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高考事件看中国的教育制度
前言:
2011高考已然落幕,那些曾经高考的记忆片段总是在每年的6月被忆起,那是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的青春岁月。大型灾难片《高考》得拍出,再次将中国的教育制度推上舆论的巅峰。而与此相关的,近日因高考迟到,老师不让进考场,引发该生跳楼自杀的悲剧,更让当代社会深思,中国的教育制度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
回顾事件过程:
6月7日,高考第一天,上午语文科目开考前几分钟,湖南省隆回县一中高三学生从宿舍楼坠落,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有网友传该生因迟到被拒进考场轻生。当地官方以接警记录为据否定了此说法,具体原因仍在调查。
外宣办称警方考前接警
昨日,有网友披露,湖南省隆回县一高三考生因迟到15分钟,被监考老师阻止进入考场,在宿舍6楼跳楼自杀。
当晚,邵阳市政府外宣办相关负责人通报称,隆回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警时间为6月7日上午8时57分,“语文科目9点开考,离开考还差3分钟”。
2011年湖南高考《考生须知》规定,每科考前35分钟,考生凭证进入考室,开考15分钟后考生不得进入考室。上述负责人表示,“根本不存在迟到一说。”
死者曾被抓住后挣扎跳楼
据记者了解,死者叫吕品,邵阳县人,18岁,隆回一中高三学生。该校学生介绍,吕品为寄宿生,所住公寓离教学楼有一定距离,平时6点20分起床,有提前进考场的习惯。临考前老师发现吕品未进考场,去宿舍寻找,吕跳楼。
一位自称是现场目击者的网友描述,坠楼时,吕品被包括政教处主任在内的3个男老师抓住,“他自己不想求生,拼命挣扎,用脚蹬护栏,并说“你们放开我,拉我没有用的,我不想活了”。”随后,吕品从隆回一中学生公寓4栋6楼坠下。有目击者称,他在空中翻了三个跟斗。
邵阳官方通报称从该校学生宿舍楼坠落,未涉及上述细节,也未回应目击网友说法,亦未披露学生身份及具体坠楼位置。通报称,接警后,隆回县公安、卫生、教育等部门组织力量赶赴现场,并将该生送往邵阳县人民医院抢救,因伤势过重死亡。
男生据称因心理问题请假
隆回一中学生介绍,坠楼男生曾因心理问题请假近一个月,考试前夜父母特地赶来做工作,要求他参加高考。另据了解,吕品还有一个姐姐,在湖南师范读书,吕父在邵阳县电力部门工作。
坠楼男生家属7日中午赶到学校,截至发稿记者未联系到死者家属。一名自称吕品父亲、微博名为“悲痛欲绝的吕清华”的网友,8日凌晨发布微博称,吕品莫名死在宿舍楼旁,“我怀着悲痛欲绝的心情向社会各界求助,讨回一个公道”。
邵阳市政府外宣办通报,事件发生后,隆回县委、县政府第一时间召集相关部门开会,安排事件处置和善后工作。
个人观点:
看到这则新闻,我的第一反应是高考迟到十五分钟就不能考试了?这让我感到很诧异。由于我初中、高中时期是在澳门读的,所以对内地的高考并不是很了解。我以前也有听过很多的人说内地学生高考的时候是非常辛苦的。但是,因为自己没有经历过,感受不了那些学生的辛苦。以下是我在上网浏览以及询问同学之后,得出的本人对高考时间规定以及这则新闻的看法:
先说下这则新闻,如果真的像这则新闻所说的,那位死者是因为迟到十五分
钟就不能考试。那我为那位死者感到悲哀。十年多的寒窗苦读,只因为迟到不能参加考试的原因就选择轻生,没有考虑父母抚养的辛苦,没有考虑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每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和责任,坎坷挫折是避免不了的,何况人生的选择不止只有高考这一条路,或者如果他内心够强大,可以选择重新再来一次高考,结果就不至于如此了。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应试教育制度下,只重视文化知识的培养,却忽略了太多做人的基本道理,以及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才会导致种种悲剧的发生。
同时,我认为这个高考的规定是很不人性化的。据我了解,很多的高考学生都因为这个原因而无缘考试。仅仅因为迟到原因而阻止考生就考,是不是太欠缺所谓的人情味呢?难道就让那些寒窗苦读十多年的学生就这样与大学檫肩而过?可能会让他们遗憾终生?据我了解,大陆高考生通常都要通宵看书,生活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心理素质较差的甚至会导致身体健康的下降。这种生活也让他们严重的睡眠不足和长期的精神紧绷。这样的一个学生,很有可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反错。比如:由于心急,在考试路上发现证件忘记带、由于睡眠不足不小心睡过头?高考的规定无疑是没有为学生考虑的。我看到网上有人说:“他们迟到,是因为他们不重视这个考试。”我想说,如果他们不重视考试,那那些被拒绝入场考试的考生怎么会失声痛哭呢?甚至会轻生?我不敢说澳门的教育比内地的好,但是在考试迟到的时间规定方面,我认为澳门是比较人性化的、为学生着想的。澳门考试迟到的规定都是半个小时以后不能入场考试,虽然只是多了十五分钟,但这无疑是给了考生更多的机会。
接下来是我对中国影视教育下高考制度的看法:
在此,我想拿港澳地区的高考与内地的高考进行对比。(虽然澳门的教育体制并不完善,但是我认为仍然有其可取之处。)
一、高考志愿的选择
据了解,在内地,部分地区考生是在高考结束后,根据自己的估分填写志愿。还有一部分地区是出分数根据分数线报考,相比之下后者比前者有优势。但这样的方法就在于人们一直认可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由于这样的志愿填报方式,各省在高考录取的过程中都出现过相当规模的高分低就或高分落榜者。
港澳地区的的志愿填报方式则是没有限制的,每所大学都会自己出卷子,自己定录取的分数,而且每所大学的考试时间都是错开,每个考生都可以考取几所、甚至所有的大学。
就此对比可以看出,在高考制度上,港澳的考生较大陆的考生会有更多的选择的机会。
二、保送资格的难度
内地,保送生要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再经所在中学推荐、招生学校审核、同意。才可以直接免考。(1)省级优秀学生。(2)高中阶段在全国中学生学科奥赛省赛区中获得一等奖以及获得全国决赛一、二、三 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3)高中阶段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竞赛一、二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4)高中阶段在国际竞赛中获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港澳地区,保送的分数要求相对的比较宽松,每个大学都有规定最低的保送线,学生依照高三的成绩决定自己要保送的大学。而学生在保送之后,如果觉得不理想,也可以再去考取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学。
由此对比可以看出,港澳学生较大陆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得到保送的机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部分同学的考试压力。
三、高考生的压力
内地,当学生上了高三之后,那他们就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学习、学习、还是学习,为的就是考上大学。成千上万的考生不分日夜的学习,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考生十年寒窗、家长含辛茹苦,为的就是能在高考过关斩将、金榜题名。这种情况下,考生的压力能不大吗?虽说有压力才有动力,但是压力过大就会照成了一些不可挽回的结果。在这里不得不说,其实很多压力都是来自家庭的。大部分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人中龙凤,希望他们能考上大学,出人头地,为自己争光。这种来自家庭的期望,无疑是给了考生更多无形的压力。
港澳地区,在学校方面,上半个学期,是高三学生努力学习的时段,因为上半学期的成绩决定了保送的资格,而在确定自己有保送的资格之后,后半学期就是尽量的了解大学生活以及准备毕业考试以及各个大学的录取考试。在家庭方面,别人的我不了解,但是我自己以及我问了一些朋友、同学,他们在家庭方面都是和我差不多的。家长不会帮我们决定是否一定要读大学,而是让我们自己选择。按照我父母的话:“路是要自己选的,就算选错也不要埋怨别人。”在压力方面,我个人认为上半学期的压力是相对比较小的,而后半学期就是看自己的选择,这个时期通常压力会比较大的。
社会人才现状
我曾经在网上看过一则有关高考的新闻:香港大学在内地招收内地生,在面试后拒绝了11个高考状元的入学申请!这个消息让我太震惊了,每年的高考状元,是学生一族的骄傲,是名校争抢的对象。但是,他们都被一所按国际标准办学的大学拒绝了。如果连最优秀的“状元”都会拒绝录取,那我们不得不深思,高考这个选取人才的方法真的没问题吗?
至于香港大学为何拒绝“高考状元”,网上没有说,但是另外一些资料可以发现问题所在:一份对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招收的14名全国高考状元的跟踪调查曾爆出惊人结果:入学一年后,这些状元们成绩平平,且大多表现出心理脆弱,唯学至上,缺乏创造性,缺乏责任感,不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漠视集体生活和社会活动等缺点!特别是一个中学国际奥林匹克冠军,居然是连日常生活都不能自
理的“演算机器”。这不能不说中国的教育体制是否忽略了学生的基本常识以及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当一个按国际标准办学的大学,拒绝了他们的时候,我们不难想象,更多的国际企业,也会拒绝其他毕业生。这正好是目前社会的现实:除了国营企业外,现在恐怕没有一家企业会仅仅根据你的文凭来决定是否给你工作,即使是名校!现在的社会上,名校的毕业生每年也有上千人被用人单位拒绝。
结束语
我认为,中国的教育制度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而不是仅仅只是针对高考制度的改革。从最进出的教育开始,更多的侧重学生兴趣能力的培养,不是只看重文化知识的教导。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的不再是会读书的机器,而是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比如健康体质,心理素质,人品及涵养等,而这些,正是在中国应试教育制度下,大部分学生所缺乏的东西。可喜的是,中国正在积极的探索教育制度的改革,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教育制度会发生根本性转变,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像这次事件的惨剧将不再出现。
第二篇:从高考零分作文看中国教育问题
从高考零分作文看中国教育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章规定,中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高考,可是说是中国学子人生转折上的一件大事,然而,每年的高考阅卷,都会有千奇百怪的答卷出现,就在今年高考的高考零分作文中,打出零分卷的原因却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希望投资做生意却没钱,希望借此招商引资”这样让人苦笑不得的理由不多的不让人对现在的高中生有一些新的认识。
中国的学校“‘政’‘校’不分”已成为痼疾,教育行政化,校长不是独立的教育家,而是政府官员,学校成为行政权力和官场的延伸,处处体现了权力意志——权力决定招考,权力决定课程,权力决定职称,权力决定荣誉和学术地位。学校的服务也官员化、衙门化,大学50%以上的教职工是行政后勤人员,社会上流传着顺口溜:“校级领导一走廊,处级领导一礼堂,科级领导一操场”,它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高校机构臃肿的现状。
中国义务教育经费的75%以上是由农民负担的!而且近几年中国又刮起了教育产业化之风。教育产业化本应指:民办教育一定程度的产业化,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而决不应是义务教育和公立学校高收费,教育当局从学生身上敛财!
教育不公平更是中国的突出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人为地制造教育鸿沟,巨额投资重点学校、重点中学,甚至打造星级学校,使之成为权贵、富人子女入学的场所,成为政府财政的来源。而上了好中学,往往就可以上好大学,中国的重点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主要是为强势群体服务的。
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地域歧视问题由来已久,广为诟病,不仅造成了区域不公平,而且明显违背宪法的教育平等条款,然而有关教育当局依然我行我素。有的省市之间高考录取分数线甚至相差100分到200分。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能上重点大学的分数,在江西、山东、江苏、四川等省份连大专也不一定能上。
国立大学是依靠全体人民纳税的政府财政建立和维持的,理应对全体人民平等开放。以帮助落后地区培养人才为借口,实际上,一些官员搞分数线差异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维护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特权利益和他们自己的特殊利益。还有,特招生、定向生政策成为腐败渊薮、广为人们质疑而不被废除,以及最近的“独立学院”和“名校办学校”政策允许降低分数线、乱收费,都成为维护私利、制造不公平的利器。
尤其令人绝望的是,教育腐败在中国已经“分利集团化”。据有关数据报道:全国中小学的课本定价总额每年在200亿元左右,全国中小学的教辅定价总额每年在600亿左右,再加上试卷等有关费用,每年全国中小学生在教材、教辅等项目上花费的钱要突破1000亿元。而2004年8月曝光的四川教材回扣案,教材和
教辅的回扣率约为30%左右,如果按此比例,那么每年就会有300多亿的回扣流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手中,这就是统一教材教辅和考试的好处。据《北京青年报》报道,10年来教育乱收费超过2000亿人民币。这些乱收费项目,还没有包括指定教材和教辅每年300亿左右的回扣在内,如果加上这个数字,10年来的教育乱收费就不应当是2000亿元,而应该是5000亿元了。
寒窗十年,只为高考一搏,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高考,甚至付出辞去工作,做专心陪读的工作,学校让学生变成了读书的机器,而这台机器却在长年的机械孵化中,一点点的看着中国教育的不足,看着学校权利的腐败,社会,家庭,环境,这一切,无时无刻影响着千万学子的心理和思想,他们是在用高考告诉我们,没有分数,没有名誉,没有权利,似乎就不能生存下去,所以,考场上,才有了那么多高考零分作文,其实,零分和满分,又有什么区别呢。
第三篇:从世界看中国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了解中国国情概况的基础上,了解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丰富多样的特点。通过对不同区域地理特点的了解,加深对我国“地域辽阔,内部差异明显”特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正确理解区域差异大,人口众多对我国经济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
重点难点: 通过对不同区域地理特点的了解,加深对我国“地域辽阔,内部差异明显”特点的理解。
教学准备: 1.东西半球图、地球仪。
2.中国地形图、中国行政区划地图挂图。3.录音:《请到天涯海角来》、《黄河颂》、《康定情歌》、《青藏高原》等。
各地区风光的景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中国长城、故宫、兵马俑、云冈石窟等图片。
2.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迈克和袁小光,相互自我介绍,说明目的,各自介绍自己的国家所在的大洲位置。由迈克提出“中国在哪里”导入新课。
二、教学互动
1.出示世界地图,找出瑞典和中国的地理位置。
小结:从南北半球看,中国在北半球;从东西半球看,中国在东半球;从世界大洲大洋的位置看,中国在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迈克提出新问题:中国与他的国家谁大? 指导看图:中国陆地面积与欧洲面积的比较图。
学习阅读方格统计图,分小组计算面积数,得出结论:中国的面积很大,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差无几。
3.学生分小组朗读中国小档案。
以小组为单位,各自介绍“我所知道的中国档案资料”。
读图练习: 在中国行政区图上找出中国的首都、主要岛屿台湾岛和海南岛,认识中国濒临的海洋。4.介绍中国的行政区划。
三、小导游活动
根据中国地形图,设计几条迈克的旅游路线,选择其中一条。
1.将旅游路线按东北地区、海南岛、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顺序设计。2.确定在各个地区想了解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1)播放《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学习东北地区内容。
了解:吉林雾凇、长白山天池、朝鲜族。
师讲解: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也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2)播放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转入海南岛的学习。
出示椰子林、橡胶林的图片,介绍海南岛特有的热带海洋风光。(3)播放《黄河颂》,揭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介绍黄河流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讨论黄河的功过。(1)播放《洪湖水,浪打浪》,介绍我国五大淡水湖。展示长江中下游地区工农业、商业、城市建设的图片。
欣赏古人对江南的赞誉——《忆江南》。
四、总结
播放《康定情歌》,指名朗诵“溜溜的跑马山”。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世界地球村的普通一员,左邻右舍的关系是涉及地区和谐、世界和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正确认识邻国关系是理解“世界中的中国”的关键。在学习中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提高利用地图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地图阅读、资料收集、分类整理、系统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学会如何查询资料,如何有效的进行信息提炼,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本领,也强化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并让这种情感有机地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重点难点: 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世界地球村的普通一员,左邻右舍的关系是涉及地区和谐、世界和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准备: 1.中国行政区地图,地球仪。
2.收集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的景观图片、民族服饰图片等。3.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故事《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2.看中国行政区地图,找出日本的位置,导入新课。
二、教学互动
1.中国的邻居有多少?中国的邻居可分哪几类?(1)指导学生按顺序在地图上把14个邻国一一找出来。
(2)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海上邻国,并说说它们分别与我国相隔哪些海洋。2.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向同学们介绍其中自己比较熟悉的邻国与它们的首都。
看世界地图,比一比,日本和美国距我国的距离哪个更远。3.什么是比例尺?阅读“小百科”。4.自古到今,人们交往的方式有何变化? 提出观点:有人说,世界变小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5.介绍中国的睦邻友好“三邻”政策和我国和平外交的五项基本原则。
三、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世界和平、世界人民大团结为主题的创作画。
第四篇:从饮食文化看中国社会变迁
从饮食文化看中国社会变迁
自小我就是一个吃货,我小时候的愿望就是长大了要吃遍世界上的美食,现在想想那时的自己很是单纯,可爱。上了周老师您的课以后我知道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老师的课很生动有趣,我们从不会感到无聊,今天我想用这次期末作业来表达我对饮食的热爱,希望可以用自己浅显的观点来看中国饮食文化的变迁。接下来我会从以下几方面来介绍饮食文化和中国社会变迁的联系。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是众所周知的。古人也云:民以食为天,所以“吃”真的很重要,我从小就立志于做一个资深的“吃货”。近几年来,有个很火的节目是关于吃的,就是《舌尖上的中国》,它的节目制作人说:“该节目是美食和历史的交织参拌,《舌尖上的中国》在呈现各色美食之外,展示的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原有的大家族也在发生变化。通过饮食的故事,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所以《舌尖上的中国》有了一层厚重的历史感。”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的,不同地区的人吃什么,这其中涵盖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一个民族饮食生活习惯的形成,有其社会的根源和历史根源。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各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及饮食原料的不同,各民族的饮食习惯就有明显的差异。这些不同地区的饮食习俗都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反映了一个民族的饮食习俗。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饮食文化也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中华饮食文化的变迁也可以说也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所以,就请跟着我的脚步让我们在饮食文化历史的长河中去感受一下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吧。
还记得那是在七十年代,中国人吃的像个人样,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从吃粗粮到吃细粮的变迁。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萝卜、大白菜一度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菜,并代替了粮食。家家户户都在腌制咸菜,似乎只有逢年过节时才会“几近无限量”地包顿饺子。偶尔有重要的客人,也会安排杀鸡杀鸭招待。一般的家庭中,女性仍然没有习惯上桌同客人一道吃饭。尤其是中小型城市,餐桌上只有家里的长辈和男人们。在二十世纪50年代前,健康的标准是“只要求不生病”。二十年后,这个标准似乎没有什么改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时代还没有那么多的糖尿病,最甜的烤红薯和爆米花也只是孩子们偶尔才能享受的。这个时代的符号很相似:推开不同的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每个房间家具摆设是相似的;人们的穿戴是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他们的理想很简单:吃的像个人样。
到了八十年代,从温饱走向小康的中国人,餐桌上“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盛。尤其到了中后期,在城市居民的菜篮子中,一年四季都可以装满各种各样时令蔬菜水果。从初期的粮油、副食品敞开供应开始,所有的票证都被逐出历史舞台时,也预示着一个新“饮食”时代的到来:以往逢年过节才端上餐桌的红烧肉,已经慢慢开始增多。过去闻所未闻的三文鱼和鲈鱼,也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每个人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生活水平正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但虽然如此,能够明显提高身体素质的牛奶,依然还是没有在这个时代中普及。直到中期,全国实施了菜篮子工程,把禽、蛋、奶、水果、蔬菜等等包括在菜篮子工程里统筹解决。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才彻底解决了副食供应紧张的局面。80年代后期,粗粮食品逐渐从百姓的餐桌上淡出,细粮成为餐桌上的主角,而粗粮成了配角。一些粗粮已经被淘汰,与此同时,野味和海鲜也逐渐开始出现在人们饭桌上。从这些“新鲜”的菜肴中人们依稀看到,黎明前的曙光已经到来。
来到了九十年代,从这个时代初期开始,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吃风大长,一年在餐桌上甚至能吃掉上千亿元人民币。鲍鱼、海参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菜肴的品类和档次也开始步入历史顶峰期。在这个时代的餐桌上,尤以鲍鱼为吸引眼球。自古以来,这道菜就是尊贵生活的象征。在各个朝代,吃鲍鱼往往是豪门贵族、帝王将相才能拥有的幸福享受。尽管它的营养成分并不是最齐全的,但它给人的心理满足却非同一般。已经消失的粗粮意外地受到食客青睐,再次回到餐桌,重新成为中国人饭桌上的新宠。与此同时,国人把牛奶从特种营养品的位置摆上了普通的餐桌,中国乳业于是开始高歌猛进,进入一个超常发展时期。随着生活的富裕,中国菜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俄罗斯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美国麦当劳等纷纷进军中国,中国人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这个时代的你无论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与酒肆都随处可见。但是随之而来的健康恶果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心血管、肿瘤、糖尿病、肥胖症持续攀升,已成为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于是,人们就得开始大规模地减肥
如今的二十一世纪,我们是吃并选择着;麻辣小龙虾、香辣蟹、水煮鱼,都是这个时代的餐桌文化。但在二十一世纪初突如其来的一场SARS病毒,以及层出不穷的诸多“黑幕”曝光,让很多都市人群的腹中馋虫都被杀死。人们开始呼应健康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重视。调查显示,当今一半以上的都市人都把水果纳入每日健康必备品。大批商家针对市场,及时推出各种“自然绿色系列食品”,理由是清新健康。牛奶的发展进入颠峰时期,纯牛奶、脱脂牛奶、加钙牛奶应有尽有,数不胜数。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够保持身体的酸碱度平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在二十一世纪的初期,“清醒而及时地”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民以食为天”,随着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我相信在将来会演绎出越来越多的饮食新文化,国家也会越来越强大,成为真的的大国、强国!有一句话说得好:民富则国强,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才能称之“强国”。我们已经有了不输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经济、军事实力也在稳步加强,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美好。
第五篇:从小悦悦事件看中国道德
小悦悦事件道德感想
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
当如今的中国人正在为“构建和谐社会”呐喊助威时,当“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已成为一种社会口号时,小悦悦事件的发生一时间再次把我们甚至整个社会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我们在谴责肇事逃逸司机、叩问社会良心的同时,又该如何对待那十几位过路而漠视不管的路人呢?这么多人对一个弱小生命见死不救,是一种“旁观者效应”吗?或许有人会辩称“社会风气不好”、“怕被家属讹上”、“怕莫名其妙担责任”,且不说因为这些理由,就坐视一个两岁生命自生自灭,是否过于冷血和残忍,就算不敢去扶、去拉,不能打电话报个警、叫个急救,让女童早点得到救治吗?人们往往把社会的冷漠、人与人间的互不关心,把悲剧面前人们的无动于衷,归咎于社会风气的败坏,以及法律条文和相关案例的负面作用,这些并非没有道理,但任何社会、任何风气,都是从一个个“我”开始构建的,倘若每个人面临类似情况时,都能首先要求“我”多一份热诚,多一点关心,那么即使社会风气不能就此得到根本扭转,体制弊端不能因此得到根本改变,也仍然会让遗憾和悲剧少一点。
对于小悦悦事件的发生,网上热议不断,有的人在叹息,有的人在抱怨,还有的人甚至在进行肆无忌惮地谩骂,可是不管怎样,当尘归尘、土归土后,等一切冷却下来时,我们每一个人更需要的是学会反思、学会领悟,然后不断完善,完善自己,完善他人,更为完善整个社会!
作为一名大学生,本着对社会对个人负责的原则,深思中国应如何加强道德建设。特在此,从社会的立场、专业的角度为进一步完善和推进中国社会文化道德体系献计一策,也许我的理论假设还不够成熟,也许我的应对方案还略显稚嫩,但是,至少我在个人冷静思考后,仍在为大家共同的目标奋发图强,希望它能对我国的执政者或执法者在完善此类事件中有所启发和借鉴意义。
1.加强思想文化道德意识立法,维护社会公德
在刚刚结束的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中,一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格外引人注意。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这无疑是从政府的层面引起了广大国民对思想文化意识的重视和关注,将会起着循循善诱的良好效果。但是制度层面的内容如何更好的实践,并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尤其是当以德治国无法统筹时,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考虑的应该是加强立法来维护社会公正。就如小悦悦事件来说,如果在我国,早就有对见义勇为、救死扶伤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的法律明文条例规范和解读,那么路过的这18名见死不救的路人怎能如此超越道德底线,弃一个两岁女童的生命于不顾?
此外,对于肇事司机两次碾压女童,还能逃之夭夭无法即刻拘捕归案这一有违天理的野蛮行径,法律怎么就能如此坐以待毙?事发后,肇事司机竟还为自己辩解说:“没有看到自己撞了人,只是觉得车身
撞了一下,但并不知道自己撞的就是个孩子。如果早知道是个孩子,我怎么都不会二次碾压后还开车走人啊。”听到这样的辩解,我觉得很是可悲!我在想,哪怕你是撞了一只猫或是一只狗,在国外也是要追究你的刑事责任的啊,更何况你撞的是个人,而且是个两岁的孩子,你作为肇事司机怎么就不能下车查明缘由后再决定是否可以放心离开呢?你是不会这样做的,因为在你的潜意识里,你就事先拒绝了承担一切后果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能躲则躲,能逃就逃,哪怕最终将你绳之以法了,以现在的中国法律解释,我们除了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外,我们还能强加于你身上什么罪名呢?还不如以道德败坏的唾沫星子来审判你来得更直接更解气。所以,加强立法,尤其是加强对这种严重偏离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意识的行为立法,迫在眉睫,通过立法完善后,我们给予这种人的惩罚不应该只是法律行为上的制裁,更是法律道德上的谴责。
2.加强社会公益组织的建立与完善,鼓励支持乐善好施行为的继承与弘扬
在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对于见死不救的18名路人行为,众多媒体、学者、专家等的评论将此聚焦于“彭宇案”效应,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冷血冷漠的一面,是因为先前南京彭宇案的判定给社会造成的不良后果一直在此类事件发生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大多数人虽有同情救助之心但只要一想到可能会给自己惹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便避而远之了。也是,明哲保身的事谁都不想多此一举去趟一道无法预知的浑水。可是,如果社会公益组织在坚持一定法律道德的基础上、以事实为准绳能够主动请缨,帮助那些由于见义勇为而给自己惹来不公正待遇的人更多讨回公道或摆脱这些麻烦的资源或机会,我觉得这也不失为一种社会补偿机制。既解决了受伤者无所适从的必要医疗经
费和精神经费的消耗,也帮助了乐善好施者对社会公德心最起码的道德底线的正义维护,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除此之外,社会公益组织还可以通过它的专业团队和核心价值理念的引导启发效应,走进学校、社区、企业,走向社会等来进行社会文化道德的意识渗透和行为矫正。当然,要想打造一支具有高水准高辐射范围高信任度的社会公益组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既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更需要社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全力配合和专业人才的能力支持等。所以,不余遗力打造社会公益组织,对鼓励和支持社会上乐善好施行为的继承与弘扬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有了具体的方案和政策引导,接下来就是目标制定和评估方法的界定了。对于目标,我们很清楚,就是希望通过社会立法和社会组织完善后,坚决避免甚至杜绝小悦悦此类事件的发生,使得社会多一些温暖少一些冷漠,真正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赢得国民素质及精神文化全面提高的伟大胜利。而至于目标评估方法,我觉得可以从社会文化道德重构的硬件设施(如网络资源设施配置、社会公益机构创建等)和软件设施(如国民文化道德素质教育、公益组织专业人才培养等)、实施过程和实施反射效果来综合评估。
政府作为社会公德的主要引导力量,该出手时就应该出手,小悦悦事件的发生无疑向政府敲响了发起冲锋的警钟,而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社会人,我们不是独立的个体,我们由始至终都是这个社会中的一员,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应该脱离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总想着明哲保身,否则,那样只会受尽良心的谴责,一辈子!
3、加强、引导媒体对事件的宣传
看了佛山女童事件,某些媒体名为“声讨社会不道德”,实则在火上浇油,在推进、加深恐惧感和厌恶感---我们生活在一个0道德或负道德的社会里。媒体总是大肆渲染司机和18个路人的道德败坏,却不见媒体大力歌颂救悦悦的阿婆,不见大力歌颂所有关心悦悦的善良的国人。是哪家媒体,率先报出有人质疑阿婆“想出名”动机? 把最彰显社会道德、善良的人和事,非要给抹上灰暗、齿冷的色彩?说居心叵测是上刚上线了,但至少说明,给阿婆义举抹上灰色的记者及这家媒体,在决定报道的时候,没有站在彰显阿婆道德这一方。如果我是记者,听到有人质疑阿婆动机,会认为“值得报道下”吗? 但就有记者,专门报道小人的观点,就有媒体推波助澜去爆炒恶意揣测。迄今为止媒体报道过的南京彭宇案中,老人摔倒反讹人的事例加起来怕也不会超过10起,而中国有多少老人,每天又有多少老人摔倒后被陌生人扶起?因此,这样的事只能把它作为个案处理,是小概率事件或特例。从概率学讲,可以小到忽略不计。如果对此没有一个正确的看法,由此推导出全中国的老人摔倒了都要讹人,显然有悖社会常理和事实。媒体在有关“老人摔倒反诬救助者”事件报道中的偏颇,时评人对这一问题的过度解读和引申,以及以微博和论坛等为主的新媒体对此的过份渲染,对摔倒的老人都起了一种类似妖魔化作用,从而直接促成和放大了这种社会心理。使人们因为害怕惹祸上身而不敢再去行善。
古人云“无善恶之心,非人也”。今天,我们依然不得不面对这样严峻的道德课题。尽管时代的文明进步、道德的行为尺度今非昔比,但为什么人们道德感的进化如此缓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为兴国之魂,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
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实现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应该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说的那样,“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来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在公众参与下,创造扬善惩恶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努力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和每一个人的道德良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