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过程家长会材料
《一路书香 伴我成长》读书汇报会
一年六班
一、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了解古今中外的名人的读书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书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明辨是非,有选择性地阅读书籍,并且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
1、物色好主持人
2、小组准备材料
三.活动过程:
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各位家长的到来表示欢迎。男:鸟欲高飞先振翅,女:人求上进先读书。男:生活里没有书籍
女:就好像没有阳光;
男:智慧里没有书籍
女: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男: 一年六班《一路书香 伴我成长》读书汇报会
男女合:现在开始!
男:书,就像一片海洋,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女:书,就像一位老师,让我们学会许许多多从没学过的知识。
男:自古以来,书就是人类的好朋友,以书为友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女:不错,许多科学家、文学家的成才之路就是从小刻苦读书。
男:请同学们介绍几位以书为乐的伟人,请听故事
女:xx同学的读书故事很精彩。
男:著名作家郁达夫曾说过:“世界上的伟大思想家和发明家,都是从书堆中进去,再从书堆中出来的。”
女:古今中外的名人对于读书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独到的见解,相信同学们也积累了这方面的名言吧,谁能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吗?(读书的名言警句)男:诵读经典,女:传承文化 男:增强记忆,女:陶冶性情
合:让我们齐诵《弟子规》
男:我们能从书中读出自己的智慧,读出自己理想。
女:我们更能从读书中读出自己前进的方向。请欣赏诗朗诵《书》 男:好书受益终生,好书启迪心智,一定有不少同学想把自己看过的好书推荐给大家吧!还等什么,让我们来交流吧!女:感谢同学们的精彩推荐
男:在文章中正确运用成语能让我们的表达锦上添花 女:熟读唐诗三百首,男:不会作诗也能吟。女:无数诗人留下的千古佳作,男:让我们尽情吟诵吧(古诗背诵)
男: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
女:好书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女:下面就让我们借助美妙动听的歌曲《读书郎》来表示我们对书的喜爱,对书的渴求!
男:从书中我们学到了太多、太多 女:此时此刻我们只想大声疾呼: 女生合:书是知识的源泉,男生合:书是智慧的象征。
总结:通过这次主题班会,我看到了不少同学对书的喜爱,也看到不少同学懂得了读书,读一本好书的重要性。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利用好时间,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多读点好书,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
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司马光圆木警枕的故事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大学问家。他小时候和哥哥弟弟们一起学习,自己觉得记忆力比较差,便想办法克服这个弱点。每当教师讲完书,哥哥弟弟们读上一会儿,勉强背得出来,便一个接一个丢开书本,跑到院子里玩。只有他不肯走,轻轻地关上门窗,集中注意力高声朗读,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能够流畅地,不错一字地背诵,才肯休息。
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一大觉。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毛泽东的特殊爱好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些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凿壁借光
西汉时期,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第二篇:家长会过程材料
家长会过程材料
各位尊敬的家长:
你们好!在此我代表全体任课老师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参加我们的家长会,单从这点可以看出你们对自己的子女的关心和对我们学校工作的支持。今天约请大家来,主要目的就是分析前一段时间班级的一些情况,研究下一步面临的任务,制定好措施,通过我们三方的共同努力,搞好学生的工作,使每位学生在本学期都能取得或多或少的进步,为使每一位同学都健康,活泼的成长而共同努力。现在是本学期的最后第三周,正是学生心理与行为的调节期,有许多事需要我们去关注与指导。因此我认为今天的会议比较重要,同时对那些缺席的家长感到惋惜。
首先我为各位家长说一说本班的情况。为了带好这个班,开学以来,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树立信心,建立良好的班风和学风。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对班集体的建设至关重要。我经常对他们说:“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是班级的主人,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齐心协力,努力做好每件事,我们班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棒的班级。” 本学期,我重在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激励学生勤奋学习,从大里说为建设家乡、报效祖国;从小里是为光耀家门,报答父母。三个月下来,在我们全体老师和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班风和学风有了更明显的进步
2.严格管理,依法治班。严是爱,松是害。严师出高徒。一个班级没有严明的纪律是不可能有好的成绩的。为此,我重点强化了纪律观念,强化时间观念。同时我注重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的培养。我告诉学生习惯决定你的性格,性格决定你的命运,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就得从身边小事做起,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同学们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3.既要全面抓,又要重点抓。一个班级55人,就每一个学生而言,在班中占55分之1,是微不足道的。但对每个家庭来说,是百分之百的希望,所以我的原则是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关心鼓励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既重视优秀学生的培养,又尽量不让一个学生落队。平时老师们的空余时间、精力都放在帮助后进生上,做到课上多提问他们,多耐心辅导,课后常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找他们谈心,常常鼓励他们,他们在学习上一有进步就表扬他们。很多学生基本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学习上有了动力,学习成绩有了进步。
各位家长,孩子是我们的希望,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有些家长只恨自己帮不上忙,当了几年的老师,我常听到家长满脸歉意地对我说:“老师啊,我那孩子真是气死我了。我自己也没读多少书,什么都不懂,我那孩子就交给你们老师了。”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河北有个偏僻的山村一位农妇把她的五个孩子都培养成了大学生、博士生。北京有一对教授夫妇却被自己的儿子杀害(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他的孩子后来说:“其实我的父母很可怜的,他们到死也不知道我到底想要什么。”这些报刊杂志上的真实报道说明了培养孩子和父母自身的教育程度不成比例的。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在座的每一位家长,你们——是无师自通的教育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要教育好学生,必须要有家庭、社会的配合,这样由学校、社会、家庭组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才能 1.7班
让学生有一个有利于他成长的环境。为此,我真诚的向在座的每一位家长提出几点建议:
1.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家,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好并不是指富裕的家庭环境,而是指家风好。心理学家讲:
(1)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便学会谴责;
(2)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便学会好斗;
(3)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便学会自信;
(4)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便学会喜欢别人;
(5)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会觉得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孟母三迁的故事相必大家都知道。所以我们必须为孩子创设祥和安宁的学习环境,鼓励孩子静心学习。当孩子做作业时,不要在他身边大声讲话、争论、看电视等。不要和孩子唠叨,要有章法的教育。
2.家长要了解学校对学生的要求,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工作。比如说,我们在学校教育学生要懂文明,讲礼貌,孩子在家里时,家长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这样,对孩子的教育才能达到一致性。再如,学校要求学生不进“三室一厅”和网吧,但据我所知,周末还是有一些学生会进游戏厅,甚至跟一些社会青年走得比较近。各位家长,如果您不放弃教育,每个孩子都是可造之才。但是,现在社会上五花八门、乌七八糟的东西太多——如电子游戏厅,电脑网络游戏,不健康的影视、漫画、小说等书刊,歌舞厅等任何一种都远远超出课本知识对他们的吸引力,都可以使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实践证明,家长对孩子严格管理,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会优异;相反除极个别自理能力强的孩子外,学习往往都抓不好。家有家法,校有校规,班级也有班级的纪律。这些规定和纪律,是同学们提高成绩的保证,学生们只有好好的遵守这些纪律,才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班级,才能够全面提高自己的水平。风筝要想飞得高,必须由底下的线牵引着,假如没有了这根束缚它的线,风筝只能掉在地上。人也是这样,不要幻想什么绝对的自由,绝对的自由带来的是绝对的放纵,是绝对没有什么好结果的。假如哪个学生在遵守纪律方面做得不好,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一种伤害,对于那些刻苦学习,一心求学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伤害,对于我们班级也是一种伤害,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也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希望各位家长能够理解学校的要求,配合学校的工
第三篇:开家长会过程
初中家长会过程,这个开法自我感觉很成功
A、家长会前的准备
教室的布置
1、让学生能准备好教室的布置美化:黑板上写上热烈欢迎各位家长。
自己的准备
1、准备好所要展示的资料 课件(学生成长记录)
2、提前通知好发言的家长姚昕蕊韩子昂尚雯佳张明垚张瑾
3、让张瑾家长会来指引各位家长。
B、家长会的过程
在开始会议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学期孩子们的成长记录。感受一下孩子们的丰富的学习生活。
一开始放幻灯片:学生的成长记录
演示文稿中包含了整个学期的我的工作和孩子们的精彩的照片分八大板块:
1.北京游主要是照片
2.建立了公共邮箱家校联系(具体我还会再说)
3.假期优秀作业展示主要是我给他们拍摄的照片
4.黑板报换新也是我给他们拍的照片
5.阳光活动照片,主要是他们在活动时抓拍的有意思的镜头
6.运动会主要是兔子舞(获奖节目)
7.期中测试分析有九个幻灯片 分别是单科状元还有进步大的孩子,稍有进步的孩子和开学一直进步的孩子
8科技节展示了几个好的作品
二、致欢迎词并讲一下会议议程,请家长关掉手机
晚上好!我代表初一七班的所有的老师欢迎各位家长的到来,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准时来参加今天的家长会,同时衷心感谢各位家长对我班主任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好我们开始今天的会仪,主题定为交流、探讨。会议分为两个部分:
1.感受孩子这学期的成长过程
2.交流探讨教育孩子的好的方法。
第一部分我们已经看我了,下面进行第二部分一起交流探讨教育孩子好的方法
第一个环节:先来听听几位家长的发言
第一位是姚昕蕊的妈妈,她的孩子从步入初中后成绩一直不理想,上学期稍有进步,这一学期考得不太好,我们来听听当我们看到孩子成绩不好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点评:非常赞同她的精力上的投入,好多家长都是花钱请家教,报辅导班什么的,为了孩子花多少钱都舍得,那么为什么不为了孩子,我们多投入点精力,多了解了解孩子的知识薄弱处。有的家长说辅导不了,我们不妨你就和孩子一起学习。看谁学得好。对于知识家长都懒得学了,孩子还能有劲学吗?再有就是家长认为学习的事是老师的事,自己不过问,成绩考差了也认为是老师责任,有老师的责任我们不否认,可是家长要知道班级教学的特点,不是一对一,老师的讲授是照顾尽可能多的学生,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再说语数外老师都是98个孩子,小课老师都是二三百个学生,每天孩子除去上课时间,早上三个班空有一个是阳光活动,下午是三个班空也有阳光活动,每天就四个班空可以找学生谈心或是辅导
第二位是韩子昂的妈妈,我们虽然交流不多,但从她的谈话中我感到她是一个很会教育孩子的妈妈,她的孩子乐观,自立,积极,而且非常勤奋也非常认真,整天笑眯眯的,和父母关
系很好。从入学以来一直在进步,从班里的第5到第3,这次成绩第2我们来听听当孩子各方面比较好时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孩子,让更好!
点评:好,这两位家长说的都非常的好,都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当然她们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孩子,只要我们家长是爱孩子的,就一定会摸索出教育孩子的最好的方法。
第三位是尚雯佳的妈妈,她的孩子入学时可以说是成绩平平,后来变得越来越好,进入了前十名,并且以0.5分之差步入了第六名,孩子进步的背后家长肯定付出了很多,也肯定会有很多大家值得借鉴的地方,我们来听听她的方法,一起学习
点评:
下面我们分专题讨论几个家长反应很多的问题:
1.如何与孩子交流?
怎么做才会让孩子回家有和家长说不完的话?怎么做才会让孩子体会到你是真的为了他好?怎么才能扮演好家长和朋友两个角色?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有好几个家长都做得很好,我们先来听听张明垚的爸爸的发言。他既是女儿的朋友又是家长,教育孩子有自己的方法。女儿好强又很听话。
有请:张明垚的爸爸
下面我们来听听张瑾同学的发言,听听从孩子嘴里说出的父母的好的方法
点评:我们要和孩子有话说就必须得知道孩子对什么感兴趣、要信赖孩子、要给孩子发泄的机会。
如果孩子和你谈和学习无关的事情时,如果表示出不感兴趣的样子,那么下次他就不会再和你谈了,回家第一句话千万别总是问:今天学得怎么样?孩子会觉得你只是关心学习。你不妨换一种问法:说说你今天遇到的趣事„„
第二个环节:家长互动环节
我们先以问题的形式来互动
1.孩子小的时候,可能会把家长、老师的话当成圣旨,但是到了青春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厉来很听话的孩子一下子变得不可理喻了,原来很乖巧的孩子经常打架斗殴。这是正常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提问家长好的办法?
如果没有则,家长可能不好意思,没有关系,教育孩子十几年了,每个家长都一定会有教育孩子的好的方法。我们常要求孩子积极举手积极表现,那么我们自己就应该自己首先做到积极发言
2.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也就是说,你说落他十个缺点还不如夸他一句呢,在教育孩子时还是以鼓励为主,尤其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不爱表现的孩子,可是孩子犯了错误我们该批评的还得批评,如何批评孩子才不会让孩子反感?
讨论
点评:
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孩子就是在不断超越这些错误的过程中长大的,让孩子从消极的经历中获得积极的认识,从错误中吸取经验,这样孩子才能不怕错误,接纳错误。错误的经历就不是他的包袱而是他成长的财富。
孩子犯错误是难免的,当孩子犯错误时,作为父母应当不以伤害孩子的自尊为前提。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把批评行为具体化,把好孩子与具体犯错误的行为分开。不要讲这样的话,如:你怎么老是改不掉,你总是做这种事,你是没治了。这是非常伤孩子心的。
对孩子改正缺点的愿望和行动予以充分肯定。一个不良行为的消失,必然伴随着一个好习惯的诞生,要做到奖罚结合。孩子都喜欢正面的信息,不要责罚过重,打骂并不能让孩子改正错误。
批评时,千万不能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当孩子做了错事时,孩子处于悔恨之中,不知所措,此时父母批评孩子时,应先对孩子做得好的方面给予肯定,然后再指出做得不对的地方,要让孩子知道家长不是光把眼睛盯住他的错处。批评孩子错处时时,只谈眼前做的错事,不翻旧账,以前的事已经批评过了就应该“结案”了,不能老是记着孩子以前不好的地方,让孩子觉得在父母面前永无法翻身。这样很容易伤孩子幼稚的自尊心,孩子从内心里就会不接受这种批评的。
允许孩子做出解释。如果批评不符合事实,也应允许孩子作出自己的解释。告诉孩子:给他解释权,目的绝不是推卸他所负的责任,而是要他实事求是地面对。如果你强硬地要求孩子改正错误,孩子从心理不服,他就会虚假地答应你,表面上接受了你的批评,但心里感到受了很大的委屈,这对他接受你的批评没有任何作用。
第三个环节:自由发言
我已经发信让家长准备在教育孩子时的成功的做法?哪位家长准备了,要说一说,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最后几点注意事项:
在这里,作为教师我要提醒家长注意:光把目光盯在孩子的成绩上是近视的,学习成绩是一时的,这次考得好,下次未必考得好,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的。另外,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不妨从他的学习习惯上找找原因。
习惯是人们长期重复地进行某项活动而逐渐养成的一种经常的,不需要监督的行为或倾向,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转化。所以培养孩子习惯时要有恒心,一直坚持下去。家庭是孩子的第二课堂,家长是老师的助手,家长必须清楚,孩子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学校占百分之三十,家庭占40,社会占301、讲求学习效率的习惯细心检查的习惯、知难而进的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 家长需要注意的几点:
1。学校的作息时间上学 早上中午的放学下午的放学
2交通安全不随便调头西门口接孩子的不要站在路中间
3不能带手机
4午饭尽量在家里
5公共邮箱的事情
6我的教育理念:我希望孩子是全面发展,是自信乐观的,所以对成绩不是100分的重视,我一直认为成绩只是反应孩子一方面的表现。而且和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比较和蔼的,可以说是一点也不严厉,对孩子要求也不刻板,如果家长觉得我的教育方式不能接受可以在邮件里说。
7班里的小团伙主义
最后和家长分享一句话“教育是艺术中的艺术,希望我们都能在探索中成为艺术家中的艺术家”
最后和家长一起分享这样一句话: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与他们一起成长,是责任,是幸福,也是一门艺术
第四篇:小一班家长会过程
小一班家长会过程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幼儿园的保教工作是否取得良好的效果与家长工作是密不可分的。2008年新的学期已经到来,我们班教师将在这个学期的中对幼儿的自理能力、常规、良好卫生习惯进行培养,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针对幼儿的发展又提出了的目标要求,工作需要家长积极配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开展了本学期的家长会活动。
活动中,我们向家长们介绍了每位幼儿在这个月的情况,以及本学期的班级情况和学习目标。另外,本次活动的重点我们向家长朋友们介绍了主题活动,通过主题活动的介绍使家长朋友意识到了家园配合的重要性。我们用事例向家长证明了幼儿园和家庭不仅行动要一致,在向幼儿提要求的时候也要做到志同道合,要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在教育目的、过程、手段上都尽量不要发生分歧。我们还向家长表示,每周我们都将孩子的最新情况都反应在家园联系手册上,让家园联系手册成为我们用笔交流的平台。家长朋友们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许多家长表示自己由于工作繁忙忽视了对幼儿园工作的配合,以后一定努力。最后,我们又和家长朋友们简单讨论了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意识到,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个长期的积累的过程,有待于在小班后期、中班乃至大班连续不断的培养过程。
希望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我们使家长更系统的了解了我们的工作,使家长意识到了家园配合的重要性以及发现了自己的孩子和同年
龄段孩子的差异。活动结束时,许多家长纷纷向我们的工作表示感谢,相信有了家长朋友们的感谢和支持我们的工作会更加顺利的进行。
小一班
2011年9月
第五篇:社会认同过程读书报告
陈晓晓:《社会认同过程》读书报告
作
者:(澳)迈克尔·A·豪格;(英)多米尼克·阿布拉姆斯 主编:方文 译者:高明华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01月 内容简介:
本书专论社会群体:社会群体之间发生了什么,社会群体内部又发生了什么;群际行为和群体过程是怎样的;成为一名群体成员(即“归属”某个群体)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本书讨论了传统的社会心理学方法,因而可以说这是一本教科书。目的是为了指出传统的社会心理学方法的局限和缺点,并进而提出代替它们的社会认同路径。这本书对于社会心理学当中的社会认同路径提供了一种导论性和概览性的介绍。
P18社会认同是一种视角(perspective)和方法(approach),因为它是一种独特的理论类型(type),一种接近社会心理的独特方式(way)。同时,它也是一种理论(theory),因为它包含一系列相关联的命题,经验上可检验的假设就来自于这些命题。
本书精心总结社各认同论的主要概念基础:一是关注群际关景和积极特异性,此谓群际关系的社会认同论;二是关注群体作为整体和范畴化认知过程,此谓群体的社会认同论或自我归类论。
社会认同在社会影响、语言和沟通中的作用,尽在此书之中。时光流逝,社会认同论的权能且用且涨,魅力不减反增,全球学界从者云集。二十年来,社会认同业已深刻影响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家思考群体和群际关系的方式为之一新。作者简介:
迈克尔·A·豪格(Mictlael A.Hogg),现任克莱蒙研究大学行为与组织科学学院社会心理学教授。同时,他也是《实验社会心理学期刊》的副主编。他与本书的另一位作者阿布拉姆斯共同创办了《群体过程与群际关系期刊》,并任该刊物的编辑。
多米尼克·阿布拉姆斯(Dominic Abrams),现任肯特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群体过程研究中心主任,英国心理学会研究委员会主席,实验社会心理学欧洲协会执行委员。关于译丛主编:
方文,男,汉族,1966年生,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心理学方向和宗教社会学方向博士生导师,教育部2008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研究领域: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范式、群体过程和群际过程、宗教群体。主要内容:
一、社会认同路径:背景与内容
二、群际行为
三、从刻板化到意识形态
四、内群行为:群体内过程
五、社会在场和社会表现
六、从众与社会影响
七、语言、言语和沟通 重要概念:
1、社会范畴与范畴化P18 社会认同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并一直处于持续而快速的发展进程中。社会认同被定义为:“个体知晓他/她归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而且他/她所获得的群体资格(group membership)会赋予其某种情感和价值意义。”(Taifel ,1972a:31)。在这里,社会群体是指:“两个或更多个体,这些人有共享的社会认同,或者换句话说,他们感知到他们这些人属于同一个社会范畴。”(Turner , 1982:15)认同,尤其是社会认同,和群体是不可分割的。
P24人们主要是从他们所归属的社会范畴那里获得他们的认同(他们的自我感知和自我概念)。P25范畴化产生了一种增强效应(accentuation effect)(Tajfel,1957,1959)。个体属于许多不同的范畴,因而,他们潜在地有许多不同的认同资源可资利用。
P27当范畴对于个体来说是重要的、显著的、密切相关的、关乎个人价值的时候,增强效应更加明显。那些认为某一特定范畴更加重要的人往往比其他人更加刻板化——我们也可以说这些人是“有偏见的”。对人的范畴化很少(如果曾经有过的话)是以公正客观、不掺杂私人感情的方式进行的,中立的立场只有在鸟类学家对鸟进行分类时会存在。P40“范畴化”基于相对无意义和任意的标准将人们划分为两个群体。
人们倾向于根据他人与自我的相同与相异来对其他人进行分类;人们不断地将其他人或者感知为与自我是同一范畴的成员(内群成员),或者感知为与自我是不同范畴的成员(外群成员)。
自我范畴化过程的结果是自我与其他内群成员相似性的增强,以及自我与其他外群成员相异性的增强,这就是自我刻板化。确切地说,自我范畴化使自我感知和自我定义更加需要参照个体对群体或群体原型的定义性特征的再现/表征。
P28自我范畴化同时完成了两项任务:一方面,它使某人认为自己与该范畴的其他成员是相似的,而且他们具有相同的社会认同,也就是说,自我范畴化将某人自身放置在相关的社会范畴里,或者将群体置入他/她的头脑当中;另一方面,自我范畴化会让个体在某些维度上做出与范畴相符的行为,这些维度就是划分范畴的那些刻板化维度。自我范畴化是将个体转化为群体的过程。
2、“还原论”P16
一种阻碍我们正确理解事物或现象的元理论缺陷,倾向于以更低层次的概念或语言来解释某种现象。以我们的目的为例,分析的层次(从高到低)是社会历史学、社会学、小群体动力学、个体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也就是说社会历史学可以被社会学所解释,社会学现象可以被群体动力学解释,群体动力学可以被个体特征所解释,以此类推。这看起来意味着,到最后我们可以用物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原型)解释所有更高层次的现象。
许多传统的社会心理学都是还原论的,因为它以个体特质解释社会群体,也就是说它们是个体主义的。在很大程度上,社会心理学危机可以被归因于还原主义的理论化过程。
P17实验社会心理学的欧洲路径能够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变动关系,同时又没有将其社会学化和个人化,也就是说,欧洲社会心理学家的目的是要探求人类行为的社会维度。(Hogg 和Abrams,1985;Tajfel,1984)
P19社会认同论用社会范畴来表明社会的结构性特征,这一点与社会学中的结构主义视角有相同之处。
P21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对个体的影响受自我概念的调节,“自我”本身产生于生活中个体间的互动,并在这种互动中不断调整。互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号性的(symbolic),因为行为不仅仅是实用的(functional),它更是表达的(expressive)。象征符号是在成员之间达成共识的或者是共享的(为了实现交流的功能,它们必须这样),因而通过以和他人相同的方式将自身符号化,或者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我们将自身建构为社会之物(social objects),或者是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社会的一个缩影。
P22在我们、我群或内群与他们、他群或外群之间存在着分别。我群内部人之间的关系是和平、有序、规范、治理和互相帮助的。内群成员与所有外人或他群的关系是斗争或掠夺的,只有双方达成共识,状况才会发生改变。(Summer,1906:12)
3、社会比较P28 社会认同视角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社会比较而社会性地获得的,这其中包括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我们做社会比较的动机是为了要确认我们对于自身、他人和整个世界的感知是正确的。人们力争坚持他们自己群体的观点,并且以跟其他内群成员相同的方式看待这
个世界;内群感知被积极地评价,因为它们提供了“真实的”理解。事实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揭示出,人们通常倾向于积极评价内群的所有刻板化特质,因为这些特质将一个人所赞同的共识与他所不赞同的共识区别开来。
P66社会比较背后的动机是获得良好的自我感知,而实现的途径是偏好内群(即通过偏好内群而偏好自我),因而社会比较过程就会选择具体在哪一维度上增强/夸大相似性或差异。一般它会选择这样的维度:在这个维度上内群比外群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它也会放大内群相对于外群的优越性和有利地位,或者说社会比较过程会最大化内群的积极特异性。
4、挫折——侵犯假说P45
5、相对剥夺P47
6、超然目标对降低偏见的作用P57-58
7、最简群体范式P60
8、刻板印象P83 刻板印象具有惰性,一旦形成不易改变,只有在社会、政治或经济发生变迁时,刻板印象才会发生些许变化。当群体间的社会关系变得紧张时,刻板印象会变得更加显著,并且充满敌意。如果群体间不是敌对关系,刻板印象不会引发什么问题,但是,如果群际间处于紧张和冲突的社会氛围之中,刻板印象就是有害的,并且也极难改变。
P84刻板印象是一种无根据的概括化推论,而向最坏处估计,刻板印象是一套完全错误的假定。
9、社会表征P99 社会表征是共享的认知构念,它们来源于日常的社会互动,对于个体在世界中的体验提供常识性的理解。
P101社会表征的出现经历了这样一个明显的社会过程:对熟悉现象的不熟悉的解释因为日常沟通而被同化(曲解、简化等),进而将不熟悉的解释变成了熟悉的,成为常识性理解的一部分。确切地说,由“合格的”的个体(即“科学家”——最广义上的)组成的小群体为熟悉的现象建构出了高度正式的、非显而易见的、不熟悉的解释。虽然这种解释可以通过正式的教育而得以传播,但是,它们传播的最主要途径还是非正式的沟通(朋友之间在咖啡馆里的闲谈等)。这就导致了系统曲解的产生,不熟悉的解释经过系统曲解之后就会与人们事先存在的常识性理解和解释框架相协调。这样,一种社会表征就形成了,一种正式的科学理论成为常识性理解的一部分。而无论社会表征还是常识性理解都是以简化和曲解的形式,也可以说是以世俗化和庸俗化的形式实现的。荣格清楚地表达了上述观点,他这样写道:“当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假设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认为它们是陌生而奇怪的,但是很快人们就会占有这种假设,并且把它们当做熟悉的概念来使用。”
10、意识形态P102 P103意识形态是一系列系统关联的信念、看法和主张的集合,它的基本功能是解释。当然,意识形态不仅仅“解释”,它也决定某种东西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也就是说,它设定了一个问题域。意识形态所提供的一套参照术语限定了人们的思考方式,使“打破”它设定的框架、以另一种不同的方式感知事物变得几乎不可能。意识形态会将一些矛盾和话题遮蔽起来(人们看不到它们的存在),原因就是这些矛盾和话题没有进入意识形态的具体范围。意识形态实质上是某种“思想体系”,具有正统共识的特征,因为意识形态设定了狭窄的解释框架,所以它阻碍认知替代物存在的可能(认知替代物,即能够代替既有社会安排的其他可能的社会安排)。
所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完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每种意识形态都有自己的一套概念工具,它们适用于自身的问题域。对于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的支持者来说,他们之间的充分交流是异常困难的,不说其他,单是下面这两点就足以对交流构成障碍:对于要解释的现象没有一套共享的假设,双方有完全不同的话语体系(术语、概念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封闭的系统,意识形态也界定社会群体,这样一来它就在某种程度上
与群体资格紧密相连。
11、群体盲思P139
12、领导P140
13、聚众P171与从众P199
14、群体极化P223
15、语言P235,包括第二语言习得P255
内容总结:P105 人们不仅需要对世界进行分类和解释,而且通常以一种有利于自我感知的方式来解释世界和给世界划分范畴,这样就促生了一个异质性的社会:它包含许多社会群体,这些群体为争夺支配地位和承认而斗争。个体的范畴化认知过程会导致对群体的认同、群体在心理上的形成以及一种增强效应。在群际背景下,增强效应是一种刻板化行为。之所以说它是刻板化的,是因为它极尽可能地增强或夸大内群的一致性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这体现在信念、态度、价值、归因和行为等方面。整个过程在不同程度上都贯穿着这样一种需求:偏好于内群而不是外群,维持或获得一种社会支配地位(或者是相对于整个社会的支配地位,或者是相对于某些他群的支配地位)。每个群体自身的规范行为和信念,以及他们对内群和他群所持有的刻板印象,都植根于群际关系的动态变化当中,群际关系的变化是历史车轮前进的动力。具体地说,社会群体被社会表征或意识形态所形塑,它们同时也构成了社会群体存在的背景,社会表征和意识形态的出现和发展是为了满足解释事物本质的需要。大规模的复杂事件促生了服务于事件自身的社会解释或意识形态。它们可以是新形成的解释,或者是对既有解释的改变,也可能是那些长期被压制或者处于休眠状态的解释。
理论进展:P273
社会认同路径深化了我们对一系列现象的理解,它对人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独到的分析,这一分析与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大部分理论主张有明显的不同。
首先,群际关系不能寄希望于通过下列因素而得以解释:人格特征、心理动力机制,或群体成员的个人态度。群际关系也不能以群体之间的客观利益冲突来界定。伴随着群际行为而产生的刻板印象也不仅仅反映对经验事实错误的认知理解。相反,只有诉诸集体对群体资格的主观感知,群际关系才能被理解,群际关系可以被解释为心理上的冲突、差异等。刻板印象的功能主要是服务于群体,同时,与大部分群际行为一样,它并不总是直接有利于单个的群体成员。
其次,群体凝聚力、群体内的行为、对群体规范的遵从和集体性的群体行为,所有这些现象都不能以个体之间因满足需要或寻求信息而产生的互依来解释。群体被认为是一个心理实体,对于那些被吸引进入群体的人,群体会告诉他/她什么是应该优先考虑的,应当遵循哪种规范,集体行为的恰切目标是什么。将自我范畴化为某一群体成员的过程会引导信息的寻求、与他人情感纽带的建立以及自我在规范中的融入。
P274最后,不能认为语言和沟通的本质是稳定的和限制性的,相反,语言和沟通是一个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认同才能成为他人的象征;同时,语言和沟通过程也界定了群体间的关系。社会不能被当做是一个仅仅提供背景的外生变量,这种主张贯穿我们分析的始终。
社会认同路径正充满着勃勃生机,它不断为诸多社会心理学家的理论和研究注入令人振奋的原动力,越来越多的现象可以应用社会认同路径来进行解释(如群际接触、少数人影响、领导研究、个体间吸引、第二语言习得、权力、多元群体背景、服从和显著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