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消费研究

时间:2019-05-12 17:59: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车消费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车消费研究》。

第一篇:公车消费研究

浅谈公车私用问题的现状及其解决措施

公车泛滥、公车私用多年来一直是官场的顽疾,与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并列为“三公消费”,被称为“马路上公开的腐败”。具体表现在,公务用车费用过高,公车私用现象严重,超编制超标准配备用车问题屡禁不止,公车使用效率低,浪费惊人。财政部数据显示,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当年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3.64亿元,其中车辆购置及运行费59.15亿元,占“三公”经费总数的六成以上。有报道称,目前中国公车数量超过400万辆,公车消费超过4000亿元,但仅1/3用于公务活动,1/3是司机个人,还有1/3属于个人和家庭。

公车私用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首先,从干部成长角度言,易滋生官僚主义和享乐主义。其次,从经济角度看,公车私用会造成巨大的浪费。早有资料表明,公车的不当使用,已大大超过年度国防开支,成为财政不堪重负的包袱和增加政府行政成本的一个“大漏斗”。再次,从社会角度方面来说,公车私用诱导不良的价值取向。公车私用像是一种流动的腐败广告,极大地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如今不少人对公车私用的行为似乎已经习惯成漠然,有的民众甚至带着一种羡慕心态及目光在对待。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两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并做出约法三章,“本届政府任期内,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要求“中央政府要带头做起,一级做给一级看。”

规范使用和减少数量成为解决公车问题两种主流声音,我们先来看一下国外的做法,德国,德国公务配车特别高的门槛,整个柏林总共92辆车,如果不是外交接待的话,开车回家都得交租公车费。在南非,公车有1/3的车款是要自己来付。在日本,有专门的公务出租车票。在芬兰,允许公私合用但是需要缴税。

整体上来说,1、要注重法制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坚定不移的推行公车改革

2、加强公车公共财政预算管理,从源头上堵塞漏洞,3严格贯彻执行禁止公车私用的各项规定,做到执行必严,违者必究,4重视思想教育,筑起心理防线

具体来说,目前我国各地采取的治理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统一公车标志,接受社会监督

2、给公车安装GPS定位系统,实时监控公车动向

3、实行公车私用收费制度

4、取消公务用车,改为发放交通费用补贴,等等

总而言之,要从根本上纠正公车问题,不仅需要建章立制,加强监督,也需要全社会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让违规公车不仅惧畏制度的追责、舆论的曝光,也害怕身边每个人的眼神。这样,豪华公车的生存空间自然就会大大缩小。

第二篇:公车消费改革探索

公车消费市场化改革的思考

摘要

在公车数量不断增长的今天,逐渐出现的公车消费中存在的问题诸如缺乏统一标准,效率低下制约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公车使用的不透明也对政府部门在群众眼中的廉政形象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借鉴杭州广州昆明三地的公车改革实践从发放私人用车补贴,统一规范管理车辆使用和规范化管理几个方面探讨了公车的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公车消费改革 市场化

三地改革经验 社会化

经济繁荣和生产力提高带来汽车的量产,促成当前政府部门的公车数量逐渐上升。公车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使用成本:购车款和购置税车辆保险费用,路桥通行费用,燃油费用,车辆的定期维修保养费用以及司机工资。因为当前国内尚无公车使用的统一标准,机关制定车辆使用的制度具有很大的自由和任意性,地域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硬件设施差异带了多样化的使用标准。撇开这种多样性的存在的合理与否,单是自由和任意性就极易引致制度的混乱和低效的资源运用甚至浪费。因此公车消费市场化改革除了紧迫性还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公车数量的快速增长挤占了社会车辆的使用空间,带来了一定程度上道路拥堵并且使得交通设施无法完全服务所有车辆。在公车采购的过程中大排量的中级车受到偏爱,由此带来的不仅是燃油费的大量支出还有较之于公共交通设施(地铁,公交车,轻轨)相比低很多的燃油使用效率。各地对占据三公消费最大比重的公车消费几乎没有发布过使用明细,由于缺乏民间的监督,不透明的经费运作也容易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以及引发民众的质疑。

从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我国的公车改革已经走过了将近18个年头。据有关统计数字,早在“八五”期间,全国公车耗资720亿元,年递增27%,约为GDP

增长速度的3.5倍。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约有350万辆公车,包括司勤人员在内耗用约为3000亿元。在社会强烈呼吁下,公车改革在2003年前后正式启动,各地纷纷采取了“卖公车、发补贴”的办法。然而,汽车在政府采购物品中始终占据前三位,2005年全国政府采购公车花了600多亿元,2006年则一举突破700亿元,占财政部预计实现的3000亿元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的近1/4。近十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增长约20%,约是GDP增速的两倍。这就大大增强了公车的消费能力。尤其是一些原先财政困难的地方政府,在地价高涨的今天,土地收入的增长确保了公车消费能力的增长。据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调研数据显示,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20%以上。据统计,社会上私家轿车每万公里运输成本是0.82万元,而党政机关单位公务轿车则高达3万元以上,全国超编配车率达50%以上。

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在车辆使用上往往更为精细严格甚至苛刻。对公车使用里程,路桥费,油费的预算没有统一标准,公车的管理实际上一种粗放模式,体现了快速增长的公车数量和滞后的管理能力之间的矛盾。

公车改革的探索从地方开始。2009年5月,杭州市出台车改方案,其核心内容是市局(副厅)级以下一律取消专车,实行货币补贴,大部分公车向社会公开拍卖。经过几年实践,杭州的公车改革获得较好的社会评价。然而,各地的情况不同,杭州的改革并不一定适合其他地区。这些年,各地进行的公车改革试点方式不一,效果也不一样。各地公车改革试点,致可归纳为三种模式:一是货币化改革,发放车贴补助;二是集中化改革,即把各单位分散管理的车集中到一个部门统一管理;三是规范化改革,即通过单车核算、节假日封存、安装GPS等方式加强监控与管理。

昆明于2010年1月15日主城4区启动试点,上缴各类公车920辆,258辆用于组建机关公务交通服务车队,462辆被公开拍卖,成交价1654.98万元收回区财政。同时,各区财政局统一制作实名制公车专用卡,按季度将定包干经费核发到卡上,每月人均400元,用于私车公用时在指定地点维修、加油,购买公交IC卡,租用区机关公务交通车和其他社会车辆的费用支出,超支不补。

2011年6月,广州对全市公务车安装GPS跟踪系统和身份识别系统,分级管理。严禁公务员周末使用公车,如果使用,监管系统将发出警报,一次口头警告、两次书面警告、三次追究责任。经批准后私用的则收取相应费用,每公里1.5~1.7元。

诚然这三种模式积累了一些经验,却并非十全十美。货币化改革的关键是如何确定一个合理的车贴标准。集中化改革的局限在于它更适合中小型城市,规范化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治标不治本。如果我们把三种模式中的优点集中起来,在几个有代表性的城市试点后再推而广之,应该会在公车改革方面有所斩获。把公车改革节省下来的钱投入当地的市政交通设施建设和车主的汽车文化教育,将会有效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的局面,这不仅是笔者希望看到的,也是广大私人汽车消费者所愿意看到的。

总的来说,公车改革的基本方向应该坚持市场化、社会化,采取适度、公平的货币化手段,改变传统的公务用车运行机制和提供方式。公车改革的主要方法是公务用车服务的社会化转型,具体来说就是大规模压缩公务用车的总量,除了核准的领导专车、必要的工作用车、机要通信用车之外,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必要的公务用车可通过公交、出租车、公车服务中心租车、私车公用等社会化途径解决。

在此基础上,公车改革和管理还应向透明化转变。有多少辆领导专车、工作用车、机要用车,每年公务用车的花费是多少,要细化、清楚、接受监督。同时,强化日常管理至关重要,限制公车私用。一经发现,就要严肃处理;用车单位应鼓励社会和媒体对公车的使用进行一定范围内的监督。

公车改革任重而道远,但是如果坚定不移的将市场化的作为改革方向,把社会化作为主要方法,公车改革一定会获得成功,公车消费能达到更高的资源配置优化率,从而给全社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三篇:政务公开,公车改革、三公消费

考试申论热点:官员财产申报制度

二、财产申报制度

(一)财产申报概述

财产申报制度,是对官员有关家庭财产申报、登记、公布的制度,是科学反腐制度体系的核心内容,建立起有效的财产申报机制,将国家公职人员的家庭财产置于人民群众和国家法律制度的监督之下,使其非法所得无处藏身,就会使腐败分子难以为所欲为,从而能够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财产申报的现状

关于财产申报,在我国已提了近15年,但目前试点地区的官员财产申报大多集中于科级以上干部。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一路走来,可谓是速度相当缓慢。从1995年规定“温柔”地诞生,现在普遍沿用的还是这一套最基本做法。近几年,在“两会”代表委员的持续呼声、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之下,各地开始尝试破冰,试图突破现状,但仍旧陷在公开不彻底的争议之中。

(三)财产申报的障碍

家庭财产申报制的实施必然面临三大难题:一是鉴于中国目前没有公开、统一、标准的公民信用保障系统,个人资信难以查实,反腐败工作缺乏坚强的技术支撑;二是腐败分子为了逃避财产申报和资金核查,必然会将大量腐败资金和非法收入转移到他人名下,或馈赠亲朋好友,逃避法律的制裁;三是腐败分子在国内无法藏身,必然想方设法外逃,势必给国家财富造成巨大损失,破坏法律的实施,损害社会的公正,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三、完善财产申报制度的建议

鉴于目前建立我国制定财产申报法的条件还不具备最基本的条件(如尚未实行全民信用卡制度),在真正意义上的财产申报法出台之前,京佳教育认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制度资源,通过增加环节来完善现有的干部收入申报规定。

第一、申报对象可以逐步扩大到所有的国家工作人员及其家属。就国家工作人员来讲,除了对他们进行任职、离任时的审计外,还应要求他们在任职前、任期间、离任时对自己和家庭的财产进行如实申报,其申报范围可依具体申报对象的工作性质及其重要程度作不同的规定,其具体操作除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外,可逐步交由银行执行或监督。

第二、加大对申报结果的监督和公开程度。增加二个环节:一是审核环节,即审查核对环节,通过检查核实申报内容;二是公示环节,申报结果的公示范围可以视条件的成熟程度而逐步扩大,可以先做到同级公示,即在班子内或同级干部中公开,由人大产生的干部的收入申报在人大中公示;这里不应有“秘密申报”部分,也即不应有暗箱操作部分;

第三、增强惩处力度。是追究环节,根据检查结果,对于不如实申报收入,或瞒报、漏报、谎报者做出严肃处理,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对于多次谎报者应免去其领导职务;四是

信用记录环节,对于是否如实申报的情况应记录在案。建议各单位纪检监部门有必要对现任干部任职以来历次收入申报记录进行一次大检查,使检查结果进入干部信用档案(所以必须先建立干部信用档案),以供组织部门任免干部时参考。第三、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使得财产申报制度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在条件成熟之时出台已呼唤了十多年的《反腐败法》,并专设章节对于官员财产申报作出明确而完善的规定。

财政预算公开为“三公”消费设障

三公”消费转自

借出国考察之名公款旅游、公车接送孩子上学或为自家办私事、以接待为名大吃大喝结交朋友„„近年来,公款旅游、公车消费和公务吃喝这“三公”消费为广大民众所诟病。

据有关媒体分析,中国每年“三公”消费高达9000亿元。而据财政部、发改委、统计局联合调研,政府公务用车(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每年花费1500至2000亿元。

抑制公务消费腐败之所以成效不大,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玉歆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深层的体制问题没能得到很好解决。“公务消费的问题,是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存在缺陷的一个反映,涉及财政支出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人民代表大会对预算支出的有效监督机制、健全完善的行政问责制度等问题。”郑玉歆建议,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下猛药”,特别是政府财政预算管理要实现精细化。

全国人大代表、新光集团董事长周晓光呼吁,应抑制“三公”支出,公款消费更应接受各界监督。他说:“过大的行政开支既造成浪费,也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抑制‘三公’消费任重道远,老百姓和媒体的监督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蒋洪建议,政府向人大提交的财政报告,应把“三公”消费的部分单独列出来,便于代表们审议。另外,行政部门应把公款消费的活动记录在指定的科目中,在会计制度上加以规范。

2月28日,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时也表示,解决“三公”消费最根本的是两条:

第一条就是公开透明,要让任何一项行政性支出都进入预算,而且公开让群众知道,接受群众监督;第二条就是民主监督。

长久以来,公众要求公开各级政府部门的“三公”消费支出详单,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坚持做到全面、细致公开各级财政消费,不仅能使浪费公款的行为有所收敛,对打击腐败行为也有益处。

要扭转当前一些官员“乱花公款不眨眼”的局面,就必须从制度上扫清公开每一笔财政金的收支障碍。从每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的“会审”变为“常审”,甚至做到“一款一审”、“网上公审”,这样方能动态而及时地挤掉“预算水份”。而各级各类政府部门的“三公”消费的动态公开,也必将促进廉洁、高效政府建设的推进。

热点探讨:1万公务员仅10辆公车并非只为治堵

在3月1日《广州日报》刊登的日本东京治堵报道中透露,“以东京都厅为例,只有都知事(相当于中国的市长)这样的级别才可以配车。”整个东京都厅有1万多名公务员,但是公务车的数量却仅有10辆左右,因为“很少用到”。

如今很多大中城市都出现了道路的拥堵问题,治堵,就成了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重大问题,由此,也引发了公车太多、公车私用加剧道路拥堵的议论,并且提出了治堵先治公车的主张。其实,城市治堵与公车私用管理混乱,这是既相关又绝然不同的两件事。前者主要是城市有序管理和道路建设如何适应人民生活需求的问题,后者却是如何坚持政府的廉政,防止公务员利用职权追求个人享受的反腐倡廉问题。为了治堵才去整治公车私用,甚至要靠着治堵的“动力”,才去改革公车管理制度,恐怕只能是瞎子摸象——抓住了枝节而放过了公车改革的真正目的。

如果不是为了对纳税人的税金负责,如果不是为了让百姓信任政府的廉洁,仅仅为了道路不堵车,我想东京恐怕不会出现如此严格的公车管理制度:严格控制配置公车官员的级别,只有都知事一级的官员才能配置公车;其他公务员如果办公需要开车,必须是先坐地铁到单位,再去申请开车办事,公事办完后必须将车子开回单位,然后再乘地铁回家;由于严格执行制度,使用公车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审批手续,所以平时很少有人要求办公使用公车,即使只有10辆左右的公车,也很少使用。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首都级的大城市,1万公务员只有10辆公车,对国人的我来说,简直犹如听了一个“天方夜谭”的故事。然而,这样的消息登在了我们的报纸上,相信并非虚言。但只要的一点“国情观念”的人,恐怕谁也不会提出咱们的地方政府应当照此办理或者稍作借鉴。但是,每年两会都会有人提出公车改革的提案,又证明了群众对目前公车使用状况的强烈不满。虽然有些地方政府出台过若干“改革”措施,诸如给各级干部发放“用车补贴”,以平息公务员不得不减少公车使用的不满;有的地方给公车贴上标签,“接受群众监督”;有的地方搞公车有偿使用,干脆把公车私用合法

化,据说都曾有过一定效果,但其结果却都是或者遭受更大的质疑,或者昙花一现,无疾而终。

然而,公车改革却是我们的政府必须过的一道坎。为此,我认为,在听了“东京1万公务员只有10辆公车”的“天方夜谭”故事,别把它只是当作东京治堵的一项措施看待,还是值得有志于真正实行公车改革的领导借鉴,不知有关领导以为然否?

考试热点天天读:公车改革

(10)国外及地区公车管理对策借鉴。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在公车管理方面都有一些比较完善的政策法规和健全的管理制度,借鉴他们这些成熟的做法及经验,对于加强我国公车管理与改革,缩减公车消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据对日本、英国、德国、瑞典、芬兰、美国、印度、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务用车管理情况分析和研究,他们一些具有共性的成功做法值得借鉴:

对公务配车和公车标准及适用范围有严格规定。一般只有内阁部长可以配备专车,但也仅限于执行公务,下班以后的私人活动一般乘用私家车,并且部长的配偶或伴侣通常不可以使用公车进行私人活动。香港特首董建华离任后的当日,便不再乘坐公车。

对公车使用全过程实行严格的管理。公车由专人保管、维修,保证其性能良好、使用安全。每辆公车都有用车登记卡,卡内详细记录起始时间、地点、行程、油耗、计费等信息,登记卡定期上报主管部门,车辆使用完毕及时交回车库。并且严格执行因私用车的收费制度,倡导为纳税人节省开支的理念。

对公车使用情况实行科学监控。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由指挥中心对公车实行智能化的实时监控,并在每辆公车上分别安装带有“公务”和“私用”双按钮的计程器和代码发射器,任何人用车都必须先按下其中一个按钮,使得监控中心能及时地掌控全部用车情况。鼓励私车公用。对于使用私车或公交车等执行公务的工作人员,实行按行驶里程或票据给予一定补贴。

重视社会舆论对公车使用的监督。所有公车都会贴上特殊标志,便于公民对政府实施监督。法国曾有一位部长因公车私用被拍照(因公车有标志),囿于社会舆论压力,被迫辞职。

【核心观点】

(1)我国的公车改革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专家认为,公车改革探索面临“政策不明确”的难题。由于中央对公车管理制度改革缺乏明确的指导意见和操作原则,使得长期以来公车改革只是在少数部门、少数地区自发并分散地进行。这种状况所造成的后果:导致一些地区和部门的车改模式、适用范围、公车管理、补贴标准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给国家对公车统一监管造成了不便;对未进行公车货币化改革的地区和部门,会因为无政策可依或操作难度大而推迟或拒绝公车改革。

(2)加强公车管理与改革,应在客观地总结我国公车改革地区及部门实践经验基础上,深入分析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借鉴国外公车管理的经验,综合考虑公务活动需求、财政支出成本、行政运行效率、预防和遏制腐败、社会承受能力、节能减排降耗等因素,进一步理清改革思路,实事求是地积极稳妥推进。以逐步建立与我国国情相符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高效廉洁的行政管理体制相统一的公车管理新机制。

(3)严格强化对确需保留公车的监管。严格公车编制和配置标准;对公车实行统一车牌标志,统一喷涂车体,统一标明使用单位和举报监督电话,便于社会监督。自己。专家认为,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安装GPS全球定位系统,或在公车上安装行驶记录卡。

(4)公车出行要登记时间、事由、目的地、里程,乘车人和司机要分别签字,公车用后一律入库,并定期公布用车记录;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将对公车使用的监督纳入到纪检监察工作的范围,将交通补贴经费的发放纳入审计监督范围,提高公车使用效率和监管水平。

(5)建立健全与公务员绩效考核相配套的规章制度。细化对公务员勤政廉政表现的日常考核指标,避免车改后公务人员因吝惜交通包干费而不愿意外出执行公务等现象发生。

(6)采取积极措施,鼓励“私车公用”。允许经常性私车公用人员报销一部分费用或给予适当补贴。同时,妥善安置好司勤人员。可通过组建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管理、企业化运行的机关出租车队的方式,为原有编制内司机提供就业岗位,为其他司机提供就业机会,避免出现新的失业群体,减少社会震动和摩擦。

申论热点:公务接待改革

[综合分析]

近10万人次坦然接受当地政府的公务招待,一方面是不少官员借助各种工作上的由头,或者以“自助游”形式,到平遥休闲观光,食宿、门票费用由当地政府悉数买单。所以,一些人对此趋之若鹜。另一方面是,纪检监察部门对这类看似不显眼的另类“旅游************”,至今没有引起足够的警惕,更没有将其纳入监管视野。

公务接待中的种种不正之风,如果任其存在和发展,必将产生很大的危害。

首先,助长党政机关的奢靡、铺张和攀比之风,推高了行政成本,挤占了公共资金。其次,给一些人提供了贪腐的机会。

再者,恶化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形象,使群众对政府产生信任危机。因此,遏制吃喝成风、走出公务接待困境,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治理公务接待需要自上而下的启动,也需要全国各地一起行动。如果只是少数地方施行,就会像四川的白庙乡,受到冷遇。

[措施]

治理公务接待中的吃喝玩乐风,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必须从上至下都要公开公务接待信息,打破“自我监督”的模式,加强监管,敢于处罚。这样,才能逐步推进问题的解决。

首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俗话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大凡疲于接待的基层干部都有着一些说道和借口,比如说,“酒量就是能量,酒风就是作风”、“接待就是硬道理”、“接待就是生产力”,等等。因此,要想从根本上遏制公务接待成风,首先必须转变基层干部的思想观念,破除吃喝就是工作的错误认识,自觉抵制吃喝风、接待潮,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为民造福”、“让人民得实惠”的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上。

其次,必须打破官场“潜规则”。“既怕来人,更怕人不来”,是基层干部矛盾心态的写照。“酒杯一端,原则放宽”这些所谓酒文化充分暴露了目前盛行于官场的一些“潜规则”。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都和接待工作紧密相连。现在各地都很重视接待工作,哪个地方的接待工作做得好,其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成功率就高,上级的了解就更深入,获得支持的力度就更大,经济发展也就较快。

再次,必须从上到下治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打破“潜规则”,对基层政府来说,就要冒得罪上级部门、单位的风险。当一个地方的发展过多受到条条块块行政权力掣肘时,它必然需要用“讨好”这些权力的方式,为地方发展打开通道。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坚决整治上级部门领导的不正之风、滥用职权等行为,才能为基层“减压”、“松绑”,也有利于公务接待走出困境。

最后,必须加大信息公开和处罚力度。在很多单位,公务接待成了一个大箩筐、无底洞,什么都可以往里扯,什么都可以朝里报,一笔糊涂帐,招待费居高不下、吃喝风屡禁不止。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是最佳的消毒液。在一些地方,再穷不能穷干部,资金再紧张,也得保证干部有饭吃有酒喝。

第四篇:奢侈品消费研究

奢侈品消费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增长,中国的富裕人群快速涌现,中国正逐步成为奢侈品消费市场的生力军,中国将是最具潜力的奢侈品消费大国。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的规模达到80亿元,占全球市场的份额达到18%,是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截至2008年10月份,中国奢侈品消费比2007年消费总额递增8%~10%,达到86亿美元,而因为经济危机,日本和北美奢侈品消费额剧降35%,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已成为奢侈品的第二大消费国。[1]奢侈品在短短的几年中,就在中国这个大市场上快速成长和传播,对于奢侈品的需求量远远超过了经济学理论中均衡量。

一、奢侈品的定义

奢侈品在经济学上讲,指的是价值与品质最高的产品,是无形价值与有形价值比值最高的产品。从商品学上讲,价格高并不意味着就是“奢侈品”,“奢侈品”的高价性也绝非是生产与使用过高过多的物质成本的积累与堆砌,而是在其背后有一个完美体系支撑和百年文化传承。而美学家则定义为,“奢侈品”是一种生活被艺术化的符号,是一种把生活追求变为美学的外在标志,“奢侈品”就是一种艺术美学的直接代表,它已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历史、艺术和哲学涵义。“奢侈品”对社会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因为它们集中了最先进的技术、最和谐的产品美学,它是亲切的、细腻的、敏锐的、最人性化的,而且奢侈品本身也在不断进化中。

二、我国奢侈品的消费现状

(一)消费年龄年轻化

在国外,奢侈品牌的主要消费群一般在30~40岁年龄段之间,中国奢侈品的消费者年龄层从20多岁的年轻人,到50岁左右的人都有,但20岁~30岁的消费者成为了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这一年龄段的中国消费者人数要比日本高出11倍。2007年进行的一项针对中国城市青年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年轻人认同“人生及时行乐”的观念,并表示愿意购买奢侈品。中国奢侈品消费年轻化已成为趋势。例如,登喜路品牌在中国的消费最低年龄要比欧美及其他国家低5岁左右,大概为25岁。[2]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中国目前处于发展中市场,年轻人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他们有经济实力消费奢侈品;二是一些经济能力并没达到消费奢侈品水平的年轻人,为了圆奢华梦也在消费奢侈品。据此,可以把年轻人消费群体分为两种消费类型:“真正可以买得起奢侈品的人”和“花光所有钱来买一小件奢侈品的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女性在奢侈品方面支出庞大。经济独立的职业女性的出现改变了中国奢侈品业以往以男性为主导的客户基础,时髦富裕的都市女性愿意善待自己,十分迷恋奢侈品的魅力。

(二)消费集中在外国品牌上,我国几乎没有自主品牌参与竞争

目前,我国的奢侈品市场几乎全部被国外品牌包揽,我国的奢华消费实际上就是西化,这与我们没有称雄世界的顶级品牌有关。[3]不要说国产名牌,就算是“中国制造”的国外品牌也使其身价下降,这与中国人的消费理念、消费文化、以及国外品牌的成功经营和大举进

攻等诸多因素有关。奢侈品牌主要来自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欧洲,奢侈品范围广泛,涵盖银器、铜器、水晶玻璃、皮革、出版和装潢等等。瑞士军刀、ZIPPO打火机令许多年轻人着迷,而中国的奢侈品市场,是一座未开启的金山,虽然我国有“水井坊”、“国窖1573”等奢华品牌,但为人所知的数量实在不多,几乎没有能够跟外国奢侈品牌竞争。其实,中国并不缺少本土奢侈产品,中国本土具有很好的奢侈品品牌生长的基因:做一套西装上万块的永止裁缝,高档的红木家具,还有那些在中国历史上与皇家相关的贡品,比如,南京云锦等,但由于缺乏“走出去”的战略眼光和品牌宣传手段,使得我国本土的奢侈产品不被外国甚至本国国民所熟悉和热爱。中国的奢侈品市场正在吸引许多外国奢侈品品牌商们的眼球,遗憾的是中国奢侈品却缺位,还没有引起中国本土企业家的足够重视。

(三)我国还处在奢侈品消费增长的初期并快速增长

在欧美国家,奢侈品消费有房屋、汽车、阖家旅游,还有非常个性的消费,比如陶瓷、美食等等,无所不包。只要拥有最高的质量,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性,购买一只古老的灯具、听新年音乐会都可以成为奢侈品消费。而我国的奢侈品大部分还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奢侈品市场较为成熟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在奢侈品消费增长的初期,消费量最大且增长最快的是个人用奢侈品,而后期逐步由具体的奢侈商品转而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和体验。虽然,私人度假酒店、顶级家私、艺术品投资论坛,专为富豪级人士专门定制的顶级保健品等在我国也开始备受关注,这一变化显示出中国买家们已经开始由消费奢侈品向消费奢侈生活方式转变,但那毕竟是少数,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内的奢侈品消费将集中于个人用的奢侈商品,即高档时装、高档皮具、珠宝、名表、顶级化妆品和香水、古董字画等高档商品。[4]我国还处在奢侈品消费增长的初期,因此奢侈品在我国的发展将会有相当长的时期和过程,这也吸引了大量奢侈品品牌在中国的扩张。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世界顶级品牌都在中国设有分店。根据中国品牌策略协会统计,中国目前有1.75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各种品牌的奢侈品,占总人口的13%。其中约1000万至1300万人是活跃的奢侈品购买者,他们购买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手表、皮包、化妆品、时装和珠宝等个人用品。该协会预计,到2010年国内有能力购买奢侈品的人数将增加到2.5亿人。发达国家的历史表明,人均收入在1500美元左右,奢侈品消费开始启动,当人均收入达到2500美元,奢侈品消费将急剧上升。我国目前已超过人均收入1500美元的水平,部分沿海城市甚至已经超过2500美元,因此国内的奢侈品消费正在快速增长。

(四)在消费地点上,大多通过大型商场和旅游实现

即使在购买奢侈品的时候,中国消费者也更偏向在市区商业中心,或大型购物商场里购物,这让他们有机会到处逛逛,挑选不同的品牌和产品。另外,由于高关税的缘故,许多中国消费者喜欢在中国内地以外的地方,尤其是香港购买奢侈品。根据法国旅游局统计,中国旅游者在法国的平均消费金额远远超过欧美游客,目前全球顶级奢侈品牌消费额中中国人占据了5%的比例,其中3%是中国游客在海外购买的。

三、中国奢侈品贸易的发展趋势

美国媒体称,受金融海啸影响,全球奢侈品贸易陷入低迷,数据显示过去11个月,日本和北美奢侈品消费额剧降35%,各大品牌纷纷降价自救,但中国市场却逆市上扬,保持22%的强劲增长。[1]中国市场奢侈品贸易的强劲走势,几乎没有遭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

响,这从奢侈品的追随者不畏寒潮继续壮大可见一斑。这也更加坚定了奢侈品巨头中国布局市场的决心。英国媒体称:传统奢侈品大国美国和日本都遭受重创,中国经济却一枝独秀,众多奢侈品巨头抓到了中国这根救命稻草,纷纷进军中国。意大利顶级品牌范思哲称,2009年亚洲市场将成为它全球第二大市场,中国市场功不可没。法国媒体报道称:“看看那些奢侈品在美国的遭遇吧,他们现在正在中国投资。日内瓦手表商在过去两个月里造访过7个国家,试图向世界富人推销其售价为200多万元的泰坦尼克-DNA系列手表,结果没有哪国人比中国人对此更感兴趣。”

中国商务部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有2.5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奢侈品,将近目前数字的17倍。此外,未来数年内,将有2~3亿人口进入奢侈品充斥的城市,从而进一步带动该市场的成长。到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占全球总量的23%左右。鉴于经济危机,一些分析人士甚至预言,中国可能在2011年前后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1]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于中国本土的奢侈品从业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不仅仅是品牌,中国的投资商、零售商和设计师,包括制造商都有机会从这个行业的快速增长中获益。中国奢侈品贸易的发展将会呈现无限昂然的生机……

参考文献[1]张瑞杰,等。年增22%中国全球奢侈品市场救命稻草[N]。法制晚报,2008,(11)。[2]王微微。关于发展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思考[J]。中国物价,2008,(9)。[3]贲安琪。浅谈奢侈品消费的营销策略[J]。北方经贸,2008,(10)。[4]王湛,赵玉玲。中国奢侈品消费的兴起与未来[J]。研究与探索,2008,(9)。

第五篇:2011年消费研究

“向上奢华,向下实惠”成趋势

阅 读 2010-12-17 作者:赵强来源:销售与市场

这是一个“向上奢华,向下实惠”——中价位消失、中产阶级消费分化的年代。消费市场正在两极分化,呈现两个趋势:趋低消费和趋高消费。一方面,奢侈品消费跳跃式增长;另一方面,网络购物、平价购物方式也正形成风潮。

消费者的“双重性格”

这两种趋势的形成,并不是简单的社会贫富分化的结果,而是消费者的“双重性格”使然。他们在高端市场通过购买高品质、可炫耀的产品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在低端市场挖空心思购买高性价比产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

我们看到衣着华丽的白领女性刚从路易威登专卖店里面出来,就钻进了平价超市;我们看到派头十足的老板开着奔驰,却在为少交停车费而费口舌;更有甚者,家庭主妇为了买便宜5毛钱的白菜,开车从城东跑到城西。

消费者为什么追求高价?因为他们要证明“我是精明的购物者”——我会选择最高尚的生活,而这一切要体现在高品质的产品、前沿的技术、时尚的款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上。

消费者为什么追求低价?他们同样是要证明“我是精明的购物者”——购物和消费已经变成和开车或使用电脑一样不可缺少的技能,而购买到高性价比的产品则是值得炫耀的本事。这一切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所购买的产品品类已经相当成熟,品质和功能相差不大。

新消费价值观形成我们的传统观念是,低收入群体主要在折扣店里购买低价产品,中等收入阶层在传统商店和精品店里面购买中等价位商品,而富裕阶层应到高档专卖店购物,任何不按此规律消费的人都会遭受冷嘲热讽。有钱人总是买便宜货,会被看成守财奴和吝啬鬼;低收入者购买高档产品,便是挥霍无度或虚荣心强。而现在,这种“消费阶层”瓦解了。老板经常去淘宝网购物,这样员工就不会嘲笑他“有钱没文化”;刚毕业的小白领经常光顾奢侈品店,这样会让他更快地融入公司文化和上层圈子;中产阶层选择平价牛肉和超

市自有品牌的清洁剂以实现财富积累,同时选择高端地产、奢华衣物、精英教育等来实现身份价值和财富增值。

过去的消费公式是,价格=使用价值;现在消费者关注的是价值,价值=使用价值+心理价值。使用价值驱使消费者趋低消费,心理价值驱使消费者趋高消费。

使用价值与心理价值

马斯洛把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使用价值是满足生理需求和部分安全需求的那部分价值,使用价值的满足依赖产品本身;心理价值是满足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价值,心理价值的满足有赖于产品背后的品牌价值。如果消费者为了获得使用价值,他们会选趋低消费;如果消费者为了满足心理价值,他们会选择趋高消费。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家电领域的“国进洋退”。

20年前,电视还没有普及,家里有“彩电”是值得中国老百姓炫耀的事情。在那个年代,家电行业中的日本品牌走红,日立、东芝、松下、索尼等品牌风靡一时。20年后的今天,家电行业产品竞争基本结束,技术水平相似,产品设计雷同,它们再也不是奢侈品、炫耀品,而是每个家庭的必需品了。这时我们发现,国产品牌和洋品牌之间的差距基本消除,国产品牌的家电产品依靠低价逐渐占有市场。

买给别人还是自己

两极化的消费心态、融合的消费阶层以及复杂的消费价值计算准则,让今天的市场营销变得越发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一个产品的营销规划,首先要弄清这是怎样一个行业,是趋低消费还是趋高消费。为什么中国人喝XO的时候都说好喝?因为口味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洋酒来显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阶层。

为什么路易威登的皮包能卖到1万元的价格?其中100元是为自己支付的,用来购买皮包的使用价值;剩下的9900元是为他人支付的,用来购买向他人文章来源于中国红酒网展示自己身份地位的象征物。为什么会出现iPad排队热销的“疯狂”景象?因为会不会用、好不好用、都能用来干什么这些使用价值都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拥有。

消费者的情感、被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都是一种社会化的需求,是要通过别人的反应、互动、言行来体现的。消费者对这部分需求会“不惜重金”,可以说这些投入都是“买给别人看的”。

市场调研带给我们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消费者最重视品牌的五大品类是:手表、汽车、酒、IT产品和服装,消费者最重视性价比的五大品类为:罐头食品、点心、家庭洗涤用品、纸制品、家政服务。与社交有关的产品,消费者会注重品牌,需要具备表明消费者地位、层次、品位、圈子等特征的价值联想;而与自我使用有关的产品,仅具备出色的“使用价值”即可。

趋低消费:消费者买的是占便宜

趋低消费时,消费者会在同类、同品质、同级别产品中选择价格最低的商品。此时他们有“占便宜”的心态,希望能够在自己熟悉的产品领域里面成为“专家型”消费者,了解产品的属性与价值,进而以最低的成本获得商品。对趋低消费品类进行营销的关键是“让消费者占便宜”。

第一种方法是“习惯性认知”:消费者寻找低价产品,当他们找到这样的产品之后,他们会建立起认知、不假思索地重复购买,形成忠诚度。这种忠诚可能是对产品品牌的忠诚,也可能是对零售商品牌的忠诚,这就是“特价商品”的意义所在。沃尔玛是一个以低价闻名的超市,但实际上并不是它的所有商品都低价。虽然大多数商品价格不低,但是它保证“彩页单”上的产品价格具有竞争力,让消费者以为它的所有产品都是低价的。

第二种方法是“变化多端的促销方式”:直接降价、买赠、折扣等是传统的促销方式,都能让消费者有“占便宜”的感觉,但由于被普遍使用而缺乏吸引力。消费者需要激动人心的促销方式,比如免费体验、互动游戏、抽奖返款等。

第三种方法是“降低综合成本”: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增加服务等方式,可以让精明的消费者以同样的价格获得更多的实惠,比如电话订购、送货上门、免费包装等。

趋高消费:消费者买的是满足

趋高消费时,消费者看重产品的形象价值、文化价值、品位价值和消费群属性价值,希望能够通过成为商品的拥有者、使用者来实现自我价值。对趋高消费品类进行营销的关键是“让消费者获得满足”。

第一种方法是“保持风范”:保持与目标消费群体的性格相一致的风范。代表品牌之一是奢侈品品牌爱马仕,不管你是商界奇才还是明星政要,你都要预定并忍耐3~6个月的等待周期,才能拿到限量版的产品。保持风范,就是要保持与目标消费群相一致的价格、氛围、文化,品牌定位的精准性不仅是满足目标消费群体归属感的必要条件,也是驱动其他阶层消费者进行趋高消费的前提。

第二种方法是“做好体验”:这是一个“30秒”的世界,如果消费者30秒之内没有“爱”上你,你就失去机会了。对于品牌也是如此,消费者是“以貌取人”的。以汽车为例,虽然消费者购买汽车的选择过程是非常理性的,但是4S店的饮料、色调、香水气息、服务人员的素质等因素,都可能通过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愉悦度而瞬间改变其购买意愿。

第三种方法是“差异与创新”:对于趋高型消费的品类,通过原料、包装、技术的微弱差异,就可以更新产品、提高价格,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化都可以成为炫耀的资本。比如,含有大溪地皇室珍珠成分的赫莲娜面霜、圣诞节限量款的香奈儿吊坠和特殊颜色的甲壳虫汽车等,都被争相购买。

这是一个趋低消费的时代,消费者从来没有如此精明;这也是一个趋高消费的时代,消费者从来没有如此虚荣。这是一个复杂的营销时代,只有分清产品的使用价值和心理价值所处的地位,才能精准策划、有效营销

下载公车消费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车消费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形势与政策作业,南海问题和公车消费.doc

    【词条】公车私用 【解释】由公共财政负担的从事公共管理或公共服务的单位的汽车被用于非公务用途的情况。 【现象】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公车使用存在三个“三分之一”,即办公......

    大学生消费调查与研究(本站推荐)

    大学生消费调查与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从1998到2005年,短短......

    大学生消费调查与研究

    题目:大学生消费调查与研究系别: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节次:摘要: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生活......

    消费对象的研究和确定

    消费 对象 的研 究和 确定 消费对象的研究和确定需要搞清楚的几个问题: (1)在广告策略中确定的广告文案所要面对的目标消费者或目标受众是谁? (2)目标受众或目标消费者的年龄、性......

    农村消费维权问题研究

    农村消费维权问题研究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真实掌握农村消费维权现状以及当前农村消费当前的存在问题、建议,按照“五个四”和“五......

    当代大学生消费伦理研究

    当代大学生消费伦理研究 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传统消费伦理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其中也无形的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使得大学生的消费伦理观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

    酒店顾客消费心态研究

    酒店顾客消费心态研究 时间:2010年08月23日 浏览次数:855 次 酒店顾客的消费心态研究研究酒店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目的是研究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的心......

    我国奢侈品消费问题研究

    我国奢侈品消费问题研究 2012年10月10日 10:49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09月03日 作者:闫逢柱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奢侈品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求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