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答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
简答题
2、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一、什么是“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种基本素质和能力得到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这在我国《宪法》和《教育法》中都有明确的阐述,即“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个性发展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是个人内在潜力的张扬。
二、“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
从逻辑上看,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不是对立的。全面发展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人的发展在德、智、体、美等基本面上的相对完整性和和谐性,其对立面是片面发展。而个性发展是个体在需求、生活习惯、性格、能力、爱好、兴趣等方面形成的不同于他人的稳定的特殊性,其对立面是共性。
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全面发展要求培养学生达到国家在德、智、体、美等基本范畴规定的所有受教育者都应达到的基本标准,最终实现身心和谐发展。个性发展也必须以尊重基本的道德价值规范、遵守国家法律为基础和前提,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选择性发展。
因此,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而富有个性的人,既德才兼备又保持个性。这种教育观应贯穿于教育发展的全过程。
三、在教育过程中要兼顾“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从办学理念上,全面发展要求每个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基本素质都得到提高。而个性发展要求教育要顾及每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得以不断生长。
从教育内容上,全面发展注重传授德智体美等方面知识,注重各学科基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个性发展是在注重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德性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升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
从课程设置上,全面发展要求按照学科体系针对所有学生开设一般性课程。而个性发展侧重在开设一般课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开设各种选修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科学精神的探索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等需求。
从学校管理上,全面发展要求学校在管理上实施整齐划一的统一管理,以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达到国家规定的一般性要求。而个性发展则要求实施弹性管理,给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留有充足的空间。
从教育评价上,全面发展要求以分数统一量化评价学生发展的基本素质,以达到国家设置的课程评价标准。而个性发展则要求引入多元评价标准,改变过于注重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引导学生的多元发展。
总之,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辨证的统一体,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才能在教育的实践中真正培养出全面发展且保持个性的人才。
第二篇: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个性,简单说就是天赋,表现为兴趣、爱好、特长。总书记提出的“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明确表达了对青年人保持个性的由衷肯定。
如何发展个人兴趣特长和开发优势潜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群众服务?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每人原本都应具有鲜明个性。大千世界如果人人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一样面孔,一个腔调,一种思维,这样的世界必定是无趣的,也是毫无生机的。然而,如果只顾自己的个性,而遑论个人与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如果个性张扬失去控制,发展到出格,发展到放任,就会只关心自己、不关心社会。因而,保持个性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既要对自己的“个性”负责也要对他人“个性”负责;只有尊重他人,只有遵守社会规范,才能享受到保持个性给自己带来的真正快乐。“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的殷殷希望,包含着厚重的时代内涵和丰富的人生哲理,彰显出个性在人才发展中的重要性。
个性发展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共同的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被戏称为“模式化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这正如一个大花园,花儿形态各异、竞相怒放,才会更美丽;反之,只有一种花,一个颜色,虽然整齐划一,相信看久了总不免让人乏味。事实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从哲学角度看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即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就在于,过于强调共性而忽视了个性的培育。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真正光彩的个性、优势和抱负常被现实磨损,成了千人一面,而迷茫、叛逆、自我为中心有时倒被理解为个性,受到推崇,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是非标准和健康成长。其实,保持个性,实质上就是尊重个人的价值,最大限度上开发个人的潜能,发挥能动性,彰显个人的特色,这与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这个基础与前提并不矛盾。尊重个人的价值,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当代青年是决定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现实力量。青年群体所具有的较高创新意识和浓厚创业热情,正是当前推动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最重要因素。学生时代正是学子们社会化的重要阶段。而个性的充分发展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学生富有个性,才能更富有创造力和创新力,也更容易出现大量的富有时代气息、个性彰显的优秀人才。
青年是未来,青年是活力,青年是后劲,青年是希望。当前,百年前“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依然还是梦想,而“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培养不出大师”的疑问也常在我们耳边响起。因此,我们应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处理德、才,创新、实践,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关系,激发创造创新活力,为学生保持个性、彰显本色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从而造就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第三篇:关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的思考与探索p
关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思考与探索
安徽省阜阳第一中学 李亚东
[摘要] 育人之本、素质先行。个性化教育与传统教育相辅相成,方能切实地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出创新型人才,从而实现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迈进‛。而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这是又历史赋予学校教育的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国个性化教育高速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务实创新的全面发展教育已经踏上新的征程。对于同一时期不同的学生如何实现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统一的问题及针对同一学生不同时期如何实现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统一的问题,不能不引起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认真思考与积极探索。
[关键词] 全面发展 个性发展 统一 因材施教
2010年7月13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明确提出了‚强国必先强教‛、‚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等高瞻远瞩、精辟入里的论述,这对于加快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2011年4月24日,‚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又对清华大学同学和全国青年学生提出了三点希望,强调在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准之上,要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希望同学们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同学们要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准要求,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在德智体美互相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才。‛
强调个性教育是新时代的一种教育理念,个性教育注重学生主体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但同时也要兼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细细思考起来,对于不同的学生如何实现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统一;对于同一学生如何实现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统一,这又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的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难题。
首先,对于同一学生,根据不同的成长阶段,如何实现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统一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对同一学生而言,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与要求,在实行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的基础上,应当有所侧重。在学生的小学幼儿园时期,就其身心特点来说,更应重视个性发展,兼顾全面发展。在初、高中阶段,在强调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其全面发展。在大学及以后的阶段,则要强调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因为在幼儿园、小学阶段,由于孩子们天真烂漫,无拘无束,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个绝佳的时期,也是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最佳阶段。
在我们老师、家长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这一个‛。他们的天赋、秉性、兴趣和爱好都存在着差异。《中庸》有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生而有异,性而不同,这当是天之道也。如果违背天道,孩子就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不过,还是要‚修道‛,让天性更合人道。人道的要义是什么?《周易》有言:‚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所以,要将自然 人培养成有思想、有人格的人,个性化教育,就是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的个性进行有效的培养与教育,从而让他们成为社会上有用之才。
另外,儿童少年身心发展本来就具有一定的顺序性、阶段性、可变性、差异性和不均衡性,由于与生俱来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教化的影响,相同年龄段的儿童少年,在脑力与体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儿童这一阶段,不仅要重视学生发展的共性特征,而且更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从而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积极因素,弥补自身的短处和不足。此外,还要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具有各种个性差异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我认为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发展的不同需要,寻求合适的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成。
学生得到了尊重,会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坦然,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才能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提出理论的假设,无所顾虑地发表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也才可能创新和超越。没有个性,就谈不上创造性。只有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探索求知的欲望得以调动和满足,才可以发现新问题,才能孕育出真正的创新性。因此,我们要保护这些学生的创造性,就必须尊重他们的个性。对他们的个性多一份尊重,就会为社会塑造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教师不能将学生作简单的比较,更不能当众指责、羞辱。一方面要发现他们的长处,使其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既不可降低他们的能力,也不可超越他们的能力。只有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尊重和发展时,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相反,如果没有尊重,没有民主,学生时时处处小心翼翼、顾虑重重,一举一动都如履薄冰,一味地看教师的脸色行事,个人的聪明才智与激情被窒息,那么就只能表现出依赖性、奴性,变得愈来愈笨拙和迟钝,学生变得高分低能,甚至低分低能。
个性是创新活动的生命,营造一个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乃是发展个性,开发创造力,提高素质必不可少的条件。
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家长是最希望学生学有所成的,所以适合个性化的教育与学生个性的发展,应该是学生、老师、家长共同商议达成的共识。依据就是高度关注孩子们的学校和家庭生活、家庭教育,从‚尊重每一个、发现每一个、发展每一个‛的角度,服从于探寻、促进‚每一个‛更好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共识。可以在学校课程设置、课堂文化以及校园活动等方面不断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全面、积极地参与体验,为其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为寻求适合‚每一个‛的教育奠定基础。
二、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使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基础各不相同,兴趣不一样,个性有差异,若把他们混杂在一起施教,是很难把他们都教好的。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就会脱离学生的实。,尽管有统一的进度,教学目标还是难以达到。他们的年龄,他们的经历,他们的家庭环境等等,决定了他们不同的行为,教师就必须心中有学生,清楚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也才能达到以生为本的教育境界。因此,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既要了解学生的一般特点,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还要分析研究造成家庭、社会、历史差异的各种原因,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以达到不同的目的。此外,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进行个别辅导,使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因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创新精神。为此,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教师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如组织课外专业学习小组和有关的竞赛活动,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多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使学生的成长既符合时代共性要求,又具有鲜明个性、创造力和开拓精神。
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作了如下具体探索: 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时代的要求,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基本构建起为学生人格和才力的自我发展、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养成提供足够时空的学校课程体系。在总目标设定的基础上,形成学校课程实施计划。计划不断修订、完善的过程,就是课程统整实施研究不断深化的体现。
我们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探索创新。我们对校内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构建了多层次的校本课程。第一层次是普及性校本课程,注重兴趣培养,旨在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体验、拓宽眼界、激发兴趣、开掘潜能。这个层次的课程为学生的选择提供多样性,为学校分层、分类的实施个性化的教学育人奠定了基础。第二层次是选择性校本课程,注重特长打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为学生量身定做课程表,分层分类的个性化教学。第三个层次是学生合作探究校本课程,注重自主发展。学校为学生自主发展搭建平台,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教育的热情,让他们自已在同伴互助的活动氛围中,历练领袖风范、协作能力、交往技巧、体悟责任、团队、伙伴、发展的含义,学习制订自己不同阶段的成长发展目标,并在实现的过程中提升能力、自主发展。
三、创设条件,优化个性,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
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将自己有价值的一面展示给别人,并且希望得到肯定或赞许。作为学生,这一愿望更是强烈。比赛期望获得胜利,考试期望获得高分,演讲期望获得喝彩。成功能给人带来满足和自信,并产生一种继续成功的需求,故而他们会不断努力,不断争取,并在努力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的能力与价值,培养起健全的人格。作为教师,就应肯定学生的优势,并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帮助他们设置目标,千方百计地为他们创设机会,使他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并在这种喜悦之中自我发展、自我奋进。
为此,作为教师,应极力创设各种条件。比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学生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创设有趣的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学习,使个人在集体的帮助下取得成功。教师通过激励性的评价,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无拘无束,将自己的喜好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家长是最希望学生学有所成。虽然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 的主体,但家长有时最了解自己的孩子,让家长参与进来,既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又可以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让家长成为课程建设等的中坚力量,就会从他们那里获得到巨大的智慧力量。让学校与各方携手,形成各种各样的教育共同体,一起力促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健康、快乐地成长。
人们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学生入学之后,所有的教育都应当是学校的事了。其实,家长永远是孩子生命成长的第一责任人,让他们在爱孩子的时候,学会更有责任地爱,进而与学校我、与教师形成合力,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就会收到1+1远远大于2的理想效果。
四、育人,教育为本、素质教育先行,实行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同时还有社会教育的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可以形成强大的促进广大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的舆论和教育氛围,形成教育合力。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季明明表示:‚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确定的最高教育目标;个性化教育将以人为本原则落到了实处、根处,使全面发展目标有了实现的桥梁。‛
从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要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学科特长突出‛的人才,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由于教育资源有限,教育模式标准化及‚优秀的教育理念无法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和潜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等现实情况的存在,教改势在必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及规划纲要》提出:教育就是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在这种情况下,‚个性化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素质教育理念和未来教育改革方向,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和学生所接受。实行个性化教育,就是在传统教育之外,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多样性、创造性。
‚在日韩,学生的素质教育,都是通过校外辅导机构来完成的‛,学大教育集团闫老师对记者说,‚为了更好地落实和实践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相关精神,未来学大教育将以全国50多个城市190余家个性化学习中心为依托,全面普及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1对1个性化教育理念,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孩子学习兴趣,让孩子会学、主动学,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让校外辅导由单纯的提升学习成绩转向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上,并力争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孩子‛。
与此同时,在个性化教育的理论研究上,教师作为中国素质教育及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要积极响应《教育规划纲要》的发展精神,提供个性化教育,不仅要帮助广大学生和家长更加清晰全面地了解个性化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及当今个性化教育的主要模式,同时这也是国家教改政策鼓励下教育界个性化教育领域的又一次大胆创新。
【结束语】︰育人为本、素质先行,个性化教育与传统教育的相辅相成,才能切实地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出创新型人才,实现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迈进‛。而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这也是历史赋予当前教育的神圣使命。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国个性化教育高速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务实创新的个性教育与全面教育已经踏上新的征程。
总之,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并非一朝一日的事情,而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特别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和教师要努力创造适合不同阶段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适合教育” 中国青年报2012-5-12 [2] 丁淑霞“怎样正确对待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3] “如何指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自我’---保持个性 彰显本色” 中国青年报2011-04-24 作者:安徽省阜阳第一中学 李亚东 电话:*** 地址:安徽省阜阳市人民路74号阜阳一中 邮编:236000
第四篇:学生个性发展研究方案
高效课堂条件下,学生个性发展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真正的学生发展,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发展。有效的教学课堂,应该是和谐的。和谐既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知识与智能、群体与个体、主导与主体、教书与育人等各个要素之间的互相协调,是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主体意识、学习意志、体验创新优化的培养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必由之路。
构建和谐课堂既是教学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学生的最佳发展,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主阵地在课堂,课堂的和谐与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在实施教学活动中,使教学诸要素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地发展的目的,促使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其最佳程度或最佳状态。
二、概念的界定
课题的核心概念:
和谐课堂教学以民主、平等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使教育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实现情感交融、思想碰撞、经验分享、知识技能习得、精神愉悦、审美享受、潜能开发的过程
概念的界定:
根据和谐教育的定位、内涵,和谐教学作为构建和谐教育的一部分,包括和谐教学的基本原理,教学原则和课堂教学模式。和谐教学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从教学活动中,力求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三、理论依据
1、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因此,一堂和谐生动的课堂,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1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2、教育学理论:教育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于使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达到人的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和谐教育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内在需求。教育形态必须与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教育进程必须与个体身心发展状态相适应。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主要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新课程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基本方式和教学策略,建构教育生态环境与课程整合下师生和谐共长的课堂教学模式,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改革课堂教学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引导学生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个性。
3.探索和谐课堂构建的策略及机制,最终形成师生、生生与环境高度和谐的理想课堂。通过优化教学活动过程,达到教学活动氛围和谐化、教学活动过程审美化,使教学过程由高耗低效转变为和谐有效、逐渐过渡到和谐高效。
4.在“研、训、施”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促进教师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形成一支德高为范、业精为师的高素质、信息化、研究型的新型教师队伍。同时,通过研究,激活教师课堂教学智慧,使教师掌握和谐教学的内涵,享受专业成长的快乐。
主要内容:
1.构建和谐的教学生态环境。
2.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探索和谐课堂构建的内在机制。
3.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4.实施和谐课堂教学对学生素质提高的影响。
5.教师实施和谐课堂教学艺术的探索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3.5—2013.6)
(1)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的展开做准备。
(2)调查课堂教学现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初步的评估。
2、实践探索阶段(2013.7—2010.8)
(1)通过召开课堂教学研讨会,尝试构建具有“以生为本,自主合作,平等对话,和谐共振”为特征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
(2)收集课堂教学案例,对案例进行剖析,以案例研究促进教师提高。
(3)在研究后期,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再次的评估,以做比较。
3、总结阶段(2013.9—2013.10)
(1)对研究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撰写研究报告。
(2)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汇编,形成系列成果。
(3)召开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会或教学研讨会。
(二)研究方法
1.以理论联系实践为主的行动研究法。强调研究过程和行动过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计划—实施—观察—反思—总结”的程序进行,以构建和谐的课堂为目的,以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
2.以民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观察法。以构建和谐的课堂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气氛活泼、思想活跃,充满生机活力。它强调教师诱导启发,寥寥数语,学生自主思考,各抒己见,要求教师以亲切的面孔,鼓励的话语,使学生能在肯定的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
3.以师生和谐共长为目的的教学案例研究法。师生和谐共长是实施和谐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与终极目标。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恰当运用科学和艺术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学习,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有条不紊,灵活自如地展开教学。既要将学习主权交给学生,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以实验对比分析为主的经验总结法。课题研究的每次实验课,都要经由课前讨论、课间观察和课后评价,由执教教师汇总撰写成个案,中期评估要撰写研究过程及自我评价,结题时写出实验报告并针对实施课题研究后师生的转变等方面进行课题总结。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这一年来的实践和研究,我们坚持“一切为了孩子的最佳发展”的办学理念,我们看到许多方面在发生着悄然变化:
1、课题研究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逐渐形成了与新课改一致的教学理念。教师观念不断更新,科研含量日益提升。逐步实现了由经验向理论的提高,确立了和谐课堂的新课程理念,凸现了教学的科研含量。教师们在实验中用行动去反复实践,用心去认真思考,努力把自己的本职工作视为创造性的事业,从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茁壮成长为科研意识和能力都较强的教师。
2、立足课堂,改善课堂,教学相长。
教师以“研究者”身份从事课堂教学,使课题的研究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推进和完善,更重要的是课题研究改变了原来的课堂现状,构建了和谐的课堂,教师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谐教学实践促进了和谐教育的建构,丰富了和谐教育的内涵,富于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成为和谐教育重要而生动的体现。
七、存在的问题:
随着和谐课堂理念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改变,从改变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了明显提高,应该说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经过了三年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的同时,教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构建和谐课堂的理论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进一步完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
3、进一步正确处理好和谐理念和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
第五篇:注重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
注重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成为最
好的自己
三合小学常建兴
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科学
发展观的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人的各种素质潜能的充分发挥,而个性发展则是优势潜能的开发、兴趣专长的发展。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就要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是当代教育的基本理念。然而许多压抑学生个性、磨灭孩子“棱角”的现象普遍存在。多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有一种明显倾向:重视集体主义教育,忽视自我意识培养;重视规章纪律对学生的约束,忽视个性心理的发展。其结果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潜能、兴趣、特长等个体差异,忽视了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加之在应试教育环境里,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弯了孩子的脊背,也挤压了他们个性发展的空间;如果要使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个性发展,就应该给学生创造自由宽松的发展空间。我们应该
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不平衡性以及发展的独特性,就应将教育选择的“遥控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乐趣、找到动力。不要用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给其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兼顾个性特色。同时,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教育方法上,把握好节奏,不弃不离,耐心等待。相信他们总有融入集体时候。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
首先,我们还应该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在生活中多表扬,多鼓励,让孩子多体
验成功的愉悦和努力付出的回报。这能使其具有更大的积极性去完成某些工作,真正实现在快乐中成长。对于孩子的不良习惯,也注意耐心引导,充分利用一切机会,让她自己去感知真善美,自觉纠正。尽量避免简单、粗暴的方式,欲速反而不达。
另外,努力创设情境,让孩子自由感知,自由发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小手去创造,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而不是把大人的经验强加到她身上,束缚其发展,剥夺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创造力。
最后,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快乐教育不等于放纵、溺爱、放任自流。家
长有必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积累,以身作则,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孩子的理想观念、纪律观念、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二、尊重学生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每位学生都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只要教师善于组织、引导,才能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他们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保持学习的兴趣,积极地进行问题探究。
三、全面发展,培养各种爱好和兴趣。
为了保证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是很有必要的。画画、手工制作、音乐、舞蹈、体育等,小学生的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对什么事情都感到好奇,但保持时间短,特别是新鲜劲一过或一遇到困难便会退缩、回避,容易发生转移。这就需要家长认真做好指导工作。一方面,兴趣和爱好的引导上要因人而异,不盲从,不求多,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做出适当的选择。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循循善诱,让兴趣和爱好得到持续性和稳定性,培养孩子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的意志品质,持之以恒,并能从中收获知识,培养能力,实现全
面发展和提高
总之,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兼顾好学生个性特色的彰显,让孩子自由的成长,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