带来了经济发展以及个人收人的提高,客观上有利于增强对老年保障的经济支付能力;另一方面直接改变了农业单一的生产方式,促使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他们离家的半径在延伸、时间在延长,业缘关系的强化导致家庭关系松弛和血源关系淡化,从而推动代际分居倾向。而农村新建住房的层出不穷,为分居创造了客观条件。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product.free.10045269.2/(二)人口的老龄化和少子女化,使过去几代同堂的情况越来越少。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优育观念逐步形成,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也使得代际重心发生倾斜,“宠幼厌老”的现象有所抬头。有人预测,到21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城市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60%7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而农村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3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目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现在已进入青壮年期,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婚后与父母同居的时间缩短,结婚时、婚后一二年就与父母分家的情况多起来,致使农村现代家庭结构以夫妻关系为主导,婚姻重于血源,更多的复合家庭则分化为空巢家庭与核心家庭。
(三)现代价值观念的冲击加剧。在经济的转型期,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对传统家庭文化的冲击很大,有“万事孝为先”的传统受到了挑战。在市场经济浪潮面前,年轻一代更看重经济关系,家庭成员的地位不再是依靠年龄和经验,而是获取经济资源的能力、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和社会关系网络。而所有这些,恰恰是农村空巢老人相对缺乏或日益减少的资源。这就间接促使了家庭成员角色的重新定位,进一步加剧了空巢家庭的产生。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核心家庭的增多、现代教育的普及,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村空巢老人所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村庄舆论与道德压力日趋减弱,农村家庭中老人的家长地位正在消失甚至已经消失。地位的缺失又更加导致处境的恶化,使这些空巢老人“弱上加弱”。
(四)老人长期养成的生活观念难于改变。一些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在城市购买了房子,也乐意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享福”。但城市生活是一种与乡土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农村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城市高层的单元套房、相对淡薄的人际关系,使得一部分老人对久居的农村生活充满怀念。也有的农村老人虽然希望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但觉得双方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共同居住与子女产生冲突而选择返回农村居住。总之,对于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留在农村。所以,除了那些进城务工尚无多少发展的大量青壮年的父母而外,即便是那些在城里站住了脚的少数青壮年的父母,也一样多半会不得不自守农村的“空巢”。
三、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建议
切实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使他们老有所养,是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根本上说,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的长期协调和配合。
(一)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社会化的养老方式,是
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而有效分散风险的制度。目前,农村老人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家庭赡养,而子女的外出务工并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援助,这就意味着留守的空巢老人如果单纯依赖家庭养老则有着较大的风险和不可预见性。农村养老保险试推行十几年来,尽管目前还有不少困难,在实际运行中也遇到了挑战,但只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以不断调整和完善,农村的空巢家庭老人就逐渐能从其中受益。
(二)加强农村社区引导,发挥社区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作用。在农村,邻里交往频繁,人际关系比较亲密,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社区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社区成员能较好地被动员起来实行养老互助,实现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可以在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上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例如,为不能(不愿)出门的老人提供钟点工、保洁、送饭、洗澡等日常生活照顾和生活护理方面的服务;建立社区家政服务站,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维护身心健康,摆脱空巢综合症的阴影;可以安排人员为不能自食其力的、身体患病的空巢家庭老人干农活,给他们提供饮食、住宿方面的照料;组织社区卫生保健服务部门,定期深人空巢家庭内部,进行健康检查,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提供医疗保健护理,定期为老人进行健康指导、护理、上门巡诊、设立家庭病床,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锻炼等服务,减少到医院就诊给其生活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可以采取大众传媒手段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或举办娱乐活动等丰富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以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帮助他们建立健康行为。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product.free.10045269.3/(三)重视家庭赡养,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今后在农村仍占主要地位。各级政府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表彰敬老养老先进,谴责不尽孝道行为。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的理念深人人心,使子女应承担的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落到实处。当然,我们强调家庭养老,其主体内涵是子女尽到赡养的义务,而在养老形式上正日趋多元化,不能简单地将“居家养老”看作是家庭养老,或将“敬老院养老”看作是社会养老,因为两者只是养老地点的形式问题,而并没有说明养老的支持来源。在子女格尽赡养义务的前提下,“分而不离”也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家庭养老模式,但要教育分住的子女“常回家看看”,帮助父母做点家务,沟通情感,照料生活。此外,要在各中、小学中开展孝敬主题教育,从小培养孝敬父母以及尊老、敬老传统美德。
(四)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扩充他们的社交领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许多老人没有自己的爱好,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这只能增加自己的寂寞和孤独感,这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没有任何好处,所以晚年培养自己的爱好、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很重要。空巢家庭老人闲暇寂寞的时间较多,可以鼓励他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社会活动,增设适合老人的活动场所和设施,还可以大力组织青年人群体和低龄老人群体为高龄老人群体服务以实现互动,这对于保持不同年龄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愉快有着积极作用。
(五)加大财政投人,制定扶持规划。一是财政要加大对老龄工作经费的投入,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努力为老人安享晚年生活创造条件。二是加大对乡镇、村(组)社区财政支持力度,切实改善工作条件,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大力提高服务质量。三是要进一步提高村(组)社区干部、工作人员待遇,确保各项工作有人做、愿意做,提高工作积极性,激发工作热情。空巢老人家庭问题是一个涉及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需要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共同的努力。面对迅速发展的老龄化趋势,仅依靠居家养老也是不够的,还应该在积极推广居家养老的基础上,适当发展福利设施,如兴建敬老院、特
别护理老人院,开展临终关怀项目,建立老人活动设施,来满足老人的不同需求。此外,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村空巢老人也能享受到良好的照顾和关爱。
(六)建立各类社区民间组织,为农村空巢老人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对农村空巢老人来说,物质生活的困难是一个方面,而精神空虚和孤独感的问题也是值得重视的另一个方面。所以,一方面,要发挥老人协会作用,利用这一平台,组织老人开展邻里互助、互相结对等活动,让一些谈得来、相互信任的老人结成互帮伙伴,彼此交流,增进感情,减少精神空虚和孤独感;同时更应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发动青年志愿者,为空巢老人开展联谊帮扶,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利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可以建立老年聊天茶吧、老年真情关爱热线、老人健康教育基地,对一些社区还未建立老年秧歌队、老年健身公园的应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尽快建立起来,以满足他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空巢老人安度晚年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农村空巢老人是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他们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养老问题,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才有可能实现他们安享晚年的愿望。笔者认为,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农村老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赡养环境,农村空巢老人将不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product.free.10045269.4/
第三篇:论文关键词
浅谈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实践活动
[论文摘要]:当代中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主要表现在父母的养育之恩被遗失,教师、学校的培育之恩被淡化和社会的关爱之恩被冷落三个方面,这种缺失主要归因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存在不足。为此,在构建和谐校园的今天,进行感恩教育应成为当代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感恩是一种积极情绪,它促使受惠者为所获得的恩惠做出回报。近年来,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潜意识里形成了“人人为我”的思维定势,缺乏感恩之心,忘记了哪些帮助过、照亮过、关爱过自己的人,甚至伤害他们。给予、付出、回报、奉献的意识相对淡薄,感恩意识严重缺失。
[论文关键词]:感恩教育有效活动
一、中小学生缺乏感恩之心的主要表现
中小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家庭背景、社会生活环境、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等因素导致当代中小学生缺乏感恩之心。就我校(山区学校)而言,具体表现在:
(一)对家庭感情淡漠。根据对我班学生的调查了解,90%的学生放假回家后没有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80%的学生在与父母进行沟通时态度生硬,没有礼貌用语;85%的学生对家长的教育不予接受;95%的学生都有乱花钱的不良习惯;98%的学生埋怨家庭的经济状况。
(二)对老师缺乏感恩之心。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重要表现,反映着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为了学生成人成才,学校老师付出了辛勤劳动。可在校园里,课间不擦黑板、上课不遵守
课堂纪律已不是个别现象;有些同学见了老师擦肩而过不打招呼,如同陌路人。有的学生把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完全归结为个人因素,对学校老师的工作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对社会缺乏感激之情。我校在灾后重建中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如今校园面貌已焕然一新。然而,有的学生却有意破坏学校公共设施设备,不爱护环境卫生。这既是不尊重劳动成果的表现,又是对社会各界关爱的冷漠。个别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自私,世故、没有社会责任感,回报意识弱。
二、中小学生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农村家庭中,父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认识不够。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当,极易出现过分溺爱、过分期望、过分要求,往往会加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隔阂。个别家长存在抽烟、酗酒、赌博等恶习及暴躁的性情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思想和行为。
(二)学生方面。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值身心发育时期,思想意识模糊,接受的知识有限,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缺乏社会实践活动,不懂得感恩。
(三)学校方面。学校德育课程的开展次数不够,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参与面有限,导致了部分学生进入情感疏导的荒漠带。
(四)社会方面。由于中小学生年龄的特殊性,好奇心甚强,极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如一些电视娱乐节目带来的负面因素,影响
力学生的认知;辨别是非的取向有误;物质化的社会现状淡化了学生的情感意识。
三、深入有效开展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学校组织感恩主题教育月。研讨确定每学期的感恩教育月,并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在感恩教育月中时时进行感恩教育,处处进行感恩教育,开展各种大小型感恩教育活动。
(一)算一笔“感恩帐”。第一周,星期一以班为单位,在班主任的组织下,计算包括从小学到目前的所有花费、自己现在一年的花费、家庭一年的收入,对比一下自己的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反思自己平时是否有高消费、盲目消费、攀比、浪费等现象。通过算感恩帐,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懂得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理解父母的辛劳,触动他们的感恩之心。
星期二“一个馒头的故事”。早读我去教室,发现在教室的地上,有一个被扔掉的馒头,我拿起来看了一下,就是皮上有点土,还软软的有点余温。我就意识到这是学生把馒头掉在地上后不去捡的结果。我当时想发火,但又忍住了。想了想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怕去捡人家笑话,二是怕脏不吃了。我想,这正是对学生进行“节约教育和感恩教育”的好时机,我把馒头扒掉皮,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吃了那个馒头。当时,教室里静得吓人。吃完后,我问学生:“一个馒头有多重?”,下面有的同学就回答二两。我又问:“一亩地能收多少麦子?”来自农村的同学,对一亩地能产多少麦子还是有数的,说出了每亩八九百
斤,这还是在风调雨顺的条件下。我又从每斤麦子的钱谈到每学期的学杂费,让学生讨论一学期花费父母多少钱。应不应该浪费父母的血汗钱?浪费是不是对父母劳动的亵渎?经过一番讨论,最后全班都认为浪费不应该,以后坚决节约,并且付诸行动。从节约一度电(按时关灯),一滴水(关水管),一粒米做起。感恩教育胜过训斥教育,在“此时无声胜有声”中让学生懂得了节约和尊重他人的劳动和感恩父母。
(二)开一次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第二周,以班为单位,在班主任的组织下,全员参与交流“感恩帐”的心得体会。同时,推荐一名家庭贫困且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及参与的家务劳动情况,使其他同学自我反思。最后让每位同学回家后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返校后评比谁做得更多,更好。将其推举为班级“孝廉”,并进行全校型先进事迹表彰。
(三)给父母洗一次脚。第三周,在学校感恩教育之余,布置家庭作业----给父母洗一次脚。要求家长亲自与班主任联系报告学生完成作业情况。
星期天,我接到了数位家长的来电,纷纷向我讲述了孩子给他们洗脚的具体经过。其中有一位家长的讲述使我记忆深刻,她用幸福的语气对我说,孩子长大了,懂事了,谢谢老师的教导!言语之中,我明显地感觉到她发出的颤音。瞬间,我的眼前涌现了那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一种莫名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涌上心头。
(四)观看感恩影片。第四周,组织班级同学观看《妈妈再爱我一次》、《唐山大地震》两部影片,写观后感,并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出和表彰。
(五)给父母的一封信。在感恩教育月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让全班同学给父母写一封信,倾诉自己的心里话,亲自交到父母手上。让那些原有的隔阂通过一封封温暖的信件逐步消失。
青少年时期是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时期。对其进行有效的感恩实践活动教育,加以正确的引导,将感恩教育深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从小培养知恩、感恩、报恩的良好品质,回报父母、老师、社会。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智商与情商想结合的时代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玲.感动,班主任之友[J].2006,(2).
[2]林云霞.系列活动促感恩,班主任之友[J].2007,(2).
[3]笨子.孝道漫谈,班主任之友[J]2007,(5).
第四篇:论文关键词
论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研究
内容提要: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城市社区建设, 至今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在各方面取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社区管理问题也凸现出来,文章运用调查研究、文献资料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及历史背景,针对各个不同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的对策。
进入21世纪,我国各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制、城市人口的增加等新情况均促使城市居民脱离了单位制的束缚,从而寻求不同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而且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居民利益的逐渐多元化,这客观上使城市社区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并凸现原有的城市社区管理已经滞后于城市社区的发展,因此,社区管理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影响到了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但这也为改进城市社区管理提供了契机,我们必须针对目前社区管理的实情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推进城市社区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社区 社区管理 管理主体 管理信息化
Contents brief summary:Our country develop community in the city construction from 80's in 20th century, up to now our country of community in the city the construction take certain result in everyone's noodles, but along with community construction of thorough, the community manages a problem also convex appear, article usage survey research, cultural heritage data analysis the method etc.method analyzed the main reason and history background of producing these problems and aimed at the counterplan that each problem with different puts forward homologous solution.Get into 21th century, the new circumstances like increment,etc of changing the system of our country vari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composition, stateowned big medium-sized business enterprise, city population all makes residents in the city escape from the tie of unit system and look for thus differ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life style, and residents in the city to life quality of the request is more and more high, plus the gradual diversification of residents' benefits, this is objective to up make community in the city live in the city in of position and function strengthen day by day, and convex the city community originallying possessed now manage Zhi already empress at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in the city, therefore, the community manages to appear many problems and influences the residents' normal life of community.But this also in order to improve community management in the city to provide a chance, we have to find out a correct solution to the true state of matter that the community manages currently and push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in the city.Thesis keyword:The community community manages corpus to manage information-based
一、社区的概念
(一)“社区”一词的来源、发展及定义
“社区”一词是个外来词,由国外传入中国。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传入中国是在1932年底,当时燕京大学邀请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来华讲学,他在讲学过程中用到“社区”一词。1933年费孝通等一批青年学者将“社区”一词译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社区。
所谓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①
(二)中国社区的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城市基层社会逐步建立了以“单位制”为主,以“街居制”为辅的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步伐,传统的单位制逐渐被打破,我国城市基层管理经历了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的体制变迁。20世纪80年代,由于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出现许多情况和新问题,单位制和街居制的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开始引进“社区”概念并推进社区建设。1986年民政部首次提出了“社区服务”的概念,由此引进了社区概念,1991年,民政部又提出“社区建设”的概念,1998年国务院确定民政部在基层政权建设司的基础上设立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意在推动社区建设在全国的发展。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此后,我国大中城市掀起了社区建设的高潮,在此基础上全国各大城市纷纷进行社区建设的制度创新,目前已经形成了上海模式、沈阳模式、江汉模式等代表性的社区管理模式。
二、社区管理问题的提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单位制被打破,社会生活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大量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社会结构、社会功能,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需求,社会组织间的相互关系等都日益趋于多元化,因此,社区制度被引入中国,但社区制发展还不成熟,产生了许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方面:管理主体方面,管理方式方面。
(一)关于社区管理主体的问题
在社区建设中,政府扮演者“掌舵人”的职能角色,要在宏观层面上对社区建设进行指导和监督,政府的各职能部门承担着社区各项具体的行政管理工作,因此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社区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职能转变不到位,职责不清等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社区建设的发展。
(1)“政社不分”,对社区事务直接干预和包揽过多过细,导致政府角色、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在政府主导模式下,“政企分开”、“企社分开”观念已经被政府和企业接受,但在社区建设中至今未能较好地实现“政社分开”,政府对社区的许多社会事务进行直接干预和包揽,而不是指导与支持居民委员会。②“政社不分”导致了政府角色与职能的越位和缺位,一方面,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超越了其应有的职责和权限,“以政代社”、“以政干社”现象较为突出;另一方面,政府未能扮演好自己的管理者角色,未能善尽自己应有的职责。
(2)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准政府”色彩浓厚。
在社区管理实践中,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政府工作职能,同一级政府已经没有多大区别,整日疲于应付大量事务性工作,反而弱化了本应承担的社会职能,“准政府”色彩浓厚。
(3)“服务理念”和“以人为本理念”未得到较好的落实。
政府应当向社区提供公共产品等公共服务,但由于“服务理念”未得到较好的落实,对社区的服务做的不到位。而且在管理实践中,政府部门并不注重社区居民的真实需求,没有从“人”出发,没有做到“以人为本”。
总的来说,在我国的社区管理中,政府仍然是主导者,街道和居委会在政府主导下展开社区事务的管理和进行社区服务,但新公共管理要求积极发展NGO来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而在现实情况中,我国社区中的NGO的发展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二)关于社区信息化管理的问题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政府的政务运作方式也要进一步的发展。目前,社区的信息化建设普遍不足,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政府对社区信息化建设投入的资金过少,或者对社区信息化的维护做的不到位,经常出现网络方面的问题;政府出台的政策相对滞后,跟不上实际情况的发展,导致政府财政支持的缩减;对信息化的管理仍采用原始的管理方法,使信息技术不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社区信息化建设主体单一,政府运营成本较高。其主要原因是:
1、社区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政策上的支持。
目前,国家和地方的信息化发展很快,但信息化法律法规制定相对滞后,而且有利于信息化建设的政策也没有出台,对社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带来较大的影响。
2、缺乏专业的社区信息化管理人才。
随着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涉及的部门越来越多,系统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对政府从事社区信息化工作的人员要求也从仅要求技术背景向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过渡。而目前国内这方面的人才属于紧缺状态,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3、企业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受阻。
“近几十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高新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层出不穷,而大部分政府部门既缺乏建设资金,又缺乏精通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员,更没有信息系统建设的实践经验,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上有时显得无所适从。”③而企业作为社区服务的主体之一,并没有机会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中发挥自己的力量。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通过分析我国城市社区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必须针对这些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对症下药”,解决这些“疑难杂症”,更好地推动我国的社区建设。
(一)努力发展社区多元管理主体
目前,我国社区管理的主体仍然是政府、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社区的其他组织如NGO,它们的发展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从西方国家的社区管理实践来看,NGO也是社区管理和服务主体之一,它能沟通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联系,缓解社会冲突,所以必须加强NGO的发展,使其更好地为社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下就如何完善社区管理中的三方主体提供一些对策。
1、解决政府方面问题的对策
(1)在社区管理实践中坚持“政社分开”的原则,切实转变政府的社会职能,科学定位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
第一,“政社分开”是目前的重要任务,要解决好政府与各组织之间的功能重叠问题,实现各自的职责分工,共同参与社区管理;第二,科学定位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职能,使政府承担起宏观管理的职能;第三,政府在社会领域中转变职能,一要下放部分控制社会、管理社会的权力,做到“小政府、大社会”;二要加强对社会领域财政支持的力度。
(2)明确界定街道办事处的职权与职责。
从法律、制度上明确街道办事处的职权与职责,加强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治国的理念的培养,要求政府部门严格按制度办事,不属于街道办事处的事务,就不能以“行政命令”方式向下委派,而应该由自己解决,政府部门所要做的只是加强对社区管理的宏观指导和监督。
(3)加大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深入学习“服务理念”和“以人为本理念”,坚持理论的实践,加强监督力度。
新公共管理要求政府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树立“服务理念”,政府是社会的服务部门,政府从民众的利益、需求出发制定政策,对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应该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新的理念的宣传与培训,指导他们在工作中的实践,并建立监督机制,可以聘请民众担任监督员,对工作人员的执行进行监督,及时纠正错误行为。
2、加强NGO的培育和发展
首先,制订和完善鼓励扶持NGO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政策、法规,包括资金、项目、场地、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等;其次,加大NGO人才的培养力度;最后,提供NGO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居民对NGO的认同感。
3、社区管理主体间关系的协调
目前,在城市社区管理中,政府处于主导者的地位,对社区的事务仍有较多的干预和直接地包办,街道受到过多的行政干预,而居委会则成了街道的“腿”,社区自治受到限制。
将来必须改变这种状况,政府不再对社区事务进行直接的干预和包办,转而对社区进行宏观上的指导,街道办事处则负责对社区进行指导和监督,而不是向社区委派行政任务,而居委会则独立承担社区公共事务,社区真正实现自治,同时,要积极发挥NGO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
(二)切实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
1、制定相关政策支持社区信息化建设。
政府应该加快制定信息化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有效地支持信息化的建设,使信息社区建设有法可依,并且制定统一的标准,建设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数据共享。
2、引用和培养社区信息化管理的专业人才。
针对国内缺乏信息化管理人才的状况,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人才帮助社区进行信息化的建设,并带动国内信息建设人才的成长。在各个大学设置与社区信息建设、管理相关的专业,加大这类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满足国内的人才需求。
3、吸引企业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减少政府的运作成本。
由于信息化非常强调技术性,一个政府部门无论从职能还是体制上,都不可能单独培养一个队伍来进行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因此技术外包就成为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手段。政府实行总体统筹负责制,对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在招标的基础上按市场机制承包给企业来建设、运营,政府负责支付运营维护费用,其它费用在资源、政策外包基础上支持企业自筹。这样就可以节省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又能使企业加入到社区服务中来。
四、总结语
总的来说,我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时间还不长,从总体上看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因此,问题也比较的突出。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不断的总结经验,找到城市社区管理的良策。针对目前的情况,我们必须努力发展社区多元管理主体,推动NGO在社区的发展,积极协调好政府与街道、居委会和NGO的关系,发展社区民主自治,增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切实地推动社区的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技术在社区中的独特的作用。我们应该相信,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能很好地推动我国城市社区的建设,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孙国华.国外及港澳台社区概述[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1-6 单菁菁.社区情感与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25 熊琴.城市社区管理问题研究综述[J].城市管理,2006,8:43-46
傅先艳,万玲妮.城市社区管理的成功导向——社区自治[J].理论观察,2004,5:73-74
方日东,叶亚庭.信息化是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必然选择[J].上海信息化,2006,6:42-45
第五篇:论文关键词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师教育 微格教研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教师培训存在着重专业知识培养?轻教学技能提高?培训手段落后?培训方式单一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微格教研这种新型的教研模式?以其鲜明的特点适应了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需要?值得推广。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在有关政策的指引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强有力领导下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广大中小学教师在一轮又一轮的培训中更新了教学观念?提高了师德修养和教学技能。然而高校教师的培训?尤其是教学技能的培训却仍在沿用传统模式进行?且很少有专门的政策和规定加以规范化、常规化和有组织化。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效果。因此?如何科学地构建切合高校实际的教师培训机制和培训模式?是高校教师教育过程中值得研究与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当前高校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重专业知识培养轻教学技能提高一直以来?在高校教师教育过程中?管理者和教师普遍看重的是以个人提高学历学位层次和优化学科专业知识结构为主要目的的在职培训?如在职攻读学位、外出进修、访学、参加学术研讨会等?而把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学校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针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培训?致使高校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主要处于自我摸索的状态?充满了极大的随意性。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认识上的偏差。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是因为大学的目的是追求科学?而其它学校只是学习既成的知识”的观念根深蒂固?因而在对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问题的认识上?科研总是被看得更重一些?教学则退居次要的地位?反映在对高校教师素质的要求上则是学术素养高于教学素养。于是以教学实践为中心以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为主旨的技能培训不被重视?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二是教师评价上的偏差。目前?在高校?衡量教师的唯一标准就是科研。科研上去了?地位、荣誉、利益也就有了。即使教学差一点?也无大碍。相反?教师们如果不出版专著、不发表论文?就很难在高校生存下去。这样使得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把他们最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学术研究和写作上了?教学则是得过且过?对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培训活动缺乏热情?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培训手段落后?培训方式单一即便有些高校有一定的教师技能培训?但也主要是采用一些传统陈旧的手段和方式?如教研室活动、教师之间相互听课、撰写教后记、建立教学督导制度等等。这些活动及相应的制度?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无疑具有一些作用。然而问题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活动由于缺乏较好的操作性而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内容?甚至名存实亡。
上述问题的出现?迫使我们在提高对教学技能认识的同时?不得不寻找更为有效的手段。
二、微格教研的特点和步骤
微格教学是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首创?主要用于培训师范生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和方法。具体而言?微格教学就是将复杂的教学技能分解细化成许多具体单一的技能?
如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课堂组织技能等等?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摄像机、录像机、全场录音系统、视音频摇控系统、视音频切换机等对受训者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和反思?然后再通过专门而反复的训练?使之掌握某种技能和技巧的小规模教学活动。其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训练课题微型化?技能动作规范化?记录过程声像化?观摩评价及时化”。正是由于微格教学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得它成为一种提高即将成为教师以及已成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最有效、操作性极强的培训方法。
微格教研则是用摄像机记录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放像再现及时反馈?供教师个人和学科组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方法。可见?微格教研采用了格教学的合理内核?是微格教学的深化。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易见效。微格教研采取分解方法?将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技能进行分解。微格教研的组织者可以根据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其中的某一项为某次微格教研的课题。如事先约定研讨新课的提问技能?评价时就只评价新课的提问?在评价后?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这部分课程的重教?接着再评价。如此循环?使受训教师教学技能通过研讨、自悟得以提高?教学水平日臻完善。??及时反馈?再现分析。主讲人讲完后?马上进行评价。每一位听课教师都必须对主讲教师发表评论意见。为保证微格教研的特色?可以采取“”教学指导方法?即听课教师在评论他人教学时只讲条肯定性意见?同时提出条改进建议。大家的意见往往是重复的?经过归纳?最后学科组提出条表扬性意见?条改进建议供主讲人参考。在此过程中主讲教师也有机会观看自己的教学过程?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这种方法给主讲教师和听课教师留下的印象深刻?使他们可以清楚形象地认识到如何应用教学技能以及运用教学技能的原则和要点?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做不抱怨的老师》心得体会
运河区北队学校 王敏
暑假读了《做不抱怨的教师 》,深有感触。走进中年,那种身不由己,由身至心的累,让我心力交瘁。所以时常抱怨我们有负担加重的烦恼,有力不从心的惆怅,有对事业竞争的压力,有对青春已过的失落,有对日常琐屑的牢骚,有对未来衰老的悲惧······
作为教师,曾被繁琐细致的工作而忙到焦头烂额,曾被学生闯祸气到怒火冲天,曾被繁重的教学任务而承受着重重的压力,慢慢地,我们就开始抱怨生活,埋怨工作。我有时抱怨学生:早自习不开口读书;简单的作业题做不会; 测验的卷子也不交;一个简单的知识讲了好多遍还是做不出,真是急死了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个人会让自己完全满意。人总有一块自己看不到的地方,那里就是这个人的盲点,那里就是自己所站的位置,人的盲目性让我们毫无意义的抱怨自己,却不会主动反思,改正自己的行为。正所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我们不能苛求自己做到完美,那么也应当让自己对他人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包容、善意和尊重。
教育工作是复杂的,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尤其是人到中年的我,家里的事,孩子的事,学校里的事,自己的事,不定期的像晴雨表一样,阴、少云、晴、雷雨、乌云。心情受到琐事的影响,经常的发个小脾气,时常抱怨。有时想人到中年,就应学会去承受、去分担,承受生命里的苦难。人到中年,就应学会去珍惜拥有的,用阳光的心态去迎接每一天,而作为老师就需要具备成熟的理智感,正确的挫折观,积极的自我暗示,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以及合理地情绪排泄的方式。日常生活工作中,教师要让自己的语言充满阳光,时刻用母亲般的胸怀对待学生和教育事业,塑造好老师的阳光心态,做一个阳光教师。
由于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群观察细致入微并善于模仿的孩子,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处于最严格的监督之下,因此,教师必须注重自爱,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为人师表。除了自爱以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之外,教师还必须爱人。对学生的热爱是教师在履行职责时对教育对象所产生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是教育的基础。因为没有爱,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教师的责任概括而言就是“教书育人”。我们经常把学生比作祖国的花朵,而教师就是辛勤耕耘的园丁,用知识的雨露、用道德的阳光培育出鲜艳的花朵就是教师这类园丁所肩负的重任。教师明确自己的使命,化使命为动力,才能不断地消除奋斗道路上的苦与累等消极因素的影响,才能调整心态,不断进取,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老师们常常用这句话来激励学生:方法总比困难多。但真正用到自己身上,却又少了。有句名言:“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学生们不会学,也许并不是他们笨,而是老师使用的方法不适宜。面对一百多个学生,老师们总是使用一种方法授课,却期望得到一样好的结果,这怎么可能呢?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掌握知识的技巧也不相同,有的学生擅长于逻辑思维,有的学生擅长于形象思维,学习的结果自然是有差异的。所以,差生是慢慢形成的:因为他们总是不适应老师的方法,慢慢地成绩就差了。这也可以从有的学生换个老师学习成绩就上来了找到依据。老师要对每个学生对症下药,要求很高,班大人多,老师不可能有这么多精力。所以要因材施教和进行小班教学。
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是带着抱怨的心情冲进办公室,而办公桌上的杯子早已被同事给倒上了开水;自己有事了中午值班,同事主动帮着自己值班;感冒了,同事帮忙看班,学生亲切的一句问候,甚至一个微笑,点点滴滴,温暖和谐,有这样团结包容的团队,这样一群可亲可爱的孩子。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心情又在乌云之后忽然变成了晴天。
是的,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学生,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其实不管是责任心、细心,还是宽容心,只要我们拥有阳光般的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从今后,努力做个不抱怨的老师,不抱怨孩子的犯错,不抱怨家长,不抱怨自己的选择!怀一颗宽容的心,在温暖和谐的办公大家庭中,怀着阳光的心态去迎接每一天。
抱怨产生不了任何喜悦,也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会让我们的负面情绪不断叠加,从而产生更多的不快。教育是一种智慧,教师要具有育人的智慧。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如果抛弃让学生人人“灿烂”的想法,顺应自然,那么孩子们的笑脸会不会更多些呢?就像有些老师,学生考了96分还是不够,似乎只有100分才能算优秀。我们教师总是不满足于孩子的成绩。就像有的学生上课稍不认真,一旦被老师抓住,马上就会被批评一顿;下课跟同学有些小摩擦,又被认为是打架。其实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一堂课40分钟,谁能保证什么小动作也不做。只要学生改正过来就行了。“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小摩擦,也不那么紧要。”这正如自然万物的生长一样,在摩擦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的艺术。因此,我们教师让学生在摩擦中学会生存,在摩擦中成长,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必代劳。
我们教师经常也会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怎么那么坐不住?怎么那么难教?怎么那么不爱学习?家长怎么也不管管?其实,冷静想想,可能是我们教师有些小题大做了,上课思想开小差,我们提醒一下就行了;和同学闹矛盾,告诉他们要友好相处,不能太冲动。其实转脸他们也就忘了所有的矛盾了。有的同学作业没做齐,可能确实是家里有事,给耽误了,也只是偶尔没有完成。有的同学考试没考好,因为他就只能考成那样,也就那水平,他已经尽力了。当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我们教师要试着相信自己的学生,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一来,不但问题能迎刃而解,师生双方都学会了好多道理。
有的事情,我觉得只要跟孩子好好说说就行了。毕竟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关键是他不要放弃学习,继续努力,我们没必要严加管教,另眼看待,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对学生要多加鼓励,少些批评,鼓励他们。
每个孩子成长阶段的需要不尽相同,懵懂无知的时候要知道灌输引导;渐渐长大些便要放手;等他完全独立了还有鞭策鼓励。爱不是只用单一的方式一路贯彻到底,爱是讲层次的。只要善于引导,灵活多样的使用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天才可能就出现我们的手中。我们应该更用心的去教学生,去感受学生。去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另一份财富。如果用心,是可以教给学生很多东西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学生成不了博士不要紧,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意义更大一些!我们给学生希望,他们就成为我们的希望了。你是笑着面对自己的希望呢,还是苦着面对自己的希望呢?笑着面对希望,希望会越来越多,你会找到越来越多的快乐!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时注意,保持快乐的心情,做个阳光老师。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