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SCL11087谢巧琳 国学班 期中 我读《儒林外史》有感
我读《儒林外史》有感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众多读书人的形象,最成功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那些被科举八股毒害的人。这些人在名缰利索的牵引下现出的丑态,做出的丑事,让人触目惊心。如进了几十年考场,后来侥幸考中又出尽洋相的周进、范进;获得名利地位后就无恶不作的严大位;原本勤劳孝顺、后来被名利与八股迷了心窍,做出种种劣迹的匡超人;为了当名人而冒名顶替四处行骗的牛浦;粗通文墨、在乡村招摇撞骗的杨执中、权勿用;以招贤纳才为荣、借以扬名却屡次上当的娄氏公子;虽为女流却热衷八股的鲁小姐等等。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就错了。读书对这些人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物的表现,真实地反映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扭曲,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当然,在书中也是有些可以学习的对象。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荷花的名笔。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科举、官场,可是它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其价值。社会在前进,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一生全部在追求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历史便是明镜,而古典小说则是历史的缩影。
第二篇:我读国学经典有感
读国学经典心得与体会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二、勤于好学,终身不懈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学问。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备条件,决不能忽略不顾。否则,一味埋头蛮干,难免会有差谬,也就是说,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这些观点和思想,我们今天要认真总结和借鉴。一是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以知识,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品质,即坚持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二是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读书成为习惯,终身不懈。三是新课改的新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教师除了自己终身学习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勤于好学,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利于将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人,这里给我们的另一点启示是:一是要有终生从教(至少是从教期间)无怨无恨无悔无倦,充满激情,始终如一,热爱教育的情感。二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分城乡、干群、贫富,男女等因素,对他们的态度要一样。三是教法要灵活,要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包括表扬、批评、要求等,否则,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产生师生隔阂,仇恨的心理。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批评学生要讲辩证法》,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我认为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思想。
三、修己治人,仁爱至上
孔子无论谈“修己”还是“治人”,最终归依还是人生道德。孔子所重视的德行,所包括的范围甚广,而这些都可用“仁爱”来总括。“仁爱”是孔子所树立的最高的人生道德理想。在《论语》中有一百多次提到“仁”,虽然具体语境的差异各不相同,但所指都是一种道德的修养境界,是一切德行的总和,孔子提出“仁爱”,是对人的情感、情操、修养的重视。“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些胁肩谄笑,趋炎附势,出于利欲诱惑而屈己的人的行为
不是“仁”。何谓“仁”?“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仁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认为恭敬就不会招致欺侮,宽容就能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守信就会得到人们的信任,机敏就会取得成就,而慈善就容易调遣别人。这就是孔子认为的“仁”的五者能行天下的理由。当然,孔子关于“仁”的言论还有很多,但就教师的为人准则,只此几点,我认为就足够矣。可见,孔子仁德思想的深远影响。一是教师不可培养“巧言令色”者,而要培养有独立个性,执着追求,宽容他人,忠于祖国,有益社会的人。二是教师个人的为人处事态度,对他人要“恭敬”,只有恭敬地对待他人,才能少生矛盾和误会,甚至纠纷,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思考自己该思考的问题,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提高办事效率。三是教师要诚信做人,“信则人仁焉”。教师的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它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因此,教师在与人打交道过程中,一定要讲诚信,否则,你就会失去影响力,号召力,有损自身的形象,尤其是在和家长、学生打交道时,事先一定要认真思考,不能做到的不要承诺,已承诺的要准时按要求兑现,包括我们对学生的奖惩,对学生的要求等。四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慈善,“惠则足以使人”,慈善,在我看来,就是关心、关爱、关怀学生,这种关心、关爱应该是全面的,不仅是学习方面,还有生活方面,情感思想方面,不仅是大事情,而应该体现在细微处。有老师抱怨,学生不听话,不好管,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给予了他们多少爱,多少关心,不然,怎么不能“足以使人”呢?五是对待家长和学生要宽容,教师观念要改变,不能居高临下地要求和训斥家长和学生。首先要知道,没有了学生,教师的位置也就不存在了,存在的教师也就没有意义了,再者,我们要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作为家长的时候接受其他老师“教育”时的心情是不是很好。第三,我们的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考虑问题不可能每一件都很成熟,既使是成年人也不可能做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发现学生缺点和错误时,要有宽容的态度,善意地指出并引导他们改正,日后他会终身不忘,感激不尽,尤其是不能以当年老师“教育”我们的错误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学生,更不可以野蛮的“出于好心”的违法方法去教育学生。这样只能是“不得众”,甚至是断送自己。
总之,孔子《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研究《论语》,体会《论语》的精华思想,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让中华古老的文化精粹,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易中天说,集结《论语》的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孔子,是大众的孔子,是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我们作为教师,因为孔子而自豪。
教师的工作平凡,教师的职业崇高,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的使命光荣,教师的报酬微薄,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们每天该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我们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第三篇:读《我班流行写小说》有感
读《我班流行写小说》有感
“哈哈哈哈,太、太、太搞笑了。”你一定想知道我在笑什么,不用猜了,我来告诉你吧:我在笑“阳光姐姐”写的这本名叫《我班流行写小说》。看完这本书我的肚皮都快笑破了。因为“阳光姐姐”写的书语言都非常幽默,不如我给你说一两句让你也开心开心,比如“严刑拷打”之后,就是“逼供”了。如有雷同,纯属见鬼等等,好笑吧。笑也笑过了,开始进入“正题”了。现在我来说说这本书的故事大概:这本书的主角名叫宁佳心,女,十二岁(六年级,比我大),外号:夹心饼干,笔名:依贝丸(因为她很喜欢吃丸子),官职:文艺委员,死党:黄小月,卢竞。主角介绍完了,该说故事情节了:这个宁佳心看了她姨妈给她买的小说,看完之后打算自己写小说,不过只能是偷偷地写,因为她毕竟还是个女生不好意思让别人知道她在写小说,而且她还很怕她的班主任陆老师随时发现,因为这个陆老师不让学生们看小说、上网,更别说让学生写小说了,因此,她们班看小说就像在做地下工作。就在宁佳心开始写小说时,她的同桌也开始写小说了,可是宁佳心的同桌不像宁佳心那样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写小说,而是到处吹嘘自己在写一部长达10万字的小说。后来宁佳心的死党也开始写小说了。但都不和宁佳心写的一个类型,宁佳心写的是一个亲情故事,名叫《水蜜桃别墅》,黄小月和卢竞写的都是幽默风趣的故事,名字分别叫《同桌冤家对对碰》和《小子,别和我耍酷》,她们仨人组成了一组合名字叫做“丸子军团”,而且她们的小说里有许多幽默可笑的语言,除了前面提到的还有许多我就不一一说了。还有后来她们的班主任换了一个年轻而又温柔的,和以前的班主任的做法完全相反。于是她们把小说发表到网上,有许多人都说好,只有一个网名叫“好心人”的人说不好。最后连“阳光姐姐”都要把她们的小说出版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老师好心不让学生上网、看小说。可是上网也不是什么坏,主要看你怎么用它,如果不分白天黑夜的上网当然不行,适当的上网事可以的。看小说能带来好处也能带来坏处,如果看那些黄色的书是不行的。我知道了做一件事要坚持不懈如果是好事最后一定会有回报。
铜山县实验小学五年级:马冲
第四篇:读给我一个班,我便心满意足了有感
薛瑞萍,我是在“现代与经典”活动中认识的,读给我一个班,我便心满意足了有感。一开始对这位很为朴素的老师并不以为然,后来听了她热情洋溢的报告后,一口气为孩子买了三本她所主编的《每日必诵》。也正是从薛老师的报告中让我懂得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带领孩子好好读书是一件多么重要的工作。前段时间看到了薛老师所著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便认真拜读起来。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薛老师的一些班级教学的实例(许多与读书无关,是薛老师怎样对班级上的一些突发性事件的一些处理和写班级上的一些有特点的学生),这一部分我觉得做为家长可以多看看,因为小孩的一些特点是共同的,看看一个老师怎样对学生的一些行为的想法,作为家长在日常的教育孩子和行为中应该反思自已,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孩子日常的一些行为。
第二部分是薛老师对语文教学的一些看法,这一部分的一些内容,从一个家长的角度看,我觉得大部分值得一看。在对待语文的习题上,我觉得尤其值得一看。作为家长深知:一定量的复习与习题是孩子提高语文水平必需的,但是方式与方法上不是大量做题就能达到目的的,这一部分的内容中《挤干作业的水分》我觉得尤其值得做家长的好好想想(我自已也是一个小学3年级孩子的家长)。这一部分占二分之一内容的是薛老师对语文的认知与看法,从这里可以看到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语文的热爱。
第三部分是薛老师的一些读后感,比如对《论语》、《孟子》等一些经典文章的看法,也推荐了一些薛老师认为优秀的书目,读后感《读给我一个班,我便心满意足了有感》。对这部分的内容,我有些是不认同的,但是这些不认同并不影响我对这位老师的尊敬。这部分的内容,千人千面千种看法,我的意思就是如此。
在书中薛老师着重强调出阅读的重要性。由于语文的学习在于阅读,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书,读好书。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水平也能随之提高。薛老师指出:作为语文老师就是指导、督促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把孩子从教材这一方小得可怜的“水池”引到广阔的大海里,让他们在那里见识知识天地的美丽开阔,滋生领略无限风光的强烈愿望,以达到举一反
三、自求博取的目的。教师最能做的和最该做的就是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品位。当薛老师认识到这一点时,她就不遗余力地鼓励学生看书,甚至可以把课外读物拿进课堂,当学生作业完成之后便可以看各自带的书,时间宽松的时候也会让他们在统一的时间里集中阅读。这样能增加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白纸黑字,这就是语文。”语文课就是老师和学生的课堂。老师引导学生对白纸黑字有感情,就是好的语文课。作为老师,一定要立足文本,让学生与文本反复见面,教会学生怎样去读书,怎样读懂书。不需要花里胡哨的形式,尽量让语文课变得简单、纯粹而透明。“读书,写作,对话,思考。这就是语文。”薛老师说:“我爱读,带学生读;我爱写,带学生写;我爱思考,带学生思考。老师在台上口若悬河,灿若莲花,学生下面对答如流,滔滔不绝。这就是语文。”简单朴实的一段话,道出了薛老师教语文的“秘诀”。可要真正做到这些,又谈何容易?
《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这本书中讲述的都是有关作者和教育的故事,记录着作者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心灵和精神空间,同时以情动人,以自己的火点燃了学生,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关注和丰富情感世界的过程,成为智慧生成和人生态度、生活品质提升的过程。语言单纯,感情真挚,很值得一看。
第五篇:读《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有感[定稿]
真正的平等
《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这本书的作者是薛瑞萍。怎么介绍她呢?用她自己的话说:“语文老师薛瑞萍。”
在这本书中看到这么一个小小的故事,却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故事讲的是薛老师的儿子嘴很甜,心里却不愿意招呼一位老师。究其原因,只是因为他每次回应总是板着脸,顶多嗯一声,跟没听见一样。
看了故事,作为一名老师总难免对号入座一下。仔细想来,自己表现好像还不错。不光是在学生叫我时面带笑容地回应一声:“你好!”还会先向胆小内向的学生问好,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养成向别人问好的习惯,当然也为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
今天我就要借这“小”题“大”做一下,谈谈师生平等问题。
富兰克林有云:以恭谦对待上司,说明我尽职;以恭谦对待同事,说明我明礼;以恭谦对待弱者,说明我有德。作为一名老师,对待自己的上司和同事,当然会尽职而明礼,那是否会以恭谦对待我们的学生呢?以一个“德”字要求我们老师,这也不为过吧!
回想自己过去的态度,真想对以前的学生说声“对不起”。因为,那时的“平等”只不过是我挂在嘴边的顺口溜。当学生做错事时,我总是会大发雷霆;当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时,也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毫不留情地批评一番;成绩差的学生与成绩好的学生区别对待,就像是戴上了有色眼镜;叫学生做事情时,总是说“你干 XX,你干XX”,从不问他们愿不愿意;对学生说话总是“可以怎样,不可以怎样” „„
如今的我,因为读了更多的教育书籍,因为看了更多的案例,因为自己的反省,已经变了很多。现在把自己与学生做到真正的平等的几个方法和大家一起探讨探讨。
一、把学生作为班级的主人。
学生本来就是班级的主人,我这么一说似乎有些不正确。可是,我想还是有不少老师,尤其是任教低年级的老师,还是会抢了学生的“饭碗”。布置教室、选班干部、出黑板报等等一些班级事宜全被我们老师一手包办,而学生只是被告知要干什么干什么,这种喧宾夺主的事我们老师做了也是吃力不讨好。所以,我总是放手让学生去做,自己只是担起指导工作。
二、正确面对学生的错误。
最近学校在搞基建,活动场地小,孩子们总是在走廊上奔跑追逐。有一次,几个孩子在走廊上拉拉扯扯,一个孩子摔了一跤,下巴摔破了。发生这这件事后,我在班上明确指出“不可以在走廊、教室里奔跑追逐”,可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孩子是好动的,如果让他们一直呆在教室里是不行的,怎样才能让他们又能玩,又不会有危险呢?教育学家魏书生说过的一句话:“教育学生的时候,力争不要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让学生怎么样,不让学生怎么样,而要力争站在学生的心里,站在学生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么样,我们怎样做能更好!”想了很久,我决定加入到孩子的队伍中去,和孩子们一起玩。下课的时候,我就走到班级前的小小的空地上,和学生一起玩。每次我都被孩子团团围住,有的请我和他们一起跳牛皮筋,有的和我玩拍手唱儿歌的游戏,有的玩“丢手绢”。在我的陪同下,孩子们有秩序地进行活动着,我既能和他们交流,又能防止他们发生意外,真可谓一举两得啊!
三、蹲下身子看学生。
学生的年龄决定他们的思维。要想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那就要蹲下身子看学生。所以,经常回想自己的学生生活,换位思考,这对让学生和自己做到真正的平等非常有帮助。陶行知先生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把我们摆在儿童队伍里,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我们加入到儿童队伍里去成为一员,不是敷衍的,不是假冒的,而是真诚的,在情感方面要和小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
我的小学生活非常快乐,让我魂牵梦萦。上课时打瞌睡;放学后做值日时,拿着扫帚打战;周六、周日玩得影子都没有„„每当看到学生做这些事时,我总会想起自己快乐的童年时光,也自然会包容他们的这些缺点。因为我也曾经是学生。
把学生与自己放在同等地位,学生自然会爱你。让我们用薛老师的话共勉:“如果给我丰厚的收入,以及足够高的职位,我还会要求更多的东西。然而,只要他们是爱我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