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_兰秀书)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素质辅导(模版)

时间:2019-05-12 15:15: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年级_兰秀书)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素质辅导(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年级_兰秀书)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素质辅导(模版)》。

第一篇:(六年级_兰秀书)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素质辅导(模版)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素质辅导

兰秀书垫江县普顺学校小学思品与社会 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指出“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理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族的前途。保护和教育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教育系统更是责无旁贷”。可见,要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素质,就必须从小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我们农村教育工作中,对于农村留守儿童中存在着诸如说谎成癖、骄横任性、不做作业,缺乏教养、严重影响上课纪律等行为问题,我们较多地是从思想道德标准上来评价这些行为问题,对这类学生常斥之为“品德上的差生”,而很少从科学角度,分析学生行为问题的心里因素,更谈不上从心理素质的养成教育入手,根治学生的行为问题。所以教育常常是事半功倍。

实际上,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有的既是品德问题,又是心理问题。有的不全是品德问题,而仅是心理问题。教师应该努力掌握儿童心理品质养成的教育科学,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素质的养成教育,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小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按我国目前的学制分,小学儿童处于一个初级学习期,按达维多夫儿童活动形式转变划分,小学儿童处于游戏活动过度到基础学习活动期。这些关于小学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的客观规律。它为我们在小学阶段进行的心里素质的养成教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进入小学的6、7岁低年级儿童,随着主导活动的改变,从根本上改变着他们的行为动机,儿童的心里活动和发展水平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很大变化。这个心里迅速发展期,也正是我们进行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心里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

农村小学低年级儿童面临着学校生活的适应与社会交往的适应。所以必须注重对他们生活直接有关的心理素质进行养成教育。

《小学德育纲要》对小学生提出了“要诚实、正直、谦虚、宽厚、有同情心、活拨开朗、勇敢、坚强、有毅力、不怕困难、不任性、不骄傲、珍惜时间、负责任、守信用、自尊自爱、积极进取、提倡讲效率、重质量、勇于创新”20项心

理素质养成的内容。

根据《小学德育纲要》的要求和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儿童心理发展连续性、阶段性的学说。我们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学低年级儿童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

有同情心

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就是说人人都应具有同情心。同情心一般指对他人的感情的体会和体验。它包含着感情和认知两种成分。有同情心,这是儿童接受道德教育的心理基础。同情心能导致帮助行为的生成,促进社会交往合作。同情心在幼儿阶段就开始了培养,幼儿阶段的同情心是无意识和潜意识的。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同情心开始具有意识性。

1.爱护小生命。

在年幼儿童的眼里,万物都是有灵的。爱护小生命的心理养成,能使儿童更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它是培养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品质必不可少的内容。包括:(1)喜欢小动物、植物,不危害有益的动植物;(2)爱护弱小的伙伴,关心身体有病或有残疾的伙伴;(3)认识自己,喜欢自己,接纳自己是男孩或女孩的性别角色。

2.学会共享。

儿童的道德定向基本上仍是个人的,自我中心的。使学生养成“共享”的心里,就能使儿童的眼光从自身移向他人,逐步形成“遇事为他人想一想,遇事先想到他人”的心理定势。如:(1)集体生活中,人人快乐,我快乐。(2)别人进步我高兴。为同伴的进步和成功表示祝贺。从社会价值观分析,同情心会导致帮助行为即亲近社会行为的产生。小学低年级儿童喜欢交朋友,所以培养他们助人为乐的亲社会行为是很有必要的。

诚实心理

陶行知先生有句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以诚为贵,以实为美,真诚、真实乃是健全人格必备的心理品质。从小讲诚实,就能逐步发展为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讲信用的良好品质。据调查,目前农村低年级的儿童不诚实的行为较为普遍,造成的原因有隔代教育,以及惧怕受罚和好奇心驱使为主。所以在儿童不诚实行为处于萌芽状态时进行诚实心理的培育是适时的。

1.说真话。好孩子说真话,不说谎话。大家喜欢说真话的孩子,也喜欢和说真话的孩子交朋友。

2.不掩饰过错。做错了事要承认。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随便拿。损坏了公物或他人的物品要主动说清楚。

合群心理

儿童最着急的是被同龄儿童所摒弃,怕没有好朋友一起玩。他们有合群的心理需求。因此要注重培养儿童活泼开朗的性格,要有必要的自我约束,克服自我中心,克服孤独感,扩大伙伴交往的范围。

1.热情。这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反应,是合群心理的基本要素。在交往中热情能给人以亲近感、友谊感。热情就要主动有礼貌,学会问候,主动招呼。

2.主动参与。喜欢集体活动,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胆怯,大胆发表意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小主人。

3.有规则地生活。在集体中不任性,服从集体纪律,遵守“可以——不可以”规则。通过自我约束,能形成某些等待或忍耐的习惯。

4.伙伴间团结友爱。不轻视人,不欺负人,能原谅他人的无意过失,乐于帮助伙伴。

上进心理

儿童按其本性来说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他们迫切希望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又渗透着害怕失败的心理。上进心的培养能使学生保持向上的心理状态,主动积极的适应学习,劳动,生活的环境。

1.独立做事。不依赖人,相信自己能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如独立作业,独立完成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

2.保持好奇心。让儿童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兴趣。多问“为什么”,引导他们从对事物的表面兴趣转入外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寻找乐趣,培养求知欲。

3.不怕失败。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儿童的意志脆弱,常因害怕失败,不求上进,依赖别人。因此适度意志力的培养,有助儿童不怕困难,争取成功的上进心理发展。

心理素质养成指导的途径

儿童的心理具有流动性和无节制的特点。他们的自我意识尚未充分发展,所以在低年级儿童心理素质的养成教育中,教师的引导、指导是十分重要的。这是一项培育心灵的复杂工程。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与累积性。因此心理品质的养成,不能追求立竿见影。

儿童良好的心里素质是在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中形成的。因此心理素质的养成,必须依托具有社会意义的具体情境,主要途径有:

1.课堂教学。这是良好心里素质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教育者要充分利用教材结合教学要求培养学生肯动脑、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例如:体育课上提倡“再坚持一下”,语文课上启发学生问问自己“还有不懂的地方要问老师吗?”等等。同时力求教学形式多样,讲求情趣,使学生乐学并经常尝试成功的体验。

2.专题性活动。专题活动具有较强的导向意识,目的明确,是儿童心理素质养成的必要途径。如心理指导课、班队活动等。

例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课“说真话”,要求使学生树立“好孩子说真话,说真话的孩子人人喜欢”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在老师、家长面前说真话,同学之间讲真话的行为操练,并让学生进行角色演示。如“明明把一支新的活动铅笔弄丢了。他对奶奶说,笔借给了强强。你认为明明说的是真话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明明,该怎么办?”

3.课外合作游戏。交往与游戏中是学生同情心与合群心理培育的最好途径,由于合作游戏贴近学生的生活,这种情景下得心理素质养成痕迹淡化了,心灵却被深深地感化了。例:在“谁也离不开谁捆绑单腿竞走”的合作游戏中,让学生体验“大家动作一样才能获得胜利”等,促成学生合群、协作行为的产生。

4.教师与家长自身心理素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低年级教师与家长必须具备热情友善,说话算数这两条基本心理素质。身教重于言教。

心理素质养成的评价

评价即是对养成环节的效果进行检验,又是养成教育的继续与巩固。

1.自然情景下的测评

(1)是否有摘花草、踩踏小树的行为。

(2)小同学摔倒了,是否会跑过去扶他起来。

(3)同桌得了100分,是否会向他祝贺。

(4)同学的橡皮没带,是否会主动借给他人。

(5)能原谅别人无意的过失吗?

(6)活动中,发生纠纷,是否表现任性,乱发脾气。

(7)做错了事,能否承认。

(8)做作业,要大人陪读陪做吗?是否有作业马虎行为。

(9)对家长是否会使用礼貌用语。

(10)课堂上是否积极举手回答老师问题,能否大胆发言。

2.创设情景测评。让学生在特定的假设情景中进入角色,在角色活动中反映学生心理素质面貌。

角色演示:

(1)操场上,一个小皮球飞来,正巧打在我的手背上,痛极了,我很生气„„

(2)平平有一支特别好看的新笔我很想看看,可他不愿意给别人看,我„„

(3)奶奶把我画了一半的图画给弄脏了。我„„

(4)今天的电视很好看,可奶奶头痛病又发了,躺在床上,我„„

(5)下午学校组织看电影,奶奶说,别看电影,要带我回家玩。我„„ 推测判断:

通过判断对与错,陈诉理由来评价学生的心理水平。

(1)明天春游,不交作业,今天的作业不必急着做。

(2)小林的数学题全做错了,很难过。同桌小方说,你别跟你妈妈说就不会挨打了。

(3)四人一组下象棋,多了一个人,小李说,我看你们玩吧。

(有关测评内容,可从学生实际生活中采集)

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建议

1.心理素质的养成应该在具体情景中进行。教育者要让儿童多接纳各种有教育意义的环境,给予儿童更多的活动机会,让他们多为集体做一些事。教育者要有教育的敏感性,在心理品质养成教育中做到有意培养与随机引导相结合。

2.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以正面引导为主。方法要有情趣,内容要具体,指导要细致,对孩子的转变要有耐心。不要让儿童过多的尝试失败。兴奋过度或抑制过度,都不利于学生良好心里素质的养成。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

清河区司法局精心部署暑期“农村

留守儿童”系列法制宣传活动

为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让他们度过一个安全快乐的暑假,清河区司法局积极行动,专题研究部署开展暑期农村留守儿童系列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一是下发通知,要求各村委会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及其在家监护人员参加暑期法制教育课,由法制副校长重点宣讲《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常识。二是组织各乡镇司法所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全面摸排辖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统一向县局汇总备案,确保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全。三是开展送法律书籍下乡下村活动,在各村委会设立“留守儿童法律书屋”,为留守儿童学习法律知识提供有利条件。四是要求司法所工作人员对农村留守儿童在暑假期间至少开展四次以上以案说法专题教育活动,以案例教育等形式,增强他们学法、懂法、守法意识。五是开通农村留守儿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提供既便捷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

清河区司法局

2010年7月30日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滞留家乡,留守时间在半年及以上,年龄在16周岁及以下需要其他成人监护的农村儿童。根据官方媒体保守的估计:在中国农村,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目前至少有2000万。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基本上都处于托养、寄养状态。监管人一般是祖父母或其他亲属,一般都缺乏监管能力和有效的监管手段,导致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缺乏安全感、学习动机不足、厌学、游戏成瘾、逃学、早恋等问题。如何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与辅导,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成了家长和教师头痛的问题。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让学生融入集体,获得安全感。

留守儿童是学校的主要构成群体,他们正处于自我意识高涨的特殊时期,往往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自己面对的问题也是独一无二的,是他人不能理解也不能解决的。辅导时要让每个儿童了解到自己处境与他人的相似之处,认识到身边的人都面临相似的困扰,感到自己并不孤独,从而获得安全感。

2.家校团结,让学生获得社会支持

父母的支持对儿童来说是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源,但是由于留守的现实,还有一些农村父母对亲子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留守儿童从父母处能得到的情感支持很少。比如有些父母一年半载没有音讯,有些一个月才一次电话,也就是交代要好好学习等简单几句,跟孩子几乎没有有效的沟通。这些孩子跟父母感情生疏,甚至对父母不理解或心生怨恨,导致一系列行为问题的出现。家校团结帮助留守儿童获得代替父母的社会支持,如教师、同伴、亲戚、邻居等,并学习利用这些资源,从而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缺失感,获得情感支持。

3.提高求助技能

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儿童普遍缺少求助意识和求助技巧,当遇到困难或问题的时候,一般都自己解决,或者向同伴求助,通常会导致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而更加严重,如学业困难、家庭压力等。儿童生活中最有效的求助源应该是教师,但是由于学生对老师的敬畏,一般学生都不愿意或害怕向教师求助。辅导时应改变儿童对求助的认知,认识正确的求助源,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的练习氛围,学习不同问题向不同的人求助的技巧,及时解决问题,避免问题恶化。

4.增强人际适应能力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地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儿童。辅导时帮助留守儿童学习处理与同伴、教师、父母、托养人等的关系,增强人际适应能力,达到与生活环境的和谐与平衡,也就是健康的心理状态。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住校就读管理初探

独山县白泉镇新民中心小学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且需要委托亲人或外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涌入城市的农村务工人员,数量不断持续上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数目不断增多。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学校的集中办学。很多留守儿童又在一次离开亲人或其他代理监护人。独自来到城乡学校留校住宿就读。由于留守住校儿童,学习缺少监督,生活缺乏亲情抚慰,成长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也由于委托监管人监管不力。譬如很多儿童就跟爷爷和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本身又溺爱他们,事事顺着他们,只管生活,想管也管不了他们的教育和学习。有些寄宿在亲戚家,缺乏沟通,缺乏家庭亲情教育,自身自制力欠佳,甚至有时产生一些逆反心理。导致部分儿童,学习不上进,逃学、厌学现象严重。影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

住校学生一般是周一来学校,到周末才回家一次,甚至有些学校月底才回家一次。衣、食、住、行、学,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度过,他们年龄小,独立自理能力差,又远离亲人,活动时间充裕。因此对留守儿童住校管理看来简单,实际是学校一项棘手的重大问题。如果学校安排不好,管理不当,就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打架、偷窃、学生抑郁综合症,性格孤僻,沉默寡言等。那么学校怎样管理,才使这些儿童热爱学习,生活充满信心,身心健康阳光的发展呢?由于本人所在学校,常年有留守儿童住校学生,经过多年的探

索认为。

首先,学校要把一天到一周的活动时间安排得紧紧有条。特别是放晚学到睡觉这一段时间,活动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又要学生喜爱。如到图书馆看看书,看看电视。或由教师组织到社会上帮助一些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到社会上做一些公益事业,如到大街上扫扫地,捡垃圾,清除野广告等,让他们觉得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生活充实,阳光。学会关心集体和别人,又锻炼自己。如果放学后学校不管,教师不理,这些学生无事可做,亲人又不在身边,就可能出现抽烟、打架,逃离学校的事件发生。

第二 学校要有一定的活动场地和活动设施。应有篮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图书阅览室、音乐琴房,观看电视的场所。心连心活动室(安装电话让学生想父母时打电话的地方)等等。让不同爱好的学生到喜欢的场地活动。接受教师的指导,因为放晚学学生回家的时候,也是留守儿童最想家人的时刻,有了这些活动,他们就会尽情地玩,忘掉一切。

第三 教师和管理人员要有爱心,把没一个留守儿童看成自己的孩子,每一所学校除了上课的教师外,还有后勤人员也是学生接触时间最多了,如保卫、宿管员等,大家都要有爱心,善于观察和发现,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用心和他们沟通,把他们看成朋友,以诚相待,曲漆谈心,多一些鼓励语,少一些怨恨言,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和管理者的温馨,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每个学生的一言一行,一冷一热都在学校的掌控之中。经过调查、观察和了解,一天之中,学

生最想父母是放学和睡觉钟响后的那一段时间。这时宿管员去查房时,轻轻用父母的口吻讲一些安慰的话语:“孩子们睡觉了,明天好起来读书”。他们就好象父母在身边一样,很快安然入睡。否则,他们奇思异想。无法入睡,就会影响其他同学的正常休息。

第四教会留守儿童,学会生活自理,学会情绪自控,克制自已: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让他们自然、健康容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里。留守儿童,不同的年龄段,学段,他们的生活也是不同的。如有些一年级就离开父母到六年级或初中都没见到父母,或时间很短,而有些到四、五年级甚至初中才离开亲人到学校住宿独立生活。作为学校的教师和后勤人员一是教会他们做一些生活琐事、常事,二是监督他们按时做事。如教他们如何洗衣服,洗头、洗澡、剪指甲,教他们学会补衣服、订纽扣等。不但教会做,还要监督他们按时做,让他们形成讲卫生,爱卫生,勤动手的好习惯。教他们学会情绪自控,克制自己。有些儿童在家娇生惯养,以自己为中心,事事好高、好强、好胜,如有些同学因某些小事,吵架、打架无法解决时,这时教师应该好好教育他们改变他们的坏毛病,转变他们的不良思想。学会原谅他人,包容对方,控制自己:也学会检讨自己,遇到事情冷静处理。久而久之,他们就懂得和学会一些为人之道,处事之法,改变自己,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学校经常组织搞一些公益活动,看一些助人为乐的片子等。学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好象这次独山杨桌然的事情,叫留守儿童捐5毛、1元,体现有奉献爱心的精神就行。让他们知道病魔无情,人间有爱。学校还要细心观察,在学校的留守儿童

自己或家中有困难了,让大家帮助一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人间的真情。这样让留守儿童在校如在家,见师如见母,快乐、阳光的学习,对生活充满信心。促进学校的管理,提高教学的质量。

2014年5月5日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本文从这个群体在文化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发现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提出留守儿童问题的严峻性与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性,从而更新社会与家长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使社会及广大家长广泛关注留守儿童。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教育 原因 对策 正文:

一、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原因

首先何谓留守儿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出现了以就业为目的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或发达地区的大量流动,称之为民工潮,这一类人群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而更多的父母选择双方外出打工而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在农村。甚至近年来,城镇的很多下岗职工下岗后也纷纷涌向经济发达城市打工,将孩子们交给自己的亲戚或朋友照料,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称为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群体的现状

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的留守儿童已达5800多万,到2020年,我国将大约有2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农村留守儿童数目呈增长趋势。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显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很多,下面就主要针对这些问题做出分析:

1、心理

留守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成长中更是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帮助,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的偏离,很容易造成心理发展异常。留守儿童大多由家里的老人照顾,父母相应的只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与孩子缺乏及时沟通。而祖父辈的隔代教育,由于年龄文化等因素教育方式存在诸多问题,要么产生极度溺爱现象,要么就是有深不见底的代沟。孩子们感到寂寞,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甚至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滋生怨恨情绪。遇到失败挫折,没有人在第一时间给予及时的引导,极易丧失自信心,久而久之,便产生一些明显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留守孩子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1)自卑封闭、缺乏自信,性格孤僻内向,不开朗。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2)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不合群。(3)对父母社会抱有怨恨情绪,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又或者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4)冷漠,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关爱别人。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留守儿童缺乏了这样的关爱。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在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对孩子的人格产生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2、教育

留守儿童的教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民工本身教育文化偏低,往往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因此他们大多外出打工,希望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问题,却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1)即使父母双方中仅有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也鲜少有时间料理孩子的学习问题,他们大多需要承担家务,照顾家里老人,还要照顾孩子,做好农活。而对于那些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家庭来说,首先孩子也要自己照顾家里,使得本身没有时间来处理学习问题,再者被留在家里的监护人大多是祖父辈,由于自身文化状况的影响等,也不能帮助孩子辅导孩子的功课,因此,留守儿童的学习往往跟不上。(2)农村本身的基础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力量缺乏,没有老师在学业上的正确引导,这些孩子往往学习目标不明确,积极性不高,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作业不认真,旷课甚至辍学等便成了常有的事。(3)父母不在,学校和家庭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使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脱节。在学校有些老师甚至因为这些孩子成绩较差而不愿过多的将心思放在他们身上,使得学校教育也不能很好的实现。(4)部分城市对于外来打工人员的孩子收费颇高,而农民工收入普遍偏低,这导致农民工的子女无法正常接受教育。(5)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东西对留守儿童吸引力较大,加上监管人监管不到位,网吧游戏厅等未采取有效措施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这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很不好,以致当中有些孩子粘上撒谎、网瘾、打架、赌博等恶习。留守儿童一旦受到社会不法分子的唆使就很容易做出违法乱纪的事。

当然也是有部分孩子与这些相反,他们学习独立自主,具有较强的学习意志。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处境,父母离家进城后,由于他们过早的体验到生活的艰辛,所以他们事实上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学习,我这里主要谈的是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便不予多说。

三、解决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 不仅关系到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必须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1、家庭方面

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

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家乡的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等各个方面予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 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努力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然后,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

2、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

其次,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再者,学校可以鼓励留守儿童住校,让老师有更多机会与学生沟通。针对寄宿学生,专设教辅老师,关怀学生放学后的生活情况,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学习方法。

3、社会方面

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广播等手段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营造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其次,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再者,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 壮大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队伍, 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他们的数量、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的影响,我们理应给予积极地关注。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下载(六年级_兰秀书)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素质辅导(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_兰秀书)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素质辅导(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留守儿童辅导计划

    留守儿童辅导计划 为进一步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结合我班的具体实际,更好地发挥学校、社会、少先队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

    《留守儿童辅导》学后感想

    《留守儿童辅导》学后感想 学了远程培训课程《留守儿童辅导》之后,再结合自己班上的实际情况分析,我觉得关爱留守儿童,先得了解他们的心理,从心理上去抚慰这些孩子,现在的孩子基......

    2013年度留守儿童辅导记录

    留守儿童帮扶记录东高平联小四年级东高平联小四年级东高平联小四年级留守儿童帮扶记录东高平联小四年级留守儿童帮扶记录东高平联小四年级......

    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辅导

    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辅导 随着农村青壮年不断涌入经济发达地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队伍不断壮大。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之爱,缺......

    关爱留守儿童团体辅导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团体辅导 一、目的 1.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和爱,促进其健康人格的构建,形成正确的认知。 2.提高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 3.掌握一定......

    留守儿童辅导总结(精选5篇)

    六(4)班留守儿童辅导工作总结 财神镇中心小学:朱天明 古往今来,家长对孩子最殷切的期许莫过于“望子成龙”,然而,对于怎样去培养和教育孩子,每个做家长的往往感到困惑,不知道该何从......

    如何辅导与教育留守儿童

    如何辅导与教育留守儿童随着农村地区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加,“留守儿童”这个代名词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留守儿童产生的问题既是社会的更是心理的,从心理问题来说有:亲情饥渴、孤......

    留守儿童辅导典型个案

    留守儿童辅导典型个案 (60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们外出打工求生存,致使社会上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她们享受不到父母关爱,感受不到家庭温暖,她们被称之为“留守儿童”。 一、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