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芙蓉汉城居民健身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2 15:10: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芙蓉汉城居民健身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芙蓉汉城居民健身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关于芙蓉汉城居民健身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芙蓉汉城居民健身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2010.03.17

当前,我区的群众性健身事业与经济还有社会发展存在着差距,居民健身的工作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还不够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还不够广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方面还有巨大的差距。与此同时,政府为了了解我区的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及群众对于健身设施的投入数量与开放程度进行了调查,进而采取了必要的措施,来提高人民的健身意识和满足人们的健身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涪城区进行详细、科学的调查分析来了解健身工作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具有城市特点的健身体系,不断加大群众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力度,掀起了重在参与、崇尚体育、踊跃健身的热潮,焕发了群众体育的生机和活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根据我们小组较为全面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发现公园里有许多营业性健身设备,它为人们提供了健身场所。居民健身工程呈现以下特点:

(1)居民健身设施不断加强。芙蓉汉城修建了占地几百平方米的科学家公园,每天在早中晚三个时段都有大量的居民到此锻炼身体。国家政府还加大建设公园中的营业性健身设施,吸引着更多的居民主动

参与锻炼。国家加大对健身设施的经济投入,在多处修建健身设施,为群众需求提供保障。

(2)居民健身网络体系不断健全。以市全民健身领导小组为龙头,各区、市均成立了在相应的全民健身领导小组,所有街道(镇)建立了文化站(点)。

(3)群众健身活动丰富多彩。芙蓉汉城居民自觉参加举行的居民健身万人健康跑、居民健身万人登山和社区健身节等,广大市民踊跃参与。居民自行锻炼的方式丰富多彩。更有许多其他居民自行组织的丰富多彩的健身运动。

二、存在的问题

(1)对居民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调查资料显示至少还20%的城市居民对锻炼身体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还有20%的居民认为没有坚持锻炼的必要。

(2)设施不能满足群众的健身需要。一些新建小区没有预留健身用地,缺少健身设施。社区健身场地普遍较少,健身器材数量、品种较少,缺乏管理和维护。一些健身用地设施损坏后不能及时维修和更新,影响使用。调查资料显示有75%的居民对健身设施和场地不满意。他们认为设备不能真正地为民所用,也没有人能正确的指导他们使用这些健身器材。

(3)居民健身活动城乡发展不平衡。由于受思想观念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农民参与活动的人数较少,健身设施的匮乏和分布不均,在客观

上限制了农民健身,并且农民自己也认为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来锻炼身体。

(4)芙蓉汉城经营性健身场所稀少。经营性健身场所在芙蓉汉城范围内几乎没有,居民只能到免费开放的场所进行一些简单的锻炼,这种锻炼并不能达到健身的目的,只是满足了一些人娱乐的兴趣,因此这些场所锻炼并没有真正的意义,有些居民认为在这里锻炼也只是浪费。

三、几点建议

(1)加强对居民健身的重视、宣传和指导。居民健身运动对于提高群众身体素质、调节身心健康、改善人际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健身是一项多元、综合性的社会系统,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重视和支持。

(2)多方筹措资金建设居民健身场所设施。政府应逐步增加对体育施设建设的投入。积极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构建居民健身设施网络,支持居民健身活动在新建、改扩建居民小区时,预留公共体育设施场地,配建公共体育设施,确保对健身场地的使用落到实处。加大农村健身设施的建设力度,积极开展适合农民锻炼的体育健身活动。

(3)实现各类健身场地设施资源居民共享。充分利用公共体育场所设施资源,提高现有场地使用效率,最大限度的为居民健身服务;缓解健身场所场地不足的矛盾。体育场的设施在不影响安全的情况下向社会开放。

(4)加强对健身场所的管理力度。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体育健身场所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体育设施使用、维修、安全、卫生等管理制度,设立健康锻炼身体咨询部门,向居民提供健身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让居民能够正确地使用仪器,真正达到健身的目的。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认识到锻炼身体对人们来说是何等地重要,然而器材的不足会导致人们失去锻炼的兴趣,并且锻炼的人越多,人们对锻炼的兴趣便越大,而且这次调查也让我们检验了生活中的乐趣和团结合作的快乐。

【说明:本课题阅览了网上一些资料,并使用了一些有用的句子,做出了部分修改,如有相同,请原作者包涵。】

第二篇:社区居民健身舞调查报告

***社区健身舞蹈开展现状调查报告

守望者—X

摘要:健身舞蹈是以健身为目的,以舞蹈动作作为表现形式,以音乐为载体,是广大群众喜爱和接受的集健身、健心、健体、益智于一体的一项有益的健身活动。调查发现健身舞蹈作为体育中极富锻炼价值的运动项目,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本文对***社区健身舞蹈的开展状况进行了调研,试图对***社区舞蹈的开展现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社区健身舞蹈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更好地推动社区健身舞蹈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社区;健身舞蹈;开展

勃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本文对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1.2研究方法

1.2.1 查阅国内外有关社区健身舞蹈的期刊、论

***各居民社区进行调查。发放问卷400份,有效率100%。

2.2.1***社区居民健身舞蹈锻炼地点

***社区居民参加健身舞蹈锻炼主要以广场、公园为主,其中在广场达到了63.0%,公园占20.7%,小区空地占13.0%。而选择收费健身场所进行锻炼的人数非常少,只有

3.3%。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广场、公园环境好,不仅可以作为健身的场所,还可以作为休闲娱乐的地方,因此健身人群相对较多。

2.2***社区居民参加健身舞蹈的年龄情况

联合国对人类的年龄有一个新的划分:45-59 岁是中老年人;60-74 岁是年轻的老人;75-89岁是老年人;44 岁以下都属于年轻人,因此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社区参

加健身舞蹈的多为中老年人,尤其是离退休人员。

2.3***社区居民参加健身舞蹈的动机

***社区健身舞蹈爱好者参加健身舞蹈动机明确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

社区人们参加健身舞蹈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居民崇尚身心健康,追求精神生活的意识明显

增强,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较明确。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参加健身舞蹈的动机都

非常明确,有62.7%的主要是为了健身,其次16.75%、11.75%是因为娱乐和爱好。

2.4 ***社区居民参加健身舞蹈性别比例

***社区居民健身舞蹈爱好者绝大多数为女性,男性仅占有很少的一部分。而且根据

爱好参与到健身舞人群中。

2.5***社区居民参加健身舞蹈的类型

统舞蹈。

3.对策与建议

3.1善、更加规范。

3.23.3***社区健身舞蹈锻炼者都是自发组织

起来的,可以看出,他们还是希望有组织来管理、约束他们,希望社区体育部门能发挥组

织的效用,调动更多的社区居民来参见健身舞蹈锻炼。

3.4加大健身知识的宣传力度:应该加大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社区民了解体育活动对自身的健康的重要性,把健身舞蹈纳入县民日常锻炼的不可缺少的活动项目之一。对于普通人来说,广场舞更多的是日常生活的片段和习惯,是一种生活方

式的改变,但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它是一种文化内涵,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方式,是促

进社会文化发展、打造社会文化品牌、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推动社会文化的发

展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也能够让群众积极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丰富业余生活。因

此,我认为广场舞是一项值得普及和推广的健身活动。

附:

***社区居民广场健身舞调查问卷

您好!我是***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为了解***社区居民健身舞参与情

况进行了这次调查问卷,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协助。本次调查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所得

信息仅用于统计分析。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在每个问题所列出的答案上打√,或者说在***社区居民广场

调查人员:守望者—X

***学院

2012年9月

填表说明

1框内划

“√”

□女

2.请问您的年龄:

□30岁以下□30-40 岁□41-50岁

□51-60 岁□61岁以上

3.您的学历是:

□高中以下□高中□大专□本科

□本科以上□其他

4.请问您的身份:

□领导□公务员□工人□教师□外资员工□其他

5.您进行广场健身舞有多长时间了(请填写)________

6.您基本上每周几次广场健身舞

□一周一次□每周两至四次□每周五次以上

7.您喜欢的舞蹈类型是:

□交谊舞□民族传统舞蹈□迪斯科□流行舞□其它(请填写)_______

8.您参加健身舞时间一般在□早晨□中午□傍晚

9.您每次跳多长时间

□30分钟以下□30—60分钟□60—90分钟□9010.您参与健身舞的原因是

□娱乐健身□喜欢跳舞□打发时间□交友

□其他

11.□需要□不需要

12.□有,是兼职社会体育指导员□没有

13.□大众传媒的影响14.□广场、公园□社区内□学校

□其他

15.您是否参加过社区或政府性机关举办的比赛吗

□是□否

16.您认为社区应该为居民提供哪些体育服务

□提供体育场地设施□举办体育活动□宣传体育知识□指导体育活动□建立体育组织□其他

16.请谈谈您对广场健身舞的看法与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对您的大力支持,我再次表示感谢!!

第三篇:关于青岛市城阳区“居民健身情况”的调查报告

武汉工程大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3年月日

关于青岛市城阳区“居民健身情况”的调查报告 摘要: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广大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权益。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全面推进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奠定建设体育强国基础。为提高全民族体质及健康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谐和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调查背景:

目前,我区全民健身工作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有一段差距。城乡居民健身意识还不够强,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高,身体素质普遍较低,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还不够广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还不够多,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在向社会开放、满足群众开展体育锻炼的需要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健身事业的现状。只有根据科学调查的研究结果来制定相应的措施才能够更好的满足需求与进行建设。

调查目的:

了解城区全民健身的现状,以便在开展以后的工作,促进全民建设运动的开展,发展全民健身事业。通过调查青岛市城阳区群众对于全民健身常识的认知,进而采取合适的宣传方式适度的进行宣传,增强城区人民健身意识,使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多,身体素质明显提高。

调查时间及地点:

为2013年8月16日到19日。在城阳区体育场和城阳区世纪公园这两个主要地点展开随机询问调查。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各年龄间断的群众个人

调查内容及方式:

本次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中,我是以根据当地城市的实际情况,在城阳区体育场和城阳区世纪公园这两个主要地点展开随机询问调查,这两个地方健身的人数较多,而且并不是来自同一个居民区的,有一定的随机性,围绕人数,频率,设施数量,群众反映等展开。

本次调查活动以问卷形式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实地考察为辅助方法。问卷调查法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收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青岛市城阳区全民健身发展现况研究调查表

您好!本调查问卷旨在了青岛市城阳区全民健身的发展现状,以完成暑期社会调查和对城阳区全民健身发展现状的调查,特设置如下问题,恳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给出您的答案。本调查表仅仅用于学术研究,别无其他用途,并且会采用无名制,不会对您的生活带来任何影响。填答时只需在符合您看法的选项里用“√”标出即可,谢谢您的合作!

1. 您的性别是:

○男 ○女

2. 您的年龄段:

○1~17岁○18~30岁○31~40岁○41~50岁○51岁~60岁○61岁以上

3.您平时参加锻炼去得最多的场地是:

○体育馆 ○健身俱乐部 ○室外广场 ○健身路径

4.您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项目有哪些:

○广场舞 ○武术 ○跑步 ○游泳 ○健身操 ○球类 ○其他

5.您参加体育运动的强度:

○强度较轻(60分钟以内)○强度一般(1~2小时)○中等强度(2~3小

时)○强度较高(3小时以上)

6.您参加体育运动的频率:

○从不参加健身运动○只是偶尔参加○经常参加

7.影响您体育锻炼的因素:

○学习或工作太忙,即使有空也想休息 ○想运动但找不到同伴

○场地限制 ○不喜欢运动 ○其他

8.您希望将健身器材安装在什么地方公园

○ 社区 ○家里 ○广场○学校 ○ 其他

9.您的每年花费在健身上的费用

○几乎没有 ○较少○很多

10.您出来运动的时间是

○早上○下午○晚饭后

11.您认为使用健身器材锻炼的效果

○作用很大 ○作用较大 ○作用一般 ○ 作用不大 ○没有作用

生命在于运动,响应全民健身,有益心身。耽误您宝贵的时间帮助

我完成一项有意义的问卷调查。

谢谢!

调查结论:市民参加体育锻炼总体状况良好。社区居民健身的方式多种多样,时间、地点也不尽相同。

1.我们了解到喜欢与亲人 或朋友、邻居一起去锻炼的占74%,喜欢单独一人去的占33%;可以看出大部分人比较喜欢和他人一 起去锻炼,同时锻炼人们的交际能力;

2.我们还了解到早晨出来锻炼的占61%,晚饭后锻炼的占22%,下午锻炼的占17%,可以看出早晨出来锻炼的人占的的比重较大,一天之际在于晨,先有一个好的精 神状态,再开始一天的的工作;

3.了解到锻炼身体的地点选择去公园或广场的占53%,选择健身器材活 动场的占37%,而选择体育场、篮球场、排球场等地点的则很少。

4.,健身方式选择散步或急走(快速走)的占25%,参加集体活动(跳舞、跳操等)的占54%,通过健身器材锻炼的占19%,参加一些体育活 动(打篮球、打排球、踢足球、滑旱冰等)的占2%;由此可见人们喜欢到公园或广场参加跳舞、跳操 等集体活动来健身,健身器材充分的利用了起来,大人小孩都玩;市民体育锻炼形式以简单易行为主。市民体育锻炼形式也多种多样,但简单易行、技能要求不高、不受场地、人员、费用限制的锻炼形式更受到市民的欢迎。而参加篮球、排球等体育活动的却很少,这是因为社区中篮球、排球场地极少。

5.老年人的健身意识较强。老年人普遍比较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健身锻炼的意识比较强,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有很多老年人在小区、公园、绿地进行锻炼。调查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在51-60岁受访人群组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占 32.1%;而61岁及以上受访人群组中,该比例为42.5%,两组人群均远远高于年龄相对较轻的受访人群组。

6.同时了解到人们每次进行身体锻炼1—2小时的 占67%,而1小时以内的占11%,3小时以上的占22%,表明人们健身都会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锻炼,既要达到健身的目的,又不至于时间太长,过于疲劳。

7.《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公民有依法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法保障公民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健身计划》要求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锻炼强度中等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32%。调查数据显示。受访市民中,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和几乎每天都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合计为40.9%,已经初步达到国家《健身计划》的要求。但是,与《实施计划》设定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6%的要求相比,还有5个百分点的差距,需要全体市民在未来5年中共同努力,不断提高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水平。逾八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市民的健身时间超过半小时

8.在健身费用支出方面也有相似反映。当问及每年花费在健身上的费用时,在18岁及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受访市民中,63.4%回答“几乎没有费用”,而且每个年龄段中都是“几乎没有费用”占主要比例。尤其是 61岁及以上的老 年人中,近九成(89.5%)都以免费的健身场所作为自己锻炼的场所。

对于市民健身情况体现出的问题

1.青年人群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对体育锻炼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把体育作为一种生活爱好的比例还是不高。

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还不高,不同人群的健身活动发展不平衡,群众参加健身活动的科学化水平不高,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叫得响、效果好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还是比较稀缺,有待于进一步培育

3.市民健身活动都是自发组织,缺乏有效的科学引导,全民健身活动开展不平衡,全民健身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增强中青年人的健身意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4.全民健身活动场所、健身设施的数量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各个学校虽然都有体育场地,但因种种原因不能完全对外开放。因此,市民对健身场地设施的需求量得不到满足。

5.城乡建设普遍存在体育场地与主体设施不能同步建设现象,一些住宅小区规划中就没有体育健身场所的位置。

6.现有体育设施管理和维护不到位。一些设施和场地带“病”运行,或者根本无法使用,严重影响了体育设施功能的发挥。

关于市全民健身工作的建议

1.充分利用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和互联网站等应当加强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宣传报道,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增强公民健身意识

2.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组织实施体育课教学,开展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等体育活动,指导学生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大力发展城区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使用、管理、保护和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提供服务,应当遵守《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规定。

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应当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方便群众就近参加健身活动;农村地区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还应当考虑农村生产劳动和文化生活习惯

4.广泛开展职工体育活动。基层文化体育组织、学校、家庭应当加强合作,支持和引导学生参加校外体育活动。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妇女儿童中心等应当为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便利。

5.开展老年人体育。建立健全老年人体育协会、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团队。办好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和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活动。

6.办好群众性体育活动。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地就近”的原则,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主题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结语:

经过本人的不懈努力,历时4天的居民健身状况调查告一段落,从中也感受到中国要达到全民健身的目标任重而道远。要想完成这一伟大的目标,我们需要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党的执政方针,广泛开展各项活动,作为中国公民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出我们的力量。

参考文献 《全民健身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60号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10年)》

第四篇:加强居民健身场所建设

加强社区居民健身场所建设, 推动小康社会全民健身运动

关注健康是21世纪国际社会共同的主题,我国政府对国民身体健康与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状况极为关注。1995年6月我国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9年10月1日《全民健身条例》施行,各地各级政府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进一步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随着昆山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更加注重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我市居民日益高涨的健身热情和健身人群迅速增加与目前健身场所、设施短缺的问题,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课题。

一、基本情况

昆山市域面积927.68平方公里,下辖2个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和10个镇;2009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 699885人,外来暂住人口达981502人,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50亿元,财政收入360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6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35355元(按现行汇率折19823美元),继续高居全国各县(市)之首。

经济现代化伴随着生活现代化,昆山市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人民体质与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全民健身工作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支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内 1 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政府财政加大了对体育设施的投入,群众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逐步得到提高,体育设施全面提升,充分展示昆山城市形象,提升昆山城市品位,打造昆山城市名片起到了积极作用。

群众体育蓬勃开展,2009年全市举办镇级以上的全民健身活动达300次,先后举办了市九运会、第三届万人徒步大会、全民健身月、全国首个“全民健身日”等大项活动,组织开展篮球、足球甲、乙级联赛,“三人制”街头篮球赛、百支健身团队展示等活动,全年参与健身总人数50余万人次。截至2010年10月,据不完全统计,不论市镇两级健身活动,还是其他各类健身活动,活动数量和参与人数均已经超过2009年。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快乐生活一辈子”,“锻炼,让人生更幸福;体育,使社会更和谐。”伴随全民健身的热潮,昆山居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健身意识不断增强,但从健身意识增强到健身行为的实施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思。

二、存在问题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电话访谈、网络调查等方式,对昆山居民的健身意识、健身状态、健身场所等作了一些了解,据调查情况来看,我市社区居民健身热情高涨和健身人群迅速增加与目前健身场所、设施短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场地短缺制约了居民的健身愿望。现有的健身场所,譬如亭林路体育场、珠江路市民文化广场等在市民夏季晚锻炼中发挥了很 重要作用,往往会出现人潮涌动、人群如流的局面;珠江路市民文化广场配套的全民健身中心的游泳馆、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在锻炼黄金时段常常会人山人海、人满为患的现象。为了避开拥挤集中的锻炼时间和场地,有些人放弃锻炼健身的机会。市民文化广场以及2010年启用的全民健身中心,是昆山市民运动健身休闲的首选之地,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可惜这样的场所在全市范围内的比例太小。

在问到“您认为阻碍您参加锻炼的原因什么?”有35%的调查者认为“附近没有健身场所”;在问到“您认为目前城市健身场所建设怎样?”有33%的调查者认为“远远不够,与人口增长不一致,需要加强建设力度”,有28%的调查者认为“分布不合理,规划不合理,总体不足”,有29%的调查者认为“场所越来越多,居民健身越来越方便,呈现出良好态势”,只有10%的调查者认为“规划合理,有许多场所,参加的人多”。

(二)小区配套的健身场所严重不足,已有的设施因为损坏严重、维护不足而纷纷变成空架子。我们走访了许多街道、社区和小区,一些亲民、便民、利民的群众性体育设施,受到居民的喜欢,居民表示一般选择就地就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去小区里的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游泳池锻炼是首选,但这类场所严重不足。另外,供年龄大一点人使用的一些休闲健身的设施,由于长期风吹雨打,损坏严重,使用率也不高。

(三)休闲性健身是主要方式,竞技性健身人群比较少。由于受 到健身场地制约,人们的健身方式主要选择休闲性较强的项目,如散步、广场舞蹈等,这些健身活动休闲性、随意性比较大,缺乏对抗性和趣味性,参与者大多为中老年人;相对而言,有一定对抗性、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及其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为目的的竞技性健身活动,普遍更受人们欢迎,但由于受锻炼场地和人员的限制,参与竞技性健身的人比较少。

(四)最喜爱的健身项目各有不同,简单易学、老少皆宜的羽毛球和篮球是首选,但羽毛球和篮球场地比较短缺,而且呈减少趋势。在回答“平时您最喜欢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是什么?”羽毛球和篮球高高当选,在2008年奥运会召开之际,我市也出现了一阵羽毛球和篮球热,一批羽毛球俱乐部和篮球球队应运而生,一些中小学体育馆和运动场也纷纷对外开放,至2008年年底,我市经营性羽毛球馆有15个。但是,2009年以后,各校以加强校园安全为由,纷纷停止了对外开放的运动场所,目前只有个别的学校仍然对外开放。

(五)各种各样的健身会所越来越多,但居民的健身消费不容乐观。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极大的带动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健身锻炼人群的增加,一批知名的健身会所纷纷登陆我市,健身会所的专业性、科学性、团队性吸引了许多居民加入,“花钱买健康”、“投资健康”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但是,健身会所高高的消费门槛与居民的健身消费承受能力差距太大,使得健身会所变成了一小部分人的俱乐部,参加健身会所锻炼健身的普通居民寥寥无几。

(六)健身意识和健身状况城乡差别很大,农村居民体育健身情况不容乐观。我市农村城市化进程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许多地方农民搬进了统一建造的动迁安置房,动迁安置小区(农民新村)里的有限的健身设施,或是摆设、或是损坏无人维修,很难满足人们的锻炼需求。我们在动迁安置小区(农民新村)的调查表明,有些居民的健身意愿很强烈,苦于没有合适的场地,只好选择偶尔去城里锻炼。

还有许多没有动迁的、仍住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的农村居民,健身意识比较淡薄、健身活动比较稀少,这类人群业余的休闲方式主要是搓麻将、看电视,上网。

三、对策和建议

(一)切实推进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锻炼健身需求。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群众体育事业,把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作为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建设力度,为我市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但是,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广大市民对强身健体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而周边的体育设施较少,尤其是老城区和农村地区体育设施缺乏,影响了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市民身体素质的普遍提高。

社区体育设施是指以方便社区成员就近健身为目的、社区规划配建的公益性体育设施。它是广大市民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大力推进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布 局,以填补缺口为重点,力争几年内让每个社区都有可供市民健身的社区体育设施,如全民健身广场、标准水泥灯光篮球场、标准游泳池或与之相当的其他类型的群众体育场地等,形成公共体育场馆与社区体育设施互为依托、互动发展的体育设施新格局,为群众提供方便、多样的健身设施。

(二)切实做好规划和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社区体育设施网络。城市规划部门要将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并把社区体育设施作为公建配套项目,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体育部门要按照国家关于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规范的标准和要求,会同城市规划等部门确定社区体育设施的数量、规模和布局。建设部门要把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综合改造工程,体育部门要参与其中的评比和验收。国土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社区体育设施用地规划,特别是要抓住老城区改造的时机,重新规划、调整好社区体育设施用地。

依托现有的几个高标准建设的体育场地和全民健身点(如珠江路游泳馆、马鞍山路体育中心等),精心设计和建造一批体育设施,构筑体育设施与城市建设、环境建设、园林建设相融合的城市生态格局,形成具有昆山特色的体育休闲新景观。按照“插体于绿(地)、插体于(广)场、插体于(公)园、插体于景(观)、插体于空(地)”的思路,在现有的标志性建筑、绿地、广场、园林、景观、闲置地添置一些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体育设施,寓健身于休闲之中,创造良好的体育生活环境,凸显我市特点,如已经建成的珠江路市民文化广场。

配套体育设施不完善的住宅区、小区、组团和单体住宅楼,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资源,积极开发各种简易的健身场所,满足市民日常的体育需求。新建住宅区、小区、组团和单体住宅楼,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划体育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交付使用。结合老城区实际,建设一些占地较少、对地面要求不高的体育设施;结合农村实际,多建设一些适宜开展多种体育项目的活动场地。

(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展经费筹措渠道,增强社区体育设施的自我生存、发展能力。

坚持社区体育设施以社会公益为主,同时,为满足市场需求可适当开展体育技能培训、健身咨询、健身指导等体育服务项目,经物价部门审核批准后,可适当收取费用。严格遵循国家关于体育设施管理的规定,适当举办体育赛事、文化演出和展览,提高社区体育设施的使用率。社区体育设施的各项收入必须全部用于社区体育设施日常维护、管理和事业发展,不能变相冲减财政拨款。

(四)有效整合社区体育设施资源,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加大社区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力度。

社区内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一律向社区居民开放,合理利用各类体育场地。各级体育部门要积极主动做好协调工作,全力配合社区内学校、机关、团体和企业等单位,有计划地开放其体育场地设施,并可适当地提供有偿服务。特别是社区体育设施缺乏的老城区,要积极创造条件,使更多的学校、机关、团体、企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周边群 众开放。

(五)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形成全民健身网络管理新格局。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领导,把它作为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真抓实干。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协作,共同推进,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心协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体育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加大建设、验收、检查、维护、评比等工作的力度;财政部门要依法保障和监管社区体育设施经费的投入和使用;建设部门要在城市综合改造工程中列入体育设施指标内容;国土部门要以行政划拨的方式,提供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市政园林等部门要积极配合体育部门在公园、绿地、旅游景点内增设健身设施、体育休闲区域;民政部门要督促协调社区管理机构做好体育设施的管理工作;各驻社区单位要积极参与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全力开放本单位的体育设施。建立市、街(镇)、居委会(村委会)三级社区体育设施管理体系,按照“谁使用、谁管理”的属地原则,把社区体育设施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居委会、村委会。

(六)提升健身意识,加强科学健身指导,发挥体育人才优势,推动全民健身的发展。

全民健身不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事情,而是融入在居民每天生活之中、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生活必需品。我市各类各级学校有300多名体育教师,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有 一定的专业知识经验,具备理论全面、训练水平高的特点,这是我市全民健身活动指导和管理的潜在人才资源;根据他们居住地就近原则,合理地把体育教师分配到各社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我市全民健身运动一定会沿着健康向上的道路蓬勃发展。

第五篇:全民健身调查报告

全民健身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

当前,我区的群众性健身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着差距,全民健身工作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还不够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还不够广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还不够多,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在向社会开放、满足群众开展体育锻炼的需要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与此同时,政府为了了解我区的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及群众对于健身设施的投入数量与开放程度进行调查,进而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提高人们的健身意识和满足人们的健身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嘉峪关等地区进行详细、科学的调查分析,来了解健身事业的现状。只有根据科学调查的研究结果来制定相应的措施才能够更好的满足需求与进行建设。

调查目的:

了解我区全民健身的现状,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改善,进而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发展全民健身事业。通过调查呼市地区群众对于全民健身常识的认知,进而采取合适的宣传方式适度的进行宣传,提高群众的认识水平。

调查时间及地点:

调查时间为2010年10月1日到11日。调查地点是嘉峪关市商业区及公园及学院周边地区。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各年龄间断的群众个人。

调查内容及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是了解群众对健身常识的认识程度,来进行适当的宣传。细致的了解群众的锻炼时间、锻炼习惯,来调整我区健身设施的投放情况。个别群众未能进行体育锻炼的原因,来为其创造进行锻炼的条件对于群众健身态度的调查,对其建立正确的健身意识。由于调查的群众个体的广泛,调查的主要方式是问卷调查法。

调查结论:

一、市民参加体育锻炼总体状况良好

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受访市民占40.9% 《健身条例》规定,公民有依法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法保障公民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健身计划》要求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锻炼强度中等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32%。调查数据显示,受访市民中,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和几乎每天都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合计为40.9%(见图1),已经初步达到国家《健身计划》的要求。但是,与《实施计划》设定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6%的要求相比,还有5个百分点的差距,需要全体市民在未来5年中共同努力,不断提高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水平。图1

2、逾八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市民的健身时间超过半小时

专家指出,为了达到更好的体育锻炼效果,每次锻炼时间应不少于半小时。调查数据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受访市民中,逾八成(83.2%)健身时间都在半小时或以上,不到半小时的仅占15.5%。这说明大部分市民具备一定体育锻炼知识,能够主动追求体育锻炼的最佳效果。

3、老年人的健身意识较强

老年人普遍比较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健身锻炼的意识比较强,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有很多老年人在小区、公园、绿地进行锻炼。调查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在51-60岁受访人群组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占42.1%;而61岁及以上受访人群组中,该比例为62.5%,两组人群均远远高于年龄相对较轻的受访人群组(见图2)。图2

4、中小学生在校体育锻炼时间保障较好

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是《健身条例》的目标任务之一。《健身条例》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并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倡导科学、健康的体育健身和生活理念。

调查数据显示,6-17岁组受访中小学生中,31.5%表示每天基本都能在学校有1小时或以上的体育锻炼;30%表示平时基本保证有1小时,但复习迎考期间体育锻炼的时间就少了;26.2%表示每天基本是半小时,显示中小学生在校体育锻炼的时间还是有基本保证的。

5、市民体育锻炼形式以简单易行为主

市民体育锻炼形式也多种多样,但简单易行、技能要求不高、不受场地、人员、费用限制的锻炼形式更受到市民的欢迎。在18岁以上经常锻炼的受访市民中,有29%选择的运动方式是步行,23.5%选择跑步,14.4%选择做拳操运动,三者合计占66.9%。

6、免费体育锻炼场地更受欢迎 根据自己的身体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形式和场地是上海市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一大特点。

调查数据显示,居民小区的免费活动中心,或小区里的道路、公园绿地以及家里是市民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在18岁及以上经常锻炼的受访市民中,42.6%选择的是小区的免费活动场所(包括在小区里跑步、散步等),19.3%选择公园、绿地,12.8%选择收费的健身、运动场馆,9.4%选择家里作为健身场地,4项合计为84.1%。

在健身费用支出方面也有相似反映。当问及每年花费在健身上的费用时,在18岁及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受访市民中,63.4%回答“几乎没有费用”,而且每个年龄段中都是“几乎没有费用”占主要比例。尤其是 61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近九成(89.5%)都以免费的健身场所作为自己锻炼的场所。

二、市民体育锻炼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1、青壮年人群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

调查数据显示,上海经常参加健身锻炼的人数随着年龄段的提高而增加(见图2)。这表明青壮年群体的体育锻炼参与程度不及老年群体。目前18-30岁、31-40岁、41-50岁人群组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6.2%、27.2%和38.1%,与《实施计划》的要求相比低19.8、18.8和7.9个百分点。生活节奏快是造成市民不参加健身运动的主要原因。当问及“从不参加健身运动”和“只是偶尔参加”的受访市民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时,52.8%问答是由于工作(学习)忙,没有时间。其次是对运动没有兴趣,健身意识不强。持这种原因的比例为15.6%(见图3)。图3

2、中小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

虽然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在校体育锻炼时间有保障,但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把体育作为一种生活爱好的比例还是不高。当问及6-17岁的中小学生平时在校外或放假期间是否还参加体育锻炼时,回答经常参加的占32.3%,偶尔参加和基本不参加的则占66.9%。不参加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兴趣(占36.4%);其次是学习任务太重,没有精力(占33%);其余则是认为学校的体育锻炼已经够了或感觉缺乏锻炼的场地和设施。这表明目前大多数中小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还停留在被动接受、完成学校的体育锻炼任务上。

中小学生不重视体育锻炼,一方面与学业繁重、时间紧缺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许多家长和老师“重学业、轻锻炼”有关。随着学生近视率高发,身体耐力不足,在考场上、军训期间屡屡出现晕倒、呕吐等身体不适现象,目前这个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方的重视。

3、对公众开放的学校体育场地利用率低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上海常住人口已经超过2300万。目前,上海中心区现有公共体育场馆远远无法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为了解决健身场地和设施不足的问题,从2006年起,市体育局和市教委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希望能缓解市民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地紧缺的矛盾。目前,上海的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率已经达到80%,在全国居于前列。

对此项举措,市民反响积极。调查数据显示,当问及对学校场地向社会开放的看法时,在18岁及以上的受访市民中的,48.9%认为“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多的运动场地,是一项惠民的举措”,16.75%认为“需要对学校体育场地加强管理,才能适应居民的要求”,只有9.3%认为“学校场地设施过于简单,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

但是,由于宣传不足或学校场地分布不均衡,目前市民对此了解程度并不高。调查数据显示,18岁及以上受访市民中,超过半数(54.1%)不知道学校体育场地对公众开放;只有4.4%的受访市民经常去向公众开放的学校体育场地锻炼(见图4)。因此,加大宣传力度,改善管理方式是进一步提高学校体育场地利用率的当务之急。图4

4、重播广播体操音乐的知晓率较低 今年元旦开始,人民广播电台复播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音乐,旨在为广大百姓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受到大多数市民的欢迎。调查数据显示,在18岁及以上受访市民中,62.4%认为“很好,可以鼓励大家锻炼身体”,只有19.7%认为“每个人有各自爱好的运动方式,不一定都要做广播体操”,另有5.6%“担心是否能坚持下去”和4.5%认为“单靠做广播体操对身体健康并不会有多大帮助”。但是,调查数据也显示,目前市民中知道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广播操音乐的并不多。在18岁及以上的受访市民中,“知道,并基本坚持每天做的”只占3.8%,而不知道的占62.7%(见图5)。图5

5、体育锻炼设施供给和管理有待新的提高

《实施计划》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基本实现社区公共运动场地全覆盖,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调查数据也显示,目前市民认为健身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增加公共健身场所(占67.8%),其次是增加小区的健身设施(占67.2%),这反映出健身场地的增加对市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增加体育锻炼场地供给只是鼓励市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要让市民树立起自觉锻炼、坚持锻炼的理念,并且能够因地制宜地参加各项体育锻炼活动

全民健身计划:

摘要: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10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10年)》规定的目标任务已经完成。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广大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权益。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全面推进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奠定建设体育强国基础。为提高全民族体质及健康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到2015年的总体目标是: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体育健身设施更加完善,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具体目标任务是: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2%以上。其中,16岁以上城乡居民(不含在校学生)达到12%以上,城市居民达到18%以上,农村居民达到7%以上。在校学生每天至少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提高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城乡居民身体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的城乡居民(不含在校学生)人数比例增加到90%以上,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增加到16%以上。其中城市居民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增加到20%;农村居民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增加到12%。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达到25%以上。

——体育健身设施有较大发展。全国各类体育场地达到120万个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0平方米以上。形成市(地)、县(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四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网络。50%以上的县(区)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50%以上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广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设施。各类体育设施利用率、开放率有较大提高。形成各类体育设施合理布局、互为补充、面向大众的网络化格局。

——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县(区)普遍建有体育总会、行业体育协会、单项运动协会和人群体育协会等体育社团,社区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较大发展。80%以上的城市街道、60%以上的农村乡镇建有体育组织。城市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站(点),50%的农村社区建有体育健身站(点)。

——社会体育指导队伍进一步发展。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100万以上,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10万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和技能有较大提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普遍开展,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壮大。形成规范有序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消费水平明显提高,体育健身服务从业人员较大增加,培育和形成一批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的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和品牌。

三、工作措施

——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互联网、新媒体等传媒方式,开办全民健身栏目,举办科学健身讲座,制作全民健身公益广告、宣传片、宣传画,出版全民健身科普图书、音像制品,提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借助“全民健身日”、重大体育赛事及各种节庆体育活动,加强全民健身社会宣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开展“终身体育”教育,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树立体育健身是健康生活方式最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体育健身、积极参加体育健身的社会风气。

——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纳入学校教育考核主要指标。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倡导科学、健康的青少年健身和运动理念。办好各级各类业余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传统校,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

——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城市社区体育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做好规划,加大投入,以城市街道和居住社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社区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体育健身公共服务。街道办事处有部门和人员负责社区体育工作。有条件的街道建立体育健身指导站、社区体育俱乐部等社区体育健身组织,推进社区体育健身站点规范化建设,扶持居民委员会提高体育服务能力,组织开展小型多样、经常性的社区体育健身活动。整合街道辖区单位的体育设施、体育人才资源,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社区体育与单位职工体育共同发展。

——加快发展农村体育。各级政府将发展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的均衡配置,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作用,利用好农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资源,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组织农民体育活动,开展“体育下乡活动”,办好基层农民运动会。

——广泛开展职工体育活动。充分发挥行业体协、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职工体育协会作用,广泛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开展符合单位特点和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坚持工间(前)操制度,开展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和职工体质测试活动。开展进城务工人员体育活动,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创新职工体育发展模式和基层职工体育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完善社区体育与职工体育互补机制。

——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以民族优秀传统体育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在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设置优秀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建立健全基层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和高水平人才。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训基地,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乡”。做好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发掘整理工作,将优秀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国内、国际交流。办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全面发展老年人体育。建立健全老年人体育协会、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团队。办好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和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活动。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身体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和优惠。老年人教育机构开设老年人体育课程,老年人活动中心设置适合老年人体育活动的设施,社区服务兼顾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机构和体育设施。

——大力推广残疾人体育活动。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组织,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实施“助残健身工程”,为残疾人建设就近方便的体育健身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应当方便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研究开发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体育健身康复手段。特殊教育机构和普通学校,要做好残疾学生体育工作,提供适合残疾学生特点的体育健身与体育康复项目。办好残疾人运动会。

——继续推行体育锻炼标准。修订和完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采取多种办法广泛开展达标活动,积极推行各体育项目《业余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建立证章激励制度,引导和鼓励城乡居民经常、持久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技能水平。

——办好群众性体育活动。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地就近”的原则,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主题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组织举办好全国和地方综合性群众体育比赛活动,改革群众体育比赛活动办赛模式,简化形式,淡化锦标,重在参与、重在交流、重在健身,勤俭办赛,促进广大群众经常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

四、保障措施

——加大各级财政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全民健身条例》要求,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规划,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由体育主管部门安排使用的彩票公益金,主要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加强关键领域和基础建设,解决突出问题,保证重大全民健身活动、器材购置的经费投入;对于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单位和服务机构的日常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中央财政通过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农村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鼓励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充分调动全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全民健身事业的途径,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全民健身事业。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部分,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扣除。

——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实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引导和支持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将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规划,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的投入。按照国家有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规定,“十二五”期间,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保证城乡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的用地需求。城乡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国家有关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标准,设计建设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基层政府要监督落实。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和山野等自然条件,建设室外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和户外运动设施。城市建设要考虑居民出行方便兼顾健身、休闲需要,建设更多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提供多种便利条件,促进居民体育健身活动。

——提高各类体育设施利用率。各类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要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并在确保校园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县级人民政府对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给予经费补贴,为学校办理有关责任保险。新建和改建学校体育设施,要便于向公众开放。在公办学校布点整顿中腾出的闲置校舍和学校体育设施,可改造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维修改造各类体校体育设施,使其成为全民健身活动主要阵地。公园每天有固定时段免费向公众体育健身开放。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要积极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高使用效率。防止公共体育设施被挤占、挪用。

——支持基层体育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城乡基层体育健身组织,加强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人群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建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体育行政部门要在注册登记、工作指导及办公用房、体育设施、工作人员、活动经费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依托业余体校、公共体育设施建立县级全民健身指导服务组织。街道、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建立健全体育组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要支持职工体育组织开展体育健身活动。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吸引、组织从事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作用,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各项管理服务工作。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工作提供便利和支持。积极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标准,严格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逐步做到营利性体育健身场所和指导高危项目的体育健身指导人员,持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工作。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技工作者、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和社会热心人士参与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健全注册管理和培训制度,普及志愿服务相关知识,提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

——扶持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不断创新体育健身新方式,积极开展新兴的户外运动,促进体育与文化、医疗、教育、旅游相融合,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相融合,互相带动、共同发展。扶持大众化体育健身休闲场所运营和体育健身休闲用品开发,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加快体育健身休闲专业人才培养,加强体育健身标准化工作,加快推行体育健身服务质量认证制度,建立和完善体育健身服务规范,提高体育健身科学性、安全性和从业人员服务水平。

——做好信息、科研和法制建设工作。加快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全民健身基础数据统计体系,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能力。继续组织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建立健全体质测试服务机构,开展城乡居民日常体质测定和科学健身指导。组织开展全民健身重大问题、特别是适合国民体质与健身特点需求的科研攻关,研制、推广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体育健身新项目、新方法。健全全民健身科研机构,扩大研究人员队伍,提高研究水平。加快制定《全民健身条例》配套规章和政策,完善全民健身法规体系,加强执法监督检查。

五、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依照本计划,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各部门、各行业也要制定相应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本计划在国务院领导下,由体育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推行和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成立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协调机构,领导当地推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工作。本行政区域的主管体育工作的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组织共同推行当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推行当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组织和协调,并对当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实施情况负责。各部门、各行业也可成立相应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领导协调机构。

建立实施效果评估机制。县级以上主管体育工作的部门要在本级政府任期届满时,会同有关部门评估全民健身计划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实施情况,并将评估结果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对为全民健身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可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结合部队实际参照执行。

《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起草说明

一、制定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目的

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全民健身工作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和任务,确定了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系统地加强全民健身工作的对策和措施。《纲要》实施15年来,“全民健身”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逐步增加,人民体质逐步增强,全民健身运动的环境和条件有较大改善,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基本形成。实践证明,“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已经成为发展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成功经验与宝贵模式。

当前,由于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我国居民工作和业余生活中的体力活动不断减少,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已成为我国居民常见的健康问题,亚健康群体不断扩大,各种心理疾病发病率迅速攀升,人口健康问题令人担忧。改善健康状况,关键是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最经济、最简便易行、最有效的办法是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参与体育锻炼活动。

全民健身与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直接关系到大家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各级政府需要关注的民生问题。高素质的人是综合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国民体质是综合国力的塔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全民健身活动还有助于人际交往、发展社会关系,排解不良情绪,促进社会和谐;有助于促进体育健身休闲服务业的发展,拉动内需,引导消费,增加就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进程。

2010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工作即将结束,需要制定新的全民健身计划,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全民健身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继续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研制《全民健身计划》的依据

《体育法》第二条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第十一条 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

《全民健身条例》第八条 国务院制定全民健身计划,明确全民健身工作的目标、任务、措施、保障等内容。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2]8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

三、研制《全民健身计划》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把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为目标;从国情出发,坚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成功经验,学习借鉴国际发展大众体育做法;加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推进改革,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解决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既有宏观指导性又具有可操作性。

四、研制《全民健身计划》的过程

2009年2月,针对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将于2010年底实施周期结束的情况,为提早谋划新时期全民健身发展规划,体育总局启动了新周期《全民健身计划》的研制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起草小组和专家咨询组。经过材料收集、主题研讨、集中起草,于6月形成《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11—2020)》第一稿,在专家组范围征求意见。

2009年8月,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条例》,对制定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做出了专门规定。《计划》研制工作按照《条例》要求,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做了较大调整,于11月形成《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第一稿。经过多次讨论修改,《计划》于2010年3月下发各省区市体育局征求意见,并提交全国群体工作会议讨论。根据各地意见进行多次修改后形成征求意见稿,于7月发送国务院26个部委,各省区市体育局、各行业体协,体育总局各司局、直属单位征求意见。根据反馈意见再次修改后,形成公开征求意见稿。

五、《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

未来5年,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工作重点确定为建设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主要理由是:第一、2020年要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奋斗目标,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的主体部分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将工作重点放到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上来,从而保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第二、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 “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公共体育事业的主体部分主要是全民健身事业。最近,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重点建设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第三、目前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严重短缺并且很不均衡,迫切需要通过重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来解决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第四、我国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包括担负奥运争光的竞技体育事业,都已经基本建成或者正在进一步完善,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难以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在提高城乡基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我国城乡基层公共体育服务能力薄弱,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覆盖面不广,距离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目标差距相当大,严重制约着城乡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因此,需要着力建设城乡基层体育健身设施、发展城乡基层体育健身组织、扩大城乡基层体育健身指导队伍,加快改变城乡基层公共体育服务薄弱落后状况。

六、关于目标和任务

(一)《计划》的目标体系:

1、体育参与水平进一步提高,表现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增加;

2、体育锻炼效果进一步体现,表现为身体素质增强;

3、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表现为体育锻炼的条件改善和保障水平的提高。

(二)基础数据的来源主要:

1、2007年第三次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全国范围抽样调查,对象为16岁以上非学生中国居民,总样本量8.86万;

2、2005年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全国范围抽样调查,对象为3~69周岁的中国国民,总样本量49.4万。

3、2004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

(三)主要指标说明:

1、关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明显增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大众体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各国具体标准略有不同。目前,我国确定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具体标准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三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锻炼强度中等以上。据第三次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我国2007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为28.2%。按照全国平均水平年增长0.5%计算,8年增长约4个百分点,确定到2015年达到32%以上。进一步细分,对在校学生按中央7号文件要求每天体育锻炼达到一小时,16岁以上(不含在校学生)分别城市、农村,在2007年13.1%、4.1%的基础上增加到18%、7%。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原则性提出要求。

2、关于身体素质明显提高。目前评定体质的标准有两个:一是针对在校学生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由教育部门组织各学校每年进行测试;二是针对城乡居民的《国民体质测定标准》,通过日常的体质测试活动和国民体质监测进行测定。目前,城乡居民体质测定达到合格标准的占87%,达到优秀标准的占13%(城市16.9%,农村9%),2015年分别达到90%、16%(城市20%,农村12%)。学生标准按教育部有关要求提出。

3、关于体育场地发展指标。体育场地总数量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是评价体育场地保障水平的重要指标。2003年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表明,我国有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平方米。“十一五”期间,仅国家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据不完全统计,已在全国农村地区新增了20多万个体育场地,新增体育场地面积约2亿平方米。“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国家发改委、体育总局将组织实施“体育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加大对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体育设施数量和面积将继续有大的发展。

4、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数。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两支队伍:一是志愿、无偿为群众体育健身进行服务的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二是在体育经营场所以体育健身指导服务为职业的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前者实行的是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分为国家级、一级、二级、三级,由体育部门组织培训并按照标准授予相应等级称号;后者执行人力资源部颁布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经相应职业资格鉴定中心考核认定后颁发资格证书。《社会体育技术等级制度》1993年由国家体育总局颁布,已实施16年,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已有约65万多人获得等级证书。《计划》提出的2015年达到100万人,是指排除不同等级重复统计和流失人员,经过注册的实有人数。《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2001年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2004年起开始启动鉴定工作,现有2万多人获得资格证书。随着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对高危险性项目经营活动管理工作的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将会有大的发展。

六、关于措施

分为“工作措施”和“保障措施”,从不同角度提出对实现所定发展目标所采取措施。

“工作措施”共10条,主要是针对全民健身工作的主要方面,提出主要工作思路、工作要求,加强对各项工作的指导。

“政策措施”共9条,主要是从加大各级财政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完善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的政策,健全体育健身设施体系、组织体系、技术指导体系、科研与法规体系等基本建设提出支持和保障的措施。

七、有关名词解释

1、全民健身体系。全民健身体系是指能够不断满足全体公民体育健身需求,改善全社会体育健身环境条件,为体育健身提供服务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系统,它由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两大部分构成。包括: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组织、活动、技术指导、信息,法规制度、资金投入、宣传、教育、科研等内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2、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服务功能是全民健身体系最根本、最直接的功能,体现全民健身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决定全民健身体系的最终质量和效果。全民健身体系中的服务体系,是全民健身体系的主体部分。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由体育健身活动密切相关因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系统,它为群众健身全面提供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组织支持、丰富多彩的活动、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各子系统紧密联系、互为支撑,使服务体系各要素能够充分发挥效用。由政府办与社会办相结合。2002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努力构建群众性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

3、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指各级政府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体育权益,满足日益增长的体育服务需求,投资兴办的以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公益体育组织网络、群众性体育活动系统、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健身指导及信息服务系统为支撑和运作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它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4、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中以各种指导方式为健身者提供科学健身宣传、体育技能传授、健身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服务并被确认相应资格的专门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体育制度,分为公益和职业二类,1993年国家体委发布《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1998年社会体育指导员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01年劳动部正式颁布《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体现公共体育服务、推动人民群众科学健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5、终身体育。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的含义包括:一是坚持在整个人生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体育成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

6、《国民体质测定标准》。为指导国民科学健身,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针对3至69周岁国民个体的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测试与评定的标准。按年龄分为幼儿、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4个部分,其中青少年标准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倡国民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基础上,定期按照《标准》进行体质测定,同时与开展国民体质监测结合进行。

7、《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家制定的一项体育制度。它的主要任务是激励广大青年、少年和儿童经常地、持久地锻炼身体,促进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最初称《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于1954年颁布全国试行。1964年改名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1975年经国务院批准又重新制定和改名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982、1989年二次经国务院批准,重新修订颁布。《标准》通过设立测试项目、年龄分组、评分标准、奖励办法,来激发青年、少年和儿童积极地持久地锻炼身体,并能客观地检查他们体质状况和实施体育的效果。

8、《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标准》适用于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按百分制记分。

9、《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为促进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2003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等单位联合颁布的一套适用于20至59周岁身体健康人群进行体育锻炼的标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按照性别和年龄分为男女各八个组别,提倡各组人群按照《标准》的锻炼项目,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并每年至少参加一次达标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得出一个个人总分,进行评价,判定锻炼效果。

调查建议:

首先、全民健身的目标是提高民众参与体育的意识,扩大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培养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习惯,实现普遍增强人民体质。

其次、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城镇居民健康活动开展并积极带动乡镇社区体育和农村社区体育的深入发展,是推动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动员全体人民和整个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群众体育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族体质与健康水平,对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对于民族兴旺发达,子孙后代强健幸福,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再次、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长期的伟大工程,就如何贯彻落实这一宏伟工程,必须有切实可行的途径。就我市来说,尚未完全具备体育人口、场馆设施、体育组织和管理制度等发展全民体育的基本条件。

最后、社区体育指导中心,体活动站、辅导站都可以作为全民健身的组织形式,组织居民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完善居民住宅小区的体育配套设施,扩大居民体育活动场所,保障居民的参加体育的权利开展一些娱乐性强,场地,设施要求较低,运动方法和形式简单的体育活动,用健康活泼的体育活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任重道远。附:调查问卷

关于嘉峪关市全民健身意识调查

您好,为了更好的了解全民健身意识,我们在此进行问卷调查,感谢您的配合!

性别:口 男 口 女

年龄:口16—30 口 31—45 口 46—50 口 50以上 收入水平:口2000以下 口2000—5000 口5000以上

1、您所居住的小区在那个区?

A、利民街区 B、大众街区 C、建设街区 D、其他

2、您是否知道全民健身日为几月几日?

A、知道 B、不知道

3、您每天的运动的时间为?

A、半小时以下 B、30—50分钟 C、50分钟以上

4、在您居住的小区是否有健身器材? A、有 B、没有

若没有,您认为有必要增加一些器械来满足你的锻炼需求 A、有 B、随便 C没有 若有,您是否会使用这些器械?

A、经常使用 B、有时间偶尔去 C、几乎不去

5、在周末的早上您会去公园晨练吗?

A、经常去 B、有时去 C、几乎不去 D、没有去过

6、您认为社区内进行锻炼的人?

A、非常多 B、较多 C、一般 D、较少

7、您认为进行锻炼健身的最大障碍是?

A、没时间 B、不能持之以恒 C、没有适合自己的设施 D、没有指导

8、您进行体育锻炼的原因是?

A、受身边人的影响 B、自己认识到健身的益处C、政府宣传号召 D、休闲爱好 E、闲来无事

9、您认为学校操场等公共资源是否应该在节假日对公众开放? A、应该 B、不应该

10、您锻炼的时间是?

A、早晨 B、晚饭后 C、周末 D、没事就锻炼

11、您认为政府在哪几方面给予市民更多帮助对促进全民健身意识进一步深入人心是最重要的?

A、健身费用补贴 B、健身方式知道 C、健身馆建设 D、健身活动繁荣

再 次 感 谢 您 的 合 作!!

组长:张峪莹

副组长:俞永德,任芳。

组员:方孔琦,赵勇,燕开,李天博,李宇航,王新宇

下载关于芙蓉汉城居民健身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芙蓉汉城居民健身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2015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关于城乡居民幸福指数调查 系 别:工商管理系 专 业:会计学 姓 名:许泳博 学 号:02150125 班 级:39 完 成 日 期:2016年9月19日......

    居民用水情况调查报告[合集]

    居民用水情况调查报告 一、水资源概况 从太空看,人类生存的空间--地球,是一个美丽的蔚蓝色的球体,它约有四分之三的面积覆盖着水。地球上各种水体中,海洋水占地球水储量的96.5%,但......

    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

    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 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1 一.调查背景:国民幸福指数(GNH)最早20世纪70年代是由不丹国王提出的,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人生“基本的......

    居民生活环境调查报告(模版)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实验中学八年级七班王重阳、吴越 一、 时间:2010年2月5日星期五 二、 地点:法院 三、 调查人员:王重阳,吴越 四、 调查过程: 1、 法院生活环境: 我们顶着小雪,开始......

    居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居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居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1 在目前全国上下进入法治建设的新时代,我县农民的法律意识状态如何?他们的权利意识、法律保护意识和民主意识的状态又如何呢?为了......

    居民法制观念调查报告

    关于**市**区居民法律意识的调查学号:*************姓名:***时间2012.2.10—2012.2.17地点:******************************活动内容及详细过程:一.首先由我们派发法律意识传单......

    社区文化广场 居民健身乐园(合集)

    社区文化广场 居民健身乐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为了不断满足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近年来,社区在长丰街道......

    社区居民健身情况调查_c(精)

    社区居民健身情况调查 欢迎您参与本次关于社区居民健身情况的调查。 该调查内容不会涉及您的个人隐 私,请放心填答,谢谢您的支持。 1、您的性别? (单选题 *必答 ○ 男 ○ 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