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创业——看中国合伙人有感

时间:2019-05-14 03:3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式创业——看中国合伙人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式创业——看中国合伙人有感》。

第一篇:中国式创业——看中国合伙人有感

我和另一个VC从业人员一起看了电影《中国合伙人》。走出影院时,只有我俩神色木然。电影是不错,但现实的中国创业者却艰难太多,尤其在面对有中国特色的“政策风险”时。

比如去年火起来的叫车软件。这个行业本身就充满了中国特色,当然这要归功于中国有着全球“最拽”的出租车司机和“最刚需”的打车人群。首款叫车软件在头一个月就盈利了,半年内就拿到了几百万美元的投资,这是一个好的开头。后来的故事也不算太出乎意料,行业内跟下饺子似的,扑通扑通跳进来各种叫车软件。这也是一个很具中国特色的现象,在其他国家,即使是相对低门槛、低投入的互联网产业,同一商业模式也不会有太多的模仿者。举例来说,团购的鼻祖Groupon在美国火起来之后,中国跳进团购红海的企业比在美国追随Groupon的还多。在中国创业,同质化竞争很惨烈。

然而,最困难的却是应对政策突变。随便安立一个牌照,就可以给一家企业永远关上大门。当年视频网站发展火热,相关管理部门开始颁发网络视频经营许可证,第一批有247个网站拿到了证,偏偏那时风头正劲的土豆网没拿到,还被广电总局警告,勒令停业。可以想象,那时土豆遭遇的困难,可比《中国合伙人》里在警察局交几千元罚款要惨痛得多。这就是中国式创业,要跟几百上千家同质企业竞争,按照市场规则比拼一场连着一场的恶战,却还有市场规则之外的政策风险。

再来看看叫车软件的遭遇。各地政策并不统一,有的勒令司机删除;有的允许保留,但不许私自加价,直接就把商业模式给改了;有的官方推出叫车平台,民间叫车软件必须与官方平台打通,由官方平台认证车辆资格,规定价格。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创业。开始是一个人跑,跑着跑着,呼啦啦一群人挤进来,用上各种手段争先恐后。突然,裁判员也一起跑了,一边跑还一边修改规则,一不小心犯规就被取消资格了。所以,又要把其他运动员甩掉,又要紧跟在裁判员后面及时跟上规则变化。优秀的中国创业者,却也能做到。最好的例子就是在出租车上安装广告小屏幕的触动传媒,2009年被上海市政府要求拆除,2013年又因离奇车祸,引发政府再次要求拆除,可直到今天,上海的出租车上还是背着广告屏。他们是如何在政策法规的缝隙中生存,又是怎么兼顾市场竞争与政府管理,我也不知道,大多数的创业者也不知道,但他们真的做到了。

在VC的项目分析书里,最后却又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风险分析”,按照VC的职场潜规则,项目失败了没什么责任,但项目可能失败的风险如果没有提前预见到,这是严重的失职。所以,风险分析实在是最考验VC职场经验的部分了。风险写多了,项目拿不到投资;风险写少了,将来自己可能担责任,但万变不离其宗的第一项就是“政策风险”,不仅因为其带来的往往是颠覆行业的改变,更因为这是“安全的风险”。

所谓“安全的风险”,是从VC的角度来说的。首先是项目通过的安全,基本上没有哪个项目真的会因为政策风险而被VC否定。如果是被政府禁止的行业,从一开始就没有融资的可能,已经到了提交项目分析、等待投资委员会通过的阶段,政策风险也就不足以否决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

而对于撰写项目分析的VC们,在中国不能不首先看看天气风向,所以下笔第一条当然是分析政策走向,政策风险是一顶大帽子,扣哪儿都行,不痛不痒。如果项目失败了,怎么也可以在政策上找原因。ininof.com

只是大家心知肚明,政策风险看似来势汹汹,企业仍有转圜余地。用我朋友的话说,中国的创业者“苦得像孙子、拼得像疯子、贼得像蚊子、倔得像驴子、钻得像锥子、韧得像竹子”,这样优秀的创业者,哪里会招架不了政策风险呢?

第二篇:中国式合伙人观后感[范文]

《看见——中国式合伙人》之观后感

一定要跟最信任的朋友开公司,但是一定要把友情锁定在规则和原则的笼子里

——王强

由黄晓明主演的《中国合伙人》在讲述新东方三位创始人的联合创业故事的故事的同时

也展现了中国式的友情与合一。在柴静的访谈中,她用了另外的角度,以更为平和的方式展

现了俞敏洪、徐小平和王强在新东方早期发展过程中,从最初的作坊式作业、家族式企业到

现代化企业制度这一过程中三个人的博弈、冲突、忍让、信任与期望。若从企业治理的角度

来看待的这次的访谈的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述:

一.跟自己最信任的朋友合伙开公司——公司“人合性”的体现

在访谈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这样一个古怪的现象:作为新东方老大的要俞敏洪常常

被王强、徐小平指导批评。这个现象背后所体现的却是俞敏洪、王强、徐小平三个人之间深

厚的友谊与信任。深受《水浒》和《三国演义》影响的俞敏洪,抱着桃园结义的心找来了当

初他最崇敬,但是性格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两位朋友一起创建新东方。俞敏洪重情,重细节,而受西方观念熏陶的徐小平和王强则强调规则与原则,认为友情要放在规则与原则的笼子

里。由于个性不同、着重点不同,随着公司的发展,三个人之间的矛盾频发。但是,因为彼

此之间的信任、友情的担当、爱新东方的心和希望新东方发展壮大的共同目标,俞敏洪、王

强和徐小平都不曾真正想过散伙,最终在大大小小的”吵架“中既保存了彼此的友情,也完

成了新东方的发展与蜕变。三人的性格互补不足,但是基于信任,彼此在不断的批评对方的过程中发现缺点并予以改正。正正是由于王强、徐小平这样敢于指正不足,敢于“唱反调”的存在,使得新东方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真正发展壮大起来。

二.做好企业的人才配置的同时合理平衡分配股权——友情的定位与利益的分配

在俞敏洪接王强的时候,王强问出了一个极为尴尬,却也是极为现实的问题:如果有一

天我的成就超过你(俞敏洪)了,你还会不会像今天这样欢迎我?这个问题实际上指出一个

问题:新东方是属于俞敏洪一个人的还是属于大家的?王强认为,既然把我找来一起干了,这就是大家的事,不能是俞敏洪一个人的。在后来的股权分配中:俞敏洪作为第一创始人,占股45%,王强和徐小平各占10%。在创业之初,俞敏洪采取“三分天下”的做法,自己

做出国英文培训,徐小平做留学咨询,王强做口语,互不干涉,各挣各的。不得不说,这种

做法慢慢形成了完美的产业线,构成新东方早期发展的动力。同时这样“三分天下”的游戏

规则,免除了日后因为利益分配等问题所引发的纠纷与矛盾,把大家的友情限定在这样的规

则中,使得彼此的友情更为简单。由于这样的互不干涉,俞敏洪三人又过上了小时候喜欢的水浒里兄弟们“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日子。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一开始是由于友情合伙,到最后却由于利益分配不均而渐行渐远,甚至是反目成仇?!理性的定位友情,知人善用,才能获得最大利益。

三.改革家族制,选择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框架、完善公司治理程序

俞敏洪等人早期引入亲戚到公司管理层,逐渐出现了包括俞敏洪在内的“四大家族”家族化趋势。对此,王强认为这不利于企业长期规范化发展,“王强对原则绝不让步,他会帮助俞敏洪果断开除犯规的员工,强迫老俞开会时关机,规定教学区不准抽烟,第一个罚的就是俞敏洪的母亲。”最后,这样的问题是在王强和徐小平先后以递交辞职信给予俞敏洪压力使其最终放弃家族制、选择现代企业制而告终。徐小平说,他选择支持王强是因为他支持原则,“因为我支持王强那些对原则的倡导。反家族制,当然要反了,企业的治理的这种程序化,当然要做了。”而“俞敏洪在内心深处认为去家族化是正确和必要的,所以他挽留住了王强。”最终,公司遵循了现代化股份制的管理模式。这让人看到新东方转型过程中的艰难与博弈。友情,不是盲目的,它需要原则和坚持。如果当初徐小平和王强只是带着“哥仨好”的心去做新东方,相信不会有新东方后来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带来的辉煌与持久。

四.完善现代化企业制度规则的制定——用规则管理公司,监督和制约权力

在寻求企业治理的过程中,俞敏洪、王强和徐小平三人就是在吵架辩论中度过的。因为三人都不懂如何做现代化企业,因此第一次开董事会的时候就闹的不欢而散。那之后关于企业管理的问题,三人更是不停的吵架,而且吵架把技术上的问题上升为火药味很浓的道德审判,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辩论、打架中,友情也没有了。尽管吵成这样,徐小平还是公开说:“他在新东方的使命就是要指导俞敏洪、批判俞敏洪,改造俞敏洪,因为他和王强都认为,在公司内部权力必须有‘监督和制约’的精神,所以要长期扮演老俞的‘唱反调者’。”后来有一次,徐小平因为和俞敏洪吵架,扔下学生不管,触及到底线,俞敏洪召开董事会投票决定徐小平的去留,最后,徐小平被判“出局”。然而,虽然徐小平退出了,他仍然感到很高兴,因为俞敏洪终于学会了用规则来管理公司。而随着俞敏洪这次的爆发,这种公司制度的改革也逐渐迈入正轨了。正如《看见》的主编范铭所说:“三人不依不饶的争吵和辩论中,新东方成功地去除了家族制,实现了股份制,逐渐厘清了规则的界限,慢慢走上了现代化企业的道路,更重要的是,树立了新东方百家争鸣的独特精神气质”

在整个访谈过程中,王强和徐小平都以在新东方中可以彼此辩论和坦诚相见而自豪,三

人虽然许多具体的观点和理念不同,但全部把原则看得很重要:“一定要把友情锁定在规则和原则的笼子里”。新东方这“三驾马车”用自身经历像我们诠释了真正的友情是需要更加公开与坦诚的交换意见、彼此交流与尊重、达成共识,共同成长的。

如同王强所说:一定要跟最信任的朋友开公司,但是一定要把友情锁在原则和规则的笼子里。因为和最信任的朋友开公司,才能在不断的辩论与坚守中认识并改正自身的缺点,发展壮大公司。只有把友情限制在规则和原则中,才能不被友情凌驾在理智上,才能既保有友情的同时发展公司。正所谓“人情归人情,数目要分明”,当友情被理性地驯服时,友情才会真正凸显其价值,企业治理才能做到权力的有效监督与制约,保护股东们的利益。

第三篇:中国式创业

中国式创业——无奈的选择与无言的结局

作者:何行

关于创业,大家能联想起来的东西真是太多了,或许每个年轻人都曾梦想过自己创业的场景,但真正能走上创业之路的人似乎并不多,也因此大部分人对创业这个词很是有些好奇的。“创业”这个词经过不断演化和包装,终于在现代这个经济社会成为一个听起来能让年轻人热血沸腾的词语。它是那么的有感召力,那么的让人充满憧憬和向往,就好像每个创业的故事后面都拥有一个美丽的传奇。

然而,这样一个词语来到中国,它必然也会体现出一些“中国特色”,所以就如标题所示我在这里称为“中国式创业”。“中国式创业”跟其他的创业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内涵稍微有一点点变化罢了。国外的创业多数为主动创业,而中国之创业很大一部分皆为被动式创业。让我们看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到底是哪些人在创业吧?

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初——创业黑暗时期

新中国建国之后,推行了计划经济体制,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措施,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化,使原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收归国有。要知道社会主义国有化是无产阶级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巩固政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基础。这个时期无疑是创业史的黑暗时期,在这个年代里埋没了我国大量的创业型人才。(他们中很多人在经历三年自然灾害,文革和上山下乡)当然这之中也有另类的,居然敢在这一非常时期出来搞创业,在1960年代的创业叫“投机倒把”,投机倒把者是要被绳之以法;在1970年代创业之人又叫“二道贩子”,也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到1980年,创业者就有“倒爷”这一毁誉参半的称号了。

第二个阶段:八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初期—— “下海”与“个体户”时期

改革开放之初,市场经济开始繁荣,一个新的自由空间正在出现。一些人,主要是****机关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放弃在传统体制内的位置,转而到这一新的空间里创业经 1

商、谋求发展,这样的行为被称作“下海”。“下海”是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最火的词语。当大多数人还在计划经济的温室里观望时,最先从国有单位辞职从事商业活动的“下海”者确实有一番“弄潮儿”之雄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国务院修改和废止了400多份约束经商的文件,大批官员和知识分子投身私营工商界,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冯仑、潘石屹就是当时的下海者,这些曾一文不名的游子,成了叱咤房地产业的亿万富翁;下海者还多有官员,包括两度下海的前国家计委官员顾宁珂等。人事部统计,1992年,辞官下海者12万人,不辞官却投身商海的人超过1000万人。从以上“下海者”情况可以看出,他们可分为两类人,一类是以用“二元经济”特征,利用手里的特权,不脱离官职而经商,他们“只在海边泡一下脚”;另一类是在国企或事业单位里混得不如意,而“自己跳入海中游泳”。

这一时期的创业者,除了“下海者”还有另一个形态“个体户”。知道80年代初期的“个体户”都是什么人吗?基本上都是社会上的“待业青年和劳改犯”,他们平时没事就喜欢打群架。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可以有那么多人上大学,他们面临的选择不是在高考,而是在初中毕业。可以有的出路有:考上高中,考上中专,考上技校,或者拖关系就业,或者顶替父母工作。如果以上都没能去成呢?那他就成了“待业青年”,除了在社会上飘着也没什么事做了,在这期间没事打个架不小心犯点事也就成了“劳改犯”!(写《同桌的你》的高晓松曾经跟我说过,没有拿砖头砸过别人脑袋的就不是男人,我想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吧!)偏偏就是这帮人,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波,赶上了流通领域的市场化,他们就开始练摊,倒腾。倒服装,倒电器,把广州的东西运回内地来卖,就凭跑个差价,硬是发了,成了万元户。那时候公务员的月薪也就是一两百元,万元户是个什么概念!有了钱,也就有了地位,渐渐的,女人也愿意嫁了,丈母娘脸上也有光了,“个体户”也就渐渐脱离了贬义词的范畴。从以上分析可以小结,这一时期的创业者“个体户”大多是在初中毕业之前没能好好读书,成为待业青年以后被动地选择了创业。

第三个阶段:九十年代初期到两千年初始——创业黄金期和“下岗”时期

从邓小平“春天的故事”开始,市场经济的浪潮一发不可收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之人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同时也拉大了私有企业与国有企业的收入差距。一些在公务员岗位及企事业单位不得志的青年,看到原单位混下去前途渺茫,纷纷跳出国有的圈子,当时记得有个名词叫“停薪留职”。这一部分跳出来的人,一般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如

果不是原单位效益不好是不会跳下海的,他们可以说是被市场经济的第一波浪潮逼出来的。应该说这批人是幸运的,他们选择主动提前离去,而不是等到九十年代后期企业倒闭,职工下岗再被迫走上重就业道路。

市场经济的浪潮进一步翻滚,竞争的结果是大批国有企业面临淘汰和破产。本来还在观望,不喜欢市场竞争的人们也被新的浪潮拍打出来。随着国有企业一个接一个倒闭,人们渐渐失去了原来的工作和职位。同时,为了挽救国有企业,“下岗”这个不叫“失业”的失业把越来越多的人们拉出了舒适的国企老窝。人们彷徨了,恐慌了,但日子还是要过的,他们无奈重新寻找工作,其中有些能力和积蓄的人也开始试着做生意,被迫走上创业之路。所以中国从这个时候开始,“下岗”和“创业”两个词语就成了好朋友,成了“难兄难弟”,只不过后一个词语经过包装,比前一个词语好听很多。其实中国人是有惰性的,如果有个好的工作,一般来说他们不会选择自主创业,因为那样做的风险真是太高了。这一时期的创业,有太多是被逼出来的,因为没了工作,也就没了机会成本,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又不想给别人打工,那还是创业算了。

第四个阶段,两千年初始到现在——全民打工和全民创业的悲惨时期

此时,“下岗”时期所带来的被动式“创业”开始蔓延,经过老国有企业改制和私有化浪潮,能挤进国有保护圈的人们越来越少,大量的劳动力被排挤出温馨的计划经济体系,被迫出来打工和被迫出来创业。加上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引进的“穷爸爸,富爸爸”系列,在其影响下大量的年轻人都义无反顾走上了创业之路,其中也包括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创业是需要准备的,它需要具备很多先决条件,但是这些被迫出来创业的人们,还有被激励着的热血青年,很多还没有经过积累和准备就匆忙踏上了创业之路。他们可能有一定资金,或者有一定技术,或者有一定关系,但他们无疑是莽撞的,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和思考,根本不懂如何经营企业。他们讲的最多的是在创业期间摸爬滚打,慢慢走向成熟。

这样一批无畏者闯进创业圈子的后果是什么呢?

中国所有低门槛的竞争性行业都充斥着这样的无畏创业者,带来的是这些行业的恶性竞争,其结果是使得行业内只能维持很低的利润,小企业难以壮大和发展。这样恶性竞争的结果,再加上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山寨横行,想要创造出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各行业发展

无疑是天方夜谭。所以,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市场上,不是创业者太少,而是创业者太多。只要是门槛不高的行业,一般来说都充斥着大量的被动式创业的人们,他们开着小小的店面,做着小小的生意,获得小小的盈利,维持着简单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没有更高的追求,不求企业做大,只求能够生存,为了生存,为了微薄的利润,他们什么都肯做,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国内市场上有那么多的有毒食品,那么多的伪劣产品。

在这里我要说,中国只有两种市场:一种是开放的恶性竞争市场,另一种就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垄断市场。在恶性竞争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创业者,唯利是图,带来的是微薄的利润和低劣的产品。在垄断市场上,残留的是强势的计划经济堡垒,高额的垄断利润侵蚀着消费者剩余,带来大量无谓损失。“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之前还是计划经济圈内人往圈外跳,现在呢?计划经济残留的垄断行业内部工资大大高于外部的工资,所以我们看到大学生毕业后,使命往这些垄断行业里钻。(包括金融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电信业、能源行业等,还有公务员队伍)现在的人们都很怀念温馨的计划经济体制,只是这个圈子越来越小,这是否是钱钟书的小说《围城》现代版呢?

以上已经讲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创业的四个阶段,而当下的我们就正处在第四阶段里,大家要问那我们怎么办呢?

从****的角度,我想为了给创业者更大的空间,第一步是进一步开放垄断性行业,放松管制引入竞争,缓解其他行业的恶性竞争局面;第二步是****为创业者提供更多培训和创业后续支持服务,让他们增加风险意识和承担风险能力;第三步是****提供信息支持,完善市场信息,规范市场秩序,统一产品和服务标准;第四步是****大力抓好大学生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培训问题;第五步是****平衡垄断行业和一般行业的工资收入差距。

从个人角度,如果你想创业,请做好准备,尽量避免与无畏的创业者进行PK。选择创业进入的行业,一定要谨慎。问清楚自己有没有这个实力,在没有一定经验和不懂企业运作之前,请不要随便试水。

在这里我抛给大家一个经济学概念叫“经济租”。定义是这样的【当厂商占有某种稀缺资源(自然资源、技术、人才、品牌、权力)时,它就具有了寻租能力。因为这种资源能带给

企业利润而其他企业却无法学到这种能力,也不拥有这种资源,其他企业为了获得这种能力和拥有这种资源而愿意支付一笔报酬给它,其值超过获得资源时的价格。】当你想开始创业的时候,请看看你现在有没有,以及将来能不能创出这样的“经济租”。只有你确信自己拥有“经济租”的时候,你才可能抛开那些无畏的创业者,才可以避免恶性竞争,才可以追求企业的长期成长。

这五种稀缺资源中的“自然资源”和“权力”在****手里,我们初级创业者可以不考虑,那么你主要弄明白的就是现在所有的技术、人才还有将来可能获得的品牌。你看你能不能“引入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新的原料来源;采用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如果以上都没有,请暂时放弃创业,选择打工,进一步了解企业运作,积累实力为自主创业做好前期准备。

第四篇:中国式创业

中国式创业——无奈的选择与无言的结局

关于创业,大家能联想起来的东西真是太多了,或许每个年轻人都曾梦想过自己创业的场景,但真正能走上创业之路的人似乎并不多,也因此大部分人对创业这个词很是有些好奇的。“创业”这个词经过不断演化和包装,终于在现代这个经济社会成为一个听起来能让年轻人热血沸腾的词语。它是那么的有感召力,那么的让人充满憧憬和向往,就好像每个创业的故事后面都拥有一个美丽的传奇。

然而,这样一个词语来到中国,它必然也会体现出一些“中国特色”,所以就如标题所示我在这里称为“中国式创业”。“中国式创业”跟其他的创业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内涵稍微有一点点变化罢了。国外的创业多数为主动创业,而中国之创业很大一部分皆为被动式创业。让我们看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到底是哪些人在创业吧?

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初——创业黑暗时期

新中国建国之后,推行了计划经济体制,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措施,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化,使原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收归国有。要知道社会主义国有化是无产阶级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巩固政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基础。这个时期无疑是创业史的黑暗时期,在这个年代里埋没了我国大量的创业型人才。(他们中很多人在经历三年自然灾害,文革和上山下乡)当然这之中也有另类的,居然敢在这一非常时期出来搞创业,在1960年代的创业叫“投机倒把”,投机倒把者是要被绳之以法;在1970年代创业之人又叫“二道贩子”,也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到1980年,创业者就有“倒爷”这一毁誉参半的称号了。

(百度资料:“投机倒把”一词产生于计划经济色彩浓重的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统配价,同时企业超计划自销产品并按市场价格出售,形成了特殊的“价格双轨制”。当时,市场价格往往比国家统配价高一两倍。当时,有背景的倒爷们凭借手中权力,通过计划或走后门,搞到平价的紧俏产品,通过层层转手加码,最后以较高价格在市场上出售。在这一历史背景下,1979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刑法》笼统地规定了投机倒把罪。1981年,为了禁止乡镇社队企业的“无序”生长,避免同国企争夺原料,国务院两次发出紧急文件严厉打击投机倒把。同年,韩庆生等4名国企工程师到乡镇企业“炒更”,设计了两套生产污水净化器,韩庆生却因“技术投机倒把罪”被判入狱。1982年,温州柳市镇的8名个体户因投机倒把被通缉,这就是著名的“八大王事件”,也是当时全国打击投机倒把的一个缩影。这一年,有3万人因投机倒把被判刑。1997年《刑法》取消“投机倒把罪”,2009年8月2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再次审议的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草案,删去法律中“投机倒把”“投机倒把罪”的规定,并作出修改。)

第二个阶段:八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初期—— “下海”与“个体户”时期

改革开放之初,市场经济开始繁荣,一个新的自由空间正在出现。一些人,主要是职能部门机关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放弃在传统体制内的位置,转而到这一新的空间里创业经商、谋求发展,这样的行为被称作“下海”。“下海”是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最火的词语。当大多数人还在计划经济的温室里观望时,最先从国有单位辞职从事商业活动的“下海”者确实有一番“弄潮儿”之雄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国务院修改和废止了400多份约束经商的文件,大批官员和知识分子投身私营工商界,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冯仑、潘石屹就是当时的下海者,这些曾一文不名的游子,成了叱咤房地产业的亿万富翁;下海者还多有官员,包括两度下海的前国家计委官员顾宁珂等。人事部统计,1992年,辞官下海者12万人,不辞官却投身商海的人超过1000万人。从以上“下

海者”情况可以看出,他们可分为两类人,一类是以用“二元经济”特征,利用手里的特权,不脱离官职而经商,他们“只在海边泡一下脚”;另一类是在国企或事业单位里混得不如意,而“自己跳入海中游泳”。

这一时期的创业者,除了“下海者”还有另一个形态“个体户”。知道80年代初期的“个体户”都是什么人吗?基本上都是社会上的“待业青年和劳改犯”,他们平时没事就喜欢打群架。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可以有那么多人上大学,他们面临的选择不是在高考,而是在初中毕业。可以有的出路有:考上高中,考上中专,考上技校,或者拖关系就业,或者顶替父母工作。如果以上都没能去成呢?那他就成了“待业青年”,除了在社会上飘着也没什么事做了,在这期间没事打个架不小心犯点事也就成了“劳改犯”!(写《同桌的你》的高晓松曾经跟我说过,没有拿砖头砸过别人脑袋的就不是男人,我想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吧!)偏偏就是这帮人,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波,赶上了流通领域的市场化,他们就开始练摊,倒腾。倒服装,倒电器,把广州的东西运回内地来卖,就凭跑个差价,硬是发了,成了万元户。那时候公务员的月薪也就是一两百元,万元户是个什么概念!有了钱,也就有了地位,渐渐的,女人也愿意嫁了,丈母娘脸上也有光了,“个体户”也就渐渐脱离了贬义词的范畴。从以上分析可以小结,这一时期的创业者“个体户”大多是在初中毕业之前没能好好读书,成为待业青年以后被动地选择了创业。

第三个阶段:九十年代初期到两千年初始—— 创业黄金期和“下岗”时期

从邓小平“春天的故事”开始,市场经济的浪潮一发不可收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之人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同时也拉大了私有企业与国有企业的收入差距。一些在公务员岗位及企事业单位不得志的青年,看到原单位混下去前途渺茫,纷纷跳出国有的圈子,当时记得有个名词叫“停薪留职”。这一部分跳出来的人,一般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如果不是原单位效益不好是不会跳下海的,他们可以说是被市场经济的第一波浪潮逼出来的。应该说这批人是幸运的,他们选择主动提前离去,而不是等到九十年代后期企业倒闭,职工下岗再被迫走上重就业道路。

市场经济的浪潮进一步翻滚,竞争的结果是大批国有企业面临淘汰和破产。本来还在观望,不喜欢市场竞争的人们也被新的浪潮拍打出来。随着国有企业一个接一个倒闭,人们渐渐失去了原来的工作和职位。同时,为了挽救国有企业,“下岗”这个不叫“失业”的失业把越来越多的人们拉出了舒适的国企老窝。人们彷徨了,恐慌了,但日子还是要过的,他们无奈重新寻找工作,其中有些能力和积蓄的人也开始试着做生意,被迫走上创业之路。所以中国从这个时候开始,“下岗”和“创业”两个词语就成了好朋友,成了“难兄难弟”,只不过后一个词语经过包装,比前一个词语好听很多。其实中国人是有惰性的,如果有个好的工作,一般来说他们不会选择自主创业,因为那样做的风险真是太高了。这一时期的创业,有太多是被逼出来的,因为没了工作,也就没了机会成本,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又不想给别人打工,那还是创业算了。

第四个阶段,两千年初始到现在——全民打工和全民创业的悲惨时期

此时,“下岗”时期所带来的被动式“创业”开始蔓延,经过老国有企业改制和私有化浪潮,能挤进国有保护圈的人们越来越少,大量的劳动力被排挤出温馨的计划经济体系,被迫出来打工和被迫出来创业。

加上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引进的“穷爸爸,富爸爸”系列,在其影响下大量的年轻人都义无反顾走上了创业之路,其中也包括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创业是需要准备的,它需要具备很多先决条件,但是这些被迫出来创业的人们,还有被激励着的热血青年,很多还没有经过积累和准备就匆忙踏上了创业之路。他们可能有一定资金,或者有一定技术,或

者有一定关系,但他们无疑是莽撞的,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和思考,根本不懂如何经营企业。他们讲的最多的是在创业期间摸爬滚打,慢慢走向成熟。

这样一批无畏者闯进创业圈子的后果是什么呢?

中国所有低门槛的竞争性行业都充斥着这样的无畏创业者,带来的是这些行业的恶性竞争,其结果是使得行业内只能维持很低的利润,小企业难以壮大和发展。这样恶性竞争的结果,再加上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山寨横行,想要创造出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各行业发展无疑是天方夜谭。所以,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市场上,不是创业者太少,而是创业者太多。只要是门槛不高的行业,一般来说都充斥着大量的被动式创业的人们,他们开着小小的店面,做着小小的生意,获得小小的盈利,维持着简单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没有更高的追求,不求企业做大,只求能够生存,为了生存,为了微薄的利润,他们什么都肯做,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国内市场上有那么多的有毒食品,那么多的伪劣产品。在这里我要说,中国只有两种市场:一种是开放的恶性竞争市场,另一种就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垄断市场。在恶性竞争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创业者,唯利是图,带来的是微薄的利润和低劣的产品。在垄断市场上,残留的是强势的计划经济堡垒,高额的垄断利润侵蚀着消费者剩余,带来大量无谓损失。“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之前还是计划经济圈内人往圈外跳,现在呢?计划经济残留的垄断行业内部工资大大高于外部的工资,所以我们看到大学生毕业后,使命往这些垄断行业里钻。(包括金融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电信业、能源行业等,还有公务员队伍)现在的人们都很怀念温馨的计划经济体制,只是这个圈子越来越小,这是否是钱钟书的小说《围城》现代版呢?

以上已经讲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创业的四个阶段,而当下的我们就正处在第四阶段里,大家要问那我们怎么办呢?

从职能部门的角度,我想为了给创业者更大的空间,第一步是进一步开放垄断性行业,放松管制引入竞争,缓解其他行业的恶性竞争局面;第二步是职能部门为创业者提供更多培训和创业后续支持服务,让他们增加风险意识和承担风险能力;第三步是职能部门提供信息支持,完善市场信息,规范市场秩序,统一产品和服务标准;第四步是职能部门大力抓好大学生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培训问题;第五步是职能部门平衡垄断行业和一般行业的工资收入差距。

从个人角度,如果你想创业,请做好准备,尽量避免与无畏的创业者进行PK。选择创业进入的行业,一定要谨慎。问清楚自己有没有这个实力,在没有一定经验和不懂企业运作之前,请不要随便试水。

在这里我抛给大家一个经济学概念叫“经济租”。定义是这样的【当厂商占有某种稀缺资源(自然资源、技术、人才、品牌、权力)时,它就具有了寻租能力。因为这种资源能带给企业利润而其他企业却无法学到这种能力,也不拥有这种资源,其他企业为了获得这种能力和拥有这种资源而愿意支付一笔报酬给它,其值超过获得资源时的价格。】当你想开始创业的时候,请看看你现在有没有,以及将来能不能创出这样的“经济租”。只有你确信自己拥有“经济租”的时候,你才可能抛开那些无畏的创业者,才可以避免恶性竞争,才可以追求企业的长期成长。

这五种稀缺资源中的“自然资源”和“权力”在职能部门手里,我们初级创业者可以不考虑,那么你主要弄明白的就是现在所有的技术、人才还有将来可能获得的品牌。你看你能不能“引入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新的原料来源;采用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如果以上都没有,建议你延迟创业,选择打工,进一步了解企业运作,积累实力为自主创业做好前期准备。

第五篇:看中国经济发展

看中国经济发展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经济便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但是中国国土面积很大,人口也很多,有五十六个民族组成。这样就有了贫富的差距。

现如今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比较好的基本都在东南沿海一带的城市,这些城市占据着有力的地理位置和资源。因此发展比较早比较快。

相比东南沿海等城市的发展东北以重工业为主也在发展。东北又是中国和俄罗斯的交界处,因此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条件。

作为西北地理因素的影响是西北发展的重要原因,西北在早些年间是用来发配充军以及被流放的人用的地方。因此可见西北的环境是多么的恶劣。但是在近几年的时间里,中国政府为了发展西北的有利资源制定了《西部大开发》、《西气东输》、《支援大西北》等多项发展战略方针。

现在的西北和以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几年的一系列工作改变了西北的面貌,甘肃地区的退耕还林,治理沙漠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新疆、西藏、陕西等地区的经济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看现在的中国,东部的城市发展时间已经很长,因此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再发展的余地了,而作为经济比较落后的大西北地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里有很多可以开发的项目,但是这里是一个少数民族人

聚居的地方,

下载中国式创业——看中国合伙人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式创业——看中国合伙人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选择创业合伙人

    如何选择创业合伙人作者介绍: 张志,网名秋叶语录,现为武汉工程大学机电学院教师,武汉健民、仁和药业、华工科技等上市公司的网络营销顾问,管理软件项目销售和实施实战专家,IMSC工......

    优博推荐-《合伙人》:中国式“面子成功学”

    优博推荐-《合伙人》:中国式‚面子成功学‛ 金羊网-羊城晚报 我有话说 《中国合伙人》海报 文/李丽 鉴定对象: 《中国合伙人》 上映日期:5月17日 曾经有一位男子,他在比武中输给......

    中国合伙人有感

    中国合伙人有感成冬青说:曾经有男人的梦想最初都是从女人开始的,让我想起从前我也不爱抄点东西,思考点东西,看到我们一个班文采很好女生写的文章被在很有名的书载入了,我当时很羡......

    中国合伙人有感

    中国合伙人有感 “青春”现在是网络上最热的两个字,因为有两部青春的电影,同是青春电影,友人说《致青春》是作业,《中国合伙人》是作品,陈可辛给赵薇上了一课。看完以后,我觉得它......

    我看中国食品安全

    我看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丰富的食品,合理的膳食,不仅对于个人的健康至关重要,更对一个民族的强壮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谓“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说的就......

    《中国合伙人》:小成本电影的中国式成功

    《中国合伙人》:小成本电影的中国式成功 来源: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作者:曹洁发布时间:2013-06-25 由陈可辛导演,黄晓明、邓超、佟大为主演的青春励志喜剧《中国合伙人》17日以......

    创业合伙人的协议书

    创业合伙人的协议书 创业合伙人的协议书1 甲:____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乙......

    读《中国式秘书》有感★

    不俗秘书不俗在哪里? ——读《中国式秘书》有感 在网上检索了一下《中国式秘书》,我发现与之一同出现的一个关键词“游走在权力中心”,毫无疑问《中国式秘书》是部官场小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