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次世代观众的八十年代秀(敢死队2影评)(5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16:57: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献给次世代观众的八十年代秀(敢死队2影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献给次世代观众的八十年代秀(敢死队2影评)》。

第一篇:献给次世代观众的八十年代秀(敢死队2影评)

献给次世代观众的八十年代秀(敢死队2影

评)《敢死队2》比首集又多了几张熟面孔,虽然多年不见,他们脸上的褶子已经不比枪膛里的子弹少,但甫一亮相,还是能引得大批动作影迷欢呼雀跃。观赏该系列电影只需要两样东西,一是肾上腺素,二是怀旧情结。前者是标配,后者属于可选,毕竟今时不同往日,商业片的主流观众群已是90后,多半没有经历过那一波粗糙而原始的银幕暴力熏陶,但若你曾经为这群老家伙的肌肉和枪杆子倾倒过,必能在单纯的视觉轰炸外品出另一份趣味。

说到怀旧,有必要翻翻老账:史泰龙最声名卓著的《洛奇》和《第一滴血》系列横亘八十年代,阿诺凭《野蛮人柯南》和《终结者》奠定银幕形象是八十年代早期,龙格尔和尚格云顿都是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走红,李大侠一鸣惊人的《少林寺》是1981年出品,老布凭《虎胆龙威》蜚声影坛是1988年,而查克诺里斯这位大神,最为世人熟知的也是八十年代一系列突击队动作片,反倒是他在《猛龙过江》被李小龙击败的事迹知者寥寥。

因此,说本片将怀旧坐标定位在八十年代,是一场“硬汉暮年、壮心不已”的八十年代秀,应该错不了。给斯坦森、阿特金斯、海姆斯沃斯等新千年偶像安排吃重戏份,显然是为次世代观众着想。至于余男,看似在一群硬汉中格格不入,但别忘了八十年代动作片通常也少不了女主角,她们要么是《独闯龙潭》的花瓶,要么是《第一喋血2》中的“钢瓶”,而余男兼具两种作用,存在感也不弱,算是物超所值,虽然我对她的外貌并不感冒,但此处得按照老外的审美来评价。

和演员阵容一样,本片在各方面都做了一遍“复古元素+时髦风格”的打磨,确保既充满八十年代情怀,又能叫年轻观众看得激情涌动(敏锐者或许还能看出基情),依笔者看,比第一集做的更到位。首当其冲的是影片的电子游戏基调,当年史泰龙的兰博系列就拍的跟魂斗罗一样,结果被查理希恩在《反斗神鹰》里疯狂戏谑一番,此类片在今天看来当然更“假”。在如今“子弹老打不中主角”会被人吐槽bug的年代,重拾这样的战斗设定很需要勇气,史泰龙聪明的用改变影片基调解决了这个问题:八十年代的动作英雄大都苦大仇深,战斗笼罩在严肃气氛中,而《敢死队2》摆明了是搞笑段子大串烧,还带着一股超级英雄片似的夸张味道,英雄不中弹的硬伤顿时被消解成一种超现实潜规则,再挑剔的观众也会乐呵呵的接受,不会跟它过不去。

说到幽默,阿诺的《独闯龙潭》曾经推出一种“硬汉式残忍幽默”,比如把一个人扔下悬崖后来句双关的“I let him go”,对照本片中敢死队数人把那“还剩一个”的倒霉蛋打成筛子,真是异曲同工。但本片最好笑的地方在于对老片的剥削:阿诺做梦也想不到有人会对他说出“我要终结你”,而他没完没了的“回来”也引起老布的反感,将他“回来”的特权抢走,阿诺恼怒之下用一句“Yippee-ki-yay”回敬——这就是多个老家伙主演的好处,他们可以互换经典台词说着玩嘛。只是很奇怪诺里斯出场时为何响起了《黄金三镖客》的音乐,难道是在预告下一集他将和老牛仔交手吗?嗯,算起年纪来,他俩确实是一辈的。

此类无脑动作片最大的好处是不怕剧透,即使讲述的对象是个剧透恐惧症患者,他也懒

得来捂你的嘴。谁都知道敢死队一定会所向披靡,剿灭恐怖分子、罪恶大亨、外国雇佣兵等一切纸老虎。哪怕你详述谁谁用什么手段与谁谁大战三百回合并灭了他,也丝毫夺不走他的看片乐趣,因为这压根不重要,大家就是要亲眼看到那刀口沾血、枪口喷火的一幕幕,那才是观赏本片时一切满足的来源,唯一的来源。

影片从头到尾洋溢着烟火、废墟和重装甲组成的独特风味,明显是八十年代的印记,但在此基础上,技术方面精良的多。湖面追逐一场,迫击炮发射和落下的轨迹清晰可见,而老片里通常用水下地下埋炸药来混弄;枪支虽多,音效纹丝不乱,没有拿AK枪声给AUG配音之类的低级错误,连不同子弹在不同材质砸出的弹孔大小都相当考究,而不像以前随便弄一排炸点,或干脆冒几个火星了事。

继承八十年代遗风,影片呈现出对肉搏戏的重口爱好。虽然短短九十分钟里炸药用掉好几吨,发射的子弹足能拍十部《黑客帝国》,但热兵器能搞死的无非是杂兵。每逢正反派的关键角色丧命,全都死于冷兵器。考虑到观赏口味的变迁,老老实实的一拳一脚不再吃香,取而代之的是多种样式、多种风格的搏击术并存,最精彩的当属斯坦森的自由搏击对阵阿特金斯的嚣张踢腿,史泰龙的拳击和摔跤死扛老尚的空手道,此外李大侠的锅底神通、斯坦森的飞刀绝技和余男的以柔克刚也各有千秋,即使看多了新动作片也不会嫌闷。比较遗憾的是诺里斯年纪太大,没能展示他闻名全球的round house kick,让老尚这个后辈抢了风头,否则两人来场腿功较量,其标志意义不亚于让泰森和阿里同台较量。

八十年代的动作片基本不涉及宏大叙事,因为这是孤胆英雄片的一个死穴:一旦真发生国家或国际级别的武力威胁,肯定是军队、情报局齐出动,搞到新闻天天关注。只有在政府不方便或无法大张旗鼓的敏感事务,或者英雄的私人恩怨,才能进入“主角孤身涉险”的叙事模式——史泰龙流的前“三滴血”分别为了报仇、救战俘、救上司,阿诺在《独闯龙潭》是为了救女儿,龙格尔的《惩罚者》是个城市义警,而一旦碰上《入侵USA》这样大规模袭击,牛逼如诺里斯也要和军队共进退。即使到了今天,处理恐怖袭击的鲍小强、杰克雷恩们,也得有大部队配合才能完成使命——宏大叙事与“一人军队”本质上是抵触的。乍看起来,《敢死队2》似乎违背了这个原则,硬汉们的对头是抢夺核能物质的恐怖分子,应该足以触动美国政府的大杀器警报,但无奈行动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就被前来复仇的硬汉们一锅端掉,胎死腹中了——相当于007抢先一步挫败了挑起中英战争的阴谋,双方军队就没必要出动了——明显是冷战后时代的叙事策略。史泰龙再一次证明他的编剧能力和他的肌肉一样好使,有大噱头,又巧妙规避了宏大叙事,快刀斩乱麻解决了麻烦。

《敢死队2》既是老硬汉们的集体狂欢,也是新打星们混个眼熟的最佳时机,在一堆皱纹密布的老脸中塞进几张嫩面孔,想不引人注目都难。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场献给次世代观众的八十年代秀,还肩负着提拔新人、传承硬汉精神、振兴动作片的重任。是谁说纯动作片已经没有未来了?吃俺老史一拳!

第二篇:敢死队2影评

影片讲述了美国政府想雇人去南美某个岛上推翻当地的统治,但是却没人敢接受这样的任务,这个任务便落到巴尼•罗斯(史泰龙饰)率领的一支名为“Expendable”职业杀手小组身上。巴尼•罗斯是个没什么可以失去的男人,他深谋远虑却又愤世嫉俗,他唯一信任的伙伴就是他那辆破旧的卡车、水上飞机和他忠诚的小队。他的队员Lee Christmas(杰森•斯坦森 饰)是名SAS成员;Bao Thao(李连杰 饰)是个近身搏斗高手;Hale Caesar(泰瑞•克鲁斯 饰)这个和巴尼•罗斯相熟10年家伙是个远距离武器专家;Toll Road(兰迪•库卓 饰)精通爆炸,并且是团队的智囊团。在当地的联系人——Sandra(吉瑟勒尔•伊迪斯 饰)的帮助下,任务逐渐深入,而小队也明白了他们真正的敌人却是前CIA警探James Monroe……最终,敢死队用“四个半人”打败了几万多雇佣军,征服了一座岛屿。

此片由动作巨星史泰龙自编、自导、自演,《敢死队》除了米基•洛克、史泰龙、李连杰、杰森•斯坦森等几个超有名的主演老爷们之外,最大的惊喜莫过于阿诺德•施瓦辛格的客串。他出现在与“教堂”的对话中,同时在一个镜头中出现的。还有另一个跑龙套的大牌——布鲁斯•威利斯。有好事者统计,这群肌肉大叔的年龄加起来是439岁,平均年龄超过了50岁,其中岁数最大的史泰龙64岁,岁数最小的杰森•斯坦森也有38岁,堪称老男人团。一帮纯爷们拍出的电影,从头劲爆到尾。史泰龙全程曾哥附体,异常勇猛,杀人还是犹如兰波一样切瓜,射击、飞腿、爆破、飞刀、飙车、扒飞机一样不少。看着他满脸皱纹,垂下的大双眼皮配上长睫毛煞是可爱。

再来说说演员吧!

《敢死队》这部影片进一步证明了60多岁的史泰龙,并没有彻底老去,在电影中展现的肌肉和身材依旧拥有一定的号召力,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片中夸张的彩色文身,几乎可以和《越狱》的米帅相媲美。

其实真正的主演就是杰森•斯坦森和史泰龙,别的基本都是绿叶。杰森斯坦森和这些大叔比年轻多了,当然也更有活力了,杀人就用刀啊,就用刀,能不用枪就不用枪,杰森飞刀,例不虚发。

米基•洛克是真老了,肚子圆鼓鼓的。可惜他没什么动作戏,就是个退役的家伙,开了个纹身店作为大本营,外加给其他几个爷们作作心理辅导。

李连杰,一共二十多句台词,台词中心思想“我要涨工资,我个儿小,我能打得过他……”刚开头更是被杜夫•朗格虐的很惨,差点被扔下去。第二场打戏,李连杰和杜夫•朗格单挑,又被杜夫•朗格羞辱了一番“矮子你穿多大号鞋?是不是童鞋?”可惜我们的功夫之王没有像圣斗士一样爆发小宇宙,最后还是差点被干掉。幸亏史泰龙关键时刻给了杜夫•朗格一枪,不然李连杰小命又要玩完。结尾的时候杜夫•朗格和大家合好了,李连杰一本正经的说了最后一句“其实我能打过你” 早就听说威利斯和州长只是惊鸿一瞥。但看到布鲁斯出场我还是极度兴奋,紧接着走了进来,全场更是燃了。施瓦辛格揶揄史泰龙“他只喜欢钻丛林”州长走的时候,史大爷不动声色的对老布来了一句“他要当总统”全场再次笑场。

要不孔子怎么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影片里唯一的这个真是个祸水。之前史泰龙和杰森领着她逃命,都到船上了,她竟然很无厘头的说了句不能离开,然后又跳下去了。害的这帮杀手又得组个队来救她。更无厘头的是,最后的大boss,中情局的大叔逃命的时候,还非得带着这个拖油瓶,领着这个妞长途奔袭,终于跑到灰机跟前了,史泰龙暴脾气,直接把灰机给炸灰了。这哪是敢死队,敢情就是恐怖分子,为了救个妞,把人家整个庄园连着军队,飞机大炮塔楼营地高楼矮楼码头全夷为平地了。

结尾史泰龙竟然没把这妞带走,并且给了她所有家当,说你拿这钱重建家园吧。然后很潇洒的,灰走了,走了,了。很无厘头的英雄救美。这本来就是给男人看的电影,我们不需要剧情,我们只要求全程让肾上腺素彪涨,让我们血脉喷张。

第三篇:影评与观众

影评与观众

上个月朋友老易(易速利)跟我说他在思考如何将更多的元素融入到影评中去。大众传媒的介绍性影评往往寡淡无味,内容单薄,而学术性的细节扩张批评又大多架子太高,言语干瘪。老易问究竟怎么样的影评才是好影评?

这个问题还真把我难住了。虽说我从2005年起写影评到现在,划拉一下差不多也积攒了二十五万余字,但我还是总结不出来究竟怎么样的影评才是好影评。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影评这个文学体裁(如果能算一种文学体裁的话)是主题性而非形式性的分类,可用记叙、议论、抒情等各种文体去处理,包括诗歌,我看说不定现在最流行的咆哮体也照样可以用来写影评,有木有啊有木有?那么文学评论上所适用的“好文章”分类便也可适用于影评中的各种形式;但文学评论毕竟从形式出发,又未必能涵盖影评所针对的被评电影的主题性。正是这样复杂而又专注的文体形式,我觉得是难于为“好影评”清晰界定的主要原因。

尽管很难为“好影评”给出定义,但天下文章毕竟多有相通,梳理梳理好影评中较为共性的一些元素倒是可能的。起码可以从老易给出的角度出发,先看看为什么大众传媒跟小众学术的影评都没法成功讨好观众。

媒体的介绍性的影评在英文中叫作“movie review”,而学术类影评是“film

criticism”,前者是“评判”,后者是“批评”。“评判”的目的比较单纯,就是为观影者提供一个选择的参考,它们往往短小精悍,一半以上的笔墨都在着重于介绍电影的情节梗概,剩下的是写作者个人“值得一看”或者“不值花时间”的总结判断。这样的评判性小文图的就是个短平快,时效性极强,影片下线,评论的意义也就基本作废。相对的,“批评”则有一个比较特定的业内读者群,文章专注的是电影作品的技术细节及历史意义,往往要求作者对导演的风格特色有较为综合的全面认识,除了围绕电影本身的语言细节抽丝剥茧般地详细论证,往往还联系影片出产时代的文化政治环境作谈,或与同类风格导演的作品进行横比,或与同一导演的前期作品进行纵比。这一类的批评文章常使用较多的技术术语及业内知识,比如镜头的推拉方式,演员的表演派别,导演的出身背景等。电影的方方面面都是批评的对象,全部剧透几乎是种必然,并不适用想借影评来挖掘可看电影的那部分观众;但因为批评的严肃性与学术性,这类文章常常考据严谨,观点深入,能与它们所评论的电影一起经历时间的考验。

我觉得可以把“review”与“criticism”当作影评的两种极端,一个极重时效性,一个与时间无关;一个完全从观众观感出发,一个从作者的创作意图出发。而对于大部分对影评的需求处于两极之间的观众来说,极端两头的极值都无法完全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也就是老易说的要么内涵单薄,要么信息过量、言语无味。

既然如此,那么好影评似乎就应该是处于两个极端之间,既有一定的知识性,又能做到观点鲜明的论文了?但这个结论也并不正确,因为连接“review”与“criticism”的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无数个具有各种形状长短薄厚的平面,每个平面都代表了一种语言风格的变化,一些观点侧重的不同。一个能够放之四海的好影评的单一标准并不存在。观影存在多少的维度,好影评就可以拥有多少的维度。

从文字的基本出发,一个最直观的好影评维度应该是文字表达的清晰与语言逻辑的通

畅。不管是叙事抒情,还是对演员表演导演风格发表评论,文章前后不能自相矛盾是最基本的前提。以我个人的偏好来说,还必须加入的一个元素是文字的力度。William Strunk Jr.和E.B.White的写作圣典《风格要素》(The Elements of Style)中提到要增加文字的力度,简洁精准是关键。有不少网络影评都是在观影完毕后情绪激动中所写作的,同一个观点或情绪常常被翻来覆去来回唠叨上好几回(并非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之需)。其实这跟“有理不在声高”是一样的,文字的拖拉与内容的重复,只是侧面暴露了写作者对自身所言的信心不足,有凑字数之嫌。若不是靠字数赚稿费的,同样的内容,写短的效果总是强于拖长。(当然,写短要比写长困难得多。法国物理学家帕斯卡就曾经说过因为没时间,所以才只好写长信。)

好影评的另一个维度是对电影解读的精准。这里,“精准”并不是说对电影的解读只有一种正确方法,一个正确结论,而是观点与论据的严丝合缝。比如说,对改编自同名小说的德国电影《铁皮鼓》的解读,就必须参考原著对主人公小奥斯卡不肯长大的历史背景描绘,而不能停留在魔幻现实手法的表面,仅仅去分析是不是这个孩子的孤单童年才造成了他的停止生长。这里,论据所隐含的深意显然超越了“孤单的孩子”这个表面化的论点,读得太浅将背离故事的原意,使电影降格。再比如西班牙导演布努艾尔与画家达利合作的第一部电影短片《一条安达鲁狗》,是二人受到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影响后以电影这种当时的新艺术形式来探索、表达潜意识的一个尝试。电影从标题到各个细节并没什么内在的叙事逻辑,或者说,布努艾尔与达利的逻辑就是不遵循逻辑:他们刻意打破一切叙事性的解读,全凭直觉创作剧本及拍摄。在我看来,短片中所出现的一些视觉符号虽然的确可联系二人的出身背景政治主张来进行对照分析,但这种分析所对应的该是布努艾尔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起始与延续,而不是怎么使用所谓的寓意与引申来解释《一条安达鲁狗》的表征逻辑。在这种情况下,过度解读将使评论远离电影自身,完全成为作者的一厢情愿。当然,一厢情愿的文章未必不是好文章,但作为影评本身来说,那便太难为读者,是值得警惕的危险信号。

如果说“精准解读”是影评依托于客观电影而非作者主观意志的标准,那么好影评的第三个维度我觉得就该是作者观点的明确。换句话说,好影评不能完全依托于电影本身,必须要在某个角度、某种层次上超越原电影,实现二次创作。参考“精准” 要求,这个“二次创作”并不是要推翻电影的出发点完全自行发挥,它可以是在某个角度、某些细节上提出一些前人未关注或强调过的解读可能,可以提供影片所表达的某种情感的情境补充或意味升华,可以对影片的历史背景或导演的个人风格进行系统性说明,甚至还可以站到电影观点的对立面,逐步分析影片的各个缺陷与不足。在某些情况下,一篇好影评还可能成为从电影中升华而出的独立作品,拥有自行延长的生命线。而不管是增加可能,还是提供升华、说明或批评,作者都必须对自己的观点有过长足的思考与推理,不应该是拍脑袋或道听途说的陈腔滥调。当然,考虑到影评的读者群,创新的“新”未必一定要求作者对与影片相关的所有相关评论都进行过阅读分析,但学术电影研究的严谨态度却什么时候都值得借鉴。我喜欢美国影评人Rodger Ebert在他的影评著作《暗中清醒》(Awake in the Dark)中对待电影的温和态度:“每部电影都是人们用心血制作出来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某个梦想„如果你觉得一部电影很糟 糕,或是浪得虚名,你可以用它来作为一个开头,但是你要记住,制作电影和看电影的人都花费了时间来制作,来观看,他们都希望这一切是值得的。(南桥译)”其实再糟糕的电影也都有值得分析的细节,再传奇的经典也未必有所有人都赞同的片段,二次创作并不是要让人在评论中刻意地标新立异,或干脆创造出一个离题万里的解读来标显自己言语不俗。一个严谨的态度出于对电影创作本身的尊重,出于对电影艺术本身的喜爱与激情。而激情的表达并不只有奋臂出袖慷慨激昂这一种方式,比起情绪高昂但言辞空洞,我更愿意

读到逻辑严密,深思熟虑后娓娓道来的朴实坦诚。

好影评的另一个维度是语言的风格性。我曾经认为一篇好影评的语言风格气质感受应与其所评论的电影自身相吻合;但读了各种各样的影评之后,我越来越发现风格是必要的,但未必非要与电影本身的风格气质保持一致,有时候迥异的出发点倒能构成对一种对电影的别样补充,增加很多趣味性。比如南桥写过一篇对《恋恋笔记本》(The Notebook)的评论《当你找不着北时 》,其实是在借电影谈职业选择的问题。南桥的语言诙谐幽默,与电影本身爱情童话的唯美气质并不相符,也许严格说来那篇文章都不一定能算电影评论;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反差,反而给一个略嫌程式化的言情故事增加了趣味价值观的参考点。更关键的,他的每一条“找北指南”都严格地取之于电影细节,正是“源自电影,高于电影”。尽管南桥的文章并没在对电影的好坏进行评论,但他的衍申本身就已经说明了问题——能让人看出这么多生活门道的故事,无论如何都必有动人之处吧。

另外一位我非常喜欢的影评作者是意闲。她的影评写作并不频繁,主要以英法文艺电影见长。我极喜爱她评《花落花开》(Séraphine)的那篇《翠荫晓梦 》。片中的穷苦女佣赛哈芬妮·路易痴迷作画,白天劳累,夜晚还要一点点研磨颜料,把全部的热情都献给了笔下那些饱涨了生命力的花与叶。而意闲的文字气质就与赛哈芬妮画笔下那些植物的天空一样,慢而温婉,打磨致密,却同时精辟有力,字字都是一笔一划凝炼出的精华,读完了,想要浮躁的心立时减去大半,舒畅、温暖,影中人字中情交相辉映,眼前也仿佛铺展出一片碧野苍木绿茵来,感慨万千。这是影评与电影融为一体的美妙体验。

最后一个我能想到的维度,是回到影评作者本身的创作态度。普遍说来,媒体约稿的影评往往写得不够从容,而网络上以赚点击跟眼球为目的的影评则言语惊人有余,深思熟虑不足,文笔的优美常常就更谈不上。以我个人的经验,写得最有生命力的影评常常都是作者写给自己的日记,也许是思路的总结,也许是对往事的回忆,或者是感触的记录。写给自己的文章最大的特色是真实,它不为作秀也不为掌声,有话说时就清楚表达,无话可说就保持沉默。这种持之以恒的真实,是我觉得天下所有文章赖以动人的第一要著。对一位严肃的写作者来说,“讨好观众”终归只是戏言,前提是必先“讨好自己”,必须永远保持真实记录心声的自由与自律,尊重读者的意见,但并不向读者低头。每一篇作品都应是在一个没有掌声的孤独境地中独立思考的成果,骨子里若没有一点孤高与决绝,文字的品格便不够硬。但与此同时,写作的心境却该是谦卑恭俭的,因为个人的真实充其量也只能成为客观真实的一个注脚,坚持己见不等于封闭眼界,硬骨头不代表老顽固,拒绝接受世界上其他可能性的多元存在。从这个角度上说,一个只对电影感兴趣的影迷往往成为不了一名好影迷,而一篇仅停留于电影本身的评论也几乎成为不了一篇好影评。作为多媒体艺术形式之一的电影,归根结底是探索人世终极奥秘的手段之一,想要更深入地理解、领悟并评论这种艺术形式,其背后的哲学思考、历史研究、文化体验一项都不能少。面对浩瀚的电影史、艺术史、文化史,电影永远都是手段,而非终点。如果一部好电影能让我们探索世界的角度更宽广些,视线更深邃些,那么一篇好影评也应起到同样的效果。除此之外,神马都是浮云。

第四篇:八十年代最熟悉的一句话———献给出生于70年代的人

八十年代最熟悉的一句话———献给出生于70年代的人

曾经是你最熟悉的一句话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口号)

为人民服务(口号)

五讲四美三热爱(口号)

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以前觉得2000年真远……)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国策)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歌词)

我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毛爷爷)

你办事我放心(毛爷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邓爷爷)

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口号)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口号)

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歌词)

时刻准备着,为***主义奋斗终生(口号)

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歌词)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一般的小学作文都是这个结尾)

昨天我们讲了马的消化系统,现在讲的是马尾巴的功能(电影台词)

向毛主席保证(我想75年以后的可能不太记得了)

晴——空——霹——雳——(排球女将!)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歌词)

为革命,保护视力,眼保健操,开始……(我的眼睛不幸还是为革命变成近视了)

党的三中全会如一阵春风……(作文金句)

上课!起立!(这是小学每课必须说的)

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政治课一定要背的名词解释)

深挖洞,广积粮(常常在墙上看到的大字)

出身:贫下中农(爸爸妈妈说这很重要)

小平您好!(著名的口号)

“领导,冒号……”(算是对牛群、冯巩以及渐渐消失的相声艺术的怀念吧)

小喇叭开始广播了——嗒哋嗒——(多熟悉的声音啊)

小螺号滴滴的吹,妈妈听了笑微微!(歌词)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歌词)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歌词)

忠于革命忠于党……(歌词)

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祖国的四化建设正需要像我们这样的“四有”青年(作文金句)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还是作文金句)

我想唱歌却不敢唱,小声哼哼还得东张西望(歌词)

高,实在是高(电影台词)

小皮球,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童谣,跳绳时念的哦)

留步,喂留步,请你暂留步……(电视剧《再向虎山行》主题曲)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电视剧《上海滩》主题曲)

我们是***主义的接班人,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不怕困难,不怕敌人,顽强学习,坚决斗争,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前进~~~~~~~~~~~~~(记得第一次加入少先队员的时候,有的同学竟然激动的哭了~~~~~~~)

还有那儿时的一本本爱不释手的小人书,连环画,童话大王,故事会,~~~~~~~~~

5分钱一根冰棍儿,2角钱一场电影,有时粮票也可以顶~~~~~~~~~~

那时伴随我们成长的的动画片有:《花仙子》,《蓝精灵》,《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三个和尚》,《黑猫警长》,《大闹天宫》,《铁臂阿童木》,《鼹鼠的故事》《聪明的一休》《星球大战》~~~~~~~~~ 还有那一本本珍贵的小人书,连环画~~~~~~~~~~ 那时的电影有:《桥》,《小花》,《追捕》,《庐山恋》,《地道战》,《英雄儿女》,《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冰山上的来客》,《大篷车》,《泉水响叮咚》,《神秘的大佛》,《戴手扣的旅客》,《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少林寺》,《武当》,《佐罗》,《武林志》,《南拳王》,《黄土地》,《红高粱》,《四渡赤水》,《血战台儿庄》,《开国大典》~~~~~~~~~ 那时的经典电视剧: 《上海滩》 ,《霍元甲》 ,《陈真》, 《霍东阁》, 《射雕英雄传》,《秦始皇》,《再向虎山行》,《十三妹》.,〈阿信〉〈排球女将〉〈卞卡〉《京华春梦》《万水千山总是情》《一剪梅》〈流氓大亨〉〈调色板〉~~~~~~~~~ 《大西洋底来的人》《西游记》《红楼梦》《渴望》《便衣警察》~~~~~~~ 那时的歌曲有:《一条大河》、《在希望的田野上》《洪湖水浪打浪》、《咱们工人有力量》、《让我们荡起双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军港之夜》《学习雷锋好榜样》,《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学习雷锋好榜样》、《接过雷锋的枪》、《一分钱》、《唱支山歌给党听》,《我爱北京天安门》~~~~~~~~ 流行音乐:〈荷东好莱坞〉〈猛士的士高〉、《我从山中来》、《橄榄树》,〈外婆的澎湖湾〉、《一无所有》、《乡间小路》、《心中的太阳》、《甜蜜蜜》、《童年》、《我的中国心》,《小城故事》、《恰似你的温柔》、《夜来香》,《一无所有》、《光阴的故事》、《恋曲1980》,》、《北方的狼》、《外面的世界》《冬天里的一吧火》《故乡的云》《囚歌》~~~~~~那时我们崇拜的人物:雷锋,张海迪,老山英雄,中国女排,三毛~~~~~

喜欢的影星,歌星,球星: 山口百慧,高仓健,李连杰,成龙,费翔,罗大佑 六小龄童,崔健 王杰,齐秦,郑智化,小虎队,草蜢,周润发,张国荣,周星驰,张学友,刘德华,马拉多纳,乔丹,巴乔,古力特,李宁,邓亚萍~~~~~~~~~

时光流逝~~~~~~~~~~~~物是人非回首昨天并不遥远的年代,那时的我们物资生活虽然很匮乏,但是我们的精神生活却很充足,也很容易满足,那时感觉得到简单的就是最快乐的!

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很富足,很丰富多彩,但是,我们的精神生活却真的很空虚,很疲惫,很难有满足了~~~~~~~~~~~~~~~~今后的世界又会是什么样的呢?各位出生于70年代的兄弟姐妹们,说了这么多,把记忆拉回到现实吧!

坚强勇敢的面对我们有生之年的每一天,不要怕!善待我们的父母妻儿及兄弟姐妹!

善待自己年轻时代直到现在保持联系的哥们儿,姐妹儿!更要善待自己!珍惜每一段生命的经历与每一个人,不论好与坏,都将是过去式,都是难忘的经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还有明天,那就愿我们的明天会更好!70年代的全体同仁,一起并肩携手,开创未来吧!衷心的祝福你们!

第五篇:2019《一生只为一事来》电影观后感以及观众影评

《一生只为一事来》这部电影的英文译名是:She Lights up the Mountain。“她点亮了这座大山”,这句翻译文艺而又准确地描述了支月英老师的奉献。影片主要讲述十九岁的年轻老师支月英来到泥洋小学支教。可村里顽劣的孩子大山得知这个消息后却表示,即使来了新的老师,也会像之前的陈老师一样受不了山里的条件,哭着下山的。可是最终支老师就像泥洋的青竹一样,在大山里扎了根。关于观看《一生只为一事来》电影观后感以及影评,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生只为一事来》影评观后感【1】

初心,很多时候是指人们做某件事情的最初原因。它们,也是纯真、质朴以及纯洁的信念。有的时候,对于教师来说,初心便是无私付出、奉献教育。坚守初心,也成为了许多教师身上质朴和纯真的信念。

张亚海执导、穆婷婷以及谭凯等人联合主演的剧情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就是那么一部演绎了教师那份“坚守初心之质朴信念”的影视作品。

通过这部电影作品的剧情等资料,我们往往可以体会并感受到那份质朴信念的温度和力度。因为,在主人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她坚守初心的不变、质朴和纯真的信念。在电影当中,我们可以从客观因素、主观动因以及实际行动等三大方面,去感受这份关于初心的信念。

客观因素是坚守初心的困境

客观因素,可以是指影视作品里主人公所身处的大环境、外在的以及较难改变的因素。它们,对于作品中的人物角色来说,是会起到各种不同的作用与意义的。同时,它们还会影响、作用或者诠释有关的主题内*。

电影作品《一生只为一事来》的客观因素,具有它们自身独特的作用与意义。很多时候,它们是铺垫并烘托主人公心中追求与愿望实现的组成部分。从而,为作品主题进行铺设。其间,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因素。

故事里的主人公支月英,她投身教育事业的地方不是城市、也不是城镇。她在故事中所身处的环境,是连绵的大山。可以说,大山深处是这部电影里主要的客观因素了。

正因为这样,大山里面的环境很多时候是比不上城市。甚至可以说,是一穷二白的。对于投身教育事业的支月英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困境。所以说,大山深处这样的客观因素,成为了她坚守教育初心的一种困境表现。并且,它们也成为了表现她坚守初心之信念的铺垫。

与此同时,电影故事中的客观因素不仅仅是大山深处。作品,还以大山中的工作、生活以及学习上的条件,作为影片的客观体现。就是说,这部作品中的大山环境,有着艰苦条件的呈现。

所以,艰苦条件之于主人公支月英来说,同样是一种影响并作用于她那份坚守初心信念的困境因素。它们,同样作为影片中的客观因素,形成并营造了主人公支月英的信念困境。最后,为影片表达“坚守初心的质朴信念”留下基础。

主观动因是坚守初心的动力

主观动因,是影视作品里主人公心中追求和渴望实现的源泉。正是因为这样的源泉,让主人公可以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不断前行与付出。而表达坚守初心的信念,作品主人公的主观动因,便拥有着极大的展现力和呈现效果。

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通过主人公支月英的主观能动力,较好地展现了“坚守初心的质朴信念”。并且,让这种信念成为化解与克服客观困境的具体体现。其间,作品从不顾反对、远离家乡以及成为教师的经历事件,演绎了支月英的主观动因。

支月英,有着无私付出、投身教育事业的初心。因此,她会为这样的初心而付出主观上的努力。当她希望投身偏远大山的教育时,她曾经遭遇了来自家人的反对。

可是,面对选择的时候,她义无反顾地克服这种反对,主动地去追求并投身到大山的教育事业当中。可见,不顾反对的经历,恰恰是电影为我们展现支月英主观动因的部分。从而,这种经历也成为了她坚守初心的动力体现。

其次,主人公支月英在不顾反对之后的主观追求上,还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她选择了远离家乡、投身大山。选择远离家乡,是她主观动因的具体展现。而投身大山,则是她主观追求上的结果。

因此,在远离家乡这样的层面上去看,支月英已经在坚守初心的信念上,诠释了她的主观动力。同时,她更将这份坚守初心的信念,化作了信念的源动力。

再次,支月英远离家乡、投身大山的最后归宿,则是她成为了乡村的一名教师。这,是她坚守初心的信念支撑下的结果。成为乡村教师,更是她坚守无私付出与奉献教育初心的内在动力的外化。

从成为乡村教师的那刻开始,她的初心也开始走向了行动与实践。也是从成为乡村教师的那刻开始,支月英便拥有了奉献乡村教育事业的真正动力。并且,为她后来的实际行动带入了无限的活力。

实际行动是坚守初心的展现

坚守初心的质朴信念,不仅是一种主观上的克服与追求上的动力。最为直接体现这种信念的地方,往往是人们投身实践时的真正行动。只有行动,才会让坚守初心的信念得到最好的阐发和表达。

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的主人公支月英,就是一个用实际行动去表达了坚守初心之质朴信念的人物角色。她的实际行动,为整部影片的初心信念描绘了真正具有力量与温度的效果。当中,包括着她自身的付出以及她对学生的付出等。

支月英在成为乡村教师之后,她并不是停留在当一位教师的层面上。而是,她积极地在大山深处勤劳付出、踏实前行。她,以自己刻苦勤奋的精神,化作了投身教育事业的行动。从而,为此而阐发了她的初心梦想。

影片中的故事,通过支月英勤奋刻苦的实际行动,有效地展现了影片所要体现的“坚守初心之质朴信念”。同时,更通过支月英勤奋刻苦的行动画面,诠释了关于初心的含义与内在价值。

事实上,表现坚守初心的行动,除了支月英的勤奋刻苦之外,还有着另外一个主要的方面。电影的故事里,支月英投身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大山里的孩子。她,以自己帮助孩子的实际行动,演绎了她对教育初心的坚守和坚持。

电影本身,更通过这种帮助孩子的行动,告诉我们观众关于初心的珍贵、无价以及质朴。而且,影片更以支月英的行动形象之塑造,讴歌和表达了坚守初心的信念之美好与高贵。由此,引发我们对坚守初心的理解、思考。并且,进而呼吁我们对这种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是一部有关支月英坚守初心的质朴信念之影片。同时,它更是一部从客观因素、主观动因以及实际行动等三大方面构建初心价值的影视作品。从中,我们更看到了无数坚守在教育事业岗位上的教师的高尚与美好之形象!

《一生只为一事来》影评观后感【2】

只要心中藏着一条下山的道,就谁都挡不住他。

好的电影总会给人带来非同一般的震撼,给人非同一般启发。让人久久不能忘记,他会深入人心来回飘荡。这部电影最让我感动的就是——真实。生活就是这样子的,或者说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就是这样子的。朴实而平淡的场景,却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竟然想起了自己的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我找到了他们的影子。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一直觉得,老师应该是个有情怀的职业,他离不开道义也离不开爱的传递。从小到大都知道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的成长会起到莫大的作用。看完这部电影后,支月英老师的身影一直未能在我脑海中散去。她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来到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乡村女教师。默默地教书,一代接一代,也热爱自己的学生和事业,为此奉献一生到底。她真的是《一生只为一事来》。她在一个看不到光明到处都是问题学生的乡村小学支教,从一开始的她就选择用真心真诚面对孩子,对待他们的错误,她选择感化,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做错了要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无疑,孩子们是幸运的,碰到这样慈母般的老师。

巩汉林老师演的董支书为人朴实、善良、乐观,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大山里的孩子们得到更好的教育。可是由于深山的条件实在太差、太苦,苦于现状却无力改变是他的真实写照,但是支月英老师的出现带给了他希望,他成为支月英老师教学理念的坚定支持者。说到这里又让我想起一个老套的问题,关于奉献于收获。有的人总是奉献多,不在乎个人收获。我们爸妈那辈人就是这样。即使他们没有高楼,没有豪华的珠宝,但他们却过得很满足。有的人在追求收获,现在的很多人都这样。这也许是一种进步吧?不好说。

电影情节感人至深,回首我们当年上学那些快乐的时光,也许我们是问题小孩,也许我们并不完美,也许我们成绩很烂,功课差劲,但是,只要我们愿意相信,坚持热爱,一直等待,就会有希望出现。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热枕,荣耀之巷。童年的欢乐,转瞬消逝被遗忘,一道绚烂金光,在小道尽头闪亮。”平凡的一生,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平凡,在如今喧嚣繁华、纸醉金迷的环境里,让我们更加懂得去珍惜。在我们还年轻的时间里,学会爱,爱生活,爱身边的人,不要在生活的最后一个画面里留下一片空白。

我选择一个特别的日子来看这部电影,因为今天是新中国第35个教师节,祝天下老师节日快乐!身体健康!你们辛苦了!

《一生只为一事来》影评观后感【3】

这是一部以支教为题材的乡村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

电影拍的非常淳朴,自然,人物刻画鲜明。虽然是主旋律电影,但是并没有太多煽情的地方。

女主角我只能说演的还可以,她给我的感觉就是无论是年轻还是老了,都是一个表情。对于岁月所赋予她的那种沧桑感,表达的浅了。帅哥谭凯出演成年的董大山,不得不说他老了很多,虽然气质还在,帅气依旧。老演员王姬和巩汉林也奉献了不俗的表演。虽然说戏份很少,但是很动人。

这部戏有一个演员是非常突出的,那就是扮演少年董大山的那位小演员。他明显的长了一副城市少年的面孔,但却要扮演一个乡村少年。刚开始看,感觉很不自然。随着电影的不断深入,慢慢的感觉他演的越来越好。实际上,会演电影的男孩子,是非常少的,演得好的就更少了。不可否认这位小演员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用一张城市少年的面孔,把一个乡村少年演的活灵活现。一双大眼睛,很会说话,能够用丰富多变的表情来勾勒人物特点,感情真挚自然,相当动人。只是可惜,童星演的再好,也是要长大的,很多童星长大之后就失去了灵气。希望他成年之后,仍然能够保持这种感觉。

就这部电影的思想高度上来说,还不是很震撼人心,没有把那种平凡而伟大的感觉充分表现出来。在教师题材的电影中,前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是一座遥不可及的高山,无论是思想性,还是演技。女主角更是在几乎没有化妆的情况下,将人物从十几岁演到了60多岁,相当自然流畅,挥洒自如。当年这部电影在中国的影响力很大,国内放映之后,无数的女孩子走上了教师的岗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老师。

另外这部电影还有一个遗憾,就是巩汉林扮演的角色,王姬扮演的母亲还有很多人物,后面没有交代得很清楚,前后的关联不是那么强。从结构上来说,枝桠稍微多了一点,需要精简,需要前后呼应做得更好一点。

同时对于女主角的心路历程刻画得简单,如果能深刻一点就更好了。说来我也是一名业余的老师,从2012年到现在,我也教了不少的学生,给同学们上话剧表演课。有大学生,也有初中生。以前学生叫我老师的时候,我都会感觉到诚惶诚恐,努力的去跟他们解释说我不是正牌的老师,但是到了今天当同学们再一次叫我老师的时候,我已经比较习惯了,因为我教过的学生也不少了。

对于教育,我的突出感受就是:不要问太多的得失,要全力以赴,把事情做到极致。不是因为对方钱给的多,你就去努力教学,而是因为你教学的质量高,排演出来的节目好,教学认真负责,人家才愿意给你更多的钱,更多的投入,更好的条件。

每次下课我都会问同学们一句话,今天你有没有收获?我不大喜欢敷衍自己的学生,我希望他们能够从我教学的话剧表演中获得艺术的享受。对于电影中很多感人的情节,我虽然很感动,但和我做老师的感觉是不同的,因为我基本上和同学之间是没有课后来往的,我不大主张发展私人关系,那样会把教学变得很不纯粹,而且我本身也不完美,不是每个同学都喜欢。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当然也有几位同学和我保持了很长的联系,2016年我还出席了一位同学的婚礼。

老师对于孩子的身心成长是很重要的,一个好的老师,会令同学终生难忘,为人师表,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在这里,我也向曾经教育过我的老师们致敬,问一声节日快乐!也向影片中的原型:支月英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老师,您好!节日快乐!

《一生只为一事来》影评观后感【4】

这个其实更适合在CCTV播。

一向不喜欢歌功颂德的电影,尤其是歌颂个人牺牲的。不过我并反而不反感电影的立意。

相对于一味的歌颂,这里表现了感动中国的人,其实用是苦了自己,让自己的母亲心疼,让自己的孩子少了关爱,让丈夫半辈子迁就,不仅是个人,而是一家人的牺牲最后才成就出来的。

电影中并没有出现太多的歌功颂德,反而是会有村民的不了解,会有下山了的学生的遗忘,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状况贯穿于生活和工作。他们山里的人一个个努力地就是要离开,但她偏偏要进去。

电影用一个功成名就的人去回顾一位乡村教师的一生,其实挺好的。他第一次回乡的心酸,刚好就是我的感受。他已经见过城市的繁华,就更懂得从城市来到他们大山中意味着什么。他没有因为当初那个城里来的姐姐变得跟家乡的人一样而感到亲切,反而是陌生,因为这不是她应该有的样子。他第二次回乡是感动和心疼。讲述者说希望他输掉赌约,老师离开山村回到城市。甚至希望当初的自己能劝她走。为了陌生的山村孩子去牺牲自己和家人的一辈子,于个人而言是不值得的。但有些人就是伟大,伟大到我们心疼,于是我们只好歌颂他们,给予他们我们崇高的敬意。

《一生只为一事来》影评观后感【5】

我不得不承认虽然这部电影不够完美,但它确实打动我了,它把我拉回了90年代末的某个小乡村,那时候我所在的小学只有3个老师,两个60多岁还没敢退休的老教师,还有一个没有入编制的代课老师,一个老师教两个年纪,在同一个教室,常常老师给另一个年级上课的时候,我们就上自习,我因此得以听了别的年级的许多课,除此之外,教室甚至都不是固定的,我们的教室一直在变,从村里的办公处搬到别人刚盖好的还没来得及装修的房子里,那个时候我们像是躲避计划生育的超生游击队,那个时候我并没觉得苦,我以为全天下的乡村学校都是这样,两个老老师嘴里每天都会说马上会调新老师过来,可是从来没有出现过新老师,终于有一天,真的来了两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其中一个穿着当时很流行的牛仔喇叭裤,搭配干净整洁的蓝白条纹衬衫,笑起来有两颗虎牙,身高180以上,那个时候,这样的形象我们以为只有电视上才能看到,这个老师后来教了我们,他来了以后我们班除了班长和副班长之外,还多了各科课代表,宣传委员,文艺委员,体育委员,各个职位不再是老师直接任命而是通过选举,之后我们每天还会有早操,每周还会有音乐课体育课美术课,甚至,过节还有晚会,这些我们都以为只有城里才有,我们感激遇到了这样一个老师,告诉我们外面的世界,告诉我们外面的世界真的跟我们不一样,它是有多精彩,我们每个同学都爱戴着这位老师,哪怕是之前调皮捣蛋的学生,我难以形容我们对他的感情,我在想大概这种感情就像狗狗对人的感情一样,信任,爱戴,离不开,他给我们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梦,在那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90年代,可是不到一年,在我们五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有一天这个老师没有来上课,老教师骗我们说他请假了,可是等了几周他还是没有来,最后老师告诉我们,这个老师托关系调走了,当时我觉得那个指引我们走向更好世界的人他走了,我当时对他有过诸多的抱怨,甚至想有一天见到他一定要当面质问他为什么抛弃了一群这么爱戴他的孩子,一群等着他指引去往外面世界的孩子,多年后,我大学毕业了,我们班也成为了我们那个落后乡村唯一一届考上了10个大学生的一届,在此之前,一个大学生都没有,我现在想想,他做到了他该做的,告诉我们外面世界的精彩,虽然他没有像支老师那样一辈子呆在了深山里,我没资格要求他也一样伟大,现在的我,尊重并支持他当初的选择,像长大的大山想让支老师离开一样

回归电影本身,虽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电影的多处地方都很打动人,扮演大山的小演员非常灵动,还有挥舞着棍子为妹妹抱不平的罗初九,都非常打动我,电影的色调我也很喜欢,场景布置的也很美,唯一的就是大山这个角色换了三个人演,有些回不过神,总之,于我而言,好片子跟技巧无关,只要它打动了我,并让我有所思有所想,它便是一部好片子

下载献给次世代观众的八十年代秀(敢死队2影评)(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献给次世代观众的八十年代秀(敢死队2影评)(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丽心灵--献给老师的歌》影评观后感

    《美丽心灵--献给老师的歌》影评观后感感人的节目,看完《美丽心灵——献给老师的歌》我的眼睛湿润了,有自豪、有幸福、有酸楚、有崇敬,心中五味杂陈,老师是多么平凡而又光荣的职......

    影评《霍元甲》:李连杰的终极秀场(共五则)

    影评《霍元甲》:李连杰的终极秀场《霍元甲》:李连杰的终极秀场还是很冷的下午,广州,某个电影院里,零星的几个人被一阵刀枪棍棒的声音吸引,走进去一看,不禁大呼,霍元甲,情不自禁地兴奋......

    我的生活我来秀校园生活影评作品大赛活动方案[五篇模版]

    “我的生活我来秀”校园生活影评作品大赛活动方案 一、 活动目的: 搭建一个平台,伴随活动的进行,丰富同学们的生活,引导同学们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规划,打破幻想,找到自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