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全县农村合作基金会注入自筹资金进度情况汇报(09年6月
关于全县原农村合作
基金会自筹专项资金情况汇报
县政府有关领导:
1999年7月1日,全县各乡镇原农村合作基金会全部清盘关闭。截止2008年8月底,全县先后进行四次大规模农村合作基金会股金兑付、放款回收活动,取得比较大的成效,股金余额由清盘关闭时的12531万元,下降到2717万元占78.32%;放款余额由清盘关闭时的11543万元,下降到4345万元占62.36%。2006年后,虽然采取多种措施,但取得效果不太明显。最近,县主要领导对原农村合作基金会股金兑付工作十分重视,多次在有关会议上提出具体要求,现仍有部分乡镇领导没有按县主要领导要求精神执行,自筹专项兑付资金迟迟不到账,下面将近期全县农村合作基金会自筹专项兑付资金进度情况汇报如下:
2006年初,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农村合作基金会个人股金兑付专项借款实施办法》(苏政办发[2006]7号)后,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下发了《灌云县农村合作基金个人股金兑付专项借款管理实施意见》(灌政发[2006]121号)文件,明确要求各乡镇在三年内(2008年春节前)必须把剩余个人股金全部兑付完毕。根据省政府的统一安排,三年共安排财政专项借款2300 1
万元。我县每年必须兑付股民股金1300万元,其中,省政府对我县财政采取贷款形式支持766万元,县乡自筹534万元。省财政借款的前提条件是,自筹资金到位后,才能拨专项借款资金。
2006年,县政府与省财政厅办理借款结算手续,同年取得了省政府专项贷款766元,同时县与各乡镇(鲁河除外)也办理乡镇向县财政借款手续。全县只有鲁河、东王集、同兴三乡镇没有完成股金兑付任务。
2007年、2008年两年,我县虽将农村合作基金会兑付工作列入了新农村建设目标责任状,县财政局、县委农工办认真贯彻落实,多次深入乡镇督查指导工作,并于2007年4月30日专门下发了《关于催解农村合作基金会自筹专项兑付资金的紧急通知》(灌委农[2007]8号),并派员到乡镇多次催解,但是效果甚微,两年中,还没有一个乡镇向县农村合作基金会个人股金兑付专户注入资金。
2009年,县主要领导对原农村合作基金会股金兑付工作十分重视,多次在开乡镇主要领导的会议上提出:做好原农村合作基金会股金兑付工作,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为了减轻各乡镇自筹专项兑付资金压力,将原各乡镇自筹资金任务减少一半。县委农工办和县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筹集农村合作基金会专项兑付资金的紧急通知》,要求各乡镇在2009年4月30日前将自筹专项兑付资金汇入县专户
结止6月24日请各乡镇接到通知后抓紧时间筹措基金
会专项兑付资金,并在2009年4月30日前汇入股金兑付专户。现仍有部分乡镇领导没有按县主要领导要求精神执行,全县19个有股金兑付任务的乡镇,只有10个乡镇完成任务,还有9个乡镇没有完成任务(详见《灌云县农村合作基金会自筹专项资金进度表》。
农村合作基金会自筹专项兑付资金的虽然任务十分艰巨,但必须要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如果再不及时兑付,极有可能引发股民群访事件,其后果不堪设想。
灌云县委农工办
二00九年六月二十四日
第二篇:农村合作基金会
温铁军: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兴衰史
由于农村合作基金会出现的产权不清晰、管理不善、政府过多干预、缺少有效监管、出现大面积的兑付风险等问题,1999年1月,全国2.1万个乡级和2.4万个村级农村合作基金会,全部被取缔,结束了农村合作基金会在中国10年左右的存在历史。以史为鉴,在我们倡导大胆扶持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的今天,我们刊发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这篇文章,以便让读者对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有更为深刻的了解。
由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放开了证券、期货、房地产等三个投机性较强的经济领域,而同时期全国范围资金高度稀缺导致市场利率偏高。农村合作基金会(主要是在乡镇级以上)也发生了与其他金融机构相类似、但却并不更严重的问题。于是,就在它发展到最高峰的1997年,上级做出了清理整顿、关闭合并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决定。随后的1998~1999年,尽管问题主要出在乡镇级,但村级基金会也同样落得被关闭的结局。
整顿和关闭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决定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很快得到了落实。同时也造成新的问题:一方面在行政性关闭基金会突然中断信用活动、必然造成大规模呆坏账的情况下,并没有安排上级风险准备金,而各地尽管向中央举债也根本无法满足上千亿兑付需要;因此引发基层乡村政府组织大量负债,最终都转化为农民和乡镇企业负担,这实际上已经类似于部分地方政府信用破产。另一方面农村资金净流出的问题更加严重,农业资金要素因此极度稀缺,基层的民间借贷和高利贷重新大面积发生。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产生和发展,绝不是偶然的经济现象
(一)人民公社改制过程中数以千亿的集体资产流失,各地于是按照中央要求对集体资产清理。通过建立基金会来实行“清财收欠,以欠转贷”,并且,由于当时中央政策的肯定甚至鼓励,在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农村资金融通形式的多样化和融通规模的逐步扩大也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从1984年到1992年,中央连续对合作基金会表示政策支持,有效地减弱了来自正规金融组织出于维护垄断利益和防止竞争而制造的巨大阻力,为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发展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政策环境。
(二)随着以家庭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的商品、货币关系得到强化。百万农村社区集体和两亿多农户家庭变为农村中最基本的财产主体和生产核算单位。迫于就业压力,大批农民转入非农产业,更多农户从事兼业生产,因此农村有着强烈投资需求,出现了多元化的民间信用主体,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产生了压力,要求有相应的灵活的资金融通机制和建立相应的金融机构。因此,农村改革的市场化进程,是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的前提。
(三)改革后农民收入水平较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增长,农村内部蕴藏的金融资源总量的迅速扩张。例如,198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4.9元,比1980年的191.3元净增353.6元。但进入80年代后期,由于城市受经济萧条影响需求下降导致农业徘徊不前,比较效益相对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的投资意愿。因此,对绝大多数以农业为主而其他投资渠道极为狭窄的一般农户来说,希望为自己手中有限的闲置资金找到一个既安全又能够带来更多收益的机会。这一时期,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增长。尽管农村内部的资金供给与需求同时增长,但国家垄断的金融体制不可能适应这种供需增长的形势,于是就有了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普遍发展。
(四)以农业银行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包括农村信用社),长期保持着垄断和封闭的运行方式,其主要职能是从农村吸收资金向非农产业转移,而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支持不足。进入八十年代,在农户成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后,农村信用社由过去主要面对数量较少的集体经济组织,转为面对数量众多的农户和其他经济主体。虽然进行了国家金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但越市场化越不适应小农经济的分散需求。一方面,国家不能打破国有银行的垄
断地位,也不能根本改变我国金融领域单一的所有制。另一方面,农行和信用社系统不仅受到国家信贷规模和结构的严格控制,而且曾经因大量资金沉淀于农产品收购,呆账、坏账比例较高,这就一度导致信用过度膨胀;加上其经营僵化,难以适应和满足农村改革与市场经济发展对金融的多元化需求。这些情况都为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产生和发展留下了较大的体制空间。
基层农村合作基金会诞生的主要内在动因
上述四方面背景性因素的动态变化,只是为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创造了外部条件,而最初的直接的动因则是为了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保障农村集体资产的安全和增值。
(一)重建集体积累机制,盘活用好集体资金。
这是一些地区萌发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最原始动因。在改变“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时,由于没有及时建立与村集体和农户两级产权结构相适应的农村积累和管理机制,使公社化时期留下的集体积累严重流失:
第一,在原有集体财产的处理过程中,不少地方出现毁坏、贪污、浪费现象。据估算,全国下放到户的财产约贬值40%,而且有相当部分折价款、社员个人或外单位的欠款没有收回。据1987年清财后对26个省、市、区的不完全统计,有30万村社干部贪污、盗窃集体财产,贪污挪用金额达11.7亿元。
第二,由于一些地方集体资金管理混乱,使用不当,不断出现“前清后乱”、“边清边欠”的现象,使集体资金大量流失的情况进一步恶化。一些地方乡村干部行政干预,盲目上项目,造成农村集体资金投向分散、混乱,资金周转呆滞。种种情况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拒交承包款和集体提留的现象时有发生,激化了农村干群矛盾,影响了基层安定团结。
第三,农村集体的大量积累资金存在信用社长期不用,但是当农民生产资金短缺时,他们又得以较高的利息向农行和信用社贷款,而且还经常贷不到。农民对此意见很大。
面对上述问题,一些地方在清理整顿村级集体财务的基础上,把集体资金折股到户建立合作基金会,进而推行“村有乡管”制度,在乡村内部开展资金融通活动。也有些地方把“以欠转贷”与合作基金会业务结合起来,促进了农村集体回收欠款。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建立和运行,对集体资金起到了管好用活的作用,既制止了集体资金的损失浪费,又实现了集体积累的保本增值。
(二)寻求新的农业投入保障机制。
在农村改革过程中,家庭承包制的推行和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引起了城市和乡村、中央和地方利益关系的调整;而财政包干和投资体制的改革,客观上又造成了农业投入比例过低,并因而产生了传统农区农民收入下降、地方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弃耕撂荒普遍发生、农业发展乏力等综合性问题。
在市场化进程中,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比较利益低下,社会资金很难向农业转移。因此,如果不按产业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农业的生存与发展将失去保障。但是,中国改革的现实情况使得对农业进行产业政策层面上的宏观调控比较困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财政改为“包干”制,是在“利改税”造成部门利益分野之后,政府内部解决利益主体差别化矛盾的表现。财政包干通过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支指标,来明确二者的利益关系,但是并没有明确二者对弱质农业予以保障的职责。更何况在我国基本完成了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后,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成倍地高于农业,因而政府财政非农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利益背景。自从“利改税”和“财政包干”之后,农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大幅度下降,长期在历史最低比例上徘徊。
第二,农村集体积累能力减弱,对农业的投入减少。据统计,农村集体提留占纯收入的比重由1978年的16.7%降到1988年的10.2%;乡镇企业支农资金也由1979~1983年5年的154亿元降到1984~1988年的55亿元。而对农民来说,由于农业风险较大,加之比较利益低下,获得15年或30年农地承包权并不意味着增加投入,实际上农户投资行为已经趋于非农化。
第三,为农村金融主体的农行和信用社,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村货币资本流出农业的主要渠道,流出量随着农民收入提高、存款增加而增加。尤其值得注意的利益矛盾是,80年代中期以来财政连年赤字,农产品购销补贴的包袱逐年被甩给流通部门,而流通部门又通过亏损挂账的形式把负担转嫁给了农行。这就造成了农行逾期贷款过多。如我们1992年蹲点调查发现,农业大省安徽农行不正常资金占其贷款余额的38%,因此导致银行信用过度膨胀。1992年以后,农村金融机构既然以“市场化改革”为目标,必然追逐资金利润率,也越来越倾向于按比较利益和风险回避原则,逐步避开成本高、利益低、风险大的农业。这样一来,即使中央政策本身有着良好的愿望,要求增加农业投入,但是现有的行社体制及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使得政策缺乏可操作性。
总之,国家宏观调控的困难,使得在客观上需要一个新的农业投入保障机制来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三)弥补行社的信贷“真空”,抑制民间高利贷。
农村恢复户营经济之后,农行信用社仍然以集体为单位建立银行账户,一直不把农户作为信贷对象。此外,受国家信贷规模和结构的严格控制,农业银行和信用社事实上无法满足2亿多农户及各种农村经济主体千变万化的小额贷款业务。无法在农行信用社取得贷款的农村各类经济主体只能私自借贷,民间金融市场和高利贷一直客观存在,这造成了农村金融秩序的某种混乱,个别地方“抬会”、“摇会”垮台甚至危及安定团结。
而建立在农村社区内部的合作基金会,一方面填补了基层农村金融体制断层,其业务主要面向小农户从事行社业务不经济的小额信贷服务,能够以灵活的金融活动来弥补行社之不足。另一方面,从近些年的实践经验看,只有在那些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较好的地方,高利贷才得以被抑制。
地方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左右了乡镇级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发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后,各级地方政府面临两方面新的情况:一是国家对财政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改变了传统的财政统收统支方式,实行多种形式的财政分级包干体制,结果令地方政府支配自有财力的权限扩大,通过增大投资强化自身财政实力的内在冲动强烈;二是在银行企业化改革逐步推行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对农村正规金融组织的运行过程的影响力不断减弱,对区域内部资金的外流和农业资金的非农化缺乏调控能力。因此,在资金供需缺口日趋拉大的条件下,地方政府对建立与自身关系更为密切的区域性非银行金融组织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希望通过有效的融资活动增强对农村金融资源的控制力,缓解本地区的资金短缺。
在中国,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是一个体系完整、上下贯通的组织系统,负责对农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政策指导和事业服务,负有监管农村集体财务、保障农村集体资金安全的基本职责。长期以来,担负清理整顿农村财务的繁重任务,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他们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用运动式的清理方式,注定了无法走出“前清后乱”、“越清越乱”的怪圈。因此探索新的集体资产管理办法,以建立制度规范的方式防止集体资金流失,是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自上而下的强烈愿望。
不能忽视的是,在地方财政拮据条件下,主要依靠财政资金供养的农业行政管理队伍大多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窘境中,工作条件差、收入水平低的情况极为普遍。尽管付出了很大努力监管数量可观的农村新、老资金积累,但其自身却始终无法从中获得直接或间接的受益,只有管理权而没有获益权。因此,农村特别是乡镇级行政管理部门对把集体资
金从“死钱变活钱”,在融通中实现资金增值,并从中得到管理收益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热情。
农村合作基金会,是社区内为农业、农民、农村服务的资金互助组织,不是金融机构。徽标
农业部负责制定有关的政策法规,指导农村合作基金会的管理和发展。地方农业行政部门为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主管部门。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对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并会同农业行政部门对违反规定办理存贷款业务的行为进行处理。农村合作基金会要维护其合法权益,规范其行为,有关部门要一如既往指导和支持农村合作基金会健康发展。坚持正确方向。要做到“四坚持”、“四防止”:即坚持互助性,防止办成金融机构;坚持社区性,防止资金外流;坚持群众性,防止走“官办”道路;坚持民主性,防止变成领导干部“小金库”。建立健全制度。强化监督管理。要通过上述工作,做到办会方向正确,办会质量提高。
第三篇:唐董汇报材料(省农村基金会)
锐意进取 全面创新
多元发展 再创辉煌
——在省农村文化建设基金会第一届第二次理事会议上的讲话
万凯源商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唐闻骏
尊敬的颜主任、蔡书记、各位领导及新闻媒体朋友:
上午好,今天,我非常荣幸地了迎来各位尊贵的客人,也非常感谢与会各位领导对万凯源长此以往的支持,在此,我谨代表万凯源领导班子及其全体员工向各位领导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借此机会,我向在座的各位领导作一个简单的汇报。
一、企业基本情况
万凯源商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0年5月,是一家集连锁超市、现代物流、传媒文化、中西餐厅、农业休闲、度假娱乐、老年事业、机电制造于一体的多业态运作,多元化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注册资金5580万元,现有员工2000余人,年销售额达8亿余元,年创税收1000多万元。
公司成立以来,多次被省、市政府授予“讲诚信、保质量先进单位”、“消费者信得过单位”、“放心食品商场”、“湖南省优秀民营企业”、“再就业先进单位”等,2005年被国家商务部授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先进单位、2009年被评为湘潭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主要工作措施
1、深入农村,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完善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2005年商务部提出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万凯源立即响应号召,立即实施“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市场工程,让“不方便,不安全,不实惠”不再成为目前农村消费现状,公司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完善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将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扩展到农村市场。并逐步实现网络系统现代化,让配送中心和乡村直营超市建立局域网,严格按照连锁配套经营模式,秉持“六统一”的管理手段,即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物流配送、统一服装、统一招牌、统一标识,一来有效杜绝目前农村商品鱼目混珠,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的现状,有效地杜绝了各种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流通;二是确保农民兄弟买到货真价实的商品,真正维护农村市场秩序和保证农民的权益。
2006年2月28日国家商务部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现场会上,公司受到了国家商务部时任部长***的高度表扬和肯定,同时,中央及省市媒体高度评价我公司“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所取得的成绩,并把我公司成功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
2005年以来万凯源投入近700万元,进行“万村千乡”农家店直营及加盟、配送中心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等工程建设。在大力发展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搞活农村商贸流通的同时,利用自身的连锁超市优势,采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物流体系,实施与本地的蔬菜、湘莲瓜果基地和畜禽专业户签订年采购合同,从农产品生产地域农业专业合作社签订定向收购协议,通过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了鲜活农产品的损耗,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
公司实施“万村千乡”、“农超对接”项目以来,已设立万凯源湘潭湘九红、湘潭全丰、韶山永红村农产品基地,护潭水产品养殖基地,以及中路铺镇雁芙生态养殖基地等,形成“公司+基地+协会+加工+销售”的农业产业链,建立无公害、有机蔬菜基地,努力推进“农产品绿色化”、“绿色产品超市化”、“超市产品品牌化”的进程,我公司已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美一嘉”食品加工商标,我们将积极利用公司开展的“万村千乡”工程优势,在整个超市网点设立“特色农产品专柜”进行销售,把这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特色农产品 2
打造成“美一嘉”驰名商品,走出湖南,走向全国乃至全球,真正做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国家增税”。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以来,真正使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至今,公司在湘潭县22个乡镇、142个村开展“万村千乡”加盟超市280余家,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 1000余人。
为完善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有效解决因各乡镇加盟店配送商品路途远的现状,提高配送率,降低企业流通成本,2009年,经省、市发改委批准立项,在湘潭县天易示范区新建万村千乡物流中心,第一期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43亩,其中公司物流配送仓库13608平方米,冷藏冷冻库1000平方米,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系统和完善18家直营超市的冷藏冷冻配套设施建设。
2010年3月,该项目上报至国家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服务系统,并通过验收。同年已投入使用,是湘潭县最大的商业物流配送中心及最大的鲜活产品冷冻冷藏库。
2、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弘扬湖湘文化精粹
为积极响应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文化强市”战略部署,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艺术,推进书法艺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促进湘潭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2009年,我公司投资3000万元,打造拥有300余平米艺术品销售门店和4200余平米的书画艺术交流中心,同年底,湘潭被授牌为“中国书画名城”,是第7个荣获“中国书法名城”荣誉称号的城市,也是湖南唯一获此荣耀。
公司与湘潭市书协共同承办了由中国书协主管、中国书法名城联谊会主办的《中国书法名城》杂志,该杂志是中国书法名城联谊会会刊,是全国唯一的《中国书法名城》杂志。
2009年9月5日,《中国书法名城》杂志创刊首发式,该仪式在 3
万凯源书画名城隆重启动,来自全国各地100多位知名书画家参加了仪式,国家、省书协等领导出席了仪式。公司秉承“走出去、引进来”的经营理念,把书画名城定义为湘潭最大的“文化艺术礼品城”,并多次成功举办各类书画交流座谈会,书画比赛、拍卖会、书画展览,譬如近期承接了第三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
公司已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一些艺术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将开展实质性的艺术交流活动,致力于将湘潭本土艺术家的作品推向全国,同时与国外艺术机构建立联系,将中国传统艺术推介到国外,致力于将万凯源书画名城打造成湖南,乃至整个中南地区极具影响力的文化艺术礼品城,成为湘潭市文化产业领域里招牌式企业,向全世界宣传湘潭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更好地服务于我市“两型社会”建设。
3、多元化经营,跨市发展,进军百货
2011年6月22日,我公司在浏阳鑫远名城项目成功签约,该项目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元,公司将此项目定位“万凯源高端时尚购物广场”,开业后将是公司规模最大、功能最齐、档次最高的购物广场。
浏阳购物广场地理位臵优越,交通便利,周边居住户密集,是较为理想的经营场所。
目前,多元化经营已成为零售企业谋求更大发展的主流趋势,经营业态从“单一超市”到“超市+百货”齐头并举,实现战略性转变是 4
零售行业的共识。万凯源将在浏阳实施“超市+百货”的业态,多元化发展可以使我公司在两个业态间产生战略协同性,从而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浏阳作为公司选定的首座湘潭区域外的分区域,将实现我公司 “跨市经营、进军百货”两大发展战略,意义十分重大。公司一直以来都把多元化业态和拓展外地市场作为发展战略,成功进驻浏阳可以说是公司走出湘潭面向全省、辐射全国迈进的第一步。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1、公司计划5年内在省内开出100家连锁超市,实现年收入50亿元,安排下岗失业人员10000余人。
2、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增加农村加盟店1000家,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10000余人。同时,公司将组织更专业的团队,专门负责该项目实施工作。计划2012年发展改造农家店50家,城市社区加盟店20家,选择条件具备的乡村,建设直营店10家,将重点放在目前还没有农家店的偏远乡村,使农家店更深入农村。公司决定,今年提高对农家店的投资,加大扶持力度,保证改造后的农家店标准高于往年。3、2012年,公司计划投入3000万元,完善书画设施建设,丰富书画活动内容,打响品牌,充分发挥书画名城的作用,大力培育书画专业市场,打造中国书画交易集散地。还将与中央电视台“寻宝”栏目引进湘潭,进一步扩大湘潭影响力,全力推动湘潭文化产业,将其打造为湖南书画会展特色城市,全面提升湘潭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擦亮“中国书法名城”这一金字招牌。
4、力争两年的时间实行员工持股计划,加快企业的发展,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向心力。公司还将实行“感情留人、事业留人、薪水留人、股份留人”为重点,留住真正人才,从而使万凯源在五年,力争三年达到中小板块上市的目标奠定基础。
四、目前存在的困难
在这里,我诚恳且迫切地请求省、市两级给予大力支持:
1、将浏阳鑫远名城万凯源时尚购物广场项目纳入招商引资范畴中,在税费等方面给浏阳鑫远名城项目建设以最大的优惠。
2、希望各界媒体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途径,采取多项措施加大对我公司“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的宣传;积极助推“中国书法名城”,让湖湘文化传承中国各地。
公司坚持用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省、市各级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凭借自身精英团队,先进的管理理念等资源共同打造长株潭经济带的新崛起,万凯源有能力有信心为湘潭乃至全省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领导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第四篇: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我县农副产物资源丰富,但由于缺少组织带动,抗御风险的能力不强。近年来,我县把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积极推进种、养、加和信息、技术、销售等领域发展,较好地解决了政府“包”不了、村集体“统”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促进了农村发展、农民增收。2011年,全县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32个,合作社成员达到2832户,实现纯收入32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380元,高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7.3%。
(一)抓典型宣传,加快推广步伐。我县专业合作组织推广之初,一些村社干部和群众由于缺少了解,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为此,我们总结了让字镇红辣椒协会、所字镇则字村农机合作社等一批章程比较规范,组织比较健全,制度比较完善,利益连接机制比较好的专业合作组织典型,做到“可看、可学,有效益”并积极宣传和推广,使农民认识到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通过合作社典型的示范带动,让广大农户从依赖政府,依赖集体的习惯定势中走出来,自觉自愿的参与或创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新的经济联合发展之路。同时,我们还组织村社干部和群众到发展 1
较好的合作社实地参观学习,让农民亲身感受到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效果,亲眼看到经济合作组织带来的效益,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通过几年的发展,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渗透到全县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领域,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格局,以粘玉米为主的速冻食品、红辣椒、食用菌、肉牛(羊)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让字镇辣椒协会、所字镇则字村农机合作社、所字镇前入村谷子合作社、严字乡君字村农牧特产供销合作社4大经济合作组织辐射带动2万多农户。
(二)抓服务指导,实现良性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涵盖范围广,涉及农业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为此,我们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鼓励农村专业大户、村级基层组织、农技人员、龙头企业和民间资本,利用生产、经营、技术、品牌等优势领办、创办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切实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县农业、畜牧、农机、科技等部门牵头,组成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领导小组,重点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销售等方面进行指导和服务,进一步提高合作组织的经营水平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制定实施了《乾安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明确了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目标任务。特别是对基础条件好、带动作用强、发展潜力大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资金扶持、项目拉动、技术指导、信息
服务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合作组织为社(会)员服务的水平,增强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在带动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其他合作组织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目前,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在全县各乡镇(场、园区)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收购、销售、农资供应和技术服务等网点,形成了“协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基本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在各类经济合作组织的带动下,2011年全县共发展粘玉米、红辣椒、谷子等经济作物35万亩。
(三)抓规范管理,提升发展水平。随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及服务范围的拓展,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我们从规范管理入手,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工作中,针对部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注册登记不及时、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运作不规范等问题,制定了《乾安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管理办法》,确保合作经济组织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依章办事。建立健全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体制,明确了管理职能,促进了内部制度建设。目前,通过规范化生产,极大维护了合作组织成员的利益,提升了乾安农产品形象。2011年,我县前入村谷子合作社等多个专业合作组织在合作社内部发出倡议:不掺杂使假,不以次充优,不扰乱市场,不蒙骗客商,杜绝残留毒素大的农药,喷
施有机生物肥,发展高标准无公害农产品。目前,通过抓规范管理,我县大部分合作组织做到了“三有”:即有健全的组织机构、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几年来,我县先后有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社。乾安黄小米获得国家地理标识认证。安字镇西字村农机合作社的“吉原村”绿色葵花籽获得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
以上是我县在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方面的一点探索,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也还存在许多不足,今后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重点在提高农业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上下功夫,加快乾安现代农业发展,为推动松原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福建省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专项借款管理办法
【法规分类号】C622054200003 【标题】福建省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专项借款管理办法 【时效性】有效
【颁布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颁布日期】2000.09.01 【实施日期】2000.09.01 【失效日期】 【内容分类】其它
【文号】闽政办(2000)187号 【题注】 【正文】
第一条 为维护我省农村经济、金融和社会稳定,用好管好省政府向国务院申请的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专项借款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到期归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地方政府向中央专项借款管理规定》(银发[2000]148号),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项借款按照“自愿申请、严格审批、专款专用、统借统还、封闭运行、专户管理”的原则进行管理。
第三条 专项借款仅用于兑付准备关闭的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个人债务,不得用于其他开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下一级政府清收农村合作基金会各项贷款的比例必须达到38%,方可向上一级政府申请专项借款。
第四条 省财政厅根据省政府的授权同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签订《专项借款协议》,福建兴业银行(承贷行)分别与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签订《专项借款合同》,以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
第五条 各乡(镇)、县(市、区)、宁德地区行政公署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逐级向上一级政府自愿申请专项借款,并出具如期归还专项借款本息的财政承诺函。
第六条 宁德地区行政公署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县(市、区)、乡(镇)政府提出的专项借款申请,分别由省、地(市)、县(市、区)财政部门、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办公室审核后,报同级政府批准,确定专项借款数额。
第七条 专项借款数额确定后,由上一级财政部门与下一级财政部门签订专项借款协议,并由上一级财政部门通过专户向下一级财政部门拨付资金。
下一级政府作为债务人,同级财政部门作为债务人代表。债务人及其代表必须按借款协议规定,统一筹措资金,统一归还本金和利息。
第八条 专项借款使用期限为6年,从划拨至专户之日起计息,借款期内按季付息,从第二年开始按比例归还本金,也可提前归还部分或全部借款。专项借款利率按年利率2.25%计息。
第九条 为便于专项借款资金的使用和监管,省财政厅在福建兴业银行开设专户,用于专项借款的拨付、还本付息等。各地(市)、县(市、区)财政局必须在当地的兴业银行分支机构开设专户。无兴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地方,可在当地农村信用合作社或联社开设专户,并报上一级财政部门、人民银行、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办公室备案。专项借款要与其他资金严格分开,实行专户管理,通过专户进行资金的拨付、核算和偿还。
第十条 专项借款协议一经签订,宁德地区行政公署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县(市、区)政府必须承担专项借款按期还本付息的责任。凡不能按期偿还本息的,上一级财政部门可从上下级财政结算、往来款项或其它资金中扣回。
第十一条 宁德地区行政公署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县(市、区)政府要成立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专项借款管理办公室,成员由政府办、财政、人民银行、农业、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办公室、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和农村信用社的领导组成,办公室主任由财政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担任。
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专项借款管理办公室负责专项借款的监管,按时逐级报送专项借款的使用情况及有关报表数据,督促专项借款资金偿还到位。如发现债务人有违反本管理办法和借款协议规定的,应及时向政府报告,并采取冻结资金、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等措施,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安全运行。
第十二条 各地(市)可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村委会和农村合作基金会申请专项借款的具体办法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制定,报地区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或地区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授权的部门审批。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 国家信息中心【国家法规数据库】提供,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