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路巡查成为涉路诉讼案件争议焦点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17:57: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公路巡查成为涉路诉讼案件争议焦点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公路巡查成为涉路诉讼案件争议焦点的思考》。

第一篇:对公路巡查成为涉路诉讼案件争议焦点的思考

本文所指的涉路诉讼案件是指当事人在使用公路过程中、其权利受到侵害、以公路管理(养护)部门未履行管理养护义务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案件。

近来,一些当事人在使用公路时,由于某种?­因,导致自身权利受到损害,遂认为公路维护、管理有瑕疵,以《公路法》第34条保障公路完好、安全和畅通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举张权利,公路管理(养护)部门由此成为被告。目前,此类案件有快速上升的势头,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试图通过案例分析、法律法规赋予公路管理(养护)部门的权利和义务、怎样防范此类案件三方面对涉路诉讼案件做些思考,以期公路各级管理部门切实加强公路巡查工作,在履行法定义务中免除诉讼法律责任,维护公路部门的权利。

一、在审理涉路诉讼案件中公路巡查义务走向前台,成为争议的焦点。

案例:汤××、李××诉××市公路处人身损害赔偿案。2003年4月20日21时23分许,?­告汤××、李××之子汤某驾驶小客车沿新339省道行进时,因避让路中碎石块时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汤某当场死亡、车辆不同程度损坏,依据《公路法》、《?­苏省公路条例》的规定,认为公路管理机构未主动、及时、有效的履行保障公路完好、安全、畅通的法定职责,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市公路处赔偿。法院审理中公路管理机构是否履行了公路巡查义务成为案件争议焦点之一。

?­告认为,根据《公路法》、《?­苏省公路条例》的规定,公路管理机构未主动、及时、有效的履行保障公路完好、安全、畅通的法定职责,导致339省道不处于安全、畅通的状态,从而引发了事故的发生。被告认为:公路管理机构在本案中已?­充分履行了公路巡查的法定义务,不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根据《公路法》、《?­苏省公路条例》的规定,公路管理机构是负有“保障公路完好、安全、畅通”的义务。但是法律没有同时对此义务的履行作出具体规定。《?­苏省公路路政巡查规定(试行)》第四条规定,受委托管理的国道、省道和省定重点养护路线?­则上确保每天巡查不少于一次,其中夜间巡查每月不少于一次。××市公路处提交的路政管理、日常养护等公路巡查记录证据证明××市公路处已按照规定履行了昼夜巡查的职责。

法院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第43条虽然规定,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保障公路的完好、安全、畅通,但该法第35条规定,公路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对公路进行养护。因此,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及?­苏省交通厅根据国道、省道的特点,所制定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应当作为衡量被告是否履行养护义务的标准。事故当天,根据公路巡查记录及证人证言,可以证实被告已按照要求进行了巡查,履行了养护义务。因此,尽管新339省道在巡查之后留有石块,并影响了道路畅通,但只要被告按规定履行了养护义务,被告就不应当承担任何责任,事实上如果要求被告在省道养护中,必须随时清除路面杂物是不可能也是无法做到的。因此,法院判决,驳回?­告汤××、李××要求××市公路管理处赔偿的诉讼请求。

本案中,公路部门能够胜诉,主要?­因就是,××市公路管理处向法院提供了公路巡查记录,证明公路管理(养护)部门已?­按照《公路法》第35条要求以及国务院、省交通主管部门养护管理技术规范履行了义务,该证据?­过审核查明被法院采信。由此可见,公路巡查记录是公路管理(养护)部门履行公路巡查义务的基础台帐,更是决定本案胜败的关键证据。

二、有关公路巡查义务的法律规定和技术规范。

在道路管理(养护)瑕疵致人损害案件中,公路管理部门的公路巡查义务是一种法定义务,同时也有行业管理部门的技术规范(标准)和职责要求。

公路法第35条规定:“公路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对公路进行养护,保证公路?­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第43条规定:“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公路的保护。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应当认真履行职责,依法做好公路保护工作,并努力采用科学的管理办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公路管理水平,逐步完善公路服务设施,保障公路的完好、安全和畅通”。

交通部根据公路法第35条授权制定的《公路养护技术规范》,提出公路养护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此外,《公路管理条例》、《公路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路政管理规定》、《?­苏省公路条例》也都对公路巡查做了较为?­则的规定。《?­苏省公路路政巡查规定(试行)》则进一步将路政巡查规范化、制度化,该规定第4条十分明确地提出,受委托管理的国道、省道和省定重点养护线路?­则上确保每天巡查不少于一次,其中

夜间巡查每月不少于一次。受委托管理的县道、乡道按照合理时间间隔确保每周巡查不少于二次,其中夜间巡查每季度不少于一次。

这些规定都是衡量公路管理机构是否完整履行巡查义务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严格执行这些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上级管理规定,全面履行好公路养护管理中的公路巡查义务。

三、防范过错责任风险,公路巡查工

作有待完善。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道路管理瑕疵致人损害应当承担的责任是民事赔偿责任,而非行政赔偿责任。根据该解释的规定,公路管理机构要免责,必须要证明自己没有过错。也就是说,此类案件的归责?­则仍然是过错推定责任,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就要承担责任。要避免此类诉讼的风险,笔者认为完善以下几点十分必要。

1、勤勉履行对公路的巡查、维护和管理义务。对任何职责范围内的安全隐患都要及时进行整改。全面、正确、及时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是避免此类诉讼风险的根本所在。面对现阶段公路管理责任扩大化的趋势,管养部门在具体管养过程中,要严格以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为依据,实现超前养护、机械化养护、精细化养护,逐步突破?­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争取达到更高层级养护要求,以适应现代公路管养的历史要求。

2、制订每条养护路段公路小修保养的具体作业标准。特别要结合本地列养公路行政等级、技术等级、路面状况等实际情况,重点明确对列养公路日常养护中的对公路清扫的频率,并做到定期清扫和机动清扫相结合。有条件的要进一步加强机械化清扫力度,提高清扫和养护效率。

3、要做好日常养护记录。日常养护记录作为?­始证据是证明已?­履行了定期清扫义务的重要证据。同时,为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公路涉诉案件需要,对养护日志要按照法院案件审查的要求加以完善,以达到证据确定的效果。

4、制定和完善路政巡查规定。明确路政巡查频率(每周巡查天数、每天巡查次数、每次巡查线路数等)。公路管理机构不可能对公路全线进行全方位全时段的监控,只要按规定履行了路政巡查义务,也不能认定为疏于管理。

巡查后及时、准确、规范填写巡查记录,对路政巡查的情况进行详细记载。当班巡查人员应分别签名,注明天气、巡查时间、路线、停车处理事故的地点和处置?­过以及路政执法和监督管理情况;文字记录应当言简意赅。路政巡查记录是证明公路管理机构履行了路政巡查义务的重要证据,应按照法院案件审查的要求加以完善。

5、加强公路日常管理。路政管理部门发现路面人为堆放的建筑材料、打场晒粮或其他障°­物,必须按照《公路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履行管理职能,做好调查取证,查明违法行为人的基本情况及违法事实后,依法责令违法行为人改正交通违法行为,责令恢复?­状,必要时给予行政处罚。下发并送达相关法律文书后,公路管理机构的法定职责履行完毕,不再存在过错。上述法律文书也是公路管理机构履行了路政管理(巡查)职责的重要证据。

6、及时d­调和通报相关部门处理路面障°­物。根据国务院对交通部门和公安部门的分工,路障管理由公安交通管理机关负责。公路管理机构采取了上述法定行政措施后,如果违法行为人仍未改正违法行为,公路管理机构可以书面函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进行管理或进行清除。

第二篇:对公路巡查成为涉路诉讼案件焦点的研究

本文所指的涉路诉讼案件是指当事人在使用公路过程中、其权利受到侵害、以公路管理(养护)部门未履行管理养护义务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案件。

近来,一些当事人在使用公路时,由于某种?­因,导致自身权利受到损害,遂认为公路维护、管理有瑕疵,以《公路法》第34条保障公路完好、安全和畅通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举张

权利,公路管理(养护)部门由此成为被告。目前,此类案件有快速上升的势头,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试图通过案例分析、法律法规赋予公路管理(养护)部门的权利和义务、怎样防范此类案件三方面对涉路诉讼案件做些思考,以期公路各级管理部门切实加强公路巡查工作,在履行法定义务中免除诉讼法律责任,维护公路部门的权利。

一、在审理涉路诉讼案件中公路巡查义务走向前台,成为争议的焦点。

案例:汤××、李××诉××市公路处人身损害赔偿案。2003年4月20日21时23分许,?­告汤××、李××之子汤某驾驶小客车沿新339省道行进时,因避让路中碎石块时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汤某当场死亡、车辆不同程度损坏,依据《公路法》、《?­苏省公路条例》的规定,认为公路管理机构未主动、及时、有效的履行保障公路完好、安全、畅通的法定职责,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市公路处赔偿。法院审理中公路管理机构是否履行了公路巡查义务成为案件争议焦点之一。

?­告认为,根据《公路法》、《?­苏省公路条例》的规定,公路管理机构未主动、及时、有效的履行保障公路完好、安全、畅通的法定职责,导致339省道不处于安全、畅通的状态,从而引发了事故的发生。被告认为:公路管理机构在本案中已?­充分履行了公路巡查的法定义务,不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根据《公路法》、《?­苏省公路条例》的规定,公路管理机构是负有“保障公路完好、安全、畅通”的义务。但是法律没有同时对此义务的履行作出具体规定。《?­苏省公路路政巡查规定(试行)》第四条规定,受委托管理的国道、省道和省定重点养护路线?­则上确保每天巡查不少于一次,其中夜间巡查每月不少于一次。××市公路处提交的路政管理、日常养护等公路巡查记录证据证明××市公路处已按照规定履行了昼夜巡查的职责。

法院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第43条虽然规定,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保障公路的完好、安全、畅通,但该法第35条规定,公路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对公路进行养护。因此,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及?­苏省交通厅根据国道、省道的特点,所制定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应当作为衡量被告是否履行养护义务的标准。事故当天,根据公路巡查记录及证人证言,可以证实被告已按照要求进行了巡查,履行了养护义务。因此,尽管新339省道在巡查之后留有石块,并影响了道路畅通,但只要被告按规定履行了养护义务,被告就不应当承担任何责任,事实上如果要求被告在省道养护中,必须随时清除路面杂物是不可能也是无法做到的。因此,法院判决,驳回?­告汤××、李××要求××市公路管理处赔偿的诉讼请求。

本案中,公路部门能够胜诉,主要?­因就是,××市公路管理处向法院提供了公路巡查记录,证明公路管理(养护)部门已?­按照《公路法》第35条要求以及国务院、省交通主管部门养护管理技术规范履行了义务,该证据?­过审核查明被法院采信。由此可见,公路巡查记录是公路管理(养护)部门履行公路巡查义务的基础台帐,更是决定本案胜败的关键证据。

二、有关公路巡查义务的法律规定和技术规范。

在道路管理(养护)瑕疵致人损害案件中,公路管理部门的公路巡查义务是一种法定义务,同时也有行业管理部门的技术规范(标准)和职责要求。

公路法第35条规定:“公路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对公路进行养护,保证公路?­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第43条规定:“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公路的保护。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应当认真履行职责,依法做好公路保护工作,并努力采用科学的管理办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公路管理水平,逐步完善公路服务设施,保障公路的完好、安全和畅通”。

交通部根据公路法第35条授权制定的《公路养护技术规范》,提出公路养护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此外,《公路管理条例》、《公路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路政管理规定》、《?­苏省公路条例》也都对公路巡查做了较为?­则的规定。《?­苏省公路路政巡查规定(试行)》则进一步将路政巡查规范化、制度化,该规定第4条十分明确地提出,受委托管理的国道、省道和省定重点养护线路?­则上确保每天巡查不少于一次,

第三篇:对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几点思考

对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几点思考

内容提要:当前劳动争议案件逐年增多,但相关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不规范、不健全,人民法院审理该类案件的压力越来越大,笔者就该类案件的类型、适用法律、法规等方面谈几点粗浅看法。关键词:劳动争议 处理 思考 建议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又称劳动纠纷。随着企业的转型、改制,以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劳动争议纠纷已成为较为突出的社会矛盾。同时,在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也层出不穷。

目前,劳动部门和人民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逐年增多,从湖南省洪江市人民法院近几年的收案来看,2006年仅2件,2007也只6件,但今年就已立案受理20件,在做工作未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还有数十件。就人民法院来说,虽然该类案件只占据着很小的比例,但在处理上难度大,消耗的司法资源多。现笔者结合审判实践中就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某些问题谈谈几点粗浅看法,以期共思,并与广大同仁商榷,从而对今后劳动争议纠纷案件的处理有所帮助。

一、当前劳动争议案件的几种类型

1、历史遗留问题引起的劳动争议案件。主要表现为因政治运动、计划生育等被用人单位除名、终止劳动关系的。这类案件的历史背景复杂,年代久远,政策性强,证据收集困难,处理难度较大,当事人工作难做,上访人员较多。

2、因社会转型、企业改制等引起的用人单位开除、除名、辞退或劳动者辞职、自动离职而产生的劳动纠纷。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创建的一大批中小国有企业效益越来越差,并逐渐倒闭,期间企业不得不大量减员,将一批批职工予以辞退、开除,后企业在改制过程中这批职工为经济利益从而引发劳动争议。这类案件涉及面广,人员多,容易引发集体上访。

3、《劳动法》出台后,劳动者对执行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等规定而产生的劳动纠纷。随着法制建设的日益健全和普法教育的广泛开展,国家对劳动者权益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对《劳动法》的执行和监督的力度也随之加大,劳动者对自身权益保护的意识也不断增强,这类案件现在正在逐年增多,特别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并逐步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漫延。

4、《劳动合同法》出台后因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而产生的劳动纠纷。自《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劳动者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自身的随意性,不断寻找福利待遇更好的用人单位;或在用人单位不顺意就随意更换用人单位,而不顾原劳动合同的权力义务的约束。另外劳动者为寻求自身劳务关系的稳定性,与用人单位在订立劳动合同期限长短时发生争议。这类案件涉及面广,人员多,甚至影响到用人单位经济利益、商业秘密等,社会影响较大。如前段时间发生的飞行员跳槽案。

5、因工伤引发的劳动争议案。这类案件不是很多,主要是在适用法律上、实体处理上争议较大,理解不一致。

6、其他劳动争议案件,如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身份区别对待,在人事、劳动部门登记时有的登记为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非事业编制人员、正式职工、临时用工等,引发劳动者争议;再如劳务派遣合同关系中引发的劳动争议。这类案件社会关系较为复杂,在处理上难度大,处理不当难以让当事人服判息诉。

二、近几年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特点

从近三年我院所审结的各类劳动争议案件来看,这类案件有以下特点:

1、案件数量逐年增多。从2006年的2件到2008年的20件,数量大幅度增加。随着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执法和监督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这类案件的数量还会不断上升。

2、少数当事人难缠。劳动争议案件大多数当事人在明法析理的基础上都能服判息诉,但少数当事人固执已见,不到黄河心不死,一审、二审、再审,再不行就上访,特别是因历史原因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多是老上访户,不管法院如果公正处理,不达其目的,就是不服判。

3、判决的少,调解撤诉的案件多。多数案件当事人在明法析理基础上都能息诉,双方当事人能达成调解协议,最终调解撤诉。如今年我院受理的20件案件中,已调解撤诉的就有17件,判决结案仅1件。

4、所受理的案件类型较多。过去所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多是因用人单位除名、辞退而发生的案件。现在有《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就劳动合同的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有因执行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提前退休等规定发生的劳动争议,有劳务派遣、竞业禁止发生的劳动争议。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因政治运动、计划生育等历史原因引起的劳动争议案件,这些劳动者现在正在大范围串连,随时上访。

5、劳动争议案件在处理时,社会关系复杂,行政干预较多,给人民法院公正司法带来一定难度。

三、劳动争议案件多的原因

1、劳动行政部门执法不严。由于执法不严,对于《劳动法》中的许多义务性规定因此形同虚设,义务得不到履行,自然使权利无法得到实现。有的案例中,一些规模大的企业,劳动者虽工作10年以上,可用人单位就是不与劳动者签无固定期限合同,直接将劳动者辞退,这样的情况在现实中还有很多。如电信、邮政部门没有讲清缘由将许多职工解除合同,移交劳务派遣单位。

2、用人单位缺乏监督。劳动行政部门对用人单位的监督管理不力,造成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间建立的劳动关系在现实中能够完全依照劳动法规定的要求执行的还相当有限,只是当劳动者将用人单位告上法庭的才能够主张并最终可能获得应有劳动者权利,而绝大多数劳动者由于目前就业压力巨大,只要能够有工作,发工资养活自己便已心满意足,那里敢主张“权利”,而用人单位也是基于绝大多数劳动者这种心理,而不断压低劳动者待遇,剥夺劳动者各项权利。因此,劳动行政部门应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工作,完善各项保护劳动者合法权利的制度措施和相应的惩戒办法,使《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中规定的各项劳动者权利能够得以实现,才能有效减少劳动争议纠纷。

3、信访制度缺失。由于我国信访制度缺失,对那些缠访、滥访人员无相关制度约束,以致出现上访为大。导致部分劳动者无理取闹,动不动就去省进京上访,于是上级部门为息事宁人,要求基层起动司法救济程序,以求稳住当事人不上访,人为出现新的劳动争议案件。

四、当前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所遇到的有关问题

(一)所适用的劳动法律、法规不规范不健全。

劳动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不同于民法和经济法,除劳动法法典外,牵涉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多种法律渊源,政策性强,随时代发展变化而变化,因社会进步而不断赋予新的内容。虽然随着法制的不断健全,我国劳动法律体系得以不断充实,但目前仍欠规范和健全。

1、法律规范不系统全面。目前《劳动法》中的有关规定还比较粗略,许多内容仅做了原则性规定,给具体案件处理带来困难,难以把握尺度,还需进一步予以细化,明确规范,使之更具可操作性。

2、劳动法律渊源众多,司法解释、行政规章纷纭,内容不统一,效力高低各有不同,给法律适用带来很大困难。还需进一步进行清理和统一。如新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而《劳动法》和《最高人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规定申请仲裁的时间均为60日,虽然在处理上按照新法优于旧法,即按一年执行,但应对旧法统一修定,以免给难缠的当事人抓歪理。

3、劳动法律规定滞后。随着市场经济全面建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市场作用下劳动关系活动中不断出现新问题和新情况,调解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难以全面预见,滞后性在所难免。如对非法用人单位的用工主体资格问题。《劳动法》只规定了5类用工主体,但当这5类主体出现了以上情形,是否仍然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问题,在学界一直存在重大分歧。笔者认为在法律法规中应明确规定视为用工主体。

(二)对审判实践中所遇到的有关具体问题的不同理解

1、关于劳动争议发生起算时间如何确定的不同理解。从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5条规定 “劳动争议发生之日是指当本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这也就是劳动争议仲裁申诉时效起始之日。该规定中“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给审理有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间。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一条第(二)项规定“因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产生的争议,用人单位不能证明劳动者收到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书面通知时间的,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这一规定对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的情形又作了补充。于是在审判实践中大多数人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一律按照“解释(二)”中的规定处理。但笔者认为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能一律教条化,应区别对待。即《劳动法》实施前发生的劳动争议应从宽掌握,因为之前我国法制不健全,许多法律规范不全面系统,不能对用人单位、劳动者发生的劳动关系苛刻要求。如对违反计划生育的,在80年代和90年代我们国家为执行这一国策,对许多当事人的处理都不规范,未能严格按程序办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本身对程序要求就极少),用人单位只是开会通过,然后通知当事人就算处理了,大多数当事人知道违反国策也就一走了之,不再在用人单位上班,与用人单位计较。那么对这些不再回用人单位上班的当事人就应视为知道自己权利被侵害,其起算时间应以不再上班之日为准,而不宜按“解释

(二)”中的规定处理。但对《劳动法》实施后,就应按“解释(二)”中的规定处理。因为法律法规已经完善,不严格依法律办事就应视为违法。

2、对劳动争议诉请范围如何理解?对诉讼请求与仲裁请求一致性的审查以及对诉讼请求超过仲裁请求部分的独立性的审查。对于这些审查,目的是先裁后审的程序设计上的最终实施,故对于诉讼请求与仲裁请求的范围不一致时,人民法院须对于这些请求范围进行审查,对于仅在诉讼中提出的与仲裁请求范围无

联系、而具有独立性的请求应驳回诉讼请求,并告知其先向仲裁部门申请就具有独立部分的请求进行仲裁。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劳动争议案件审理过程中,人民法院对于被告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后提出的诉讼请求,应不予受理。

3、劳动争议案件的诉讼时效问题的理解。《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那么一般民事权利保护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而《劳动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即劳动争议案件的诉讼时效期间应适用法律的特别规定,为收到仲裁裁决书后的十五日为限。另外,在审判实践中,对超过仲裁时效的劳动争议案件被劳动仲裁委员会以申请已过时效为由裁决不予受理的如何处理?有的以超过诉讼时效为由适用《民法通则》予以驳回,有的以超过仲裁时效为由驳回。笔者赞成后一种意见,应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三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劳动法》第八十二条之规定,以当事人的仲裁申请超过六十日(现在为一年)期限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书面裁决、决定或者通知,当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对确已超过仲裁申请期限,又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的,依法驳回其诉讼请求。”

4、工伤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工伤劳动争议案件虽然少,但在处理上认识不尽一致。特别是对未经工伤认定的案件,有的人认为对于用人单位对构成工伤无异议的案件,不必经由劳动行政机关的工伤认定程序,可能直接提起诉讼;还有的人认为劳动部门不予工伤认定的,人民法院可以直接认定。笔者不敢苟同,在我国,工伤认定是劳动行政关机的职权行为,当事人对工伤认定不服,应该提起行政复议以及行政诉讼来救济。且工伤保险赔偿金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的部分,二是由用人单位支付的部分,对于应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的部分,则必须依赖于劳动行政机关的工伤认定才能支付,如果人民法院自行作出构成工伤的确认,就有可能与劳动行政机关依职权作出的工伤认定结论相矛盾,同时还有司法权代替行政权之嫌。因而,对工伤认定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人民法院审理工伤劳动争议案件不得违背相关规定而对是否构成工伤的问题作出自己的认定,同时对那些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工伤等级认定书”等也不能作为工伤认定的结论。当事人只有在得到劳动部门的工伤认定后,对工伤赔偿达不成协议时,经劳动仲裁委员会仲裁裁决后才能提起工伤赔偿劳动争议诉讼。故对于未经工伤认定,但要求按工伤纠纷处理的案件,可以两种方法处理:一是中止对案件的审理,以等待劳动行政机关的工伤认定结论,并经劳动仲裁庭仲裁后再进行审理;二是驳回当事人的起诉,告知当事人向劳动行政机关申请工伤认定。

5、工伤保险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的竞合如何处理?对于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同时构成工伤的,如何处理工伤保险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的关系问题,有的人认为工伤赔偿责任与人身损害赔偿责任是分属不同部门法的请求权救济方式,应各自在不同的诉讼制度内处理,劳动者可以获得双份赔偿。有的人认为不行,工伤赔偿是补偿性赔偿。笔者认为:第一、劳动者有权选择是按工伤保险赔偿制度,还是按人身损害赔偿制度求偿。第二、工伤赔偿金与人身损害赔偿金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如果劳动者选择了人身损害赔偿,就不得再选择工伤赔偿。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劳动者选择人身损害赔偿之后,赔偿额低于工伤赔偿额度的,劳动者还可以就不足部分要求工伤赔偿。因为工伤保险赔偿制度的原则是“补偿性原则”,工伤赔偿是对劳动者所受实际损失的补偿,如此从工伤保险赔偿制度的实体法角度看,不管工人首先获得的是工伤保险赔偿还是人身损害赔偿,其均不应同时获得人身损害赔偿和工伤保险赔偿的“双份”赔偿金。

6、劳动争议诉讼是否适用反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第九条规定“先起诉的一方为原告,后起诉的一方为被告,但人民法院应对双方的诉讼请求一并作出裁决”,由此可见,劳动争议诉讼从程序规范上排除了反诉制度的存在。一是反诉得以成立应当具备三个构成要件:⑴反诉是用来抵销本诉的;⑵反诉是独立的诉;⑶反诉与本诉有一定关联性。在劳动争议诉讼中的反诉不是为了抵销本诉,而是为了对抗本诉,但不管怎样人民法院都应当对劳动仲裁全面审查。二是从《解释(一)》

第六条规定可见,如果其提出独立于原劳动争议的诉讼请求,则应告知当事人向仲裁委员会另行申请仲裁,这也从根本上排除了劳动争议诉讼程序存在反诉的可能。因而,劳动争议诉讼不适用反诉。

五、处理好劳动争议案件的几点建议

1、加快劳动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部门规章等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目前,劳动法及配套法规、规章很多,但存在相互间规定不一致的现象,规章、复函与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冲突,造成了劳动仲裁部门的仲裁员之间、劳动仲裁部门与人民法院之间对规章、复函的适用和理解往往差距很大。这样即不能适应劳动关系的多样化,又给正确执法带来了很大困难。

2、加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执法监督管理,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用人单位的利益,建立健康的劳动关系市场秩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做好普法教育,搞好个案引导。劳动争议案件政策性强,涉及大量的劳动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劳动者大多法律知识欠缺,因此劳动部门、司法部门要做好普法教育,人民法院在审判实践中要搞好个案引导。引导当事人在正确理解法律涵义的基础上理性地提出自己的诉辩主张,避免因请求不当而造成矛盾激化,耐心向当事人宣讲和解释法律,为顺利解决纠纷打下了思想基础。如我院今年受理的19件怀化市安江纺织有限公司与劳动者劳动争议案中,我们通过明理析法,耐心做好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工作,促使劳资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最后有17件案件安纺公司撤回了起诉。

4、注重调解,利于化解劳资纠纷,做到案结事了。劳动争议案件的双方由于利益分歧,对抗性强,矛盾激烈,而且多为群体性纠纷,如企业改制、结构性调整引发的劳动争议,涉及众多劳动者的利益,处理不当,极易诱发上访、闹访、群访等不稳定因素。因此,我们要搞好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即仲裁调解)、司法调解工作,加强三调解联动。人民法院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时必须注重调解,把调解作为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首选,多做当事人的劝和、疏导工作,缓和双方的对立情绪,争取双方互谅互让,妥善解决纠纷,引导劳资双方依法建立和解除劳动关系,促进人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

六、劳动争议纠纷解决机制设想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正在逐步转型、改制;同时,随着劳动者法律知识增加和维权意识的提高,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劳动争议案件将不断攀升,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上升速度更快。目前,我国劳动争议案件解决机制实行的是一裁二审制(对工伤劳动争议案件就更繁琐,可能几裁多审),对争议当事人来说程序多,要求严,不小心就因调解、仲裁、诉讼时效而失去救济的途径。另外,对仲裁来说,劳动争议案件是前置程序,必经途径,而仲裁

后又是作为民事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对仲裁部门没有任何约束,于是仲裁部门对某些案件采取走过场,将问题复杂化,然后把皮球踢给法院,造成案件处理难度加大。笔者结合审判实践和现状就劳动争议案件的解决机制提二点建议:

1、一种建议是对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一裁终结制,即所有劳动争议案件经仲裁裁决终结。第一,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一裁终结制,可以减少当事人的诉累,节约社会资源,更利于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第二,劳动仲裁机构是劳动部门的一个职能部门,其行使的职权实质是一种行政职权,其所作出的仲裁裁决实质是一具体行政行为(在工伤劳动争议案件中就工伤的认定就明确了通过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来救济),当事人对仲裁不服的,则采取通过行政诉讼程序加以救济,维护其合法权益。这样,实行一裁终结制就可以对劳动仲裁机构加以约束,督促其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其责任心,妥善处理劳动争议,使劳动仲裁制度的优越性得以充分体现。否则,劳动仲裁机构就将作为行政诉讼的被告,对违法仲裁承担败诉的责任。第三,实行一裁终结制,可以减轻人民法院审判资源不足的压力,节省司法资源。

2、如果不实行一裁终结制的话,为提高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效力,建议将劳动仲裁机构收编,交由人民法院统一管理,成立劳动争议审判庭,专门负责劳动争议纠纷案件的审理工作,使劳动争议案件和其他民商事案件一样,实行二审终审制,减少当事人必须经过仲裁裁决程序。劳动仲裁实质上就是等同于人民法院的审判裁决,取消仲裁裁决程序并不影响对当事人权利的救济,当事人可能通过司法途径同样可以维护其自身合法权益。这种解决机制可以减轻劳动行政机关的压力,避免行政权和审判权的混同适用,让劳动行政机关有更多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加强《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执行法监督和管理力度,保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相反又可以减少劳动争议纠纷案件的发生,更利于建立一个健康的劳动力市场体系。而且,采用这一机制能够维护我国民事诉法律体系的统一性,使劳动争议纠纷的诉讼时效和其他民事案件时效一致。

第四篇:对一起涉法上访案件成功处理后的几点思考

文章标题:对一起涉法上访案件成功处理后的几点思考

对一起涉法上访案件成功处理后的几点思考

2003年6月9日,刘与本村村民高某因为土地承包所有权产生纠纷,高擅自将刘承包土地的棉花苗拔掉,刘拔打110报警,该镇派出所接警后立即赶赴现场,制止和保护了现场,并做了相关记录和取证工作。随后对案件进行了认真调查得知,高庄村

委会于2003年5月28日因刘某长期不缴纳土地承包费而将该地转包于高某,并与高某签定了土地承包协议书,因刘某已在该地种植棉花,高找人协调未果。高又找到村委会,村委会以集体表决让高将刘的棉苗拔掉,从而引发上述纠纷。

当时该镇派出所鉴于双方土地存在纠纷,随即协调双方到村委会进行调解,高对协调结果不满意,起诉至边镇法庭,2003年9月,法庭一审判决该土地承包权归刘某,高又上诉至德州市中级法院,市中院维持原判,并明确指出拔棉苗案可另行起诉。至此,该镇派出所可以抽身退出了。但刘以家庭困难无力支付起诉费用为由几次找到派出所要求解决,并以公安机关不予受理为由到县、市上访。该镇派出所在维护稳定大局的角度出发,多方工作并积极协调,最终达成协议,由高某赔偿棉苗损失500元,并退还私自收取刘某承包费1050元。此时,刘某觉得上访有利可图,再次提出让派出所赔偿其打官司的诉讼费用千余元,在无理要求遭到拒绝后,将该镇派出所告上县、市信访机关,并多次上访。最后,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于凤祥同志在“大接访”活动中对刘某案件进行了重新梳理,在考虑到其家庭确有困难的基础上,协调该镇党委、政府一次性给予刘某2000元的补贴,成功地化解了持续三年的涉法上访案件。纵观整个案件的处理过程,结合工作实际,笔者有几点思考。

一、规范程序,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在本案中我们可以看到,村委会的办事不规范,工作办法粗暴是造成整个事件的源头。因刘某不缴纳承包费用,村委会可以与其中止合同,然后进行承包;当刘某和高某未达成协议,发生纠纷后,村委会应积极调解,但他们没有依法采取手段,而是集体表决拔掉刘某的棉苗,致使矛盾进一步激化。类似的情况在农村中比较普遍,也说明基层组织政权应在规范程序、依法办事上下功夫,特别是在当前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的工作稍有不合法的地方,便会授人以柄。

二、引导当事人通过正当渠道维护合法权益

对案中刘某的无理取闹、无理上访的行为,我们应该对其加以教育和引导,使其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对其不合理要求进行耐心的疏导和劝解,特别是从根本上摸准其脉搏,找出问题的关键。时下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各级各部门“怕访”、“怕被记名”的心理,一有点小事就动辄到市、进省,甚至进京上访,其目的是为引起上级领导重视,促其问题早被解决。正是这种不正确的心理造成我们工作的被动。因此,引导当事人通过正当合法渠道维护权益日益重要。

三、超前处理,防止矛盾性质的转化

从本案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简单的民事纠纷却演变成了一起涉法上访案件。本来应该是两个人的事,却把积极处理问题的派出所牵扯进来,还被要求赔偿诉讼费用。我们在为派出所叫冤的同时,也不得不认识到,当前广大农村中矛盾纠纷由于处理不及时、不到位等原因,往往由懂事纠纷转为刑事案件,由一般上访转化为涉法上访案件,特别是当前牵扯到执行、债务等问题,很容易让政法机关成为“冤大头”。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提前介入,超前防范,合理合法地解决问题,防止矛盾转化和激化。

四、以人为本,合力化解矛盾纠纷

实践证明,在处理各类矛盾纠纷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全方位剖析案件,入细入微,才能有效地沟通当事人,与当事人达成一致。如果在本案我们不是站在刘某家庭困难的角度,多方协调,只能把当事人推向痛苦的深渊,如果该镇党委政府不全力配合,也不可能妥善处理好整个案件,如果没有浮出所的积极参与,刘某和高某的矛盾会升级,引发更大的事件,总之,妥善处理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的最关键一条便是以人为本,齐抓共管,合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五、强化宣传,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

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增强基层组织的依法办事能力,都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法制氛围。没有强大、有力、有效的宣传教育,就不会形成这个良好的法制氛围。在普法宣传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突出群众常接触、与之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宣传教育;要有时效性,突出群众各个阶段、季节会遇到的有关问题进行相关的法律知识宣传教育;要有普遍性,针对不同的群体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活动。只有这样才会杜绝像案中村委会的不合规范的做法,才会防止刘某得寸进尺的无理闹访现象发生,才会消除高某“一怒拔棉苗”的愚蠢行为等。

《对一起涉法上访案件

成功处理后的几点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对一起涉法上访案件成功处理后的几点思考。

第五篇:对办理群众涉法涉诉上访案件的几点思考

信访问题是公安执法活动的“晴雨表”,是公安队伍建设的“试金石”。

2008年,xx县公安局共接到各级领导批示交办的督办案件、信访案件284件,其中督办案件164件,信访案件120件。较2007年的99件增加185件,增长率约为287%。面对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面对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严峻形势和挑战,局党委

审时度势,于6月10日成立了专项处理信访案件工作小组,新任局长陶青春、政委余亚辉更加重视处理群众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工作,并先后五次亲自主持召开了针对信访疑难案件处理工作的分析会,逐案听取汇报,逐案分析情况,逐案进行指导,为民警办理信访案件释疑解惑、指点迷津。通过局党委的真情投入,经过广大民警一年的负重拼搏、克难攻坚,我局办结了上访件275件,办结率达到96.83%;停访息诉272件,停访息诉率达到95.74%。取得了近几年来我局办理群众涉法涉诉上访案件的较大突破。通过2008年督查督办工作和大接访工作实践,我们对办理好群众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工作有以下几点认识,现浅谈如下:

一、端正思想认识,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涉法涉诉上访案件

(一)从思想上树立重视。局党委始终把做好信访工作和广大民警要切实解决好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紧紧结合起来,真正树立办理好信访案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就是改善民生、构建和谐、践行党的宗旨的理念。

(二)提高干警的重视程度。每逢局长接待日,由局长亲自带领党委成员及各警种负责人共同接待上访群众,实现了信息共享,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大家对信访工作的思想认识。适时向全体民警通报信访形势和信访案件,让大家认识到:快调查、快处理信访案件,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群众满意了,信访案件自然会下降。

二、提高民警察民情解民怨的工作能力

局主要领导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今年7-12月份,局长、政委接待处理群众上访件228件416人次,在处理这些信访案件上,局长、政委亲自组织解决办结,亲自过问交办情况,亲自跟踪督办进度,并要求党委成员都要亲力亲为,真正深入下去。了解上访人的诉求,真正沉下身来为上访人解决问题。当事人征求对案件办理的意见,当案件办结时,回访当事人,群众是否满意,务必达到“案结事了”。

三、建立健全完善信访工作机制

(一)落实局长信访接待日制度。局长每月第二周周二和20日在固定办公地点、固定时间段定期集中接待来访群众,倾听群众的诉求,当场答复问题。

(二)落实领导包案、严格工作责任。根据领导成员的业务分工,对信访案件分别进行承包和督办。局长为县局包案第一责任人。各单位负责人为该包案单位责任人。对包案单位因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得力而导致发生重点群体性事件的,将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

(一)强化执法理念。坚持开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观念,真正解决“为谁执法,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

(二)强化执法学习。组织民警学习法律法规、办案程序,对典型案例及未办结的案件的性质原因及办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实行“一案一事一评议”制度,以案释法,培养民警使用证据能力,提高民警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

(三)强化执法监督。坚持内外监督相结合。对内运用纪检、督察、监察等内部监督联动机制进行监督,对外自觉接受人大、政协、新闻媒体监督,力争做到执法存在问题早发现、早整改。

五、建立信访案件办理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一)建立领导责任制、信访部门责任制和办理信访案件责任制等一系列信访工作责任制度,强化信访工作的严肃性。凡发生群众上访告状问题,局纪检、督察部门介入调查,经核查属公安民警不作为或违法违纪行为等工作原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案件,要坚决纠正,并追究单位领导和办案民警的责任。

(二)落实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度。政工、纪检、法制、信访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对因工作不负责任、敷衍塞责、推诿扯皮、徇私枉法、不作为、乱作为以及执法不公、不严、不廉等原因引发的上访案件、重访案件,统一由控申(信访)部门提出信访案件执法认错认定,建议法制部门进行认定,如确系民警执法过错引发的上访案件,由纪检、督察部门进行责任追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交党委研究后给予相关人员处分。

(三)加强督查督办,坚决落实奖惩。将各单位信访案件的形成情况、信访案件的办理质量情况与综合工作绩效考评相结合,建立信访保证金制度和信访案件定期通报制度,将信访工作与评优、评先、立功受奖、调职、调级挂钩。

下载对公路巡查成为涉路诉讼案件争议焦点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公路巡查成为涉路诉讼案件争议焦点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