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

时间:2019-05-12 16:4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

第一篇: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

【热点背景材料】

2005 年 10 月 8 日~11 日 ,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研究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 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若干重大举措。

●全会提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全会提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 , 实现 2010 年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番。

●全会提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推进改革 , 着力提高对外开放 水平;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全会提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 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1.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五中全会强调 , 要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 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2.“ 三个代表 ” 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 也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五中全会所提出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 都是 “ 三个代 表 ” 重要思想的体现。

3.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 是社会主义事业的脊梁和中流砥柱。五中全会强调 , 实现 “ 十一 五 ” 规划目标 , 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五中全会强调 ,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 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5.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五中全会认为 , 改革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 , 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 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 , 我们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 , 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6.我们要在本世纪头 20 年 , 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五中全会提出了 “ 十一五 ”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 完成这些目标的过程 , 也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

7.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五中全会要求 ,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 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举措。

8.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五中全会认为 , 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 , 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 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9.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五中全会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 强调科学技术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 , 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命题趋势预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 十一 五 ” 规划描绘了我国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 因此该热点必定是 2006 年高考的重大时政热点。该热点可以命题的角度很多 ,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党的基本路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等等 , 都可以是该热点的命题角度。

【典型例题解析】

材料:在 2004 年 3 月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主 , 胡锦涛总书记全面阐释了坚持以人为本 ,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全面发展 , 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 ,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 保证一代接一代地 , 永续发展。

请联系我国国情 , 运用所学知识 , 谈谈你对全面发展或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

解析: 该题考查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理解。材料已经提供了答题方向 , 应该注意结合材料来回答。在理解全面发展的内涵时 , 一要运用课本所学知识 , 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因解释清楚;二要准确揭示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在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时 , 一要结合我国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 二要阐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三要说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答案:(1)对全面发展内涵的理解: ①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才能解决我国的主要矛盾 , 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②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经济建设是政治、文化建设的基础;政治建设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政策和法律保障; 文化建设为经济、政治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 ①我国人口众多 , 资源相对短缺 , 环境问题突出 , 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②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口过多、经济发展路子不对 , 就会超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 造成资源过多消耗和环境的破坏;而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破坏 , 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危害人类生存。因此 , 只有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相互适应 , 才能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生存和发展的要求 , 又保证子孙后代持续发展。③坚持可持续发展 , 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 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 , 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相关能力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五中全会指出 , 制定 “ 十一五 ” 规划 , 要以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指导。这是因为()

①它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②它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③它是由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④ 它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强大思想武器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2.五中全会要求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是因为对外开放是()

①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②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基本尺度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④我国的立国之本、政治保证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3.五中全会强调 , 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 , 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可见 , 我国()

①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② 必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③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④ 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4.五中全会强调 , 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①是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②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③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客观要求④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五中全会要求 , 要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B.B.崇尚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C.有法可依 , 有法必依 , 执法必严 , 违法必究

D.D.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二、简答题

6.五中全会要求 , 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 , 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1)请你列举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 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不少于三条)

(2)党要求 “ 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这表明了什么 ?

三、辨析题

7.有人认为 , 只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 就能完成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 务。

请你辨析这个观点。

四、论述题

8.材料 : 五中全会指出 , 制定“ 十一五 ” 规划 ,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指导 ,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 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 坚持以人为本 , 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把经济社会的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阅读上述材料 , 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列举一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事例 , 并简要分析。

(2)请列举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不符合甚至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做法或问题。(不少于三个)

(3)请你就当地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几点建议。(不少于三点)

五、实践与探究题

9.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 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 认真解决 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1)要完成上述任务 , 我国必须坚持哪些基本国策和战略 ?

(2)请你写一则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宣传标语。

(3)你准备以怎样的实际行动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奋斗 ?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A 4.C 5.D

二、简答题

6.(1)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社会公平问题;文化产品问题; 医疗卫生问题; 计划生育问题;安全生产问题 ; 社会治安问题等。

(2 〉①表明了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 而且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②表明了党坚持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 ,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③表明了党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④表明了党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三、辨析题

7.这个观点是片面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需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 但这绝不仅仅意味着加快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 , 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 , 也要加速发展 , 城乡差距也要逐步得到缩小 , 农村面貌也应发生历史性巨变。

四、论述题。提示:(1)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例:①保护环境方面的事例 ,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②关心群众利益方面的事例 ,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③ “ 三个文明 ” 一齐抓方面的事例 , 符合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④重视 “ 三农 ” 问题方面的事例 , 符合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等。

(2)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做法:重复建设 , 浪费资源 , 环境污染;产品科技含量低; 忽视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不平衡 , 农民增收缓慢等。

(3)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建议:①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坚持 “ 三 个文明 ” 协调发展。③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④促进农民增收。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⑥坚持改革开放。⑦坚持以人为本等。

五、实践与探究题

9.(1)保护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 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 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人人有责; 爱情资源 , 保护环境 , 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3)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等。

第二篇:十六届五中全会(推荐)

十六届五中全会:谋划关键时期的宏伟发展蓝图

十六届五中全会举世瞩目,“十一五”规划举国关注。这次五年规划,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立足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一部新近问世的《中国公众对编制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议书》,体现了中国公众对“十一五”规划的热烈关注。412万中国公众为“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一个个真知灼见,相继被吸纳到“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之中。

这是一个社会公众如此广泛参与的五年规划,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精心运筹、构思慎密、集思广益的五年规划。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五年计划相比,“十一五”规划坚持发展的主线一脉相承,以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贯穿始终。中共中央政治局今年7月25日和9月29日相继召开的两次会议强调,制定“十一五”规划,做好“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会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坚持“六个必须”,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从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可以看出,未来的“十一五”规划将贯彻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统筹协调这一主线,把推进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区域经济发展、政府自身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纳入到发展规划之中。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谋划未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举措,必须把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基本出发点。应当看到,今后五年,既是我们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也是我们必须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的“矛盾凸显期”。我们既处在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更高起点上,也面临比过去任何一个五年计划更严峻的挑战。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体制根源日益显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差距明显,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既耽误不得,更失误不起。克服这些矛盾和困难,在“十一五”期间赢得经济社会既快又好的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科学发展观贯彻于“十一五”规划之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着力自主创新: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支撑点当今世界,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企业的竞争,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较量,日益集中地表现在科技竞争方面。对此我们别无选择,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大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仍主要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赢得竞争优势,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有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75%靠技术进步,25%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投入,而我国的情况恰好相反。我国主要行业的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基本依赖进口。这种状况如不改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就会严重掣肘我国经济的发展。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洞察科技自主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2004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自主创新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的重要论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胡锦涛再次提出“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今年7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又强调,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完善体制机制:以改革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丰功伟绩;“十一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冲破前进中的各种阻碍,推动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地发展,仍要靠锐意改革创新提供强大动力。

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突破。国有企业、垄断行业、金融、财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体制性障碍,仍制约着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十一五”期间在这些关键领域改革要有新突破,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建立起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建立起有利于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

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改革重点。应从政府改革入手,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使政府真正承担起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职能。

改革取向要体现以人为本。应该更加关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大力推进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医疗卫生和教育制度等的改革,让改革发展惠及全体人民。

今年以来,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的推出,显示出中央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努力和决心。党中央、国务院抓住经济形势较好、各方面改革意识增强的有利时机,着力推进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全局工作,奠定了下一步改革的坚实基础。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90年代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次大的改革促进了生产力两次大飞跃,那么,“十一五”期间改革创新必将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促进社会和谐: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境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项意义重大的战略举措。今年7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为中国经济社会树立了更高境界的发展目标,也极大地丰富了“十一五”规划的内涵。

要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十一五”期间,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城市化,转移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提高农业的集约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规划建设好农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城乡同步发展。

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节约清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建设项目,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要更加注重人民生活和群众利益问题。努力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下大力气解决百姓关心的上学难、看病难、环境污染、食品不安全等问题,妥善处理征地、拆迁、拖欠、改制等涉及的各种利益关系。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鼓励企业尽可能多地增加就业岗位;分配是民心所系,要下大力气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做好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工作;公共服务特别是社会保障是民安所在,要进一步解决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社会群体享有公共服务差别大的问题。

意义深远的“十一五”规划,将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的最新体现。

承载人民愿望,凝聚全党智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为关键时期的中国再绘宏伟蓝图。登高望远,脚踏实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必将引领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再创辉煌。

第三篇:按照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设想(范文)

按照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设想,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非常宏观和原则的要求。最根本、最首要的问题是目标和路径问题。究竟什么是新农村,新农村什么样,新农村的目标是什么,通过什么路径走向目标?

一、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路径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来理解,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是“减少农村,减少农民”。从资源基础和产业选择的角度分析,这个系统的经济逻辑及循环机理可以概括为“三化”:一个是“异化”,即城市化,农村变成城市;一个是“进化”,即农业现代化,传统的小农业变成现代化大农业;一个是“退化”,即生态与环保化,“什么也干不成”就归于环境保护,搞生态环保产业。

——传统农业的“进化”。资源条件好的地方改造、提升为现代化的大农业生产,现代化农业首先是规模化农业,规模化农业首先是特色农业。“宜瓜种瓜,宜豆种豆”,如山东寿光的蔬菜、北京郊区的西瓜水果、东北的粮食等等,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农业现代化过程是一个“技术排挤农民”的过程,置换出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

——传统农业的“退化”。很多地方资源条件不好,甚至没有任何资源,不适宜继续进行农业生产,不适宜人居;有一些地方虽然有资源,但出于生态环境保护等考虑,也不适宜继续农业生产,如青海西藏的“三江源”地区。这些地方的原有农业人口要逐渐大部分退出或全部退出,退耕还林、还草等等。这个过程可称为“资源排挤农民”的过程。这些人口当然也要进入城市。

——农业产业的“异化”。城市要接纳“技术排挤”和“资源排挤”出来的剩余人口,为现有农业的“进化”和“退化”提供转移空间。这就“逼迫”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城市的接纳能力。城市哪里来?哪里有那么多的城市接纳这么多的剩余人口?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城市扩容比新建成本要低得多,但扩容也有它的经济限度。所以“扩容”和“新建”都是需要的,要“两条腿走路”。“新建”要通过非农产业带动,农业变成工业、服务业。当然依据也是区域的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

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与政策选择

有了这样的一个系统框架,“旧农村”→“新农村”的目标、路径就清晰凸现出来,战略与政策选择就有了明确的针对性。那就是,针对不同的资源状况和产业前途,要么搞城市化;要么搞特色农业、规模农业、现代农业;要么搞生态和环保,包括生态旅游。城市化需要什么样的政策,现代农业需要什么样的政策,归于生态与环境保护需要什么样的政策,要“对症下药”。

1.关于城市化的政策选择

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一体两翼”。没有新城市就没有新农村。城市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条归宿和“进路”要解决的问题是,接纳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技术排挤”和“资源排挤”出来的农村剩余人口。以此反思我们现在的很多制度和政策,恰恰相反,城市不仅没有很好地接纳和吸收这些剩余人口,而是排挤农民进城。所谓的城乡分治、二元结构,说到底是“制度排挤农民”。农民工问题是“三个排挤”的集中表现。

城乡统筹发展,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工业带动农业,首要的涵义是,拆除“制度排挤农民”的藩篱,疏通阻止农民进城的制度通道。包括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等等,这是一个盘根错节的制度系统,背后最核心的是户口制度,其他所有制度对城乡所规定的不同“待遇”都是以户口为纲领的。解决户口制度问题,如果不能一下子完全放开,那么也要逐渐放松,由“硬约束→软约束→无约束”,最终彻底取消。但这个过程不能过长,应尽量缩短。这样看,新农村建设的“战场”不只是在农村,至少有相当的分量、相当一段时间是在城市。应该有规划、有系统地调整接纳农民进城的政策。

(1)规划进城人口(主要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尽快建立起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十五”计划期间,整个政府财力翻了三番。同时,通过征购土地获得的巨额收入只用于城市而没有用于农民,农民理应得到的收益没有得到,要从中拿出一部分来用于安排农民的社会保障,这是对农民土地补偿的一个核心问题。

(2)提供廉租房和低价商品房。住房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物,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的最大问题是根本上没有建立起一个结构健全、功能层次分明的住房保障体系。廉租房严重不足;经济适用房变味;高档住宅、别墅泛滥成灾。应该进行做根本性的结构调整,目标是:以廉租房、低档商品房为主体,占有足够的比例,保证包括进城农民在内的所有人都有房住;高档商品住房、别墅必须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做这个工作不存在资源和财力约束,但利益格局调整存在巨大阻力,不容低估。

(3)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医疗问题与住房问题极大地相似。急需解决长期以来的泛市场化问题,政府有责任建立起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平价医院和社区医院,与完全市场化的医院区别开来,保证所有的人都看得起病。对医院、医疗市场秩序的维护和监管是政府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4)提供义务教育。如何解决进城农民子女入学问题对政府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中央政府和当地的城市政府应该协调共同解决。应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规划学校建设和调剂;当地公立学校应竭尽全力接纳农民工子女,与城里孩子平等对待;公立学校不足应允许在城市里专门解决农民工子女基本教育的民办学校存在,并给予补贴,提供场地,给予指导和支持,不能动辄关闭。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全国一盘棋”。

(5)中等城市扩容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选择。城市化是一个梯度推移的进程:农村——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从全局看,中等城市积聚了相当的要素资源,具有一定的辐射力、吸纳力,可以把农村和特大、大城市这两端的剩余要素组合起来。因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重点放在中等城市,以更多地吸收农村转移人口。

2.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政策选择

现代化就是消灭小农经济。有小农经济的地方就没有现代化,小农经济没有未来。这是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基本问题。改造传统农业必须具备制度、技术、资本和教育等几个基本要素。就我们目前的情况看,涉及到几个关键性的制度变革。

(1)土地流转至关重要。在“家庭承包制”这种土地使用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化农业存在尖锐矛盾和冲突。土地得不到集中,农业就不能规模化,农民的收入也就无法提高。真正解决问题还得靠城市化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个是放开户口,让农民成为城市人口,不回农村了;一个是要么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可以跨地区转移的社会保障,农民可以随身带走,回农村时即使没有了土地也能有生活保障。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打工农民真正放弃土地,使土地向少数农户转移,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

(2)企业化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方向。农业规模经营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上面说的土地集约化,另一个是农民组织化。如何提高农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要总结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就建立起来一直到今天还持续存在的供销合作社,早已经不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市场经济中通行的“合作组织”,应该是企业性质的公司。专业化农业经营活动需要由相应规模的农工商联合企业经营和管理。这一方面要靠农民自己的创造,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政策调整。

(3)投入新的生产要素需要政府强力支持。农业技术进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替代劳动为主的机械技术,一种是以替代土地为主的生物技术。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提供体制激励、建立农业研究机构、新产品投入、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教育投资等等。这些要素的提供很难由企业承担,经常需要由非营利机构来开辟道路,需要政府来做工作,包括宣传、信息发布、试验推广、实际指导、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

(4)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几个重点。第一,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的地方,尤其要重视现代农业需要的农业技术教育,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专业化的新型农民。第二,“硬”基础设施建设中,交通是当务之急;信息化建设很紧迫;物流设施不可或缺,政府应负起责任。第三,“软”基础设施同样重要,甚至在某些地方更加重要,如,担保组织、仲裁组织、科技服务系统、市场秩序等,问题是很多农村成为假冒伪劣、城市积压商品的倾销市场,应该大力整顿。

3.关于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政策选择

目前的“旧农村”中有相当一部分地方,从产业发展的趋势看主要功能要归于生态环保产业,包括生态环境的维护、中草药材、旅游以及手工艺品等等。从长远看这些区域的居民应该是逐渐减少,一些地方的村落要逐渐地“自然”消亡,一些地方成为生态旅游区。事实上目前这些地方已经有很多“空壳村”。

对于这些地区,政策的核心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口迁移。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区别对待。对于水利、生态环境、邮政等需要普遍铺开,但对于公路、电网、自来水、电话、电视等设施是不是需要“村村通”就值得斟酌、需要选择。比如交通建设,很多地方没有必要搞“硬化”、搞柏油路,搞也要少搞,沙土路就可以了,过去很多乡村沙土公路“道班”维护得很好,成本低,“不耽误走道儿”。如果非要搞成柏油路、水泥路,贻患莫大焉。不仅初始投资昂贵,而且如果没有后续的养路费及其机制,两年以后就会破烂不堪,一场大水就可能冲垮,水泥、沥青就会成为破坏环境的现代垃圾。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无为而治”是最好的办法,好过盲目建设。从人口迁移的角度看,不适宜人居和要归于环境保护的地方,要鼓励居民迁移,减轻环境压力。但是“强制性搬迁”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困难的,成本极高,不到迫不得已而不为。因此“渐进性移民”就是一个理性选择,也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渐进性移民”需要多种政策共同作用,包括“无为而治”,通过人为的环境差异拉动移民。如果无选择地搞“村村通”,给出的政策信号就是鼓励在这里长期定居,事实上基础条件改善以后就更加“安土重迁”了,一旦到居民最终迁出以后剩下的就是一堆垃圾。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得不偿失。

越是资源贫瘠、越是贫困的地方,政府越要加大教育投入。在这些地方教育肩负着扶贫和移民的功能。职业技术教育尤其要有针对性。将来要归于环境保护的地方,要通过教育使劳动力能够进入城镇谋生;剩下的一部分要搞生态和环境保护的教育,留下来搞生态环境建设。在资源贫瘠的地方,移民扶贫、教育扶贫要优于开发扶贫。所以还要考虑制定差别政策,城市接纳农村转移人口要适当优先安排这些地区的人口。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最后要特别强调几个观点:第一,城市化水平至少要达到70%,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才可能全部为城市吸纳,我们所设想的新农村目标才有可能实现,这大约需要20—30年的时间,不能搞“大跃进”。第二,新农村建设首要的要求是“生产发展”,没有“生产发展”其他都谈不上。第三,“城乡统筹”要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但核心是两个:一个是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一个是城乡均等化的义务教育。第四,适应新农村建设,必须调整政府尤其是县、乡政府的现有职能,由为城市服务转移到为农村服务上来。

第四篇:共青团十六届五中全会

陆昊强调:以纪念建团90周年为契机,系统总结和梳理共青团事业发展的经验和规律,认真思考和把握新时期共青团建设和工作的前进方向,坚定信心,保持清醒,加倍努力,以优良的工作业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中国青年网1月11日讯(记者张婷)共青团十六届五中全会1月9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全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贯彻党中央书记处在专题听取共青团工作汇报时的重要指示和王兆国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了2011年全团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对2012年的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

会议指出,2012年全团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书记处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广大青少年,继续狠抓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创新,不断提高做好新形势下党的青年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会议强调,今年全团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在组织青年方面,坚持狠抓基层不动摇,进一步扩大基层团组织对青年的有效覆盖、提升基层工作活力。一是加强层级化组织载体建设,在巩固县级团组织的同时着力推进乡镇街道一级团组织建设。努力为各乡镇、街道团组织提供每年2万元的资金支持;对乡镇、街道团的工作内容梳理形成工作菜单供基层选择和推广;加强乡镇、街道各类兼职团干部队伍建设。二是积极推进非层级化组织载体建设,进一步减少团建空白点。继续巩固流动青年驻外团组织建设;推进非公企业团建,增强非公企业团组织的活力;大力加强青年自组织、青年兴趣组织、农村青年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兴领域团建工作,充分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三是继续大力支持基层。团中央继续以每个县不低于3万元的标准支持中西部地区县级团委。选派第二批2000多名高校团干部到县级团委挂职工作。再用两年时间开展第二轮选派地市级以上团的领导干部到县级团委驻点工作,今年派出700人。继续安排青年志愿者到中西部地区县级团委工作。组织高校专业资源特别是涉农科技资源,支持乡镇一级团组织开展工作。四是继续加强中学共青团、少先队的工作和建设。推动《关于加强中学共青团工作的意见》的贯彻落实;定期培训中学团干部;将各地“点”上经验向“面”上推广。深化“红领巾心向党”主题教育,加强少先队学科建设,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进程。

在引导青年方面,以迎接党的十八大为契机,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少年,努力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一是在广大青少年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推进“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坚定广大青少年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做好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建好用好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深入推进分类引导青年工作在基层不断深化。二是帮助青少年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奋斗精神。广泛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深化形势政策教育;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深化“民族团结代代传”活动。重点开展“劳动·创造·奋斗”青少年励志教育活动,激励引导广大青少年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立足本职,积极进取。三是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深入开展青少年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宣传各类特别是青少年身边的先进典

型。积极探索引导青少年爱人民、爱中华民族、形成基本道德品格、增强法制意识的有效路径和载体。四是积极运用新媒体和文化艺术载体开展引导工作。办好中国未成年人专属网站“未来网”、中国青年网,运用微博、联合青少年大量聚集的社会网站开展引导和服务青少年的工作。推动基层团组织运用新媒体手段,广泛建设直接面向本地、本单位青年的小型化、分散化、社区化新媒体工作平台。深入总结推广全团运用新媒体、文化产品创新引导工作的成果和做法经验。

第五篇:十六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工作,到五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思路和举措……回顾这一发展轨迹,人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在不断深化,和谐社会建设这个宏大命题,已逐步从初步破题进入操作、实践的新阶段。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五中全会从这6个方面,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全面规划。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基于对国情、民情的深刻洞察而作出的重大部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在达到新的高度。

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推进器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五中全会公报关于自主创新的叙述,让人印象深刻。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有一种现象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几乎所有药物专利均为发达国家拥有;DVD行业,大批企业交不起国际专利费而纷纷倒闭;汽车制造领域,真正的国产车仅占10%。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将难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党中央一再强调,必须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对我国来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又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全会明确要求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强调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这使得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更加系统、更加具体。

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工作迈入新境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五中全会公报中的这一表述,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近年来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农民收入徘徊不前、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及时提出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娶放活”的方针,并迅速出台了一系列重农、惠农的政策。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2.5%,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

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指出,我国现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到国民经济全局中统筹安排。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格外引人注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意味着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五中全会突出强调,“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城乡差距有望逐步得到缩小,农村面貌将迎来新一轮的历史性巨变。

改革攻坚: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寻求突破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五中全会的这一科学判断,形象地揭示了历经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关键时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古老的中国注入了强大发展动力。然而,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两年前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十六大精神,作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改革开放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

改革的本质,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农村税费改革、垄断行业改革、股权分置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关键领域的关键改革加速推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也被摆上突出位置……一系列改革举措的相继出台,使得2005年成为“改革攻坚年”。

但“攻坚”还仅仅是开始。从现实看,有些改革进展不快,处于滞后状态;有些改革仍止于表层,整体上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全会号召全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努力从根本上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会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等7个方面,对攻坚阶段的改革作出具体部署。

全会同时强调,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我们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忧患意识: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下载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六届五中全会体会

    十六届五中全会体会弹指之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第一个五年即将过去。“十五”时期的中国,以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全世界的赞叹。“十一五”时期能否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为下一个十......

    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定稿)

    新华网北京10月11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

    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

    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论形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形......

    十六届五中全会学习体会

    五中全会学习体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指导今后......

    十六届五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

    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已经圆满结束,一个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迅速兴起。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我们党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意......

    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

    最近,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十六届五中全会。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

    10月8日到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将......

    十六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一)

    十六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一)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一年多来,中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