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走向

时间:2019-05-13 03:11: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走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走向》。

第一篇:从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走向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记者孙承斌 邹声文)金秋时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在北京胜利闭幕。

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擘画了未来五年的宏伟发展蓝图。

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六届五中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建议》,必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的历史方位

“关键时期的一次关键会议”——这是舆论对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基本定位。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三年前,党的十六大作出的这一重大判断,吹响了新世纪新阶段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号角。

弹指之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第一个五年即将过去。“十五”时期的中国,以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全世界的赞叹。“十一五”时期能否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为下一个十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对于能否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

这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第一个“五年时期”。如何适应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趋利避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继续乘风破浪?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后的第一个“五年时期”。一些国家、地区的发展历程昭示我们:在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的黄金发展期、矛盾凸显期,如果举措得当,经济社会发展将实现新的跨越;如果应对失误,很容易导致经济徘徊、社会动荡。

面对战略机遇期,我们耽误不得;处于发展关键期,我们失误不起。五中全会在深入分析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后,突出强调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一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灵魂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由理念全面转化为实践的第一份“五年路径图”。针对“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会突出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发展取得的成绩,让每一个中国人自豪;发展存在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让我国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暴露无遗。不断拉大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严重制约经济社会更快的发展。不少地方在发展中单纯追求增长规模,经济质量和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重大安全事故接连发生,安全事故损失已占全国GDP的2.5%……

坚持不同的发展观,就会有不同的发展前景。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全面、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的、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这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传递出的鲜明讯息。全会突出强调,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6个“必须”: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并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

以人为本:提纲挈领的发展本质

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党的十六大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重大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决策、举措的中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从各级干部深入基层嘘寒问暖、解困救急,到有关部门频频出台便民利民举措;从全国28个省区市免征农业税,到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利益观、地位观产生深刻的影响,更在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引发广泛的变化。

发展的力量来源于最广大人民,发展的成果必须惠及最广大人民。专家指出,虽然近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坚持以人为本,亲近民生、关注民生,对“十一五”的中国而言,仍然是紧迫而现实的重大课题。

5年前,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5年后,十六届五中全会高扬“以人为本”的大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层面,提出了诸多新的思路。这预示着,“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将从过去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就业、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等人文和社会指标,正引人注目地出现在规划编制者的视野。

和谐社会:进入操作、实践的新阶段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五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就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出了具体部署。

当前,我国正经历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不可避免地面临大量复杂的社会矛盾。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日益引人关注,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少数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的人民内部矛盾,甚至发展成为群体性事件。

从党的十六大鲜明提出使“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到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从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深刻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工作,到五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思路和举措……回顾这一发展轨迹,人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在不断深化,和谐社会建设这个宏大命题,已逐步从初步破题进入操作、实践的新阶段。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五中全会从这6个方面,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全面规

划。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基于对国情、民情的深刻洞察而作出的重大部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在达到新的高度。

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推进器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五中全会公报关于自主创新的叙述,让人印象深刻。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有一种现象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几乎所有药物专利均为发达国家拥有;DVD行业,大批企业交不起国际专利费而纷纷倒闭;汽车制造领域,真正的国产车仅占10%。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将难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党中央一再强调,必须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对我国来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又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全会明确要求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强调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这使得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更加系统、更加具体。

第二篇:从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走向

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进发

——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走向

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秦杰、陈二厚、李亚杰、谭浩)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10月18日在北京胜利闭幕。这次全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站在两个五年规划时空交替点上,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建议》,必将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科学发展:“十二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主题

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引人注目地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建议》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央党校副研究员郑权说,发展不同于增长,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发展如果不科学,路就会越走越窄。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全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

“五个坚持”: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这样的新要求。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全会用“五个坚持”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明确部署。“五个坚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了明确的路径。”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指出。

围绕“五个坚持”,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

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解决全球失衡问题。”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劳伦斯·格林伍德说。

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有理由相信,中国必将迎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新局面。

主要目标:勾画“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新蓝图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会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明确定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过去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这是一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我们党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行动纲领。目标清晰,催人奋进。”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朱国仁说。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会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一五”期间,无论是经历经济的“寒暑”,还是直面灾难的冲击,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的五年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共召开50多次会议,其中许多议题涉及经济、民生问题。

全会对中国进一步推进“民生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

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所谓发展不是简单地看GDP。在转型发展中,老百姓更看重的是收入增长、是福利保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说。

人们可以展望,在未来的几年中,民生将得到着力保障和改善,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让很多专家眼前一亮。

“这与以往强调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有新的变化,更加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总裁关建中博士说,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不惜一切代价”投入资源能源,片面地强调增长,大量依赖廉价劳动力追求GDP的老路都是走不通的。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认为,实现这些目标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复制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既有路径和模式,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国内消费一直被寄予厚望,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难以明显提高说明收入分配机制中还有问题尚待解决。”关建中说,只有理顺收入分配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展望“十二五”,中国经济总量将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而选择科学的发展方式,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抓住机遇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社会各界充满期待。

文化产业:有望跃升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面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凸显的战略地位,全会提出——“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此,全会强调“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数字清晰记录了几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足迹: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2%,比同期GDP增速高3.6个百分点,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

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

“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会提出这些新的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部署。

全会提出,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要求,让人们对“文化强国”充满期待。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全会指出,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全会提出的“一揽子”改革方案,让人们对中国深入推进改革有了更多期盼。

全会公报指出,要“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这是一个相当积极和值得期待的信号。”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在谈及公报中提出的“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时说,未来五年,中国将通过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依法行政、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来进一步创新政府管理体制,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奠定坚实基础。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全会提出“一揽子”改革方案,预示着在未来几年,中国社会各领域改革将得到协调全面推进。

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严重洪涝灾害„„回首“十一五”,一连串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的灾害风险增高,灾害损失加重,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洪向华说。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尽快启动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这必将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大幅度提升促进经济长期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保障水平。”洪向华认为。

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

“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全会认为,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到创先争优活动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从加大反腐败力度到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抗击各种自然灾害的一次次艰难困境之中,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党所始终保持的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为此,全会要求,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

全会提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等一条条要求,就是要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全会强调,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

历史的画卷恢弘壮美,前行的蓝图催人奋进。我们坚信,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一定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第三篇: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走向

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走向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10月18日在北京胜利闭幕。这次全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站在两个五年规划时空交替点上,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建议》,必将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科学发展:

“十二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主题

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引人注目地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建议》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央党校副研究员郑权说,发展不同于增长,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发展如果不科学,路就会越走越窄。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全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

“五个坚持”:

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这样的新要求。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全会用“五个坚持”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明确部署。“五个坚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了明确的路径。”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指出。

围绕“五个坚持”,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

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解决全球失衡问题。”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劳伦斯•格林伍德说。

主要目标:

勾画“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新蓝图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会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明确定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过去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这是一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我们党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行动纲领。目标清晰,催人奋进。”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朱国仁说。

头等大事: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会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一五”期间,无论是经历经济的“寒暑”,还是直面灾难的冲击,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的五年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共召开50多次会议,其中许多议题涉及经济、民生问题。

全会对中国进一步推进“民生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

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所谓发展不是简单地看GDP。在转型发展中,老百姓更看重的是收入增长、是福利保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说。

人们可以展望,在未来的几年中,民生将得到着力保障和改善,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转变方式:

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让很多专家眼前一亮。

“这与以往强调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有新的变化,更加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总裁关建中博士说,过 4 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不惜一切代价”投入资源能源,片面地强调增长,大量依赖廉价劳动力追求GDP的老路都是走不通的。

“国内消费一直被寄予厚望,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难以明显提高说明收入分配机制中还有问题尚待解决。”关建中说,只有理顺收入分配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展望“十二五”,中国经济总量将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而选择科学的发展方式,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抓住机遇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社会各界充满期待。

文化产业:

有望跃升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面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凸显的战略地位,全会提出——“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此,全会强调“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数字清晰记录了几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足迹: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2%,比同期GDP增速高3.6个百分点,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

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日益 突出。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

全会提出,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要求,让人们对“文化强国”充满期待。

全面推进: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深化各领域改革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全会指出,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全会提出的“一揽子”改革方案,让人们对中国深入推进改革有了更多期盼。

全会公报指出,要“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这是一个相当积极和值得期待的信号。”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在谈及公报中提出的“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时说,未来五年,中国将通过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依法行政、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来进一步创新政府管理体制,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奠定坚实基础。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全会提出“一揽子”改革方案,预示着在未来几年,中国社会各领域改革将得到协调全面推进。

标本兼治:

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严重洪涝灾害……回首“十一五”,一连串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的灾害风险增高,灾害损失加重,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洪向华说。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尽快启动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这必将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大幅度提升促进经济长期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保障水平。”洪向华认为。

统筹协调:

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

“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全会认为,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到创先争优活动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从加大反腐败力度到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抗击各种自然灾害的一次次艰难困境之中,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党所始终保持的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为此,全会要求,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

全会强调,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

历史的画卷恢弘壮美,前行的蓝图催人奋进。我们坚信,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一定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第四篇: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走向

(西部林管区党总支学习材料)

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进发

——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走向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10月18日在北京胜利闭幕。这次全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站在两个五年规划时空交替点上,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建议》,必将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科学发展:“十二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主题

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引人注目地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建议》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央党校副研究员郑权说,发展不同于增长,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 1

时得失。发展如果不科学,路就会越走越窄。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全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

“五个坚持”: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这样的新要求。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全会用“五个坚持”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明确部署。“五个坚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了明确的路径。”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指出。

围绕“五个坚持”,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

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解决全球失衡问题。”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劳伦斯·格林伍德说。

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有理由相信,中国必将迎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新局面。

主要目标:勾画“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新蓝图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会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明确定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过去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

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这是一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我们党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行动纲领。目标清晰,催人奋进。”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朱国仁说。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会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一五”期间,无论是经历经济的“寒暑”,还是直面灾难的冲击,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的五年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共召开50多次会议,其中许多议题涉及经济、民生问题。

全会对中国进一步推进“民生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

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所谓发展不是简单地看GDP。在转型发展中,老百姓更看重的是收入增长、是福利保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说。

人们可以展望,在未来的几年中,民生将得到着力保障和改善,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让很多专家眼前一亮。

“这与以往强调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有新的变化,更加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总裁关建中博士说,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不惜一切代价”投入资源能源,片面地强调增长,大量依赖廉价劳动力追求GDP的老路都是走不通的。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认为,实现这些目标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复制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既有路径和模式,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国内消费一直被寄予厚望,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难以明显提高说明收入分配机制中还有问题尚待解决。”关建中说,只有理顺收入分配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展望“十二五”,中国经济总量将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而选择科学的发展方式,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抓住机遇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社会各界充满期待。

文化产业:有望跃升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面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凸显的战略地位,全会提出——“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此,全会强调“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数字清晰记录了几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足迹: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2%,比同期GDP增速高3.6个百分点,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

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

“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会提出这些新的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部署。

全会提出,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要求,让人们对“文化强国”充满期待。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全会指出,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全会提出的“一揽子”改革方案,让人们对中国深入推进改革有了更多期盼。

全会公报指出,要“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这是一个相当积极和值得期待的信号。”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在谈及公报中提出的“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时说,未来五年,中国将通过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依法行政、强化社 7

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来进一步创新政府管理体制,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奠定坚实基础。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全会提出“一揽子”改革方案,预示着在未来几年,中国社会各领域改革将得到协调全面推进。

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严重洪涝灾害„„回首“十一五”,一连串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的灾害风险增高,灾害损失加重,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洪向华说。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尽快启动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这必将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大幅度提升促进经济长期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保障水平。”洪向华认为。

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

“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全会认为,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到创先争优活动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从加大反腐败力度到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抗击各种自然灾害的一次次艰难困境之中,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党所始终保持的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为此,全会要求,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

全会提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等一条条要求,就是要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全会强调,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

历史的画卷恢弘壮美,前行的蓝图催人奋进。我们坚信,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一定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第五篇:2010年10月19日 【人民政府】 从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走向

2010年10月19日 【人民政府】 從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

看中國發展走向

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繼續進發——從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看中國發展走向

新華社北京10月18日電(記者秦傑、陳二厚、李亞傑、譚浩)金秋送爽,丹桂飄香。党的十七屆五中全會10月18日在北京勝利閉幕。這次全會的一個重要議程是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站在兩個五年規劃時空交替點上,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全會及其審議通過的《建議》,必將激勵全黨和全國人民在新的發展起點上,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科學發展:“十二五”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主題

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引人注目地提出,制定“十二五”規劃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這是《建議》的一個最為鮮明的特點,也是時代的要求,事關“十二五”乃至更長時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

發展是當代中國和世界的潮流,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本質要求就是要堅持科學發展,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中央黨校副研究員鄭權說,發展不同於增長,絕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規模大小、一時得失。發展如果不科學,路就會越走越窄。我們所謀求的發展,必須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全會提出,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進一步指明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努力方向。

“五個堅持”: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全會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了這樣的新要求。

“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

“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

“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全會用“五個堅持”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出了明確部署。“五個堅持,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確定了明確的路徑。”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指出。

圍繞“五個堅持”,全會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標——

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構築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是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有助於解決全球失衡問題。”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勞倫斯·格林伍德說。

隨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有理由相信,中國必將迎來經濟結構更加優化、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的新局面。主要目標:勾畫“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新藍圖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全會對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明確定位。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過去五年來,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党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實施正確而有力的宏觀調控,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使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

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全會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明確提出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社會建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抵禦風險能力顯著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這是一幅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宏偉藍圖,也是我們黨牢牢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的行動綱領。目標清晰,催人奮進。”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朱國仁說。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會對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十一五”期間,無論是經歷經濟的“寒暑”,還是直面災難的衝擊,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終是擺在黨和政府面前的頭等大事。党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以來的五年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共召開50多次會議,其中許多議題涉及經濟、民生問題。

全會對中國進一步推進“民生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標——

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所謂發展不是簡單地看GDP。在轉型發展中,老百姓更看重的是收入增長、是福利保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韓俊說。

人們可以展望,在未來的幾年中,民生將得到著力保障和改善,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離我們越來越近。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

全會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讓很多專家眼前一亮。

“這與以往強調的„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有新的變化,更加強調了消費的重要性。”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總裁關建中博士說,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不惜一切代價”投入資源能源,片面地強調增長,大量依賴廉價勞動力追求GDP的老路都是走不通的。

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認為,實現這些目標要求,我們不能簡單複製從低收入國家邁向中等收入國家的既有路徑和模式,必須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國內消費一直被寄予厚望,但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難以明顯提高說明收入分配機制中還有問題尚待解決。”關建中說,只有理順收入分配機制,依靠科技進步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促進經濟發展,中國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展望“十二五”,中國經濟總量將穩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將超過5000美元。而選擇科學的發展方式,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抓住機遇使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社會各界充滿期待。

文化產業:有望躍升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也是國家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

面對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日益凸顯的戰略地位,全會提出——“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為此,全會強調“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

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

數位清晰記錄了幾年來文化產業發展的足跡:2004年以來,全國文化產業年均增長速度達22%,比同期GDP增速高3.6個百分點,保持了高速增長的勢頭。

文化產業的快速增長,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也成為各地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在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北京、上海、廣東、湖南、雲南等省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過5%。“推進文化創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發展活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全會提出這些新的要求,體現了黨中央對文化發展的新思路和新部署。

全會提出,要“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要求,讓人們對“文化強國”充滿期待。

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

“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全會指出,使上層建築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變化,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全會提出的“一攬子”改革方案,讓人們對中國深入推進改革有了更多期盼。

全會公報指出,要“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

“這是一個相當積極和值得期待的信號。”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在談及公報中提出的“推進行政體制改革”時說,未來五年,中國將通過深化政府機構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加強依法行政、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來進一步創新政府管理體制,為“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奠定堅實基礎。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加快社會事業體制改革。”全會提出“一攬子”改革方案,預示著在未來幾年,中國社會各領域改革將得到協調全面推進。

提高對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和抵禦能力

雨雪冰凍災害、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嚴重洪澇災害……回首“十一五”,一連串突如其來的嚴重自然災害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佈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我國面臨的災害風險增高,災害損失加重,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進一步加強防災減災工作,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副秘書長洪向華說。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興利除害結合、防災減災並重、治標治本兼顧、政府社會協同,儘快啟動水利重點薄弱環節工程建設,加快建立地質災害易發區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應急體系,提高對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和抵禦能力”。“這必將從根本上提高我國防災減災能力,大幅度提升促進經濟長期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保障水準。”洪向華認為。

不斷提高党領導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水準

“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不斷提高党領導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水準。”全會認為,党的領導是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根本保證。

從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到創先爭優活動在全黨範圍內開展,從加大反腐敗力度到大規模幹部教育培訓、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中國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和執政能力不斷增強。五年來,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抗擊各種自然災害的一次次艱難困境之中,人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黨所始終保持的同人民的血肉聯繫。

為此,全會要求,各級黨委要準確把握發展趨勢,科學謀劃發展藍圖,努力創新發展模式,加強對發展的統籌協調,切實提高發展品質。

全會提出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理念、加強党的基層組織建設、加強反腐倡廉建設等一條條要求,就是要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力量,以黨同人民更加堅強的團結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

全會強調,全黨必須增強黨的意識、宗旨意識、執政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抓住機遇而不可喪失機遇。“把黨和人民賦予的職責看得比泰山還重”。歷史的畫卷恢弘壯美,前行的藍圖催人奮進。我們堅信,在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指引下,一定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將迎來更加燦爛的明天。

下载从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走向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走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世界看中国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了解中国国情概况的基础上,了解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丰富多样的特点。通过对不同区域地理特点的了解,加深对我国“地域辽阔,内部......

    从饮食文化看中国社会变迁

    从饮食文化看中国社会变迁 自小我就是一个吃货,我小时候的愿望就是长大了要吃遍世界上的美食,现在想想那时的自己很是单纯,可爱。上了周老师您的课以后我知道了中国饮食文化的......

    从农村基层直选看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你怎么投的选票? ——从农村基层直选看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和发展方向XXXXX大学XXX学号:XXXX你参加过任何形式的政治选举吗?你投过选票吗?这是在某大学一次科学社会主义课堂上的随机......

    从习主席首次,看中国发展(共5篇)

    非常视点从习主席首访,看中国发展2013-3-26 从习主席首访,看中国发展杨婉璐:感受特色评说,倾听社会热点,这里是《非常视点》。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杨婉璐。今天是3月28日,星期四,......

    从五中全会公报看中国改革走向

    从五中全会公报看中国改革走向 会议公报指出,“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

    从马克思主义看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从马克思主义看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摘要】: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革命的进步的文化、科学的理性的文化、世界视野下的民族文化、多样丰富的和谐文化......

    从北京故宫看中国传统文化

    从北京故宫看中国传统文化 张迪 (北京外国语大学 阿拉伯语语言文化学院 )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变现形式,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其特点。北......

    看中国发展新走向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十大看点

    看中国发展新走向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十大看点1、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