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决策咨询报告[2007]21期
湖南省统计局
决策咨询报告[2007]21期
湖南统计信息网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湖南经济
又好又快发展
承办:人口处 执笔:杨赛鑫 核稿:赵敬明
2007年11月27日
内容提要: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未来发展战略,要求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湖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此,我们对全省宏观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状况进行分析,提出增强湖南省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意见,供参考。
http://www.xiexiebang.com 1 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未来发展战略,要求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湖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此,我们对全省宏观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状况进行分析,提出增强湖南省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意见,供参考。
一、宏观层面的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1、自主创新平台逐步完善。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确立了科教兴湘、建设创新型湖南的发展战略,自主创新基础平台建设逐步完备。2006年末,全省已建立1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8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国家级及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2、科技人员队伍逐步壮大。2006年末,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3.02万人,比上年增长7.2%,比2002年增长25.4%。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8.79万人,比上年增长9.7%,比2002年增长28.1%。R&D项目参加人员折合全时人员5.56万人年,比2002年增加2.17万人年,增长64%。在湘院士46人,居全国第8位,中部地区第2位。全省基本形成了以院士、长江学者、芙蓉学者、潇湘学者为学术带头人的科研队伍。
3、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增长加快。2006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32.60亿元,比上年增长21.6%,为2002年的2.01倍;投入R&D经费53.61亿元,比上年增长20.4%,为2002年的2.05倍;R&D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为0.71%,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0.11个百分比。
4、科技活动产出成果丰硕。一是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递增。2006年,全省专利申请数10249件,比上年增长17%,为2002年的2.11倍;批准数5608件,比上年增长53.3%,为2002年的2.39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3578件,居全国第9位、中部地区第1位。二是科技成果显著。2006年,全省取得各类科技成果986项,其中有15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奖励。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06年,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97.49亿元,比上年增长26.3%,为2002年的2.44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78%,拉动全省增长1.44个百分点。
二、微观层面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现
今年上半年,我们对全省240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显现。
1、半数以上企业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在2004~2006年间有1373家企业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占被调查企业的57.0%。其中成功实现技术创新的企业1341家,占55.7%;有产品创新的企业1139家,占47.3%;有工艺创新的企业1187家,占49.3%;既有产品创新又有工艺创新的985家,占40.9%。
2、创新企业中原始创新居多。在创新企业中产品属于原始创新的518家,占被调查企业的21.5%;属于集成创新的401家,占16.7%;属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449家,占18.7%。企业工艺创新中,属于原始创新的460家,占被调查企业的19.1%;属于集成创新的423家,占17.6%;属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519家,占21.6%。
3、大多数企业家具有创新意识。被调查企业的厂长(经理)或科技工作负责人中,认为技术创新对企业生存发展起重要作用的1516人,占63.0%;认为起一定作用的822人,占34.2%,两者合计占97.2%。企业家中回答今后几年将以技术创新战略促进发展的占88.7%;企业家有决心“赶超国内同行业创新领先企业”的占12.1%,“赶超国际同行业创新领先企业”的占4.9%。
4、技术创新成效明显。2006年,被调查企业共投入创新经费109.45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其中内部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R&D)经费31.93亿元,占29.2 %。创新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52%,内部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73%。共完成新产品产值717.03亿元,占总产值的16.1%;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691.17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5.9%,其中新产品出口85.39亿元,占新产品销售收入的12.4%。通过测算,企业当年每投入1万元R&D经费,增加11.882万元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和1.82万元的新产品出口收入。
三、目前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R&D经费投入不足。2002年以来,湖南省R&D经费支出虽然增长较快,但与全国及其他省市比还有差距,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离“十一五”规划还有较大差距。2006年,湖南省R&D经费支出在全国排第17位,在中部6省中排在湖北、河南、安徽之后,列第4位;R&D投入强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在全国排第20 3 位,在中部6省名列倒数第2位。根据《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到2010年,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力争达到2%,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超过2%”,“GDP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总量突破1万亿元”。也就是说,到2010年湖南省R&D经费支出至少要达到200个亿,若以2006年为基期,需年均增长39%以上才能达到规划目标。另外,企业的研发投入明显不足。国际上一般认为,R&D占销售收入l%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可以勉强维持,占5%以上才有竞争力。而创新调查结果显示:湖南省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5%以上的仅有152家,占被调查企业的6.3%,90%以上的企业从R&D经费投入上看缺乏竞争力。
2、科技活动经费使用效率不高。湖南省企业创新经费多数用于模仿创新和引进购买机器设备。在被调查的企业中,R&D经费支出占创新费用的比重为29.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1个百分点,与北京等地区近60%的比重更是相差甚远。被调查企业的新产品出口收入占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5个百分点;新产品销售额中国际市场新产品仅占7.9%,低于全国13.4%的平均水平。全省亿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授权专利数从2002到2005年一直呈下降趋势,2006年反弹至最高为42.29项,比2002年增加2.14项;亿元支出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从2002年开始一直呈下降的趋势,且下降幅度较大,2006年亿元支出技术合同成交金额0.16亿元,比2002年下降57.0%;亿元支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从2002年起虽呈上升趋势,但提高幅度不大,2006年亿元支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4.28亿元,比上年提高2.0%。
3、创新人才缺乏。纵向比较,湖南省科技活动人力资源投入不断增长,但从全国看仍然偏低。2006年,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为67.6%,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的30.8%,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1个和5.6个百分点;科技活动机构数虽位居全国前列,但平均每个机构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科学家和工程师数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2.4%和62.9%。
4、自主创新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湖南省自主创新政策支持对企业影响程度普遍偏低。据全省2407家企业的调查,在12项支持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中,企业反映影响较大的只有6项,如 “技术开发费用计入成本”、“鼓励企业培训和吸引人才”、“产业政策”、“技术开发费加大抵扣所得税”、“知识产权保护”、“金融支持”等;其 4 余 6项中,许多企业反映 “不知道此政策”、“此政策吸引力不强”或是“政策办理手续繁琐”等。
5、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在湖南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研发合作方式中,更多是通过自身的独立开发来创造新产品、获取新工艺,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大多数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源于企业或本企业集团研发,分别占被调查企业的74.5%和66.4%;本企业与其他企业合作研发分别占7.1%和9.1%;本企业与科研院所或高校合作研发的分别占13.3%和10.4%;与国外有关机构合作研发和其它单位的分别占5.2%和14.2%。
6、企业内部创新长期激励机制不强。据对全省2407家企业创新调查,91.1%的企业创新活动激励措施是发放奖金或提成,84.2%的企业是增加岗位工资,24.2%的企业采取分配住房奖励,20.4%的企业采取股权,15.3%的企业采取期权激励。忽视股权、期权等长期激励手段,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积累不利。一项技术要达到领先水平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的创新过程,如果缺乏长期的激励措施,技术水平落后的企业难以采取长期的技术追赶策略,同时企业也难以达到技术领先的水平。
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既要创造有利增强全民自主创新意识的外部环境,又要增强企业等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把实施湖南省自主创新战略不断引向深入。
1、加强对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一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技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出台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实施细则,加大对各项支持创新政策的宣传力度,简化办理手续,切实保证自主创新政策的贯彻与落实;二是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科学合理评价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并将之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建设自主创新舆论环境;三是着力打破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自我封闭的状态,强化“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机制,制定产学研合作计划,实现大的科技计划必须有企业的参与,企业大的技术改造和引进计划有科研单位参与。
2、加大对创新活动的投入力度,优化和合理分配资金,提高创新的层次和效益。要进一步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力度,落实R&D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企业要达5%、大中型企 5 业要达到3%的规定。同时,要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率,将有限的资金使用在相对有效的环节上。湖南省创新活动层次低、效益差的原因之一是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比低,技术引进只有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才能很快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摆脱对技术引进的依赖。2006年湖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引进与消化吸收比为1:0.05,大大低于1:0.26的全国平均水平。从国际经验看,一般认为引进1美元技术,至少要投入2美元用于消化吸收,日本、韩国等国家这个比例一般保持在1:5到1:8之间,有些年份甚至达到1:10以上。因此,湖南省应建立专门的引进产业共性技术、前沿技术、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基金,组织产学研进行联合消化吸收再创新,然后再转移到企业,运用财税、信贷等经济杠杆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3、建立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人才是关键。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加快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一是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和环境。重点是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使湖南省真正从人口大省变成人才强省。二是制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建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三是加大人力资本要素在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激励和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重视市场在创新中的导向作用。技术创新的推动力量不仅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且还包括市场需求,创新最终成功与否,都要经受市场的检验,在市场上体现创新的价值和效益。因此湖南省应加强创新项目的研发、应用和市场各环节之间的合理协调,避免将有限的人力及财力资源投入与市场需求不符或效益低下的项目中,造成浪费。
5、培育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家要勇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对风险和失败持积极的、正确的态度,支持和鼓励员工通过自主创新提高自身素质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努力创造“敢为人先、勇于竞争、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氛围,形成尊重创新愿望、发挥创新才能、肯定创新成果的良好企业文化。
6、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企业内部要从改革分配制度入手,建立公平6 公正的员工创新绩效考核制度,完善对技术创新人员的激励机制,激励手段要多样化,更多的采用有利于创新能力积累的长期激励方式。
7、政府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企业要关注相关技术和产品创新信息的收集和管理,避免重复研究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企业之间科技资源低水平重复。在基础性研究、行业共性技术、公益性关键技术研发方面,企业间要广泛建立和形成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或协作关系,保证信息的及时沟通。
第二篇:2013年市科协决策咨询课题
2013年上海市科协重点决策咨询课题指南
1.中关村-张江-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政策比较研究 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开展张江、中关村、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政策比较研究,将立足国家战略、结合上海特点,借鉴北京、武汉创新政策经验做法,通过系统梳理中关村、东湖和张江国家示范区的现有创新政策(包括国家层面、省市级层面和园区层面的不同政策),重点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企业培育和创新创业环境营造,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具有张江特色的创新政策体系,更好地发挥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东部区域乃至全国和国际上的创新示范效应。
2.上海城市创新体系中的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与持续发展研究
人才问题是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也是瓶颈所在。本课题拟对城市创新体系中的人才培养问题作深入剖析,分析在城市创新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人才培养途径,研究城市创新体系中有利于人才提升和发展的评价体系,以利于形成持续、有效的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研究人才激励和不断提升的措施,提出适合上海转型发展的人才发展思路和战略。
3.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上海抢占亚太制高点战略布局及对 策研究
工业革命是经济起飞和加速发展的重要标志,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的出现让我们迎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本课题围绕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抢占亚太新一轮工业革命制高点,研究以下问题: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及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启示和借鉴;上海网络科技、数字化制造与新能源技术开发及工业化现状分析;国际国内推进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研究;上海抢占亚太制高点的主攻方向、战略布局及政策建议。
4.上海食品安全战略监管的政策研究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危,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上海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表明上海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食品安全监管不完善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亟需从根本上全面审视上海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上海食品安全监管立法提供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上海食品安全政策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原因分析;确保上海食品安全战略实现的理论分析;完善上海食品安全战略监管体系的基本构想。
5.上海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达标战略研究
上海空气污染问题虽经历年治理取得显著成果,但空气质量指标特别是PM2.5等大气复合型污染指标,距离新国标以及国际大都市的要求差距较大。本研究依据新颁布的国家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国务院关于重点区域的达标要求,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根据上海大气污染排放和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结合已有规划与科研成果,从战略角度提出上海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和达到新国标的配套政策、管理机制和保障措施。
6.上海发展北斗导航产业的策略研究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航天领域的基础设施,其应用和发展关系到我国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上海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应该尽早制定相关产业发展策略,在北斗导航产业化的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主要包括:上海北斗卫星导航综合服务平台的市场需求分析;上海北斗卫星导航综合服务平台的总体构架分析;上海北斗卫星导航综合服务平台的创新应用研究;上海北斗卫星导航综合服务平台的运营模式研究;上海北斗卫星导航综合服务平台的政策支持建议。
7.以智能化制造和数字化服务促进上海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上海是中国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地,也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产业转型的重点区域,先进制造业能否率先实现“转型和新生”已成为上海经济是否继续保持引领式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当前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已成为国际大企业实现产品升级和模式创新大趋势的背景下,本课题旨在充分调研国内外先进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发展的基础上,对上海先进制造业转型发展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促进上海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8.上海率先深化科技对外开放思路研究
深化科技对外开放和国际科技交流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科技 发展的重要任务。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理应在全国科技对外开放格局中起到率先探索和示范作用。本课题从引进海外创新资源、鼓励对外研发投资和技术并购、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等方面,分析上海科技对外开放的现状特点,结合新的形势需求,找出上海科技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挑战及问题,提出进一步促进上海科技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思路和对策建议。
9.关于上海科技创新软实力在城市转型发展中作用研究 上海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其中科技创新处于核心地位。科技创新实力有硬实力、软实力之分,以创新环境、创新政策、创新文化等为主导的软实力在城市转型发展中更富有活力和潜力。本课题旨在对上海科技创新软实力的要素和现状梳理、优劣势评估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立足上海转型发展的要求,提出增强上海科技创新软实力的着力点或突破口。
10.上海水源地安全保障研究
今年春季黄浦江上游出现死猪漂浮事件以来,引起上海公众对饮用水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本课题旨在调研黄浦江上游、长江陈行和青草沙等水源地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黄浦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结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供水需求,从水量保证和水质安全的角度,提出加强水源地安全保障的技术方案、政策措施以及应急保障预案等,以进一步提高上海饮用水安全的保障程度。11.外资企业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
外资企业科技工作者是促进上海改革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调查,了解掌握外资企业科技工作者在上海的总体规模、主要特点、结构和区域分布、流动情况、变化趋势和思想状况等基本情况,以及他们在工作、生活、思想、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时掌握他们在就业方式、科研环境、生活状况、流动趋势、思想观念、继续教育、权益保障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为上海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外资企业科技工作者作用提出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12.上海企业科技工作者职称状况调查
专业技术职称是科技工作者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的重要体现。通过对上海企业(包括非公有制企业)科技工作者职称状况的调查,了解掌握企业科技工作者的职称现状,职称结构及其变化趋势,职称申报评审情况,职称与学历、收入、人员流动、生存压力、创新能力发挥等方面的关系,深入分析目前企业科技工作者职称结构、职称申报评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原因,提出解决企业科技工作者职称问题的对策措施,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13.完善上海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研究
党的十八大把人才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提出“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 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对科技人才进行正确评价关系到战略资源的利用效率,形成正确的评价导向是激发科技人才创造活力的关键措施。本课题旨在通过对上海科技人才评价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了解科技人才评价现状,分析梳理面临的瓶颈问题、体制机制及政策制约,借鉴国内外相关城市的经验和案例,并提出进一步完善上海市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的对策建议。
14.上海高校科协的现状调查及发展机制研究
高校科协作为科协的基层组织,是校党政领导联系高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高校科协在建设学术环境、促进科技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旨在摸清上海高校科协发展的现状,找准推进高校科协组织建设的瓶颈,通过分析对比外省市高校科协发展成功案例,明确高校科协的职能和定位,探索建立适合上海高校科协发展的模式,提出推进上海高校科协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15.上海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定向委托)
科技工作者是上海科技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是实现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具有战略价值的重要力量。本次调查将全面、客观地了解上海科技工作者群体的总体规模、主要特点、结构和区域分布以及工作、生活、思想、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时掌握他们在就业方式、科研环境、生活状况、流动趋势、思想观念、继续教育、权益保障等方 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16.上海基层科普能力建设调研(定向委托)
近年来,上海在政府层面和社会层面都为基层科普资源建设投入了相当数量的物力和财力,基层在运用这些科普资源开展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活动中,也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如何提高科普资源的质量和利用效率,还值得关注、分析和研究。本课题旨在摸清基层现有科普资源的来源和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基层有效运用科普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分析基层科普资源和能力建设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继续改善基层科普能力状况的对策建议。
17.上海基层科普工作实践调研(定向委托)
基层科普作为新时期深化科普工作的主战场,是上海科普工作中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本课题旨在通过实践案例的研究,真实、客观地反映出近几年来上海基层科普工作的运行情况、实践经验和主要问题,并在解析现状、梳理问题、分析特点的基础上,形成对基层科普工作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宏观把握,提出符合上海特点和公众需求的更为有效的科普发展对策,以理论指导上海基层科普工作的深入发展。
18.上海市科协科技社团党建工作研究(定向委托)上海市科协科技社团作为社会组织的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本课题旨在对市科协所属科技社团党建工作全面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目前科技社团 最新的实际状况,深入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主要原因,进而提出切实加强和改进市科协科技社团党建工作的对策措施。
第三篇:党委决策咨询工作情况汇报
党委决策咨询工作情况汇报
按照调研组有关要求,现就加强党委决策咨询工作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经验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作为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和研究服务部门,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为工作目标,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工作着力点,结合省情实际,发挥优势,凝聚智慧,积极开展决策咨询服务,参与完成了大量事关全省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重点问题和重要规划的咨询研究工作,在服务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应有作用。
一是立足省情实际,明确工作定位。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加强党委决策咨询工作”,为做好新形势下党委决策咨询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决策咨询研究部门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明确工作定位,着力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工作上坚持“三兼顾、三为主”,即兼顾国际国内问题研究和我省发展问题研究、以我省问题研究为主;兼顾历史问题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以现实问题研究为主;兼顾长期研究和中短期研究、以中短期研究为主,这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始终遵循和把握的工作重点。
二是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围绕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咨询研究。发展阶段不同,矛盾和问题迥异。在工作中,我们紧紧围绕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先后就我省振兴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若干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区域经济合作、林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等一系列事关我省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组织力量开展咨询研究,取得了一大批有质量有价值的咨询研究成果。仅2009年即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课题61项,呈报省委、省政府课题36项,获省领导批示16项,批示率为44%。很多研究成果被转化为省委、省政府决策和我省发展的思路举措。
三是畅通渠道,拓宽咨询研究服务平台。长期以来,为进一步畅通决策咨询渠道,我们充分运用座谈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多种形式,通过开展多层次的决策咨询研究活动,搭建各层面多向沟通和合作平台。一方面通过领导点题、部门委托研、调查研究确定课题等途径,主动找米下锅,做到上情下达;另一面组织研究力量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发挥优势,开展研究攻关,形成了一批质量高、对策性强的研究报告,上报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主动开展咨询服务,做到下情上达,取得了良好成效。
四是丰富决策咨询载体,充分发挥作用。服务载体越快捷、越丰富,决策咨询的作用就发挥的越好。目前,今年我们启动了形成了内部资料性刊物《决策咨询》,形成了以《决策咨询》为载体,以咨询论证专家组为依托,积极开展决策咨询服务。截止目前,《决策咨询》已出刊8期,分别呈送给省级领导及省直相关部门、市地主要领导参阅,得到高度重视。在推进决策咨询研究工作中,我们积累了如下基本经验:
(一)决策咨询工作必须服从服务决策需要。多年来,我们始终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走势、国家宏观政策走向以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全力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切实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超前性、建设性、实用性的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一是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服务。近年来,我们围绕“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围绕区域发展和沿边开放等问题展开调研,先后完成了《我省边境市县木业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促进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等研究报告,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重要批示。特别是针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导致经济形势严峻的宏观环境,我们完成了《国际金融危机下我省经济凸显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等重点课题,在分析形势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破解矛盾、化解危机的对策思路。二是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围绕重点民生工程等问题,先后完成了《进一步推进我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对策建议》、《我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等研究报告,这些报告中提出的对策建议,部分被省领导决策采纳,对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作用。
(二)决策咨询工作必须参与决策需要。我们在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思路和决策依据的同时,还通过开展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安排的专题调研任务参与决策过程。近年来,先后参与起草了《我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决定》等省委、省政府文件;参与完成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黑龙江省政府决策机制改革研究》、《我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等规划的编制的工作;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部署的《进一步推动我省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的战略研究》等专题报告。此外,我们通过参与省委、省政府组织召开的形势分析、重大工作部署、重要文件出台、政府工作思路讨论、重大课题调研等方面的各类座谈会、研讨会、协调会,积极主动参与决策。
(三)决策咨询工作必须支撑决策需要。对于省委、省政府领导交办、业已形成决策思路拟进行决策的命题,我们积极开展决策咨询研究,组织研究力量进行反复论证,全面阐述决策意图和决策思想,为决策的全面性、完整性、正确性和科学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进一步统一思想,推进决策实施提供保障。对已经形成决策思路的,组织研究人员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推动决策的成熟和完善。近年来,我们根据省委提出的建设“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的重要批示,组织力量深入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为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并为做好规划、出台政策提出政策建议。同时,我们还根据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指示,积极开展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前期研究工作,保证政策的正确性和实效性,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
(四)决策咨询工作必须跟踪决策需要。一是着眼于全省重点前期规划,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先后完成了《“十一五”期间促进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十二五”期间推进我省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等研究报告。二是着眼于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完成了《全省经济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国际金融危机下我省经济凸显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等重点课题,获得省政府领导批示。三是着眼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变化,开展了对策研究,先后完成了《顺应医改新形势抢抓我省药业企业发展的新机遇》、《关于我省节能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等研究报告,为领导决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目前,决策咨询工作仍存在不少差距和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决策与咨询研究分离。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往往造成决策和咨询研究脱节的现象,造成重复研究和研究资源的浪费。决策与咨询论证、监督、评价等制度也不够完善,决策前缺乏充分调研和咨询、论证,决策中的监督、检查跟不上,决策后不做效果评价的情况还较为突出。二是党委政府决策咨询机构与社会咨询组织及研究力量之间联系与合作不够。缺乏科学有效的沟通、协调、管理机制,形不成系统的咨询研究网络体系,难于发挥现有咨询研究队伍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无法形成合力。三是客观条件的制约影响了咨询研究事业的健康发展。一些咨询研究机构装备落后,经费紧张,决策咨询的方法和手段较为简单,决策咨询工作多数还简单停留在课题调研、召开座谈会等传统的咨询方式上,尚未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深层次、信息化的决策咨询研究机制。四是咨询研究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的要求。这些问题应须进一步加以完善和解决。
产生上述问题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
一是决策咨询论证未尚真正纳入法制化轨道。目前专门的有关党委决策咨询方面的法律界定、法律法规及相应制度缺失,因此还不能在决策上用政策与法律手段强制实行先咨询后决策的程序和事关决策者利害关系的责任制度,导致长期以来对决策咨询的重要性认识仍显不够,“三拍现象”(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还严重存在,导致决策失误时有发生。
二是缺乏科学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囿于诸多因素制约,一些决策咨询机构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政府决策的要求,由此造成了整个机体的非整合性,致使决策研究工作经常出现相互矛盾、冲突和重复以及研究成果难于交流的问题,信息失真和信息传递渠道不畅等问题也长期存在。另外,由于体制制约,各级咨询研究机构缺少联系,党委决策咨询部门与其他社会咨询组织之间条块分割问题仍比较突出,一定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决策咨询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实际发展与目标的偏移。多年来,尽管各级党委决策咨询工作取得了比较成效明显,但是也应看到,主要成绩在于硬件设施建设、人员与机构的增加,而与决策咨询工作相配套的软环境,如观念转变、管理机制、资源配置、部门协调、人才培训、社会环境等要素并未形成同步发展。从理论上讲,根源在于对决策咨询工作发展目标的片面认识,导致在具体操作时,整体发展比例失衡,相互之间的优势互补与互利合作的运作方式和宏观调控格局均未形成,大大降低了党委决策咨询工作的效率。
四是目前有些决策咨询机构由于组建时间不长,职能还不够完善,咨询研究能力不够强,以学术带头人为主的咨询研究骨干队伍还没有形成,不论是个人素质,还是群体结构,不能完全适应科学决策的需要。
三、决策咨询工作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工作程序和保障措施
(一)决策咨询工作原则和内容:
1、决策咨询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求真务实是决策咨询工作的关键所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紧密联系实际开展咨询研究,坚持咨询研究与服务决策相结合,在深入调查研究、反复探讨论证的基础上,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办法,着力在在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上下功夫,使更多的咨询研究成果准确、快速地进入到决策之中,使决策更加切合实际。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敢于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揭露矛盾,服务决策。
2、决策咨询工作必须紧密联系决策需要。决策咨询研究要紧紧抓住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积极主动地开展咨询研究,着力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问题,把宏观与微观、当前与长远、战略与策略、改革与发展、定性与定量的研究结合起来,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切合实际的咨询意见和建议,努力在服务决策中实现咨询研究工作的价值。
3、决策咨询工作必须坚持以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为宗旨,以推进经济、科技、社会的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充分发挥智力优势为根本,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性咨询研究。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必须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问题和新形势下的紧迫问题,积极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为实施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二)决策咨询的工作程序
党委决策咨询工作应严格规范程序,具体把握以下环节:
1、确定决策目标,交办咨询研究任务。党委决策机构确定决策目标后,将拟开展的重大决策事项落实到承办部门,由具体承办咨询研究任务的部门开展相关咨询研究工作,提高决策议题的正确性。
2、组织前期调研,完善决策预案。调研是做好决策咨询工作的基本功,咨询研究部门组织力量走出去、沉下去,开展前期调查研究,形成具体方案,并确保决策预案的科学性。
3、组织开展咨询或论证活动。对尚在谋划或完善中的重大决策方案,运用好专家的“智囊”和“外脑”作用,组织专家进行咨询,听取咨询意见或建议,为决策提供充分的参谋和咨询服务。对已拟订的重大决策方案,组织专家论证,听取论证或评审意见,有效地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4、拟定咨询报告,提供对策建议。咨询研究部门要对组织专家开展的咨询活动,拟定研究、咨询或论证报告,提交党委决策机构实施决策。
(三)决策咨询工作的保障机制
新形势下的党委决策咨询工作,日益呈现出复杂的、多目标的决策,必须通过健全的咨询机制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一是建立完善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要加强重大决策的专家咨询工作,在党委决策的前期研究中,充分咨询有关专家意见,并积极吸纳一部分专家直接参与决策研究、制定的全过程。二是建立完善专家论证制度。按照省委、省政府出台的规范行政决策的专门规定,在重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制定和实施前,必须经专家论证,未经专家论证不能安排上会讨论和付诸实施。三是建立完善领导重点调研课题的专家参与制度。领导直接牵头的重点调研课题,或交办的重大课题任务,必须要有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完成。四是建立完善决策效果跟踪评价制度。由专门咨询机构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研究,及时反馈决策的执行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决策进行专门评价和适当调整。
四、加强决策咨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决策咨询系统。决策咨询机构是各级党委政府实施科学决策的“智囊”和“外脑”。应尽快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规范的决策咨询系统,构建辐射全国的决策咨询网络,形成信息畅通、联系紧密、资源共享、运转协调、便捷高效的决策咨询系统,充分发挥咨询研究在决策中的作用,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决策咨询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党务,加强信息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为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撑。
(二)加强交流合作,发挥党委咨询研究系统的群体优势。一是加强决策咨询研究系统内的交流和合作,在各级决策咨询研究机构之间建立起经常性联系,充分发挥决策咨询研究系统的整体优势,有效避免封闭研究和重复研究造成的浪费。二是加强决策咨询研究系统外部的联系与合作。应发挥决策咨询研究部门的桥梁、纽带作用,联系和组织各种研究力量,加强交流与合作,形成以党委决策咨询机构为中心、联系社会各界专家和其它社会研究力量、辐射全国的庞大的咨询研究系统,不断适应咨询研究事业发展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新要求。
(三)注重沟通,实现党委决策与咨询研究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咨询研究机构在党委决策咨询中的作用,两者之间要建立起畅通的沟通渠道。要处理好领导决策与咨询研究机构之间“多谋”与“善断”的关系,赋予咨询研究机构独立的研究权利,积极提供宽松的研究环境,以利于咨询研究机构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准确分析、科学论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领导提供科学的咨询服务。要形成在重大决策之前充分听取咨询研究机构的意见的决策机制,尽量减少决策失误,使决策更科学、更符合客现实际。
(四)积极开展决策咨询系统干部换岗锻炼工作,不断决策咨询工作的整体水平。搞好决策咨询工作需要一大批政治素质过硬、综合能力较强的咨询研究干部。建议中办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计划地在各省、区、市轮流选拔一些优秀的年轻咨询研究干部挂职学习,并牵头组织开展全国决策咨询研究系统干部跨地区换岗锻炼,不断开阔咨询研究干部的眼界,丰富工作经验,以干部队伍素质的增强,不断提升决策咨询工作的整体水平。
(五)强化保障,着力营造有利于促进党委决策咨询工作的环境。为使决策咨询工作整体上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决策科学化,一是加强决策咨询队伍建设。充实决策咨询队伍,加强对现有决策咨询人员的培训和培养,提高研究人员素质。加大高水平决策咨询人才的引进,努力集聚社会力量。二是加强决策咨询机构建设。要从机构编制、经费保证、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对决策咨询机构给予倾斜,进一步加强对决策咨询工作的指导,将决策咨询机构建设与推进机构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设好决策咨询平台。三是加强咨询研究能力建设。强化咨询研究人员的政治理论素质,强化研究队伍的专业素质,努力提高研究问题能力和水平。
第四篇:昆明市决策咨询研究课题委托协议书
昆明市决策咨询研究课题委托协议书
课题委托方(甲方):课题受托方(乙方):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委托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委托研究要求
(1)课题负责人必须是该课题实施全过程的真正组织者和指导者,担负实质性研究工作,参与相关的组织、协调工作;课题设计必须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在本协议书签订后,乙方指定一位联络员,并将其名单以书面形式报送甲方。联络员负责与委托单位联系工作,报送本课题研究工作动态及进展情况。
(3)乙方在签订委托协议书后,必须严格按照研究时限要求,组织课题组如期完成研究任务;及时向甲方通报研究进度和经费使用情况;接受甲方对课题研究情况的检查和监管。
(4)乙方必须严格按照《昆明市决策咨询研究课题申报书》批准的相关内容开展研究,甲方以《申报书》确定的相关内容作为验收依据。
二、课题进度要求
乙方必须按课题研究时限要求,于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前完成初稿,提交甲方;_____月_____日前完成课题成果,提交甲方,— 1 —
由甲方组织专家进行评议审查。评审后,乙方根据专家评议审查结果,对课题进行修改完善,于_____月_____日前提交甲方。
三、课题研究经费使用范围及拨付方式
课题研究经费仅用于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资料费、调研差旅费、会议费、图表模型制作费、文字材料印刷(打印)费、课题管理费、专家评审鉴定费、咨询费、课题组成员的稿酬及劳务费等各项经费开支项目。经费包干使用,不追加,不削减。
本课题研究经费为______万元(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 分两次拨付:委托协议书签订后先期划拨60%,最终成果完成并报送甲方后拨付其余40%。课题研究成果未通过专家评审验收的,甲方将追缴已拨款项。
四、课题成果
课题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归昆明市科学发展决策咨询中心及甲方共同所有。
本协议一式三份,昆明市科学发展决策咨询中心及甲、乙双方执一份,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解决,并报经昆明市科学发展决策咨询中心备案。
委托单位:(公章)受托单位:(公章)
负责人:(签字)课题组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年月日
第五篇:统计分析与决策咨询简报
统计分析与决策咨询简报
第 37 期 重庆市涪陵区统计局
#gtmfwrqgw#
涪陵区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摘要】近几年涪陵区第三产业比重逐年提升,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涪陵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涪陵区第三产业发展现状、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加快传统服务业发展、推动新兴服务业、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构成、促进规上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对策建议,推动涪陵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第三产业
发展现状
对策建议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经济活动。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了50%,重庆市第三产业占比超过了第二产业。2018年涪陵区第三产业占比仅为36.9%,虽较上年占比有所提升,但仍低于全国、全市水平,增加值在主城都市圈排第8位,成为经济发展“短板”。文章对近些年来涪陵区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全区上下共同努力进一步推动第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涪陵区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十九大以来,涪陵区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奋力建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坚定不移培育壮大第三产业,服务业整体呈现提质增效的运行态势,有力支撑全区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平稳健康发展。
(一)总量增加,占比提升,增速回落 2011 年到 2018 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由 173.96 亿元提升到 397.39 亿元(见表 1),年均增加 31.92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 31.21%提升到 36.93%,第三产业总体呈上升势头。但随着经济总体增速的回落,第三产业增加值可比增速由两位数降至一位数,近三年呈逐年回落态势,2018 年增速回落至 6.7%。
表 1
2011-2018 年涪陵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及增速变化
年份 GDP 第三产业 总量(亿元)
可比增速(%)
增加值(亿元)
占 GDP 比重(%)
可比增速(%)
2011 年 557.34 20.5 173.96 31.21
11.7 2012 年 630.53 15.5 201.67 31.98
14.2 2013 年 690.04 13.0 213.09 30.88
7.5 2014 年 757.48 12.0 243.41 32.13
8.9 2015 年 813.19 11.9 268.13 32.97
11.2 2016 年 896.22 11.1 299.26 33.39
9.6 2017 年 992.24 9.7 326.97 32.95
7.2 2018 年 1076.13 7.1 397.39 36.93
6.7 (二)第三产业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提升 2018年,第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为36.0%(见表2),比 2011 年高 11.9 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近八年来的最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呈回升态势。2018 年第三产业对 GDP 增长的拉动力为 2.5 个百分点,比 2017 年提高 0.3 个百分点。虽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力低于第二产业,但与第二产业贡献率和拉动力的差距缩小,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影响越来越大。
表 2
2011-2018 年涪陵区三次产业贡献率和拉动力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贡献率(%)
拉动力 贡献率(%)
拉动力 贡献率(%)
拉动力
(百分点)
(百分点)
(百分点)
2011 年 2.3
0.5
73.6
13.6
24.1
4.9
2012 年 2.7
0.4
67.5
9.0
29.8
4.6
2013 年 2.6
0.3
78.7
9.0
18.7
2.5
2014 年 2.4
0.3
74.9
7.8
22.7
2.7
2015 年 2.0
0.2
69.3
6.8
28.7
3.5
2016 年 2.7
0.3
70.3
6.1
27.0
3.0
2017 年 2.7
0.3
74.2
6.1
23.1
2.2
2018 年 3.8
0.3
60.2
3.7
36.0
2.5
(三)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发展各具特色 从第三产业内部增加值核算的 8 个分类看,2018 年发展快慢不一,各具特色。
增速上,营利性服务业 1 是唯一呈两位数增长的分类,2018年全区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 77.32 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22.8%,占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19.4%,营利性服务业增速远高出第三产业增速,主要得益于信息传输软件服务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发展拉动。增速位于第二的是批发和零售业,可比增长 6.8%,得益于中石化、中石油、中烟草、重百、苏宁、新大兴实业(集团)、鑫斛药房、华晨斯威以及多家珠宝总
重庆市增值核算角度的营利性服务业,具体包括国经济行业四个行业门类: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部经济公司等批发和零售业的较快增长。营利性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两个分类的增加值增速高出第三产业平均水平,分别高出16.1 和 0.1 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住宿餐饮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以及非营利性服务业 2 发展均低于第三产业平均水平,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呈现负增长。
表 3
2018 年涪陵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内部构成情况
增加值(亿元)
可比增速(%)
占第三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 397.39 6.7
100.0
1.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79.68
4.2
20.1
2.批发及零售业 49.78
6.8
12.5
3.住宿和餐饮业 28.51
5.3
7.2
4.金融业 50.37
-2.9
12.7
5.房地产业 37.31
-4.0
9.4
6.营利性服务业 77.32
22.8
19.4
7.非营利性服务业 73.14
1.5
18.4
8.农林牧渔服务业 1.27
3.8
0.3
涪陵毗邻主城,道路、水路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公共交通、道路货运、水上运输、邮政快递以及管道运输取得长足发
2重庆市增加值核算角度划分的非营利性服务业,具体包括国民经济行业五个行业门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展,拉动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的稳步前行。2018 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 79.68 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 4.2%,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20.1%,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总量位居第三产业榜首。营利性服务业、非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均在 70 亿以上,金融业增加值 50.37 亿元,批发和零售业略低于 50 亿元,这几个行业占第三产业总量的绝大多数,有力支撑第三产业发展。
(四)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超过二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涪陵稳增长、惠民生,不断加大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保持较快增长。2018 年,第三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48.25 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 61.1%,占比较 2011 年提升 8.8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不断提升,已经超过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投资总额。
从 2011 年至 2018 年,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投资结构也发生较为显著的变化,房地产业超过交通运输业成为了三产中的第一大投资行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成为第二大投资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落至第三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占第三产业投资总额的比重从 2011 年的从33.2%下降到 18.0%(见图 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从
10.0%提高到 25.2%;房地产业 28.0%提高到 42.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开始形成并加大,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投资额仍然很小。
图 1
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情况
(五)第三产业解决就业占比不断提升,成为就业主渠道 1978 年涪陵区一、二、三产业就业构成为 82.9:6.9:10.2,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仅为 3.82 万人。2009 年第三产业解决就业25.8 万人,从业人数首次超过第一产业。2018 年,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演变为 23.2:34.2:42.6,第三产业解决就业 33.19 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比重比 1978 年高出 32.4 个百分点。1978 年
至 2018 年 40 年间,涪陵区总的就业人数净增 40.5 万人,而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就净增了 29.37 万人,新增劳动中的72.5%为第三产业所吸纳。第三产业强大的吸纳就业能力,成为新增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为全区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存在问题 (一)第三产业总体偏弱、发展较慢 全区第三产与全市和其他区县相比仍存在规模体量小、占比低、增速慢的问题。从增加值占比看,2018年,重庆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52.3%,主城都市圈第三产业占比为52.7%,而涪陵第三产业占比仅为36.9%,涪陵区第三产业占比与重庆市、主城都市圈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从增速看,2018年涪陵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可比增长6.7%,低于全市9.1%、主城都市圈8.3%的增速。
虽然近年全区市第三产业得到一定发展,但其总量并没有实现明显突破。从规模看,201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在主城都市圈中排位第4,而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排位第8,三产发展显得不足。涪陵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已经成为涪陵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二)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内部结构不合理 涪陵第三产业虽取得一定发展,但第三产业中的新产业、新
业态、新商业模式等新经济发展略显不足,具有现代产业结构特征的现代物流、房地产开发、旅游业等行业发展较慢,配置不合理,共享性较差。市场结构不合理制约了一、二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壮大。
全区交通运输企业数量虽然不少,但规模小、实力弱、功能单一,管理水平、信息化程度和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缺乏大型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和交通物流平台,没有呈现出现代物流业的先、新、快、大的运营优势。现有的铁路、道路、水运、龙头港、铁公水码头等仍未充分发挥其运营优势。
从纳入统计的房地产开发数据分析,房地产开发市场遇冷流,商品房实际销售面积呈下降趋势。2013年到2018年全区房地产开发项目从127个下降到98个,呈逐年下降态势。2018年纳入统计的71家开发企业,有44家营业利润为亏损,房屋施工面积为626.88万M 2,同比下降5.5%;本年竣工房屋面积163.1万M 2,同比下降20.0%。
涪陵扼长江、守乌江,人文历史深厚,山水秀美,喀斯特地貌形成天然旅游优势,但旅游业发展却极为迟缓,全域旅游打造较为欠缺。全区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龙头,现有旅游景区、景点数量和旅游线路不宽,全域旅游示范区中乡村休闲、观光采摘发展不够,旅游交通、民宿等配套不优,代表涪陵文化的旅游产品少,旅游全产业链不健全,旅游宣传吸引力不够。
(三)消费品市场发展受网购冲击大 近两年,受经济下滑影响,全区消费品市场发展呈现出动力不足势头。2018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41亿元,在全市排第11位;比上年增长12.1%,虽高于全市8.7的平均水平,排位却为第17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增速在市内区县排位均有所下滑。从各大商场和实体商贸企业了解,网络销售对本地商贸企业有较大影响。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法人企业较少,2018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仅192家,占区内全部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数的比重为3.0%;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仅61家,占全部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数比重为4.3%。
(四)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不足 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数较少,2018年仅155个,较2017年减少24个,占第三产业单位数的1.0%。其中,大型企业仅4家,年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法人单位仅1家,年业务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法人单位仅15家。目前,房地产租赁经营业、其他房地产业、研究和试验发展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水利管理业、社会工作业、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体育业、娱乐业等行业均无规上服务业企业。
三、建议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指出的,重庆要更加注重从全局谋
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涪陵区在全力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同时,还应按照全市 “一圈两群”发展布局,充分利用战略地位、区位条件和交通优势,强力助推第三业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政策保障,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涪陵虽以工业发展为重心,但仍需高度关注第三产业这块经济发展“短板”。要加强对第三产业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与第三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工作机构和政策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全区第三产业发展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协调领导。组织制定实施促进我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及管理办法,抓好第三产业发展的协调、分析、督查、考核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明确抓第三产业的管理部门和各相关部门职责,切实负起责任,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将第三产业发展的工作任务分解到各个乡镇街道,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加快城市化进程,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第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过程中所积聚起来的各种资源,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形成新的第三产业增长点。发展和推动城市化的聚集效应,吸引周边居民向城镇靠拢,形成住房、汽车、零售、商务服务、教育、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新的服务消费增长点,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服务主体和发展空间。
(二)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产业融合带动效应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房地产开发、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要加大交通运输建设投资,形成与主城区、与“两群”的快速便捷连通,畅通涪陵江南城区、新城区、江东、江北的区域内部交通循环,加快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构建形成真正的铁、公、水联运的交通大棋盘,加快“龙头港”的投入运营规模,提高交通运输的辐射和聚焦效应。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打造综合物流枢纽,提升现代物流的网络、配送和信息化水平,基本形成内外联接的现代物流格局。
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在稳住江南城区旧城区改造的基础上,推动涪陵新城区发展,增加商品房的有效需求,打造高品质住房小区,通过农民工市民化、吸引周边区县等方式有序消化库存。同时要严格执行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监控,规范房地产市场交易,根据涪陵实际市场需求,科学控制新开楼盘的审批数量和开发面积,实现多元化居民住房供给,通过规划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设备齐全的精品住房小区满足现在住房需求品质日益提高的市民住房升级需要。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充分挖掘涪陵文化旅游资源,规划旅游路线,推动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全域旅游经济。利用区内丰富的旅游资源,以“武陵山大裂谷”、“大林花谷·林下花园”、“816核军工洞”以及“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为主打,继续推
进“美心红酒小镇”、沙溪温泉、巴山夜雨休闲旅游区等旅游娱乐项目景点的扩大建设,做好各个旅游景点的交通连接和配套发展,吸引更多游客。根据季节的不同,宣传各个时期的水果采摘节以及其他特色节日,进一步挖掘发展休闲旅游、文化旅游、观光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推进旅游与住宿、餐饮、购物、休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带动社会就业和第三产业发展。
推进三产与一、二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加快服务业数字经济的发展,推进服务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电子商务与农村农产品的融合发展,切实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有效带动农村农业经济。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娱乐业,加快休闲农业、观光采摘等农业旅游服务业发展,促进文化、旅旅游的深度融合。
(三)促进消费品市场发展,加快商贸流通业改造升级 推动社会消费品市场的发展,一方面要继续促进大型商圈的发展,打造各种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形成辐射效应,带动人流量,推动实体商贸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把握时代机遇,促进电子商务发展,通过“互联网+”等新型交易方式,大理培育“涪陵在线”、“e生活”和“尚尚吧”等本地电商平台,推动大型商贸企业自有配送平台的发展,实现“线上交易、线下配送”提升商务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
(四)培育壮大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起到龙头带动作用
为促进规上服务业的发展,一是通过镇街、部门联动以及工商、税务等部门根据企业登记注册和上缴税费等方面的情况,对于达到规模的服务业企业,及时升规入统。二是结合涪陵区现状,整合资源,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有针对性地培育扶持发展企业。让中小微企业变成大企业,让传统企业变成新兴企业,到达升规标准。三是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优质服务业企业入驻我区,并注册为独立的法人企业,为规上服务业提供新鲜血液。
(五)实施人才战略,夯实第三产业人才支撑
在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人才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加强第三产业实用型和高层次人才建设。一是对外积极引进第三产业人才。完善第三产业人才、智力和项目相结合的引进机制,建立健全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技能和熟悉现代管理的高级人才。二是对内加强培养第三产业人才。加强企业与高校、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等的合作,加快培养第三产业发展急需的实用型人才;积极引导高校根据市场需求设置相应学科和专业,给予高校在学科建设上的政策支持,重点培养一批创业、创新型领军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巢湖市第三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国家统计局内部信息网,201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