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公务员制度选修论文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完善与改革措施
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作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当代中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促进政治民主,建设和谐社会有着显而易见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某种意义上我国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借鉴与运用只是一种制度模仿与移植,更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公务员制度理念的对立与冲突以及前现代社会的基本社会生态环境,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遇到一系列的阻碍与困难甚至出现制度变异,因此有必要从本质与内涵上对其重新审视以进一步推进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因此国家政治制度也有着绝对的区别,公务员制度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也必然具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色彩。为了适应我国日益完善的国家制度,公务员制度也因此要根据当今的社会性质进行适当的调整。
下面我将从6个方面对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完善与改革进行议论:
一、公务员考选制度
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和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主要标志, 也是从源头上把好公务员素质关、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的重要工作。但是目前, 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实施的环境以及考试体系本身, 还存在一些问题, 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 具有其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我国公务员考选制度存在的问题有:
1.法规体系不健全, 执法力度不够;
2.选拔方式的科学性和灵活性还有待提高;
3.考录过程中实践执行不到位, 影响了考试录用的效度。
为完善我国公务员考选制度应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法律体系, 实现考录工作的法制化,建立独立的公务员管理机构, 提高选拔程序的透明度,提高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注意考试和考核相结合,提高面试考官的素质水平, 建立相对稳定的高水平考官队伍,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确保公务员考试录用的公平性。
二、实行政府雇员制
政府雇员是政府机关根据政府工作的特殊性或临时性需要, 以契约的形式从社会上招聘的具有金融、法律、信息、外语、高新技术等专门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人才。政府雇员不占用行政编制, 不具有行政职务, 不行使行政权力。政府雇员制是对目前公务员制度的补充, 但又独立于公务员制度, 两者是不同的两个人事管理体系, 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政府雇员制的实施将对于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及公务员制度改革裨益甚多。首先其是公务员制度的有益补充,且有助于淡化行政人员的官本位意识,还有就是有助于完善政务活动中的竞争机制,提高政府行政效率,降低公共管理成本。
三、公务员管理“准市场化”机制建设
公务员管理打破“青一色”的国家调控机制,初步建立起“准市场”的竞争机制所谓“政治市场”的公共选择场,其本质精神之一就是竞争。我国《公务员法》的鲜明特色和重要精神之一也正是竞争,批判性地导入“政治市场”概念,加大公务员管理“准市场化”机制建设力度,能增强机制活力。在坚持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指导时,也要注意克服其局限性。如个体主义与
整体主义其实都是各偏一隅的非完美方法工具,在公务员管理中,个体分析方法与整体分析方法应当是互补的;既不能过分夸大经济人理性的自律作用而忽视法规约束,也不能片面倚重“严刑峻法”而舍弃党的生命线即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在我国公务员管理中批判性引进公共选择理论有关“政治市场”的概念和竞争机制,又要坚决抵制把社会主义中国的人民政府变成庸俗的利益竞技场,尔虞我诈,不择手段。如是,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才能在广吸理论“养分”并深赖“本土根基”的基础上获得持久发展。
四、公务员制度中的程序建设
任何一项价值目标的实现, 都离不开保障机制。公务员制度的程序价值能否得到真正实现, 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依靠程序保障机制的完善。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 要实现公务员程序制度的价值目标, 具体来说需要以下的制度予以保障:健全公务员管理法规体系、建立独立于行政机关的公务员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各项具体制度。重视程序建设, 关注程序立法, 是公务员制度得以真正实现的核心和枢纽。从公共行政法治化的总体格局看, 公共行政的程序化是实现管理科学化、系统化、法治化的必由之路。对公共权力的行使实施监督、制约的最好的手段是实现权力行使过程的程序化, 这是现代行政的发展趋势。因此, 程序化在公务员制度中的发展是必然的。只有通过大力加强公务员制度中的程序建设, 确保各项相关实体法律制度的落实, 才能促进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法治化的实现。
五、完善公务员回避制度
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发展至今, 为公务员依法行政和廉洁行政消除了一些障碍因素, 确保了公务员能够依法办事, 约束自我, 有效地维护了行政行为的公正性, 促进了国家廉政建设的发展, 从而提高了政府、公务员的声望和威信。但是, 当前我国的公务员回避制度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受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 行政机关亲缘化的现象在某些地区仍然比较严重。第二, 回避的范围、种类需要更加明确。现阶段, 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存在着许多制度缺陷, 在回避范围、回避理由、回避种类、监督及惩处等方面仍有不足。第三, 回避执行的权限不够规范。第四, 回避制度实施的保障机制不健全。第五, 回避制度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体系。
我国现阶段还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时期, 法制建设还有待完善, 回避制度作为转型的人事制度改革措施还是一个新的事物, 也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因此, 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回避制度的配套建设, 尽快完善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回避制度。主要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要切实提高对公务员回避制度的认识;第二, 明确回避的范围、种类;第三, 进一步规范回避执行的权限;第四, 健全回避制度实施的保障机制;第五, 加强对回避制度实施的监督。
回避制度的实施是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这是依法行政、建立责任政府的需要, 也是落实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诠释了党中央国务院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国家公务员队伍, 是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与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
六、公务员辞退制度实施的困境及对策
由于辞退国家公务员是一项政策性强、比较敏感的工作, 关于国家公务员辞退内容的法规和政策又不完备。因此, 如何开展这项工作, 还有些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尤其是对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操作上的具体问题, 还缺乏足够准备。
由于考核的主体过于单
一、考核指标笼统、平时考核形同虚设等问题所造成的考核制度不尽科学、合理,导致了我国公务员系统“官本位”思想浓厚, 公务员能进不能出。其实,我们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环境、设置多元化的考核主体、细化、量化考核指标, 使现有指标更具针对性和强化平时考核等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
此外,积极推行国家公务员辞退制度是适应新形势、建立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的重要“出口”方式, 为了保证公务员辞退制度的全面实施, 减少或避免争议, 还需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被辞退时的救济制度, 研究出更科学的考核方法, 以便公平、公正、及时解决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
通过国家公务员制度这一门课程的学习,我走进了公务员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群体,深深体会到知易行难,行重于言。建立健全我国公务员制度还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西方发达国家走在前头,我们可以吸收借鉴国外的经验,但光是照搬西方的制度是绝对不可取的,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参考一些先进的手段也是一种良好的发展手段。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决不可操之过急,根据社会的进步一步一步地进行变革,才能使我国的制度日趋完善。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真正建立科学公平的公务员录用机制,实现政治文明和对公民平等权的保护。
第二篇:国家公务员制度论文
腐败在广义上说是行为主体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职权或偏离公共职责的权利变异现象,从狭义上说泛指国家公职人员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权力的权利蜕变现象。
目前,腐败问题是各国都存在的通病,特别是在政法体系和第三方监督体系不成熟的发展中国家,犹为突出。有数据统计,中国每年的贪污腐败已经占国家GDP的10%,超过2万亿,贪腐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大部分重大社会问题的根源,成为国家向前发展的最大障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不断尖锐,贪腐问题,已经愈演愈烈,越治理越严重,是执政党身上的一大毒瘤,极大的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破坏了社会的和谐,剥夺了人民的幸福。我们国家的腐败现象发展势头迅猛。从某种程度上讲离间了我们与人民群众的阶级感情,且影响了我们各种制度、政策的良性发展,部分案件给国家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影响了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贪污腐败难以治理,是因为贪污腐败已经存在于社会的每个角落,每个有权力的地方,都有贪污腐败。大官大贪,小官小贪;中央贪,地方也贪。贪污腐败的人太多,所谓罚不责众,反贪行动举步维艰;而预防和治理贪腐的人,一直享受贪腐带来的利益,反贪如何进行得下去。
要想真正意义上地反贪反腐败,想必还得从贪污腐败的根源出发,正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找出贪污腐败的根源,从根源上出发,斩草除根,一举反贪反腐败。谈到贪污腐败的根源,关于官员或者说是公务员队伍的贪污腐败行为,坊间、司法界和学界总结归纳出了许多原因,其中主要可以划分为内在根源和外在根源。内在原因主要是指公务员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人性贪婪;自我综合评价不高;心理失衡等等之类的。至于外部原因,主要是指公务员接收到外部的一些影响,譬如说传统的教育使之思想上会有一丝奴性,从而在工作或者是生活上受到影响;制度设计的缺陷、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也会导致公务员腐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经济转型不彻底会导致政商不分问题加重等等。这些都是会导致公务员贪污腐败的一些根本性原因。
(1)导致公务员腐败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内部原因-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
取向
从公务员个人内部本性分析,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是从本质上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导致公务员腐败现象出现的最根本、最本质的一个原因就是-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正所谓“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反映人的思想”。错误的思想当然就会导致错误的行为取向。由于很多官员或者是国家公务员不注意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放松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动摇了共产主义信念,从政思想和从政理念发生改变,职业道德骤然出现滑坡下降趋势。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发生了严重的扭曲。从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局稳定、经济发展,特别是部分先富政策的实施,贫富差距的出现,使一些人开始产生了享乐主义的人生价值观,物欲膨胀。于是乎,腐败成为当前社会人们共同关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大问题。不良的社会风气,比如“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权钱交易”、“任人唯亲、唯钱”等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正是在这些不良社会风气的诱导下,一些曾为党和人民做过重大贡献的人也会发生价值观的转变,进而走向腐败,走向自绝道路等。
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除了受到社会环境条件的影响之外,家庭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人思想品德、尤其是价值观的形成,首先与家庭教育直接相关。因为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贯彻始终的,特别是在青少年人生价值形成的关键时期,不同的家庭教育影响是完全不同的。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的一些现实条件使得很多家庭、父母在感受到生活的压力的同时,在有些事情、有些做法上可能会无意中扭曲了对孩子思想的教育。父母坚持和倡导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其言传身教必然直接影响其子女价值观的形成。从人导致一些腐败的思想的出现。除此之外,无论是公务员、官员还是普通人在进入社会之前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对他们的人生观还有价值观的取向也是有不可磨灭的影响的。学校教育往往处
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学校,接受过什么样的教育,对其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是重大的。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学校教育,由于其宣扬的价值取向不同,因而,不同时期的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即使在同一时期,一个人在不同层次的学校中接受教育,由于学校教育水平、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形成的价值观也必然有很大的差异。现实社会中,一些堕落为腐败分子的公务员、官员,往往都有些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接受学校教育中,往往忽视自己世界观的改造,以至于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或者说,曾经有了正确的价值观,但信念不坚定,追求不执着,因而也会蜕变。可见,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深远的、不可忽视的。
再者,一个人的工作和居住环境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也有一定的影响。首先,我们都知道,工作环境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我们成年以后,工作场所是一个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如果一个人是身处在一个管理不严,人人都贪图私利,物欲横流的环境中工作的人,无疑,他走向腐败的可能性会更大。而一个人的居住环境同样也不可忽视,特别是在一个人年幼时,其居住环境对其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是重大的。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古代才有“孟母择邻”①的佳话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俗语。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和分析一下,往往不难发现,凡腐败分子的产生,往往都与其身边的亲朋好友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关系。这就充分说明了一个人工作和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其人生观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虽然我们也听说过出污泥而不染的故事,可是这往往是很少的,也许就只有那些受过良好教育并行成了坚定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人且意志坚强的人,才可能够做得到。
最后一点就是,职业、文化程度、还有年龄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首先,从职业这个角度上来讲,从事拥有一定职权的职业,可以说是产生腐败的一个重要前提,没有这一点,一切腐败的产生都不可能。但也不是说有了职权就一定腐败,若如此,那也就不可能有“包青天”“焦裕录”“任长霞”“郑培民”等人民心中的顶礼膜拜的人物。那么,这其中的关键是什么呢?还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而它与一个人的素质有不可分割联系。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否正确,是否坚定,与文化程度是有关的。因为一个人对是非的判断,对不良影响的抵制是与文化息息相关的。如果从年龄这个角度出发去看的话,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在工作初期、中期往往腐败的可能性不大,而到晚期则腐败的可能性往往就会增大,因此,我们常听说有“50现象”和“59现象”等。究其根本原因,一个人在工作初期,人们大都会埋头工作,期望取得预期成绩,而中期往往事业如日中天,他们会珍惜,但到了晚期就不同了,因为这时快要离开工作岗位了,往往会觉得如果再不为自己、为家庭、为子女谋一下私利的话,将来就没有机会了,因此,很多人在这时便鬼使神差般的走上了腐败之路。当然,这与人上年纪后大脑思维衰退,认识能力下降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综上所述,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社会环境的、还有家庭因素、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工作和居住的环境、职业还有年龄等等的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造成很大的影响。思想决定行为,反面的思想教育影响造成了公务员自身的价值观取向发生了扭曲,从而导致贪污腐败的出现。
(2)内在根源-人性的贪婪
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当一个人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高度,他的想法就会随之慢慢的去改变。当我们还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时候,我们就一心祈祷着:只要我能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就好了。找到了工作就会想着我的工资能不能在涨一点呢?万一这工资真的涨了,就会想着如果我能在这个城市有一个落脚的地方就好了·····就这样人的欲望无休无止的,并且慢慢的越来越高,甚至高到一个他自己也从来没有想过的位置上去,然后他就会想要更多、更多的财富、权力,于是人性的贪婪就这样暴露了出来。每一个贪污腐败的官员或者国家公务员他一开始也只是一个努力工作、埋头苦干、希望能够取得好成绩的好官员,可是当他们发展到了一定的位置上,就会觉得既然我都拥有了这些权力,可是财力上却只是很薄弱,为何不趁着着职权之便为自己谋点福利,工资只够养家糊口,潇洒的生活还是要靠自己去争取的。如此一来,免不了的就是贪污了。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的涉险能力也是逐步升级的。腐败也是如此,从烟酒礼品、首饰金银逐步演变到现金、股份、红利、别墅、汽车、美色、护照,一切你需要的,一
切用金钱可以换来的,一切可以给行贿者带来好处的。烟酒礼品多了,无处可放了,于是官员的太太们便动脑子,将这些不花钱的礼品拿到售卖店去换取现金,便宜点无所谓,反正没成本的。售卖店的老板也愿意,以最便宜的价格收进,以低于市面价售出,中间还有很大的利差,何乐而不为?人们现在可以去查查80年代全国各单位、部门的帐单、凭证,任何单位都免不了有礼品报销单。送礼的单位得了好处,个人从单位中又能得到好处,而选礼品的钱又可以从公款中报销,不仅如此,在送礼行贿的过程中,又产生虚报、伪报、开大票的次级腐败。一单位花了1.2万元买烟酒、花了伍仟元买土特产进京送礼,目的达到了,批文拿到手,政策松了口,回单位报销时,票据就变成了二万伍仟元,多报了八仟元,这八仟元被两个送礼的干部私分,其实他们没分那么多,他们花了四百元买发票,赚到这八仟元现金的两个干部就开始动脑筋了:我们每月工资才两百多元,一年不吃不喝才挣两千多元,买台电视机就四千多元,这日子苦熬是到不了头的,这种挣钱法多容易啊。没几年这些干部就积累了不付任何劳动和代价的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资本,同时结下了自己随时可用的人脉关系,有了钱,底气足,有了人脉关系,胆子大,于是这张网越结越大,这张网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处级干部、司局干部、部委干部、高干子弟、太子党逐步都罩在这张网下,大家结成利益同盟体,向地产、股票、能源等领域进军。
(3)外在最根本原因-制度的缺陷、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社会学教授邝泽倩认为,归根结底,中国腐败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邝泽倩教授说:“这种解释是有根据的。在中国这种过去实行计划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本身就存在一些固有的问题。中国的资源有限,政府官员对商品和服务拥有很大的分配权。另外,在供应与分发的渠道中也存在着瓶颈问题。因此,在缺乏其他供应资源的社会主义结构中,就会有人为了获得这些紧俏资源而干违法的事情。作为其结果,市民和生意人为了把事情办成就会送礼或行贿,而收礼和受贿的官员就可能干违法的事情。”
然而,随着中央对地方实行更多的放权,随着市场经济的实行,商品供应增加了,获得商品和服务的其他渠道也出现了。照理说,行贿受贿现象应该减少才对。可是,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腐败案件反而大大增加了。那么,应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邝泽倩说:“在一个授予官员很大权力的官僚机构中,腐败的机会总是存在。社会主义制度结构把很大权力集中在国家官员手中,这些人控制着很多别人想要的稀有商品,因此这就为他们的腐败提供了机会。”
邓小平早就强调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而检讨我们关于廉政制度的制裁规范及其运作情况,不难看出我们在反腐败的制度建设上的缺陷。首先是在查办案件上责任主体不够明确,手段不够强硬。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反腐败的总体格局是“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领导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不现实的。“党政领导齐抓共管”,其实党政领导并不可能把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反腐败工作上,我们国家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因此没有哪个党政领导会不抓政绩工程而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反腐败工作上。“部门各负其责”,实际上这就模糊了查办案件的责任主体,有可能导致一个案件出现多头断案的状况,也有可能导致一个案件缺少个别部门参与的状况。而目前党纪和国法并没有规定纪检部门和检查机关拥有秘密侦查和技术侦查腐败案件的权力,这就意味着查办腐败案件只能依靠公开的调查和侦查手段,这在许多情况下是难以查明案件真相的。其次是对腐败行为的制裁结果不够公平。中国仍然是一个人治大于法治的国家,只要犯罪的行为人有着深厚的官场背景,那么法律对于犯罪行为人的处罚就有可能大大减轻。而对于胡长清、成克杰、郑筱萸这样的高层腐败分子,则完全取决于中央领导人的意志,即使在查办案件过程中有些情节符合法律的规定可以减轻刑罚的,法律仍然会从严从重处理的。
权力缺乏监督和制约就会滋生腐败。虽然中国共产党出台了《中国中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但是党内监督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成为党内监督的最薄弱的环节,从而导致高官腐败犯罪的几率较大;其次是如果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自身腐败就会导致腐败的行为上行下效,腐败的行为蔚然成风,党内监督在这种情况下就发挥不到应有的作用。对于党外监督更是难上加难。由于政府活动的政务公开机制不够健全,政府活动透明度不高,群众和社会监督缺乏必要的渠道,社会舆论监督也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因而党外监督就成为监督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第三篇:国家公务员制度论文要求
《国家公务员制度》结课论文题目及要求
1.我国公务员工资福利制度的分析
2.我国公务员制度与国外公务员制度的比较
3.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分析
4.论公务员考核的意义与机制建设
5.论构建服务型政府与公务员素质的提高
6.结合实际论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
要求:
1.六选一,进行论文
2.针对选题对现有制度进行评价,结合实际予以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改进的方向或建议。
3.观点明确,调理清楚
4.不少于4000字,A4纸打印
5.正文:宋体小四号
6.格式:标题姓名摘要(300字左右)关键字(3—5个字)参考文献(必写)
第四篇: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论文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论文
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国家的政治制度也日趋紧跟世界的脚步,于是,国家公务员就诞生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也就诞生了。这样的一个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在随着国家与社会的进步而不断的进步,它为国家的稳定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公务员,是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我国的国家公务员是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中从事党团工作的专职工作人员,如人事部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等)。他应该要符合三项标准:
1、依法履行公职;
2、纳入国家行政编制;
3、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也就是由国家为他们提供工资、退休和福利等保障。但在我看来,国家公务员应该是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的,始终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先进力量,他是人民的公仆,一心系着的是人民,是人民的一切。而不是,站在人民的头上颐指气使,俨然一副威严的做官的人。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指党和国家对国家公务员进行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等的统称或总称。其中包括《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录用、考核、奖励、纪律、职务升降、培训、交流、回避、工资、保险、福利、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等单项制度及实施办法、实施细则等。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着质的不同。公务员制度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取决和服务于国家的根本社会制度。因此,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相比,有着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搞“政治中立”。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是建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根本指导原则。建立公务员制度的目的就是要为贯彻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提供制度保证。所以,要求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强调所谓“政治中立”的原则,要求文官不得参加党派等政治活动,在公务活动中不得带有党派的政治倾向性等等。
2.坚持党管干部。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贯彻党的组织路线,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强调文官管理必须独立于党派之外,“不受任何党派干预”,“与党派政治脱钩”,是独立的管理系统。
3.不搞“两官分途”。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强调政务官的所谓政治化和事务官的所谓职业化,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职官体系,相互之间不能转任。
4.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中国公务员没有自己集团的特殊利益,也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特权。而西方国家的文官则是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它受雇于政府,是政府的雇员,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为政府利益服务。
总而言之,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为公务员管理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它学习和借鉴了西方文官制度的一些积极内容,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优良传统,总结和吸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并用法律的形式加以系统化和制度化。由于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公务员法规体系中的基础性法规和总的章程,所以只能规定公务员管理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在执行过程中,还应逐渐建立和完善与
之相配套的制度体系。
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过去的干部任用方式极为单一,完全靠领导说了算,往往是黑箱操作,透明度很低。难怪老百姓创作了这样一幅对联,上联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下联是“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是“不服不行”。在这种环境中,人才难以脱颖而出,难以合理就位。这就好比踢足球,不仅好球员可能得不到上场表现的机会,而且该踢后卫的可能错当了前锋。从而造成人才的大量积压与浪费,妨碍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而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将是一个较为公平公正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它将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输送优秀的人才,也将使有志于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的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舞台,不会有古代的那些才高八斗的人只能写下充满壮志难酬的仇怨的诗句。那些原本可以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只能在自己的诗歌里面,在自己的世界里面自娱自乐,然后孤独的了此残生。留下旷绝古今的惊世绝唱,只为伯乐不常有,时运不济。
随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考任制已在中国全面起步。老百姓对此无不拍手称快。他们说:“卷子总比条子好,赛马总比拍马强。”的确,从“伯乐相马”到“赛场比马”确是一种质的进步。到目前为止,通过考试进入国家政府机关的各类人员已超过万人。其中不仅有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而且还包括一些司局一级的政府高级公务员。尽管在公务员考录工作中目前仍有许多问题存在,但是社会的不断发展会使这个制度不断的完善和完美。
国方文官制度中的公务员,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会等组织同政府谈判,最大限度维护自己的利益。国家公务员制度与传统的人事制度比较,也是有差别的:
一、国家公务员制度在科学化、法制化上比传统的人事制度有很大的提高。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分类管理的一种制度,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管理的一整套规范。它除了有总法规,还有若干个配套的单项法规及其实施细则、实施方案,从而形成一个健全的法规体系。
二、国家公务员制度在管理机制上比传统人事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强化。
(1)国家公务员制度有竞争择优机制。在公务员考试、考核、晋升、任免等方面都体现了优胜劣汰机制,保证每个职位都有最优秀的人员来担任。
(2)国家公务员制度有廉政勤政保障机制。《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对公务员的义务、纪律、考核、奖励、回避等方面都加以严格约束,并通过监督来加以保障。
(3)国家公务员具有能上能下、新陈代谢机制。国家公务员制度对公务员进行考核,如不能胜任工作要免职。并实行不同职务的最高任职限制、年龄及部分职务的聘任制度。公务员在录用和调任上严格把关,提高
公务员的素质。另外,还实行人员交流、竞争上岗、职位轮换、和职务聘任制,打破终身制,增强行政机关的活力。
在我国公务员制度中有以下原则:
一、竞争原则:竞争在国家公务员制度中是公开、平等的。所有考试、考核、录用等程序都是公开进行的,并且所有参加报考的人员不受性别、家庭出身、民族、宗教等限制,并逐步打破地域、身份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竞争进入到公务员队伍中来。竞争机制是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核心内在机制,它贯穿公务员制度的始终,并主要体现在公务员的考试录用、晋升与降职、职务任免,以及辞退制度上。
二、功绩原则:功绩是国家公务员在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工作实绩。公务员的职务升降、考核、任免、奖励等,竞争机制是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核心内在机制,它贯穿公务员制度的始终,并主要体现在公务员的考试录用、晋升与降职、职务任免,以及辞退制度上。都以其在工作中的功绩为主要依据。
三、法制原则:法制原则就是制定法律规范依照法规对国家公务员进行管理,国家公务员依照法律、法规行政,并受法律保护。有关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任免、升降等都必须按照国家公务员法律律规定。
四、党管干部原则:党管干部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人事制度坚持的根本原则,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不是削弱党对干部的领导,而是加强和完善党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管理工作的领导。通过把党的组织路线、方针、政策按一定程序转化为行政机关人事管理的法规,依此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管理。
国家公务员制度在不断的健全与发展,它将为国家的发展的不断输送优秀的人才,我们期待着它的完美的蜕变,期待着它具有重要意义的转身,也期待着社会和国家朝着更加繁荣的方向发展。
第五篇:选修论文
论郭熙《林泉高致》的绘画思想
正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高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画家并有杰作留世,同时,关于山水画方面的相关绘画理论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北宋中期出现的《林泉高致集》在中国绘画理论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北宋中期出现的《林泉高致集》在中国绘画理论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书中所阐述的理论代表了当时的理论高度,并对后世影响巨大 郭思曾回忆父亲郭熙乘兴作画的情景说:“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精笔妙墨、镒手涤砚,如见大宾,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岂非所谓不敢以轻心挑之者乎!”郭熙在作画时,必须明窗净几,焚香左右,营造出一个幽静的氛围,然后万事俱忘,神闲意定,达到神融笔畅的创造境地。郭熙在《画意》中日:“庄子说画史‘解衣盘礴’,此真得画家之法。人须养得胸巾宽快,意思悦适,如所谓易直子谅,油然之心生,则人之笑啼情状,物之尖斜偃侧,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画家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心胸坦荡,精神愉悦,意象勃勃,遂有画意,“不觉见之于笔下”。画论《林泉高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画论家郭熙所作。北宋中晚期是我国山水画的鼎盛时期:一方面,此时的山水画继承了晋隋唐时期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北宋时期的统治者由于自身对山水画的热爱和喜好,在全国范围内广设画院,招揽人才,奖励画家名作,再加上李成等山水格物穷理《林泉高致》集,为宋郭熙所撰,其子郭思整理成集,现存六节,即序言、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林泉高致》涵盖深广,集中体现了郭熙父子精深的画学与美学思想。其中对山水画的功能到构思、构图以及观察方法等,都有精辟的阐述。归结郭熙提出山水画创作的本意,创作
郭熙认为:“真山水之风雨远望可得,而近者玩习不能究错纵起止之势,真山水之阴晴远望可尽,而近者拘狭不能得明晦隐见之迹”在远望中掌握山川之气势,在悬览巾洞见山水之真容,既是一种观照山水意象的方式和构图法,也是一种画家胸襟和心灵的姿态,同时也是郭熙本人深受儒学影响的体现,儒家强调“上下与天地同流”,人要参赞天地之化育;理学家更是普遍追求人生的理想境界,培植高昂博大的圣人气象。在这种思想熏陶之下,郭熙理想巾认同的画家不是心胸狭窄之辈,“无凭陵愁挫之态”,而是具有宽宏气象的儒家画者二具有君子轩然气象的画家,观照山水的方式不会拘于一隅,也应当是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势。所以说,郭熙的山水时空论体现了儒学本色和儒家人格精神,正如《画诀》中所说的那样“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何谓天地?谓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方立意定景。见世之初学,据案把笔下去,率尔立意,触情涂抹,满幅看之,填塞人目,已令人意不快,那得取赏于潇洒,见情于高大哉!”郭熙认为,笔墨造型要合于天地的精神、造化的气韵,这样取法自然、体现山川气脉的作品才能“取赏于潇洒,见情于高大”
郭熙关于山水空间和势态的论述,体现出画家要在主体心灵中铸造山水的审美意象的意蕴、他说:“其要妙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巾,而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磊磊落落,杏杳漠漠,莫非吾画”历历罗列于胸巾的不是山水本身,而是经过情意化的审美意象,这是艺术的本体存在.意象生成之前画家面对的是山水对象本身,画家妙悟之后是意象玲珑,意象产生以后是艺术的传达阶段的到来,即“日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磊磊落落,杏杳漠漠,莫非吾画”的过程,最终是妙夺造化的完成和审美呈现所谓“画山,高者、下者、大者、小者,盎碎向背,颠顶朝揖,其体浑然相应,则山之美意足矣。画水,齐者、泪者、卷而飞激者、引而舒长者,其状宛然自足,则水态富赡也”。由此可见,审美意象是对山水本身的再造,而艺术品的完整呈现,又是对心中意象的再造,这是要经历两次飞跃的审美创造。
北宋山水画的发展,远承魏晋南北朝近接隋唐五代。由于魏晋风骨的渗化和唐宋气魄的浸染,使其进入高度成熟的时代。再加上北宋统治者对山水画的重视,并设画院广揽人才;文人士大夫对山水画的推崇;以及宋初“鼎峙百代,标程千古”的三家山水的影响,使山水画美学思潮迅速涌起。《林泉高致》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成为北宋时期的一部重要的山水画论专著。它是画家兼画论家郭熙一生创作经验和艺术见解的理论总结,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郭熙在《林泉高致》这部著作中提出的许多美学命题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结合相关的绘画作品及文献记载就《林泉高致》中的“境界”美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探讨,深层挖掘《林泉高致》境界思想的美学价值。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对《林泉高致》的境界思想展开探讨: 首先,《林泉高致》的境界美学思想诠释了中国山水画并不是自然山水的简单模写,而是“林泉之心”、“象外之意”的体现,更是真、善、美的精神载体。与西方风景画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山水画中“善”的融入。“善”是指山水画中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修养等精神层面的因素。可见,中国山水画“以形写神”的美学思想完全迥异于西方风景画“以假乱真”的美学品性。郭熙的《林泉高致》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美学思想,提出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审美境界,以满足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心灵需求,达到“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尽享“林泉之乐”的目的。正因如此,郭熙强调山水画既要物象真实,又要境界深远。其次,《林泉高致》的境界与诗文及传统哲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郭熙认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相通、相融。画家在山水画中思想情感的抒发逐渐取代了山水画的伦理教化作用。另外,郭熙境界思想中的“可游”、“可居”、“胸中宽快,意思悦适”等思想,是道家美学思想的体现。虽然儒学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影响较深,但是厌烦了世俗生活的士大夫们仍然渴望“林泉之乐”,以获得心灵上的满足。特别是山水画中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它既是宇宙观,又是人生观,在中国山水画审美观念中蕴含的是一种人生境界。这种境界落实到山水画上便成了“心物合一”、“心物相悦”。因而,郭熙非常重视山水画境界美的营造,并把它作为品评山水画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另外,本文还阐述了郭熙绘画风格特征形成的基础,以探求其境界美学思想的渊源。进而论述了郭熙山水画及其境界思想对宋元山水画的影响,从而确立其在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本文绪论部分简要介绍《林泉高致》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