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中国经济发展
看中国经济发展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经济便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但是中国国土面积很大,人口也很多,有五十六个民族组成。这样就有了贫富的差距。
现如今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比较好的基本都在东南沿海一带的城市,这些城市占据着有力的地理位置和资源。因此发展比较早比较快。
相比东南沿海等城市的发展东北以重工业为主也在发展。东北又是中国和俄罗斯的交界处,因此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条件。
作为西北地理因素的影响是西北发展的重要原因,西北在早些年间是用来发配充军以及被流放的人用的地方。因此可见西北的环境是多么的恶劣。但是在近几年的时间里,中国政府为了发展西北的有利资源制定了《西部大开发》、《西气东输》、《支援大西北》等多项发展战略方针。
现在的西北和以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几年的一系列工作改变了西北的面貌,甘肃地区的退耕还林,治理沙漠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新疆、西藏、陕西等地区的经济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看现在的中国,东部的城市发展时间已经很长,因此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再发展的余地了,而作为经济比较落后的大西北地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里有很多可以开发的项目,但是这里是一个少数民族人
聚居的地方,
第二篇:我看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应首先认识中国国情。
我国的国情是,(1)人口众多,共十三亿,其中有九亿农村人口,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文化、技术素质低,这决定了在相当长历史时期,三农问题将始终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的根本问题。(2)主要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水、土地资源明显稀缺。(3)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环境基础脆弱,易于失衡恶化,自然灾害频繁,旱涝时有发生。(4)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在农村,基本上还是用手工工具劳作,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面广量大的小农经济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观。(5)呈典型的二元结构。现代化工业与大量落后的工业并存;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并存;具有工业化、现代化因素的城市与幅原辽阔的以传统方式生产和生活的农村并存。(6)支持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不足,能源紧张,资金短缺,科学技术落后,教育远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综上所述,中国国情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多,大部分是农民,人均资源占有水平低,人均国民产值居世界后列。
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三农问题成为经济发展的中首要问题。然而,农村发展存在许多严峻的问题:
1、农民负担沉重,收入增长缓慢;
2、城乡贫富差距拉大;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4、农村贫困人口众多
5、农村教育发展滞后;
6、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7、县乡村债务沉重;
8、城市化进程滞后;
9、干群关系紧张 ;
10、二元结构依然牢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主要解决政策有,在进行基层机构改革的情况下,加大对农业投入,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增加农民农业收入;同时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并消除制度障碍,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农民非农业收入。另外,必须切实保护好农民利益,这实际上就是防止农民已有财富的减少。例如,过去20年里,各级政府利用垄断一级市场的制度和征地廉价剪刀差总共从农民手里拿走土地资产2万亿元以上,这同时意味着农民收入的同等幅度减少。
现在,世界经济又趋低迷,欧债危机或引发全球经济触底,中国外贸形势严峻的同时,国内经济增速趋缓,而物价上涨形势仍然严峻。
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仍然突出,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中又将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形势的复杂和调控的艰巨性都在增加,9月以来,中央政治局常委就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议题进行了密集的调研和部署.最近,中国经济增长趋缓的势头比较明显,近期高层的一系列信号均投向“保增长”.强调进出口必须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11月25日在河北考察时也强调保障房建设对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作用.目前对于物价调控仍以行政手段为主,市场未发生实质变化,百姓也没有实际感受。中国物价在短期内仍难以得到遏制,因为在全球货币宽松的情况下,通胀预期短期难以轻易改变。目前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外部因素进入中国市场,拉动中国物价。因此抑制通货膨胀仍不能掉以轻心。要以改革促发展,在开放中扩内需,靠创新增动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转型。指出保障房建设是重大发展工程,建设保障房,有利于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助推城镇化,释放出巨大的消费和投资潜力,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扎实推进保障房建设,对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药品生产供应体系,基本建立覆盖药品研制、生产、流通和使用全过程的安全监管体系,药品安全状况明显改善,药品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但是,医药企业诚信体系不健全、监管力量和技术支撑体系薄弱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药品安全仍处于风险高发期。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科学监管的原则,落实药品安全责任,提高监管效能,确保药品质量,全面提高药品安全保障能力,降低药品安全风险。
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比较严峻,201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将比较严峻,要继续稳定出口、扩大进口,才有利于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2012年,欧美外需市场的情况不会有根本性好转,国内各种综合成本上涨的压力也将持续。我国在外贸出口上将重点开拓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出口。9月、10月中国出口增速下降的情况,这一方面反映了国际市场需求的减弱,比如我国对美国市场、欧盟市场出口的增长速度在下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出口现在面临着综合成本上升的压力,包括劳动力工资的上涨、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土地成本的上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等。作为拉动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出口,当前对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暂时还难以替代的作用。中国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的有利因素、积极因素,不是不利因素,它对宏观调控没有产生不利影响或者拖累影响。在当前形势下,只有稳定出口,扩大进口,才更有利于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有利于中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调整好房地产市场,是中国明年宏观调控的关键与难点。现在的房地产市场是连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开发商、市场和老百姓的一大心结。房地产市场怎么调?国务院的文件提出,加快社会保障房的建设,另外坚决打击投机炒房。我的理解就是以消费品为主导,合理投资房地产还是应该的,但整个房地产市场就是以消费品为主导,坚决打击投机。政府的着眼点应在哪里?短期内基于目前的泡沫,直接调控房价。长期看,我认为政府用不着管房价,而主要应建立起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期有效的制度。在策略上慢慢消化房地产市场泡沫,准备再花一到两年的时间,在操作手段上,逐渐用长效的市场税收手段逐步替代行政的措施,比如说,与其上房产税,不如上交易税。而在替换政策的时候,关键是要向市场传达明确的信号。
基于中国目前的财政赤字状况,我认为仍然有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余地和空间,我们必须加快财政结构支出制度的改革,加快结构性紧缩的步伐,向战略型行业倾斜,特别是向小微企业倾斜,向有助于扩大消费型的各种资助体系,包括社保、医疗教育等倾斜。同时,必须向结构调整和价格改革补贴支出倾斜。
第三篇:形势政策作业_我看中国经济发展(写写帮整理)
我看中国经济发展
在我国80后出生一代主要是指独生子女一代。他们可能也是“幸运”的一代,特别是生活沿海发达地区城市里的一族,处于很好的物质生活环境中,成长于商品文化蓬勃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异军突起之机,对现代高科技化的生活适应性强。
80后一代从小就习惯于影视语言和网络语言,对时尚广告反应迅速。他们不像上一辈人有太多传统文化的记忆和历史负累。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这一代人受到了其长辈无微不至的呵护,物质生活相对比较优越,社会与文化的开放。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上讲,过多的呵护反倒会形成一种逆反心理,他们想要保有更多自己的空间,而不需要其他人过多地干预他们的生活。他们也不愿意去关心别人,因为在他们的意识当中,每个人都应该是自立的。可见在这一代人身上,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会变得越来越小。
80后成长于当今的消费文化环境下,在物质追求上更加注重感性化、爱电脑与上网甚于爱书、易迷恋或沉迷某种事物而不惜花钱,越前买车、买房的享乐消费观念早已深入其心中。有钱就花、没钱先贷,图的就是通快。他们中也有相反的一类,如只饮用包装水,只租房不买房,只打的不买车,整夜上网而不会为了自己的健康牺牲嗜好,总是改不了丢三落四的毛病,不少人曾经恋爱很多次,但从不会爱得死去活来,„„ 也正是因为这些生活观念的引领,他们在消费行为上表现出大胆与叛逆,在他们眼里很少有禁区,没有不能做的事。有调查表明:中国的独生子女一代既是中国的一个特色产物,又是一个与世界各国同龄人几乎有着相同观念的群体。因为他们成长在冷战结束以后,全球消费新潮与消费文化基本趋向大同的年代。2004年奥美广告公司对中国沿海部分大城市的独生子女一代的调查表明:中国独生子女的消费观念具有明显的全球化倾向就证明了这一点。调查还发现,他们喜欢上网聊天、打电子游戏、手机换个不停、吃洋快餐和穿新潮服饰。难怪你们可以在美国的纽约、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韩国的汉城,还是中国的上海,看到几乎同样装束的年轻的女孩子:她们的头发漂过几绺,上衣一定是露肚脐装或几乎裸露的吊带装,牛仔裤上面总有几个破洞,当然身上还有很多其他的饰物。她们更加追求自我,更喜欢标新立异地扮酷等等。
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我们的祖训。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精神要在我们年轻一代中继续发扬!
计科系XXX班XXXX
XXXXXXXXX
第四篇:我看中国食品安全
我看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丰富的食品,合理的膳食,不仅对于个人的健康至关重要,更对一个民族的强壮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谓“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欣喜地发现食品的种类在不断的增多。可令人担忧的是,市场经济也给了许多不法商贩有利可图的机会,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危机层出不穷,食品安全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什么地沟油、三聚氰胺、瘦肉精、抗生素滥用、注胶牛肉——一个个骇人听闻的食品安全丑闻的爆出令人们谈食色变,其影响之恶劣,波及范围之广,已经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可以说,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要想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首先要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在我看来,引发当下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是市场经济自发性引发许多食品生产者盲目逐利的结果。我国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方面的制度建设不甚完善;加之许多不法商贩道德缺失,目无法纪,在熏心的利欲驱使下,视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弄虚作假,中饱私囊。我想这是引发问题的根本原因。
其次,中国普遍低下的国民素质和淡薄的法律意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国民素质低下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中国人确是很聪明的一群人——外国不论有什么发明创新,我们都能造出来,而且造得惟妙惟肖,足可以假乱真——可是这股山寨风用到了食品制造上,可就危害甚大了。素质低下,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又不懂法制,造成做事不计后果,直到犯了罪被逮到的那天才后悔,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及缺乏完善的法律约束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需要足够强硬的监管和法律约束来加以纠正。然而有些部门监督懈怠、尸位素餐也就罢了,更可怕的是,少数官员甚至为了一己私利,收受贿赂,包庇纵容造假行为,与黑心商贩一起坑害消费者。这种现象,更是牵涉到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层次问题。
问题的原因找到了,那么应该怎样解决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呢?显而易见,针对以上几点,做好以下工作必不可少:提高国民素质与道德水平,强化厂商的法律意识;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建设与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
然而我要说的是,以上几条方法道理上是可行的,实践中却缺乏效率与可行性。请想一想,我们整天喊着要坚强监管与法制建设,为何食品安全问题仍层出不穷?在我看来,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的关键恰恰是监管权力的过度扩张——试问,如何才能有严格的监管,如果监管部门本身就缺乏它方的监督,尸位素餐甚至与商家沆瀣一气,又怎么去实现完善法制的效力呢?事实上,这些年来,从“三聚氰胺”到“瘦肉精”,从媒体事后揭露的来看,每一起食品安全危机都可以找到监管不力,或与地方执法部门各种各样的“保护伞”有关。经验一再证明,行政权力膨胀对自发市场秩序的损害——— 例如地方保护主义和歧视性准入限制等在中国司空见惯的现象——— 总是比它允诺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危害性也更大。提高国民素质与法律意识必不可少,然而这毕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解决或者说缓解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必须有一些更加快捷可行的办法。
由于笔者才智有限,无法想出一个万全之策,这里仅提出自己一些小小的建议供大家探讨。所谓“顾客就是上帝”,商家要想赚取消费者口袋里的钱,就必须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否则就将会有其他的生产者将其取代;而就食品安全而言,也没谁比消费者更关系着其切身利益。所以,将更多的监督权力下放给消费者,鼓励消费者组成的维权团体介入产品监督,并放宽各种媒体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与讨论,同时相关政府监管部门要给与强力支持,动员全社会的法律、道德、舆论和市场竞争等力量对食品生产者的行为加以约束,或许要比单单强化行政监管权力更加切实有效。
第五篇:从新一轮投资看中国经济发展出现的四个可喜变化
从新一轮投资看中国经济发展出现的四个可喜变化
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最近,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确定了今后2年多间约4万亿元的投资安排,各地也相继公布了投资计划。可以想见,这一历史罕见的大规模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推动结构调整的同时,将促使中国经济发展出现四个可喜的变化。
让能源结构更轻更洁净
在我国一次能源中,煤炭一直居主体位置。在新一轮开工项目单中,从核电项目的大规模建设,到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开工,中国能源结构在新一轮投资中将变“轻”,更加洁净。
11月21日,位于海峡西岸的福清核电站在福建福清市三山镇前薛村岐尾山前沿开工建设。这一投资近千亿元的我国第9座核电站,是中央推出扩大内需4万亿元计划后实施的首个特大型重点工程。
核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王乃彦说,据测算,福清核电一期工程建成后将为福建带来每年超过140亿千瓦时的电力供应,同火电相比,一年至少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00吨,减少10万吨灰渣以及大量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浙江方家山、广东阳江核电工程和浙江秦山核电厂扩建工程也即将投入实施。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许永盛说,这些核电站都建在沿海一次能源缺乏地区,对于改善这些地区的能源结构,提供安全、环保、清洁能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引人注目的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全面实施。这一总投资达930亿元的庞大工程,自宁夏中卫经11个省(区、市)至广州、香港,横跨大半个中国。从新疆至上海的西气东输一线工程,于2004年建成投产,年供气能力已逾120亿立方米。二线工程2011年年底全线投产后,年输气量可以达到300亿立方米。
目前,火电装机占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的76%,火电发电占总发电量的84%。火电的过度使用,让经济增长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沉重代价。根据有关规划,我国将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加大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与开发。目前,可再生能源占我国一次能源的比重仅为8.3%左右,2010年预计将达到10%,2020年达到15%。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说,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调整能源结构提供了机遇。进一步发展核电、天然气、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开辟了我国优质能源的新空间。
加速形成立体交通网
“如果说1998年开始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在高速公路的话,那么这一次的着力点将放在高速铁路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的一位负责人说。在今后两年内,铁路建设总投资规模预计达1万亿元。
京沪高速铁路、京广高速铁路、哈尔滨到大连高速铁路、东南沿海城际高速铁路„„这些项目或者正在加紧建设,或者即将进入实施阶段。高速客运专线可以大大减少人们出行的时间,大能力通道将极大地方便各种资源在全国间流动,人便于行、货畅其流。它们建成后,将重点解决我国铁路主要干线能力不足矛盾,加快构建运力强大、装备先进、功能完善、高效便捷的现代化铁路运输体系。
2005年1月《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提出,我国将用30年时间,形成8.5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网。交通运输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兴华说,“新一轮建设高潮将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建设速度”。
根据交通运输部的部署,今年底预计国家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可达4.9万公里,在建1.4万公里,还有2.3万公里未开工建设。其中,有相当部分属于省际间连接路段,有6000公里左右属于“断头路”,这些项目都具备在2009年、2010年开工建设的条件。交通运输部提出,通过3年到5年的建设,力争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
这意味着,原定于2020年建成的国家高速公路网将提前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将连接全国所有的省会级城市、目前城镇人口超过50万的大城市以及城镇人口超过20万的中等城市,覆盖全国10多亿人口。同时,连接全国所有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包括铁路枢纽50个、航空枢纽67个、公路枢纽140多个和水路枢纽50个,形成综合运输大通道和较为完善的集疏运系统。届时,我国将实现东部地区平均30分钟上高速,中部地区平均1小时上高速,西部地区平均2小时上高速的快速出行。
另外,到“十一五”末,民航运输机场总数将达到190个左右,新增机场45个左右。到2010年,全国省会城市、主要开放城市、重要旅游地区、交通不便地区均有机场连接。全国75%的县级行政单元能够在地面交通100公里或1.5小时的车程内享受到航空服务。
在经济困难时期,让交通“先行官”大步先行,是在为未来的大发展“铺路”,无疑是一个符合国家战略发展的最佳选择。
工业布局向着大和强迈进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许多行业中,工业企业无疑首当其冲。在国际金融危机逼迫和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工业布局将向大和强嬗变。
人们注意到,国务院这次出台的十大措施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同时,加大对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
多年来,我国工业企业存在着散、软、小的问题,由于市场环境宽松,需求旺盛,结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国际金融危机使这些问题暴露更加明显,在压力增大的同时,也带来了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的机遇,兼并落后企业成本更低了,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更容易了。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说,目前的困境给钢铁企业的并购重组和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当前大批钢铁企业减产、停产的情况下,应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步伐。
记者在山西采访时了解到,随着焦炭价格的急剧下跌,不少焦化企业陷入困境。一些有条件的焦炭企业尝试转产、调产,整个行业借机进行结构调整、资源整合,逐步延伸产业链,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另一个事关工业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就是即将出台的国家重点产业振兴规划。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产业均列在其中。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这些产业不仅眼前要过难关,而且长远要上台阶,行业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会在几年内取得突破。全国工业布局将更加合理、更加强壮。
城乡区域格局走向平衡
在扩大内需的投资中,无论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和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都体现着在城乡间向农村倾斜、在区域上向中西部倾斜的特点。
据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新增的1000亿元中央投资中,340亿元用于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投资额上看,农村地区成为这次新增中央投资最为关注的领域。
从近来各部门发布的信息看,农业部下达涉及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投资51.5亿元;水利部将优先安排50亿元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卫生部安排的48亿元基层医疗建设专项投资中,用于乡镇卫生院建设的有18亿元;教育部安排的44亿元新增教育资金中,30亿元将投向中西部农村校舍改造工程„„
专家指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农村,国家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等各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不仅会开启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还有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在新一轮扩大内需中,我国投资不仅更多地投向广大农村地区,也更多地投向中西部等内陆地区。无论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审批的总投资174亿元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玛纳斯河肯斯瓦特、贵州省黔中、江西省峡江等水利枢纽工程和内蒙古巴彦淖尔、安徽省池州九华山等一批民用机场项目,还是各部门下达的农业、能源、交通、教育、医疗、生态等各领域的投资计划,均体现了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关照。
“这些政策和投入,无疑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一个好消息。”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所所长陈秀山说。
近年来,我国城乡差距和东西部差距继续拉大,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以西部为例,地域占到全国的71.5%,但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国的17.4%。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但应对金融危机也为缩小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还清民生欠账,实现经济社会良性健康发展提供推动力。
“国家扩大内需的举措,有助于稳定全国经济增长,也有助于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有关负责人说。(参与采写记者:赵承、林红梅、周英峰、李柯勇、张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