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现有文献看中国出兵朝鲜决策过程
从现有文献看中国出兵朝鲜决策过程
郭柱成
(国际关系学院
国政0902
学号:20094209)
摘要:
1950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宣布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从而使中国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名义下参与了朝鲜战争。从客观后果看,由于中国的参战,朝鲜战争实质上成为中美之间的一场大战,朝鲜半岛变成了世界两大阵营对抗和冲突的战场,而且最终确定了中美苏三角关系及远东国际局势的格局和走向。因此,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及其原因,是战后国际关系史和冷战史中最令各国学者感兴趣的题目之一。在此,我将以中国出兵朝鲜的部分文献为基础,阐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
关键词:朝鲜;出兵;决策;毛泽东;东北;
一、中国无意介入朝鲜冲突
有学者提到在朝鲜战争爆发前,中国把大量的朝鲜籍士兵送回国,从而说明中国参与或至少是支持了北朝鲜的军事行动。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大体是:早在1949年1月,李立
三、周保中与崔庸健等人就在苏联顾问的参与下,在哈尔滨举行过一次会议,讨论中国军队中的朝鲜籍士兵回国的问题。11950年1月,经聂荣臻请示中央,1月22日批复同意。从客观上讲,这批朝鲜籍战士加入人民军,增强了北朝鲜发动军事进攻的实力,但是毛泽东的主观意图却与此没有关系,因为在1949年底和1950年初他根本不同意金日成通过发动一场战争来解决朝鲜统一问题。
1949年3月金日成访问莫斯科时,提出了以武力解决统一问题的可能性。但斯大林说“没有必要”进攻南朝鲜,只有在对南朝鲜军队进行反击时才可以越过三八线。2遭到斯大林拒绝之后,金日成曾一度寄希望于得到中国的支持。毛泽东同意金日成关于南北冲突在所难免的看法,但表示对此不必担心,因为苏联和中国都站在北朝鲜一边,一旦情况需要,中国会派兵援助。但是,毛泽东并不支持金日成立即实行武力统一朝鲜的计划。毛泽东说问题要等到 1 陈兼:《中国通向朝鲜战争的道路:中美冲突的形成》(Chian's Road to the Korean War: The Making of the Sino-American Confrontation),纽约1994年版 2 青石:“金日成阻止了毛泽东进攻台湾的计划”,载《明报月刊》1994年7月 中国完全统一中国之后再解决。3
在与金日成会谈时,斯大林虽然对武力解决朝鲜统一的计划表示认可和支持,但他决不愿对此承担责任。斯大林在表示同意金日成的计划后接着说,朝鲜朋友应更多地和毛泽东商量,因为毛泽东对东方问题有很深刻的理解。
通过金日成在战争爆发前秘密访华以及毛泽东了解和同意金日成进攻计划的大体过程,我们可以做出的结论是:
第一,金日成访问北京只是奉斯大林之命来要求中国同意他以武力解决朝鲜统一问题的计划,他并不需要中国的援助,因此没有向中国透露他的进攻计划。
第二,对于金日成的具体进攻计划,毛泽东既不了解,也不想了解,他没有真正把朝鲜半岛即将发生的事情放在心上。毛泽东提出援助北朝鲜,是以其领土受到侵犯为条件的,而这一点当时又根本不在金日成的考虑范围之内。
第三,从中国当时的国内状况和所处的国际环境看,毛泽东是不情愿看到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地区爆发一场可能威胁到中国安全和稳定的战争的。中国同意金日成的计划,在很大程度上是勉强的和被动的。
二、毛泽东四次下决心出兵
9月15日美国在仁川登陆,并一举成功,朝鲜局势急转直下,出兵朝鲜问题也做为应急方案摆在中国领导人面前。9月17日中央军委决定立即派遣一个五人先遣小组赴朝熟悉情况,勘察地形,作战场准备。路过沈阳时,高岗给柴成文看了一封毛泽东的来信,信上说,“看来不出兵是不行了,必须抓紧准备”。
由于战场局势恶化,金日成不得不向苏联求救,并且通过苏联请求中国派兵赴朝作战。金日成和朴宪永于9月29日联名给斯大林写信,恳求斯大林给予“特别援助”。斯大林将金日成要求派军队援助的问题推到了中国身上:“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同中国同志商量”。但10月2日下午中国中央书记处在中南海颐年堂开会商讨此事时,出现了意见分歧。毛泽东拟派林彪率军入朝,但是林彪不赞成出兵,称病推辞。于是中央书记处决定改派彭德怀挂帅。4彭德怀于10月4日下午才飞抵北京,发言坚决支持毛泽东的主张。彭德怀的发言的确起了重要作用。会议同意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出兵援朝。这是毛泽东第二次做出派兵入朝的决定。
周恩来10月8日离开北京前往莫斯科与斯大林进行双边会谈,会谈的内容主要有以下 34 洪学智:《抗美援朝战争回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约翰·托兰:《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中译本 几点:(1)斯大林解释苏联不能出兵的理由。(2)斯大林劝中国出兵,如果中国出兵,苏联将供应武器和装备。(3)周恩来阐明中国出兵的困难。(4)斯大林建议,如果中国不出兵,就通知金日成早些撤过鸭绿江,保存有生力量。会谈结果即苏联空军目前尚未准备好,暂时无法出动,“须待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内才可出动空军支援志愿军在朝鲜作战”。5毛泽东得知苏联已确定暂不出动空军的消息后,紧急发出两封电报,指示东北的彭德怀、高岗以及华东的饶漱石、陈毅:“10月9日命令暂不实行”,“13兵团各部仍就原地进行训练,不要出动”,“宋时轮兵团亦仍在原地整训”。同时,请高岗和彭德怀赴京商谈。最后决定,即使暂时没有苏联空军的支援,在美军大举北进的情况下,必须立即出兵援朝。6这是毛泽东第三次下决心出兵朝鲜。
然而,就在中国军队箭已上弦,不得不发之时,莫斯科方面的情况又有变化。毛泽东虽然再次决定出兵,但是对于苏联援助中国军事装备是否能采用租借办法和两个半月内苏联空军是否能够出动心里没底,但这两件事又至关重要。这时,斯大林却改变了主意,他给在莫斯科的莫洛托夫打电话说,苏联空军只能到鸭绿江边,不能配合志愿军入朝作战。这不能不使中国重新考虑出兵问题。于是,毛泽东在17日下午5时再次急电彭德怀和高岗改变计划,同时,要求彭、高二人再乘飞机回京商谈。毛泽东最终决断说:“现在敌人已围攻平壤,再过几天敌人就进到鸭绿江了。我们不论有天大的困难,志愿军渡江援朝不能再变,时间也不能再推迟,仍按原计划渡江。”这是毛泽东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下定决心。
三、中国领导人的深层忧虑
对以上中国介入朝鲜冲突并最终派出志愿军赴朝作战的过程进行分析和归纳,可以看出,中国出兵朝鲜确实是出于迫不得己,而毛泽东的忧虑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从政治方面考虑,避免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处于孤立地位。
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政权前夕宣布了“一边倒”的外交和政治方针,即表明了在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垒中,新中国将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态度。战争爆发后,斯大林曾在给中国的一封电报中说,中国是朝鲜的唯一希望。中国共产党承受的压力由此可见一斑。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中苏也签订了同盟条约,但斯大林对毛泽东并不信任。“只是到朝鲜战争时才改变了他的看法,也改变了东欧和其他各国兄弟党对我们的怀疑”。
其二,从军事方面考虑,避免在中国东北境内打一场无法避免的中美之战。
王亚志:“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彭德怀、聂荣臻”,载《军事史林》1994年第1期
《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在毛泽东看来,美国越过三八线的目标决不仅仅是要消灭北朝鲜政权,而是要以此为跳板,进一步向中国领土渗透,因此中美之战在所难免。周恩来在8月26日国防会议上传达的毛泽东的指示,充分说明了毛泽东的这种忧虑:“很多迹象表明,美帝马上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是不可能的,但其总的企图是不断地以一个一个局部战争推动为世界大战,我们就要将其发动的局部战争,一个一个地打下去。”
其三,避免苏联借美国把战火引向中国之机,利用中苏同盟条约派兵进入东北。
使毛泽东担心的不仅是美国,而且还有苏联。毛泽东很有理由做这样的推理:既然美国继侵占北朝鲜后会进一步跨过鸭绿江,那么,战火一旦在中国东北境内燃起,苏联很可能会以中苏同盟条约为依据而出兵东北。其结果,不是美国占领东北,就是苏联控制东北。这就是说,无论未来东北战场鹿死谁手,中国都将失去在东北的主权。
通过对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中的部分文献回顾,我得出了以上结论,它表明了中国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并充分考虑了各方因素而被迫做出出兵朝鲜的决策。
参考文献:
《朝鲜战争》 [日]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朝鲜战争》 [美]马修·李奇微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美]贝文·亚历山大 《漫长的战斗》 [美]约翰·托兰
《中共部队的攻击战斗》 [美]S.L.A.Marshall 《麦克阿瑟演讲录》 [美]麦克阿瑟 <节选> 陈兼:《中国通向朝鲜战争的道路:中美冲突的形成》(Chian's Road to the Korean War: The Making of the Sino-American Confrontation),纽约1994年版
青石:“金日成阻止了毛泽东进攻台湾的计划”,载《明报月刊》1994年7月
洪学智:《抗美援朝战争回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约翰·托兰:《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中译本
王亚志:“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彭德怀、聂荣臻”,载《军事史林》1994年第1期
《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第二篇:朝鲜战争60年中国被苏联和朝鲜逼迫出兵
朝鲜战争60年中国被苏联和朝鲜逼迫出兵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 转眼已是60年。
1950年6月25日4时40分,朝鲜战争爆发。
刚成立的新中国起初不愿直接卷入,但随着战局的变化,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的咄咄逼人,在斯大林、金日成的催促、恳求下,毛泽东力排众议,做出了组建志愿军参战的决定。
中国到底是如何被“逼上梁山”的,在近年诸多学者的研究中已经显现。斯大林态度突变
二战后,以三八线为界,朝鲜半岛分裂成为两个国家。南北双方领导人李承晚和金日成,都想通过军事手段解决朝鲜民族的统一问题,三八线附近的摩擦和交火事件不断发生。1948年,苏军单方面率先撤出朝鲜。此后,李承晚政权曾不断对北方进行军事挑衅,但直到美军于1949年6月撤出南朝鲜,斯大林也一直不支持金日成的“武装统一计划”。
突变发生在1950年初。1950年1月19日,苏联驻朝大使什特科夫向莫斯科报告,1月17日,在朝鲜外务省的一次小范围午宴后,金日成借着酒意,激动地与苏联外交官谈道:在中国完成其解放事业后,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解放祖国南方的人民。令人意外的是,斯大林在听到什特科夫汇报后,很快就改变了态度,准备帮助朝鲜。这是斯大林第一次表明他准备为金日成的军事计划打开绿灯。而此时,虽然毛泽东就在莫斯科,但斯大林对自己支持“武装统一”的决定及邀请金日成来苏联磋商一事,竟然对其中国客人---毛泽东,只字未提。
得知斯大林赞成他的武装统一计划,金随即提出:再组建3个步兵师,以便把军队增加到10个师。对此,莫斯科完全满足他的要求。
苏联“变卦”的利益考量
那么,在1950年1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促使斯大林突然变卦? 这一时期在亚洲发生的最重大事件,就是中国共产党基本掌握了全国政权,以及经过斯大林与毛泽东会谈而签订的新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形成了中苏同盟的态势。然而对于斯大林来说,新中国的建立可能是一把双刃剑。而正是在1950年1月,经艰难谈判,斯大林在莫斯科“被迫”接受了毛泽东、周恩来版本的新《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双方议定:中国将收回长春铁路和旅顺、大连港。这预示着,苏联远东舰队此后将不能自由使用位于中国的不冻港。
于是,莫斯科对朝鲜半岛政策的改变就应运而生了。斯大林完全可以预见到,在朝鲜半岛爆发一场战争,无论其结局如何,都将保证苏联在远东设定的战略目标---获得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
假设战争胜利,苏联就会控制整个朝鲜半岛,而半岛南部的港口,如仁川和釜山,无疑可以替代旅顺和大连的作用。
假设战争失利,苏联仍能如愿以偿,因为东北亚的紧张局势会迫使中国要求苏联军队留驻旅顺、大连。同时,由于中苏双方商定,一旦出现战争局面,苏联军队有权使用长春铁路,这样,长春铁路自然也就继续留在苏联的掌握之中了。斯大林变卦的关键点是:直到毛泽东访苏之前,斯大林的本意还是要维持原有的中苏友好条约,但在毛泽东抵达莫斯科并对苏联人拍了桌子后,斯大林感到苏联在东亚地区的部分利益行将失去,于是,对朝鲜半岛战略目标的控制,就成了斯大林的主要考量。金日成请求中国帮助
而毛泽东是否了解和支持金日成武装统一朝鲜的计划?中国对朝鲜半岛问题的立场是否与苏联相矛盾? 早在1949年4月底,金日成就曾委托朝鲜人民军政治部主任金一,秘密访问了中国,并会见了毛泽东。此时的毛泽东,明确表示不赞成金日成在朝鲜半岛采取军事行动,提出至少要等中国内战结束再说,且此事要与莫斯科商议。不过,出于种种考量,中方答应了朝鲜同志的一个要求,即允许四野三个师的朝鲜族官兵回国。
1950年5月,金日成根据斯大林的要求,决定秘密访问北京,以便向中国“通报以武力统一国家的意图和在莫斯科会谈此问题的结果”。金日成还向斯大林表示他不需要中国的援助,“因为他的一切要求在莫斯科已经得到了满足”。
5月13日,金日成飞抵北京,当晚便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会谈。但从苏联驻华大使罗申给莫斯科的报告看,首次会谈并不顺利,以至毛泽东与金正日的会谈,在开始进行的当晚便中断了。简言之,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是在朝鲜战争爆发前一个多月,才从金日成的口中得知,斯大林已批准了金的“计划”,中断会谈,是中共连夜要求莫斯科予以“证实”。
直到这时,斯大林才第一次向中国领导人表明:苏联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已经发生了180度的变化:鉴于国际形势已经改变,他们同意朝鲜人关于实现统一的建议。而在此种情况下,毛泽东自然不便再提反对意见。金日成“恳请”毛泽东出兵始末
从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到10月25日中国志愿军打响第一仗,中国和苏联对朝鲜冲突所采取的方针和策略,呈现出完全相反的变化过程。
随着战局发展,随着北朝鲜从喜到忧,苏联的方针和策略迅速从开始的积极支持朝鲜军事进攻,到后来决定避免过多卷入冲突,甚至一度决定放弃北朝鲜;而中国的方针和策略则是从开始不赞成,到后来实行积极的防御战略,直到最后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被迫出兵援助朝鲜。美国很快介入这场战争
战争初期,朝鲜人民军南下进展十分顺利,但与斯大林和金日成事前估计完全不同的是,美国很快便决定直接介入这场战争。而中国政府和毛泽东由于对朝鲜战争的情况不明,缺乏应有的思想和军事准备,全国工作重心并未因战争爆发而立即转移。
尽管战前不支持金日成挥军南下,但随着朝鲜局势的变化,中国领导人的忧虑也在加深。美军仁川登陆后,朝鲜战局急转直下。至9月29日,朝鲜给斯大林发出的求救信中,金日成承认“危险的形势已经出现”。
金日成一面恳求斯大林“给予特别帮助”,即“当敌军跨过三八线以北的时刻,我们非常需要得到苏联方面的直接军事援助”,接着又提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请帮助我们在中国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建立一支国际志愿部队,为我们提供军事援助。” 面对危难局势,斯大林毫不犹豫地把出兵责任,推给了战前并不知情的毛泽东。毛泽东最终决定出兵
10月1日接到斯大林要求中国出兵的电报后,毛泽东连夜召集中央书记处紧急会议讨论朝鲜局势和对策,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和周恩来。会议在是否出兵的问题上出现了意见分歧,但由于周恩来的支持,毛泽东主张出兵的意见占了上风。
会议决定,2日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再行讨论。会后,毛泽东急电召高岗来京,并命令东北边防军做好准备,随时待命出动。
在10月2日下午的会议上,毛泽东认为出兵朝鲜已是万分火急,会议决定由彭德怀挂帅,并决定4日再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进行讨论。毛泽东还要周恩来速派专机去接彭德怀来北京参加会议。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主任的彭德怀在接到通知后,还不知道会议的议题,就立即乘机赴京。由于天气恶劣,彭德怀于4日下午4时才赶到中南海,而会议已于3时开始。中共公开史料还显示,4日下午彭德怀赶到中南海,发现“会议的气氛很不寻常”,分歧意见很大,便没有发言。5日早上,邓小平受毛泽东委托,专程把彭德怀接到中南海去谈话,毛嘱彭统率志愿军,这才有了彭德怀在10月5日会议上赞成出兵、扭转局面的慷慨陈词。10月8日,毛泽东正式发布了关于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委,率第13兵团及所属四个军和边防炮兵司令部及所属三个炮兵师待命出动,同日,毛泽东发电将这一决定通知了金日成。
但此时,斯大林却在出动空军支援中朝陆军的问题上,始终不肯松口(最终同意苏联空军延后出兵参战),10月13日下午,毛泽东再次召开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毛泽东说:虽然苏联空军在战争开始阶段不能进入朝鲜,但斯大林已答应对中国领土实行空中保护,并向中国提供大量军事装备。会议最后决定:即使暂时没有苏联空军的支援,在美军大举北进的情况下,不论有多大困难,也必须立即出兵援朝。
10月19日,志愿军主力部队渡过了鸭绿江,并于10月25日打响了抗美援朝的第一仗。183108名战士付出生命
9月22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战争馆”。“志愿军烈士墙”的中间花环中标明了志愿军烈士人数:183108。这是目前最新公布的志愿军烈士人数。“志愿军烈士墙”的两旁分别标注了30个省区市牺牲的志愿军人数,其中山西牺牲了5488人。
据志愿军老兵曹家麟介绍,牺牲的志愿军除少数团以上干部和著名战斗英雄运回国内葬在沈阳、丹东等烈士陵园外,大约有18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近七成伤员牺牲时不到30岁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有大量的志愿军伤病员被送到国内治疗,接收的部队医院非常多,在转运途中和治疗过程中,一些重伤员陆续牺牲。
“这些牺牲的英烈都是我们的病号,那真叫惨烈啊!”73岁的刘芳是当年野战医院护士长,她颤巍巍地拿着烈士名单老泪纵横。
刘芳回忆,随着战争的深入,伤病员越来越多。病房不够就在空地上搭草棚;没有消毒剂就用煮饭的锅煮沸杀菌;因为缺少青霉素,大量伤员因伤口感染而亡。有的战士在朝鲜战场被美军飞机扔细菌弹,感染严重肺结核;有的是在长期天寒地冻、缺衣少食环境下身患重病。因为长途转运延误治疗时机,加上当时的医疗技术条件有限,导致有些战士救治无效,被就地安葬。
这些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将近七成牺牲时不到30岁。铮铮铁骨
牺牲的级别最高指挥员:志愿军67军军长李湘感染美军细菌弹牺牲
志愿军67军军长李湘烈士,是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级别最高的军事指挥员,年仅37岁,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李湘是受美军细菌弹感染,导致败血症牺牲的。1952年,李湘的灵柩被运回祖国安葬。阵亡的首名烈士:志愿军40军班长石宝山抱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第一天,40军在温井地区与南朝鲜军第1师一部和第6师一个加强营遭遇,当二十多名敌人扑向360团3连3班阵地时,班长石宝山抱起两根爆破筒,扑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他是志愿军入朝后第一个在战场上英勇献身的英雄。
第三篇:从四大名著看中国
从四大名著看中国之走投无路
分享: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更多 复制 0返回[锐思评论]关闭窗口 | 隐藏边栏
15858707 铁皮狐狸 [角落] [飞语] 发表于:13-02-24 18:07 [只看该作者] 从四大名著看中国之走投无路
看四大名著,不能只看到其中神魔乱舞的有趣,英雄好汉惩恶扬善的痛快淋漓,帝王将相纵横捭阖的权谋秘计,才子佳人荡人心魄的情孽缠绵。我们还可以看到,这里面明明白白写着:中国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
孙悟空大闹天宫,很是让一潭死水的天宫闹腾了一阵子。他提出的革命理论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一革命理论,与历来农民起义提出的号召如出一辙。陈胜吴广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就是孙大圣的轮流坐庄的理论么?大概孙大圣看到玉帝的排场,心向往之,豪言壮语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或者吃天鹅肉的心理作祟:“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率领他的猴子猴孙,攻占天庭,把天庭改朝换代成猢狲王朝,这就是孙悟空的革命理想。坐天下的是王,抢天下的是贼;在天庭里,坐天下的是神仙,抢天下的是妖孽,人间天上,奉行同一道德规条。
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斗不过妖猴,于是借师助剿,请来如来佛,妖猴斗不过佛祖,于是猴子被洗脑,跟随唐僧,充当了镇压各路反叛势力的急先锋,一路降妖除怪,最后官封斗战胜佛。从现有体制的反叛者到忠实维护者,进而变成现有体制的受益者,孙悟空用了五百多年。天庭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最后双方妥协,互相利用。孙悟空在当初跟他一样身份的妖魔前可以堂而皇之地自称仙佛,口含天宪,大展神威,实现终极自我价值。天庭也可以利用他充当打手,扫荡其他对现有体制构成挑战的各路反叛势力。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怎么都比不上他这第七十三变实在,能得更多实惠。
历代农民起义领袖的嘴脸,在这里被照妖镜照得毫发无隐。斗得过现有体制,就把玉帝的张姓朝廷改姓孙,斗不过就投降,自己的反叛实力就是跟朝廷谈判的本钱,兄弟队伍的头颅就是投名状,几番含娇弄态之后,即漂白了自己的出身。唐末朱全忠玩的是这一套,《水浒》里宋江玩的也是这一套。农民起义救中国?痴人说梦而已。
《水浒》里的宋江,玩的也是这一套,不过一在天上,一在地下。世人都怪宋江,怪他不该投降,他不投降又能怎样呢?梁山事业,实在无路可走。梁山政权,只不过是东京赵家朝廷的山寨版。想当年,赵匡胤在位时,也跟他们的宋大哥一样英明,一样讲义气,一样替天行道,到如今子孙不肖,宋徽宗赵佶昏庸无比,贪官墨吏扰乱天下,假设梁山事业百年长青,谁能保证宋江的子孙比赵佶一定强,好汉们的后代一定比高俅雄起?投降了倒好,中国历史省去了一个不必要的循环节。
好汉们的理想不过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贪官们的理想不过是大肆捞权大把捞钱多睡女人,后者是前者的衍生品,他们只相隔一张纸的距离。梁山与祝家庄,一个由好地主领导,一个由坏地主领导,好地主与坏地主的距离,也不过一张纸而已。
梁山道路,走下去将无路可走。只可怜了那鲁莽得天真可爱的李逵,为了“替天行道”的杏黄旗永续飘扬,拎着一对大斧排头价砍来砍去,不知他端的要砍谁?
梁山道路,最终无路可走。
《三国演义》宣扬的是圣主贤相救国论,翻译成无产阶级口吻,就是只有刘备诸葛亮才能救中国。可惜枭雄斗不过奸雄,贤相斗不过奸相,仁义斗不过厚黑,刘姓天下无可奈何花落去,圣主贤相的理想一江春水向东流。仁义事业实在让人悲催,刘备诸葛亮只给后人留下一个欲哭无泪的背影。最终一统天下的司马氏,一点仁义的影子都找不到。
刘备诸葛亮事业的流产,意味着圣贤救国论的破产。
把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分为两拨,《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超世独立,一个人站一边,其他所有人站另一边。中国历史上所有读书人的脑袋凑在一起也比不过他思想的深刻。曹雪芹通过贾宝玉告诉我们,封建社会已是穷途末路。身处康乾盛世而能认识到这一点的,绝无仅有。比他稍前的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痛心于明朝的灭亡,沉痛反思的结果无非是皇帝太昏庸,大臣太贪婪顾私利,不去从根本上否定制度,没有从我们固有文化中查找致命之处,反而抱残守缺,对传统儒家沾沾自喜,以为明的灭亡,不是儒家文化的失败,而是不能遵守儒家戒律的结果。
就像《旧约圣经》里的犹太人,每受一次打击,每遭一次失败,都认为是对上帝笃信不坚的后果,是上帝因为他们在异教间摇摆不定而降罚,因而每一次反思的结果都是更加信仰上帝。鸦片战争后很长一段时间,先进的中国人反思落后挨打原因,还认为我们只是技不如人,而不是体制不如人,文化已落后。曹雪芹超越了他以前和以后所有的旧式知识分子精英。
他通过贾宝玉的口告诉我们,我们的制度,我们的文化已是走投无路。贾府里面的男人,从上到下全都灵魂烂透了,封建社会的大厦靠这些人支撑,倾倒是必然的事。不仅如此,贾宝玉还以戏谑的口吻否定了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教条,所谓的“文死谏武死战”。这一条认识是从根基上否定了我们引以为豪的封建道德和封建文化。最崇高的东西都被他看穿看透了,他还能跟周围的男人沆瀣一气么?他还能从父命读八股考科举光耀门庭为这一腐烂的家族提供继续腐烂下去的养分么?
所以贾宝玉清醒坚决地拒绝了合作,不愿为这个注定要烂掉的社会陪葬。可惜宝玉的心思书中无人理解,就连他深爱的林妹妹也半点不知,他只能“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了。他的愁恨,他的傻与狂,是出于绝望,他找不到新的道路。《红楼梦》所深刻揭示的,不是曹雪芹所处的朝代已濒临绝境,此时是大清盛世,正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无限风光的时代,他揭示给我们的,是整个封建社会的走投无路。林妹妹的葬花词,在贾宝玉听来,在后世的我们听来,是唱给所有中国人的一首挽歌。
《西游记》《水浒传》告诉我们,农民起义,革命造反不能救中国;《三国演义》告诉我们,伟大领袖不能救中国;《红楼梦》告诉我们,我们真的已走投无路。
我们的文化没有内生性的力量,靠我们的固有文明来救中国,就好像是用中药来救治需要开膛破肚的病人一样无效。
第四篇:从生产流程及运输过程角度看中国自来水安全问题
《环境学导论》课程论文
题目:从生产流程及运输过程角度看中国自来水安全问题
姓名:XXX 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师范)班级:2012级师范四班 学号:22201X3180111XX 教师:张美华 成绩:
2014 年12月30日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1我国自来水的历史及现状............................................................................................................3
1.1 我国自来水的历史...........................................................................................................3 1.2 我国自来水的现状...........................................................................................................4 2我国自来水的水源地现状及其安全性评估................................................................................4 3我国自来水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其安全性评估............................................................................4
3.1我国自来水的生产工艺流程............................................................................................4
3.1.1絮凝........................................................................................................................5 3.1.2沉淀处理................................................................................................................5 3.1.3过滤处理................................................................................................................5 3.1.4滤后消毒处理........................................................................................................5 3.2传统自来水生产工艺是否含有有害人体健康的物质....................................................5 3.3我国自来水的生产工艺流程的安全性评估....................................................................6 4我国自来水的运输过程及其安全性评价....................................................................................6
4.1我国自来水的水管老化问题............................................................................................6 4.2我国自来水的二次供水问题............................................................................................6 5我国自来水安全性总评................................................................................................................7 参考文献...........................................................................................................................................7
从生产流程及运输过程角度看中国的自来水安全问题
韦聪聪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2级地理科学师范四班 ***)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自来水这一方便、快捷的城市用水方式逐渐进入千家万户,从而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在享受自来水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因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而带来的自来水水源地污染、自来水厂生产工艺老化而带来的无法彻底消除有毒物质以及因为二次供水疏于监管而带来的自来水运输过程污染等等的问题。本文意在评估自来水从水源地到用户家里的一系列的过程,进而对中国的自来水安全进行定性描述,为大家的生活提供参考。
关键词:
自来水;生产流程;运输过程;安全性
1我国自来水的历史及现状
1.1 我国自来水的历史
我国的自来水事业发端于清朝末年的首都北京,在慈禧太后支持下中国有了第一条自来水的生产、运输、使用线路。光绪34年(1908年)3月18日,农工商部大臣上书慈禧太后,请求修建京师自来水厂,并且在奏疏中陈述了京师自来水厂对于卫生、消防事业的好处。农工商部大臣的奏疏还推荐在直隶办工艺厂,效益很好,对经商之道很熟悉,在商界很有名望的商界大亨周学熙负责筹办京师自来水厂。不到十日,慈禧太后就应允了。不久,农工商部再次上奏折,请示筹办京师自来水公司的“大概办法”。办法很快被批准,公司性质为“官督商办”,公司名称为“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任命周学熙为公司总理。从此,我国的近代水务事业正式起步,到如今,中国的自来水事业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了。①
①李勇.中国自来水产业运营模式与政府规制[D].山东大学,2007.1.2 我国自来水的现状
自从清朝末年在北京兴建了第一座自来水厂后,我国的自来水事业发端,从此以后我国的自来水事业便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到目前,我国总共有4000余家自来水厂,每天供应6000万吨自来水,覆盖全国4亿多县级以上城市居民,位居世界前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来水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我国的自来水厂在我国水源地早到严重污染的情况下,依旧沿袭着百年以来的生产工艺流程,自来水安全问题越来越引人忧虑。关注自来水安全,已经刻不容缓。
2我国自来水的水源地现状及其安全性评估
我国自来水的水源,取自地表水和地下水,而地表水又分为河流水、湖泊水和水库水。据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等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 68.9%、20.9%和 10.2%。实际上自来水的水源要求是一类和二类水,但这些优质水源实在太少了,才允许选用三类水。假如把以上数据中的Ⅰ~Ⅲ类水精确到I~II类水,可想而知,我们的自来水水源污染是多么的严重。地表水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工厂污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的乱排乱放,由于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导致了我国地表水源约50%受到污染,上百种有机化合物、重金属离子进入水源,部分重金属元素已经超标。以上可以看出,中国的自来水水源中的地表水污染是非常严重的。而地下水源则普遍存在着受As、F、Fe、Mn、放射性物质,以及天然化学背景与人为污染,造成了存在氟、砷、铁、锰等的超标。以上可以看出,中国的自来水水源地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其安全性也是比较低的。②
3我国自来水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其安全性评估
3.1我国自来水的生产工艺流程
我国的自来水生产工艺沿用传统的自来水生产工艺,主要有以下四部分组成:(1)絮凝(2)沉淀(3)过滤(4)消毒。下面我将一一阐述各个部分的工艺流程。
②李妍.自来水安全吗? 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哪些环节影响水的品质[J].中国经济周刊,2013,02:24-25.3.1.1絮凝
原水经取水泵房提升后,首先经过混凝工艺处理。絮凝所用到水处理剂主要有聚合氯化铝、硫酸铝、三氯化铁等,这些水处理剂可把水中不易沉淀的胶粒及微小悬浮物脱稳、相互聚结,再被吸附架桥,从而形成较大的絮粒,以利于从水中分离、沉降下来,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
3.1.2沉淀处理
混凝阶段形成的絮状体依靠重力作用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称为沉淀。沉淀处理主要是把前一道工序的絮凝产物给沉淀下来,从而有利于下一步工艺的进行。
3.1.3过滤处理
过滤一般是指以石英砂等有空隙的粒状滤料层通过黏附作用截留水中悬浮颗粒,从而进一步除去水中细小悬浮杂质、有机物、细菌、病毒等,使水澄清的过程。
3.1.4滤后消毒处理
水经过滤后,浊度进一步降低,同时亦使残留细菌、病毒等失去浑浊物保护或依附,为滤后消毒创造良好条件。消毒并非把微生物全部消灭,只要求消灭致病微生物。虽然水经混凝、沉淀和过滤,可以除去大多数细菌和病毒,但消毒则起了保证饮用达到饮用水细菌学指标的作用,同时它使城市水管末梢保持一定余氯量,以控制细菌繁殖且预防污染。消毒的加氯量(液氯)在1.0-2.5g/m3之间。主要是通过氯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在细菌内部起氧化作用,破坏细菌的酶系统而使细菌死亡。消毒后的水由清水池经送水泵房提升达到一定的水压,在通过输、③配水管网送给千家万户。
3.2传统自来水生产工艺是否含有有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由以上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可见河水中原有的种种悬浮颗粒及胶体物质已在混凝过程中分离。而原水中的致病微生物也已在滤后消毒处理过程中被消灭。因此,在自来水生产过程中已把原水含有的有害人体健康物质去除掉。
而在混凝过程中所加入的水处理剂,一般情况下都与原水的悬浮颗粒及胶体一起沉淀开来,从而不影响水出厂时的质量。那么,就只剩下氯气了。氯气消毒法是生产自来水的最后一个环节。往水里加氯气经反应后即可把水输送到市民家庭使用。如此,氯气是否会危害到我们的健康呢?以下我们来重点研究氯气。
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一种有毒物质,对人体有 ③水之殇 自来水安全吗?[J].中国厨卫,2013,10:44-46.强烈的刺激性,吸入少量氯气会刺激鼻腔和喉头粘膜,并引起胸痛和咳嗽;吸入较多氯气会窒息致死。而由于氯气与水进行反应,生成一系列含氯的元素,而这些含氯的元素有致癌的可能性,所以因为氯气的存在,传统自来水生产工艺还是很不安全的。
3.3我国自来水的生产工艺流程的安全性评估
从以上叙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上传统的自来水处理工艺仅仅可以去除杂质以及微生物、致病菌,而对目前愈演愈烈的有机污染物则是无能为力的。而全国县以上4000多家自来水厂中,98%仍使用传统水处理工艺,如果水源被重金属离子和有机化合物所污染,传统工艺就显得力不从心。有专家认为至少20%至30%的水厂需要尽快上马深度处理工艺。假如仍旧沿用目前这种传统工艺,我们将要面对的现状将是生活生产所产生的致癌、促癌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元素等将原封不动的被人体所吸收,从而危及人体健康。
为了应对目前这种自来水安全窘境,很多城市上马了自来水深度处理技术。饮用水深度处理是指在传统的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四步法工艺的基础上,为了提高饮用水的质量,对饮用水中大分子有机物进行的处理。常用的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有臭氧-活性碳技术、膜分离技术、生物活性碳技术、吹脱技术等。这些技术都有力地减少了自来水中有机污染物,从而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可惜这些技术在我国自来水厂应用率不到2%。所以,目前我们所饮用的自来水由于其生产工艺的陈旧,是很不安全的。
并且依前面所讲,传统工艺加氯进行消毒的所导致的致癌弊端,整个传统工艺是存在很大安全风险的。
4我国自来水的运输过程及其安全性评价
4.1我国自来水的水管老化问题
据住建部在2002年、2003年曾调查数百城市的供水管网,发现不符国标的灰口铸铁管占50.80%,普通水泥管占13%,镀锌管等占6%,低质管网其计占比约70%。自来水出厂后,需经过漫长的输水管网及水塔、水箱等设施,假如供水管网不合格的话,自来水就会在运输的沿途接触很多污染物,尤其是很多管道是我国在60年代起建设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则更加存在严重的污染隐患。管道老化以及管道的不合格对水质影响非常大。
4.2我国自来水的二次供水问题
二次供水被称为自来水全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但往往最后的环节,最容易被忽视。由于市政供水管网压力不够,城镇六层以上的建筑都需要借助二次加压实现供水。具体方式是在管网末端建设蓄水池或水箱,通过水泵等设备加压,使自来水“水往高处流”。虽然二次供水已经在全国广泛应用,但在相应的
法律法规和管理责任上,却一直处于空白地带。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针对二次供水的技术要求和建设标准。无法可依,导致二次供水的蓄水池、水箱和相关设备都以地产开发商所建为主,标准和式样五花八门。同时二次供水因为缺乏法律依据,导致设备维护主要也由开发商、单位来管,而这些单位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容易造成管理的混乱,从而导致二次供水设备清洁检修工作不足,造成了水源的污染。自来水最后一公里防线已然失守。
以上两个方面都在告诉我们,我国自来水的运输过程是很不安全的,是极易受到污染的,我国最近几年频频出现的自来水安全问题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下面我就列举一个兰州自来水污染事件来说明问题。
2014年4月10日兰州发生自来水苯含量超标事件。兰州市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检测显示,4月10日17时出厂水苯含量、10日22时自流沟苯含量、11日2时自流沟苯含量均远超出国家限值的10微克/升。2014年4月12日13:13原因已经查明:兰州自来水苯超标系兰州石化管道泄漏所致。这次泄漏事件就是在于使用近60年的自来水输送管道破裂,导致沿途兰州石化厂的石油污水侵入,从而造成了自来水的苯超标。可是在我国,类似的这样因为管道老化而引起的自来水污染不胜枚举,这反映了我国自来水安全的严峻性。
5我国自来水安全性总评
我国自来水制造工艺在曾经我国经济发展较落后、环境较好的时期,曾经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保驾护航的目的,同时也极大的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但是,在现在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在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严重污染地表水的今天,原有的生产工艺是远远满足不了要求的;同时,由于供水管道的日益老化,二次供水的疏于监管等等因素,我国的自来水安全是不容乐观的。
参考文献
[1]李勇.中国自来水产业运营模式与政府规制[D].山东大学,2007.[2]李妍.自来水安全吗? 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哪些环节影响水的品质[J].中国经济周刊,2013,02:24-25.[3]沈立.H_2O,我们该如何选择[J].环境,2013,10:58-61.[4].水之殇 自来水安全吗?[J].中国厨卫,2013,10:44-46.[5]贾瑞宝.城市自来水安全供给对策[A].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济南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战略研究[C].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2004:3.[6]姜浩峰.从黄浦江死猪事件看自来水安全[J].新民周刊,2013,10:38-40.
第五篇: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看企业文化
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看企业文化的变革
哈尔滨装备公司 王毅
内容提要:从宏观经济角度看,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工业经济中传统的企业文化模式,无论是价值观还是行为方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企业的当务之急是要进行文化的变革。文化变革的任务,实际上是缩短文化的差距。不同种类的文化,如果缩短相互之间的距离,渐进式的变革就会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企业文化是由企业领导层提倡、上下共同遵守的文化传统和不断革新的一套行为方式,它体现为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渗透于企业的各个领域和全部时空。现就哈尔滨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在生产经营中所发生的企业文化变革谈几点想法。
一、哈轨道装备公司企业文化变革的简要回顾
1、物质文化的变革
哈尔滨轨道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898年6月,是沙俄在我国东北修筑东清铁路的同时建起的铁路附属工厂,迄今已有110余年历史。2002年,按照哈尔滨城市总体建设规划的要求,公司从市中心整体搬迁到市郊,2005年初,新厂建成投产。当时最困难的是,按在老厂的生产方式,现有 的作业面积、检修台位,在一班制的情况下不能达到检修车设计生产能力。而公司领导提出的“在钢结构工序实行流水作业”的生产方式,几乎不被任何人所接受。从上到下,一致的思想是:我们修车已经有百年历史了,老祖宗就是这样干的,从来就没有想到在钢结构工序实行流水作业,而且实际情况也未见得能实行得了。
当时,公司为了能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由主管生产的公司领导在现场一边讲解一边强力推进;另一方面,召开多次研讨会,分析在钢结构工序实行流水作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思想上的统一。最后,还是事实胜于雄辩。经过一段时间的现场推进后,生产分厂的领导和职工,已经从钢结构工序实行流水作业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尝到了甜头,再要他们回到从前的生产方式上去,反而不为他们所接受了。目前,公司已在新造车自翻车系统推行了流水生产,而且正在考虑全方位生产方式的变革了。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作为企业中无处不在起持久作用的因素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先导作用,也可以对企业的变革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起阻碍作用。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企业行为规范一旦形成,对一个企业的职工而言,就成为自然而然的行为规范。
2、制度文化的变革
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目标对员工的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的文化,它具有共性和强有力的行为规范的要 求。通过管理催生文化,通过文化促进管理,是提升企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降低采购成本,公司制定了《物资购销管理办法》,对材料、配件、设备等物资采购及物品销售程序进行了规范。毫无疑问,这个办法的推出,对降低采购成本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过去形成的老的工作程序和方式已经成为习惯,让有关人员按新办法去工作,遇到了较大的阻力。一是与老客户的关系不容易保持了,二是有部分物资的采购时间延长了,对生产和设备整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针对存在的问题,公司领导多次召开研讨会,一方面对制度不健全的地方进行修订,另一方面对程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同时要求公司所有有关人员,在思想上进行统一,必须无条件地执行这个管理办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已经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对完成公司的经营指标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而由此产生的可喜变化是,员工的观念有了彻底转变,执行工艺操作规程、遵守厂规厂纪、实行经济责任制考核等一系列管理的执行力明显提高。
由此可见,企业制度文化作为企业文化中人与物,人与企业运营制度的中介和结合,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它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3、精神文化的变革 如果说作为企业文化表层的物质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的变革经过努力还较易为职工接受的话,那么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层的精神文化的变革,就更加困难了。这种判断是非、决定行为价值取向的企业价值观的变革,既是十分重要的又是十分艰难的,更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生产指挥部门、有关生产分厂的领导,经常受到公司领导的批评,有的还因为工作没有完成任务而受到经济处罚。如公司一个关键生产分厂的分厂长,受到的批评较多,有时候是在公司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会上被公开点名批评。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职工包括很大一部分中层领导按以往的思维定式,都在传说这位分厂长不行了,遭到这么严厉的批评,说不定哪天就会换人了。但是,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大家所预料的事情始终没有发生。那位分厂长在批评面前没有自卑、没有退缩,而是继续带领他的职工队伍努力地工作,认真落实公司领导的要求,取得了生产任务完成和成本降低的双重胜利,他所带领的团队还被评为集团公司的先进集体。
对于这件事情,公司领导在公司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会上进行了说明:领导对下属的批评再严厉、再不讲情面,也是对他的关心和爱护,是为了帮助他进步,是说明领导看到他还是具有能力,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完成既定目标。相反,如果不及时地指出他身上的问题,不对其施加一定的压力,就是真正地对他的不负责任。到那个时候,就真的会发生大家所预料的要换人的情况了。
现在,公司各单位的领导都转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过去很少有部室领导和分厂领导相互提出不足、相互告诫的情况(而且是在公开的场合),现在经常会看到。更难能可贵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工作思路和方式,已经得到更多人的接受,并不是像以前那样,把它看成是“整人”,而是觉得这样做是对工作的负责。
正是基于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精神动力和源泉作用,哈尔滨装备公司公在中国北车“三步走”发展战略和齐轨道装备公司“打造百亿企业”发展目标指引下取得了可喜的经营成果。
二、企业文化变革过程得到的规律性启示
作为一个企业,在企业文化变革中,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变革的目标和措施,一方面要缩短企业内部的文化距离,用先进的、优秀的文化取代落后的文化;另一方面要运用多种方法,融入崭新的文化因素,吸纳新的观念,适时更新文化心态和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在企业遇到困难,生产经营无法正常进行,或现有的条件不足以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情况下,首先要考虑的,是对企业文化的变革。
1、一个公司企业文化的重大变革要想取得成功,第一领导者是关键,领导班子的集体力量十几次。在公司做出一 系列对原有企业文化进行变革的决策和措施的过程中,总是召开各种形式的会议进行集体决策。每位公司领导都说服公司中关键的单位和个人,让他们与公司新的生产经营方略保持一致并排除各种障碍,充分调动公司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进行企业文化的变革。
2、企业文化的变革只能源自上层。这是因为,企业文化的变革存在着巨大的困难,要克服企业原有自身文化的反弹阻力,需要有巨大的权力支撑,而权力只能来自公司的最高管理者。另外,企业内部各级机构存在相互依赖性,导致不进行全局性的变革就不能对一个部门进行变革,而能够实行这种全局性变革的人,只能是公司的最高管理者。哈轨道装备公司的现实情况证实了这一点:凡是对公司企业文化变革有利的,公司最高管理者都给予积极的大力支持,正是在这样的强权推进下,才得以取得以上企业文化变革的成果。
3、企业文化的变革中,要特别注意原有企业文化对新企业文化的反影响,也就是要注意原有企业文化的反弹性。这是因为,核心价值观缺乏创新性的企业文化,其生产经营行为就像弹簧沙发,施以足够的压力就可以改变部分的形状,但外力一旦消除或减弱,就会回复到过去的状态。哈车公司的领导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对生产经营工作中露出的“回升”现象,及时给予纠正,不断对其施以正面的影响。
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形式上看似乎是产品的竞争、人才 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但实质上却是企业家和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发展到今天,已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场所,而且是一个文化体系。因此,企业要不断地根据自身情况,缩短与先进企业的文化差距,不断地融入崭新的文化因素,适时更新文化心态和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使企业始终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