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县党员发展10年规划
X县党员发展10年规划
为了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提高新党员的质量,加强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现根据中央、省市委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党员发展10年规划。
一、现状分析
认真分析党员队伍发展现状,是科学制定党员发展规划的前提。我县现有党员名,其中有工人、农民名,机关干部、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名,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名。从数量规模看,我县党员人数占人口总数的4.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内部结构看,我县党员队伍中,“五类人才”占党员总数的%,占全县人才总数的%,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和%,整体素质不高、能力偏低现象较为突出,必须以能力为中心来大力改善党员队伍内部结构。从群众阶层看,工人、农民党员占党员总数的%,比全国平均水平高%;机关干部、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党员占党员总数的%,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党员占党员总数的%,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党员发展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出发,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应对群众阶层作适当调整。从发展趋势看,党员队伍老化现象较为突出,35岁以下青年党员占党员总数的%,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0岁以上的老年党员占党员总数的%,1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队伍老化、活力不够的状况急需改变。从社会生态环境看,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政治生活民主化、经济成分多样化、文化发展多元化日益明显,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大量优秀人才徘徊于党的大门之外,党员发展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大力吸纳优秀人才,从而把我们的党员队伍建设成为优秀人才高度密集的团体。
二、目标选择
要建立健全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做好目标选择,有领导、有计划地发展党员。党员发展要选择数质并重、分布和谐的发展模式。要着眼于改善党员队伍的阶级(阶层)结构和能力结构,用人才观念看待党员队伍建设,注意吸纳能做各级领导干部的党政人才、善经营会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以及能带头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村实用人才入党。党员队伍中,各个阶级、阶层的党员的数量要和他们中的人才密度成比例,保证分布和谐,覆盖面广。党员发展要控制好速度,防止和避免突出发展、发展数量大起大落等不正常现象。为保证党员队伍的数量的正常增长,保持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一般情况,党员年度发展的数量应与党员老化和自然消减的总量持平,即每年应发展党员400—500名为宜。党员发展要确定好中、长期目标,实现党员队伍建设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县党员发展的中期目标是:到2010年,党员总数控制在2.2万人以内,其中“五
类人才”的比例不低于60%,45岁以下的中青年党员的比例不低于60%。远期目标是:到2015年,党员总数控制在2.5万人以内,其中“五类人才”的比例不低于70%,45岁以下的中青年党员的比例不低于70%。
三、工作措施
1、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把发展党员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上。要拓宽选人视野,建立一支量大质优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注意从农村致富能人、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新的社会阶层的优秀分子中,选拔入党积极分子。农村支部应常年保持8名以上入党积极分子常数,机关企事业单位支部应保持3名以上常数。要强化培养教育,使入党积极分子在实践中不断锻炼提高。各基层党委每年至少举办两期以上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条件具备的地方,要把培训班办到骨干企业、农村党支部等生产第一线。培训时间一般为3~5天(或不少于30学时)。培训内容主要是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路线教育。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积极分子对党的认识,激发他们入党的积极性,增强他们政治思想上的成熟性。
2、加强党员发展的制度体系建设。党员发展制度建设是保证党员先进性的治本之策。要健全入党积极分子党内外民主推荐制度,各支部每年组织一次推荐会,采取党组织推荐、党员推荐、群团组织推荐和群众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推荐出本单位的入党积极分子;实行发展党员回避制度,任何正式党员都不得做跟自己有血缘或姻
亲关系的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介绍人或直接发展其入党;坚持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考试制度,积极分子在接受统一培训后,要参加考试,没有经过培训考试的或考试成绩不及格的,不能发展入党;推行公示制度,支部确定的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拟接收为预备党员的发展对象和拟转正的预备党员,一律要在其所在支部、单位即主要生活地进行公示,接受党员群众监督;完善发展表决制度,讨论吸收党员实行无记名“双票制”,党员投表决票,群众代表投推荐票,任何一类票的反对票和弃权票之和超过各自总数三分之一的,暂缓吸收入党;实施党员发展责任追究制度,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对不坚持标准,不按规定程序,把关不严或弄虚作假的,要追究有关基层党组织和人员的责任。
3、加强党员发展的科学机制建设。建立科学的机制,是做好党员发展工作的关键。要建立健全梯次教育机制,结合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文化程度、年龄结构、阶层分布、所属类型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提高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分类管理机制,按照其年龄状况、从业特点、工作能力、地域分布的特点,建立分类管理办法,增强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合力;建立健全分类考评机制,全面开展设岗定责活动,建立年度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考评制度,定期督促检查,激发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保持和发挥先进性的热情;建立健全进出口机制,严肃处臵不合格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
四、组织领导
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党员发展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工程,认真抓紧抓好。各基层党委要加强对发展党员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将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好中长期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列入党建工作重要目标考核内容,落实目标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注重党务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要注意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党员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健全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从组织上、制度上保证党员发展工作有领导、有计划、有重点、有措施地顺利进行,使党员发展工作始终体现党的需要、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
第二篇:顺化瑶族乡党员发展三年规划(2012--2014年)
顺化瑶族乡党员发展三年规划(2012--2014年)为巩固我乡发展党员工作成果,不断壮大党员队伍,提高其整体素质,按照县委组织部的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乡党员发展三年规划(2012--201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严格执行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继续以“公推、公示”为主渠道,以发展生产一线、特别是能带头致富的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入党为重点,加大从外出务工青年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力度,使全乡党员干部的结构和整体素质有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始终保持队伍的先进性,为基层组织建设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工作目标
每年计划发展党员10名以上,每支部每年不得低于4名,其中35岁以下、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优秀青年占发展总数的75%以上,生产一线的优秀青年占发展总数的75%以上,妇女占25%左右。并按照党员数1:5的比例充实入党积极分子储备库,使全乡入党积极分子储备达120名。
三、工作重点
2012--2014年,我乡党员发展工作的重点:一是加强在农村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的力度,特别要从回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以及外出务工返乡青年中发现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农民党员占到全镇发展党员总数的50%左右,其中35岁以下和高中文化程度要占到75%以上。二是加强在优秀青年工人中发展党员的力度,重点发展非公有制企业中的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入党,全年发展工人党员应占全镇发展党员总数的20%左右,其中生产一线占75%以上。三是加强在优秀青年及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的力度,乡各单位发展知识份子党员应占全乡发展党员总数的30%左右,其中35岁以下的占75%以上。
四、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确保目标完成1、强化措施,抓好落实
将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基层党支部,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十六大《党章》及《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程序办事,严禁违纪现象发生。
2、务实工作基础,强化培训教育
培养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是做好发展党员的前提和保证。我乡要切实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储备工作,完善、充实入党积极分子储备库资料,并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通过上党课和培训班等形式和途径,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对邓小平理论和十六大《党章》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进行系统地学习,帮助、强化入党积极分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严把“入口关”,确保新党员质量
我乡党委要按照十六大《党章》规定,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新时期的党员标准,把好“入口关”。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和完善发展党员工作“公推、公示”制和民主评议预
备党员制度,有条件的要结合“两推一选”的方式开展,努力从制度上保证发展党员质量。
五、强化对发展党员工作的领导
要把发展党员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季定期研究发展党员工作。要层层建立党员发展工作责任制,党委领导要经常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和具体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今后,要把是否重视党员发展工作作为衡量基层支部书记是否称职的标准之一。坚决杜绝、消灭连续三年以上没有发展党员的村。
中共顺化瑶族乡委员会
2012年8月1日
第三篇:发展农民党员“523”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注重质量、优化结构,改进发展党员工作”新要求,切实提高农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广大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带”能力,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增强农民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和先进性,结合我县实际,制定2010年—2014年全县发展农民产业带头人党员和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党员“523”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先导,以改进和完善发展党员工作机制为重点,以严格的领导责任制和目标责任制为保障,切实加大发展农民产业带头人党员和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党员工作力度,努力建设一支结构优化合理、先进作用明显的高素质农民党员队伍,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稳定提供强大动力。
二、目标任务
目前,全县共有农民党员10535名,其中农民产业带头人党员1317名,占农民党员总数的12.5%;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党员3260名,占农民党员总数的30.9%。五年规划的目标是:从2010年起,全县各级党组织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突出抓好发展农民产业带头人党员和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党员工作,用五年的时间,全县平均每个村党组织发展农民产业带头人党员10名以上,发展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党员5名以上(其中产业带头人2名以上),到2014年底,使全县农民产业带头人党员在农民党员总数中所占比例达到30%以上,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党员在农民党员总数中保持30%以上。
本规划目标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2010年至2011年,以培养壮大农民产业带头人和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为重点,在原来的基础上,使全县平均每个村党组织的农民产业带头人和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入党积极分子达到10名以上的常数。同时,平均每个村党组织发展农民产业带头人党员2名以上,发展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党员 1名以上,使全县农民产业带头人党员数达到2000名左右,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党员数达到3500名左右,农民党员总数达到11500名左右,农民产业带头人党员在农民党员总数中所占比例达到17%左右,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党员在农民党员总数中保持30%以上。
第二步:2012年至2013年,平均每个村党组织发展农民产业带头人党员4名以上,发展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党员2名以上(其中产业带头人1名以上),使全县农民产业带头人党员数达到3300名左右,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党员数达到4000名左右,农民党员总数达到13000名左右,农民产业带头人党员在农民党员总数中所占比例达到25%左右,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党员在农民党员总数中保持30%以上。
第三步:2014年,平均每个村党组织发展农民产业带头人党员4名以上,发展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党员2名以上(其中产业带头人1名以上),使全县农民产业带头人党员数达到4500名左右,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党员数达到4500名左右,农民党员总数达到14700名左右,农民产业带头人党员在农民党员总数中所占比例达到30%以上,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党员在农民党员总数中保持30%以上。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制度,落实责任。对发展农民产业带头人党员和发展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党员工作实行严格的领导责任制和目标责任制,乡镇党委书记负责牵头抓总,党委副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党委组织委员是具体责任人,村党组织书记是直接责任人。各乡镇党委要结合实际,层层分解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党委书记要切实承担起牵头抓总的职责,在工作摆布上、精力投入上加大倾斜力度;党委副书记要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及时研究、定期部署;党委组织委员要认真负责地做好发展农民产业带头人党员和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党员的具体工作,做到情况明、底数清;村党组织书记要在吸引、发现、培养、考察等各基础环节上负起直接责任,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县委将发展农民产业带头人党员和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党员工作纳入各乡镇党建工作责任目标,作为乡镇党委、村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评先选优、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同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未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的党委,除全县通报外,党委集体及党委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不评先、不评优、不晋级、不提职;具体工作严重滞后的,要对该党委副书记和组织委员进行调整。村党组织一年未完成发展任务的,由乡镇党委对其通报批评,实行直接管理,并报县委组织部重点监控,该党组织和党组织书记不评先、不评优,并减少村党组织书记效益工资的 20%;连续两年未完成任务的,要果断采取组织手段,对村党组织书记进行调整。
(二)夯实基础,拓宽源头。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农民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是做好发展农民产业带头人党员和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党员工作的基础性环节,各基层党组织要本着“拓宽源头、强化培养、规范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在吸引农民产业带头人和农民青年申请入党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尽快成熟上求得突破性进展。
1、拓宽来源渠道,不断增加农民产业带头人和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入党积极分子数量。一是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让农民产业带头人和农民青年自觉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靠近党组织;二是要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和吸引进步产业带头人和青年向党组织靠拢;三是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群团组织的推优主渠道作用,通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推优机制,让群团组织不断为党组织推荐和输送优秀分子。
2、加强培养教育,努力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素质。一是要健全培养人、党小组、村党组织、乡镇党委共同负责的四层培养教育体系,对农民产业带头人和35岁以下的青年农民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重点培养教育;二是要充分利用业余党校、党员活动室等阵地,定期对农民产业带头人和青年农民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三是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给农民产业带头人和青年农民入党积极分子交任务、压担子,让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和考验,尽快成熟起来。
3、规范档案管理,进一步完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管理机制。对农民产业带头人和35岁以下青年农民申请入党人、入党积极分子、计划发展对象,要实行县委组织部、乡镇党委、村党组织三级备案管理,村党组织和乡镇党委都要逐人建档立卡,进行跟踪考察,并报县委组织部备案,县委组织部将通过建立申请入党人员信息库对各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情况进行动态监控。
(三)严格程序,保证质量。要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在严格执行《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的基础上,坚持和完善档案二次审阅制度、专兼职组织员谈话制度,认真落实发展党员公示制、票决
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履行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和手续,多层次、全方位把好质量关,不突击发展,不降质凑数,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确保新党员的质量。四、几点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大力发展农民产业带头人党员和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党员,是进一步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改善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增强农村党的战斗力、永葆党的先进性的有效举措,是做好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工作、推动农村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各基层党组织一定要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站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把发展农民产业带头人党员和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党员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各乡镇党委要根据县委确定的总体目标和规划要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情况,摸清底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要本着 “科学合理、实际易行”的原则,作出本地发展农民产业带头人党员和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党员的五年规划和计划。要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整体推进工作水平。要注意培养和发现发展党员工作的好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对于发展党员工作比较薄弱、党员年龄结构不合理、产业带头人党员比例过低的村党组织,要按10%的比例进行倒排查,倒排查出的村,由乡镇党委成员承包实行重点管理,并报县委组织部备案监控。对工作难度较大的村,要通过乡镇党委下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的办法,采取有力措施,实行重点突破,尽快转变其发展党员工作滞后的局面。
(三)跟踪管理,强化督查。各乡镇党委要按照即定规划目标和任务,对各村党组织发展农民产业带头人党员和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党员工作进行跟踪管理。要列出进度表,逐村建立跟踪监控档案,随时掌握各村党组织工作进展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县委组织部将通过党员信息库对各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发展农民产业带头人党员和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党员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跟踪监控。要强化监督检查,把重点抽查、定期检查和总结评比结合起来。各乡镇党委成员要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认真了解和分析各村党组织在发展农民产业带头人党员和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党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新举措,有针对性地做好对各村党组织发展农民产业带头人党员和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党员的指导、监控和把关工作,确保发展农民党员 “523”规划顺利实施。
第四篇: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日期:2011-12-27 10:55 作者: 来源:农业部科技教育司
为全面部署“十二五”农业科技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编制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农业科技发展处于新的起点
“十一五”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增收最多、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农业科技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为“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连年增产,菜篮子产品保障充分,农民持续增收。培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60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粮食总产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成功研制和推广应用一批畜禽疫苗药物,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规模化健康养殖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有升。“十一五”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农业科技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发展道路取得重要进展。“十一五”期间,立足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构建50个农产品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和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有效引导和支持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向农业生产集聚;立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质提升行动,推广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重大实用技术,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立足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重大培训项目,重点加强种养大户、农机手、防疫员和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等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立足提高农业科技管理效能,探索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完善联合协作、稳定支持的运行机制,营造广大科技人员安心工作、潜心研究、热心服务的良好氛围。
我国农业科技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着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取得了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矮败小麦、禽流感疫苗等一批世界领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我国农业科技的竞争力显著提高。顺应农业科技工作国际化趋势,围绕人畜共患疫病、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科技问题,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根据国内发展需要,在强化资源和产品引进的基础上,加大技术引进、智力引进力度。发挥我国农业科技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杂交水稻、生物疫苗、小型农机具等一批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国际化应用,我国农业科技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二)农业科技发展面临新的需求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攻坚阶段,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产品总量需求刚性增长,质量安全要求不断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越来越重。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日益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长明显,土地流转成本不断提高。为此,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适应农业经营主体的新变化,迫切需要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素质呈结构性下降,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型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新主体,对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产生巨大需求。为此,迫切需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增强农业科技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提升农业科技整体效率,迫切需要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我国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还不够紧密,科技基础条件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有待优化,稳定投入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科技评价导向不尽合理、科技评价标准不够科学、科技评价主体有待调整。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障碍。为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创新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农业科技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十二五”是我国农业科技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农业科技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农业科技发展的原动力更加强劲。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催生出一批新兴、交叉和综合学科,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并向农业领域不断渗透,加快了农业科技的发展速度,生物组学技术、干细胞技术、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技术等正在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
农业科技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既为农业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更加紧密,农业功能进一步拓展,生物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新型经济不断发展,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进一步拓宽了农业科技发展的领域。
农业科技发展的保障将更加有力。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更加凸显了农业科技的战略地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科技的财政保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随着人才强农战略的不断推进,农业科技的智力保障水平将进一步加强。随着科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业科技的条件保障能力将进一步提高。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科技进步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率先跨越”指导方针,围绕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目标,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着力调整技术路径、完善服务方式、创新组织管理,优化产业技术结构,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提高农业科技管理效能,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体系,走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发展道路,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调整技术路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新要求,把创新目标从提高土地产出率为主导,转向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并重,把技术创新方向从以生物技术为主体,转向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技术相结合,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完善服务方式:适应农业生产主体新变化和经营方式新要求,把服务环节由产中为主拓展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把服务内容由单一技术服务为主延伸到农业综合服务,不断增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促进家庭经营集约化、土地经营规模化。
——创新组织管理: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遵循农业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科技力量配置由重复分散转向科学分工与联合协作相结合,把科技投入由过度竞争转向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推进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科技要素优化组合,打造合力,激发活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效率。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农业科技发展的总目标是:高产优质、轻简高效、环境友好的技术体系构建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农业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取得显著成绩,科技对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能力、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引领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5%。具体发展目标为:
——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培育取得重大突破,农作物种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培育一批适应机械化作业、设施化栽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和主要畜禽、水产养殖新品种(系),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取得明显突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水稻机插和玉米、棉花、油菜、甘蔗机收技术攻关取得突破,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畜牧水产养殖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农业科技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突破应对生物灾害和自然灾害重大关键技术,建立起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体系和灾害预警监测体系,提高农业应对灾害的能力,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水平。
——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显著加强。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60%以上,全国沼气用户占适宜农户的50%以上,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自主知识产权总量快速增加。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前列。到2015年,品种权年申请量达到1400件、年授权总量达到1000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超过800件。农业领域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数量不断增长。
——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显著提高。选拔培养30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打造一批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培养1万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骨干,选拔一批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农技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培养2500万名职业农民,培育50万名农业规模生产主体和经营服务组织带头人。
——科技基础条件显著改善。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装备水平稳步提高,以“学科群”为核心的农业实验室体系逐渐形成,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试验基地的支撑更加有力。建设30个以上综合性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70个以上的专业性(区域性)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和200个以上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形成上中下游贯通、产前产中产后衔接的新型农业科技体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地方创新团队的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和涉农院校的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重点任务
(一)农业科技创新
加大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实施力度,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支撑,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促进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着力突破良种良法配套重大关键技术、提升种业科技创新水平,突破农机农艺融合重大关键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突破应对农业灾害重大关键技术、提升防灾减灾技术水平,突破节本增效关键技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1、重大关键技术攻关
——动植物新品种培育。挖掘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创建一批目标基因高效转化平台。常规技术和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选育创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动植物新品种,在适应机械化生产的新品种培育上取得突破。鼓励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
——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研究。加快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的机械装备研发,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实现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加速推进全程机械化。加强健康养殖、设施农业、果实采摘、农产品精深加工及渔船技术装备等设施设备研发,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装备水平。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研发动植物重大有害生物(包括外来有害物种)的诊断识别、监测预警与有效防控技术;研究草原重大生物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并建立高效防控技术体系;构建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系统、网络平台以及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在重大农业生物灾害持续防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农业应对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技术研究。研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和碳汇监测评估方法。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主要农作物的生物学机制及主要动物疫病、农作物病虫害的变化规律及其响应对策。研究气候变化对草原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规律及其技术策略。研究退化、荒漠化、盐渍化、石漠化草地综合治理与改良技术。研究气象灾害和自然灾害区划、风险评估及管理技术,提出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与灾害应急对策。
——农产品安全生产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开展主要农作物耕作、栽培、施肥等优质高效种植技术和主要畜禽水产高效、节本、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促进农产品安全生产。研发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食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等技术,制(修)订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或行业标准,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溯源技术体系。开展土壤重金属与农作物生长关联性研究、稻米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研究。研制高效缓/控释肥料、商品有机肥、环境友好新型农药、生物农药、高效安全饲料添加剂、高效生物疫苗、生物兽药、高光效可降解型农膜等绿色新型农业投入品,为农产品安全提供物质保障。
——农产品产后处理和精深加工技术研究。重点加强水稻、小麦、玉米、油料、果品、畜产品、水产品、蔬菜等主要农产品贮藏加工特性、高值化加工技术及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形成一批推动农业产业拓展、农产品价值提升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的关键技术和特色产品。加快农产品加工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产业集成、示范和应用,促进现代农产品加工、物流和消费体系的有效衔接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加强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生物节水技术研发及节水材料、设施设备和制剂研制,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研究新型农作制度,提高温光资源周年利用率。研究农田生态系统养分综合管理技术,研发简便实用施肥机械和科学施肥技术。开展喷雾助剂应用技术及农药科学施用技术研究,研制轻简型施药机械。研发农业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技术。研发沼气高值利用技术和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适用技术。开展畜禽废弃物高效处理利用和有机肥、微生物肥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研究。研发农村能源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研发沼气低温发酵技术和高效发酵菌种等,促进生物质能高效转化利用。
——农业环境保护与退化环境修复技术研究。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水污染综合治理等研究,保障水资源与水环境安全。开展退化农田生态重建、污染农田修复与污染物超标农田安全利用、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活性的原位调控和生物高效萃取、污染物低吸收作物利用、农田污染物溯源等技术研究,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改善。开展水生生物养殖环境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宜渔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攻克戈壁滩地、沙漠荒地、宜林山地、矿山迹地复垦的少用土、节约水、多产出、高效益关键技术,降低复垦和新垦成本。开展耕地质量保育与地力提升技术研究,提高土壤持续生产力。
——农业信息化相关技术研究。研究动植物生长发育、病虫草鼠害发生、土壤养分与墒情变化、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气候变化等信息快速获取与智能处理技术,研究农田精准作业导航与变量控制技术,开展精准农业技术示范。研究农产品电子标识以及物流网络构建技术及应用,研究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应用,建立相关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搭建农业科技信息加工利用交互平台,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区域现代农业重点技术研发与应用。面向我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大城市郊区农业区、东部沿海农业区、西部特色农业区、农垦经济区、草原生态经济区以及热带特色农业区等现代农业发展区域,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生态、文化资源禀赋,围绕各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定位,重点开展制约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区域现代农业的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基地。
2、农业基础研究与高技术发展
——农业基础研究。开展动植物产量、品质、抗病虫、耐旱等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遗传机理,动物种质创新的分子生物学途径和方法等研究,为农业遗传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以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猪、牛、羊、鸡等主要畜禽、动植物主要病虫和农业微生物为重点,开展以功能基因组为核心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获取一批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功能基因。加强农田生态过程、农田养分利用与高效转化机理、耕地地力要素特征与地力培育机制、污染物运移机理及其调控机制,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与适应机制、重大病虫草鼠害暴发成灾规律与防控机制等研究,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推动重大科学发现和新学科产生,为推动科技进步提供知识源泉。
——农业高技术研究。瞄准农业高技术发展前沿,以突破具有知识产权现代生物育种前沿技术为核心,加强转基因、分子标记、细胞工程等植物分子育种高技术研究,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加强畜禽分子设计和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家畜体细胞克隆与干细胞技术、动物生物反应器等高技术研究,创制畜禽优良种质。研制作物生命信息获取设备、动物行为信息传感器、环境信息传感器,攻克精准农业总线控制、自动导航、变量作业等瓶颈技术,提高农业精准化、信息化水平。加强大型拖拉机、收割机和节水等典型农机智能控制系统和农业机器人研制,提高农业装备性能和可靠性。加强农业纳米技术与功能制品创制、食品生物技术、现代农业节水高效技术、绿色生物制品创制技术、农业微生物代谢工程技术、生态修复和资源替代技术等研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生长点,抢占未来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3、农业科技基础性工作
进一步强化农业生物种质资源、农业基因资源的搜集、保护、鉴定及育种材料的改良和创制。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技术支撑体系、行政监管体系和风险预警体系,开展品种权审查、测试、行政执法和中介机构等人员培训,研究权属登记办法,促进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开展农业水、土、肥、气资源及农用投入品使用状况综合调查,构建样本和数据信息库,提高农业资源调控与配置能力。开展农业病虫草鼠害资源及农情、灾情综合调查,研究病虫草鼠害及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开展风险及损失评估,为灾害防控提供准确依据。开展重大动物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为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提供基础数据。开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转基因农作物监测与管理,以及外来物种监测与专项调查,建立外源基因、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网络,完善敏感生态区域外源有害基因、外来入侵物种阻截带。加强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环境监测、农业产地环境要素调查与分析,为农业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加大农业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力度,加快农业野生动植物优异性状的鉴定评价。加强农业科技情报与信息、农业标准、农业遗产收集与保护等工作,强化农业信息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4、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
盘活存量科技资源,建立创新资源跨区域、跨单位、跨领域的共建共享机制。面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在现有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分类指导与重点支持,在农业新品种选育、作物优质高效栽培、农业资源环境、农产品加工、农业装备与设施、农业信息化、动植物疫病防控等领域,推进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农业科学观测试验站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及综合试验站等,形成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需求,重点部署一批现代农业重大科学工程,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平台建设。
5、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
鼓励引进国际优良种质资源、先进育种制种技术和农作物种业物质装备制造技术。以发展中国家为重点,加大农业生物基因资源的引进;以发达国家为重点,强化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研究。继续强化先进仪器和设备的引进,特别注重仪器设备关键部件、工艺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注重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和实效性,使其在科研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和效益。鼓励和支持国内科技人员出国参加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支持其到国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所开展中短期学术访问、交流,提高学术水平;积极引导和加强国内优势单位聘请国际一流专家进行短期合作研究,开展相关学术活动,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发展。加大农业科技“走出去”的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国内优势科研教学单位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示范推广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花、现代热带农业技术、小型农机具、兽医药品及兽用生物制品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技术和产品;积极引导相关优势单位在国外建立技术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新技术集成与应用等,加快相关技术和成果的推广应用。
(二)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
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快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进度,着力加大防灾减灾稳产增产重大技术推广力度,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适应生产环节、农时季节需求,开展关键农时、关键环节的技术服务,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入户率、到位率和覆盖率。
6、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深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强化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明确职能任务,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完善改革配套措施。理顺管理体制,强化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和指导。健全人员聘用制度,规范上岗资格条件,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农技人员队伍,加强知识更新培训,不断提高农技人员业务素质。全面开展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修缮或新建业务用房,配备推广服务设施设备,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普遍健全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奖惩措施,提高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大力推行“包村联户”推广机制和“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服务模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应用。
——引导农业科研教育机构开展农技服务。建立完善职称评聘、工作考评等各方面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农业科研教育机构及其科技人员面向生产一线,促进农业科研与生产的有效对接。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积极推广专家大院、院县共建、科技特派员等农技服务模式。发挥农业科研教育机构及其科技人员的作用,积极深入基层开展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培训、科技咨询与服务等。
——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适应农民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技术需求,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服务组织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其结合自身生产经营活动,开展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农资供应、标准化生产指导、技术培训与咨询、病虫害统防统治、耕种收机械作业、农产品市场营销等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7、农业科技推广重点工程
——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工程:着眼于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作物大面积平衡增产,围绕不同作物的区域目标产量要求,组装集成高产生产技术模式,在各县继续开展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的基础上,逐步开展整乡、整县的整建制高产创建,促进粮棉油糖作物高产稳产和平衡增产。
——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工程:着力推进园艺产品生产育苗、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控、绿色产品生产等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继续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逐步建立可追溯体系,进一步提升园艺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水平。在全国选择若干个典型的设施蔬菜、露地蔬菜生产基地县,通过强化技术服务,促进其实现统一供苗、统一栽培、统一施肥施药、统一采收与销售,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畜禽水产健康养殖关键技术与产业示范工程: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要求,启动畜禽标准化关键技术与产业示范工程,建立健全并推广畜禽生产、养殖场所生物安全标准体系;对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等投入品使用,畜禽养殖档案建立和畜禽标识使用实施有效监管,从源头上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水产养殖关键技术及渔药、饲料等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提高水产养殖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
——病虫害统防统治工程:针对病虫害发生的区域性、集中性等特点,着力完善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大力推进生物农药、绿色生物制剂的应用,强化公共植保的职能。在全国不同区域选择若干个县建立统防统治工程试点,强化农作物病虫草鼠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做到统一组织、统一行动、统一用药,提高防治效率。
——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信息管理与服务,加快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平台,畅通农产品供求信息与农业科技服务渠道,有效发挥信息化的作用,使政府和管理部门及时了解农业生产情况和农产品供求等动态,使农民能及时得到农技指导。开展基于3G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试点,继续扩大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的范围。在东南沿海地区选择一批基础较好县的乡镇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工程试点,建立相应的服务平台,引导所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
——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综合示范工程:选择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以及西南山地丘陵区等代表性区域,选择若干个典型县的乡镇,建立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示范点,集成融合作物品种、栽培制度和机械化等技术,对比不同技术适应性和经济性,总结区域技术路线和模式,形成全国主要区域农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加快实现农作物生产从种植、耕作、施肥与施药到收割、加工等过程的全程机械化。
——农业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工程:在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高发区、主要动物疫病高发区、外来入侵生物频发区、外来疫病传入高风险区等,选择若干个县的乡镇开展区域化管理试点和示范,重点强化农业外来生物入侵安全评价与监测体系建设、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与监测体系建设,示范相关防控技术,有效降低外来生物入侵、生物灾害等风险,确保农业生物安全。
——农村沼气建设工程:建设户用沼气、小型沼气工程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健全沼气服务体系,加快沼气科技创新,加强沼气原料多元化、沼气沼渣沼液农业利用等技术的研发与示范应用,强化沼气管护,提高产气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农村沼气又好又快发展。
——农村清洁工程:在东南丘陵区、西南高原山区、黄淮海平原区、东北平原区、西北干旱区等五个区域选择若干个自然村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项目完成后,所在村实现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人畜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三)农业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
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程、基层农技推广特岗计划、百万中专生计划等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农业科研人才、技术推广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等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8、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与创新团队建设
创新农业高等教育与高端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产业发展需求,加大对部部共建、省部共建农业院校以及农业科研机构的指导与支持,着力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立足研究基础、能力和产出,兼顾产业需求和发展潜力,每年选拔一批中青年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稳定支持其个人及其团队开展创新性研究,逐步形成以领军型人才为核心的优势创新团队。通过加强人才引进、与国外联合培养等方式,每年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型人才归国或来华工作。
9、农技推广人员培训与基层推广队伍建设
大力实施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组织发动各级农业部门和推广、科研、教学单位,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对基层农技人员分层分类开展培训,使基层农技人员每年接受一次集中培训。实施基层农技人员学历提升计划,分期分批选送基层农技骨干到高中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进行研修、深造,造就一批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基层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实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特设岗位计划,引导和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县、乡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创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补充机制。
10、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与新型农民培训
依托农业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以及具备条件的其他培训机构和涉农企业,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技术手段,积极培育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加快提高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种类型经营主体的科技应用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加快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培训,以就业潜力大的农业生产性服务行业和涉农企业用工以及种养大户为培训重点,分类、分层次、分领域加快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水平的农业服务人员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促进农民向职业化发展,强化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人才支撑。
11、涉农高校共建与农业教育指导
积极发挥农业高等院校、中等职业院校等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推动农业部与教育部属及地方属涉农高等院校的部部共建、省部共建。引导涉农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选择、人才培养等方面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促使涉农院校培养专业知识和能力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高等人才。强化农业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促进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立足产业发展需求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企联合、校地联合等多种人才培养方式,加大实训力度,提高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完善科研立项、评价、投入与联合协作机制,提高科技管理与资源利用效率,以管理创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
12、深化农业科研机构改革
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坚持农业科研公益性特征,深化完善农业科研机构改革。进一步明确农业科研机构的职能定位,落实养老、医疗等改革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完善院所长负责制,规范人员聘用和岗位管理,建立适合农业科研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13、完善农业科技项目立项机制
建立并完善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农业科研立项制度,发挥产业部门在国家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立项论证、项目组织和实施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农业科技项目立项中的产业导向机制,建立以产业发展需求和实际应用为导向的科研立项机制,注重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引导其根据国家需求提出科研项目和研究方案。
14、完善农业科技分类评价制度
建立和完善不同机构、不同项目、不同人员的分类评价机制;开展项目负责人和专家信用评价,建立科技诚信评比与奖惩机制,评价结果作为对项目负责人或研究团队连续滚动支持的重要依据。建立自主知识产权衡量科技创新成果的评价机制。建立科研专家、农技人员、科技成果用户、经济财务专家等共同参加项目联合评价机制,加强项目的过程跟踪管理。
15、健全农业科技联合协作制度
针对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联合协作制度,促进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单位和科研人员之间开展联合协作,打破条块分割,形成农业科技全国“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建立完善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利益分配机制,激发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主体的活力,促进各层次人员的协作。
16、完善农业科技经费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投入评价与监管制度,开展农业科研项目投入绩效评估。适应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稳定投入与适度竞争相协调的农业科技经费投入机制。优化农业科技投入结构,加大对农业科研单位稳定支持力度,保障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
17、推进农业企业科技创新
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共同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研发。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行业关键技术,开展集成创新。鼓励龙头企业承担科技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利用。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院校的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建立农业技术产权展示交易平台,加速农业技术成果向企业流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在重要位置,加强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组织领导。构建农业科技发展部际工作协调机制,建立中央与地方信息沟通平台,形成高效协同机制,统筹配置农业科技资源。明确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的责任,强化联合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二)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农业科技执法
修订《农业技术推广法》,为农技推广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修改完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健全植物新品种保护及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科技执法工作。
(三)加大财政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确保农业科技投入增长速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速度。加强公益性科研院所、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以及农民培训机构的条件能力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强度。加强经费监管,规范经费使用,提高农业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
(四)营造创新环境,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完善成果收益分配与税收优惠政策,保护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切身利益。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弘扬甘于寂寞、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和艰苦奋斗、献身农业的奉献精神。加强宣传引导,表彰奖励农业科技优秀人才,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XX年医院党员发展工作计划
XX年医院党员发展工作计划
XX年医院党员发展工作计划
文章导读:预备党员在预备期间,要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按时交纳党费,严格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认真完成党组织布置的各项任务,在学习、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作用,举行入党宣誓。每季度向党组织汇报一次思想,接受组织的教育和考察。
一、坚持党员发展的指导原则
XX年我院党员发展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按照党章要求,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坚持“个别吸收,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禁止突击发展,反对关门主义,重点做好在临床一线发展党员的工作。
二、坚持党员发展的基本条件
凡年满十八岁的同志,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具备一定的党的基础知识,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工作上积极肯干、认真负责、业绩明显、遵纪守法、求真务实、团结友善、爱岗敬业,均可以书面形式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申请入党。入党申请书由支部组织委员保存,并在党支部工作记录中记载。
党支部和党员要关心和支持非党员群众的政治进步,积极鼓励和帮助他们以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实际行动向党组织靠拢,写入党申请。对已经写了入党申请的同志,可以吸收他们参加有关政治理论和党的知识的学习活动,从各方面调动其入党的积极性。
入党申请书应由本人书写,应写明入党的志愿、对党的认识、入党的动机和态度以及自己的决心。篇幅一般在1000-1500字;如果内容较多,可附思想汇报或学习体会材料。申请人可以多次向党组织递交申请书,但内容不宜重复;也可以抽回自己的申请书,抽回后不影响以后申请入党。
三、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
支委会根据申请人的表现,在征求党小组长和党内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象人选,也可以以支部大会的形式提出,报党委研究后正式列为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培养。
党支部指定两名正式党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人。《入党积极分子登记表》基本情况部分由本人如实填写,“确定培养对象时间”由支部填写,“培养人考察记录”由指定培养人按季度填写。
入党积极分子经过一年以上的培养教育后,要向党组织写出思想汇报,汇报一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党小组和党支部根据本人的思想工作表现,经过讨论和会议研究,明确其是否基本具备入党条件,能否列为党员发展对象。同意列为发展对象的,报党委同意后予以发展。暂不列为发展对象的,继续进行培养。
培养考察期间,党支部要对积极分子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基本理论的教育,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党的历史知识和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教育,使他们懂得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任务、组织原则和纪律,懂得党员的义务和权利,端正入党动机,确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积极分子本人要自觉学习上述知识,完成党组织和培养人指定的学习内容,首先从认识上、思想上入党。
四、按程序做好发展入党工作
入党积极分子确定为党员发展对象后,到发展为预备党员,要做好以下工作:
党支部要对发展对象的本人历史和政治表现进行了解,并进行政治审查,形成政审材料。凡没有经过政治审查的不能发展入党。
对发展对象应进行短期集中培训,主要学习《党章》、党的方针政策及有关党规党法,没有经过培训的,除个别特殊情况外,不能发展入党。
发展为预备党员必须按照党章规定的程序办理。
1、《入党志愿书》在支部的指导下由本人按照填写说明认真填写。“入党志愿”的内容应符合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篇幅适当。
2、申请入党的人要有两名正式党员作介绍人。入党介绍人一般由积极分子培养人担任,也可由发展对象自己约请,或由党组织指定。
3、召开支委会对发展对象填写的《入党志愿书》进行审查,对发展对象提出支委会的意见。
4、召开支部大会,进行通过接收申请人为预备党员的各项程序:
① 由组织委员介绍申请人的基本情况。
② 由申请人宣读本人的入党志愿。
③ 两名介绍人分别发表意见。
④ 介绍对申请人的政治审查情况。
⑤ 党小组发表意见。
⑥ 支部书记向大会报告支委会对申请人审议的情况。
⑦ 与会党员对申请人能否入党进行讨论。
⑧ 采取举手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表决情况要在支部决议中写明。因故不能到会的党员向支部提出书面意见的,应统计在票数内。支部大会讨论两个以上的人入党时,必须逐个讨论和表决,申请人在党员表决时应予回避。
5、党支部要及时将支部大会决议填写在《入党志愿书》上,连同本人申请书、政审材料、培养考察材料一并报上级党委审批。
党委审批前,要指派专人对《入党志愿书》和有关材料进行审查,并同申请人进行谈话。谈话人要将谈话的情况和自己对申请人能否入党的意见,填写在《入党志愿书》上,并向党委汇报。党委对拟发展党员进行公示,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党委审批预备党员,必须集体讨论、表决决定。
五、做好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和转正工作
预备党员在预备期间,要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按时交纳党费,严格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认真完成党组织布置的各项任务,在学习、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作用,举行入党宣誓。每季度向党组织汇报一次思想,接受组织的教育和考察。
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后,党支部应按时讨论其是否转为正式党员。步骤和程序:
1、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党小组提出意见;
2、党支部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支委会审查;
3、支部大会讨论:①本人宣读入党转正申请书,汇报预备期间的学习、工作情况;②党小组发表意见;③支委会报告对预备党员的审查情况;④与会党员对预备党员能否按期转为正式党员进行讨论;⑤举手或投票表决,形成决议。
4、报上级党委审批。党委对党支部上报的预备党员转正的决议应在三个月内讨论审批。审批结果及时通知党支部。党支部要与本人谈话,并将审批结果在党员大会上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