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环境保护厅领导简介及分工
张敬华:1963年生。曾任国家计委科员,省计经委副处长,省生产调度办公室副主任,省经贸委副主任、党组成员兼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省政府国资委副主任、党委
委员,省政府副秘书长。2008年3月任省环保厅厅长、党组书记 主持工作。
姚晓晴:1952年生。曾任省人事局秘书、副处长、处长、局长助理兼办公室主任,省人事厅副厅长兼省编办主任、党组成员。2002年9月任省环保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分管组织人事、污染控制、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固体有害废物管理等工作。分管处室: 人事处、污染控制处(污染物总量减排办公室)、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
处、省辐射环境监测管理站、省固体有害废物登记和管理中心
秦亚东:1965年生。曾任盐城市环境监测站室主任,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市环保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省环保局副局长、党组成员。2000年10月任省环保厅副厅长
党组成员。分管办公室、政策法规、外事外经、环境监察、应急和督查等工作。分管处室:办公室、政策法规处、环境监察局、外事外经处、机关党委、省环境监察总队、省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省环境保护厅苏南、苏中、苏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省环境保护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办公室(省环境经济技术国际合作中心)、赵挺:1954年生。曾任部队秘书、副团长、团长,参谋长、司令员(正师职)。2001年11月任省环保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分管计划财务、科技、自然生态保护、环科学研究等工作。分管处室:计划财务处、科技处、自然生态保护处、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省环境科学学会、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柏仇勇:1962年生。曾任原淮阴市环境监测站室副主任、主任、市环保局秘书、副科长,盱眙县马坝镇镇长、党委副书记,宿迁市环保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局长、党组书记,省环保厅处长兼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省环境信息中心主任、省太湖水质监测中
心站站长,2008年11月任省环保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分管开发建设环境管理、环境监测与信息、宣传教育、太湖水污染防治、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分管处室:开发建设环境管理处、环境监测与信息处、宣传教育处、太湖水
污染防治处、省环境监测中心、省环境信息中心、省太湖水质监测中心站、省环境保护
宣传教育中心、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
郑蕊芳:1948年生。曾任《镇江日报》社记者,镇江团地委副书记,市妇联副主任、党组成员,市妇联主任、党组书记,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兼省纪检监察干部培训
中心主任。2000年12月任省纪委派驻省环保厅纪检组组长、省环保厅党组成员。
主持省纪委派驻省环保厅纪检组全面工作。
周迁:1948年生。曾任省环境监测站室副主任、主任,省环保局副处长、处长,省环
保厅处长。2007年1月任省环保厅副巡视员兼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
主持自然生态保护处全面工作,协助厅长做好调研工作。
胡和林:1956年生。曾任部队参谋、科长、副处长、处长,副司令员(正师职)。2007
年7月任省环保厅副巡视员。
协助厅长做好调研工作。
黄友璋:1949年生。曾任省环保局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省环保厅处长。2007年
11月任省环保厅副巡视员兼污染控制处(总量办)处长。
主持污染控制处(总量办)全面工作,协助厅长做好调研工作。
于红霞:1963年生。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4月任
省环保厅厅长助理。
协助厅长分管相关工作。
第二篇:江苏省环保厅领导及分工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领导简介及分工
陈蒙蒙:1960年生。曾任省医药总公司生产技术处处长,省经贸委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2009年7月任省环保厅厅长、党组书记。主持省环保厅全面工作。
姚晓晴:1952年生。曾任省人事局秘书、副处长、处长、局长助理兼办公室主任,省人事厅副厅长兼省编办主任、党组成员。2002年9月任省环保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分管人事和污染防治方面工作。
分管处室:人事处、污染防治处、省固体有害废物登记和管理中心。
秦亚东:1965年生。曾任盐城市环境监测站室主任,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市环保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省环保局副局长、党组成员。2000年10月任省环保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分管行政管理、总量减排和环境监察、党务和作风建设方面工作。分管处室:办公室、总量处、环境监察局、机关党委、环境监察总队,苏南、苏中、苏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厅机关服务中心。
赵挺:1954年生。曾任部队书记、干事、秘书、步兵团副团长、处长、海防团团长,军分区参谋长、军分区司令员(正师职)。2001年11月任省环保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分管规划财务和自然生态保护方面工作。
分管规划财务处、自然生态保护处、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刘东霞:1952年生。2009年6月任省环保厅纪检组长、党组成员。负责纪检监察工作。
主持省纪委、省监察厅派驻省环保厅纪检组、监察室工作。
柏仇勇:1962年生。曾任原淮阴市环境监测站室副主任、主任、市环保局秘书、副科长,盱眙县马坝镇镇长、党委副书记,宿迁市环保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局长、党组书记,省环保厅处长兼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省环境信息中心主任、省太湖水质监测中心站站长,2008年11月任省环保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分管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流域水环境质量管理和水污染防治方面工作。分管处室:环境影响评价处、流域处、太湖水质监测中心站。
于红霞:1963年生。曾任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4月任省环保厅厅长助理。2009年6月任省环保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分管环境科技、外事外经和环境监测方面工作。
分管处室:科技标准处、外事外经处、环境监测与信息处、省环境监测中心、世行办、省环境经济技术国际合作中心。
蒋巍:1970年生。2010年10月任省环保厅副厅长。
分管政策法规和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方面工作。
分管处室:政策法规处、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处、省辐射环境监测管理站。
刘建琳:1957年生。2010年9月任省环保厅总工程师。
在厅长领导下,负责环境保护方面重大技术的审核、指导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项目的实施。协助厅长分管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胡和林:1956年生。曾任部队参谋、科长、副处长、处长,副司令员(正师职)。2007年7月任省环保厅副巡视员。
协助厅长分管省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信访办公室、基建办公室(筹)
刘一帆:1952年生。2009年6月任省环保厅副巡视员。
协助厅长分管老干部工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省环境信息中心,联系省环境科学学会、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杨伟:1961年生。2010年9月任省环境监察局局长(副厅级)。主持环境监察局全面工作。
凌静:1956年生。2010年9月任省环保厅副巡视员。
协助厅长分管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协助厅长分管宣传教育处、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省环境保护联合会。
第三篇:江苏省环境保护厅文件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文件 苏环办〔2011〕71号
关于印发江苏省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区域平衡方案审核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市、县(市)环保局:
为严格控制建设项目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规范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区域平衡方案审核程序,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及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见》的精神,我厅制定了《江苏省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区域平衡方案审核管理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江苏省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区域平衡方案审
核管理办法
二○一一年三月十七日
主题词:环保 污染物△ 总量平衡△ 办法 通知 抄送:环保部。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 2011年3月18日印发
共印40份
附件:
江苏省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区域平衡方案审核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严格控制建设项目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规范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区域平衡方案审核流程,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国务院印发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环保部门对建设项目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污指标的审核。
第三条
各级环保部门负责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建设项目环评管理的内设机构,按照各自职责,具体负责相关审核工作。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管理部门(下称总量部门)负责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区域平衡方案可行性审查;建设项目环评管理部门(下称环评部门)负责在环评批复中核准排污总量。
第四条
本办法所指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二氧化硫(SO2)、氧氮化物(NOX)。
第五条
本办法中的总量区域平衡,指的是各市、县(市)必须通过现有项目的污染物减排量来抵消建设项目新增的污染物排放量,而且减排量必须大于新增量,以达到区域内污染物排
放总量的动态平衡、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
第六条
审核原则
(一)区域平衡原则。建设项目新增排污指标原则上在项目所在市、县(市)范围内平衡,县(市)不能平衡的,应申请在省辖市范围内平衡或在全省范围内通过交易申购排污权指标。
(二)同类平衡原则。用于总量区域平衡指标的来源必须是具体减排项目的减排量,而且工业建设项目的总量平衡指标必须来源于工业项目的减排量。对于上一减排量超过减排目标的部分,可作为跨行业类别总量平衡指标来源。
(三)同步削减原则。从2011年起,不得用“十一五”的减排项目作为总量平衡指标来源。2011年可用当地政府或企业集团公司承诺能够完成的减排量。从2012年起,作为总量平衡指标来源的减排量必须是已完成并经过核定的减排量。
(四)列统原则。建设项目中改、扩建项目原有排放量一律以上年环境统计数为准。
作为总量平衡指标来源的减排项目必须是列入减排基准年环境统计的企业的减排项目。对少数未列入减排基准年环统的项目,必须提供基准年排污指标证明及全套减排台帐,审核可行的,其减排量的15%可用于平衡新建项目污染物增量。
(五)太湖流域有偿原则。太湖流域建设项目COD、NH3-N指标必须按照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的有关规定办理申购手续。
第七条
审核重点
(一)是否符合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中的总量控制规定。
(二)是否符合国家、省有关污染减排要求。新(改、扩)建燃煤电厂项目燃煤机组脱硫设施的设计硫分不低于0.79%,校核煤种硫分不得低于1%。新建热电项目所在地周围半径15公里内如有其它具有供热能力的电厂,则不予核定排放总量。
(三)是否符合重点流域、区域规划要求。太湖流域新建、扩建项目不予核定新增氮、磷排放量。
(四)用于平衡的减排项目是否列入减排基准年环境统计。第八条
审核程序
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环评部门受理后,相关材料同时送总量部门审核。
(一)环保部审批项目
1、评估阶段。企业向所在地市、县(市)环保局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送审稿)、作为平衡指标来源的减排项目及减排量证明或排污权交易的相关材料,地方市、县(市)环保局依据企业上述材料出具关于本项目总量平衡方案意见。省厅总量部门在收到上述材料5个工作日内签发总量平衡方案审核意见。
2、审批阶段。企业向所在地市、县(市)环保局提交“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指标申请表”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等相关材料,地方市、县(市)环保局说明本项目实施后对本区域完成减排任务影响并确认“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指标申
请表”。省厅总量部门收到上述材料5个工作日内出具意见,环评部门依据总量部门意见出具环评审批意见。
(二)省厅审批项目
企业向所在地市、县(市)环保局提交“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指标申请表”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等相关材料,地方市、县(市)环保局说明本项目实施后对本区域完成减排任务的影响并确认“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指标申请表”,报省厅环评部门和总量部门。省厅总量部门收到上述材料5个工作日内出具“建设项目总量指标审核单”送环评部门。对未通过总量指标审核的项目,环评部门下达暂停审批通知书。
(三)市、县(市)审批项目
企业向所在地市、县(市)环保局提交“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指标申请表”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等相关材料,地方市、县(市)环保局总量审核管理部门确认“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指标申请表”后,送环评部门。
(四)太湖流域项目
太湖流域的建设项目总量指标除遵照上述工作流程外,还应依据《江苏省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排放指标申购核定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同时办理排污权有偿使用的相关手续。对未通过有偿获得新增指标的项目,不得通过总量平衡审核。
第九条
其他
(一)各级环保部门应建立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新增量和削减项目台帐,每半年报省厅总量部门备案。对所批准的建设项目总量平衡方案要归档保存。
(二)建设项目“三同时”验收时,作为总量平衡方案指标来源的减排项目的完成情况作为验收内容之一。
(三)申请通过排污权交易取得的排污指标,按排污权有偿使用相关规定办理。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江苏省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平衡方案审核管理办法(试行)》(苏环办〔2009〕357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规程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规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强化省环境保护厅(以下简称“省厅”)审批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明确省厅各相关处室(单位)、地方环保部门的工作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和信息交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督检查和竣工环保验收管理规程(试行)》、《江苏省环境保护厅机关“三定”实施方案》等有关规定,并结合工作实际,制订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适用于除涉核与辐射以外省厅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第二章 环评咨询与环评文件编制
第三条 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以下简称 “咨询中心”)负责环评咨询工作。
第四条 根据项目情况,建设单位或环评单位认为需要时,可向咨询中心进行环评咨询,提供以下材料,并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一)属备案制的项目,应提供备案通知书,必要时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属核准制的项目,应提供项目概况、生产工艺等材料,必要时提供经济部门的前期工作意见;
(三)属审批制的项目,应提供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和项目概况、生产工艺等材料。
第五条 咨询中心会同省厅环境影响评价处(以下简称“环评处”)开展环评咨询工作。咨询中心应当自接受建设单位或者环评单位提供的咨询材料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出具咨询意见,并对其出具的咨询意见负责。
第六条 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可由建设单位直接填报;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的,建设单位应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环评单位编制。
第七条 环评单位应按照“效率与质量并重”的原则,依法合规地承接环评业务,并对其出具的环评文件的真实性、合理性
第三章 环评评估与审批
第八条 省厅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实行先评估后审批制度,以提高环评文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环保部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由环评处、咨询中心负责参与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组织的技术审查。
第九条 咨询中心负责省厅审批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的评估工作,并应当自受理环评文件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出具环评技术评估意见。咨询中心对其出具的环评技术评估意见负责。
第十条 依法应由省厅负责审批的环评文件,建设单位应提出书面报批申请,提供以下材料,并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一)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包括有关《环境影响专题报告》);
(二)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的技术评估意见;
(三)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省辖市或县)及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必要时含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预审或审核意见;
(四)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省辖市或县)核批的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指标申请表;
(五)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登记表;
(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备案表。
第十一条 环评处负责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审批工作,结合省厅相关部门(单位)的会核意见,作出环评文件审批决定。环评处对其作出的批准文件负责。
第十二条 省厅规划财务处(以下简称“规财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处(以下简称“总量处”)、污染防治处(以下简称“污防处”)、流域水环境管理处(以下简称“流域处”)、自然生态保护处(以下简称“生态处”)、省环境监察局(以下简称“省环监局”)及省固体有害废物登记和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省固废中心”)根据项目审批需要,配合环评处开展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审批工作,并对规划、总量等相应工作负责:
(一)规财处应当自收到会核文件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提出关于规划方面的书面会核意见;
(二)总量处应当自收到会核文件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提出关于污染物排放总量方面的书面会核意见;
(三)污防处应当自收到会核文件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提出关于开发区环境综合整治方面的书面会核意见;
(四)流域处应当自收到会核文件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提出关于流域水污染防治方面的书面会核意见;
(五)生态处应当自收到会核文件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提出关于生态保护方面的书面会核意见;
(六)省环监局应当自收到会核文件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提出关于饮用水源保护方面的书面会核意见;
(七)省固废中心应当自收到会核文件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提出关于固体废弃物处置与管理方面的书面会核意见。
第十三条 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组织编制《生态与自然保护区影响专题报告》(以下简称《专题报告》),并报送生态处。生态处会同环评处组织对《专题报告》进行审查,形成初审意见,并报送环保部征求意见。依法应由省厅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在获得环保部同意后,环评处受理该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并会同有关处室作出对该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的审批决定。依法应由其他部门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在获得环保部意见后,生态处将环保部意见反馈给负责审批的部门。
第十四条 环评处在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审批前,对涉及重大、敏感等需要现场核实的项目,可委托省厅苏南、苏中、苏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以下简称“环保督查中心”)开展现场核实工作。环保督查中心应当在收到环评处委托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现场核实工作,出具现场核实报告,并提供给环评处,作为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审批的依据。环保督查中心对其出具的现场核实报告负责。
第十五条 省厅各部门应通力协作,提高审批效率。环评处应当自受理建设单位提供的材料之日起,分别在30、15和3个工作日内,作出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和登记表的审批决定,并抄送相关部门(单位)。
第四章 现场监察(监理)与试生产
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所在地环保局负责现场环境监察工作。建设项目所在地环保局应提高监察频次,应当自项目开工之日起,每季现场监察不少于1次,并做好现场监察笔录,建立档案。省环监局负责不定期抽查和调度,掌握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
第十七条 环评处负责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管理工作。第十八条 须开展环境监理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委托有资质的监理单位开展环境监理工作。
第十九条 环境监理应与建设项目施工同步,监理单位应当每月向环评处报告环境监理情况不少于1次。建设项目施工结束后,监理单位应当出具环境监理报告,并对环境监理报告负责。
第二十条 建设项目试生产前,建设单位应向省厅提出试生产书面申请,提供以下材料,并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
(二)开展环境监理的建设项目须提供环境监理报告。第二十一条 省环监局负责试生产核准现场监察工作。省环监局应当自接到环评处转交的试生产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现场监察工作,并出具试生产核准现场监察报告,提供给环评处。省环监局对其出具的试生产核准现场监察报告负责。
第二十二条 环评处负责试生产核准工作。环评处应依据试生产核准现场监察报告等,自接到试生产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试生产核准决定,并抄送相关部门(单位)。进行试生产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自试生产之日起3个月内,向省厅申请该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须申请延期验收的,必须于允许试生产期限内向环评处提出延期验收申请,经批准后方可继续试生产,试生产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年。环评处负责自环评文件审批至试生产核准期间的档案归档工作。
第二十三条 建设项目所在地环保局应根据施工期及试生产期间现场监察情况,及时编制“三同时”监督检查报告,上报省环监局,作为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依据。项目所在地环保局对其出具的“三同时”监督检查报告负责。
第二十四条 环保部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建设项目开工后,省环监局应及时制定日常监督管理计划,组织市、县级环保局予以实施。环保部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省环监局应每季度第一个月的前十日之内,向环保部报送上一季度辖区内建设项目“三同时”日常监督管理情况;每年一月的前二十日之内,报送辖区内上一建设项目“三同时”日常监督管理工作总结。以上材料同时抄送环保部华东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环保部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需要进行试生产的,环评处应在接到试生产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征求环保部华东环境保护督查中心意见后,做出是否允许试生产的决定。试生产核准决定抄送环保部及环保部华东环境保护督查中心。
第五章 竣工环保验收
第二十五条 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向省厅申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省环监局负责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
第二十六条 申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建设单位应当提供以下材料,并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一)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报告(表、登记卡);
(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调查)报告(表);
(三)进行试生产的建设项目应提供试生产核准意见;
(四)开展环境监理的建设项目须提供环境监理报告。第二十七条 建设单位应当委托有资质的验收监测(调查)单位开展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调查)工作。验收监测(调查)单位应当在35(30)个工作日内完成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调查)工作,出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调查)报告(表),并对其出具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调查)报告(表)结论负责。
第二十八条 省环监局应当自受理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会同有关处室完成验收工作,并作出验收决定。省环监局对其作出的验收意见负责。省环监局负责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期间的档案归档工作。
第二十九条 环保部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由省环监局、环评处负责参加。
第三十条 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建设项目,实行分期环保验收。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具体规程另行制定。
第三十二条 法律、法规及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三十三条 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五篇:陕西省环境保护厅
陕西省环境保护厅
关于印发2012年全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的通知
陕环发〔2012〕1号
来源:办公室
日期:2012/1/31 9:48:22 各设区市环保局、杨凌示范区环保局,厅机关各处室、厅直属各单位:
《2012年全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已经省环保厅厅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一月十七日
2012年全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推动生态环保上大台阶的重要一年。做好2012年工作,对于顺利完成“十二五”环保规划目标任务,推动生态环保工作上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全省环保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第七次环保大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及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围绕“消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的工作重点,全力实施“1234工程”,即实现污染减排目标,持续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抓好渭河污染治理、大气联防联控、污染减排三个重点工作,强化环评倒逼机制、政府负总责机制、环保执法监管机制和联动考核兑现机制四项举措,在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瓶颈上取得新突破;在推动节约发展、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环境质量和环境监管水平“双提升”,在探索环保新道路上取得新突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具体目标是: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1年削减2%、1.5%、1.5 %;0%、列入环境统计的设区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陕北不少于280天,关中不少于290天,陕南不少于305天;设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8%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上年水平,农村饮用水安全率有较大幅度提高;6条主要河流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同比下降1%,其中渭河及主要支流化学需氧量浓度平均下降10%以上;汉、丹江出境水质分别保持在II、III类标准,城乡环境安全处于可控状态。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和具体目标,2012年要切实抓好以下工作:
一、扎实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
1、强力推进工程减排。突出抓好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厂建设与运营监管,实现全省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行,确保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5%,垃圾处理率提高到70 %,再生水回用率达到8%。建成一批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设施,加快已投运污水处理厂深度治理和脱氮提标改造。全面现役燃煤发电机组脱硝设施和燃煤发电机组脱硫设施扩容改造,实施钢铁、水泥、冶炼、石化、煤化工、有色等行脱硫和脱销工程。
2、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配合省发展改革、工业信息化部门重点淘汰火电、水泥、造纸、化工等行业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和达标排放。全面淘汰在网的110台、200.9万千瓦小火电机组。
3、大力开展农业污染源减排。深入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及养殖小区污染治理工程,力争年底前6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固体废物和废水贮存处理设施。
4、加强机动车氮氧化物控制。全面推行机动车国IV标准,出台陕西省机动车淘汰方案,落实机动车淘汰任务,实施机动车淘汰补贴政策。推行环保标志分类限行政策,加快推进燃油品质提升。
5、强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管理。出台《陕西省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管理办法》,对新建扩建项目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等量和减量的置换。加强对电力、钢铁、造纸、印染、化工等重点行业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行业总量控制;对关中地区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建立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制度,严格排污许可证管理。率先在全国开展煤化工全口径核算工作,组织单位对煤化工氮氧化物排放系数做技术认定,并争取获得国家认可。
二、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倒逼机制
6、严格落实总量控制要求。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区域、行业和企业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将关注重点从单个项目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扩大到污染物排放总量和环境容量,探索将将区域环境承载力作为产业布局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红线管理。
7、强化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充分运行“区域限批”手段,严格执行区域、流域未开展规划环评的不受理单个项目的规定;凡环保基础设施未落实的园区,不再审批除基础设施和污染治理项目以外的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涉重金属的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以及开发区、工业园区等重点领域的规划环评,统筹产业布局、结构和规模,从源头上解决布局性和结构性环境风险。
8、严把项目环评审批关。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严格环境准入关,坚持“疏”、“堵”结合,实行分级分类审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要达到100%。
9、认真贯彻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防止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38号)精神,严控新上产能过剩项目。
10、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加强施工期环境监理,加大建设项目试运行监管力度,完善环保验收管理程序和管理制度,严把“三同时”验收审批关。
三、继续推进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治理
11、打好新一轮渭河污染防治的启动仗。按照《渭河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和“铁腕促治、源头治理、防治结合、生态修复 ”的要求,坚持淘汰落后产能与排污权交易相结合,治污设施的提升改造与污染减排奖励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断面水质控制、生态基流控制三大措施,抓好高污染企业的淘汰、治污工程设施的改扩建和提标改造、生态湿地建设、渭河干支流断面水质考核和污染补偿等工作,确保渭河污染防治三年行动首战告捷。
12、深入推进大气联防联控机制。围绕《“十二五”关中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启动影响大气质量的细颗粒物的监测与治理工作。西安市要率先开展对PM2.5、O3等的监测与发布;宝鸡、咸阳、渭南、铜川、延安和杨凌要完成点位的布设与建设。加快淘汰高污染黄标车,控制建筑扬尘,推动石化、化工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控制煤炭消耗和餐饮业油烟气治理等,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13、加大汉、丹江流域水源保护。继续推进汉、丹江流域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陕南三市年底前必须完成“两场”建设任务。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要优先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推广成熟的黄姜皂素等农产品加工项目的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利用技术,确保汉、丹江国家考核出境水质稳定达标。
14、加强对渭北水泥、石灰企业的整治。按照“关小上大、治旋关立、集中锻烧、分散研磨”的思路,加快渭北地区小水泥、小石灰落后产能淘汰和结构调整。加强渭北水泥、石灰工业的环境监管,努力改善渭北地区环境污染问题。
15、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加快实施《陕西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研究制定产业政策和管理制度。以涉重金属企业为重点,强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规范清洁生产审核服务,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四、深入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治理工程
16、深化“以奖促治”,集中力量优先治理群众反映强烈、严重损害农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村庄。继续推进宝鸡、咸阳、杨凌“两市一区”集中连片整治示范。
17、强化“以减促治”,加大农村污染减排力度。推进农村集镇生活污水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污染物减排工作,倒逼各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农村污染减排的监测、统计、考核体系。建立农村集镇生活污水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的监测、统计、考核体系,把农村污染减排工作落到实处。
18、围绕节能、减排、增收目标,加快推广一批农村环保实用技术,以科技带动农业、农村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19、大力推进“以创促治”,切实把生态创建与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搬迁、重点镇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全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开展。
20、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的环境保护和水质监测与管理,制订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
五、继续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
21、组织开展 “渭河变清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排污行为,整治工业污染源、畜禽养殖业,严查严管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打好渭河三年行动的第一仗。
22、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身心健康环保专项行动,重点围绕重金属排放企业、医药制造及原料药制造行业、石油开发企业、渭北石灰石开采企业、辐射应用和危险废物排放企业开展环境执法检查,探索农村环境执法有效方法,切实解决一批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
23、提升环境执法工作水平。加强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的监管工作,升级改造现有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有效利用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依法查处超标排污、弄虚作假等环境违法行为。认真组织开展环境执法稽查工作,提高全省环境执法水平。
24、按照全国环保专项整治行动部际联席会议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开展2012年打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
六、切实加强环境监测和应急管理工作
25、加强渭河等重点河流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突出渭河水环境质量监测,确保渭河干流及其重要支流市界断面年底前实行自动监测;做到每月公布一次渭河干流市界断面监测结果,每半年公布一次渭河县(区)界断面监测结果,每季度、每半年、年终公布全省环境质量状况。
26、加快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建设。认真做好全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确保关中54个县实现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全覆盖。西安市今年要率先开展对PM2.5、O3等的监测与发布;宝鸡、咸阳、渭南、铜川、延安和杨凌要完成点位的布设与建设,为从明年起开展监测与发布,做好技术和人员准备。
27、加强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加强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施稳定运行,确保渭河流域100多家重点排污企业和年底前全省200多家重点排污企业在线监测装置实现稳定运行。做好全省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及质控抽测工作,每季度发布全省重点污染源监测通报。
28、做好专项环境监测工作。加强重金属污染源以及对本地环境安全有重大隐患的典型特征污染物监测;做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继续做好农村饮用水源地水质、9个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试点村和重点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试点监测工作;开展酸雨、沙尘天气、PM2.5和臭氧试点监测;切实把辐射环境监测纳入环境质量监测总体工作之中;完成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41个县2011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
29、强化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立健全以预防为主的环境风险监测预警制度,增强应急监测意识,加强对应急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能力建设,确保在发生环境突发事件时能及时组织应急监测,及时上报应急监测数据。
30、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和减排监测体系建设。推进环境监测站的标准化建设,确保1-3个市级环境监测站进行标准化达标验收,3-5个县级环境监测站进行标准化达标验收。建立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四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发挥环境监测在污染减排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七、加强辐射环境安全和固体废物监管工作
31、加大辐射环境执法监督力度。开展核技术应用单位持证、换证,辐射建设项目环保验收、金属熔炼企业、安检射线装置、放射源运输、伴生矿整治和流动源监管等方面的专项整治行动。
32、完善辐射环境监管网络体系。加强辐射环境监管能力,建立核与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和数据库,形成较为完善的省、市、县(区)三级辐射环境监管体系。
33、加强辐射环境预警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推进辐射环境监管向便携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高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34、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做好固体废物的台账管理和申报登记工作,建立危险废物信息库,实行危险废物动态管理。建立危险废物电子转移联单制度,开展电子转移联单制度试点工作,实行固体废物信息管理系统网上申报制度。加大对省重点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35、实行危险化学品登记制度。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实行危险化学品登记制度,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提供技术、信息支持;建立三级危险化学品管理信息库。
36、加强冶炼废渣和化学品污染防治。加强涉重金属企业废渣规范化管理、处置和综合利用管理工作。做好国际履约工作,重点指导、协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处理处置项目加快调试进度并投入使用,解决我省历史存留的含多路联苯电容器等问题。
37、加强固体废物处置项目建设。加快汉中危险废物处置项目、安康医疗废物处置项目、礼泉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项目和商洛等医疗废物处置项目建设,确保年内如期投产运营。加快礼泉再生资源产业园完成园区内的家电拆解项目、CRT玻璃、废机油、废旧电池电瓶、废旧汽车拆解等项目建设和运营。
八、大力发展环保科技和环保产业
38、加快实施“渭河水专项”课题研究与示范工作。围绕《渭河流域污染治理三年行动方案》,争取研究推广一批关键、实用的污染防治技术,建成一批高水平的示范项目,为渭河流域污染防治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9、加快污染防治技术研究推广工作。围绕污染减排、渭河治理和大气防控这三个重点,加快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示范和推广工作,发布《陕西省污染防治先进技术示范目录》和《陕西省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
40、加快实施振兴环保产业“12311”工程(围绕一个发展目标,打造两大产业链,构筑三个产业基地,培育十大产业园区,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推动环保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力争环保产业年产值实现500亿元。
41、认真做好第十六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环保展览和环保项目推介工作。积极组织参加第十九届杨凌农高会。
九、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工作
42、紧紧围绕全省环保中心工作,以“培育生态文明社会风尚”为宣传主题,抓住渭河治理、污染减排、大气联防联控、秦岭保护等工作重点,积极宣传我省生态环保上大台阶、建设生态文明、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成果。
43、用好《环保时空》和信息发布平台两个平台,不断拓展环境新闻报道范围,挖掘环境新闻报道深度,持续增强环境新闻宣传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彰显环境文化传播力。
44、构建全民环境意识和环境宣传教育绩效两个评估体系,推进公众层面的宣传教育。通过建立全民环境意识评估指标体系,以《陕西公众环保指数》的形式定期发布全民环境意识报告;通过建立环境宣传教育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发布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进展报告,增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领域的信息公开。
45、扩大自主的环境宣传教育阵地。培养一批环境宣传教育基地,扩大社会宣传;开通“陕西环保”官方微博,及时向公众公开环保重要决策、重大工作部署,传播环境与健康知识;结合农村“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开展“环保知识下乡”、“环保文艺下乡”活动。
十、以改革为动力增强环保工作活力
46、加快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建立健全排污权交易市场,研究制定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资格、排放量审核办法,扩大交易种类,逐步使四项主要污染物全部实现排污权交易。
47、继续完善渭河上下游补偿制度。按照国家“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要求,将氨氮纳入2011年渭河流域水污染补偿范围。并将渭河一级支流全部纳入监督性监测范围,并依据监测结果开展考核与补偿。提高补偿标准和补偿范围,逐步将水污染补偿拓展到省内6条主要河流。
48、不断完善经济环境政策。深入总结绿色电力调度、排污权交易和流域上下游污染补偿机制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完善鼓励节能环保的财税体系,深化绿色税收、绿色证券、绿色采购、绿色贸易等环境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一体化。
49、加强环保立法调研及相关工作。紧扣省委、省政府三年治渭重点工作,与省法制办、省水利厅联合,加快《渭河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调研起草和出台工作;进一步完善《陕西省环境保护条例》(草案),推动尽快颁布实施;开展《陕西省辐射环境保护条例》的调研起草工作。
50、加快地方环境标准的修订发布工作。根据《陕西省环境保护地方标准“十二五”编制修订工作方案》,结合我省环境质量状况、环境功能分区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加快编制污染减排、产业结构调整急需的地方环境标准。
十一、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环保队伍
51、继续推进和深化思想、作风、组织、业务、制度五大建设,唱响和弘扬陕西环保精神,提升环保队伍整体形象和公众的满意度。
52、坚持不懈地开展好“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 以创建文明行业为抓手,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推动环保系统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作风、提高服务效能、提升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环保工作的满意度。
53、认真学习贯彻实施《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加强环保系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以环保“八项权力”监督为重点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深入推进环保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