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建设交流材料-某某乡新路新策建设新农村
某某乡新路新策建设新农村
某某乡位于某某城东南,乡政府驻地距城区5公里,属典型的农业乡,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麒麟区粮食主产乡之一。全乡辖10个村民委员会、65个村民小组、84个自然村,总面积64平方公里;总人口42886人,农业总人口41775人,占97.4%;有农户10192户,农村劳动力总数22559人。对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个字标准要求, 某某乡紧密结合“云岭先锋”工程的实施和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用现代理念教育农民,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党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双赢。
一、以生产发展为关键,让产业兴起来。
一是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以“一村一品”特色经济为主要内容,以“调优种植业、调特水产业、调强畜牧业”为目标,重点做好四篇文章,培育壮大了优质稻、花卉、畜牧、休闲观光四大特色支柱产业。目前已形成了以10个村委会为基础的2万亩优质稻种植基地,以大龙村委会为中心的500余亩鲜切花生产繁育基地,以新发、小坝圩、四圩、余家圩等为重点的奶牛、畜禽养殖基地,以庄家圩、牛街为重点的农村工业园区,以锦龙庄、朗目山庄为代表的休闲观光经济,以牛街、平江街、鸡街为重点的城镇经济。大龙的花卉、新发的奶牛、余家圩的家禽、四圩的鸭子、小坝圩的仔猪、庄家圩的珍禽等产业化模式已见雏形。二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率先在全区建成了高标准的牛街、鸡街集镇,使村内大量闲置的土地得到盘活,实现了保值增值。牛街小集镇现已入住人口1784人,拥有各类企业近100个,有经营商铺110个,成为集信息、资金、技术、人才、服务为一体的新型集镇。依托牛街、乡政府、鸡街三大中心集镇,着力挖掘本地人才、资金潜力,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垂钓、休闲产业经济。2005年,全乡休闲度假经济已发展到17家,投资总额达3000余万元,全年接待客人70余万人次,实现收入1200余万元,解决了6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三是集镇配套功能逐步完善。全乡累计投资3500余万元,先后完成金江路一期、沾潦公路某某段、朗目山公路、曲鸡路改扩建等重点工程建设。建成了牛街、平江街、牛街三个中心城镇。投资500余万元,完成了平江街的绿化美化以及部分站所的硬件设施建设,大力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和空间。四是工业园区建设欣欣向荣。结合金江大道的综合开发和金江生态园的总体规划,按照“合理布局,聚集发展”的原则,重点建设庄家圩、牛街两大工业园区。目前庄家圩工业园区已成功引进工业企业6个,投资总额6500余万元,预计年产值近5000余万元,可解决本村剩余劳动力500余人,农民每年可从企业务工获取收入愈300余万元。五是农村工业化初具规模。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某某乡先后引进培植了金江小镇、锦苑丽泰生态村、鸭子牛奶公司、茂源鸭苗孵化养殖基地、方园珍禽养殖场、三牛乳业、麒麟生态旅游文化城等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工业企业,投资总额达6500余万元,年产值达5400余万元,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400余人,为推进某某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注入了活力,增强了全乡经济发展后劲。
二、以生活宽裕为目标,让农民富起来。
一是“联帮带”走出致富路。按照“支部抓产业、党员创事业、农民富家业”的思路,结合“农民万元增收计划”的实施,积极构建党员联、帮、带农民致富的机制和平台。乡机关站所的党员干部分别挂钩联系到10个村委会,与村组干部一道联系一户专业户、培植一户文明户、引导一户示范户、带动一户中间户、帮助一户困难户、转化一户落后户。通过联、帮、带,全乡群众走上了一条“农业增收、实业增收、务工增收”的致富新路。二是惠农政策还利于民。切实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的投入,完成了6000余人的养老保险投保,投保金额303万元,建立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构建人民群众期盼的“和谐社会”;全面完成农村税费改革,免征农业税87万元;为10277户种粮农户兑付良种补贴29.3万元,保护了种粮户的积极性;实施退耕还林还草3060亩,兑现粮食“两补”资金83.7万元;投入230万元实施农村电网改造,电费从2001年的0.8元/度降为到户电价0.402元/度,为群众减负90万元,户均减负85元;在全乡范围内对涉农收费项目进行公示和清理整顿,对辖区内的100余家企业进行了劳动保障执法年审,协助企业与688名企业劳动者签订了劳动合同;投入资金189.94万元,救济困难户460余户1700余人等。三是劳务输出拓宽增收渠道。针对农村劳动力信息不灵、覆盖面不广的问题,我们采取乡外建立稳定的信息平台和乡内建立劳务档案两条措施,健全了乡、村、组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转移输出。通过二、三产业“带”,龙头企业“引”,劳力输出“送”,三管齐下,拓宽劳动力输移空间,畅通农户增收致富渠道。今年上半年,全乡转移劳动力5400人,人均收入2800元,实现劳务收入1512万元。四是传统种养殖保值增收。目前,全乡花卉面积已发展到515亩,露地蔬菜1071亩,慈菇、茭瓜、莲藕等水生蔬菜3600亩,种植业人均增收40元。全乡肉禽出栏48.8万只,生猪出栏54605头,仔猪出栏15万头,商品鱼产量1860吨,其中名特优稀水产品总产量达450吨。今年1—7月,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18332万元,同比增12.5%,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187元,同比增11%。
三、以乡风文明为重点,让新风树起来。
一是教育优先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近年来,全乡累计投资1146万元完成了9所小学的危改工程和乡二中教学楼、学生宿舍建设及校园的绿化美化,全乡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教学环境和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成果已连续21年保持全区乡镇第一的好成绩。二是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新风尚。全乡共创“十星级文明户”1022户,占全乡总户数的9.6%;创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文明村1个、区级文明小城镇1个、区级新型文明村4个。有4个村委会、11个村组建起了老年人活动室,有7个村、组建起了文化广场。完成了平江街绿化美化、乡政府大院、国土资源所、水务所、派出所、交警中队的改造工程和乡司法所办公楼、卫生院门诊大楼、乡敬老院建设,营造了聚集人气、吸纳财气、提升旺气的优良环境。三是文化阵地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广泛开展文化下乡和群众文化活动,坚持两年一度的全乡农民文艺汇演,农民自发组建的文艺宣传队现已发展到17支,农村文化个体户6户,他们常年开展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10个村委会都建立了农村文化活动中心,购买了科技书籍,建起了村级科普书库,供村民茶余饭后阅读。四是 “两校进村”活动培育新型农民。通过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大力开展“党员素质教育工程”、“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新农民。截止2006年7月,全乡共举办农业科技、形势政策、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劳务技能等各类农民培训班,举办各类培训班40期112场次,培训农民7000余人次。目前,全乡7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力都基本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
四、以村容整洁为形象,让环境美起来。
一是农业水利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全乡累计投入资金1237.9万元,投工投劳302.2万个,完成水利工程358件,沟渠179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平方公里。二是人居环境逐步改善。我们将村容镇貌建设标准细化为“一看路二看树,三看卫生四看住”。在全面开展“四化”(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三清”(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三改”(改水、改厕、改路)的基础上,重点抓了生活设施和村庄美化等配套建设。积极推行“猪―沼―果(菜、渔)”生态农业模式,户用沼气池已达1200余个,有的地方还积极推广使用太阳能;积极搞好村庄绿化,发展庭院经济,做到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突出以自然村规划及整治为重点,根据村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从村庄的山形地势出发,依山顺水,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努力形成自然和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和田园农庄。到目前,全乡硬化村内道路70余万平方米,粉墙54000余平方米,建公厕274个,拆除旧房122间7300平方米,绿化村内道路21000平方米,群众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三是生态建设体现可持续发展。加大“省级生态环境乡”的创建力度,封山育林1000亩,完成四旁植树22万株,绿化美化曲鸡、沾潦、石喇至大寺绿色干道18公里,全乡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五、以管理民主为基础,让堡垒强起来。
一是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开展“三培养”工作,实现“能人”治村。目前,全乡10名村党总支书记中,有6人是个体老板;每年坚持开展1—2次干部教育培训,并组织到先进地区参观考察,帮助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提高工作能力;强化《党员、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定期向群众公开党务、村务、财务情况,落实党员群众在民主决策和管理中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以“百村”试点为契机,围绕“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服务创收型、产业互动型”四型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的路子。二是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体现。全面推行农村党员设岗定责制度,给无职党员明任务、压担子,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参与热情,树立农村党员的良好形象;认真落实党员结对扶贫和“三联系”制度。近年来,共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10万余元;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党员政治生日、发展党员公示制、票决制等制度。三是阵地的舞台作用充分发挥。完成了10个村党总支的党员活动中心、58个党员活动室和10个党员活动中心户的建设,形成了乡镇党校、村党总支党员活动中心、村小组党员活动室及党员活动中心户“四级网络阵地”,解决了党员活动无阵地,有阵地无活动的问题。四是“协会”的牵引作用得到提升。成立了花卉、奶牛、养鸭、蛋鸡、仔猪、种草养鹅、蔬菜、科技等8个种养殖协会,并在8个协会成立了党支部,走“支部+协会”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使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新作用、找到载体,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信息不灵不敢富、新技能不懂不会富、实力单薄不能富”的“三不”问题,提升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进市场奔小康能力。五是村民自治作用得到保障。组织引导广大村民召开代表大会,推选出有威信、敢管事、会办事、乐于奉献的村民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依照政策法规,从村民小组自身实际出发,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建立村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在农村妇女中开展争当“理家能手”活动,在农家小孩中开展“小手牵大手,争做文明人”活动。六是平安和谐作用逐步显现。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交流材料-某某乡新路新策建设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交流材料-某某乡新路新策
建设新农村
某某乡新路新策建设新农村
某某乡位于某某城东南,乡政府驻地距城区5公里,属典型的农业乡,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麒麟区粮食主产乡之一。全乡辖10个村民委员会、65个村民小组、84个自然村,总面积64平方公里;总人口42886人,农业总人口41775人,占97.4%;有农户10192户,农村劳动力总数22559人。对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个字标准要求,某某乡紧密结合“云岭先锋”工程的实施和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用现代理念教育农民,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党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双赢。
一、以生产发展为关键,让产业兴起来。
一是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以“一村一品”特色经济为主要内容,以“调优种植业、调特水产业、调强畜牧业”为目标,重点做好四篇,培育壮大了优质稻、花卉、畜牧、休闲观光四大特色支柱产业。目前已形成了以10个村委会为基础的2万亩优质稻种植基地,以大龙村委会为中心的500余亩鲜切花生产繁育基地,以新发、小坝圩、四圩、余家圩等为重点的奶牛、畜禽养殖基地,以庄家圩、牛街为重点的农村工业园区,以锦龙庄、朗目山庄为代表的休闲观光经济,以牛街、平江街、鸡街为重点的城镇经济。大龙的花卉、新发的奶牛、余家圩的家禽、四圩的鸭子、小坝圩的仔猪、庄家圩的珍禽等产业化模式已见雏形。二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率先在全区建成了高标准的牛街、鸡街集镇,使村内大量闲置的土地得到盘活,实现了保值增值。牛街小集镇现已入住人口1784人,拥有各类企业近100个,有经营商铺110个,成为集信息、资金、技术、人才、服务为一体的新型集镇。依托牛街、乡政府、鸡街三大中心集镇,着力挖掘本地人才、资金潜力,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垂钓、休闲产业经济。XX年,全乡休闲度假经济已发展到17家,投资总额达3000余万元,全年接待客人70余万人次,实现收入1200余万元,解决了6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三是集镇配套功能逐步完善。全乡累计投资3500余万元,先后完成金江路一期、沾潦公路某某段、朗目山公路、曲鸡路改扩建等重点工程建设。建成了牛街、平江街、牛街三个中心城镇。投资500余万元,完成了平江街的绿化美化以及部分站所的硬件设施建设,大力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和空间。四是工业园区建设欣欣向荣。结合金江大道的综合开发和金江生态园的总体规划,按照“合理布局,聚集发展”的原则,重点建设庄家圩、牛街两大工业园区。目前庄家圩工业园区已成功引进工业企业6个,投资总额6500余万元,预计年产值近5000余万元,可解决本村剩余劳动力500余人,农民每年可从企业务工获取收入愈300余万元。五是农村工业化初具规模。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某某乡先后引进培植了金江小镇、锦苑丽泰生态村、鸭子牛奶公司、茂源鸭苗孵化养殖基地、方园珍禽养殖场、三牛乳业、麒麟生态旅游文化城等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工业企业,投资总额达6500余万元,年产值达5400余万元,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400余人,为推进某某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注入了活力,增强了全乡经济发展后劲。
二、以生活宽裕为目标,让农民富起来。
一是“联帮带”走出致富路。按照“支部抓产业、党员创事业、农民富家业”的思路,结合“农民万元增收计划”的实施,积极构建党员联、帮、带农民致富的机制和平台。乡机关站所的党员干部分别挂钩联系到10个村委会,与村组干部一道联系一户专业户、培植一户文明户、引导一户示范户、带动一户中间户、帮助一户困难户、转化一户落后户。通过联、帮、带,全乡群众走上了一条“农业增收、实业增收、务工增收”的致富新路。二是惠农政策还利于民。切实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的投入,完成了6000余人的养老保险投保,投保金额303万元,建立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构建人民群众期盼的“和谐社会”;全面完成农村税费改革,免征农业税87万元;为10277户种粮农户兑付良种补贴29.3万元,保护了种粮户的积极性;实施退耕还林还草3060亩,兑现粮食“两补”资金83.7万元;投入230万元实施农村电网改造,电费从XX年的0.8元/度降为到户电价0.402元/度,为群众减负90万元,户均减负85元;在全乡范围内对涉农收费项目进行公示和清理整顿,对辖区内的100余家企业进行了劳动保障执法年审,协助企业与688名企业劳动者签订了劳动合同;投入资金189.94万元,救济困难户460余户1700余人等。三是劳务输出拓宽增收渠道。针对农村劳动力信息不灵、覆盖面不广的问题,我们采取乡外建立稳定的信息平台和乡内建立劳务档案两条措施,健全了乡、村、组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转移输出。通过二、三产业“带”,龙头企业“引”,劳力输出“送”,三管齐下,拓宽劳动力输移空间,畅通农户增收致富渠道。今年上半年,全乡转移劳动力5400人,人均收入2800元,实现劳务收入1512万元。四是传统种养殖保值增收。目前,全乡花卉面积已发展到515亩,露地蔬菜1071亩,慈菇、茭瓜、莲藕等水生蔬菜3600亩,种植业人均增收40元。全乡肉禽出栏48.8万只,生猪出栏54605头,仔猪出栏15万头,商品鱼产量1860吨,其中名特优稀水产品总产量达450吨。今年1—7月,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18332万元,同比增12.5%,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187元,同比增11%。
三、以乡风文明为重点,让新风树起来。
一是教育优先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近年来,全乡累计投资1146万元完成了9所小学的危改工程和乡二中教学楼、学生宿舍建设及校园的绿化美化,全乡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教学环境和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成果已连续21年保持全区乡镇第一的好成绩。二是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新风尚。全乡共创“十星级文明户”1022户,占全乡总户数的9.6%;创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文明村1个、区级文明小城镇1个、区级新型文明村4个。有4个村委会、11个村组建起了老年人活动室,有7个村、组建起了文化广场。完成了平江街绿化美化、乡政府大院、国土资源所、水务所、派出所、交警中队的改造工程和乡司法所办公楼、卫生院门诊大楼、乡敬老院建设,营造了聚集人气、吸纳财气、提升旺气的优良环境。三是文化阵地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广泛开展文化下乡和群众文化活动,坚持两年一度的全乡农民文艺汇演,农民自发组建的文艺宣传队现已发展到17支,农村文化个体户6户,他们常年开展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10个村委会都建立了农村文化活动中心,购买了科技书籍,建起了村级科普书库,供村民茶余饭后阅读。四是“两校进村”活动培育新型农民。通过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大力开展“党员素质教育工程”、“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新农民。截止XX年7月,全乡共举办农业科技、形势政策、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劳务技能等各类农民培训班,举办各类培训班40期112场次,培训农民7000余人次。目前,全乡7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力都基本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
四、以村容整洁为形象,让环境美起来。
一是农业水利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全乡累计投入资金1237.9万元,投工投劳302.2万个,完成水利工程358件,沟渠179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平方公里。二是人居环境逐步改善。我们将村容镇貌建设标准细化为“一看路二看树,三看卫生四看住”。在全面开展“四化”(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三清”(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三改”(改水、改厕、改路)的基础上,重点抓了生活设施和村庄美化等配套建设。积极推行“猪―沼―果(菜、渔)”生态农业模式,户用沼气池已达1200余个,有的地方还积极推广使用太阳能;积极搞好村庄绿化,发展庭院经济,做到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突出以自然村规划及整治为重点,根据村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从村庄的山形地势出发,依山顺水,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努力形成自然和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和田园农庄。到目前,全乡硬化村内道路70余万平方米,粉墙54000余平方米,建公厕274个,拆除旧房122间7300平方米,绿化村内道路21000平方米,群众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三是生态建设体现可持续发展。加大“省级生态环境乡”的创建力度,封山育林1000亩,完成四旁植树22万株,绿化美化曲鸡、沾潦、石喇至大寺绿色干道18公里,全乡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五、以管理民主为基础,让堡垒强起来。
一是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开展“三培养”工作,实现“能人”治村。目前,全乡10名村党总支书记中,有6人是个体老板;每年坚持开展1—2次干部教育培训,并组织到先进地区参观考察,帮助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提高工作能力;强化《党员、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定期向群众公开党务、村务、财务情况,落实党员群众在民主决策和管理中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以“百村”试点为契机,围绕“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服务创收型、产业互动型”四型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的路子。二是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体现。全面推行农村党员设岗定责制度,给无职党员明任务、压担子,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参与热情,树立农村党员的良好形象;认真落实党员结对扶贫和“三联系”制度。近年来,共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10万余元;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党员政治生日、发展党员公示制、票决制等制度。三是阵地的舞台作用充分发挥。完成了10个村党总支的党员活动中心、58个党员活动室和10个党员活动中心户的建设,形成了乡镇党校、村党总支党员活动中心、村小组党员活动室及党员活动中心户“四级网络阵地”,解决了党员活动无阵地,有阵地无活动的问题。四是“协会”的牵引作用得到提升。成立了花卉、奶牛、养鸭、蛋鸡、仔猪、种草养鹅、蔬菜、科技等8个种养殖协会,并在8个协会成立了党支部,走“支部+协会”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使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新作用、找到载体,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信息不灵不敢富、新技能不懂不会富、实力单薄不能富”的“三不”问题,提升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进市场奔小康能力。五是村民自治作用得到保障。组织引导广大村民召开代表大会,推选出有威信、敢管事、会办事、乐于奉献的村民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依照政策法规,从村民小组自身实际出发,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建立村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在农村妇女中开展争当“理家能手”活动,在农家小孩中开展“小手牵大手,争做文明人”活动。六是平安和谐作用逐步显现。
第三篇:某某乡新路新策建设新农村
某某乡新路新策建设新农村
某某乡新路新策建设新农村
某某乡位于某某城东南,乡政府驻地距城区5公里,属典型的农业乡,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麒麟区粮食主产乡之一。全乡辖10个村民委员会、65个村民小组、84个自然村,总面积64平方公里;总人口42886人,农业总人口41775人,占97.4;有农户10192户,农村劳动力总数22559人。对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个字标准要求,某某乡紧密结合“云岭先锋”工程的实施和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用现代理念教育农民,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党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双赢。
一、以生产发展为关键,让产业兴起来。
一是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以“一村一品”特色经济为主要内容,以“调优种植业、调特水产业、调强畜牧业”为目标,重点做好四篇文章,培育壮大了优质稻、花卉、畜牧、休闲观光四大特色支柱产业。目前已形成了以10个村委会为基础的2万亩优质稻种植基地,以大龙村委会为中心的500余亩鲜切花生产繁育基地,以新发、小坝圩、四圩、余家圩等为重点的奶牛、畜禽养殖基地,以庄家圩、牛街为重点的农村工业园区,以锦龙庄、朗目山庄为代表的休闲观光经济,以牛街、平江街、鸡街为重点的城镇经济。大龙的花卉、新发的奶牛、余家圩的家禽、四圩的鸭子、小坝圩的仔猪、庄家圩的珍禽等产业化模式已见雏形。二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率先在全区建成了高标准的牛街、鸡街集镇,使村内大量闲置的土地得到盘活,实现了保值增值。牛街小集镇现已入住人口1784人,拥有各类企业近100个,有经营商铺110个,成为集信息、资金、技术、人才、服务为一体的新型集镇。依托牛街、乡政府、鸡街三大中心集镇,着力挖掘本地人才、资金潜力,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垂钓、休闲产业经济。2005年,全乡休闲度假经济已发展到17家,投资总额达3000余万元,全年接待客人70余万人次,实现收入1200余万元,解决了6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三是集镇配套功能逐步完善。全乡累计投资3500余万元,先后完成金江路一期、沾潦公路某某段、朗目山公路、曲鸡路改扩建等重点工程建设。建成了牛街、平江街、牛街三个中心城镇。投资500余万元,完成了平江街的绿化美化以及部分站所的硬件设施建设,大力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和空间。四是工业园区建设欣欣向荣。结合金江大道的综合开发和金江生态园的总体规划,按照“合理布局,聚集发展”的原则,重点建设庄家圩、牛街两大工业园区。目前庄家圩工业园区已成功引进工业企业6个,投资总额6500余万元,预计年产值近5000余万元,可解决本村剩余劳动力500余人,农民每年可从企业务工获取收入愈300余万元。五是农村工业化初具规模。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某某乡先后引进培植了金江小镇、锦苑丽泰生态村、鸭子牛奶公司、茂源鸭苗孵化养殖基地、方园珍禽养殖场、三牛乳业、麒麟生态旅游文化城等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工业企业,投资总额达6500余万元,年产值达5400余万元,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400余人,为推进某某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注入了活力,增强了全乡经济发展后劲。
二、以生活宽裕为目标,让农民富起来。
一是“联帮带”走出致富路。按照“支部抓产业、党员创事业、农民富家业”的思路,结合“农民万元增收计划”的实施,积极构建党员联、帮、带农民致富的机制和平台。乡机关站所的党员干部分别挂钩联系到10个村委会,与村组干部一道联系一户专业户、培植一户文明户、引导一户示范户、带动一户中间户、帮助一户困难户、转化一户落后户。通过联、帮、带,全乡群众走上了一条“农业增收、实业增收、务工增收”的致富新路。二是惠农政策还利于民。切实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的投入,完成了6000余人的养老保险投保,投保金额303万元,建立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构建人民群众期盼的“和谐社会”;全面完成农村税费改革,免征农业税87万元;为10277户种粮农户兑付良种补贴29.3万元,保护了种粮户的积极性;实施退耕还林还草3060亩,兑现粮食“两补”资金83.7万元;投入230万元实施农村电网改造,电费从2001年的0.8元/度降为到户电价0.402元/度,为群众减负90万元,户均减负85元;在全乡范围内对涉农收费项目进行公示和清理整顿,对辖区内的100余家企业进行了劳动保障执法年审,协助企业与688名企业劳动者签订了劳动合同;投入资金189.94万元,救济困难户460余户1700余人等。三是劳务输出拓宽增收渠道。针对农村劳动力信息不灵、覆盖面不广的问题,我们采取乡外建立稳定的信息平台和乡内
建立劳务档案两条措施,健全了乡、村、组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转移输出。通过二、三产业“带”,龙头企业“引”,劳力输出“送”,三管齐下,拓宽劳动力输移空间,畅通农户增收致富渠道。今年上半年,全乡转移劳动力5400人,人均收入2800元,实现劳务收入1512万元。四是传统种养殖保值增收。目前,全乡花卉面积已发展
到515亩,露地蔬菜1071亩,慈菇、茭瓜、莲藕等水生蔬菜3600亩,种植业人均增收40元。全乡肉禽出栏48.8万只,生猪出栏54605头,仔猪出栏15万头,商品鱼产量1860吨,其中名特优稀水产品总产量达450吨。今年1—7月,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18332万元,同比增12.5,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187元,同比增11。
三、以乡风文明为重点,让新风树起来。
一是教育优先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近年来,全乡累计投资1146万元完成了9所小学的危改工程和乡二中教学楼、学生宿舍建设及校园的绿化美化,全乡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教学环境和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成果已连续21年保持全区乡镇第一的好成绩。二是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新风尚。全乡共创“十星级文明户”1022户,占全乡总户数的9.6;创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文明村1个、区级文明小城镇1个、区级新型文明村4个。有4个村委会、11个村组建起了老年人活动室,有7个村、组建起了文化广场。完成了平江街绿化美化、乡政府大院、国土资源所、水务所、派出所、交警中队的改造工程和乡司法所办公楼、卫生院门诊大楼、乡敬老院建设,营造了聚集人气、吸纳财气、提升旺气的优良环境。三是文化阵地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广泛开展文化下乡和群众文化活动,坚持两年一度的全乡农民文艺汇演,农民自发组建的文艺宣传队现已发展到17支,农村文化个体户6户,他们常年开展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10个村委会都建立了农村文化活动中心,购买了科技书籍,建起了村级科普书库,供村民茶余饭后阅读。四是“两校进村”活动培育新型农民。通过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大力开展“党员素质教育工程”、“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新农民。截止2006年7月,全乡共举办农业科技、形势政策、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劳务技能等各类农民培训班,举办各类培训班40期112场次,培训农民7000余人次。目前,全乡7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力都基本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
四、以村容整洁为形象,让环境美起来。
一是农业水利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全乡累计投入资金1237.9万元,投工投劳302.2万个,完成水利工程358件,沟渠179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平方公里。二是人居环境逐步改善。我们将村容镇貌建设标准细化为“一看路二看树,三看卫生四看住”。在全面开展“四化”(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三清”(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三改”(改水、改厕、改路)的基础上,重点抓了生活设施和村庄美化等配套建设。积极推行“猪―沼―果(菜、渔)”生态农业模式,户用沼气池已达1200余个,有的地方还积极推广使用太阳能;积极搞好村庄绿化,发展庭院经济,做到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突出以自然村规划及整治为重点,根据村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从村庄的山形地势出发,依山顺水,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努力形成自然和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和田园农庄。到目前,全乡硬化村内道路70余万平方米,粉墙54000余平方米,建公厕274个,拆除旧房122间7300平方米,绿化村内道路21000平方米,群众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三是生态建设体现可持续发展。加大“省级生态环境乡”的创建力度,封山育林1000亩,完成四旁植树22万株,绿化美化曲鸡、沾潦、石喇至大寺绿色干道18公里,全乡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五、以管理民主为基础,让堡垒强起来。
一是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开展“三培养”工作,实现“能人”治村。目前,全乡10名村党总支书记中,有6人是个体老板;每年坚持开展1—2次干部教育培训,并组织到先进地区参观考察,帮助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提高工作能力;强化《党员、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定期向群众公开党务、村务、财务情况,落实党员群众在民主决策和管理中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以“百村”试点为契机,围绕“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服务创收型、产业互动型”四型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的路子。二是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体现。全面推行农村党员设岗定责制度,给无职党员明任务、压担子,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参与热情,树立农村党员的良好形象;认真落实党员结对扶贫和“三联系”制度。近年来,共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10万余元;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党员政治生日、发展党员公示制、票决制等制度。三是阵地的舞台作用充分发挥。完成了10个村党总支的党员活动中心、58个党员活动室和10个党员活动中心户的建设,形成了乡镇党校、村党总支党员活动中心、村小组党员活动室及党员活动中心户“四级网络阵地”,解决了党员活动无阵地,有阵地无活动的问题。四是“协会”的牵引作用得到提升。成立了花卉、奶牛、养鸭、蛋鸡、仔猪、种草养鹅、蔬菜、科技等8个种养殖协会,并在8个协会成立了党支部,走“支部+协会”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使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新作用、找到载体,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信息不灵不敢富、新技能不懂不会富、实力单薄不能富”的“三不”问题,提升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进市场奔小康能力。五是村民自治作用得到保障。组织引导广大村民召开代表大会,推选出有威信、敢管事、会办事、乐于奉献的村民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依照政策法规,从村民小组自身实际出发,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建立村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在农村妇女中开展争当“理家能手”活动,在农家小孩中开展“小手牵大手,争做文明人”活动。六是平安和谐作用逐步显现。
第四篇:XX乡新农村建设写真-新路新策建设新农村
春风吹拂硕果满枝 活力涌动鱼米之乡
——AA区XX乡新路新策建设新农村
AA区XX乡位于曲靖城东南,乡政府驻地距城区5公里,属典型的农业乡。全乡辖10龃迕裎被帷?5个村民小组、84个自然村,总面积64平方公里;总人口42886人。2005年3月,曲靖市委创造性地提出以“三村四化”为载体,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AA区委、区政府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全区农村全面开展建设小康村、富裕村、和谐村活动,着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住房新型化、社会和谐化。XX乡党委、政府按照“三村四化”的要求,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兴产业、打基础、创平安、强保障的工作思路,在全乡10个村委会、64个村民小组全力实施“三村四化”工作,一个个文明、富裕、和谐的新农村正逐步形成。
XX乡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具有良好的基础。乡党委、政府围绕“一乡一业”的创建,合理地进行了产业规划布局,坚持“基地+协会”、“支部+协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成立了花卉、奶牛、养鸭、蛋鸡、仔猪、种草养鹅、蔬菜、科技等8个种养殖协会,并在8个协会成立了党支部,以10个村委会为基础的2万亩优质稻种植基地,以大龙村委会为中心的500余亩鲜切花生产繁育基地,以新发、小坝圩、四圩、余家圩等为重点的奶牛、畜禽养殖基地,以庄家圩、牛街为重点的农村工业园区,以锦龙庄、朗目山庄为代表的休闲观光经济,以牛街、平江街、鸡街为重点的城镇经济已初步形成。大龙的花卉、新发的奶牛、余家圩的家禽、四圩的鸭子、小坝圩的仔猪、庄家圩的珍禽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已见雏形。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经过土地流转,土地、资金、产业的适度集中,XX乡先后引进培植了金江小镇、锦苑丽泰生态村、鸭子牛奶公司、茂源鸭苗孵化养殖基地、方园珍禽养殖场、三牛乳业、AA生态旅游文化城等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工业企业,投资总额达6500余万元,年产值达5400余万元,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400余人,为推进XX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注入了活力,增强了全乡经济发展后劲。
随着曲靖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XX乡地处城郊结合部独特的区位优势日趋显现。XX乡党委政府深刻认识到,XX乡的潜力在城市,活力也在城市,要加快全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近年来,先后投资3500余万元,完成了金江路一期、沾潦公路XX段、朗目山公路、曲鸡路改扩建等重点工程建设。建成了牛街、平江街、牛街三个中心城镇。投资500余万元,完成了平江街的绿化美化以及部分站所的硬件设施建设,营造了聚集人气、吸纳财气、提升旺气的优良环境。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为此,乡党委政府始终把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一是大力实施科教兴乡战略,累计投资1146万元完成了9所小学的危改工程和乡二中教学楼、学生宿舍建设及校园的绿化美化,全乡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教育教学成绩已连续22年保持全区乡镇第一的好成绩。结合“两校进村”工作的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截止2006年7月,全乡共举办农业科技、形势政策、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劳务技能等各类农民培训班,举办各类培训班40期112场次,培训农民7000余人次。目前,全乡7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力都基本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二是坚持用文明之风感召人。以“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村(单位)”为主要载体,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乡“十星级文明户”已达1022户,占全乡总户数的9.6%。创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文明村1个、区级文明小城镇1个、区级新型文明村4个。有4个村委会、11个村组建起了老年人活动室,有7个村、组建起了文化广场。三是坚持用先进文化鼓舞人。广泛开展文化下乡和群众文化活动,坚持两年一度的全乡农民文艺汇演,农民自发组建的文艺宣传队现已发展到17支,农村文化个体户6户,常年开展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活跃农村文化阵地。四是以村容整洁为重点,让环境美起来。将村容镇貌建设标准细化为“一看路二看树,三看卫生四看住”。以自然村规划及整治为重点,全面开展“四化”(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三清”(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三改”(改水、改厕、改路),全乡硬化村内道路70余万平方米,粉墙54000余平方米,建公厕274个,拆除旧房122间7300平方米,绿化村内道路21000平方米,群众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为努力塑造一支德才兼备、群众信任、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乡党委一是大力实施“三培养”工程,实现“能人”治村。几年来,全乡在致富能手中培养了101名党员,在致富能人中培养了18名村组干部,全乡10名村党总支书记中,有6人是致富能人。二是以“百村”试点为契机,围绕“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服务创收型、产业互动型”四型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的路子。三是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全面推行农村党员设岗定责制度,给无职党员明任务、压担子,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参与热情,并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党员政治生日、发展党员公示制、票决制等制度,树立农村党员的良好形象。四是加强党组织阵地建设。完成了10个村党总支的党员活动中心、58个党员活动室和10个党员活动中心户的建设,形成了乡镇党校、村党总支党员活动中心、村小组党员活动室及党员活动中心户“四级网络阵地”,解决了党员活动无阵地,有阵地无活动的问题。六是让广大群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利。组织引导广大村民召开代表大会,推选出有威信、敢管事、会办事、乐于奉献的村民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依照政策法规,从村民小组自身实际出发,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建立村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七是加大“平安XX”创建力度。改进信访工作,建立了领导接访接待日制度和信访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妥善处理了各种矛盾纠纷,及时化解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形成乡、村、组三级联防,乡、村、组党员领导干部和群众四级互动抓治安的良好态势。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交流材料
宁利乡新农村建设交流材料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我乡根据县委、政府有关新农村建设的相关会议精神,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扎实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我乡的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发动和规划工作,为认真贯彻宣传上级党政部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精神,我乡召开了专题的工作会议。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负总责的工作领导小组。并通过进村入户宣传与常规工作相结合进行宣传的方式,利用宣传栏,悬挂宣传横幅,书写固定标语,面对面讲解相关政策等方式把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以及意义宣传到家喻户晓,并根据我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紧紧抓住上级部门加大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今年我乡的通乡油路工程已全线贯通。去年我乡的农村通达路宁利至牛窝子的7公里沙石路已全面建设完,通达条件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我乡群众的出行条件。目前我乡五个村委会的通达条件已基本改善。长坪村委会的通村公路建设已在规划之中,有望在今年动工建设。去年入秋以来,我乡辖区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袭击,也凸显出了我乡的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方面。针对存在的问题,全乡利用有限的抗旱资金,较好的完成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完成5件,铺设25ф胶管20000米,解决了5个村民小组1000多人,3000多头只大小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河道治理3.5千米,新增水井5眼,购置柴油抽水机5台,小型水泵12台。对我乡范围内的小型水库经行除险加固维修4处。保障了我乡今年旱期的春耕工作顺利进行。在保障春耕工作的同时,大力发展沼气池建设,共计完成沼气池建设250口。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落实,目前我乡的“村村通”覆盖率已达到90%以上。
三、深入推进农业户口产业化。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机构,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在去年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的基础上,今年新增核桃种植1000亩,花椒3000亩。大力发展烤烟种植收入达300万元。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药材种植,特别是适合种植续断、虫楼的地方。今年我乡共发展续断种植2000亩,虫楼8亩。
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作为加快农村建设和新农村步伐,统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通过扶贫培训等渠道,培训劳务工、农民工、提高劳务工素质和就业质量,乡党委成立劳务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年初通过联系上级劳务输出部门,今年新增劳务输出980人,劳务经济收入增加显著。
五、奋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建设。为了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乡党委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组。我乡今年的新农村建设点是宁利村委会的新龙沟村。为认真抓好新农沟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工作组多次深入到该村民小组,对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进行实地调研、规划。优化村庄布局。请上级规划部门到现场进行勘测,对村庄的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由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有限,因此乡党委、政府将如何合理运用这有限的资金摆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通过认真的安排,将每分资金都用到了刀刃上。
积极发动群众进行投工投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事关项目村每一位村民的切身利益。因此,乡党委、政府积极发动群众
进行投工投劳,共完成投工投劳200个工日。
六、存在问题和下步打算。我乡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重点工作纳入乡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认真制定规划,积极组织实施,实行工作进展随时碰头商量,加大了工作力度,加快了工作进度。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少数村干部认识不够,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当成负担,认为只是县乡党委,政府的事,是政府的“形象工程”,与他们没有多大关系。消极等待,主动性不强。部分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发挥,二是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家庭增多,影响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乡的下步打算是:
1.深入宣传发动,引导农民自觉参与。
通过召开大会,发放相关材料,村民代表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内涵和现实意义,把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意图交给村民,认真征求村民意见,引导广大村民自觉参与和积极配合,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在农民投工投劳,筹资时,推选出村民代表,让村民实行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引导村民养成文明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村民中开展“美化家园”活动,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重点整治村容村貌,鼓励农民植树养花,提升自家形象。
2.积极整合资源,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必要的资金投入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关键,下步我们要在积极争取资金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千方百计整合资源,加快工作进度。对新农村建设项目实施的地方更是要向上级挂钩联系部门积极争取资金,清除不合理的建设及杂木。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村级经济发展。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出发,在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主动出击,加紧对外联系,力争下半年至少引进一个项目在宁利乡落户,发展村级经济,增加村民的收入。
4.加强督办指导,确保新农村建设的良性发展。
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经常到项目实施村开展调查研究,跟踪督办,搞好协调服务工作,随时发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并针对问题具体加以分析解决,新农村建设工作组要随时到现场督办,工作进展实行周报制,要加强村级干部的管理,并经常带领村干部深入农户,搞好宣传教育工作,充分调动农民发挥主体作用。
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虽然作了一些工作,但离县委县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需要我们积极工作,认真探索,努力学习借鉴周边和外地先进的工作经验。我们坚信,在上级党政部门的正确领导,我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中共宁利乡党委
二○一○年六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