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布鲁纳《教育过程》读书心得
布鲁纳《教育过程》读书心得
习得的基本知识要点:
1.学习不但应该把我们带往某处,而且还应该让我们日后再继续前进时更为容易。学习为将来服务有两种方式:特殊迁移(即通过它对某些工作的特定适应性)和非特殊迁移(即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2.掌握某一学术领域的基本观念,不但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培养对待学习和调查研究、对待推测和预感、对待独立解决难题的可能性的态度。
3.断言和证明法:先由老师讲述,然后由学生加以证明,这样来找出通则。
4.发现法不必只限于在数学和物理学这样高度形式化的学科中使用。
5.教授学科基本结构的论点: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涉及人类记忆;领会基本的原理和观念,通向“训练迁移”。
6.科学通论:在所有各门自然科学中都有某种反复出现的观念。如果在一门学科中把这些观念概括地学好了,就会使得在别的科学中以不同的形式再来学习它们时,容易得多。
7.应该估量什么样的态度或启发的方法最具普遍性和最有用
8.支持教授一般原理和一般态度,并注重它们之间的联系。如生物学学得好的学生,知道把这个问题提得越来越细,并把越来越多的事物同它联系起来。
9.评价的结构化:如果考试强调的都是琐碎的方面,这样就会鼓励无连贯性的教授和机械式的学习。考试题的设计应该着重于理解该学科的一般原理,即使考试琐碎的知识,也能按照要求学生理解具体事实之间的联系的那种方式去做。
10.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正确的方式,有效地交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11.儿童的智力发展:在发展的每个阶段,儿童都有他自己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给任何特定年龄的儿童教某门学科,其任务就是按照这个年龄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阐述那门学科的结构。以上论断成立的前提是:任何观念都能够用学龄儿童的思想方式正确地和有效地阐述出来,而且这些初次阐述过的观念,由于这种早期学习,在日后学起来会比较容易,也比较有效和精确。
12.儿童的智力发展分为: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三个阶段。
13.儿童的智力发展不是象时钟装置那样,一连串事件相继出现;它对环境,特别对学校环境的影响,也发出反应。因此,教授科学概念,即使是小学水平,也不必奴性地跟随着儿童认知发展的自然过程。向儿童提供挑战性的但是合适的机会使发展步步向前,也可以引导智力发展。
14.学习包括新知识的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方面。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常常有一连串的情节,每个情节涉及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外来奖励和内在奖励之间的平衡问题。一个人越是具有学科结构的观念,就越能毫不疲乏地完成内容充实和时间较长的学习情节。
15.应该编制螺旋式课程。
16.任何科目都能够按照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
获得的主要启示:
1.学习的目的要促进学习者的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2.在教学中使用发现法可以让学生发现观念间的以前未曾认识的关系和相似性的规律而产生的对本身能力的自信感。在设计课程内容或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以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部分,并引导学生去发现它。
3.除了课程的设计和教学的结构化,我们也要设计支持结构化知识检测的测试题。
4.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但不能固守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要在此基础上灵活考虑儿童的实际发展不平衡特点及社会文化、语言、家庭环境等条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5.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正确的方式,有效地交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这句话成立的条件是学科课程的设计既要体现学科核心知识结构,又要以符合该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方式呈现,还需要教师以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6.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计以螺旋式课程为主。螺旋式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将课程、教学和评价三个方面统一起来。
实际案例分析
布鲁纳课程的当代体现
我国编制的小学和初中科学课程标准,都是在物质科学领域、生命科学领域、地球和空间科学三个领域的基础上设计的,并且每个领域再划分为若干个主题,从这些主题的划分看,核心内容的结构是一致的,只不过具体内容可以看出对学生要求的主题是从宏观到微观或宇观层面,从定性认识自然到逐步定量认识自然,从而逐步加深对科学的认识。这就是典型的螺旋式课程。但是,目前我国小学和初中的科学课程在连贯性和一致性方面还有所欠缺,尤其是作为科学课程的幼儿园、和高中课程在内容设计上,虽然考虑了课程的结构性,但连贯性不足,2011年7月,美国颁布的《K-12科学教育框架》就在课程的结构化和连贯性上进一步优化,实现了以跨学科核心概念、学科核心概念和科学和工程实践三个维度整合的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强了各学段、学段各学科课程之间的联系。这也是美国课程在布鲁纳结构化知识和螺旋式课程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体现。
根据布鲁纳的理论,儿童的智力发展不是象时钟装置那样,一连串事件相继出现;它对环境,特别对学校环境的影响,也发出反应。因此,教授科学概念,即使是小学水平,也不必奴性地跟随着儿童认知发展的自然过程。向儿童提供挑战性的但是合适的机会使发展步步向前,也可以引导智力发展。同时,布鲁纳认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而设想的计划,需要采用“螺旋式课程”的形式。人们是本着使正在解决问题的学生可以理解的精神去处理知识的;为了做到使学生可理解、可借助学生已经掌握的思想方式,或者,打个比喻说,借助它能够“调集”的他以前未曾结合过而现在可结合的那些惯常的思想方式。人们可从某处,即学生原有水平出发。人们也可以从学生准备好开始他的学习生涯的任何时候出发。(P6)
今年的4月19日我作为助教跟随生科院的2010级免费师范生一起前往水果湖高中进行教育见习。我们观摩了见习指导老师的精彩的授课和近乎完美的教学技能。然而,我们从中我们也发现了小小的瑕疵。指导老师在讲解种子的形成时,花了较多的时间且进行了强化,但是老师并没有将种子形成的完整的机制以高三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讲解出来,这导致学生接下来的迷迷糊糊。最后在讲解哪些作物受雨灾后可以用涂抹生长素的方式来补救时,似乎遇到了瓶颈,老师的引导似乎对学生不起作用,学生不能向着正确的方向行进。认为教师引导失败的原因有二:(1)老师对种子的讲解,学生并没有很好地吸收,一知半解,导致对后面知识接受困难。(2)老师的引导不够突出,老师一直在提醒学生注意种子形成的机制却没有采用让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一方面,学生对种子形成的过程掌握得本来就不牢固,再让其回忆这个,无疑是让学生越来越迷糊:另一方面,老师的提醒并不是特别中肯。作物经雨水冲洗,导致花粉损失,使作物不能授粉形成种子,这已经不可挽回,也就是种子是一定不能形成的了。但是根据之前讲授内容——无子果实的形成,我们不难看出,生长素是可以在没有授粉的情况下刺激子房产生果实的,那么,在作物受到雨水灾害的时候,涂抹生长素可以挽救的是不是和无子果实异曲同工,那下面哪些作物可以呢?如果教师采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可能会更好一点。
第二篇:布鲁纳教育过程读后感
布鲁纳《教育过程》读后感
摘要:《教育过程》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1915~)早年的著作,本文通过对该著作六个板块内容解读和评价,提出该著作对教育信息论、教育心理学化、教学理论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其不足之处的一些思考。
关键字:布鲁纳;教育过程;读后感对《教育过程》评介
《教育过程》一书分“引论”部分和继“引论”部分的正文,共五章。五个题目分别是:
结构的重要性——布鲁纳提出了学习行为的目的在于:“不但应当把我们带往某处,而且还应当让我们日后再继续前进更为容易。”
学习准备——布鲁纳提出了一个“思考课程本质的一个必要的假设”,他说:“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布鲁纳指出:“过去,在教学中只注意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今后应重视发展直觉思维能力。”
学习动机——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
教学辅助工具——布鲁纳认为,即使广泛使用教学辅助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成为主要的辅助者。”
下面就分别从这些方面对本书作一评介。
2.1 引论
布鲁纳基于结构主义心理学,从学习理论发展史的分析入手,强调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有关“学科的结构”,即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他看来,由于历史上的教育知识观存在“特殊技能”与“一般技能”的二元观点,使人们忽视了那种能训练学生掌握复杂知识的基本结构的研究。
近二十年关于学习与迁移本质的研究说明,普遍迁移的训练可使人“学会如何学习”。这个研究成果,促进心理学家重新重视一般理解的学习与迁移,并再度产生对一般课程和课堂教学的兴趣。而许多科学家也重新投入到他们各自领域里中小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法研究工作中来,并注意学科的结构问题。
2.2 结构的重要性
布鲁纳所说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某门学科的基本观念和原理。从教学的目的上,他强调学生应掌握知识的整体与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不是掌握零星的经验或事物或知识的结论。
教学过程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四点意义: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结构的了解有助于记忆;领会学科的基本观念和原理是学习迁移的主要途径;基本结构的教学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如何编制忠实于教材基本结构的课程?布鲁纳提出了几点建议:给予和基础课有关的普遍和强有力的观念和态度以中心地位;把教材分成不同水平,与不同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匹配起来;使各学科最优秀的人才参加到课程设计的工作中来。
针对“怎么教”的问题,布鲁纳主张用“发现”的学习方法。其含义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同时,他建议教师在向学生提出一个学科的基本结构时,尽可能“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部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使学生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
布鲁纳还指出如果不去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则有三点弊病:①“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要从已学得的知识推广到他后来将碰到的问题,就非常困难。”②“陷于缺乏掌握一般原理的学习,从激发智慧来说,不大有收获。”③“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
我在想,既然布鲁纳想到了让学生自己去亲历知识的获得过程,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反思一下自己的“知识的获取过程”,真正地把这个过程还原一下呢?
这种对知识的结构性的把握,对它完美性的感知,或许只是存在于我们对知识反思过程中的宏观理解,实际的学习过程却并不见得如此。实际的学习针对的应该是一般化的、零碎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学生以内省为主,教师帮助为辅的抽象的结构性构建过程。而且,年级越低,这种基础性体现得越大。这似乎是个二维的螺旋上升过程。所以,这种“结构性”的指导,并不该反客为主成为学科教学内容的主体。另外,正如实际的情况,由于这种片面的强调,使所编的新课程内容难免过于理论化、抽象化。据此进行的教育实践改革说明,这样的课程难以做到他所预想的,“由普通的教师教给普通的学生”。我能体会到对结构的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实质性内容,但这种重要性并不等同于其主体性。我甚至觉得,即使是在编排教材的过程中,以“结构”为参照的标准也不可“过于暴露”,只会增加教材的抽象性。对结构的把握更多的应存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是客观的,不可剥夺,否则,表面上是走捷径,实际却是在绕圈子。
我越发体会到,我们不能孤立的看问题,事物各因素之间本身有着内在的自洽和契合,所以,联系地、发展地眼光分析问题,才能得到更一般的结论。
当然,布鲁纳的这种理解有它自身的意义。这有助于我们对课程内容编排的宏观把握。毕竟,至善的东西是应该经得起多维度的考究的。
2.3学习的准备
在这一章里,布鲁纳提出了一个“思考课程本质的一个必要的假设”,他说:“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他为了论证这个假设,先后从儿童智力的发展、学习行为和课程组织形式三方面对此进行论证。
2.3.1 智力的发展
在儿童智力的发展上,他直接引用了皮亚杰等人的研究。把儿童智力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①前运算阶段——从五岁到六岁。这个阶段儿童的脑力劳动主要是建立经验和动作之间的联系。他们关心的是依靠动作去对付世界。其特点是通过尝试失败来纠正他的活动,主要是依靠直观的调节。②具体运算阶段——从六岁到九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能记取现实世界的资料而在头脑里加以改造,并且在解决难题时能够有选择的组织和运用这些资料赋予遇到的事物以一定的结构,但他们还不能够轻易地处理那些不直接在他们面前或事前没有经历过的可能发生的事物。③形式运算阶段——从十岁到十四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智力是以一种根据假设性命题去运算的能力为基础,不再局限他经验过的或在他面前的事物,而是想到可能有的变化,甚至会推演后来通过实验或观察得到证明的潜在关系。
布鲁纳从儿童智慧发展的研究中突出了这个事实:“在发展的每个阶段,儿童都有他自己的观察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给任何特定年龄的儿童教某门学科的任务,就是按照这个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表现那门学科的结构。”他说过,“儿童智慧的发展不是像时钟装置那样,一连串事件相继出现;它对环境,特别对学校环境的影响,也发出反应。因此,教授科学概念,即使是小学水平,也不必奴性地跟随儿童认知发展的自然过程,向儿童提供挑战性但是合适的机会使发展步步向前,也可以引导智慧发展。”
2.3.2 学习行为
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常常有一连串的学习节目,每个学习节目都涉及知识的获得、转换和评价这样三个“学习行为”的过程。
获得,往往是先前知识的重新提炼;转换,是处理知识使之适合新任务的各种方式的过程,使之学得更多的知识;评价,就是通过实践来检验所获得的知识是否正确。
他认为,如果学习节目安排得包含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行为过程,就可以反映以前学过的东西,搞清楚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联系的脉络,举一反三,从而超过以前的学习效果。此外,他提出“一门学科,在它的教学过程中,应反复回到它的基本观念上去,以这些观念为基础,直至学生掌握了与这些观念相伴随的完全形式的体系为止。”
2.3.3 课程组织形式
布鲁纳主张学科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是“螺旋式课程”。
布鲁纳基于以上的见解,他认为“给任何特定年龄的儿童教某门学科的任务,就是按照这个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表现那门学科的结构”,使之能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他说,所需要的是将教材按照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将物理学和几何学的基本概念,通过儿童熟悉的材料,用简单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那么,幼儿也可以理解这些概念。这就是说,如果学习按照儿童理解的水平依次排列,那么,儿童总是作好了学习的“准备”。
为了说明上面这个问题,他举例说:小学四年级学生也能学习“集合论”,玩受“拓扑学”和“集合论”原理指导的游戏甚至会发现新的定理。
布鲁纳从三个方面的分析,提出了学科基础早期教学可能性,这一思想是十分可贵的。它为学前教育,学龄初期教育的研究和改革提供依据,开拓思路。但是,他的“任何”学科基础知识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的问题,因为还没有实验结果和其他资料说明,所以问题并未完全解决,而是给教育家提出了一个重大的课题。我想形容这个世界的,就是“有容乃大”。无论你选择的角度是什么,它有多么小,多么偏,似乎都能由此去理解这个世界。但也就是由此,做学问就更要谨慎,要进得去,还要出得来,切不可拘泥于其中,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2.4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关于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问题,布鲁纳指出:“过去,在教学中只注意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今后应重视发展直觉思维能力。”
布鲁纳的“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不同,“它不是以仔细的、规定好的步骤前进为其特征的”,它是“倾向于从事看来是根据对整个问题的内隐的感知的那种活动”。实际上,“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牵涉到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根
据,使思维者可能实行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多少需要以后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不论演绎法或归纳法,重新检验所作的结论。”其价值在于,一个人在学习与工作中,可以通过直觉思维而“实行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而使问题获得解决。
因此,布鲁纳认为,在教育工作中,应该尽“可能从最早年级起便开始发展学生的直觉天赋。”同时,他要求“对几何学有着良好直觉感的学生,以及有本领发现证明方法,而不只是去验算向他们提出的证明是否确实或记住这些证明的学生,需要多多注意他们的发展。”
从布鲁纳知识的基本结构与直觉思维的关系来看,布鲁纳认为,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直觉思维都有它的“效用”。布鲁纳举例说,“历史学家在探索他的学科时,沉重地依靠直觉程序,因为他必需选择有关联的事物。他并不试图查明或记录某一时期的全部事情;他自己只限于去发现或预知有成果的各种论据,这些论据结合起来,就能使他明智地猜想还发生过什么别的事情。”
布鲁纳认为,应该承认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承的关系。他说:“„„一旦直觉方法获得,可能的话,就应当用分析方法进行验核;同时,把它们看作这种验核的有价值的假设。”这就是说,直觉思维有待于分析思维来进行检验,证明其有价值的假设。这是科学家、艺术家在创造发明时常有的思维活动。具有较强直觉思维能力的学生可以被看成人才。
布鲁纳强调直觉在学习上的重要性,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许多发明、发现和创造,开始常常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由直觉思维猜出正确答案,然后再用实验和抽象思维去证明。所以,布鲁纳主张在教学中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儿童形成直觉思维能力:要发展学生的自信和勇气去培养有效的直觉思维能力;要鼓励学生去猜想,促使直觉思维向合理程度发展;要创造必要的学习条件,使儿童产生某种直接感受,为学习某门学科奠定基础。布鲁纳经常应用一般的启发式原则——利用类比,使用对称,考察有限条件,使解法形象化,以促进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
在我看来,直接思维就是从已有经验过渡到未知经验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个抽象概念或原理的过渡过程,简单的说,直觉思维就是“结构的迁移”。
2.5 学习动机
在这章“学习动机”的论述中,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他主张不宜过分强调外来动机,而应努力使外来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在这里,布鲁纳就提出了要“增加教材本身的趣味性”,很好处理动机问题。
在布鲁纳看来,学生可以划分为天才、中等和迟钝三类。他认为。“教学应该以中等学生为目标”的想法是个“不适当”的公式。教育的目标要追求优异的成绩,同时也承认我们必须要培养参差不齐的才能的人。为了要给每个人提供一些东西,要探求的是“计划一套向优秀学生挑战的材料而不破坏那些不很幸运的学生的信心和学习意志。”这无疑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教材,因而也就最能使各类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行动持久。
同时,布鲁纳要求把“必须要说的东西转化成为适应儿童的思维形式。”其中主要增加使学生有“新发现”的感觉。强调“发现学习”,要求学生利用教材
与教师提供的某些材料,亲自发现应得的结论或规律,在学习中成为“发现者”,并且,使学生具有“自我奖励”这种独立自主的学习。这样,从学习动机这个角度来看,就可以使“外来学习动机”向“内在学习动机”转移。他不赞同过分强调“奖优制度”,他说:“奖优制度对进行教育的环境,可能发生一些不良影响,尽管我们如果预先计划,有可能控制它们。”
应该说,布鲁纳在这里探讨的无非是“学习动机”的结构性问题,意在说明“内部动机”相对“外部动机”绝对性的主体地位。参照奥苏泊尔的分类,其中强调了“内部动机”中的“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这在心理学中的认识已经很成熟了。这篇讨论的价值在于,布鲁纳针对现实的情况,提出了几条试验性的建议:第一、增加教材本身的趣味;第二、崇尚智慧的价值;第三、在学校建设严肃的学术气氛,鼓励对学问的羡慕和兴趣;第四、强调学习的内在动机。
2.6 教学辅助工具
布鲁纳认为,即使广泛使用教学辅助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成为主要的辅助者。”他阐述了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教学手段逐渐现代化。但是“很清楚,机器不是将要代替教师。如果教学中比较麻烦的部分能够委之于自动装置,可能会引起更多和更好的教师的需要。”这就是说,利用各种形式多样装置的辅助工具来教什么,怎样教,如果没有优秀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参加是无法完成的。
同时,布鲁特还指出,教师不仅是传播者,而且还是模范。他说:“看不到教学的妙处及其威力的教师,就不见得会促使别人感到这门学科的内在刺激力。不愿或不能表现他自己的直觉能力的教师,要他对学生教鼓励直觉,不大可能有效。”还说:“教师也是教育过程中的直接个人象征。是学生可以视为同自己一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这都说明了教师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精神面貌的好坏。布鲁纳要求教师应善于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
针对教学辅助工具,布鲁纳进一步提出:
一方面,教学辅助工具的制作和使用必须遵循两条原则:①顺应某门学科的教程这个整体。所谓“顺应整体”,即要求影片必须顺应有关的教科书、试验以及学生和教师的地位与活动。②有助于树立某一教程的风格和标准。即要求所制作的影片必须是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重要的疑问和课题,使构成某个知识领域的大量事实、概念、理论和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
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质量,因为“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而不是教学装置”。教育中教师的活动与教学辅助装置的关系是现代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布鲁纳将这两者视为教学整体中相辅相成的两个因子,并试图通过工具制作与提高教师艺术两方面的努力使其协调一致。这样看待教师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关系,不仅对教学实践具有参考价值,也丰富了教育理论。评价
3.1对教育信息论的贡献
《教育过程》在阐述人的学习行为时采用了许多系统的科学概念、方法和原理。布鲁纳把人的思维看成一个复杂的系统,以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阐述了认知学习的处理信息过程,为人们从事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策略和方法。美国心理学会赞扬他“对人及其环境的信息处理的策略和方法具有丰富的见解和独创性的贡献,加深了我们对人是怎样拥有和转换他所运用的信息的理解”。
3.2对教育心理学化的推进
布鲁纳在书中关于智力发展、认知学习与教育的关系的论述是他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统一”的教学观的最早表现。他的教学心理学思想是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基础,从复杂的教育活动中探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并将学习的外部行为活动与内部的高级心理活动的研究结合起来,去设计课程与教学法。这对美国教学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3.3对教学理论的发展
布鲁纳所阐述的结构课程论,既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也重视儿童的智慧发展、学习兴趣;主张通过教学的“转换”技术使只是呈现符合儿童的学习方式,适应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他的认知、发展和教育三者统一的教学观,不仅继承了传统教学论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观点,也吸取了进步教育派重视学习过程,发挥学生主动性的观点。不论融合这两种观点所做的努力是符合教学论的发展趋势的。美国学者罗伯特和苏联学者拉普钦斯卡娅都肯定了他在解决这两大理论分歧上所做的贡献。
当然,布鲁纳《教育过程》中的思想也存在局限和缺点。例如,在“认知结构”上,只从加工处理信息的“编码系统”去解释人的学习过程,显然是不够的,难以反映人的认识学习和情感、意志三方面相互作用的学习心理活动过程,以及学习心理活动过程与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心理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在课程设计思想上,由于片面强调知识结构论,不免使课程内容过分理论化、抽象化,未能很好地联系社会现实生活,甚至脱离教学实际,从而带来新的困难。在智力发展与教学的关系上,布鲁纳关于“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能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的大胆假设,是缺乏严密的科学根据的;若简单化地以此指导教学实践,势必违反教学规律,导致教学的失败。在教学法方面,由于过分强调“发现学习”,夸大儿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接受学习等不够重视,会脱离实际情况。因此,我们在汲取和借鉴该书中的有益思想时,必须保持谨慎的态度。
参考文献:
[1](美)布鲁纳(Bruner,J.S.)著,宋文里,黄晓鹏译.布鲁纳教育文化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
第三篇:布鲁纳《教育过程》读后感
布鲁纳《教育过程》读后感
政法学院张雷2009214448
布鲁纳作为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思想意义重大却不为我所熟知。这次阅读布鲁纳的作品,才发现这位教育大师的思想之厚重与实用。
这本书虽然是一次会议的辑录,但是却有着他本人的思想的融入,布鲁纳本人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似乎更加为人所知,但是他的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也是教育学所关注的对象。教育学的对象是人的认识发展而认知心理学也是研究人的认知发展及规律,有一名心理学家的深厚知识积淀,那其研究的教育成果也必然是很有科学价值的。布鲁纳十分重视认知发展的研究。他强调说:“一个教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关于怎样利用各种手段帮助人成长和发展的理论。”在他看来,认知发展是讨论教学问题的基础。在教学时,如果忽视认知发展以及它的各种制约因素和可能利用的机会,那确实是会出馊主意的。基于对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学之间关系的深刻认知,布鲁纳说过不研究教育过程的认知心理学都是无的放矢。他提倡的发现学习知识基于对教育过程的深刻认识,在本书中我尤其对知识结构这一部分很有兴趣,我一直关系究竟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是比较好的呢?大师会不会有很好的答案呢?知识结构问题关系到教与学的最根本问题,应该教什么,应该学什么?
布鲁纳为了组织最佳的知识结构,布鲁纳提出了三条组织原则。一是表现方式的适应性原则。这里指学科知识结构的呈现方式必须与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学习模式相适应。二是表现方式的经济性原则。这是指任何学科内容都应该按最经济的原则进行排列,在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学习的前提下合理地简约。三是表现方式有效性原则。这是指经过简约的学科知识结构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迁移。
布鲁纳认为,按照反映知识领域基础结构的方式来设计课程,需要对那个领域有极其根本的理解。他强调说:“一门学科的课程应该决定于都能达到的,给那门学科以结构的根本原理的最基本的理解。”
按照布鲁纳的设想,一门学科不仅教专门的课题或技能,而且应该使学生弄清楚学科知识组成的基本结构。他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是在运用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解决在课堂外所遇到的问题和事件,或者日后课堂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根据他的理论,我们的课程设置应该更加科学化,我们的课程改革似乎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在课程的设置和能力的要求上应该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心智发展水平,不能偏易也不能偏难。在教材的设计上也应该注意从最实用最适合学习接受的水平来编写,比如数学,数学的理论很多结构也复杂,我们就不能要求学生全部掌握,只能挑选一些对学生生活有意义的,可以接受和大概理解的内容,要做到详略得当。
布鲁纳的这三个原则博大精深,几乎涵盖了我们教育的各个阶段,从基础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都需要这样去安排。表现方式要适应,要经济,要有效。为学生的进一步的发展步步为营,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重复劳动。
这对我们的教育过程的研究者提出了挑战,怎么样去安排课程。这就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从智力的发展和学习行为的发展来看,布鲁纳提出了“螺旋式课程”的设想,以儿童教学为例,他认为学科的教学应该尽可能早的开始,并要采用智育上的正确方法,而且要与儿童的思想方式相符。另外要让这些课程在各个年级中扩展再扩展。也就是说,课程设计及教材编排不仅要依据儿童认知发展的程序和特点,而且还要遵循每门学科的基本概念或远离的连续性,使教材成为一套螺旋式的课程系统。这也许能为我们提供几分借鉴。
知识结构的意义特别重大,与此同时,布鲁纳也提出了一下教学的方法。由于对直接思维的研究,布鲁纳重视直接思维,他本人对如何培养直觉思维知道的不多,但是对处于学龄期的儿童来讲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思维方式的原因。他指出培养直觉思维是学校的责任,应该在充分自由的课堂学习气氛中鼓励儿童多做推测问题。培养学习的自信心以做冒险的直觉思维,老师不必拘泥儿童的成败,不应当施予外部的赏罚。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上,他认为应该提供教材的结构,描绘丰富的图像,鼓励有组织的推理,活用发现法。这些都是他培养直觉思维的方法。
有了知识结构和教育的方法,那么学习的主体,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表现呢?布鲁纳强调内部动机的重要性,他主张应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运用竞争或者奖赏是有限的,不是不能长久的。因此他强调内部动机,对于学生来讲就是学习的动机。
在看了这些内容以后,我想起有人的评价。很多人说布鲁纳的教育理论是培养科学家的,美国政府也曾因为难度太大而拒绝了他的教育实验改革。但是我们必须要承认,他的教育思想是很有意义的。为什么培养科学家的教育理论不能用来进行国民教育呢?我们对于某种教育思想理论并不是拿来照搬的,我们要有自己的改变,就是所谓的本土化,教育理论百家争鸣且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它们有价值,而我们缺少的是化为己用的正确方法,我们对教育思想的吸收也不会限于一家之言,要博采众长。
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中的思想带有心理学家的理性色彩和理想色彩,但是教育就是为了培养理想的人,我们对于知识结构和一些教育方法,还有内部动机的理解要加强与我们国家的教育的联系,教育改革年年都在喊,但是效果不明显,我们要再多吸收一些好的思想。百年树人,我们不能操之过急,不能马上放弃已有的但还没显出效果的思想,对于好的思想也不能盲目吸收。总之我们要有一颗理性的心和等待的心,如果有一天布鲁纳的理论被我们转化了并发挥了作用,真是民族大幸。
第四篇:读书心得-采购过程控制
读书心得-采购过程控制
书籍名称:采购过程控制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
者:李政 姜宏锋编著
一、内容概述:
采购涵盖了从供应商到需求方之间的货物、技术、信息、服务流动的全过程。通过实施有效的计划、组织与控制等采购管理活动,合理选择采购方式、采购品种、采购批量、采购频率和采购地点,企业可以有限的资金保证经营活动的有效开展,在降低企业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和提高企业经营质量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采购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一部分。采购流程是否规范,采购效益与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本书涵盖了采购管理的方方面面,实用性非常强。
二、阅读体会
公司目前一直没有实现主业盈利,所以对涉及降本思路的书籍,还想多看多学,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可以应用在公司的降本节支工作推进中去。本书的采购过程控制-成本控制的章节详尽介绍了采购成本的过程控制做法:采购成本分析、通过VA/VE分析采购成本、产品周期成本分析、目标成本法降低采购成本、早期供应商参与、集权采购降低采购成本、招标采购降低成本、采购成本控制的ABC法、按需订货降低成本、固定期采购控制成本、固定批量采购控制成本、经济性批量采购成本法。
目前业内的一汽、重汽和福田等整车制造企业就VA/VE价值工程管理均已经在推进。15也正着手想在公司内部推行价值工程管理工作。想多积累一些理论储备,后续再走出去和企业找业务交流的机会。
书中的一些知识点和思路摘录与大家分享: 1.什么是VE/VA? Value Analysis(价值分析,VA):价值分析着重于功能分析,力求用最低的生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必要功能的,有组织的创造性活动。价值分析中的“价值”是指评价某一事物与实现它的费用相比的合理程度的尺度。
价值分析工作步骤:
1)选择分析对象-采购产品数量较多的、产品价值较大的、对企业影响较大的、成本消耗较多的采购品。2)分析采购品及服务的价值大小。如:分析产品的主要功能是为针对功能而选择的配件,考虑选择是否可以寻找到可替代的配件。3)资料收集:采购品的制造成本、品质、制造方法、产量、采购品的发展情况。
4)剔除改善方法:如:距离100米,是选择用车还是用人搬运。对一件不要紧且价格低廉的配件是否需要实施采购谈判。采购产品的质量没有达到预定要求,但并没有损害功能,在可以降低材料成本时是否可以采购。等等。
5)计算公式为V=F/C 如:采购原油,A:热值8000,单价78元,B:热值6000,单价60。计算V(A)=102,大于V(B)=100。这样虽然A价格贵,但是采购品的价值更高。故而选择了A。规模效益的陷阱:如:投资10元原材料回收20元收入,那么投资20元原材料就能收回40元吗?答案是无法肯定,原因是销售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另外原材料的增加,必然会增加制造成本,如果制造成本增加了10元,原投资20收入-10材料=利润10元,而现在投资40收入-20元材料-10制造成本=10元,这样投入的采购材料10元就是无效投入。结论是实施采购前,对采购过程的成本控制进行价值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Value Engineering(价值工程,VE):针对产品或服务的功能加以研究,以最低的生命周期成本,透过剔除、简化、变更、替代等方法,来达成降低成本的目的。将管理销售费、制造费用、材料费用分解成“无效成本、辅助成本、基本机能”。通过VE管理,先行消除无效成本,再者消除辅助成本,保持成本结构三类费用的基本机能。
价值分析是使用于新产品工程设计阶段,目的是寻求成本最小化和价值最大化。而价值工程则是针对现有产品的功能/成本,做系统化的研究与分析,但现今价值分析与价值工程已被视为同一概念使用。
2.Negotiation(谈判):谈判是买卖双方为了各自目标,达成彼此认同的协议过程,这也是采购人员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谈判并不只限于价格方面,也适用于某些特定需求时,使用谈判的方式,通常所能期望达到价格降低的幅度约为3~5%。如果希望达成更大的降幅,则需运用价格/成本分析,价值分析与价值工程(VA/VE)等手法。3.TargetCosting(目标成本法):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Peter F.Drucker)在企业的五大致命过失(Five deadly business sins)一文中提到,企业的第三个致命过失是,定价受成本的驱动(cost-driven pricing)。大多数美国公司,以及几乎所有的欧洲公司,都是以成本加上利润率来制定产品的价格。然而,他们刚把产品推向市场,便不得不开始削减价格,重新设计那些花费太大的产品,并承担损失,而且,他们常常因为价格不正确,而不得不放弃一种很好的产品。产品的研发应以市场乐意支付的价格为前提,因此必须假设竞争者产品的上市价,然后再来制定公司产品的价格。由于定价受成本驱动的旧思考模式,使得美国民生电子业不复存在:另外,丰田和日产把德国的豪华型轿车挤出了美国市场,便是采用价格引导成本(price-driven costing)的结果。
目标成本定价法=预计未来-目标利润=采购价格+制造成本 4.5.6.7.1)预计成品未来市场的可能销售价格(新品要参考现行价格,不能预测太高)
2)核算产品成型的过程支出(设备使用支出、人工支出、辅助材料消耗等)
3)表示出利润的空间(一个产品的开发必然涉及利润空间,在制造前,可以预设想要的利润空间)
4)核算出原材料采购的成本控制范围(用预设的销售价格及预设的利润空间,减去制造支出,从而求得原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范围)5)将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在预设范围内(采购员的任务是尽量将采购成本控制在范围之内)
EarlySupplier Involvement(早期供应商参与,ESI):这是在产品设计初期,选择让具有移伴关系的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小组。经由早期供应商参与的方式,新产品开发小组对供应商提出性能规格(Performance Specification)的要求,借助供应商的专业知识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优点:开发时间平均缩短30%~50%;发挥供应商的专业优势为产品提供性能更好、成本更低或通用性更强的设计,简化产品的整体设计等来降低成本;供应商参与设计从根本上改变了产品的质量,通过专业化水平提供更可靠的零部件,改进整个产品的性能,还可以增加零部件的可靠性,避免后期的可能的设计变更导致的质量不稳定;早期参与节约寻找供应商的花费成本,减少供应商出错导致的成本损失,并借助供应商的专业知识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供应商参与的层次:提供信息(最低,根据企业需求提供共享所必须的信息资料,如设备产能等)、设计反馈(针对企业的产品设计和开发情况,提供有关成本质量规格或者工艺方面的改进意见)、零部件开发(根据企业提出的零部件要求,深入参与或者独自承担设计和开发工作)、部件或组件的整体开发(承担企业产品较重要的部件或组件的设计和开发的全部工作)、系统开发(最高层次,根据企业的整体要求,完全承担整个系统的开发工作等)。
供应商参与的条件:采购商的切实需求(不再强调供应链的纵向一体化,组件模块化外包已成为主流方向)、有一定势力(握有关键技术,汽车整车的卖点有时需要依赖模块组件的先进性)、共同的战略目标(在资本上双方合作)。
Leveraging Purchases(杠杆采购):各事业单位,或不同部门的需求量,以集中扩大采购量,而增加议价空间的方式为之。避免各自采购,造成组织内不同事业单位,向同一个供应商采购相同零件,却价格不同,但彼此并不知的情形,平白丧失节省采购成本的机会。
Consortium Purchasing(联合采购):主要发生于非营利事业的采购,如医院、学校等,经由统合各不同采购组织的需求量,以获得较好的数量折扣价格。这也被应用于一般商业活动之中,应运而起的新兴行业有第三者采购(Third-party Purchasing),专门替那些MRO需求量不大的企业单位服务。Designfor Purchase(为便利采购而设计,DFP):自制与外购(make or buy)的策略,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利用协力厂的标准制程与技术,以及使用工业标准零件,方便原物料取得的便利性,如此一来,不仅大大减少了自制所需的技术支援,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所需的成本。8.Cost andPrice Analysis(价格与成本分析):这是专业采购的基本工具,了解成本结构的基本要素,对采购者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采购不了解所买物品的成本结构,就不能算是了解所买的物品是否为公平合理的价格,同时也会失去许多降低采购成本的机会。
9.Standardization(标准化):实施规格的标准化,为不同的产品项目、夹治具或零件使用共通的设计/规格,或降低订制项目的数目,以规模经济量,达到降低制造成本的目的。但这只是标准化的其中一环,组织应扩大标准化的范围至作业程序,及制程上,以获得更大的效益。
第五篇:教育读书心得
关于教育读书心得范文1《爱心与教育》深入浅出、亲切感人的教育,“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是李镇西老师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书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都是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那种潜移默化的爱,这种爱充盈着整本书,也冲击着我的个心灵世界。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以爱,这种爱不是高高在上的平易近人,而是拿他们当朋友的朋友之爱。当看到李老师与“后进生”万同的故事时,我是如此感动。作为一个老师,能够对一个学生费如此大的心思,那么什么样的学生不会被感化呢?反思我的工作,我要学习李老师善于锻造“优秀学生”的卓越人格;实施民主科学与个性化教学,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后进生”。像李老师那样,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后进生”们以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的尊严,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我把李老师书上提到的马特洛索夫的一句格言铭记于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既要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如此的伟大,对祖国、对社会、对学生是如此的重要。也要让学生有这种感觉,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伟大,找到生存的意义。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生命的舞台中演绎好自己的角色!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落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芒!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学会发现、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不偏爱分析能力强的优等生,不歧视具有实践创造能力的中等生和后进生。老师们,不同爱好的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但是,如果老师能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能充分体现,成功智力的学生也会大大增加,“个性+特长”的学生也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爱心滋润童心,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中,爱在点滴之处读了《爱心与教育》,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学生,需要的是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需要的是李镇西老师的那份坚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学生打造一个精神家园式的班级,关注每一个学生,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光明、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去创造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
关于教育读书心得范文2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镇西老师爱的回报,让我不止一次感动的流泪。李镇西拥有了一颗爱学生的心,这是他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牢固的防线。其实他也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诠释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因为他明白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学生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感情,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必须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李老师认为自己目前远没有达到宗教的境界,但是把教育当做我热爱的事业,并尽量使自己逐步具备一种宗教情怀。因此,他自觉地记录、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于是便有了持续不断的班主任工作日记。这已经不是他的工作常规,而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了。
李老师对爱的执着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着,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着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又倾注了多少爱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关于教育读书心得范文3“教育仿佛是行驶的列车,老师就好像是乘务员,不同的时段迎来不同的乘客,这一批乘客我们还没等充分了解,也许在下一站他们就要离开这列火车,同时上来另一批乘客。这些乘客也许来自同一个省份,也许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搭乘这列火车到达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风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气有多恶劣,将这批乘客安全送达,将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珍惜上来的每一批乘客,关心每一位乘客,为他们送上最贴心的服务,最真诚的问候,最美好的祝愿,让每一位乘客在乘车的过程中都得到心灵的享受,这样的旅途才算愉快。”——题记
花了一些时间,终于把《爱心与教育》读完了,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是啊,一个专业知识扎实,人格魅力不同寻常的老师也许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去敬畏他,喜欢他,但能够达到李镇西老师这样跟学生成为一生的知己的老师却为数不多。当一位老师开始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几年的教学,让我渐渐明白,老师的行为在学生们的心里会种下怎样的印象。以前我的两个课代表喜欢冲着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大喊大叫,我发现之后并没当着大家的面批评他们,而是先让他们停止叫喊,然后走到这名看似有错的学生跟前轻轻地询问缘故。之后我的课代表意识到他们的这种做法并不能顺利解决问题,反而会把矛盾激化,她们不但向我承认自己做得不够好,还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办法。一次日记中,他们曾这样写道:“长大之后我也要当一名教师,当我的学生犯了错误时,我不是先去责骂他,而是先问明原因,然后虚心地教给他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知道到他们能这样想,我很欣慰。
在独生子女日益成长为社会建设者的同时,我们才渐渐发现他们责任感的缺失和爱的缺乏。真诚与善良似乎在这个社会成了一种无能的表现。看看时下充斥的书籍,多半是为升学而准备的辅导书,其次是幽默故事书、漫画书,真正净化学生心灵的书籍少之又少。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懂得如何张扬个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他们知道要考上大学,却不知考上之后该做些什么;他们明白要踏实工作,但方向在哪里却从来都不明确。这分明是一种责任心与爱心的缺乏。现在国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作为教师恰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李老师的教育手记,让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内心的宽容,真诚的关怀,不仅仅是为了当一名好老师应该这样做,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爱的驱使,让他自然而然地去做一切。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凭着对教育的一份执着,对爱的一种坚持,把幸福与快乐送达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我们会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努力做教育这趟列车上的爱心传递员,让真诚、善良、友爱陪伴学生走过以后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