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过程》读书报告(五篇)

时间:2019-05-14 05:52: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决策过程》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决策过程》读书报告》。

第一篇:《决策过程》读书报告

《决策过程》读书报告

《决策过程》一书是由查尔斯·林德布洛姆在1968年撰写的,拿上这本比自己年龄还要大许多的书,体会到了前人的智慧和经典的魅力,给了我很多反思和思考。

一、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是美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当代西方著名学者,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和政治学首席讲座教授,曾于1980年任美国政治学会会长。作为政治学家和比较经济学家,林德布洛姆教授在政治学领域的研究中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他以对“政策”的分析研究饮誉美国政治学界。主要著作有:《政治、经济和福利》、《政策分析》、《渐进调试》、《民主的智慧》、《决策过程》、《政治与市场: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可用的知识:社会科学和社会问题的解决》等等。本书的部分思想是《渐进调试》的进一步阐发。

本书的主要理论“渐进决策”模式产生的理论背景主要是基于对理性决策模式的挑战。在二战后,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和行政学家关注政治决策,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理性决策模式。理性决策模式是从规范的角度考察问题,很大一部分受到了早期经济理论的影响。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人”知道全部可能的行动,知道那种行动能得到最大的效果,知道所有的可行行动中挑选最好的一种。受这种理论的影响,理性的决策模式认为人在政治决策中也是可以非常理性的。

不久,理性决策受到了另外两种决策模式的挑战。一是赫伯特·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式,二是本书的作者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两种模式的研究在方法论上都从实证的角度对理性的模式作了分析和批评。如果说西蒙也还是从理性的角度来探讨政治决策的话,那么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政治决策。

二、书中主要观点

《决策过程》一书以渐进的决策分析战略和多元的决策模式对一些长期以来较有影响的决策理论和模式,特别是理性决策模式和精英决策模式作了回答。林德布洛姆认为,决策过程只是决策者基于过去的经验对现行的政策稍加修改而已。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看上去似乎行动缓慢,但积小变为大变,其实际速度要大于一次大的变革。政策上大起大落的变化是不可取的,往往“欲速则不达”,它会危及社会的稳定。作者认为,决策所以是渐进的,在于西方民主体制中政府推行的政治是渐进的政治,这表现在政党和政治领袖对基本国策的看法是一致的。在竞选时,他们仅对每次政策提出渐进的修改。政党本身的政策也是渐进的改变。林德布洛姆在书中极力赞扬渐进主义的优点,称渐进主义为“足智多谋的问题解决者”。

三、著作结构分析

作者将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决策分析;第二部分为权力运用;第三部分为总的观察。在本书的第一部分(1-4章)作者批判了理性决策模式,并阐述了他的渐进决策分析理论,接着就在第二部分(5-11章)转入了对决策过程的具体分析。其分析是围绕着社会中各种力量在决策中的权力运用而展开的,环环相扣,逐步展现了西方国家决策过程的真实面貌和面临的种种困难。最后一部分是对整本书的一个补充内容,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观察决策的整个过程,对政治的偏爱、统治精英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首先,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认为理性决策模式的缺陷在于五点:(1)界说政策问题的困难;(2)问题的复杂性和不充分的信息;(3)确立目标或价值观的困难;(4)时间限制;(5)分析的代价昂贵。除此之外林德布洛姆还认为,在政策中还含有分析无法解决的价值因素、效率因素、其它分析不能取代的政治因素等。但是分析并非没有一点用处,分析往往作为说服工具,在政治相互作用中成为官员控制其他人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

其次,在本书的第二部分中,作者阐述了人们如何依照准则在政治相互作对中运用说服、权威、威胁交换、党派分析、讨价还价、相互控制和调节的手段达到影响决策过程的和目的。一方面,在政策制定主体问题上,政治生活中存在着政党、直接决策者、利益集团、投票人、公民等多个政治主体。各个主体在政治活动中处于动态的、相互影响的环境下。另一方面,在政策的制定问题上,他认为,在行政、立法、司法部门制定的少数最重要的政策过程中,政策制定权被广泛地分散化,但仍掌握在少数精英阶层中。在行政、立法、司法部门所制定的政策之中,大部分政策是由官僚所制定,精英阶层对政策的制定发挥了重大的影响,普通公民阶层也参与政治的相互作用,但在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林德布洛姆认为,官僚的政策制定即公共行政决策其实是个渐进过程。

最后一部分,作者提出了决策梯子和重建性领导、政党、直接决策者、利益集团领袖以及其他领带人并不是只对公众的偏爱作出反应,他们还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告知、说服和教导公众。因此,政治领袖在决策中具有巨大的回旋余地。此外,在现实中不存在统治精英,决策一定是一个复杂的合作过程,“虽然大多数公民对政策的影响很小,一些精力充沛,富有才干的公民对政策产生相当的影响。”

总之,本书主要分析了渐进决策模式和多元决策结构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使我们的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美国政治的动态方面。

四、本书观点评述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基友的合法政策基础上,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通过一连串的小心改变,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决策目标。对比渐进决策模式的是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式,渐进决策模式不同的是:西蒙仍然是在传统的纯粹理性主义决策模式的框架下,进行了相关的改进,并提出了他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有限理性”模式对“理性”模式做出了逐条批驳。认为:

1、决策者事实并不具有有关决策状况的所有信息;

2、决策者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

3、决策者的选择行为受所得信息的实质和先后次序的影响;

5、决策者的能力在复杂的决策状况中受到限制;

6、决策行动受到决策者过去经历的影响;

7、决策行动受决策者个性的影响。林德布洛姆则不同,他的决策思路一开始并没有什么特定的目标、计划,主要是依据复杂的准则和各种政治势力的互相作用来一步一步地确定政策内容,最后才形成在这以前不为人知的决策,这基本上属于一种非理性的、非程序性的渐进过程。

这两种决策模式并没有对错之分,两者的运用只是根据具体环境的不同来具体的运用,依据两种模型的相关理论。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式适用于技术类决策或用于特定组织的决策过程中,如企业,学校等组织。而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更适用于政治生活的现实,适合作出一些较重要的国家决策时使用。

五、现实的思考

在阅读本书的渐进决策模式过程中,不断浮现的是我国即将出台的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延迟退休”历来是两会最热民生话题之一。“十三五”规划建议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渐进式延迟退休是指将来制定有关延迟退休的政策将采取小步慢走的方式,逐步缓慢地延长退休年龄。

从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的优缺点来分析我国的渐进式延退政策可以看到,首先,考虑到原先退休政策在我国实行的时间较长,如贸然实行一步到位的延退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利益相关者的排斥,加之社保政策关乎每个国民的生老病死,国民的关注程度较高,一步到位的政策会造成人们心理和行为习惯的震荡,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为保证现行计划的连续性,延退政策只能是渐进的。其次,林德布洛姆指出,决策的渐进性也是由技术的困难造成的,任何一项决策的作出必然要与时间、信息等因素相关,因此,必须在作出决策后对所做决策边执行边修补。社保政策的重大性和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采用渐进式的决策模式有助于及时对已实行的政策进行修改,以达到更好的实施效果。总之,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将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目标,这点和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的目标相一致。

但是,本书的一些缺点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首先,作者回避了一些问题,如决策阶层是属于什么样的人?他们有没有因自身的阶级和地位而产生的价值观和利益?如有,这些因素在决策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其次,渐进决策比较适宜安稳的、变动不大的环境,一旦社会动荡或者发生巨大变动的时候,渐进决策的特点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应随意的使用。

第二篇:美国政治决策过程

美国政策决定的过程

就美国政府而言,他一般不参与政策制定的全部过程,它本身既无庞大的政策研究,咨询机构,也支付政策形成的初期过程中所需的调查,分析和评估的巨额费用。美国政策制订的全过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形成政策的最初的利益表达来自经济界的权势集团,包括了那些庞大的 金融,工商财团,大企业以及拥有庞大私人财富的富商巨贾、权势集团通过由其组建或支持、控制的基金会和著名大学将其政治意图或者政策目标与经费一起投向相关的政策规划,咨询机构。受基金会和大学的委托并利用其投入的经费,政策咨询机构将权势集团表达的粗线条的政治意图,政治目标,进行严格的科学意义上的研究,论证,使之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的政策方案,政策咨询机构研究制定出政策方案之后,一方面通过新闻媒体,大众传播工具向权势集团反馈研究结果,另一方面将各种政策方案提交政府及立法机构,之后联邦政府和国会参众两院参考权势集团各个政策咨询机构不同的政策方案的舆论反应,对于各种政策方案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估和选择,最终产生正式的官方的法律政策。美国政治制度简介

宪法的主要内容是建立联邦制的国家,各州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包括立法权;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鼎立,并相互制约。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总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职权集中于总统一人,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不对国会负责。总统的行政命令与法律有同等效力。总统通过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政府内阁由各部部长和总统指定的其他成员组成。内阁实际上只起总统助手和顾问团的作用,没有集体决策的权力。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合组成。国会的主要职权有:立法权、行政监督权、条约及官员任命的审批权(参议院)和宪法修改权。对总统、副总统的复选权等。两院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员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1/3。众议员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共435名,任期两年,期满全部改选。两院议员均可连任,任期不限。参众议员均系专职,不得兼任政府职务。此外,国会可通过不需要总统签署的决议案,它们无法律作用。国会对总统、副总统及官员有弹劾权,提出弹劾之权属于众议院,审判弹劾之权属于参议院。美国设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法院、州法院及一些特别法院。联邦最高法院由首席大法官和8名大法官组成,终身任职。联邦最高法院有权宣布联邦和各州的任何法律无效。

美国政府决策机制的主要特点

(一)决策目的明确。美国联邦、州、县、市各级政府的直接决策者,包括总统、州长等各级行政长官、议会议员等,大多由不同范围的选民选举产生。他们在竞选时,都发表了各自的政策主张,并取得比较多数选民的认可。因此,他们的决策目的比较明确,非常注重选民的利益和意向。

(二)决策程序规范。对决策内容自始至终进行民主讨论、辩论以及对决策结果进行绩效估计,并按多数人的意见做出决策,是美国政府决策的一个重要特点。美国各级议会是政府决策立法的主要机关,当行政机构或民间将提案交到议会时,首先由专门的委员会(或小组)进行初步考虑;当委员会决定进一步考虑时,则举行听证,召集有关人员作支持与反对两方面的充分辩论;听证完毕,如委员会通过,则由议会两院(众议院、参议院)讨论(辩论)和表决;如两院通过后,交行政首长(总统、州长等)签署成为法律;行政首长否决则要附上理由退回议会,若议会又以2/3的多数票通过,即成为法律。许多行政机关的决策,也经过听证和投票表决。

(三)决策公开透明。美国联邦政府先后制定了《信息自由法》、《政府公开法》等法律,规定除少数文档不能公开外,政府文件和公开举行的会议记录,必须允许公众查阅。公众可以通过现场听证、会议旁听和新闻媒体了解决策进程,也可以到政府机关或通过电子网站,查阅政府情报。

(四)公众参与决策。美国法律赋予公民提出政府决策建议的权力。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公民或民间组织可以向各级议会议员提出立法建议,议员接受后提交议会讨论;二是公民可以联合提出提案,交由本地区公民表决。

(五)决策受法律约束和民众监督。所有政府机关和公务员都受法律约束、民众和媒体的监督。公民认为违法的政府决策(包括法律),可以向法院提出诉讼。法院有权受理,并就决策是否违法(法律是否违反宪法)做出判决。政府和公民对于法院的终审判决,都必须执行。由于美国公民对政府决策的参与度、知情度比较高,他们的权益和愿望受到政府的尊重,因此他们对政府的法令大多能够遵守。

小政府的大奥妙:美国政府的构成特点及决策机制 美国政府的构成特点

美国政府乍看很小,其实并不尽然。因为除内阁各部外,美政府的行政部门还另设有一套庞大的总统办事机构及许多独立机构。从总体上看,美政府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内阁部门少。美是联邦制国家,中央和地方依法分权。由于宪法的限制和国民普遍反对建立大政府,美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建立起庞大的联邦政府。美建国之初,联邦政府的行政部门仅设立陆军部(即国防部前身)、财政部和国务院三个部,其后经过200多年的演变,才逐渐发展到现在的14个部。美采取联邦制,实际上等于把中央管理国家的相当大部分职权下放到州,这不仅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管理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而且大大减轻了联邦机构膨胀的压力,从根本上防止大政府的形成。

(二)独立机构多。美政府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把所有经济职能部门统统划入“独立机构”之例,设立了许多独立于各部之外的管理机构。目前,这样的机构共有75个之多,如小企业管理局、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美进出口银行等。其高级官员均由总统任命,参院批准,其中一些较重要机构的主管享有内阁级官员地位,经常应邀参加内阁及有关决策班子会议。大量设立这类机构,一方面可避免设立相应的内阁经济部,另一方面可使这些机构独立地依法并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从而达到既精简了联邦政府又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的目的。

(三)总统决策机构庞大。由于经济、法律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美不可能建立起强有力的集中内阁,促使总统不得不设法建立起另一套决策机制。随着总统办事机构的建立及其决策职能的不断增强,内阁各部的顾问职能逐渐趋于淡化,成为名副其实的“行政部门”。实际上,美政府各方面的决策大权,目前已主要集中在由白宫办公厅、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内政策委员会等十大机构组成的这一决策系统中。

(四)内阁组成及地位均较独特。美宪法没规定要设立政府内阁,但几乎自立国伊始,便一直有内阁存在。实际上,美目前实行的是一种总统制与内阁制相结合的独特的领导体制。

在传统上,美国政府内阁是由总统、内阁部长和内阁级成员组成,其人数随政府机构的变革以及总统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目前,克林顿内阁共有26名成员,即:(1)内阁会议主席:克林顿总统。(2)内阁14个部的部长。(3)内阁级成员11名:副总统戈尔、行政管理与预算局长、美贸易代表、白宫办公厅主任、美驻联合国大使、环境保护局长、联邦紧急措施署长、小企业管理局长、全国药物管制政策办公室主任、总统高级顾问2名。

自1795年美开始使用内阁名称起,美内阁始终只是一个总统咨询、顾问机构。在历届总统中,由于总统的个性不同,有些总统经常定期举行内阁会议,有些则很少开会,有些更喜欢和个别阁员就某个问题开小会。内阁会议一般不作决定,也不负集体责任;总统只要求

阁员提出意见,然后自己作出决定。与真正实行内阁制的国家相比,美内阁的作用很不稳定,并趋于下降。

美国政府的决策机制

决策是实施有效领导的前提。美政府目前的决策机制,主要是在本世纪30年代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目前,美政府已初步建立起了以四“小内阁”分别代行“大内阁”部分职能的新领导体制。

(一)总统顾问办事班子。该班子主要由白宫办公厅和其他总统办事机构的100多名各类总统高级助手组成,是为总统出谋划策、协助总统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智囊。克林顿的这一班子共有各类总统顾问、助理115人,其中由27名高级谋士组成克的核心智囊。在这27人中,以白宫办公厅主任为首的4 名总统高级顾问和总统助理主持该厅日常工作和安排白宫活动,其余23人分管国家安全、国内政策和经济政策等各方面的工作,或负责处理总统嘱办的某一重大问题。此外,在总统办公室还设有若干总统高级顾问和总统助理直接协助总统办公。由于这班人马最接近总统、深得总统信任,往往在决策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被称为“核心内阁”。

(二)外交安全政策班子。该班子即国家安全委员会,由总统、副总统、国务卿和国防部长四人组成,中央情报局长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为其法定顾问,财长、美驻联合国大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总统经济政策助理和总统首席顾问(白宫办公厅主任)应邀参加其所有会议,其日常工作由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代表总统主持。该委员会成立伊始即被称为“国防内阁”,是总统赖以制定和掌管国家军事、外交政策的重要机构。该委员会下设有19个地区性或专门办公室,分别由一名总统特别助理担任主任,负责处理世界各地区的国家安全事务、全球性问题或主持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工作,还设有一战略计划委员会,由一名总统特别助理负责领导撰写战略计划及总统有关发言稿。从总体上看,总统外交班子的核心由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和国防部长“三驾马车”组成。

(三)经济政策班子。1993年前,美经济主要由联储系统独立调控,总统着重通过经济顾问委员会和财政、劳工、商务等部门了解经济运行状况及政府各项经济政策、计划对经济的影响,并根据其建议相应调整经济政策。1993年克林顿任总统后,考虑到经济因素在内政外交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遂决定建立与国安会相对应的国家经济委员会,作为其经济政策班子。该委员会由总统任主席,包括副总统、有关部长等18名委员和25名国内经济、国际经济顾问,其日常工作目前由总统经济政策助理斯珀林主持,并由总统国际经济事务助理塔鲁洛负责国际经济政策研究。1997年克连任总统后进一步完善上述班子,宣布由以下7 人组成其经济班子的核心:财长、总统经济政策助理兼国家经济委员会负责人、商务部长、美贸易代表、行政管理与预算局长、副财长、总统国际经济政策助理。

(四)国内政策班子。即国内政策委员会,原包括总统、副总统和有关部长等23名委员,以及22名国内政策顾问(大多为总统特别助理),日常工作由总统国内政策助理主持。1997年克林顿连任后,进一步把国内政策班子与经济政策班子明确分开,建立更相对单一的国内政策班子。目前,该班子由总统国内政策助理兼国内政策委员会负责人、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总统高级顾问、劳工部长、司法部长、内政部长等18人组成。该班子目前由总统国内政策助理里德任“队长”。

值得指出的是,除上述政策、办事班子外,由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媒体和驻外机构所组成的庞大的新闻、情报系统,以及由数千家思想库组成的强大的社会智囊系统,对

美政府的决策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上述三者的紧密结合,使美政府得以形成一个较完备的决策系统。

美政府小而高效的秘密

综上所述,美之所以能建立一个较小而高效的联邦政府,主要是由于:

(一)在设立政府机构时,实行了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联邦与州分权原则。美宪法规定,美实行联邦制,凡是应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行使的权力,对方均不能插手干预。由于联邦与州实行分级管理,因此无必要建立庞大的联邦政府。二是主要依靠市场调节经济的原则。美立国以来一直奉行经济自由主义,联邦政府一般无权过问企业如何投资经营,而只能通过宏观财政、金融政策调节经济活动,因而也无必要建立许多主管经济的内阁部。三是行政与决策部门职能相对分开的原则。由于实行这一原则,美政府内部逐渐形成以总统办事机构主管决策、内阁各部侧重行政两者相结合的领导体制。这不仅使总统的总体决策能力大为提高,而且使各部的行政职能随其顾问职能的相对淡化而相对增强,并进而为联邦政府不断精简机构创造有利条件。

(二)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现代决策系统。如前所述,美自1939年以来逐步建立起了一套类似现代企业制度的现代决策机制。从决策过程来看,这一决策机制大致可分为“顾问→总统”、“小内阁→总统”和“思想库→小内阁→总统”三种决策模式。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十分重视各类专家的智囊作用,在这方面,第三种模式更为突出。在这种模式中,各思想库首先竞相向政府提出各种政策研究报告,然后由各小内阁的政策班子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从中挑出较佳的政策建议供总统选择。这种决策模式使政府决策者能广泛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政策主张,有利于集思广益、避免决策失误和保证政策的连续性。从总体上看,美政府决策系统包括以下三个主要环节:一是总统物色一批专家、教授担任总统顾问、助理或某些重要部门的高级职务,直接为总统出谋划策;二是由总统助理出面牵头组建各种政策班子,分别负责有关战略及重大政府问题研究;三是总统决策班子与思想库等学术机构紧密结合,注意充分利用社会智囊资源。

第三篇:期刊编辑决策过程常见问题

期刊编辑决策过程常见问题

对期刊编辑部来说,论文发表决定是一个繁琐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多次的筛选和审查,而同行评审是这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许多刚开始科研生涯的研究人员不是很清楚同行评审员和期刊编辑的责任和角色有何不同,以致于很多时候无法判断如何正确采取应对行动,或是在文从投稿到期刊决策会经历哪些过程,在论文递交给期刊后,文章会交给一位编辑进行初步审查,了解论文的科学价值以及是否符合期刊的目标范畴,在论文通过初步审查后,就会进入同行评审阶段。评审员会读过整篇论文并对作者提出详细的反馈与建议,除此之外,审稿人还会提出是否该接受论文、论文是否需要修改、或是拒稿等建议。一旦所有审稿人返还评审报告给期刊编辑,同行评审过程就算结束。之后,期刊编辑会看过论文然后结合自己的看法与评审建议来做出决定,然后通知作者结果。

如果评审员给出的意见相左怎么办?

通常审稿人对论文会有不同的看法,例如,2位审稿人建议小修后接受,而第3位审稿人建议拒稿,这时候不该觉得审稿人带有偏本人系天天论文网就职11年的资深论文编辑;工作中与各大医学期刊杂志社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编辑朋友圈,系多家医学杂志社的特约编辑,常年为医学期刊杂志供稿,负责天天论文网医学论文·分检·编校·推送·指导等工作!工作企鹅1:1550116010工作企鹅2:766085044见,虽然偏见有时候确实存在,但不能因为他们给出相抵触的建议就认为他们对你的论文带有偏见。任何情况下,期刊编辑的决定才是最终决定,虽然期刊编辑肯定会考虑评审建议,但握有最终决定权的人是期刊编辑,如果编辑拿不定主意的话,他就会寻求其他编辑部成员的意见。

如果评审意见过于偏颇不合理的话怎么办? 虽然偏见是不道德不好的,可惜的是同行评审也无法完全避免偏见的发生。科研竞争激烈,而评审员对可能会威胁到他们自身研究工作的论文产生偏见,或者,评审员可能会对某些领域或研究方法带有偏见。

此外,有些审稿人给出的意见可能不够清楚、带有不屑或甚至很粗鲁,虽然我们总是强调与审稿人沟通时要谨慎有礼,但如果作者觉得评审意见过于偏颇或不清楚,还是可以向期刊编辑反映。

如何处理极度负面的评审意见? 负面的评审意见让人焦虑,有时候就算2、3位评审给出正面的意见并建议修改后接受,如果有1位审稿人特别挑剔并建议拒稿,作者还是难免会担心。这种时候,作者可能会觉得没有希望,认为修稿后还是会被拒,不如不要浪费时间。不过,事情并不会这样,因为期刊编辑才是做出最后决定的人,就算审稿人觉得该拒稿,编辑还是可以接受稿件。

修稿再投后,会交给同样的人审稿吗?

收到大修结果的作者常常会问论文修回后是不是会再经历另一轮的同行评审,如果是的话,是不是会交给同一位审稿人。一旦递交修改稿后,期刊编辑可以选择要自己看稿,根据作者如何回复评审意见做出决定,也可以让稿件进行另一轮审稿,这种时候编辑完全可以决定是要交给同一位审稿人或是要再另外找其他审稿人,交给同一位审稿人固然比较省时,但如果编辑希望得到不同的观点时,就会另找审稿人。

有时候,编辑决定拒稿,但是会告诉作者可以选择修改后再次投稿,这种时候,就算是新投稿。这对作者来说是个难题,因为大部分的时候修改可能表示要重做许多工作,而因为再投算是新投稿,必须要再次经历所有审稿过程,也没有发表保障,但是,如果工作能够根据建议重做,一般我们还是会建议好好修改然后重新再投这家期刊,因为期刊编辑可能认为论文有潜力,如果能根据建议好好修改提升质量的话,或许有发表价值。就算作者选择改投别的期刊,也应该尽可能根据评审意见进行相对应的修改,如此可改进论文质量,提升发表几率。

如果作者强烈不同意编辑决定,如果编辑没有清楚明确声明,是可以提出上诉的。作者可以向编辑部提出上诉,对编辑意见提出逐点反驳,不过,作者应注意与编辑或编辑部的所有沟通都必须注意礼节并提供有力的例证支持。

第四篇:社会认同过程读书报告

陈晓晓:《社会认同过程》读书报告

者:(澳)迈克尔·A·豪格;(英)多米尼克·阿布拉姆斯 主编:方文 译者:高明华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01月 内容简介:

本书专论社会群体:社会群体之间发生了什么,社会群体内部又发生了什么;群际行为和群体过程是怎样的;成为一名群体成员(即“归属”某个群体)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本书讨论了传统的社会心理学方法,因而可以说这是一本教科书。目的是为了指出传统的社会心理学方法的局限和缺点,并进而提出代替它们的社会认同路径。这本书对于社会心理学当中的社会认同路径提供了一种导论性和概览性的介绍。

P18社会认同是一种视角(perspective)和方法(approach),因为它是一种独特的理论类型(type),一种接近社会心理的独特方式(way)。同时,它也是一种理论(theory),因为它包含一系列相关联的命题,经验上可检验的假设就来自于这些命题。

本书精心总结社各认同论的主要概念基础:一是关注群际关景和积极特异性,此谓群际关系的社会认同论;二是关注群体作为整体和范畴化认知过程,此谓群体的社会认同论或自我归类论。

社会认同在社会影响、语言和沟通中的作用,尽在此书之中。时光流逝,社会认同论的权能且用且涨,魅力不减反增,全球学界从者云集。二十年来,社会认同业已深刻影响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家思考群体和群际关系的方式为之一新。作者简介:

迈克尔·A·豪格(Mictlael A.Hogg),现任克莱蒙研究大学行为与组织科学学院社会心理学教授。同时,他也是《实验社会心理学期刊》的副主编。他与本书的另一位作者阿布拉姆斯共同创办了《群体过程与群际关系期刊》,并任该刊物的编辑。

多米尼克·阿布拉姆斯(Dominic Abrams),现任肯特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群体过程研究中心主任,英国心理学会研究委员会主席,实验社会心理学欧洲协会执行委员。关于译丛主编:

方文,男,汉族,1966年生,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心理学方向和宗教社会学方向博士生导师,教育部2008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研究领域: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范式、群体过程和群际过程、宗教群体。主要内容:

一、社会认同路径:背景与内容

二、群际行为

三、从刻板化到意识形态

四、内群行为:群体内过程

五、社会在场和社会表现

六、从众与社会影响

七、语言、言语和沟通 重要概念:

1、社会范畴与范畴化P18 社会认同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并一直处于持续而快速的发展进程中。社会认同被定义为:“个体知晓他/她归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而且他/她所获得的群体资格(group membership)会赋予其某种情感和价值意义。”(Taifel ,1972a:31)。在这里,社会群体是指:“两个或更多个体,这些人有共享的社会认同,或者换句话说,他们感知到他们这些人属于同一个社会范畴。”(Turner , 1982:15)认同,尤其是社会认同,和群体是不可分割的。

P24人们主要是从他们所归属的社会范畴那里获得他们的认同(他们的自我感知和自我概念)。P25范畴化产生了一种增强效应(accentuation effect)(Tajfel,1957,1959)。个体属于许多不同的范畴,因而,他们潜在地有许多不同的认同资源可资利用。

P27当范畴对于个体来说是重要的、显著的、密切相关的、关乎个人价值的时候,增强效应更加明显。那些认为某一特定范畴更加重要的人往往比其他人更加刻板化——我们也可以说这些人是“有偏见的”。对人的范畴化很少(如果曾经有过的话)是以公正客观、不掺杂私人感情的方式进行的,中立的立场只有在鸟类学家对鸟进行分类时会存在。P40“范畴化”基于相对无意义和任意的标准将人们划分为两个群体。

人们倾向于根据他人与自我的相同与相异来对其他人进行分类;人们不断地将其他人或者感知为与自我是同一范畴的成员(内群成员),或者感知为与自我是不同范畴的成员(外群成员)。

自我范畴化过程的结果是自我与其他内群成员相似性的增强,以及自我与其他外群成员相异性的增强,这就是自我刻板化。确切地说,自我范畴化使自我感知和自我定义更加需要参照个体对群体或群体原型的定义性特征的再现/表征。

P28自我范畴化同时完成了两项任务:一方面,它使某人认为自己与该范畴的其他成员是相似的,而且他们具有相同的社会认同,也就是说,自我范畴化将某人自身放置在相关的社会范畴里,或者将群体置入他/她的头脑当中;另一方面,自我范畴化会让个体在某些维度上做出与范畴相符的行为,这些维度就是划分范畴的那些刻板化维度。自我范畴化是将个体转化为群体的过程。

2、“还原论”P16

一种阻碍我们正确理解事物或现象的元理论缺陷,倾向于以更低层次的概念或语言来解释某种现象。以我们的目的为例,分析的层次(从高到低)是社会历史学、社会学、小群体动力学、个体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也就是说社会历史学可以被社会学所解释,社会学现象可以被群体动力学解释,群体动力学可以被个体特征所解释,以此类推。这看起来意味着,到最后我们可以用物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原型)解释所有更高层次的现象。

许多传统的社会心理学都是还原论的,因为它以个体特质解释社会群体,也就是说它们是个体主义的。在很大程度上,社会心理学危机可以被归因于还原主义的理论化过程。

P17实验社会心理学的欧洲路径能够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变动关系,同时又没有将其社会学化和个人化,也就是说,欧洲社会心理学家的目的是要探求人类行为的社会维度。(Hogg 和Abrams,1985;Tajfel,1984)

P19社会认同论用社会范畴来表明社会的结构性特征,这一点与社会学中的结构主义视角有相同之处。

P21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对个体的影响受自我概念的调节,“自我”本身产生于生活中个体间的互动,并在这种互动中不断调整。互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号性的(symbolic),因为行为不仅仅是实用的(functional),它更是表达的(expressive)。象征符号是在成员之间达成共识的或者是共享的(为了实现交流的功能,它们必须这样),因而通过以和他人相同的方式将自身符号化,或者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我们将自身建构为社会之物(social objects),或者是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社会的一个缩影。

P22在我们、我群或内群与他们、他群或外群之间存在着分别。我群内部人之间的关系是和平、有序、规范、治理和互相帮助的。内群成员与所有外人或他群的关系是斗争或掠夺的,只有双方达成共识,状况才会发生改变。(Summer,1906:12)

3、社会比较P28 社会认同视角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社会比较而社会性地获得的,这其中包括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我们做社会比较的动机是为了要确认我们对于自身、他人和整个世界的感知是正确的。人们力争坚持他们自己群体的观点,并且以跟其他内群成员相同的方式看待这

个世界;内群感知被积极地评价,因为它们提供了“真实的”理解。事实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揭示出,人们通常倾向于积极评价内群的所有刻板化特质,因为这些特质将一个人所赞同的共识与他所不赞同的共识区别开来。

P66社会比较背后的动机是获得良好的自我感知,而实现的途径是偏好内群(即通过偏好内群而偏好自我),因而社会比较过程就会选择具体在哪一维度上增强/夸大相似性或差异。一般它会选择这样的维度:在这个维度上内群比外群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它也会放大内群相对于外群的优越性和有利地位,或者说社会比较过程会最大化内群的积极特异性。

4、挫折——侵犯假说P45

5、相对剥夺P47

6、超然目标对降低偏见的作用P57-58

7、最简群体范式P60

8、刻板印象P83 刻板印象具有惰性,一旦形成不易改变,只有在社会、政治或经济发生变迁时,刻板印象才会发生些许变化。当群体间的社会关系变得紧张时,刻板印象会变得更加显著,并且充满敌意。如果群体间不是敌对关系,刻板印象不会引发什么问题,但是,如果群际间处于紧张和冲突的社会氛围之中,刻板印象就是有害的,并且也极难改变。

P84刻板印象是一种无根据的概括化推论,而向最坏处估计,刻板印象是一套完全错误的假定。

9、社会表征P99 社会表征是共享的认知构念,它们来源于日常的社会互动,对于个体在世界中的体验提供常识性的理解。

P101社会表征的出现经历了这样一个明显的社会过程:对熟悉现象的不熟悉的解释因为日常沟通而被同化(曲解、简化等),进而将不熟悉的解释变成了熟悉的,成为常识性理解的一部分。确切地说,由“合格的”的个体(即“科学家”——最广义上的)组成的小群体为熟悉的现象建构出了高度正式的、非显而易见的、不熟悉的解释。虽然这种解释可以通过正式的教育而得以传播,但是,它们传播的最主要途径还是非正式的沟通(朋友之间在咖啡馆里的闲谈等)。这就导致了系统曲解的产生,不熟悉的解释经过系统曲解之后就会与人们事先存在的常识性理解和解释框架相协调。这样,一种社会表征就形成了,一种正式的科学理论成为常识性理解的一部分。而无论社会表征还是常识性理解都是以简化和曲解的形式,也可以说是以世俗化和庸俗化的形式实现的。荣格清楚地表达了上述观点,他这样写道:“当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假设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认为它们是陌生而奇怪的,但是很快人们就会占有这种假设,并且把它们当做熟悉的概念来使用。”

10、意识形态P102 P103意识形态是一系列系统关联的信念、看法和主张的集合,它的基本功能是解释。当然,意识形态不仅仅“解释”,它也决定某种东西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也就是说,它设定了一个问题域。意识形态所提供的一套参照术语限定了人们的思考方式,使“打破”它设定的框架、以另一种不同的方式感知事物变得几乎不可能。意识形态会将一些矛盾和话题遮蔽起来(人们看不到它们的存在),原因就是这些矛盾和话题没有进入意识形态的具体范围。意识形态实质上是某种“思想体系”,具有正统共识的特征,因为意识形态设定了狭窄的解释框架,所以它阻碍认知替代物存在的可能(认知替代物,即能够代替既有社会安排的其他可能的社会安排)。

所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完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每种意识形态都有自己的一套概念工具,它们适用于自身的问题域。对于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的支持者来说,他们之间的充分交流是异常困难的,不说其他,单是下面这两点就足以对交流构成障碍:对于要解释的现象没有一套共享的假设,双方有完全不同的话语体系(术语、概念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封闭的系统,意识形态也界定社会群体,这样一来它就在某种程度上

与群体资格紧密相连。

11、群体盲思P139

12、领导P140

13、聚众P171与从众P199

14、群体极化P223

15、语言P235,包括第二语言习得P255

内容总结:P105 人们不仅需要对世界进行分类和解释,而且通常以一种有利于自我感知的方式来解释世界和给世界划分范畴,这样就促生了一个异质性的社会:它包含许多社会群体,这些群体为争夺支配地位和承认而斗争。个体的范畴化认知过程会导致对群体的认同、群体在心理上的形成以及一种增强效应。在群际背景下,增强效应是一种刻板化行为。之所以说它是刻板化的,是因为它极尽可能地增强或夸大内群的一致性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这体现在信念、态度、价值、归因和行为等方面。整个过程在不同程度上都贯穿着这样一种需求:偏好于内群而不是外群,维持或获得一种社会支配地位(或者是相对于整个社会的支配地位,或者是相对于某些他群的支配地位)。每个群体自身的规范行为和信念,以及他们对内群和他群所持有的刻板印象,都植根于群际关系的动态变化当中,群际关系的变化是历史车轮前进的动力。具体地说,社会群体被社会表征或意识形态所形塑,它们同时也构成了社会群体存在的背景,社会表征和意识形态的出现和发展是为了满足解释事物本质的需要。大规模的复杂事件促生了服务于事件自身的社会解释或意识形态。它们可以是新形成的解释,或者是对既有解释的改变,也可能是那些长期被压制或者处于休眠状态的解释。

理论进展:P273

社会认同路径深化了我们对一系列现象的理解,它对人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独到的分析,这一分析与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大部分理论主张有明显的不同。

首先,群际关系不能寄希望于通过下列因素而得以解释:人格特征、心理动力机制,或群体成员的个人态度。群际关系也不能以群体之间的客观利益冲突来界定。伴随着群际行为而产生的刻板印象也不仅仅反映对经验事实错误的认知理解。相反,只有诉诸集体对群体资格的主观感知,群际关系才能被理解,群际关系可以被解释为心理上的冲突、差异等。刻板印象的功能主要是服务于群体,同时,与大部分群际行为一样,它并不总是直接有利于单个的群体成员。

其次,群体凝聚力、群体内的行为、对群体规范的遵从和集体性的群体行为,所有这些现象都不能以个体之间因满足需要或寻求信息而产生的互依来解释。群体被认为是一个心理实体,对于那些被吸引进入群体的人,群体会告诉他/她什么是应该优先考虑的,应当遵循哪种规范,集体行为的恰切目标是什么。将自我范畴化为某一群体成员的过程会引导信息的寻求、与他人情感纽带的建立以及自我在规范中的融入。

P274最后,不能认为语言和沟通的本质是稳定的和限制性的,相反,语言和沟通是一个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认同才能成为他人的象征;同时,语言和沟通过程也界定了群体间的关系。社会不能被当做是一个仅仅提供背景的外生变量,这种主张贯穿我们分析的始终。

社会认同路径正充满着勃勃生机,它不断为诸多社会心理学家的理论和研究注入令人振奋的原动力,越来越多的现象可以应用社会认同路径来进行解释(如群际接触、少数人影响、领导研究、个体间吸引、第二语言习得、权力、多元群体背景、服从和显著性等)。

第五篇:读书过程家长会材料

《一路书香 伴我成长》读书汇报会

一年六班

一、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了解古今中外的名人的读书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书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明辨是非,有选择性地阅读书籍,并且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

1、物色好主持人

2、小组准备材料

三.活动过程:

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各位家长的到来表示欢迎。男:鸟欲高飞先振翅,女:人求上进先读书。男:生活里没有书籍

女:就好像没有阳光;

男:智慧里没有书籍

女: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男: 一年六班《一路书香 伴我成长》读书汇报会

男女合:现在开始!

男:书,就像一片海洋,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女:书,就像一位老师,让我们学会许许多多从没学过的知识。

男:自古以来,书就是人类的好朋友,以书为友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女:不错,许多科学家、文学家的成才之路就是从小刻苦读书。

男:请同学们介绍几位以书为乐的伟人,请听故事

女:xx同学的读书故事很精彩。

男:著名作家郁达夫曾说过:“世界上的伟大思想家和发明家,都是从书堆中进去,再从书堆中出来的。”

女:古今中外的名人对于读书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独到的见解,相信同学们也积累了这方面的名言吧,谁能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吗?(读书的名言警句)男:诵读经典,女:传承文化 男:增强记忆,女:陶冶性情

合:让我们齐诵《弟子规》

男:我们能从书中读出自己的智慧,读出自己理想。

女:我们更能从读书中读出自己前进的方向。请欣赏诗朗诵《书》 男:好书受益终生,好书启迪心智,一定有不少同学想把自己看过的好书推荐给大家吧!还等什么,让我们来交流吧!女:感谢同学们的精彩推荐

男:在文章中正确运用成语能让我们的表达锦上添花 女:熟读唐诗三百首,男:不会作诗也能吟。女:无数诗人留下的千古佳作,男:让我们尽情吟诵吧(古诗背诵)

男: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

女:好书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女:下面就让我们借助美妙动听的歌曲《读书郎》来表示我们对书的喜爱,对书的渴求!

男:从书中我们学到了太多、太多 女:此时此刻我们只想大声疾呼: 女生合:书是知识的源泉,男生合:书是智慧的象征。

总结:通过这次主题班会,我看到了不少同学对书的喜爱,也看到不少同学懂得了读书,读一本好书的重要性。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利用好时间,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多读点好书,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

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司马光圆木警枕的故事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大学问家。他小时候和哥哥弟弟们一起学习,自己觉得记忆力比较差,便想办法克服这个弱点。每当教师讲完书,哥哥弟弟们读上一会儿,勉强背得出来,便一个接一个丢开书本,跑到院子里玩。只有他不肯走,轻轻地关上门窗,集中注意力高声朗读,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能够流畅地,不错一字地背诵,才肯休息。

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一大觉。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毛泽东的特殊爱好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些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凿壁借光

西汉时期,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下载《决策过程》读书报告(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决策过程》读书报告(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司法过程的性质》读书报告

    《司法过程的性质》读书报告 一. 卡多佐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司法过程的性质》这本书是美国历史上最具有影响的法律家和法学家本明.内森.卡多佐的主要法学著作。这部著作最初......

    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和决策过程分析(5篇)

    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和决策过程分析(针对的消费人群22岁到35岁的男性)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五个步骤。 确认问题—信息收集—方案评价与选择—制定购买决......

    网络购物与传统购物中消费者决策过程的异同的报告

    网络购物与传统购物中消费者决策过程的异同的报告 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与传统购物模式有很大差别。近年来网络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网络更多的需求,都为网络购物提......

    双十一网购决策过程与使用感受

    双十一网购决策过程与使用感受 一、决策过程: 1. 由于周末在寝室的时候常常会想吃零食,所以萌生了购买零食的念头。 2. 之前在学校超市买过少量零食,即使是少量,价钱也较为昂贵,......

    选择大学和专业的决策过程(管理学作业)

    1. 决策目标:报考的大学以省内学校优先,且必须是211工程的学校,专业必须是经济管 理类。当“好学校”和“好专业”二者必须有所取舍时,坚持“专业第一”的观点。 2. 决策信息收......

    决策咨询报告[2007]21期

    湖南省统计局 决策咨询报告[2007]21期 湖南统计信息网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湖南经济 又好又快发展 承办:人口处 执笔:杨赛鑫 核稿:赵敬明 2007年11月27日 内容提要:湖南省第......

    商业决策模拟报告

    商业模拟决策课程带来的启示 (BULE小组:苏相明、曾瑞勇、钟杰军) 本学期,有幸参加了董教授主讲的商业模拟决策课程。课程完成后,我觉得深受启发。原因有二,第一是它是非常接近营销......

    经营决策报告格式写法

    经营决策报告,是针对未来经营活动中的行动依据、奋头目标和实施措施写的书面材料。它包括搜集经济信息、作出产销分析、进行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等环节,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