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留守儿童的看法

时间:2019-05-14 11:0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留守儿童的看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留守儿童的看法》。

第一篇:对留守儿童的看法

当今,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在广大的农村、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都不同程度存在留守儿童现象。

纵观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其监护人可知:有的对孩子的学习无心过问,听之任之;辅导孩子学习有心无力;有的对孩子生活漠不关心,欠沟通,使孩子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为了帮助教育留守儿童,我采取了以下教育方法:

一、了解情况、定期家访。在教学二十几年中,每接一个新班,每到新的一学期开始,我都会了解学生的有关家庭情况。如有留守儿童,我都会及时找学生的代理监护人谈心,介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让代监护人主动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正确引导留守儿童的思想,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督促留守儿童的学习。

二、用爱感化留守儿童。把留守儿童看做是自己的孩子,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为他们排忧解难。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他们说服行为上的冲动、情绪上的激动。同时教他们懂得生活的准则,给他们提出合理要求,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自主能力。

三、发挥班集体功能、发动全班同学关心留守儿童。在班级中,我以班干部为核心,以就近原则组成几个“帮困小组”,有针对性地帮助关心留守儿童。教育班干部同学有了困难,就如同兄弟的困难,自己的困难,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同时有计划地在班级中组织召开“我爱人人,人人爱我”为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有意安排留守儿童发言,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强化他们的爱心,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让他们在集体的大家庭中健康成长。

第二篇: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几点看法

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几点看法

(本文作者系 常德市鼎城区石门桥中学教师 谭长鸿)

首先,我给“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是——因父母双方或单亲父(母)外出打工仍被寄留于农村的儿童。(其中单亲父(母)外出打工仍被寄留于农村的儿童,兼有“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孩子“的双重身分,更为可怜。)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民外出打工的产物。自九七八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农民大量涌入域市,越来越多的儿童远离父母,农村出现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的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所以留守儿童问题也成为近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厌学,花钱大手大脚,好逸恶劳,迷恋上网,不懂感恩,自卑,自闭不接受老师表情等成为大多“留守儿童”共同的消极的行为。

造成“留守儿童”人格缺失的原因从根本上讲就是因为父母不在孩子身边或孩子不在父母身边。这样,孩子就会遇到如下情况,导致人格扭曲。

(香港轩辕教育基金会来石门桥中学验收时的情景)

1、监护人无力督促其学习。留守儿童一般是由祖辈(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隔代监护人一是由于年事已高,文化素质低,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二是从事繁重,繁琐的生产,生活事务,没有时间督促孩子学习,也没有时间经常到学校走访联系。农村的留守人员由早先的老人,妇妇,小孩组合的993861队伍逐渐变成老人小孩组合的9961队伍。老人成为农村的主要劳动力,成为小孩的主要监护人,成为青壮年外出打工的坚强后盾。老人在农村除了照顾小孩外,种田,种土,种菜,养殖,里里外外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地方一对六七十岁的身体健康的老人要同时照看高中,初中,小学,幼儿不同年龄段的小孩五六个,负责他们的吃,穿,住,用,还要种十几亩田,放一口鱼塘,养二头猪,种几分土,种好四季蔬菜。老人如此之忙,哪有精力顾及孩子的学习。三是由于隔代之故,有的溺爱小孩;不溺爱的,对小孩不好过多的施加压力,怕小孩及小孩的父母,外人见怪,管得严,被人误为虐待之举。至于临时监护人大多只管生活不管学习。非小孩亲爹亲妈,要管也不好管,怕人说三道四。这样,在校就读的“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由于监护人无能力管,不管,不敢管,而父母又革便长莫及,学习上毫无压力,得过且过,成绩上,好的转差,差的更差,从而厌学。170 班的学生孙力(化名),该学生小学基础极差(与父母外出打工有关),初中前三期,父母没有外出,该生在父母的督促和老师的耐心引导下,学习尽力而为,尽管成绩差,但从不旷课,不沉缅网吧。二年一期有过不读书的念头,但迫于父母的压力,加上老师的鼓励,很快打消了这一念头。不料,二年二期父母外出打工,父母走后不到一个月就旷课,上网,夜不归宿,然后退学。爷爷奶奶及老师怎么劝也不管用,只好作罢。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 周岁儿童的在校率为 88%。

2、不恰当的亲情弥补。一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觉得自己常年在外,与孩子聚少离多,有愧于孩子,于是就用金钱和物质来弥补缺失的亲情。每次回来,给过多的零用钱,买很多的衣服鞋子,对小孩有求必应,学习机,手机,MP3 随喊随买。学期中,孩子找种种借口向所监护人要钱也—满足,从不怀疑。寒暑假,孩子到某打工的地方,好吃,好玩,好穿的供着,这样,小孩只知道父母有大把大把的钱花,没见过父母如何吃苦受累,忍辱负重挣钱。不能体凉父母,不知感念父母。于是,大手大脚花钱,与同学比吃,比穿,比玩,比用,好逸恶劳。153 班学生周武的家长就是典型的用金钱物质弥补小孩缺失亲情的人。他们外出打工,因无一技之长收入较低,一人所挣仅够周武学习,生活所需。但他们对周武却是有求必应,那怕是自己钱不到位,让临时监护人垫付也要满足周武的零用之需。可惜周武一点不体谅父母的苦心,用钱大大方方,学习懒懒散散,将父母的“读好书,将来找个好工作”的叮嘱忘得干干净净。三年二期没读一半就退学了。后来混迹社会也是不务正业。父母不当的弥补害了孩子,害了自己。

3、保姆式的监护,让“留守儿童”劳动习惯缺失。一些“留守儿童”碰上条件好的祖辈,被悉心呵护,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并且心安理得。谁叫我是孙辈,谁叫我父妈付了钱(哪怕钱不多)至于寄住在亲友家的,父母付钱,我享受周到服务更是天经地义,连自己的衣服鞋袜都不洗更别说做家务到地里劳动了。这一点,周武又是一个典型。一个初三学生,每次换洗出来的脏衣,脏鞋都要亲戚洗。

4、利用亲戚的慷慨大方及假借学校名义,敛收,骗取零花钱。一些“留守儿童”利用双休日拜访各路亲戚。亲戚出于同情和看在其父母面子上,慷慨把与零用钱。钱一到手,用于上网,吃零食,抽烟。170 班高绪,就这样做。高绪本是个接受能力强,记忆力好的学生,匀母在家时,一切正常。一年二期父母外出打工后,把他寄付给爷爷,奶奶监护。而他利用双休日,一下外婆家,一下二姨家„„走多了,钱有了,心思也散了,学习态度急转直下。班主任赶紧同他父母电话联系,要其父母嘱咐高绪双休日只回爷爷奶奶家,不准到处乱跑,并且同爷爷,奶奶,亲戚讲清楚,让爷爷奶奶,新戚意识到这种状况造成的严重后果。”多管齐下,才让高绪收拢心思,专心,学习。不久其父母回来,不再外出。一些孩子假借学校名义以各种名因骗钱。其远在外地的父母,其监护人没向班主任了解情况,总以为是学习需要,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只要张口不给。这样,有些孩子一期下来,用去零用钱一千五百多元。这么多的钱用于吃,用于上网,不养成大手大脚花钱,好逸恶劳,迷恋上网的恶习才怪。并且他们只知索取,不知感恩回报。这些毛病一旦形成,后果可想而知。

5、缺乏亲情,缺乏抚慰,情感孤寂。毕竟祖辈给予的爱新戚给予的关心,老师给予的关怀,同学给予的友爱,老替代不了父母给予的父爱母爱。一些孩子,一继奶之后就被父母交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看。上幼儿园,读小学,读初中都是祖辈在管。一年难得见至父母一面,一月难得通一次电话听到父母的声音,以至孩子与父母疏离,父母回来,孩子不叫父母,也不习惯跟父母住到一起。在他(她)心中,父母成了一个失去血肉和情感的文字符号。这类孩子性格孤僻,沉默寡,自闭,冷漠。有的发展到去网络这一虚似世界中寻找慰藉。家庭。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对他们的安排是:或是让有独立自强能的孩子自己照顾自己。170 班一名叫詹如的女学生,父母在长沙打工,把她一人丢在农村。刚进初中,住宿在校的她每次放假回去,都是自己管自己,同龄人在父母面前撒娇,而她却要独守院落,自己做饭,洗衣,艰苦,辛酸可想而知,以至读书三心二意。不久,被父母接走。这种情况下,孩子的遭遇可想而知,小小年纪就要体味人情冷暖,感受世态炎凉。这样,让孩子有被遗充,受歧视,低人一等的感觉,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6、遇人不淑,或监护责任不落实,让孩子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每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给孩子的一生留下阴影。

7、缺少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面前举步难艰。这些“留守孩子”由于父母远离,出现以上种种情况,个性、心理,行为或多或少出现偏差,给班级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给班主任工作增加了强度难度。老师用并爱感化他。用鼓励激励他,用批评警醒他,用道理点拨他。对有的人有点成效,却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或是不久又出现反复;对有的人,一点用也没有。初中阶段,也是孩子开始走向叛逆的时期,有的孩子不仅不接受教育,还顶撞老师,变本加厉。对这些学生尽管老师有足够的耐心和巧妙的教育艺术,但由于得不到家庭教育的响应与配合,老师感到教育的无力,无奈。

“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如此令人担心,他们的扭曲人格如此让人痛心,该怎么做呢? 让共父母中的一方留在孩子身边或让孩子去父母身边,很多问题迎面而解。

父母是孩子的直接监护人。父母对孩子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的引导,对孩子行为习惯的指点规正,比起祖辈,老师,亲友对孩子的管教来说事半功倍。在孩子看来,父母生我养我,受父母管教无话可说;在别人看来,亲爹亲妈管教自己的孩子无可厚班。做父母的在学习方面给予施加适当的必要的压力,让其刻苦学习,掌握科学文工团化知识;在生活方面培养孩子独立自强能力,要求其田间劳动,做家务,掌握基本的生产,生活知识;在经济方面,合理给予孩子零用钱,弄清学校需交费用,不给孩子可乘之机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在思想方面,要求孩子明是非择良友,敬老尊师,知感恩„„孩子接受,别人也不说三道四。做父亲的或做母亲的与孩子长期长处,容易把握孩子的思想动向,经常与孩子交流沟通,动动心情,晓晓心理,做好孩子的护航使者,让孩子的思想行为不偏离正常航向。即使孩子一时迷糊,偈犯错误,有父母(或其中一方)同老师共同教育,孩子容易迷途知返。有素质的,有良好教育理念的父母为孩子长远计,不溺爱孩子,严格要求孩子,让孩子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使孩子成为思想沌洁,学习用功,身体强健,志趣高雅,勤劳能干的人。做父母的伴孩子一路走来,辛苦却欣慰,不留遗憾。孩子有父母(或其中一方)相伴,快乐,幸福,健康成长。166 班张琴,母亲在长沙做生意,他们姐弟由父亲照顾,姐弟俩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167 班袁紫月,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照顾她,她学习优秀,多才多艺。就是调皮的学生谢德。有母亲在身边协助老师教育他也有错就改不敢放肆这些孩子在父亲或母亲的教育下,对在外打工的父母或父亲不仅感情深厚,倒更多一份体谅,牵挂与学习的动力。这也是我不把他们班于“留守儿童”的原因。

缺失父母呵护与管教的“留守儿童”问题多多,已引起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淦,大家献计献策,共同找寻解决的良方,以把起“留守的太阳”;回家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出台很多政策,法规,的保证“留守孩子”健康成长,促进新农村建设,创建军和谐社会。

很多长年在外的父母也意识到在外打工挣钱的牺牲孩子为代是得不偿失。父母中的一方留在孩子身边或孩子到父母身边,被很多人所选择。

经济收入好的父母,将孩子带到身边,让孩子在自己打工的城市就读完全能够承受。何况住房方面,政府出台了廉租房政策;就学方面,政策取消了所谓的借读费,择校费有专门的民工子女学校。只要她们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不将自己和子女迷失在繁华的城市就可以了。

无一技之长的父(母)立身农村,既可照顾孩子,又可帮助照顾老人还可改力于新农村建设,何乐而不为呢?何况有回家的会民政策享受,色收农业税,种田有补巾;免收学费,读书有补助。只要多替孩子想,只要勤劳,日子也过得舒心,收入也不比在外打工少相信,随着大多父母的觉醒,随着国家政策法规的健全实施,这样留守儿童“会越来越少。对已出现问的”留守儿童“家庭,学校社会齐抵只管留守儿童问题”会得到有效控制解决。

作者简况:谭长鸿,女,39 岁,大学本科,初中语文教师,从教 18 年。

第三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看法

孙永强: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新看法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看法

——以武威市长城乡为例

孙永强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缺位、社会教育的缺乏。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要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层面寻找对策,共同关注和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

Education of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on a few new views

-The case of urban and rural Wuwei City

Sun Yongqiang(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Humanities, Gansu, Lanzhou, 730070)Abstract: The current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education, outstanding problems: the abs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absence, lack of social education.Children left behind is accompanie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the labor force generation, and long existing social problems, to solve this problem is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future population and labor force training, related to the coordination of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social st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ddress the education of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from the government, school, family and social aspects of finding measures of common interest and practical education of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to bett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development.Key words: education,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一、针对武威市长城乡留守儿童的实地调查。

1、调查的目的:本文立足于对甘肃省武威市长城乡留守儿童的个案情形调查,综合现有研讨结果,通过案例剖析、研讨,探讨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采取实地调查研讨的方式,以小见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形成、现状以及留守儿童教育所面临的孙永强: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新看法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试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发生的原因以及引发的社会问题动身,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2、研究对象:甘肃省武威市长城乡留守儿童家庭100户。

3、调查的方法:问卷调查法和抽样调查法。先从武威市长城乡所有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随机抽取100户家庭,对其进行上门采访和对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

4、调查的时间:2011年2月24日星期三。

5、调查的内容:主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父母是否双双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谁;留守儿童 与监护人之间是否有矛盾;留守儿童与外出打工父母多久联系一次;留守儿童的父母多久回家一次等问题进行调查。

6、调查表的分析:本调查问卷于2011年2月24日发放,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5份,回收率为 95%。问卷总共涉及了10个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调查具有针对性,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得出关于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7、分析结果:长城乡在外务工人员达八千多人,超过全乡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夫妻双双在外务工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绝大部分农民工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因而形成了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调查问卷显示,“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料的占83%。由叔伯舅姨等亲戚照料的占12%。有哥哥姐姐照料的占1%,寄养在邻居家的占4%。“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后,一般半年以上才回家一次。其中62%的家长一年回家一次,有进13%的家长两年以上没有回过家。“留守儿童”主要是通过书信,电话与父母进行联系,但次数很少,一般至少要一个月才能联系一次,半年以上联系的占63%,有的一年到头都没有联系。在问及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时,有63%的孩子表示不希望父母在外务工,渴望和他们生活在一起,8%的孩子表示“无所谓”。在生活上,“留守儿童”与监护人有矛盾的占41%。其中经常发生矛盾的占20%。在学习上,51%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遇到困难时有无助威。在与同学的关系上,43%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过同学的欺负。在回答“平时父母不在身边,你最盼望什么,最担心什么,最大的困扰是什么时”,有81%的孩子表示最盼望的是父母回家,得到他们的关爱;有73%的孩子表示最担心父母的健康和安全;有48%的孩子表示面临的最大困扰是遇到困难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8、得出的结论:通过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些调查数据分析和整理,可以得到

孙永强: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新看法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特征:

1、思想上,留守的孩子会比较自卑,比较返古的,跟爷爷奶奶长大,多少带点繁文缛节,没有见过大世面,好奇心很强。见解跟老一辈有很多相似之处。

2、行动上,有很多的约束感,很多的事在很有把握的轻况下,却不敢去做,害怕做错自己没有强大的后台来收拾烂摊。

3、生活上,恶习很多,但都不是很明显,别人看的见,自己却不以为是,就是自我观察力很差。

4、心里上,始终像一个噩梦,有个缺陷。可以说是一个不可以弥补的缺陷。确切点就像带有先天残疾一阳的感觉。

二、关于长城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

农村“留守指因父儿童”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 不能跟随在父母身边、接受父母照顾, 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委托人代为监护, 年龄在6岁~16 岁之间的儿童。这是在中国现代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中,人口的大量流动与迁移及其我国城市农村户籍二元制限制所形成的现象。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

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习成绩一般。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2、心理情感不健全。“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孙永强: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新看法

3、道德行为差。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

4、观念认识错误。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三、武威市长城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形成的原因

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1、从家庭方面分析,留守儿童的父母亲常年在外打工,虽然弥补了家庭的经济状况,但是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再加上留守儿童绝大多数由祖辈照看他们对于孩子的溺爱,这些情况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 “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老年人大多对孙辈较溺爱,加上疼惜孩子,因而对孩子更是有求必应,对其顽劣行径也舍不得严厉管教;再者,农村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更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加之年纪大了精力有限,无论在体力还是智力上都难以有效承担起对孙辈的家庭教育职能。而寄住在亲戚家的孩子,家庭教育则更加淡薄。因为在亲戚的立场上不便对孩子进行管束,孩子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感觉总是寄人篱下,也容易和亲戚家年纪相近的孩子产生矛盾。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出于愧疚,大多对孩子有求必应。他们认为物质上的丰裕就是“幸福”,所以习惯用金钱弥补愧疚。他们往往会给孩子大量的零花钱,而处在这个年龄的儿童,生理心理都还很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手里过多的零花钱往往进一步助长了他们的不良习气。这种监护权的缺失和畸形补偿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2、从学校方面分析,农村的教育水平低下,教育体制不完善;老师对于留守儿童的孙永强: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新看法

学习情况无法与其父母交流;祖辈的文化程度很低,对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到位等一系列原因都导致留守儿童存在严重问题。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一般学校除了智育教师之外其他诸如德育、美育教师比较缺乏。教师大多身兼数职,专职行政人员比较少,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生活指导教师,所以只能实行大众化教育,不能给“留守儿童”更悉心的关怀。“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缺陷大多在学校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成绩较差,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一个更需要特殊关怀的群体却也正是学校和老师放逐的对象。

3、政府和社会方面分析,政府没有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采取实质性的措施, 也缺乏相关的政策指导和财政投入;社会中有许多不良的社会环境,如网吧、游戏厅、舞厅等场所将使留守儿童误入歧途。

四、关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我认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使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全力支持与通力合作,才能共同改善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才能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1、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

孙永强: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新看法

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上,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

2、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3、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镇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加。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

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确有困难的,地方政府也可通

孙永强: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新看法

过适当补贴及其它措施,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县、乡镇政府部门要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加强监管直至取消学校周围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网巴、游戏厅、录像厅等,加大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针对“留守儿童”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伤害的情况,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给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文献综述

[1]文尚卿.关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农村经济.2010,(06).[2]张俊良,马晓磊.城市化背景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农村经济.2010,(03).[3]容中逵.当前我国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特征、问题及解决思路.现状教育论丛.2010,(01).[4]张云华.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4).[5]张玉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成因探析.科技教育.2010,(04).[6]张文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探析.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7]黄艺的.“留守儿童”的成因及对策初探.南方论刊.2009,(01).[8]赵洪国.浅议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科技文汇.2007,(07).[9]郝志瑞.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社会科学.2010,(01).

第四篇:对农村留守儿童

对农村留守儿童“自我存在感”提升的思考

——基于纳雍县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

摘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户籍制度的存在等因素,农民工子女只能留在户籍所在地生活,导致大批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衍生出一系列与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的问题。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自我存在感缺失是留守儿童身心不健康的一个集中体现,是各种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见,提升留守儿童自我存在感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实际出发,揭露了农村留守儿童自我存在感缺失的一些表现,并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深入剖析其中的原因,再根据原因对症下药,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提出相应的提升留守儿童自我存在感的措施。

【关键词】留守儿童;自我存在感;提升;措施

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广大农民工为大城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但由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户籍制度的存在,以及城市偏高的生活费用和教育费用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使得大多数的农民工子女无法长期跟随父母进城生活,只能留在农村,成为农村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大批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衍生出一系列与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自我存在感的缺失

(一)留守儿童自我存在感缺失的表现

对于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父母的长期外出,他们没有得到最基本的关爱;而临时监护人、学校领导、老师以及其他社会各界,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也做得不好。可以说,留守儿童被忽视、被冷落、甚至被遗忘,他们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良性社会情感的支撑,他们的自我存在感就会渐渐缺失,这将会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那么,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存在感的缺失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自我认知偏颇

自我认知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受个体的过去经验的影响,如过去的成功让自我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失败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其次,还有他人对自我的影响,如老师、家长、同学对自我的评价影响着自我评价;还有自我及他人对自身的期望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我认知。在形成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就会形成相应的认同感。认同感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自我认同感则是指对自身各个方面的正确认同。而留守儿童因为各方面的因素会形成不同的自我认知,在此基础上,或者认同感过高,骄傲自大;或者认同感过低,妄自菲薄。人是需要被肯定的,但是很多人却得不到它而认为自己不够优秀,而当个体(如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处于得不到承认的境地时,他体验到的更多的是疏离感,就会出现过多的“我没有用、我没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即认同感缺失。

2.社会情感冷漠

社会情感是人们对社会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社会事物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农村留守儿童亲子互动频率低下,亲子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大多数留守儿童在校学习成绩差,得不到教师的关爱,留守儿童情感需求得不到重视和满足,导致留守儿童情感发展出现异常。据调查了解到,在被调查的200名留守儿童中,只有五分之二的留守儿童会主动关心他人,会主动亲近别人,而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社会情感过于极端,不会主动关心他人,认为“别人不关心我,我凭什么要关心他”,他们通常把自己的冷漠归咎于别人的态度之上,这显然是不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的。

3.行为模式极端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从其现实性来看,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即是说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需要和周围的人发生联系,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交往。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获取存在感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每个正常的人都会有交往的需要和动机,青少年通过与同伴的正常交往,可以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从他人那里寻求安慰和帮助,缓解心里压力和不良情绪。[7]学生的交往方式可以分为退缩、自主、攻击三种基本方式,留守儿童与他人的交往则主要倾向于退缩和攻击两种基本方式。

一个人的行为是其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留守儿童虽然情感上相对冷漠,但他们内心深处是极其渴望情感的。大多农村留守儿童是严重缺乏自身存在感的孩子,他们在其所处的客观环境中,强烈地觉得自身不被周围的人所感知,不被需要,自己对他人来说没有存在的价值。因为没有这种存在感,所以留守儿童会企图通过种种反常行为来获取他们想要的存在感。他们与人交往的行为方式不是正常的自主交往。一种就是自我封闭,疏远他人,希望通过这种“以退为进”方式引起他人的注意,也就是所谓的退缩。另一种则会选择攻击的方式与人交往。比如: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在被调查的100个留守儿童中,只有15个人能够主动正常地与人交往,有35人选择退缩,他们疏远他人,自我封闭,沉默寡言。而有45人则选择攻击的方式来与人交往,他们在学校破坏公物,和老师顶撞,在课上捣乱,欺负他人,打架斗殴等;在街坊邻里,他们也不会闲着,总要搞一些小破坏,这样即使被别人责骂了,他们也乐此不疲。然而,农村留守儿童希望通过以上极端的方式来吸引他人的注意,这并不能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相反,这会使得他们在他人眼中印象更差了,这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其负面影响是不敢想象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自我存在感缺失的原因

(一)社会关注度不高

城乡二元结构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必然导致留守儿童及其父母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不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如今社会人情冷漠,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又加上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使得他们成为被忽视的边缘群体。网络媒体对农村留守儿童报道较少或者较多的是负面报道,误导了人们对留守儿童的印象,不能呼吁全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教育部门未形成有效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体系,不能在全局上整体地、动态地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在学校,农村留守儿童经常受到领导、老师的忽视,受到非留守学生的歧视和排挤。党和政府没有发挥其组织的作用,没有调动共青团、妇联、派出所、工会、村委会等组织的作用,没有建立起有效社会监护体系。政府没有制定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援助和帮扶政策,妇联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很难普及农村,村委会对农村留守儿童更是不管不问。社会各界的这种不积极态度会使农村留守儿童产生自卑、孤僻、厌世等情绪,产生仇视、仇恨和冷漠的畸形心态,使其自我存在感降低甚至缺失。

(二)学校教育

1.教育理念较落后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校不仅要承担起孕育培养人才的责任,更多的是要注重育人。然而当前大多数农村学校却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品德教育,不进行人格教育。主要表现为不注重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将德育与智育的培养分割开来,这种观念在农村教育中尤其普遍。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在教师眼中,普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学习不好就是坏学生,只有好学生和坏学生的区别,没有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的区别。而所谓的“坏学生”遭到歧视,会导致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学生片面发展,出现人格障碍,如:自私、暴吝、孤僻,他们不能与同学正常交往、不能正确认识社会的复杂现象、不能正确接纳自己的不足和差错等。学校教育理念落后,这极不宜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那些本来就处于弱势的农村留守儿童更是一种不公的对待。2.德育机制欠完善

大多农村学校的德育管理机制不完善。在其德育工作理念中,只有品行好的和品行差的两种学生,对待两种学生的态度的截然不同的,对待品行好的学生,学校德育处会大势表扬,会锦上添花;而对待品行不是很好的学生,其则会辱骂加责罚,从不顾及学生的自尊,不去帮助学生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原因(比如家庭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甚至可能还有学校的因素等)。而在老师眼中所谓的品行差的学生中,大多是留守儿童。尤其农村留守儿童本身就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各方面条件都不及非留守儿童的条件,他们之中真正做到品学兼优的少之又少,大多都是学校眼中的问题学生。这样,学校的不合理的德育管理机制似乎就是专针对大批农村留守儿童的了。比如:在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学校接受教育中,学校或老师有没有对你进行过打骂?有占百分之三十五的留守儿童回答了经常打骂。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及不公平公正的德育管理下,难免会产生一种“我不好,我没用”的想法,不能正确定位自己。而一部分留守儿童则可能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因为他们自身之外的环境条件是客观的,是他们不能左右的,学校不从他们的角度找出导致问题的原因,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而是一味的辱骂责罚。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看不到希望,就会抱一种无所谓的心态,依然我行我素,甚至行为会日趋变得恶劣。

3.教师素质待提升

在西部农村,教育条件、教育设施及师资资源有限,因而都实行大班教学。教师少,学生多,一个教师要担任几个班级的教学,同时要担任几门课程,任务极其繁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都在乡镇上,入学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学生的素质可谓是参差不齐,尤

其父母长期在外的留守学生,其基本素质更是令人堪忧。这种种形势都要求在农村任教的教师要具备良好的素质,要对教育工作保持较高的热情度,要自觉地不断完善自我,要关心热爱学生,更应该多关心处于相对弱势的留守学生。然而,在贵州农村,大多数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都属于特岗教师,特岗教师工作环境艰苦,工作量大,任务繁重;且他们年轻气盛,志向根本不在农村,大多特岗教师都抱着“过一天,是一天,晃晃悠悠就三年”的想法,他们只把特岗作为他们就业的缓兵之计。对教育教学工作没有热情度,自然就不可能自觉提升自身素质,这是不言而喻的。特岗教师在工作上不会严格要求自己,做不到为人师表;不会关爱学生,更不会注意到班上的留守学生,做不到循循善诱。

(三)家庭 1.父母亲情缺失

生活中亲情的缺失,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现实因素。亲情的缺失,致使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内向、自卑、蛮横霸道、易冲动、自控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农村留守儿童大都处于心理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引导教育。然而,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 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氛围, 缺少正常的亲子交流与亲情关爱,孩子感受不到亲情和父母关爱,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因而其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等,情感相对冷漠。缺少父母亲情的留守儿童可能会对自己及父母产生怀疑。他们会怀疑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位置,怀疑父母是否爱自己,是否在乎自己;他们也不能理解父母务工的良苦用心,甚至怀疑父母为了挣钱而不顾自己,在父母眼里只有钱最重要。例如:在一次调查中,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父母爱你吗?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有百分之四十的回答是:不爱,他们只想赚钱;有百分之十五的孩子不知道父母爱不爱自己。从这个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亲情的缺失也使得留守儿童的自我存在感较低甚至缺失。2.教育意识淡薄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观念陈旧。在高校毕业生也面临着就业困难的今天,“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边远贫困的农村较为盛行,使农民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经济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农民工只看到其对教育的投资是一笔巨大的数目,且在短期内可能无利所获,因而他们认为让子女读书花钱,不如让子女打工赚钱。即使有的农民工也供孩子上学,但他们从不寄希望于孩子身上,他们只想尽到自己的义务,完成孩子的义务教育。例如,在被调查20个长期外出的家长中,有五分之三的家长并不指望孩子靠读书成大器,他们认为读书不一定能当官,读书出来也只能去打工,与其花钱作无谓的投资,不如早点出去打工赚钱。孩子只要能识几个字就行,没必要在上学读书上投入太多。在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父母无期望,孩子更无动力。父母对孩子没有期望,孩子就会理解为父母不重视自己,自己学不学习、上不上进对父母来说都无所谓。这样长期下来,留守儿童对自己认识评价就会出现偏差。

三、提升农村留守儿童自我存在感的措施

从宏观上看,要能够有效地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提升其自我存在感,引领其健康全面地发展,就要结束留守儿童目前的留守生活状态。这首先就要求政府根据社会形势的需要,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政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加快农村改革步伐,推进农村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村就业渠道,帮助农民返乡就业;同时提高城镇生活水平,增加城镇边远地区的就业机会,提高工资福利,鼓励农民在本地就业。这样,就避免了父母子女分离,结束留守儿童的留守状态,过上正常的家庭生活。然而,受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们不可能完全消除存在留守儿童这一现象。在现有的条件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各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协作,改变留守儿童目前的生活状况,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提升社会关注度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每一个成员都应当得到这个大家庭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同时也是处于弱势的群体,理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首先,应加强电视媒体正面宣传,增强社会的关注程度,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大多数农民现在主要通过电视了解外界, 因此电视媒体的报道对农民工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非常大。其次, 教育部门应制订有关留守儿童的专门的监测体系, 明确监测办法, 在全局上整体地、动态地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做到实时实地都能了解留守儿童的动向。最后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工会、村委会、派出所等组织的作用, 建立社会监护体系, 组织各种社会公益演出,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的传承和弘扬,可以丰富留守儿童在文化和精神上的生活内容, 在潜移默化中使其思想道德受到良性感染。总之,我们应加大社会关注力度, 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努力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提升自我存在感。

(二)改善学校教育

要让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能够重获自信,找到自尊,树立信心,使其自我存在感有所提升,要达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学校教育方面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教育理念

要转变教育理念,最重要的就是要转变学校的教育观念。学校应一视同仁,在重视成绩优异的学生的同时,也要充分关注留守学生的状况,从生命的视角关爱每一个学生。学校和教师要善于发现留守学生自身的优点和长处,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帮助。面对面地与有不良行为的留守学生交流谈心,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关怀,从而自觉改正陋习,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受到尊重和公平对待,他也不会公平地对待别人;一个学生缺乏了个性和创造力,也就没有自我实现的快感;一个学生不信任父母和老师,当他出现困惑和挫折,同时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时,就会很容易走向偏激或犯罪的道路。当留守儿童认为自己遭受到外界的不公平待遇时,在没有家长的及时抚慰下,教师的关心与帮助往往能起到很大的影响,有时甚至有悬崖勒马之功效。

2.完善德育机制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性格特征,每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兄弟姐妹除外),小到一个班级,大到一个学校,既有非留守学生,又有留守学生。在这样复杂的情形下,我们学校的德育管理制度不应是极端的,对好的永远是褒扬,锦上添花;对不好的则一味地批评打击,雪上加霜。学校德育工作的目的不是让好的更好,让坏的更坏,而应该是让品行上存在不足的学生能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向好的方面改进,即应是让“坏”的变好。这就要求学校制定的德育制度要人性化,要较多地考虑到相对处于弱势的学生。比如,学校长期进行德育教育的学生中大多是留守儿童,或者是特殊家庭的孩子,针对这一部分学生,学校德育就应人性化,应多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从学生家庭、社会、学校等分析导致学生品行不好的原因,并且应循循善诱,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克服自身弱点,改掉陋习,帮助学生重新点燃希望,重新树立人生目标。

3.提高教师素质

无论是学校的教育理念,还是学校的德育管理,最终或多或少都要由我们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来践行。可见,教师的行为素质对农村留守学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在原初的意义上, 教师是学生趋益避害的引导者, 是学生健康成长、健康发展的促进者”。[15]这就要求农村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尤其要提升自己对自身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受教育者的关怀程度,要尽可能地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农村留守儿童本身处于相对弱势,教师更应把自己特别的关爱给特别的留守儿童。教师更多地关心留守儿童的同时,还应倡导班上学生、学校教师、领导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俄国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指出, 教育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生活环境中一定的内部气氛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态度, 而教育的失败总是与教育气氛的缺乏有直接的关系。[30]教师应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建立亦师亦友师生关系,教师要学会用心与留守儿童交流,努力使自己成为他们可信赖的对象,让留守儿童更好地体会学校集体的温暖。

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注意发挥农村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加快课程建设,充分激发其学习的愿望和动机,增强教育的固有魅力。切实从留守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尽可能地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家庭 1.弥补父母亲情

人是感性动物,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一定情感的支撑。作为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亲情的滋养。而在农村,大多留守儿童不得不与父母长期分离,极其缺少与父母的沟通交流,更不能享受到正常的父母亲情。对此,长期外出务工的父母应尽量多地给予孩子亲情关爱,不仅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多的要满足孩子的精神需要。父母应尽量多回家陪陪孩子,或者父母双方留一方在家照顾孩子。父母双方迫不得已外出打工的,至少也应该多和孩子发短信、通电话,多多交流。父母应多和孩子交流包括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的话题,了解孩子心理动向,满足孩子情感需求。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而不是在他们看来,父母的眼里只有挣钱。不能让孩子感到孤独,变得自卑、孤僻、暴躁,缺乏安全感。

2.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不是一本暴利的投资,但是教育也绝不是一无所获,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一生可谓影响深远。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能够影响他将来能走多远。作为

父母,应该提升教育理念,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应当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将来,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只看到供孩子上学要花钱,而让孩子外出打工能挣钱。另外,在外的父母应转变对孩子的守教育的观念,应对孩子抱一个正确的期望值。家长的适当期望值是孩子成长的外在动力之一。家长应在充分了解和全面分析孩子的特点、能力、兴趣的基础上, 提出适当的期望。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 这样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从而丧失信心。而相反,如果对孩子期望值过低,则不能完全激发孩子的潜力,还会磨灭孩子的斗志。家长对孩子不适当的期望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只有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当的期望值,才能形成强大动力,帮助孩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彦臻.我国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及其对策[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其他:2013,28(1)[2]赵嘉.中学生健全人格教育的内容与培养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3:57 [3]苏志铭,陈力.农村留守儿童“自我认同感”培育策略研究[J] [4]刘洋.留守儿童存在感的缺失与补偿——基于一个留守儿童W的个案分析[J].观察与分析

[5]于瑞红,韩雪峰.关于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探析[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0,(4).[6]张保.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的现状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3):131-133 [7]王维审,张沛霞.中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背离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8:42-43 [8]王彦.道德认知理论—道德教育不可过缺的理论依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3):75—77 [9]黄希庭.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理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2(3)

第五篇:浅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浅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龙井市安民小学校:滕淑杰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近几年来,我最大的感悟,是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慢慢地,学生们都不再是专心学习的乖宝宝,他们孤僻、自闭,怨恨的心绪开始蔓延,甚至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道德品行不端。从任教以来我一直秉持这样的观点,就是把刚走进校门的孩子看做是一张白纸。如今,这张白纸上沾染了如此多的污浊,我身为老师,心何以堪。想必众多一线教师同行,都有着与我同样的经历与感受。

问题的产生和爆发,是因为这些孩子多了一个称呼,“留守儿童”。

在与本校同事、外校同行交流的过程中,区县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比例普遍占到班级学生总数的40%左右,高的竟达到70%。然而,现在已不是去追究留守儿童这一现象及成因的时候了,超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必然衍生这一社会问题。

2011年8月,湖南公共频道曾做过一期“牵手一起过暑假”的节目。怀化市沅陵县农村一批留守儿童被接到长沙,与城里同龄孩子结对共同生活了几天。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留守儿童李秋萍同学的结对女孩问她:“你认为幸福是什么?”时,她的回答是这样的:“幸福就是与爸爸妈妈一起吃一餐年夜饭。”她的回答令人心痛和震惊,这足以说明了留守儿童对父母亲情的渴望。因此,对于留守儿童,需要我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关爱和关怀。我认为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在生活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

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儿童,其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因此,班主任对他们的生活要多留意、多关心,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如可以在节假日带他们回家一起过节,让他们享受家的温暖;可以组织全班同学为留守儿童过生日,举办简单的生日Party,唱唱生日快乐歌;可以通过家访,指导监护人科学安排饮食,尽可能满足他们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

二、在学习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

一方面,由于打工父母对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帮助和监督很少,有的甚至完全没有,这就滋长了留守儿童懒于学习的思想;而另一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跟祖辈一起生活,这些祖辈监护人绝大多数是文盲,即使是留守儿童想好好学习,其监护人也没有能力辅导,这也势必会造成留守儿童学习的困难和吃力;此外,有些孩子平时承担农务和家务占用了一部分学习时间,这也是他们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之一。因此,这就要求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动班干部或其他优秀同学与之结对,同伴互助,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树立学习信心。

三、提升教师自身修养。

老师们做什么,学生们学什么。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学生模仿:打麻将、爱喝酒、玩游戏、说脏话脏字……倘若有一天发现初中生在寝室抱着白酒瓶子喝,还说“这是我们亲爱的班主任最喜欢的牌子”,那是令人羞愧难当的。因此除学校一直强调的专业水平提升外,不仅是班主任,而且各科老师都必须普遍重视提升自身道德品行和个

人修养。这种修养的提升,虽非一日之功,但如果从学校、从教师个人,都可能普遍引起高度重视,是能够在短期内起到相当明显的变化,从长期的潜移默化看,效果更是惊人。

四、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

以班级为单位,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并在形式方面建议契合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潮流,不必拘泥于常规,活动只需要把握方向,是往有益的方向引导就可以了。活动主要目的是不断增强班级内部凝聚力,给学生培养集体意识,弱化孤独感,养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畅快交流的良好风气。

因此,班主任要主动多与留守儿童接触,关爱关心他们。“勿要操之过急,从小事或边缘事切入,逐渐打开学生心扉,让孩子认同你。处理好关键的那一下,走进学生心灵,让孩子信任你。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的意义,端正学习态度,最终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助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无愧于父母,无愧于社会”。

下载对留守儿童的看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留守儿童的看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辅导

    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辅导 随着农村青壮年不断涌入经济发达地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队伍不断壮大。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之爱,缺......

    对“留守儿童”的思考[大全]

    对“留守儿童”心里疏导的思考 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是在改革开放与打工浪潮下的新群体,这个年龄段的他们,在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受到很在的影响,我们理应给予积......

    对留守儿童的感想

    一、 留守儿童”现状 通过对留守儿童及非留守儿童发放不同的调查问卷和在一定程度上的走访,我们了解到最新的一手资料。 在通过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留守儿童”存在的观念和认......

    关于对儿童钢琴教学法的看法

    关于对儿童钢琴教学法的看法近年由于各方面的发展,随着人们的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不少家长都开始让自己心爱的孩子学钢琴。 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对培养他们学......

    留守儿童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西河口乡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为了规范我校留守儿童之家项目建设和管理,确保民生工程顺利实施,根据区镇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有关会议讲话精神,......

    留守儿童

    社会实践 班级:工商管理学号:姓名:齐丁瑶103 201016011125 班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2年6月21日——2012年7月20日调查地点:贵州省从江县调查人员:齐丁瑶调......

    留守儿童

    带在身边?还是留在家乡?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说到底还是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在城里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城市要帮助其子弟顺利就学;农民工家乡的政府部门,也要为他们就近就......

    留守儿童(定稿)

    关于做好关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工作建议随着省会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将是个不断扩大的群体,确保这个群体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顺利向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