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辅导
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辅导
随着农村青壮年不断涌入经济发达地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队伍不断壮大。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之爱,缺少有力的监管,行为习惯比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努力程度不够,学业成绩一般都比较差。他们身上暴露出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我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首先,家庭必须要有高度的重视。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只有在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交流和沟通,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但目前大多数委托监护人的教育观念陈旧,远不能适应孩子的发展需求。多数监护人都不能很好地管理留守儿童,毕竟不是自己的子女,重了轻了好像都不对,如果是家长不太讲理还有可能因为孩子闹矛盾。尤其是祖辈监护的留守儿童更为糜麻烦,因为祖辈们往往在孩子小时候都比较溺爱,等稍微大点时却发觉无法管教,无能为力了!甚至有不象话的孩子会欺侮祖辈,祖辈就像是他们的佣人一样,还得小心翼翼地过日子。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家长不能只顾着挣钱而荒废了孩子,家里面能够有父亲或母亲留下来照顾孩子。当然,家长或监护人也应该不断地加强学习教育管理孩子的知识,提升自己教育管理的能力。
其次,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一是教师要加强与监护人的经常联系,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特别是年幼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家长的主要工作。孩子对事物的是非判断力较弱,且孩子的道德发展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要使孩子成为一个正直、善良、诚实的人,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则需要家长或监护人在生活中时刻观察、引导和教育。二是要建设好家长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活动以帮助监护人更新教育理念。家长学校是提高家长素质的基地,能够帮助监护人学会与孩子沟通,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指导监护人如何配合好学校共同教育孩子。三是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要发挥教育主导作用。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四是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广泛参与,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快乐,感受温暖,让他们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五是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相关课程,加强精神、心理、生理、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学校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第三,教育主管部门在教师人员分配时应考虑农村学校的这种现状,要向农村学校倾斜才对。如果有条件,可以为农村学校配备心理教师,加强心理行为教育课程,让他们和其他任课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第四,地方政府应该大力发展经济,让留守儿童的父母就近打工就好。当然,这肯定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况政府都应当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增加对留守儿童教育经费的投入。
最后,关于留守儿童,自己还应该加强自我教育和引导,要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要有面对现实的信心及勇气。向着积极、乐观、开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等好的一面发展,不断完善自己。做生活中的强者,更要学会乐观的面对一切困难。
第二篇: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
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
现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居多,大部分都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姑姑、姨妈等亲戚照理,有的甚至是几姊妹在家中相互照管。在我们身边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这部分可怜的孩子没有爸爸妈妈的呵护和关爱,心里无形之中就产生了一些障碍,特别是一个个的留守儿童在家里或者在学校遇到一些麻烦事时,尤其是当班主任的我们所肩负的责任和压力就更大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关心关爱班上的每一位留守儿童,让他们在同样的天空、同样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将来成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那么,我们应该对班上的留守儿童做些什么呢?
一、多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了解其在家的情况 对于留守儿童,我们要多进行家访,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与他们现有监护人进行交流,随时了解在家的一切情况,授予他们家教的方法,让这些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又让他们认识到有老师在关爱着他们,从而使他们从心灵深处感受到爱的温暖。只有家庭、学校积极的配合起来,让他们形成一定的生活规律,对他们进行管教,从而才会达到更佳的教育效果。我想,只有善于和他们交流、进行心灵沟通,让他们从监护人身上倍感亲情,这样,他们这才会在爱的滋润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耐心地把爱播撒在留守儿童心灵深处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爱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因为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的是关爱,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所以,我们作为班主任要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留心、关注他们情绪、思想的变化,及时和他们进行沟通,给予心灵的向导。在平时的工作中,只要我们用慈母般的爱,有持之以恒的耐心,相信我们一定能走进他们的心里,使他们从心灵深处感受到亲切、温暖。
三、留心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机
在我们的身边,大部分留守儿童一般性格都比较内向、自卑、敏感、脆弱、脾气暴躁,另一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打工由于经济比较宽裕一些,他们心里总是想着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过得更幸福,所以就经常往家里寄钱,有的甚至给自己孩子买上了手机,这部分孩子因得到监护人的娇宠溺爱,于是就导致了他们用钱撒手,渐渐地养成了大把花钱、逃学、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所以他们有时很自私、孤僻、蛮横。针对这一特点,班主任要经常利用班会课讲勤俭节约的重要性,讲一讲农民工在外打工的艰苦和生活的艰辛,让他们从小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找钱的来之不易,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父母并不是不爱他们,让他们知道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更宽裕。然而,因外出打工的父母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所以这部分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更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久而久之,心理健康问题便成了“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常常留心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机,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四、开展心理资询活动
平时积极开展心理资询活动,及时解答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的疑惑,引导他们少走弯路。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尽量鼓励、组织这部分留守儿童多参加一些业余活动。
第三篇: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心得
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
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许多家庭的主劳动力都外出务工或经商,于是,我校出现许多的留守学生。基本情况:该类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父母都外出务工,平时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由爷爷奶奶监护,经过长久细心地观察和分析,发现在这些孩子身上出现了以下问题:
1、时不时有厌学的情绪出现。
当该类学生身体有一点不适时,就让其爷爷奶奶请假,不来学校上学。经过多次的家访和与该类生谈心,我发现其厌学心理成因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上有畏难的心理(2)懒散的学习心理
(3)成绩不理想,有自卑的心理
2、竞争意识淡泊,缺乏良好的集体荣誉感。
在班级、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有热情,参与意识淡漠。
3、有孤僻的心理倾向,与同学交往困难。
该类学生平时沉默言,独来独往,偶尔也流露出想和同学们交往的思想,但显得不知所措。
儿童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儿童,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大多依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外界的批评和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和行为。为了让我校留守儿童在学习、竞争、人际交往中树立起信心,我校管德育工作的杨燕珍副校长对我校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让我校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上充满信心,迈向未来。
第四篇:留守儿童在家中没有人对他们进行辅导
留守儿童在家中没有人对他们进行辅导,这种情况下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辅导显得尤为重要,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留心他们的学习情况,鼓励他们遇到不懂的问题多问老师和同学。在我们班,有十来个孩子离家较远中午不回家吃饭,我就安排他们大的照顾小一点的,特别是有一个孩子年纪最小爸爸妈妈不在家性格又内向,他的家庭作业经常乱画画就交给我,我常常在课堂上对他进行单个辅导然后指定一名成绩好又懂事的同学在课后辅导他,跟他交流经验,时间长了之后他就找到了一些方法也改变了学习习惯,不但学习跟上去了性格也外向了许多。
第五篇:如何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家庭教育
如何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家庭教育
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心祖国的未来,学生的教育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建立有效的教育网络,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和教育孩子,尤其是家庭教育。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向我们这样农村不发达地区,只能以打工增收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随着打工潮流的出现,农村大多数的青壮年基本上到各大发达城市打工,这样就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这些留守儿童基本上是由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负责他们的。而这些老人的观点和他们自身的素质,导致这些留守的儿童在家里的教育,受到了一定的障碍,同时也使得这些留守儿童的客观上的也导致了他们在家庭的教育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我认为针对这些留守儿童,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给予更多的爱,使留守儿童能感受的爱的关怀,从而使他们能感受的爱的存在,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的兴趣。
一、家庭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
根据留守儿童在家里的情况,再结合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亲疏关系,将监护类型分为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戚朋友监护、同辈监护、自我监护。在监护方式上,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所占比重较大,亲戚朋友监护次之。由于监护人身份及他们在留守儿童心目中的地位不同,对留守儿童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二)单亲监护
1.母亲单方监护,虽然母亲单方监护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与留守前差不多,但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由于城市和农村生活差距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母亲改变生活面貌的愿望异常强烈,但条件所限只能将欲望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家除读书学习外什么事都不让做,在校学习成绩必须名列前茅。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有部分孩子尽了最大努力仍与母亲的要求相差甚远,结果打击孩子学习自信,致使学习兴趣下降,影响认知能力的发展。留守儿童母亲只重视了智力教育,孩子的身体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动手能力不能在实践中得到提高,更不能在社会环境中锻炼自己。
(2)由于农村原有重男轻女错误思想的影响,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远不及父亲。而现在学生的课程结构变化大,留守儿童母亲对教材把握以及对孩子学习辅导的技能有限,加之农活负担重,时常心烦气躁,极易冲动,缺乏足够的耐心,对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冷静思考,常常大声呵斥甚至体罚孩子,造成亲子关系紧张。母亲单方监护的留守儿童中,很多学生由于学习达不到母亲的要求而多次受到惩罚,这些孩子大多表现出恐惧不安、胆小、自卑等特点。有的反而促使孩子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逐渐养成偷懒、撒谎、逃学的毛病。甚至有的母亲也好玩,随学生的作息时间进茶铺或参与赌博用来消磨时间,给孩子也树立了不好的榜样。2.父亲单方监护
(1)虽然父亲对孩子学习的辅导能力强于母亲,但由于农村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固定化分工和男性性格特点,父亲对孩子的生活不能悉心照料,对孩子的学习监督也并不乐观。父亲单方监护的留守儿童的饮食健康、生活卫生及学习均不容乐观。
(2)父亲和孩子的交流沟通太少,对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人际交往的能力,导致行为偏差。在心理交流方面,留守儿童父亲将儿童心理问题忽视;在生理问题上碍于伦理,羞于启齿;在人际关系上以自我为中心,专横独断,只教育子女怎么做,而不帮助子女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志向方面,简单归结为现在好好学,将来上大学,才有出路。志向过高过远,不切实际,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有的则导致行为出现偏差,这样无异于揠苗助长。(3)父亲行为方式简单粗暴(三)隔代监护
隔代监护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父母外出前滑坡很大。由于祖辈的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的学习几乎起不到任何监督作用。很多孩子通常“伪装”成在看书学习的样子来骗得祖辈监护人的信任,而老人们往往并不知道。隔代监护人大多年老体弱,精力有限,既要承担孩子的监护工作,还要肩负大量的家务农活,忙不过来时不得不让孩子分担繁重家务,并且时常忽略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部分隔代监护人过分溺爱孩子,导致留守儿童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道德方面发展不够健全。隔代监护人思想观念比较陈旧,与孩子缺少交流,使得孩子心理健康存在问题,不符合当今儿童的思想意识及个性要求。(四)自我监护
处于这种监护状态下的留守儿童压力最大,除了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外,生活、心理和行为上都有很多问题。一个人生活,生病或遇到困难时在家里找不到帮助,内心非常孤独,自闭、叛逆、敌视感逐渐增强。此外,目前亲戚朋友监护与同辈监护效果不够好。
二、如何进行家庭教育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许多研究表明,家长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而留守儿童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这就使他们在教育孩子时感到特别吃力,不知道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因此,家长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育儿理念,并将其有意识的融入自己的教育行为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家长应意识到将孩子完全托付给学校是不对的,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离开了家庭教育是完全不科学的。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第一位的,应将子女的健康和发展放在首位。.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榜样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举止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留守儿童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因此,家长们应自觉的学习一些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利用闲暇时间多看书,给自己充电,甚至于孩子一起学习课程。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实际行动远远胜过口头说教,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模仿能力特别强,所以家长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为孩子做好模范和榜样。.父母多与子女交流,多与子女的老师联系
父母把孩子放在家中,托别人照看,虽然通过电话联系,但毕竟交流的时间和机会都不多,更无暇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兴趣、关心则更少。正如法国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所言: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因此,家长要多和孩子交流,不要等到孩子出了问题才想起来和孩子谈谈,多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情况,关心他们在生理、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多给孩子帮助,让子女感受到对他们的疼爱和关心。父母还应多与老师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请教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活动,是家庭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
(一)从家庭角度来看,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与孩子加强情感交流和沟通。
1、最佳选择:留一方在家中照看孩子。父母双方要权衡双方外出务工对子女的利弊得失。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要把孩子的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确保孩子健康成长。尽量避免双方外出,留一方在家中监护孩子,这样不至于形成“空巢”家庭,对孩子身心产生很大影响。退求其次。如果条件实在不允许,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可以采取如下行为,尽量减轻父母关爱的缺失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尽量多与孩子通电话。注意通电话时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饮食起居,更要与孩子进行彻底的思想交流,发现不足,及时纠正;建议定期书信交流;父母必须增加与孩子团聚的频率;利用节假**抽时间返乡探视孩子或将孩子接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而且可以为孩子树立崇高理想提供条件;父母必须经常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子女的生活状况和学习情况,并与监护人、学校共同配合,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
2、监护人要高度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监护的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监护能力,以适应被监护人发展的需要。抛弃原有既定的原始教育观念,转换角度思考问题,多给被监护人提供思考、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避免包办代替。不仅要加强被监护人的文化知识教育,更要加强被监护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监护人必须给予被监护人必要的爱的呵护,但绝不造成施舍“爱”的泛滥。爱源于关照活动的体现。重视被监护人生活细节,进行相应的指导教育;感觉被监护人心理变化,进行必要的开启和引导。
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个性特殊,教育有欠缺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监护人,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或其他亲戚。祖辈的文化程度低,年纪大,精力有限,他们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无法有效承担起对孙辈的家庭教育职能。而寄住在亲戚家的孩子其监护人更加淡化了家庭教育,只管养不管教。孩子在完成作业遇到问题时,无法得到帮助。这对孩子的学习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这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是一大不利因素。
(二)亲子之间缺乏有效和紧密的交流
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孩子与父母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天各一方,他们之间根本无法进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只能靠间接的方式进行互动和维持亲子间的关系和感情。调查发现,在一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里,留守儿童与父母维持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还是电话联系,他们能够相互聚会见面的机会很少。农村留守儿童在假期里来到城市或者父母回到家乡,实现了亲子间相聚的心愿,但是,这种团聚宝贵而短暂。机会很少,而且他们每次相聚在一起的时间也十分有限。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脱节,父母身教与言教相矛盾
1.与学校联系少,家庭教育封闭
调查显示,学校与家长联系特别少。家长也不主动与学校沟通。一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就等于送进了‘保险柜’,培养孩子属于学校应尽的责任。”“能否成才全靠学校和孩子自己。”由此,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教育系统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缺乏配合与协调,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封闭。
2.社会关注不够,支持资源缺乏
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各地区普遍存在同样的问题,即政府及社会对家庭教育关注的力度不够。目前社会对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关注甚少,专门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资源依然较为缺乏。目前,媒体中关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节目还是比较少;出版行业关于此类的书籍也不多。
3.父母身教与言教脱节
家长的文化程度和道德水平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另外,家长对于生活和金钱的态度对于子女的影响也非常深远,乐观民主型的家庭易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而对生活缺乏乐观、爱心的家庭则容易造成孩子的心里不健康以及对生活中困难的怯懦。大多数家长教育观念先进合理,但大多数背离实际教育行为。
四、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家长缺乏教育意识
1.家庭教育意识薄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农民工对家庭教育却未必有明确的意识。由于父母平时难
以回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式方法不得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事实上成了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孩子进行教育。
2.农民工知识水平偏低,家庭教育内容片面
家庭教育的质量与农民工的自身文化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说来,教育者的文化素质高,家庭教育就很容易搞好,否则,就非常的困难。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的抽样调查显示,2003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中,文盲占1.9%,小学文化程度占16.7%,初中文化程度占66.3%,高中文化程度占10.8%,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4.3%[2]。正因为农民工知识水平偏低,教与动机存在教育偏差,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往往会出现重身体轻心理、重学习轻劳动等教育内容片面的现象。
3.家庭教育方式不科学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农民工对子女的教育往往采用以下几种不合理的方式:
(1)溺爱型。父母把子女当作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纵容孩子,对孩子过分保护,对子女的一切都包办代替。
(2)专制型。父母的话就是命令,父母说的就是对的。对子女过分干涉,子女没有充足的个人空间,对子女指令性、命令行的话语过多,使子女无所适从。
(3)惩罚型。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打骂孩子,语言粗鲁,殊不知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4)放任型。父母给孩子足够的个人空间,不为孩子立任何规矩,子女享有很大的自主权。这几方面的家庭教育方式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可能导致子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和人格障碍。
(二)留守儿童的家庭条件对家庭教育的制约
1.家庭物质匮乏
农民工由于文化水平低,一般没有稳定的工作,劳动报酬普遍低。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各省市调查显示,我省农民工年人均纯收入:7160.5元,过低的收入使得儿童的学习环境没有好的保障。
2.特殊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在家学习的氛围
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特殊性,父母不在孩子身边,有些孩子的学习自觉性比较差,而一些监护人像爷爷奶奶管不了孩子,使得孩子放任自流,导致学习成绩的落后。
3.家庭文化气氛不浓
由于父母不在孩子身边,没人监管孩子,不少村民经常聚集在家玩牌、打麻将、赌钱等,孩子经常跑去看,更不利于孩子的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许多研究表明,家长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而留守儿童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这就使他们在教育孩子时感到特别吃力,不知道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因此,家长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育儿理念,并将其有意识的融入自己的教育行为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家长应意识到将孩子完全托付给学校是不对的,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离开了家庭教育是完全不科学的。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第一位的,应将子女的健康和发展放在首位。.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榜样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举止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留守儿童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因此,家长们应自觉的学习一些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利用闲暇时间多看书,给自己充电,甚至于孩子一起学习课程。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实际行动远远胜过口头说教,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模仿能力特别强,所以家长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为孩子做好模范和榜样。.父母多与子女交流,多与子女的老师联系
父母把孩子放在家中,托别人照看,虽然通过电话联系,但毕竟交流的时间和机会都不多,更无暇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兴趣、关心则更少。正如法国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所言: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因此,家长要多和孩子交流,不要等到孩子出了问题才想起来和孩子谈谈,多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情况,关心他们在生理、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多给孩子帮助,让子女感受到对他们的疼爱和关心。父母还应多与老师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请教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活动,是家庭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