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甘肃省委党校2010年工作要点(最终版)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2010年工作要点
2010年,我校工作总的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会议精神,认真贯彻《党校工作条例》和省委《实施意见》,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不断深化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改革,坚持党校姓党、从严治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校工作科学发展。
按照这个总体要求,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继续抓好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按照夯实理论基础、拓展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加强党性修养的要求,认真办好各常设主体班次;围绕贯彻落实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精神和省委中心工作,认真办好各类专题研讨班和其他专题培训班;继续办好全省万名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班次;会同有关部门适时举办各类计划外短期培训班。(教务处、八部二所、进修培训部、总务处、后勤服务中心)、不断优化教学布局,进一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心,突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教学,加大重大现实问题的研讨和党性教育,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坚持和完善“一个中心、四个方面”教学布局的基础上,创新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会议精神的教学,加强自主创新、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宏观调控、市场机制、危机处理、国际金融、社会管理、传媒应对等知识的培训,切实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教务处、八部二所、进修培训部)
3、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组织管理。坚持案例式、研讨式、互动式、体验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重点抓好以项目负责制为依托的模块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努力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认真开展远程教学,继续坚持外请报告制度,精心组织“学员论坛”,进一步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扎实推进教学相长和教学互动,切实增强教学的鲜活性,提高学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教学管理,扎实推进教学组织的项目制和招标制,坚持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和学员学习考核
制度,加强和改进教学质量评估制度;积极推进自主选学工作,进一步增强党校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教务处、八部二所、进修培训部)
4、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结合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学、中共党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行政管理7个学科专业建设;适应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需要,组织编写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甘肃特点、适用全省各级党校教学需要的教材。(教务处、科研处、八部二所、研究生部、函授学院、图书馆)
5、坚持从严治校方针,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引导全校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进一步把党校姓党的要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党校系统学员管理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果,全面加强对学员的管理;加强学风、校风、教风建设,进一步把“科学探索无禁区,党校讲坛有纪律”的要求落到实处。(教务处、八部二所、进修培训部、研究生部、函授学院)
6、认真抓好学历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按照控制规模、严格管理、保证质量的要求,认真抓好在职研究生教育工作;继续做好与兰州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积极稳妥地做好过渡期的函授教育工作。(研究生部、函授学院)
7、扎实推进理论研究和创新,进一步发挥思想库作用。紧紧围绕中央、省委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特别要组织精干力量,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的研究;充分发挥党校系统的整体优势和科研资源的优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行上下结合、教师学员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紧紧围绕推动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重点研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以及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力争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决策参考价值的科研、咨询和论证成果,使党校科研更好地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科研处、八部二所、图书馆)
8、始终坚持科研抓项目不动摇。按照项目带动、内涵发展、形成特色、多出精品的要求,认真抓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社科规划项目、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的项目、为课堂教学服务的项目、为基层和企事业单位服务的项目。重点抓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社科规划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努力提高科研项目的中标率和结项率。(科研处、八部二所、图书馆)
9、广泛开展理论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会议精神,举办系列研讨活动;召开全省党校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九次理论研讨会暨全省党校系统优秀科研成果奖和优秀科研工作组织奖表彰会;精心组织好全国党校系统第八届优秀科研成果评奖、省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全省党校系统第七次优秀科研成果评奖和我校第十四次优秀科研成果评奖工作。(科研处、八部二所、图书馆)
10、坚持正确方向,活跃学术思想,提高报刊质量。认真办好《甘肃党校报》、《甘肃理论学刊》、《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研究报告》、《报告选》、《教学参考》、《甘肃省情》和《党校教育动态》等报刊,多发表高质量、有重要社会影响的科研成果,充分发挥一报六刊理论宣传和科研平台的阵地作用。(办公室、科研处、教务处、八部二所、图书馆)
11、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切实加强人才工作和队伍建设。继续实施用好现有人才、引进高层人才、稳定拔尖人才、培养后备人才的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把优秀人才吸引和集聚到党校事业中来;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中青年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为重点,加强对现有人员的教育培养和使用提高;加强和规范中青年教师挂职锻炼工作,进一步提高教研人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做好竞争上岗和轮岗工作;认真做好事业单位首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确保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健康有序运行;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理念,调整、充实兼职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组织人事处、教务处)
12、继续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现代化办学水平。按照突出使用、讲求实效的原则,围绕教学科研的需要,不断丰富网络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校园网站建设,优化网络安全和管理,完善网络应用平台,不断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抓好视频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校园网特色资源,努力为教职员工提供内容丰富的网络服务;以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图书信息资源的利用率;积极推进全省VPN专网建设,着力构建全省党校系统教研成果和文献情报资料等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网络体系。(网络中心、图书馆)
13、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为全校各项工作做好经费保障。强化核算,细化管理,多渠道开辟财源;按照保证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管好用好各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创新管理体制,强化预算管理,加强审计监督,全面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计财处)
14、抓好“一个规划、五项工程”,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在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制定《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校园建设规划》。按照确保质量、确保进度和“好、快、省、廉”的要求,抓好“五项基本建设工程”。要强化管理,完善措施,确保体育馆建设工程和西
二、西三楼改扩建工程秋季学期投入使用;认真做好东
二、东三楼改扩建工程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争取第二季度开工,年底主体封顶。(体育馆建设领导小组、危旧校舍改扩建领导小组、总务处)
15、深化后勤改革,努力提高后勤管理和服务水平。按照管理科学化和服务规范化的要求,围绕“发展、服务”主题,以创收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盘活校产资源,努力拓宽创收渠道;加强管理,细化标准,狠抓落实,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继续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工作,认真做好治安保卫、食品卫生等方面的工作,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校园;制定《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编外人员管理办法》,切实加强临时用工人员的管理。(后勤服务中心、总务处、组织人事处)
16、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加强机关党的建设。继续抓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理论学习,认真抓好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会议精神的学习;按照带头学习、当好表率,学在前、用在前的要求,重点抓好校委中
心学习组和副处、副教授以上人员的学习,努力使各级领导干部成为学习型领导干部,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深入开展“双优一文明”创建活动,认真做好先进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文明处(科)室的评选表彰工作;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弘扬正气,凝聚人心,努力形成聚精会神办党校、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机关党委、工会、体育教研室)
17、认真做好离退休职工工作。按照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的要求,进一步把中央、省委关于老干部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规律和方法,不断提高老干部服务工作水平。(离退休职工处、组织人事处、机关党委)、加强业务指导和工作联系,形成上下互动、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继续抓好全省党校系统贯彻落实《党校工作条例》和省委《实施意见》的督促检查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贯彻落实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宏观上提出业务指导的意见;认真搞好甘肃省党校系统教师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换届工作和全省党校系统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扎实做好全省党校系统优秀教师评选工作,适时组织召开全省党校系统教学经验交流暨优秀教学奖表彰会。(党校工作处)
第二篇: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2011年春季主体班次“菜单化”选学专题设置
(一)上课时间:3月29日
1、当代中国改革的历史比较与前景研究(甘肃省委党校副校长王福生)
2、文化资源富足与文化产业滞后的困境解读(文史教研部教授杨光祖)
3、侵权责任法解读(法学教研部副教授何志春)
4、网络发展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问题研究(政治学教研部讲师李龙江)
5、美与美的欣赏(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武劼)
(二)上课时间:4月12日
1、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化建设(哲学教研部副教授成兆文)
2、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开发(工商管理教研部教授/副教授鲜静林/陈治华)
3、加快发展甘肃现代化服务业(工商管理教研部副教授丁国安)
4、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张秀英)
5、公共部门组织文化的构建(工商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张建晖)
(三)上课时间:4月26日
1、扩大消费需求的财税政策选择(工商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刘金玲)
2、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历史考察与规律认识(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王锐)
3、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防控和化解(工商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朱占荣)
4、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法学教研部副教授卫霞)
5、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法律规制及司法实务(法学教研部副教授王建平)
(四)上课时间:5月10日
1、领导干部法治理念与法律思维(法学教研部副教授张佺仁)
2、甘肃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的“生态化”战略研究(文史教研部副教授雒庆骄)
3、“钓鱼”执法拷问中国依法行政(法学教研部副教授陶清德)
4、行政文明与地方政府行政文明建设(工商管理教研部副教授王旻)
5、电子政务与信息安全(网络中心副教授张诤)
(五)上课时间:5月17日
1、城市房屋拆迁法律问题研究(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白旭川)
2、中国安全生产及其法律规制——以山西溃坝事件为例(法学教研部副教授徐世平)
3、张国焘“南下”错误性质研究(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马雅伦)
4、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干预(哲学教研部副教授闫晓勇)
5、甘肃生态补偿模式研究(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王文行)
第三篇:中共甘肃省委党校主体班次结业论文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主体班次
结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试论构建和谐农村与加强基层
组织建设的关系
班 次:乡镇党委书记班二班
学员姓名:陈 吉平
2007年5月21日
试论构建和谐农村与加强基层组织
建设的关系
摘要: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构建和谐农村的主体力量,承担着构建和谐农村的重大责任。构建和谐农村,必须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在首位;农村基层党组织也必须适应自身所处的环境、担负的任务、工作的条件以及自身状况发生的重大变化,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农村,加强自身建设。和谐农村的基本内涵,为新时期加强农村党基层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出了能力要求,即要提高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提高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提高统领农村思想文化的能力。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即以构建和谐农村为总目标,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服务人民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核心,以加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和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为重点,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着力点,即建强班子、带好队伍,优化环境、完善服务,完善制度、化解矛盾,不断开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
试论构建和谐农村与加强基层组织
建设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针对我国既面临“发展机遇期”又面临“矛盾凸显期”的新情况,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大问题,构建和谐农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构建和谐农村的主体力量,承担着构建和谐农村的重大责任。因此,构建和谐农村,必须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在首位;农村基层党组织也必须适应自身所处的环境、担负的任务、工作的条件以及自身状况发生的重大变化,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农村,加强自身建设。
一、构建和谐农村,是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使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在认识上的深化。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显示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和实践创新的非凡魄力。构建和谐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三农” 3 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中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兴旺、农业发达、农民富裕了,才能兴国、强国、安天下,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只有充分调动包括九亿农民在内的全体人民的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活力,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逐步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只有广大农民参与发展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才能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基层的战斗堡垒,是党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在农村全部执政实践的直接组织者,是推进农村事业发展的载体和依托。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终都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去贯彻落实。构建和谐农村,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统筹发展的大格局中,千方百计搞好农村的经济建设,全心全意带领农民群众往全面小康的路上奔、往和谐社会的路上奔。只有这样,农村基层党组织才能不断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吸引力,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贴心人,广大农村才能建设得更加美好。因此,构建和谐农村,是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使命,同时也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为进一步丰富工作内涵、增强工作能力、拓展工作领域、提高工作水平、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还应该看到,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压力共生。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形式和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社会改革的新变化,工作方式、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改革,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 4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深刻认识构建和谐农村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在构建和谐农村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特别是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开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
二、构建和谐农村,为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
和谐农村是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发展的综合反映,是农业、农村及农民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表现。胡锦涛总书记阐述和谐社会的内涵时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既为我们揭示了和谐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的基本内涵,刻画了新型社会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也为我们指明了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方向。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对农村基层组织提出了更高要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从“集体人”转变为“社会人”,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主体;农业产业链条向深度延伸,传统生产型农民向农业加工、销售、服务等市场开拓型农民转换,外出务工农民也相应增多,农民经济行为趋于独立性和多元化。引导农民发展致富,提高群众的认同度,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真抓实干,以一流的发展业绩取信于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性要求整体联动形成合力。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制约农村和谐的重要瓶颈。农村税费改革后,“三提五统”及农业税全面取消,农村社会公益性事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经费投入难度增大。因此,农村 5 基层组织要善于调动村民的自主性,协调农村各类力量,积极争取社会各方的支持和配合,整体联动,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优农村经济发展环境。
构建和谐发展的新农村,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切实提高三种能力。一是提高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农村发展缓慢导致落后、农民个体差异导致贫富不均是当前农村不和谐的主要体现。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夯实物质基础是建设和谐农村的关键。二是提高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农村基层干部必须转换角色,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切实把属于村民自治范围的事项交给村民自己去处理,把人民当家作主与坚持党的领导有机统一起来。三是提高统领农村思想文化的能力。农村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团结农民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是构建和谐农村的精神动力。农村党员干部必须及时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送给农民,如实将世情、国情、县情、乡情告知农民,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搭建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善于运用政策宣传、思想引导、法制教育、典型示范来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创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
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农村为总目标,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服务人民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核心,以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为抓手,以加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和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为重点,理顺农村“两委”及其与其他组织的关系,稳定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畅通农民群众表达心声的渠道,建立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可支配的实力,加强村组织 6 阵地建设,办好农村各项公益事业,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三、构建和谐农村,是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核心 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农村这个核心,努力为扎实构建和谐农村提供重要保证。
(一)建强班子、带好队伍,这是构建和谐农村的关键环节。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构建和谐农村的关键。要按照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原则选配乡镇党委领导班子,特别是选准配强乡镇党委书记。要把乡镇党委抓村级班子建设作为评价乡镇党委工作的重要依据,作为考核乡镇党委书记的重要内容。要切实加强农村“两委”班子建设。按照坚持党的领导、实事求是、群众公认、依法照章办事的原则和有政治头脑、有经济意识、有办事能力、有创造精神的标准选拔农村党组织书记。要努力提高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加大干部培训和学历教育工作力度,重点抓好新任农村干部和后进村干部的培训,抓好农村基层干部的任职资格、专业素质和实用技术培训。要注重把农村致富能手培养成入党积极分子、把优秀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农民致富带头人、把优秀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注重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弘扬带头奉献的精神。通过建立链条式递进培养机制,逐步解决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
(二)优化环境、完善服务,这是构建和谐农村的必要条件。构建和谐农村,要靠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完善服务体系,不断为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优化环境、创造条件。一是加强农村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认真解决农村生产经营中农资供应、技术信息、资金资本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目前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就业难、就医难、7 子女上学难、贫困户脱贫难等问题和现象,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帮扶救助和保障机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普及法律知识,坚持依法治村,建立以群防群治为基础、以农村民兵队伍为依托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和灵敏的预警机制、处警机制,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维护农村稳定发展的能力。二是加强农村资源配置体系建设。有效配置整合农村以土地、农机生产为主的生产资料资源,以医疗卫生机构、教育机构为主的社会事业资源,以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劳动力为主的人力资源,解决资源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的问题。通过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实现城乡社会事业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鼓励和引导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城镇居民到农村任职和创业,促进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通过政策扶持,帮助广大农民分享整个社会事业资源等等。三是加强农村事务管理体系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得到了长足发展,走出了一条在党的领导下由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事务,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新路子。对于各地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能视而不见,要及时研究分析,切实加强指导。
(三)完善制度、化解矛盾,这是构建和谐农村的根本保障。建立以探索党组织设置新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机制,着力解决发展体制落后的问题。对规模大、会员多、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合作经济组织或协会,支持农村党组织建立“支部+协会”的工作模式,积极探索“经济组织联合建协会、协会联合建商会,建立跨行政村基层党组织”的党组织设置新方式和经济运行新模式,从而把乡村党组织在 8 农村经济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由直接决策变为出谋划策,由直接指挥变为引导服务,由直接创办经济实体变为创造生产发展条件和环境,实现农村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的有机结合。建立以落实为民办实事为主要内容的承诺机制,着力解决社会矛盾化解不力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各种利益关系重新进行调整,农村在发展中呈现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复杂多样,处理难度较大。这些问题不重视、不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实践证明,乡村党组织大力实施办实事承诺制,是不断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和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号召力的重要措施,是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的有效办法。因此,广大乡村党组织每年要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广泛征求意见,把群众急、难、盼、怨,关系农村经济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收集上来,认真梳理汇总,把大多数群众要求办理的事情整理出来,建立承诺实事办理台账,并在乡村公开栏公开承诺事项、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等内容,诚心实意地接受广大党员群众监督,以干事、开明、廉洁的作风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建立和推行以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村党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和民主监督程序化为主要内容的“一制三化”工作机制,这是正确处理农村“两委”关系、巩固村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地位的有效制度保障,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系统工程。
第四篇: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英语2007
政治理论2007
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2007——2008 党的建设理论2006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2007——2008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2008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200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07——2008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2007——2008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2006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06——2008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2007——2008 西方哲学2007——2008 中西哲学史2006
政治经济学原理2007
政治经济学2008
政治学2007——2008
中共党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006
第五篇: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2001(有答案)
邓小平理论2000——2002(均有答案)
国家公务员制度2002(有答案)
国民经济管理2000——2001(均有答案)
国民经济管理学2002(有答案)
简明外国经济管理思想史2000——2001(均有答案)经济学说史2000——2002(均有答案)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2000(有答案)
科学社会主义原著2000(有答案)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经典著作2001(有答案)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2001(有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时事政策2001(有答案)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时事政策2002(有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2002(有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01——2002(均有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2001(有答案)
民法与民事诉讼法2002(有答案)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2002(有答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2000——2002(均有答案)外国经济管理思想史2002(有答案)
刑法与刑事诉讼法2002(有答案)
行政管理学2000——2001(均有答案)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2000(有答案)
政治经济学原理(资本主义部分)2001——2002(均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