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章 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相关法规与标准
第三章 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相关法规与标准
1.公路的建设资金:财政拨款,贷款,资本金、发行股票、公司债券,集资。2.公路建设的基本程序:(1)项目建议书;(2)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3)编制初步设计文件和概算;(4)编制施工图和施工图预算(5)列入年度基本建设计划(6)项目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7)项目实施;(8)竣工验收;(9)项目后评价。
3.对路产造成危害行为的法律责任:(1)将公路作为试车场地; 处5000元以下罚款(2)违规使用公路造成路损的; 处1000元以下罚款(3)未经批准,违规使用公路。处30000元以下罚款。
4.非公路使用的危害行为及其法律责任(1)在公路、公路用地范围内有违法设置物的行为: 处以5000元以下罚款(2)破坏、损坏、移动公路工程设施的行为 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5.对于从事危及公路安全的作业,如在大中型公路桥梁和渡口周围 200m、公路隧道上方和洞口外l00m范围内,以及在公路两侧一定距离内,挖砂、采石、取土、倾倒废弃物,进行爆破作业及其他危及公路、公路桥梁、公路隧道、公路渡口安全的活动,由交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
6.公路工程总承包企业承包工程范围:(1)特级企业,可承担各等级公路及其桥梁、隧道工程的施工(2)一级企业,可承担单项合同额不超过企业注册资本金5倍的各等级公路及其桥梁、长度3000m及以下的隧道工程的施工(3)二级企业,可承担单项合同额不超过企业注册资本金5倍的一级标准及以下公路、单跨跨度小于100m的桥梁、长度小于100m的隧道工程的施工(4)三级企业,可承担单项合同额不超过企业注册资本金5倍的二级标准及以下公路、单座桥长小于500m,,单跨跨度小于40m桥梁工程的施工。
7.公路路面工程专业承包企业承包工程范围:(1)一级企业,可承担各级公路的各类路面和钢桥面工程(2)二级企业,可承担单项合同额不超过企业注册资本金5倍的一级标准及以下公路路面工程的施工(3)三级企业,可承担单项合同额不超过企业注册资本金5倍的二级标准及以下公路路面工程的施工。
8.公路路基工程专业承包企业承包工程范围:(1)一级企业,可承担各级公路的土石方、单跨跨度小于100m、单座桥长小于500m桥梁、防护剂排水、软基处理工程的施工(2)二级企业,可承担单项合同额不超过企业注册资本金5倍的一级标准及以下公路的土石方、中小桥涵、防护及排水、软基处理工程(3)三级企业,可承担单项合同额不超过企业注册资本金5倍的二级标准及以下公路的土石方、中小桥涵、防护及排水、软基处理工程的施工。9.桥梁工程专业承包企业承包工程范围:(1)一级企业,可承担各类桥梁工程的施工(2)二级企业,可承担单跨100m基及以下桥梁工程施工。
10.隧道工程专业承包企业承包工程范围:(1)一级企业,可承担各类隧道工程的施工(2)二级企业,可承担断面20m2及以下且长度1000m及以下的隧道工程施工。
11.交通工程专业承包企业承包工程范围:(1)交通安全设施分项,可承担各级公路标志、标线、护栏、隔离栅、防眩板等工程是攻击安装(2)通信系统工程分工,可承担各级公路交通干线传输系统、程控交换系统、移动通信系统、光(电)缆敷设工程、紧急电话系统的施工及安装(3)监控系统,可承担各级公路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中央控制系统、供电配套设施系统的施工及安装(4)收费系统,可承担收费公路收费车道及附属配套设备、收费管理系统及配套设备的施工及安装。(5)通信、监控、收费综合系统工程。12.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项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取得考核合格证书。项目负责人,包括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和项目总工。
13.公路工程危险性较大的工程范围:(1)不良地质条件下有潜在危险性的土方、石方开挖(2)滑坡和高边坡处理(2)桩基础、挡墙基础、深水基础及围堰工程(3)桥梁工程中的梁、拱、柱等构件施工(5)隧道工程中的不良地质隧道、高瓦斯隧道、水底海底隧道(6)水上工程中的打桩船作业、施工船作业、外海孤岛作业、边通航边施工作业(7)水下工程的水下焊接、混凝土浇筑、爆破工程(8)爆破工程(9)大型临时工程中的大型支架、模板、便桥的架设与拆除;桥梁、码头的加固与拆除(10)其他危险性较大的工程。14.根据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l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l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l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l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l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15、事故的报告:(1)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逐级上报至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2)较大事故逐级上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3)一般事故上报至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逐级上报事故情况,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16.报告安全事故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3)事故的简要经过;(4)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5)已经采取的措施;(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17.公路工程质量事故分质量问题、一般质量事故和重大质量事故三类。第一类:质量问题:质量较差、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包括修复费用)在20万元以下。
第二类:一般质量事故:质量低劣或达不到合格标准,需加固补强,直接经济损失(包括修复费用)在20万元至300万元之间的事故。(1)一级一般质量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150万~300万元之间。(2)二级一般质量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50万~150万元之间。(3)三级一般质量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20万~50万元之间。
第三类:重大质量事故:由于责任过失造成工程倒塌、报废和造成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
18、重大质量事故分为三个等级:
(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一级重大质量事故
1.死亡30人以上;
2.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3.特大型桥梁主体结构垮塌。
(二)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二级重大质量事故
1.死亡10人以上,29人以下;
2.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不满1000万元;
3.大型桥梁主体结构垮塌。
(三)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三级重大质量事故
1.死亡1人以上,9人以下;
2.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以上,不满500万元;
3.中小型桥梁主体结构垮塌
19、质量事故的调查处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1)重大质量事故,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会同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调查处理;(2)一般质量事故,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调查处理(3)质量问题,建设单位或企业。20、公路工程质量事故报告相关规定(1)质量问题:问题发生单位应在2d内书面上报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质量监督站。
(2)一般质量事故:事故发生单位应在3d内书面上报质量监督站,同时报企业上级主管部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省级质量监督站。
(3)重大质量事故:事故发生单位必须在2h内速报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和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同时报告省级质量站和部质监总站,并在12h内报出《公路工程重大质量事故快报》。
21、质量事故书面报告内容:(1)工程项目名称,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名称。(2)事故发生的简要经过、造成工程损伤状况、伤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
(3)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4)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
(5)事故报告单位。
22、交工验收、竣工验收范围:(1)交工验收是检查施工合同的执行情况,评价工程质量是否符合技术标准及设计要求,是否可以移交下一阶段施工或者是否满足通车要求,对各参建单位工作进行初步评价。(2)竣工验收是综合评价工程建设成果,对工程质量、参建单位和建设项目进行综合评价。
23、交工验收由项目法人负责。竣工验收由交通主管部门按项目管理权限负责。交通部负责国家、部重点公路工程项目中100公里以上的高速公路、独立特大型桥梁和特长隧道工程的竣工验
收工作;其他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由省级人民政府交通部门确定的相应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竣工验收工作。
24、交工验收应具备的条件:
(1)合同约定的各项内容已完成;(2)施工单位按交通部制定的《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及相关规定的要求对工程质量自检合格;
(3)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质量的评定合格;
(4)质量监督机构按交通部规定的公路工程质量鉴定办法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测(必要时可委托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承担检测任务),并出具检测意见;(5)竣工文件已按交通部规定的内容编制完成;
(6)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已完成本合同段的工作总结。
25、交工验收的主要工作内容:(1)检查合同执行情况;
(2)检查施工自检报告、施工总结报告及施工资料;
(3)检查监理单位独立抽检资料、监理工作报告及质量评定资料;
(4)检查工程实体,审查有关资料,包括主要产品质量的抽(检)测报告;(5)核查工程完工数量是否与批准的设计文件相符,是否与工程计量数量一致;
(6)对合同是否全面执行、工程质量是否合格做出结论,按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格式签署合同段交工验收证书;(7)按交通部规定的办法对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工作进行初步评价。
26.竣工验收应具备的条件(1)通车试运营2年后;(2)交工验收提出的工程质量缺陷等遗留问题已处理完毕,并经项目法人验收合格;
(3)工程决算已按交通部规定的办法编制完成,竣工决算已经审计,并经交通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单位认定;
(4)竣工文件已按交通部规定的内容完成;
(5)对需进行档案、环保等单项验收的项目,已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
(6)各参建单位已按交通部规定的内容完成各自的工作报告;
(7)质量监督机构已按交通部规定的公路工程质量鉴定办法对工程质量检测鉴定合格,并形成工程质量鉴定报告。
27、竣工验收的主要工作内容(1)成立竣工验收委员会;
(2)听取项目法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工作报告;
(3)听取质量监督机构的工作报告及工程质量鉴定报告;
(4)检查工程实体质量、审查有关资料;
(5)按交通部规定的办法对工程质量进行评分,并确定工程质量等级;(6)按交通部规定的办法对参建单位进行综合评价;
(7)对建设项目进行综合评价;(8)形成并通过竣工验收鉴定书。
28、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1)是否采纳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批复意见;
(2)是否符合公路工程强制性标准、有关技术规范和规程要求;
(3)施工图设计文件是否齐全,是否达到规定的技术深度要求;
(4)工程结构设计是否符合安全和稳定性要求。
29、项目施工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项目已列入公路建设年度计划;(2)施工图设计文件已经完成并经审批同意;
(3)建设资金已经落实,并经交通主管部门审计;
(4)征地手续已办理,拆迁基本完成;(5)施工、监理单位已依法确定;(6)已办理质量监督手续,已落实保证质量和安全的措施。30、项目法人在申请施工许可时应当向相关的交通主管部门提交以下材料:(1)施工图设计文件批复;
(2)交通主管部门对建设资金落实情况的审计意见;
(3)国土资源部门关于征地的批复或者控制性用地的批复;
(4)建设项目各合同段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名单、合同价情况;
(5)应当报备的资格预审报告、招标文件和评标报告;
(6)已办理的质量监督手续材料;(7)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措施的材料。
31、信用评价主要包括评价内容和主体、评价等级划分、评价标准和方法等。(1)评价主体和主要内容。现阶段,守法评价的主体是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履约考核信用评价的主体是建设单位(项目业主);质量评价的主体是交通主管部门及其授权的质量监督机构。(2)评价等级划分。全国公路建设从业单位信用等级从高到低统一划分五个级别,即:信用好、较好、一般、较差、差,分别用AA、A、B、C、D表示,不再对同一等级进行细分。
32、公路工程质量监督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工程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规范的执行情况;(2)从业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及其运转情况;
(3)勘察、设计质量情况,工程质量情况,使用的材料、设备质量情况;(4)工程试验检测工作情况;
(5)工程质量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规范性、合法性情况;
(6)从业单位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行为。
33、建设单位办理公路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应当向公路工程项目所在地的质监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1)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申请书。包括公路工程项目名称及地点、建设单位、联系方式、提出工程质量监督的申请等;
(2)公路工程项目审批文件;
(3)公路工程项目设计、施工、监理等合同文件;
(4)公路工程项目从业单位的资质证明材料;
(5)交通主管部门要求的其他相关材料。
34、公路工程设计变更分为重大设计变更、较大设计变更和一般设计变更。(1)重大设计变更:连续长度10km以上的路线方案调整的;特大桥的数量或结构型式发生变化的;特长隧道的数量或通风方案发生变化的;互通式立交的数量发生变化的;收费方式及站点位置、规模发生变化的;超过初步设计批准概算的。
(2)较大设计变更:连续长度2km以上的路线方案调整的;连接线的标准和规模发生变化的;特殊不良地质路段处置方案发生变化的;路面结构类型、宽度和厚度发生变化的;大中桥的数量或结构形式发生变化的;隧道的数量或方案发生变化的;互通式立交的位置或方案发生变化的;分离式立交的数量发生变化的;监控、通讯系统总体方案发生变化的;管理、养护和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规模发生变化的;其他单项工程费用变化超过500万元的;超过施工图设计批准预算的。一般设计变更是指除重大设计变更和较大设计变更以外的其他设计变更。
(3)公路工程重大、较大设计变更实行审批制。重大设计变更由交通部负责审批。较大设计变更由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审批。项目法人负责对一般设计变更进行审查,并应当加强对公路工程设计变更实施的管理。
35、(1)路基设计洪水频率,高速公路、一级公路-1/100,二级公路-1/50,三级公路-1/25,四级公路-按具体情况确定。
(2)路基高度设计的规定,沿河及受水浸淹的路基边缘标高,应高出规定设计洪水频率的计算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和0.5m的安全高度。
36、桥涵分类的规定:(1)特大桥,L>1000,LK>150(2)大桥,100≤L≤1000,40≤LK≤150(3)中桥,30 37、桥涵设计洪水频率的规定(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特大桥,1/300;大桥、中桥、小桥、涵洞及小型排水构造物,1/100;(2)二级公路:特大桥、大桥、中桥1/100,小桥、涵洞及小型排水构造物1/50。 38、隧道分类的规定(1)特长隧道L>3000(2)长隧道3000≥L>1000(3)中隧道1000≥L>500(4)短隧道L≤500。 39、隧道净空的规定(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隧道应在两侧设置检修道,其宽度应等于或大于0.75m。 二、三级公路的隧道宜在两侧设置人行道(兼检修道),其宽度应等于或大于0.75m。四级公路可不设人行道,但应保留0.25m的相应宽度。(2)特长、长隧道内右侧侧向宽度小于2.50m时,应设置紧急停车带。紧急停车带宽度应为3.50m,长度不应小于30m,间距不宜大于750m。 40、洞口两端路线的平、纵、横技术指标应符合以下规定:(1)的纵坡应小于3%,但短于l00m的隧道不受此限。(2)公路、一级公路的中、短隧道,当条件受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后最大纵坡可适当加大,但不宜大于4%。 41、《注册建造师执业工程规模标准》(试行)将公路工程划分为高速公路各工程类别、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单项合同额四个类别。除高速公路各工程类别外,另三个的类别又进一步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1)高速公路各工程类别,属大型(2)桥梁工程,大型,单跨≥50桥长≥1000;中型,13≤单跨<50,30≤桥长<1000;小型,单跨<13,桥长<30 (3)隧道工程,大型长度≥1000;中型0≤长度<1000(4)单项合同额,大型>3000万元;中型500~3000;小型<500。 一、法规和标准 1、公开招标与邀请招标在招标程序上的主要不同是(是否进行资格预审)。邀请招标不用资格审查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较大设计变更:1)连续长度2km以上的路线方案调整的;连接线的标准和规模发生变化的;特殊不良地质路段处置方案发生变化的;路面结构类型、宽度和厚度发生变化的;大中桥的数量或结构形式发生变化的;隧道的数量或方案发生变化的;互通式立交的位置或方案发生变化的;分离式立交的数量发生变化的;监控、通信系统总体方案发生变化的;管理、养护和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规模发生变化的;其他单项工程费用变化超过500万元的;超过施工图设计批准预算的。 注:收费方式及站点位置、规模发生变化 3、公路工程从业单位依法承担公路工程质量责任,接受、配合(交通主管部门和其所属的质量监督机构(以下简称质监机构))的监督检查,不得拒绝或者阻碍。 4、勘察、设计单位经项目法人批准,可以将工程设计中跨专业或者有特殊要求的勘察、设计工作委托给有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但不得转包或者二次分包。(监理工作)不得分包或者转包。 5、公路工程标准体系制定原则: 1)公路工程标准体系按建设程序及管理和使用者的不同分类 2)以制定本行业范围内需统一的要求为主,兼顾相关行业的内容 3)适当留有余地,便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更新和充实 4)在本体系中未涵盖,或某标准不够具体,需要制定协会标准的,其体系与编号应符合本标准的制定原则。 6、公路工程施工招标评标: 1)公路工程施工招标评标,一般应当使用合理低标价法 2)使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项目,可使用(最低评标价法) 3)工程规模较小、技术含量较低的工程,可使用最低评标价法 4)公路工程施工招标的评标方法可以使用(合理低标价法、最低评标价法、综合评估法、双信封评标法) 7、施工单位在投标时,如有分包计划,必须遵守的规定: 1)主体和关键性工作不能分包 2)应提供分包人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资质等级证书、人员、设备等资料表以及拟分包的工作量,分包工作量(不能超过30%) 3)分包人的资格能力应与其分包工程的标准和规模相适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承包资质或劳务分包资质。 8、属于工程转包行为的有:承包人未在施工现场设立项目管理机构和派驻相应人员对分包工程的施工活动实施有效管理,并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转包:(1)承包人将承包的全部工程发包给他人的;(2)承包人将承包的全部工程肢解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发包给他人的;(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转包行为。(转包本质:全部发包) 9、公路工程标准体系的结构1.体系的组成单元是标准。内容最单一的标准是某一门类下的某专项标准;2.由行政部门发布的标准的体系结构层次为两层。一层为门类,包括(综合、基础、勘测、设计、检测、施工、监理、养护管理)等规范;另一层为专项内容,如设计类中桥涵部分的公路砖石与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公路钢筋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等专项规范。 10、招投标中,应作为废标处理的情况有:(形式、内容)投标文件未加盖投标人公章 投标文件字迹潦草,无法辨认 投标人承诺的施工工期超过招标文件规定的期限 投标人未按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保证金 投标人对同一标段提交两份以上内容不同的投标文件,未书面声明其中哪一份有效,这种情况下才是废标。 11、公路工程质量事故报告的规定: 1)重大质量事故由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会同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调查处理。 2)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归口管理本辖区内的公路工程质量事故 3)质量事故的调查处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 4)质量问题原则上由建设单位或企业负责调查处理 12、一般质量事故由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调查处理 13、重大质量事故分为三个等级:: (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一级重大质量事故:1.死亡30人以上;2.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3.特大型桥梁主体结构垮塌。 (二)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二级)重大质量事故:1.死亡10人以上,29人以下;2.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不满1000万元;3.大型桥梁主体结构垮塌。: (三)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三级)重大质量事故:1.死亡1人以上,9人以下;2.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以上,不满500万元;3.中小型桥梁主体结构垮塌。 14、一般质量事故分三个等级:其中三级一般质量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20万~50万元之间;二级一般质量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50万~l50万元之间;一级一般质量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150万~300万元之间。 15、一般质量事故是指质量(低劣或达不到合格标准),需加固补强,直接经济损失(包括修复费用)在20万元至300万元之间的事故。 16、一般事故上报至(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17、重大事故,是指造成l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l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18、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19、当桥梁或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等级达到(Ⅲ级(高度风险))及以上时,应进行专项风险评估。20、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安全风险评估相关要求: 1)列入国家和地方基本建设计划的新建、改建、扩建以及拆除、加固等高等级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项目,在施工阶段,应按通知要求,进行施工安全风险评估。 2)施工安全风险评估范围,与由各地工程建设条件、技术复杂程度有关(外条件,内技术) 3)(墩高或净空大于100m)的桥梁工程应进行施工风险评估(多跨或跨径大于40m)的(石拱桥)应进行施工风险评估 21、安全生产费用由建设单位根据监理工程师对工程安全生产情况的签字确认进行支付。 22、公路工程质量事故分(质量问题、一般质量事故及重大质量事故)三类。 23、工程应进行安全风险评估: 墩高120m的桥梁工程(大于100m)跨径500m的斜拉桥 浅埋、偏压等结构受力复杂的隧道工程 跨径50m的石拱桥(大于40m) 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技术的特大桥、大桥工程。 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总体指标 3.0..1 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总体指标 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总体指标包括公路的总体工程(路基、桥梁、隧道、交叉等工程)和沿线设施(收费、服务、监控通信、养护等设施)的用地面积,不包括辅道、支线和链接线的用地面积 3.0.2 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总体指标按公路公里长度编制计算。公路公里长度是扣除隧道长度(当有隧道工程时)滞后的路线长度(单位为公里)。公路工程项目的公路公里长度乘以总体指标,并根据不同情况按本章和本建设用地指标第九章的规定进行调整,即为项目的总建设用地面积。 3.0.3 当公路工程项目由不同技术等级或不同路基宽度的路段组成时,应根据不同路段长度分别计算建设用地面积,再累计各段之和得出项目总建设用地面积。本条规定同样适用于其他章节。 3.0.4 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总体指标按I类II类和III类地形区分别编制。当公路工程项目处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地形区时,应根据不同地形区的路段长度分别计算建设用地面积,再累计各段之和得出总建设用地面积。本条规定同样适用于其他章节。 3.0.5 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总体指标一般不应超过表3.0.5-1~表3.0.5-6的规定 I类地形区高速、一级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总体指标 参数项 单位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八车道 六车道 四车道 六车道 四车道 主要编制条件参数 路基宽度 m 34.5 33.5 24.5 33.5 24.5 路基平均计算(填挖)高度 m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2.2 2.2 2.2 2.2 2.2 桥梁跨径长度比例 % 5.5 5.5 5.5 5.5 5.5 互通式立体交叉间距 km 11.7 11.7 12.35 12.35 12.35 13.39 主线下穿分离式立体交叉间距 km 天桥间距 km 通道间距 km 0.4 0.4 0.4 0.4 0.4 0.5 0.5 0.5 平面交叉间距 km 主线收费站间距 km 130 130 130 130 130 130 130 130 服务区间距 km 停车区间距 km 路段监控通信分中心间距 km 路段监控通信站间距 km 47.5 47.5 47.5 养护设施间距 km 47.5 47.5 47.5 47.5 47.5 指标值 nm2/km 8.6154 8.5313 7.8313 7.7469 7.6196 7.1376 6.9667 6.7836 6.3935 6.2518 5.6044 5.4623 5.32 注:表中桥梁跨径长度比例是桥梁跨径长度占路线总长度的比例 II类地形区高速、一级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总体指标 参数项 单位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八车道 六车道 四车道 六车道 四车道 主要编制条件参数 路基宽度 m 34.5 33.5 24.5 33.5 24.5 路基平均计算(填挖)高度 m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2.8 2.8 2.8 2.8 2.8 桥梁跨径长度比例 % 互通式立体交叉间距 km 12.6 12.6 13.58 13.58 13.58 14.42 21.85 21.85 主线下穿分离式立体交叉间距 km 天桥间距 km 通道间距 km 0.4 0.4 0.4 0.4 0.4 0.5 0.5 0.5 0.8 0.8 0.8 0.8 0.8 平面交叉间距 km 主线收费站间距 km 130 130 130 130 130 130 130 130 服务区间距 km 停车区间距 km 路段监控通信分中心间距 km 路段监控通信站间距 km 47.5 47.5 47.5 养护设施间距 km 47.5 47.5 47.5 47.5 47.5 指标值 nm2/km 9.3025 9.2147 8.4668 8.3773 8.243 7.5947 7.4141 7.2275 6.97 6.8207 6.1494 5.9996 5.8499 III类地形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总体指标 参数项 单位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六车道 四车道 四车道 主要编制条件参数 路基宽度 m 33.5 24.5 24.5 整体式路基比例 % 分离式路基比例 % 桥梁跨径长度比例 % 互通式立体交叉间距 km 13.5 13.5 主线下穿分离式立体交叉间距 km 天桥间距 km 通道间距 km 0.5 0.5 0.6 0.6 平面交叉间距 km ― ― ― ― 主线收费站间距 km 130 130 130 130 服务区间距 km ― ― ― 停车区间距 km 路段监控通信分中心间距 km ― ― ― 路段监控通信站间距 km 47.5 47.5 ― ― ― 养护设施间距 nm2/km 47.5 47.5 指标值 8.8994 8.8272 7.8227 7.6543 6.8205 6.7105 6.6005 注:表中整体式路基比例和分离式路基比例分别是整体式路基长度和分离式路基长度占路基总长度的比例。 I类地形区二、三、四级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总体指标 参数项 单位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双车道 双车道 双车道 主要编制条件参数 路基宽度 m 8.5 7.5 6.5 路基平均计算高度 m 1.5 1.5 1.3 1.3 1.1 桥梁跨径长度比例 % 主线下穿分离式立体交叉间距 km ― ― ― 天桥间距 km ― ― ― 通道间距 km ― ― ― 平面交叉间距 km 0.8 0.8 0.4 0.4 0.4 停车区间距 km 养护设施间距 km 指标值 hm2/km 2.8014 2.5916 2.1608 2.0549 1.7279 II类地形区二、三、四级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总体指标 参数项 单位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双车道 双车道 双车道 主要编制条件参数 路基宽度 m 8.5 7.5 6.5 路基平均计算(填挖)高度 m 1.5 1.5 1.2 1.2 1.2 桥梁跨径长度比例 % 主线下穿分离式立体交叉间距 km ― ― ― 天桥间距 km ― ― ― 通道间距 km ― ― ― 平面交叉间距 km 0.8 0.8 0.4 0.4 0.4 停车区间距 km 养护设施间距 km 指标值 hm2/km 2.9864 2.7708 2.4084 2.2992 1.9531 III类地形区二、三、四级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总体指标 参数项 单位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双车道 双车道 双车道 单车道 主要编制条件参数 路基宽度 m 8.5 7.5 6.5 4.5 桥梁跨径长度比例 % 主线下穿分离式立体交叉间距 km 天桥间距 km ― ― ― ― 通道间距 km ― ― ― ― 平面交叉间距 km 1.2 1.2 0.6 0.6 0.6 0.6 停车区间距 km 养护设施间距 km 指标值 hm2/km 3.6183 3.4334 2.6088 2.5126 2.2819 1.9274 3.0.6 当时机公路工程项目的路基宽度与本章指标编制采用的值不同时,其建设用地总体指标应按表3.0.6进行调整。 表3.0.6 路基宽度调整指标(hm2/km) 地形类别 路基宽度每增减1m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I类 1.1047 0.1022 0.1049 II类 0.1304 0.1173 0.1186 III类 0.166 0.1591 0.1202 3.0.7 当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时机间距与本章指标编制采用的值不同时,其建设用地总体指标应按表3.0.7进行调整。 表3.0.7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间距调整系数 互通式立体交叉间距(km) Ⅰ类地形区 Ⅱ类地形区 Ⅲ类地形区 八车道 六车道 四车道 八车道 六车道 四车道 六车道 四车道 1.35 1.39 1.43 1.31 1.35 1.4 1.31 1.36 1.08 1.09 1.1 1.08 1.09 1.1 1.1 1.11 0.98 0.98 0.97 0.99 0.99 0.99 0.95 0.94 0.93 0.96 0.96 0.95 0.98 0.98 0.93 0.92 0.91 0.95 0.94 0.93 0.97 0.96 3.0.8 对位于大型或特大型城市的绕城公路、城市出入口公路及过境公路的路段,当建设标准为高速或一级公路,且主线下穿分离式立体交叉和天桥密集时,其建设用地总体指标可按系数1.05~1.1进行调整。 3.0.9 本章指标中的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用地指标按非干线公路编制,对《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所规定的具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其建设用地总体指标可分别按系数1.1和1.05进行调整。 3.0.10 对基本无植被覆盖的荒漠区(荒滩、戈壁、沙漠等地区)公路,可在Ⅰ类地形区建设用地总体指标基础上,高速公路按系数2.1、一级及以下公路按系数1.2对总体指标进行调整。 3.0.11 当公路通过软土、沼泽、地震、滑坡、崩塌、岩堆、泥石流等需建设防灾设施时,应根据其具体位置或处置措施,按本建设指标第九节有关规定增加用地面积 3.0.12公路工程项目的辅道、支线、连接线的建设用地面积,应根据其公路技术等级按相应用地指标另行计算。 3.0.15 当公路工程项目设计用地界外的改路、改河、改沟、改渠、改移输电、通信线路和专业管道等改移工程的用地,以及经技术、经济论证必须设置取、弃土场时,应按实际需求单独计列,并应在设计说明中予以专门叙述。 第四章 路基工程用地指标 4.0.1路基工程用地指标包括路基宽度、护坡道、碎落台、排水设施、防护设施、小桥函和桥梁桥台等的用地面积,其中路基宽度由行车道、中间带(中央分隔带、左侧路缘带)和路肩(硬路肩、土路肩)等部分组成;不包括公路用地界外改路、改河、改沟、改渠、改移输电、通信线路和专业管道等改移工程以及取、弃土场的用地面积,当公路工程项目涉及这些用地时,应按本建设用地指标第九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4.0.2 路基工程用地指标适用于公路工程项目主线路基、支线路基、连线路基、桥梁引道及隧道洞口外路基的建设用地面积计算。 4.0.3 路基工程用地指标按路基公里长度编制计算。路基公里长度是扣除大中桥(含特大桥)跨径长度、隧道长度和互通式立体交叉主线长度滞后的路线长度(单位km)。公路工程项目的路基公里长度乘以路基工程用地指标,并根据不同情况按本章和本建设用地指标第九章的规定进行调整,即为项目的路基工程总用地面积。 4.0.4 路基工程用地指标编制采用的用地宽度,各级公路均按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无排水沟时为路堤或护坡道坡脚)以外,或路堑坡顶截水沟外边缘(无截水沟为坡顶)以外加1m计算。 4.0.5 整体式路基工程用地指标一般不应超过表4.0.5~表4.0.5-6的规定。 4.0.6 高速、一级公路分离式路基工程用地指标应符合以下规定: 1.边坡联体分离式路基工程用地指标一般不应超过表4.0.6-1的规定。 2.两幅完全分离式路基工程用地指标一般不应超过表4.0.6-2~表4.0.6-4的规定。 3.两幅完全分离式路基内侧边坡坡脚之间的土地,应尽可能修建一定的设施(如通道)使其连通到路基外侧以便利用,当能够用于公路工程项目以外的其他用途时,该范围土地可不计为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当不能用于其他用途时,则该范围土地可计为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并单独列表说明。 表4.0.5-1 I类地形区高速、一级公路整体式路基工程用地指标 参数项 单位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八车道 六车道 四车道 六车道 四车道 主要编制条件参数 路基宽度 m 34.5 33.5 24.5 33.5 24.5 路基平均计算高度 m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2.2 2.2 2.2 2.2 2.2 边坡坡率 1:n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边沟顶宽 m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护坡道宽 m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用地界宽 m 指标值 nm2/km 6.57 6.463 5.7675 5.6605 5.4999 5.0719 4.8579 4.6974 5.211 5.0505 4.4085 4.248 4.0874 注:表中护坡道宽,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按一般情况下不同路基高度所需设置的护坡道宽度取值,并按调查统计分析的不同路基高度所占权重综合计算。实际公路工程项目应根据其路基高度,按规范尽可能取低限值以节约土地(表4.0.5-2~表4.0.6-4同) 表4.0.5-2 Ⅱ类地形区高速、一级公路整体式路基工程用地指标 参数项 单位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八车道 六车道 四车道 六车道 四车道 主要编制条件参数 路基宽度 m 34.5 33.5 24.5 33.5 24.5 路基平均计算高度 m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2.8 2.8 2.8 2.8 2.8 填方边坡坡率 1:n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挖方边坡坡率 1:n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填方边沟顶宽 m 1.8 1.8 1.8 1.8 1.8 1.8 1.8 1.8 1.8 1.8 1.8 1.8 1.8 挖方边沟顶宽 m 0.8 0.8 0.8 0.8 0.8 0.8 0.8 0.8 0.8 0.8 0.8 0.8 0.8 护坡道(碎落台)宽 m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用地界宽 m 指标值 nm2/km 7.3368 7.2267 6.5055 6.3954 6.2302 5.6086 5.3872 5.2211 5.847 5.6803 5.0137 4.847 4.6804 表4.0.5-3 Ⅲ类地形区高速、一级公路整体式路基工程用地指标 参数项 单位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六车道 四车道 四车道 主要编制条件参数 半幅路基宽度 m 33.5 24.5 24.5 填方边坡高度/坡率 普通单边边坡 m/1:n 5/1.5 5/1.5 5/1.5 5/1.5 4.5/1.5 4.5/1.5 4.5/1.5 二级边坡 第一级 m/1:n 8/1.5 8/1.5 8/1.5 8/1.5 8/1.5 8/1.5 8/1.5 第二级 m/1:n 12/1.75 12/1.75 12/1.75 12/1.75 12/1.75 12/1.75 12/1.75 挖方边坡高度/坡率 普通单边边坡 m/1:n 8/1.0 8/1.0 6/1.0 6/1.0 5/1.0 5/1.0 5/1.0 二级边坡 第一级 m/1:n 8/0.75 8/0.75 8/0.75 8/0.75 8/0.75 8/0.75 8/0.75 第二级 m/1:n 8/0.75 8/0.75 8/0.75 8/0.75 8/0.75 8/0.75 8/0.75 第三级 m/1:n 8/1.0 8/1.0 8/1.0 8/1.0 8/1.0 8/1.0 8/1.0 第四级 m/1:n 8/1.0 8/1.0 8/1.0 8/1.0 8/1.0 8/1.0 8/1.0 边坡平台宽度 m 填方边沟顶宽 m 1.8 1.8 1.8 1.8 1.8 1.8 1.8 挖方边沟顶宽 m 0.8 0.8 0.8 0.8 0.8 0.8 0.8 护坡道(碎落台)宽 m 0~2 0~2 0~2 0~2 0~2 0~2 0~2 用地界宽 m 指标值 hm2/km 8.4523 8.3023 7.1216 6.8222 6.1406 5.9906 5.8406 表4.0.5-4 I类地形区二、三、四级公路路基工程用地指标 参数项 单位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双车道 双车道 双车道 主要编制条件参数 路基宽度 m 8.5 7.5 6.5 路基平均计算高度 m 1.5 1.5 1.3 1.3 1.1 边坡坡率 1:n 1.5 1.5 1.5 1.5 1.5 边沟顶宽 m 2.1 2.1 2.1 2.1 2.1 护坡道宽 m 0~2 0~2 0~2 0~2 0~2 用地界宽 m 指标值 nm2/km 2.5856 2.3716 1.9469 1.8399 1.6687 表4.0.5-5 Ⅱ类地形区二、三、四级公路路基工程用地指标 参数项 单位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双车道 双车道 双车道 主要编制条件参数 路基宽度 m 8.5 7.5 6.5 路基平均计算(填挖)高度 m 1.5 1.5 1.2 1.2 1.2 填方边坡坡率 1:n 1.5 1.5 1.5 1.5 1.5 挖方边坡坡率 1:n 1.25 1.25 1.25 1.25 1.25 填方边沟顶宽 m 1.8 1.8 1.8 1.8 1.8 挖方边沟顶宽 m 0.8 0.8 0.8 0.8 0.8 护坡道(碎落台)宽 m 0~2 0~2 0~2 0~2 0~2 用地界宽 m 指标值 nm2/km 2.7699 2.55 2.197 2.0867 1.8962 表4.0.5-6 Ⅲ类地形区二、三、四级公路路基工程用地指标 参数项 单位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双车道 双车道 双车道 单车道 主要编制条件参数 路基宽度 m 8.5 7.5 6.5 4.5 填方边坡高度/坡率 普通单边边坡 m/1:n 3.5/1.5 3.5/1.5 2.5/1.5 2.5/1.5 2.5/1.5 2.0/1.5 二级边坡 第一级 m/1:n 8/1.5 8/1.5 8/1.5 8/1.5 8/1.5 8/1.5 第二级 m/1:n 10/1.75 10/1.75 10/1.75 10/1.75 10/1.5 10/1.5 挖方边坡高度/坡率 普通单边边坡 m/1:n 3.8/0.75 3.8/0.75 3.3/0.75 3.3/0.75 3.3/0.5 3.0/0.5 二级边坡 第一级 m/1:n 8/0.75 8/0.75 8/0.75 8/0.75 8/0.75 8/0.75 第二级 m/1:n 8/0.75 8/0.75 8/0.75 8/0.75 8/0.75 8/0.75 第三级 m/1:n 8/0.75 8/0.75 6/0.75 6/0.75 6/0.75 8/0.75 第四级 m/1:n 6/1.0 6/1.0 6/1.0 6/1.0 6/1.0 6/1.0 边坡平台宽度 m 填方边沟顶宽 m 1.8 1.8 1.8 1.8 1.8 1.8 挖方边沟顶宽 m 0.8 0.8 0.8 0.8 0.8 0.8 护坡道(碎落台)宽 m 0~2 0~2 0~2 0~2 0~2 0~2 用地界宽 m 指标值 hm2/km 3.6488 3.4488 2.6326 2.5326 2.2699 1.9269 表4.0.6-1 高速、一级公路边坡联体分离式路基工程用地指标 参数项 单位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半幅三车道 半幅双车道 半幅双车道 主要编制条件参数 半幅路基宽度 m 12.25 12.25 11.25 联体边坡高度/坡率 m/1:n 6/1.5 6/1.5 6/1.5 5/1.5 5/1.5 5/1.5 联体边坡底部平台宽 m 联体边坡边沟顶宽 m 1.8 1.8 1.8 1.8 1.8 1.8 外侧填方边坡高度/坡率 普通单边边坡 m/1:n 6/1.5 6/1.5 6/1.5 5/1.5 5/1.5 5/1.5 两级边坡 第一级 m/1:n 8/1.5 8/1.5 8/1.5 8/1.5 8/1.5 8/1.5 第二级 m/1:n 12/1.75 12/1.75 12/1.75 12/1.75 12/1.75 12/1.75 外侧挖方边坡高度/坡率 普通单边边坡 m/1:n 6/1.0 6/1.0 6/1.0 5/1.0 5/1.0 5/1.0 两级边坡 第一级 m/1:n 8/0.75 8/0.75 8/0.75 8/0.75 8/0.75 8/0.75 第二级 m/1:n 8/1.0 8/1.0 8/1.0 8/1.0 8/1.0 8/1.0 外侧边坡平台宽度 m 外侧填方边沟顶宽 m 1.8 1.8 1.8 1.8 1.8 1.8 外侧挖方边沟顶宽 m 0.8 0.8 0.8 0.8 0.8 0.8 外侧护坡道(碎落台)宽 m 0~2 0~2 0~2 0~2 0~2 0~2 用地界宽 m 指标值 hm2/km 7.6565 6.8672 6.7172 6.4361 6.2861 6.0861 注:1.表中用地指标为边坡联体分离式路基整体的用地面积,即包括上下行方向两半幅的路基用地面积。 2.表中用地指标按III类地形区编制,主要适用于III类地形区,其他地形区可参考使用。表4.0.6-2 I类地形区高速、以及公路两幅完全分离式路基工程用地指标 参数项 单位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半幅四车道 半幅三车道 半幅双车道 半幅三车道 半幅双车道 主要编制条件参数 半幅路基宽度 m 21.75 16.75 13.75 16.76 12.25 路基平均计算高度 m 3.6 3.6 3.6 3.6 3.6 3.6 2.2 2.2 2.2 2.2 边坡坡率 1:n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边沟顶宽 m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护坡道宽 m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用地界宽 m 指标值 nm2/km 4.4299 4.4031 3.8948 3.8681 3.547 3.4668 3.3186 3.2384 2.9174 2.8371 表4.0.6-3 II类地形区高速、以及公路两幅完全分离式路基工程用地指标 参数项 单位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半幅四车道 半幅三车道 半幅双车道 半幅三车道 半幅双车道 主要编制条件参数 半幅路基宽度 m 21.75 16.75 13.75 16.76 12.25 路基平均计算(填挖)高度 m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填方边坡坡率 1:n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挖方边坡坡率 1:n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填方边沟顶宽 m 1.8 1.8 1.8 1.8 1.8 1.8 1.8 1.8 1.8 1.8 挖方边沟顶宽 m 0.8 0.8 0.8 0.8 0.8 0.8 0.8 0.8 0.8 0.8 护坡道(碎落台)宽 m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用地界宽 m 指标值 nm2/km 5.0073 4.9797 4.4568 4.4292 3.9392 3.8562 3.8511 3.7676 3.4335 3.35 表4.0.6-3 Ⅲ类地形区高速、以及公路两幅完全分离式路基工程用地指标 参数项 单位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半幅三车道 半幅双车道 半幅双车道 主要编制条件参数 半幅路基宽度 m 12.25 12.25 11.25 填方边坡高度/坡率 普通单边边坡 m/1:n 5/1.5 4.5/1.5 4.5/1.5 4.5/1.5 4.5/1.5 4.5/1.5 二级边坡 第一级 m/1:n 8/1.5 8/1.5 8/1.5 8/1.5 8/1.5 8/1.5 第二级 m/1:n 12/1.75 12/1.75 12/1.75 12/1.75 12/1.75 12/1.75 挖方边坡高度/坡率 普通单边边坡 m/1:n 6/0.75 5.5/0.75 5.5/0.75 4.5/0.75 4.5/0.75 4.5/0.75 二级边坡 第一级 m/1:n 8/0.75 8/0.75 8/0.75 8/0.75 8/0.75 8/0.75 第二级 m/1:n 8/0.75 8/0.75 8/0.75 8/0.75 8/0.75 8/0.75 第三级 m/1:n 8/1.0 8/1.0 8/1.0 8/1.0 8/1.0 8/1.0 第四级 m/1:n 8/1.0 8/1.0 8/1.0 8/1.0 8/1.0 8/1.0 边坡平台宽度 m 填方边沟顶宽 m 1.8 1.8 1.8 1.8 1.8 1.8 挖方边沟顶宽 m 0.8 0.8 0.8 0.8 0.8 0.8 护坡道(碎落台)宽 m 0~2 0~2 0~2 0~2 0~2 0~2 用地界宽 m 指标值 hm2/km 5.3944 5.0284 4.9534 4.4917 4.4167 4.3167 注:同表4.0.6-2的注。 4.0.7 当实际公路工程项目的路基宽度与本章指标编制采用的值不同时,可按表4.0.7对路基工程用地指标进行调整。 表4.0.7 路基宽度调整指标(hm2/km) 地形类别 路基宽度每增减1m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I类 0.1070 0.1070 0.1060 Ⅱ类 0.133 0.1222 0.1155 Ⅲ类 0.2083 0.1992 0.1200 4.0.8 当实际公路工程项目的路基平均计算(填挖)高度与本章指标编制采用的值不同时,可按表4.0.8对路基工程用地指标进行调整。 表4.0.8 路基平均计算(填挖)高度调整指标(hm2/km) 地形类别 路基平均计算(填挖)高度每增减1m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I类 0.3900 0.3700 0.3200 Ⅱ类 0.3500 0.3400 0.3300 4.0.9 对基本无植被覆盖的荒漠区(荒滩、戈壁、沙漠等地区)公路,可在I类地形区路基工程用地指标的基础上,按表4.0.9对路基工程用地指标进行调整。 表4.0.9 荒漠区路基工程用地指标调整系数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二、三、四级公路 1.3600 1.3000 1.2500 4.0.10 对处于特殊地形、地质条件下的路段,当边坡高度、边坡坡率、排水设施尺寸等采用超出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规定得一般值时,经相关主管部门审定,路基工程用地指标系数按1.05~1.15调整。 4.0.11 设置港湾式应急停车带的路段,可按0.24hm2/km增加用地面积;设置爬坡车道的路段,可按0.275hm2/km增加用地面积;设置避险车道的路段,可按0.285hm2/km增加用地面积;通信管理埋设于路基排水沟外侧的路段,可按0.2hm2/km增加用地面积。 4.0.12 设置主线辅助车道的路段和主线分、合流的路段,除按本章指标计算标准路基宽度的用地面积外,尚应按实际涉及方案计算需增加的用地面积。 第五章 桥梁工程用地指标 5.0.1 桥梁工程用地指标适用于公路工程中的特大桥、大桥和中桥工程,也适用于独立的桥梁工程。桥梁工程用地指标不包含桥梁两端桥台、七天头引道的用地面积,该用地面积应按本建设用地指标第四章的规定计算。 5.0.2 桥梁工程用地指标按桥梁上部构造投影面积计算,桥下常水位时水面宽度范围的土地不作为桥梁工程用地。桥梁工程用地面积应按(5.0.2)计算。 (5.0.2) 式中: S---桥梁工程用地面积(hm2); B---桥梁上部构造的建筑看度(m); L----桥梁跨径长度(m); W----桥下常水位时的水面宽度(m),旱桥取值为0.5.0.3 顺江(河)桥梁用地指标可扣除顺桥方向桥下常水位时水面宽度范围的土地面积。 5.0.4 桥梁工程用地指标中未包含桥头景观工程的用地面积,需要时应根据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另行计算,并报相关主管部门审批。 第六章 隧道工程用地指标 6.0.1 隧道工程用地指标适用于公路工程中的隧道工程和独立隧道工程,分为中长隧道(含特长隧道)洞口仰坡和短隧道用地指标。中长隧道洞身部分不作为工程用地计算。隧道洞口外路基(整体式路基或分离式路基)的用地面积,应按本建设用地指标第四章的规定计算。 6.0.2 中长隧道洞口和仰坡用地指标按每座隧道(两个洞口)计算,一般不应超过表6.0.2的规定。 表6.0.2 中长隧道洞口仰坡用地指标(hm2/座) 公路技术等级及隧道类型 车道数 围岩级别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高速、一级公路连拱隧道 六 0.4760 0.6924 0.8815 1.0832 1.1072 1.1573 四 0.4342 0.6399 0.8242 1.0227 1.0493 1.1012 高速、一级公路独立双洞隧道 六 0.6433 0.9370 1.2028 1.4868 1.6247 1.7341 四 0.5569 0.8217 1.0690 1.3294 1.4509 1.5580 二级及以下公路单洞隧道 二 0.2892 0.4582 0.6253 0.8128 0.8485 0.9064 6.0.3 短隧道用地面积按每座隧道计算,一般不应超过表6.0.3的规定。 表6.0.3 短隧道用地指标(hm2/座) 公路技术等级及隧道类型 车道数 围岩级别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高速、一级公路连拱隧道 六 0.5550 0.6200 0.6825 0.7450 0.8075 0.7650 四 0.4800 0.5450 0.6075 0.6700 0.7325 0.6900 高速、一级公路独立双洞隧道 六 0.8550 0.9700 1.1025 1.2450 1.4775 1.5350 四 0.6400 0.7450 0.8675 0.9900 1.1925 1.2400 二级及以下公路单洞隧道 二 0.2200 0.2850 0.3475 0.4100 0.4725 0.4300 注:表中用地指标包含短隧道洞身和洞口仰坡用地面积。 6.0.4 隧道健康空通信及养护管理等设施的用地面积按本建设用地指标第八章的规定计算。隧道竖井、斜井、风道等设施以及隧道外维修养护道路的用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另行计算。 第七章 交叉工程用地指标 第一节 互通式立体交叉 7.1.1 互通式立体交叉用地指标包括主线、被交叉公路、匝道、匝道与交叉公路所围区域,以及匝道收费广场等的用地面积。匝道收费站管理设施用地面积按本建设用地指标第八章的规定计算。 7.1.2 互通式立交交叉用地指标按以下形式编制; 1.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分为:单喇叭形、双喇叭形、半苜蓿叶形、菱形。 2.2.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分为:Y形、I形(含一条左转直连或半直线匝道的四肢交叉)、II形(含两条左转直连或半直线匝道的四肢交叉)、Ⅲ形(含三条左转支线或半直线匝道的四肢交叉)、Ⅳ形(全部为直线或半直线匝道的四肢交叉)、Ⅴ形(全苜蓿叶形四肢交叉)。 7.1.3 互通式立体交叉用地指标按表7.1.3的工程规模编制。 表7.1.3 编制互通式立体交叉用地指标的工程规模 立交形式 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 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 单喇叭形 双喇叭形 半苜蓿叶形 菱形 主线 长度(m) 2500 1100 1500 1300 1300 宽度A(m) 宽度B(m) 24.5 24.5 24.5 24.5 被交叉公路 技术等级 高速 二级 一级 二级 二级 长度(m) 2500 500 1100 900 900 宽度A(m) 宽度B(m) 24.5 注:1.表中被交叉公路的长度均指四肢交叉时的长度。三肢交叉的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被交叉公路的长度由交叉中心起算至550m处;三肢交叉的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被交叉公路的长度由交叉中心起算至1100m处。 2.表中宽度A指I、II类地形区公路路基宽度,宽度B指Ⅲ类地形区公路路基宽度 7.1.4 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的用地指标一般不应超过表7.1.4-1的规定,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的用地指标一般不应超过表7.1.4-2的规定。 表7.1.4-1 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用地指标(hm2/座) 地形类别 I、II类 III类 立交形式 单喇叭形 双喇叭形 半苜蓿叶形 菱形 单喇叭形 双喇叭形 半苜蓿叶形 菱形 交叉肢数 三肢 四肢 四肢 四肢 四肢 三肢、四肢 四肢 四肢 四肢 用地指标 14.3333 16.3333 31.3333 19.6667 14.6667 15.6667 28.6667 17.3333 12.6667 注:表中四肢交叉的单喇叭和双喇叭形互通式立体交叉的用地指标均不包括由主线、被交叉公路和匝道所围成的三角区用地面积。当需要征用时,单喇叭形可按4.6667~6.6667hm2 /座,双喇叭形可按8.6667~12.6667hm2 /座增加用地面积。 表7.1.4-2 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用地指标(hm2/座) 交叉形式 Y形 Ⅰ形 Ⅱ形 Ⅲ形 Ⅳ形 Ⅴ形 交叉肢数 三肢 四肢 四肢 四肢 四肢 四肢 用地指标 46.3333 50.6667 56.6667 65.3333 46.6667 7.1.5 当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满足下述条件之时,可按表7.1.5对用地指标进行调整。 1.转弯交通量较大,匝道需采用较高指标方可满足通行能力; 2.喇叭形互通式立体交叉唤醒咋打半径大于65ml 3..菱形互通式立体交叉两平交口间距大于200m; 4..受地形、地物影响,互通式立体交叉难以按照常规紧凑布设。 表7.1.5 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用地指标调整系数 地形类别 I、II类 III类 立交形式 单喇叭形 双喇叭形 半苜蓿叶形 菱形 单喇叭形 双喇叭形 半苜蓿叶形 菱形 交叉肢数 三肢 四肢 四肢 四肢 四肢 三肢、四肢 四肢 四肢 四肢 调整系数 1.15 1.10 1.15 1.15 1.10 1.10 1.10 1.15 1.15 注:荒滩等地区的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的用地指标,当交通量及行车安全需要时可按I类地形区指标的1.2~1.5倍调整。 7.1.6 当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满足下述条件之一时,可按表7.1.6对用地指标进行调整。主线为一级公路的互通式立体交叉的用地指标一般不宜调整。 1.匝道同向分岔、合流按照主线分岔、合流设计; 2.左转弯匝道设计速度大于60km/h; 3.混合互通式立体交叉唤醒匝道半径大于75m; 4..主线与被交叉公路交叉角度小于70°; 5.受地形、第五影响,互通式立体交叉难以按照常规紧凑布设。 表7.1.6 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用地指标调整系数 交叉形式 Y形 Ⅰ形 Ⅱ形 Ⅲ形 Ⅳ形 Ⅴ形 交叉肢数 三肢 四肢 四肢 四肢 四肢 四肢 用地指标 1.35 1.20 1.25 1.15 1.10 1.10 7.1.7 五肢及五肢以上的顺牛互通式立体交叉,可按照审查批准的涉及方案计算用地面积。 7.1.8 复合式互通式立体交叉的用地指标可参照其中的子互通式立体交叉用地指标合计值确定;本章指标中未列出的其他形式或变异形式互通式立体交叉,其用地指标可参照本章指标列出的其他形式或变异形式互通式立体交叉,其用地指标可参照本章指标列出的详尽形式的互通式立体交叉用地指标及调整系数采用。 7.1.9 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中连线主线与被交叉公路的匝道,当其余主线的交叉点至被交叉公路的交叉点的长度通过550m时,其超出部分的用地应计为公路工程项目连接线的用地,所需建设用地面积根据连接线公路技术等级及其所含分项工程按本建设用地指标第四~九章的相关规定计算并单独计列。 当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主线和被交叉公路的长度和宽度与本章指标编制采用的值不同时,可分别按主线及被交叉公路的长度和宽度对用地指标进行调整。 1.长度调整按式(7.1.10-1)计算: (7.1.10-1) 式中:SL――长度增减指标调整值(hm2); L――主线或被交叉公路实际长度(km); L0――主线或被交叉公路指标计算采用长度(km),按表7.1.3查取; SJ――路基工程用地指标,从表4.0.5-1~表4.0.5-6中查取。 2.宽度调整按式(7.1.10-2)计算: (7.1.10-2) 式中:SW----宽度增减指标调整值hm2 L -----主线或被交叉公路实际长度(km) W -----主线或被交叉公路实际宽度(m) W0 ---主线或被交叉公路指标计算采用宽度(m),按表7.1.3查取; SJD -------路基工程用地指标宽度调整指标,从表4.0.7中查取。 第二节 分离式立体交叉和天桥 7.2.1 分离式立体交叉用地指标适用于主线下穿的分离式立体交叉工程,天桥用地指标适用于车行天桥,两者均不考虑呗交叉公路的技术等级及长度变化。 7.2.2 分离式立体交叉和天桥的用地指标一般不应超过表7.2.2的规定。 表7.2.2 分离式立体交叉和天桥用地指标(hm2/座) 交叉类别 地形类别 被交叉公路长度(m) 被交叉公路宽度(m) 用地指标 分离式立体交叉 I、II类 700 2.212 III类 500 1.48 天桥 I、II类 700 1.792 III类 500 1.28 7.2.3 主线上跨的分离式立体交叉工程,当被交叉公路需改线时,可采用本届指标计算用地面积,但结果应按本建设用地指标第九章中的规定计入改移工程用地面积。 第三节 通道 7.3.1 通道用地指标包括通道进出口两端被交叉道路顺接所需的用地面积,不包括通道范围主线路基的用地面积,适用于将汽车通道和机耕通道。 7.3.2 通道的用地指标可按0.0960hm2/座取值。 第四节 平面交叉 7.4.1 T形和十字形平面交叉的用地指标包括平面交叉设置的附加车道和加铺转角等的用地面积,不包括香蕉公路路基自身的用地面积。 7.4.2 T形和十字形平面交叉的用地指标一般不应超过表7.4.2的规定 表7.4.2 T形和十字形平面交叉用地指标(hm2/座) 主要公路设计速度(km/h) 30及以下 T形平面交叉 0.1733 0.14 0.1 0.0667 0.019 十字平面交叉 0.2467 0.1867 0.1267 0.0933 7.4.3环形平面交叉的用地由环岛、环形车道及加铺转角等部分的用地组成,应按审查批准的环形平面交叉方案计算用地面积。 第八章 沿线设施用地指标 第一节 一般规定 8.1.1 沿线设施用地指标按收费设施、服务设施、监控通信设施和养护设施等分类编制。 8.1.2 沿线设施用地指标按厂区平面面积编制计算,不包括厂区边缘外的填(挖)方边坡、边沟以及与主线连接道路的用地面积,此部分用地面积应按实际涉及方案计算。 第二节 收费设施 8.2.1 收费设施用地指标包括主线收费站管理设施、主线收费广场和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收费站管理设施等用地指标,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收费广场用地面积在本建设用地指标第七章第一节中计算。 8.2.2 主线收费站管理设施和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收费站管理设施的用地指标不宜超过表8.2.2的规定 表8.2.2 收费站管理设施用地指标(hm2/座) 收费设施类型 公路技术等级 用地指标 主线收费站 高速公路 1.5333 一级公路 0.8667 匝道收费站 ― 0.6000 8.2.3 主线收费广场用地指标按相应路段的交通量及收费车道数确定,不宜超过表8.2.3的规定 表8.2.3 主线收费广场用地指标(hm2/座) 路段交通量Q(pcu/d) 收费车道数 用地指标 每增减一个收费车道调整指标 进口 出口 Q>10000 9.8154 0.3596 60000 6.3538 0.2984 45000 3.7814 0.2411 25000 3.0938 0.2228 Q≤25000 1.1966 0.1449 注:1.表中路段交通量应采用主线收费广场所在路段的预测第20年交通量。 2.表中用地指标包含主线收费广场的过渡段用地面积,不含主线路基宽度范围内的用地面积。 3.当实际收费车道数与表中指标编制采用值不同时,应按实际收费车道数调整用地指标。 第三节 服务设施 8.3.1 服务设施分为服务区和停车区。服务区用地指标包括停车场、公共厕所、加油站、车辆维修站和残影与小卖部的用地面积;停车区用地指标包括停车场、公共厕所、休息长凳的用地面积。 8.3.2 服务区用地指标一般条件(即服务区所在路段按车道数可承载的通常交通量和大型车比例)下的基准值按表8.3.2-1取值。当实际建设的服务区所在路段的交通量和大型车比例与基准值的编制条件不同时,其用地指标按表8.3.2-2中的系数进行调准 表8.3.2-1 服务区用地指标基准值(hm2/处) 公路技术 等级 车道数 用地指标基准值 编制条件 路段交通量Q(pcu/d) 大型车比例μ(%) 高速公路 八 9.5333 60000≤Q<80000 20<μ≤30 六 7.6 45000≤Q<60000 20<μ≤30 四 6.5333 25000≤Q<40000 20<μ≤30 一级公路 六 4.8667 30000≤Q<55000 20<μ≤30 四 4.2667 15000≤Q<30000 20<μ≤30 二级公路 二 1.6667 Q<15000 20<μ≤30 表8.3.2-2 服务区用地指标调整系数 公路技术等级 车道数 路段交通量Q(pcu/d) 大型车比例μ(%) μ≤10 10<μ≤20 20<μ≤30 30<μ≤40 μ>40 高速公路 八 80000 0.65 0.93 1.09 1.24 1.36 60000 0.59 0.82 1.00 1.14 1.24 六 60000 0.73 0.99 1.20 1.38 1.51 45000 0.59 0.85 1.00 1.12 1.25 四 40000 0.64 0.90 1.09 1.25 1.35 25000≤Q<40000 0.60 0.85 1.00 1.15 1.25 一级公路 六 30000≤Q<55000 0.59 0.86 1.00 1.14 1.20 四 15000≤Q<30000 0.61 0.84 1.00 1.16 1.23 二级公路 二 Q<15000 0.79 0.91 1.00 1.08 1.12 8.3.3 停车区用地指标一般条件(即停车区所在路段按车道数可承载的通常交通量和大型车比例)下的基准值按表8.3.3-1取值。当实际建设的停车区所在路段的交通量和大型车比例与基准值的编制条件不同时,其用地指标按表8.3.3-2中的系数进行调整。 表8.3.3-1 停车区用地指标基准值(hm2/处) 公路技术 等级 车道数 用地指标基准值 编制条件 路段交通量Q(pcu/d) 大型车比例μ(%) 高速公路 八 2.5000 60000≤Q<80000 20<μ≤30 六 2.1333 45000≤Q<60000 20<μ≤30 四 1.6667 25000≤Q<40000 20<μ≤30 一级公路 六 1.3333 30000≤Q<55000 20<μ≤30 四 0.6667 15000≤Q<30000 20<μ≤30 二级公路 二 0.3333 Q<15000 20<μ≤30 表8.3.3-2 停车区用地指标调整系数 公路技术等级 车道数 路段交通量Q(pcu/d) 大型车比例μ(%) μ≤10 10<μ≤20 20<μ≤30 30<μ≤40 μ>40 高速公路 八 80000 0.92 1.02 1.11 1.19 1.26 60000 0.87 0.93 1.00 1.06 1.10 六 60000 0.97 1.04 1.12 1.19 1.25 45000 0.82 0.91 1.00 1.09 1.16 四 40000 1.01 1.11 1.20 1.30 1.39 25000≤Q<40000 0.81 0.92 1.00 1.08 1.16 一级公路 六 30000≤Q<55000 0.80 0.90 1.00 1.05 1.10 四 15000≤Q<30000 0.80 0.90 1.00 1.10 1.15 二级公路 二 Q<15000 1.00 1.00 1.00 1.00 1.00 8.3.4 服务设施出入口加减速车道用地指标,I类地形区一般不宜超过3.4hm2/处,II类、III类地形区一般不宜超过过4.0hm2/处。 8.3.5 经主管部分批准,服务区可与公共汽车停靠站、长途汽车站、物流中心、公路治理超限超载站、联合执法站等设施合建。与服务区合建的设施的用地面积应单独计列。 8.3.6当服务设施需要承担公路交通应急保障功能时,其用地面积应根据实际涉及方案增加。 第四节 监控通信设施 8.4.1 监控通信设施一般分为省监控通信中心、路段监控通信分中心、路段监控通信站和桥隧监控通信站。 8.4.2 省监控通信中心一般每省(自治区、直辖市)设一处,宜与省管理中心合并设置,其用地面积根据主管部门批准的设计方案计算确定。 8.4.3 公路路段监控通信分中心、路段监控通信展和桥隧监控通信展应根据项目实际需要设置,其用地指标不宜超过表8.4.3的规定。 表8.4.3 监控通信设施用地指标(hm2/处) 路段监控通信分中心 路段监控通信站 桥隧监控通信站 1.7333 0.8667 0.5333 8.4.4 公路路段监控通信分中心宜与相关管理设施合并建设。在有条件时宜将多项目的路段监控通信分中心合并建设。 8.4.5 桥隧监控通信展可多座桥梁或隧道合并设置,或与路段监控通信展合并设置。 第五节 养护设施 8.5.1 养护设施分为养护工区、道班房和桥隧养护管理站。养护工区一般在高速公路和以及公路上设置;道班房主要在二、三、四级公路上设置;桥隧养护管理站一般在独立特大桥、隧道或桥梁、隧道群处设置。 8.5.2 养护工区和道班房用地指标不宜超过表8.5.2的规定。 表8.5.2 养护工区和道班房用地指标(hm2/处 养护设施类别 用地指标 高速公路养护工区 2.5333 一级公路养护工区 1.8000 二级公路道班房 1.2000 三级公路道班房 0.8000 四级公路道班房 0.6000 8.5.3 桥隧养护管理站的用地指标不宜超过0.5333hm2/处,当需要单独设置桥隧变电站时,其用地指标可按0.0800hm2/处计算。 8.5.4 养护工区可按项目需要分路段设置,有条件时宜多项目合并建设;桥隧养护管理站根据特大桥、隧道养护管理的实际需要设置,宜与桥隧监控通信展合并设置。 8.5.5 北方继续冰冻地区的养护设施科考虑取暖、除雪等因素,适当增加不超过15%的面积。 第六节 其他 8.6.1 公路治理超限超载站可按实际功能需要并经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规模确定用地面积,没出不宜超过4hm2。 8.6.2 根据有关规定需增加的其他设施,可按实际需要并经主管部门批准确定用地面积。 第九章 用地指标的调整 9.0.1 当公路通过软土、沼泽地区,经设计验算及地基加固方案论证,必须设置反压护道时,应按设计增加用地面积。设计文件中应就设置反压护道的必要性及发压护道部分增加的用地面积予以专门叙述。 9.0.2 公路通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等于0.10g的地区,当下卧地基被判定为可液化土,并确定需要加固地基时,应按设计的加固处理范围计算用地面积,其超过公路路基用地指标的部分,应按设计计算数量增加用地面积。 9.0.3 当公路通过滑坡、崩坍、岩堆和泥石流地区时,应按特殊路基整治设计的工程范围增加需要的用地面积,并应在设计文件中专门叙述。 9.0.5 当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或二级公路通过强、中膨胀土地段时,应按设计的路基边坡坡度计算所需增加的公路用地宽度,增加相应的用地面积。对通过强膨胀土地段、填土高度小于1m的路床应换填非膨胀土,尚应计入所需增加的取、弃土场用地。 9.0.6 当公路通过盐渍土地区时,应根据盐渍土的含盐性质、盐渍化程度,当地气象、水温条件,路基填料的土类等因素进行处治设计,并应根据处治范围增加需要的用地面积,在设计文件中专门叙述。 9.0.8 当公路工程项目需建设防灾设施时,应根据防治的灾害种类、危害情况,结合地形、路线位置,按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后的设计方案增加用地。 9.0.9 当公路工程项目经土、石方合理调配,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利用了可供利用的挖方量后,仍不能满足路基填方需要,必须借土时,宜结合当地的土壤性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集中取土。取土场的文职及取土场的文职及取土面积应在占用土地表中按各取土场的文职单独计列,并应在设计说明中予以专门叙述。 9.0.10 公路工程项目在技术、经济合理的前提下,经土、石方调配移挖作填方剩余的弃方,应结合当地的地形条件,尽可能选择皇帝作为弃土场。弃土场用地应在占用土地表中按各弃土场的为止单独计列,并应在设计说明中予以专门叙述。 9.0.11 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总指标在经土地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后,各分项工程的用地面积,可根据工程本身逐步进展的实际情况,在批准的总指标内适当调整。 9.0.12 当公路工程项目设计用地界外的改路、改河、改沟、改渠、改移输电和通信线路以及专业管道的用地和拆迁还建以及专业管道的用地和拆迁还建补偿用地时,应按实际需要的数量单独计列,并应在设计说明中予以专门叙述。 公路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及措施 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是施工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安全生产,更好的提高我标段经济效益,共同至力于公司发展,为此,安全措施必须进一步规范管理。工程建设的关键:“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安全第一”与“质量第一”是并存的,安全是为了质量服务,质量亦需以安全做保证,安全也是质量的特点之一,抓住质量与安全这两个环节,工程施工就能顺利进行,就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自觉地重视安全生产,树立良好市场信誉和公司对外形象。 一、施工中的安全技术措施 (一)安全组织和管理 1.安全生产责任制 项目经理对本标段工程项目安全负责。在其领导下,工程技术人员、班组长、操作工人,逐级建立安全管理责任制度。管理人员坚持安全生产“五到位”原则,即:健全机构到位、批阅文件到位、深入现场到位、检查到位、处理问题到位;并实施“四全”管理制度,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管理。 2.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为了确保各项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的顺利实施,由项目经理领导各工区的安全工作。加强对起重机械、电器、配电设施悬臂施工挂篮等的安全检查,消除一切安全隐患,施工现场设安全标志,危险作业区要悬挂“危险”或者“禁止通行”、“严禁烟火”等标志,夜间 设红灯示警。工地布置符合防洪、防火、防雷击等有关安全规则及环卫要求。火工民爆、仓库、油库的设置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安全技术措施保证制度:制定各项安全规章制度,投入必须的安全设施,为参加施工人员、机械设备、车辆以及进入现场的其他人员创造一个安全可靠的施工环境。施工技术难点工序、新技术、新工艺和高空、起重作业,制定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并有专人组织实施。做好安全用电工作。工地的电力设备、线路必须由电工统一架设及管理,闸箱、开关应防雨且安全牢固,做到“一机、一闸、一漏、一锁”,做到经常维修,保持良好状态。不符合安全要求的电动设施及电力线路不得使用。非专业电工严禁随意接线,防止发生触电事故。坚持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各项目处每星期一次,工班一日一次。检查时领导带队,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将处理意见填入检查记录表中。重大问题,要签发安全隐患通知书,采取相应对策,限期整改落实,并进行复查。 (二)公路施工的安全生产教育 1.公路工程发生事故的诱因分析 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管理上的缺陷,是诱发事故的主要成因,因此安全教育既要从提高安全生产意识,也要从增强安全生产技术知识方面着手。考虑到目前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安全生产教育应在施工企业内部和施工工程项目上同时抓,同时管。前者的重点是抓安全意识、安全知识教育;后者是抓行为、技术、管理措施的应用和自我与群体保护能力的提高。应特别注重民工教育。现在许多公路工程施工企业的一线施工人员大部分是民工,这些人如果不经过正规培训,往往事故会增多。本着谁使用谁负责安全的原则,加强对民工的教育。实行安全培训考核上岗制,建立健全民工安全培训档案制度。 2.公路施工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1)各岗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2)操作现场安全规章制度;(3)特殊工种的安全知识及自我保护意识;(4)新工艺、新技术实施中特定的安全技术规定;(5)特定环境中的安全注意事项;(6)工人改变工种时新工种的安全技术培训;(7)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要求;(8)事故发生后的安全再教育。在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安全生产教育中,应以项目经理为主,实行多样化的安全教育形式。如对新职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对特种作业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对经常性的教育采用“安全活动日”、“安全交流会”、“事故现场会”等方式进行。一般安全知识教育包括项目施工流程、特点,诱发安全事故的人、物、环境等因素分析。专业安全知识教育是指公路施工各专业工种必须具备的专业安全知识教育,对于从事特种作业的如特种机械操作人员,还需进行专门的训练及获得专业操作上岗证。 (三)公路施工的安全设施管理 公路工程施工项目常见的安全设施有:脚手架、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操作平台、防护栏杆、临时用电防护等。 1.脚手架是桥梁、公路护坡、隧道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临时设施。对脚手架的基本要求是:①坚固稳定。②装拆简便和能多次周转使用。③其宽度应满足施工作业人员操作、材料堆置和运输的要求。使用的脚手架及搭设方案须经设计计算,并经技术负责人审批后方可搭设。脚手架的设计不但要满足使用的要求,而且首先要考虑安全问题。设置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如防护栏、挡脚板、安全网、通道扶梯、斜道防滑、多层立体作业的防护,悬吊架的安全销和雨季防电、避雷设施等。 2.对安全帽的要求是:① 安全帽须经有关部门检查合格后方 能使用。②正确使用安全帽并扣好帽带。③ 不准使用缺衬、缺带及破损的安全帽。 3.对安全带的要求是:① 安全带须经有关部门检查合格后方能使用。②安全带使用两年后,必须按规定抽检一次,对抽检不合格的必须更换安全绳后才能使用。③ 安全带应储存在干燥、通风的仓库内,不准接触高温、明火、强酸碱或尖锐的坚硬物体。④ 安全带上的各种部件不得任意拆除,更换新绳时要注意加绳套。 4.对安全网的要求:① 网绳不破损并生根牢固、绷紧、圈牢,拼接严密,网纲支杆用钢管为宜。② 网宽不小于2.6m,里口离墙不得大于15cm,外高内低,每隔3m设立支撑,角度为45°。③ 立网随施工层提升,网高出施工层1m以上。网下口与墙生根牢靠,离墙不大于15cm,网之间拼接严密,空隙不大于10cm。桥梁、隧道、护坡地面的周围均应设置防护栏杆,并随工程结构的进度而立挂安全网封闭。 5.施工用电安全保证措施(1)支线架设 A、配电箱的电缆线应有套管,电线进出不混乱,量电箱上进线加设滴水弯。 B、支线绝缘好,无老化、破损和漏电。 C、支线应沿墙或电杆架空铺设,并用绝缘胶固定。D、过道电线可采用硬质护套并作标志。 E、室外支线应用橡皮线架空,接头不受拉力并进行绝缘处理,架设净空满足相应要求,施工现场架线规划进行,满足走线清楚,接线方便,节约用线,使用安全。 (2)现场照明 A、现场一般均采用220V电压照明。危险、潮湿场所和手持照 明灯具应采用符合要求的安全电压。 B、照明导线应有绝缘胶固定。严禁使用花线或塑料胶质线。导线不得随地拖拉或绑在钢管脚手支架上。 C、照明灯具的金属外壳必须接地或接零。单相回路内的照明开关箱必须装设漏电保护器。 D、室外照明灯具距地面不得低于3m;室内距地面不得低于2.4m。(3)架空线 A、架空线必须设在专用电杆上,严禁架设在树或脚手架上。B、架空线应装设横担和绝缘胶,其规格、线间距离、档距等应符合架空线路要求,其电板线离地2.5m以上并加设绝缘胶。 C、架空线一般应离地4m以上,机动车道为6m以上。 (四)公路施工的安全技术措施 1.土方工程安全技术措施 ① 土方工程施工前,应详细分析与核查各项技术资料(如实测地形图、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察资料、原有地下管道、电缆和地下构筑物资料及土石方工程施工图等),进行现场调查并根据现有施工条件,制订合理的土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如需边坡支护则应根据相应规范进行设计。② 挖土深度超过1.5m时,应根据土质情况按规定放坡或加设支撑。开挖深度超过2m时,必须在基坑(槽)边沿设立两道防护栏,人员上下要有专用爬梯,夜间加设红色灯标志。③ 开挖的基坑(槽)应与临近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坡度,以免在施工时影响临近建筑物的稳定。如不能满足要求,必须采取有效技术措施,并报上级安全技术部门审批后方可施工,在施工中要进行沉降和位移观测。④ 挖基坑时,施工人员之间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机械挖土时,挖掘机间距应在大于10m,挖土要自上而下,逐层进行,严禁先挖坡脚的危险作业。⑤ 挖土时,如发现边坡有裂缝 5或有土粒连续滚落时,施工人员应立即撤离施工现场,并应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⑥ 必须在雨季进行基坑施工时,应在距基坑边一定距离(如1m)处挖排水沟或筑挡水提,防止雨水灌入基坑。坑底四周设置集水坑和引水沟,并将积水及时排出。当基坑开挖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应采取适当的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⑦爆炸安全管理措施: A、爆破工作要根据批准的设计文件或简明的炮眼布置说明书,以及有关技术规定进行。每个爆破工点指定人员负责炮位选择,进行药量计算和安全警戒工作。 B、从事爆破工作的人员必须受过爆破技术培训,熟悉爆破器材性能操作方法和安全规则。本工程项目严禁使用新爆破人员担任爆破工作。 C、爆破器材的采购、运输、保管、发放必须符合国家《爆破安全规程》规定的要求。建立台帐,严格审批制度,防止多领少用,私藏余料,杜绝流失和被盗。 D、进行爆破作业要严格控制用药量,禁止无证人员参加爆破作业,并按规定的警戒距离、时间,设置安全警戒人员。爆破在施工前要制定专项施工组织设计,指导全过程施工作业。 F、爆破安全管理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爆破施工管理的有关规定标准(GB13349-92),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特采用如下安全管理措施:建立爆破安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与布置实施各项爆破工作。建立各种行之有效的安全措施,并组织检查实施,做到安全制度化。定期召开安全评议会,抓事故苗头,杜绝事故发生。建立爆破器材库管岗位责任制: 负责指定仓库建立完善管理细则:督促检查爆破的器材保管员(发放员)的工作;及时上报质量可疑及过期的爆破器材;督促检查库区安全情况、消防设施和防雷装置,发 现问题及时处理;爆破器材保管员负责验收、发放、统计和保管爆破器材,对无爆破作业资质的人员予以拒绝;爆破器材库选点远离居民点,炸药与雷管分开存放,并设危险标志,非有关人员勿进;警戒与信号;爆破工作开始前,确定危险区的边界设置明显标志。爆破前,同时发出音响和视觉信号,使危险区的人员都能听到和看到。第一次信号——预告信号,第二次信号——起爆信号,第三次信号——解除警戒信号。装药时无关人员全部撤离至炸区范围以外。使用木质棍装药,装药后保证堵塞质量。对大型爆破作业,施爆前两天,安全领导小组组织召开安全防护工作会议,请有关单位参加,并检查安全措施落实情况。爆破后组织人员进行安全检查并进行安全评估。⑧ 为防止基坑底的土被扰动,基坑挖好后要尽量减少暴露时间,及时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如不能立即进行下一道工序,要预留15~30cm厚覆盖土层,待基础施工时再挖去。 2.路基施工的安全技术措施 ① 在使用场拌设备拌和时,一定要按稳定混凝土拌和设备的操作规程作业。拌和场设位适中,车辆装运、出入有序,有专人指挥调度。② 混合料的配合比、含水量达到设计标准,混合料的粒径要符合稳定土拌和摊铺设备的拌和、摊铺要求。③ 在路基摊铺作业时,要严格按照摊铺机的操作规程作业。在自卸车与摊铺机配合卸料时,要有专人指挥,以免自卸车与摊铺机发生碰撞。④ 按照摊铺机的要求配置不同能力的碾压设备,确保压实度达到设计标准。⑤ 摊铺机摊铺作业时,应与路基边沟或路缘石至少留100mm的间距,以确保摊铺机的安全距离。⑥ 压路机作业时,在严格按施工技术规范碾压,并注意与摊铺机的安全距离,避免发生碰撞。⑦ 在边施工边通车的路段作业时,施工路段两端应设置专业保通人员,并做到24小时值班。⑧ 摊铺路段具有防雨雪的装备。⑨ 夜间施工时,应有足够的 照明设备。 (五)高空、运输、机械操作的安全管理措施 起重机械必须符合GB6067—85《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的规定,安全限位装置必须安全有效,操限吊装设备应制订切实可行的吊装方法和安全技术措施,保证吊装安全。 起重机严禁超载吊装,满载工作时,左右回转范围不得超过90°,禁止横吊,以免倾翻。 机械操作人员严格遵守安全规范,按程序操作,文明驾驶,礼貌行车。 严禁机械带病运转、超负荷作业,夜间作业应有足够的照明设备。 高处作业必须设置防护措施,并符合JBJ80—91《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按照GB3608—83《高处作业分级标准》实行三级管理:2—5m为一级管理,由专业工长负责;5—15m为二级管理,由施工负责人负责;处长对该工程的高处作业 安全技术负责。安全防护措施应由负责人组织验收,因工作把必须临时拆除或变动安全防护设施时,必须经施工负责人同意,并采取相应可靠措施;操作人员高空作业时,必须正确佩戴和使用安全防护用具和用品。 脚手架的搭设必须符合安全技术规程的规定。立杆间距、杆件联系、剪力撑安设要按规定执行,立杆底设垫块,在适当位置按照安全操作要求设置安全网和拦杆挡板,并经有关技术人员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脚手架拆除时,下方不得有其它人员,并按照后支先拆、从上到下的原则进行; 雨天进行高处作业时,必须采取可靠的防滑措施。强风、浓雾等恶劣气候不得从事高处作业。强风暴雨后,应对高处作业设施 逐一进行检查,发现有松动、变形、损坏等现象,应立即修理完善。 (六)施工中的其他注意事项 (1)爆破施工时,控制爆破规模及爆破方向,防止对周围的民房破坏,以及危及不地居民的生命安全。 (2)支架的搭设应对基础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承载力能够满足支架受力要求,并随时对支架进行观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3)挂篮的安装、行走、使用、拆除必须按照制定的挂篮操作规程进行实施,随时对挂篮的节点、构件、焊缝进行安全检查。(4)箱梁的悬臂浇筑对称进行,偏载大小应不大于设计规定要求。 (5)机械使用、用电等遵守相应安全操作规范进行。 (七)民工的安全教育和管理 (1)工程开工前参加本工程的全员进行安全教育,组织学习有关技术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殊途同归=规定。 (2)制定分项更详细的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由主管工程技术人员和专职安全员进行技术交底和讲解,并结合本项目各阶段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重点进行教育和宣传。 (3)各项目处每周组织一次安全讲课活动;作业班组每天班前进行安全操作讲话。 (4)对特殊工种,如:爆破工、起重工、电工、电焊工、各种机械操作司机等进行培训,持证上岗。 二、夏冬季节安全管理 由于夏冬季节天气对作业人员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必须进行一些特殊的管理措施,夏季施工必须做好防洪、防泥石流、防雷电的准备工作,备用物资、防护措施、防护人员等工作,建立、建全防汛抢险机构图及事故处理应急预案。且必须做到时时检查,有备无 患。冬季施工必须做好防雪、防冻工作。时时检查防冻手套,安全帽、安全带等是否配戴好。 一、填空(共20分,每题2分) 1、食品()是从事食品生产、营销和贮存以及食品资源开发与利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 2、标准从本质上属于()范畴。标准同其他规范一样都是调整社会秩序的规范,但标准调整的重点是人与自然规律的关系,它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之尽量符合客观的自然规律和技术法则,其目的是要建立起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技术秩序。 3、技术法规是由立法机构、政府部门或其授权的其他机构制定的并()的法律法规或其他形式的文件,技术法规管辖范围内的产品都必须符合技术法规的相关要求。 4、由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所有活动最终表现为产品销售或交付,企业、顾客、最终使用者或消费者的关注焦点集中表现为产品质量。因此,在食品生产加工领域的食品标准中,()标准是核心标准。 5、()是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有关国家食品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其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 6、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包括三项具体制度:①对食品生产企业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②()、③对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产品实行市场准入标志制度。 7、食品的安全性,即“食品应当无毒、无害”。“无毒无害”是指正常人在正常食用情况下摄入可食状态的食品,不会造成()。 8、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经常保持个人卫生,生产、销售食品时,必须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销售直接入口食品时,必须使用()。 9、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办法主要对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和()进行控制。 10、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对已造成食物中毒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事故的,可以对该食品生产经营者采取必要的临时控制措施。 参考答案 答: 1.标准与法规 2.技术规范 3.强制执行 4.食品产品 5.食品行政法规 6.对企业生产的食品实施强制检验制度 7.对人体危害 8.售货工具 9.使用量 10.卫生行政 二、选择(选项数量不定,共20分,每题2分) 1、我国规定:()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①法规; ②技术规范; ③标准; ④强制性标准。 2、技术法规的类型有:() ①规定性技术法规; ②选择性技术法规; ③功能导向型技术法规; ④类比性技术法规。 3、食品标准与法规是一门综合性管理学科其学习中不只是简单的记忆,更应该注意其()。 ①复杂性; ②重叠性; ③动态发展性; ④系统性。 4、无论国际标准,还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企业标准,就食品产品标准的内容来看,主要包含以下那些个方面:()。 ①卫生与安全; ②食品营养; ③食品标志、包装、运输与贮藏; ④规范性引用文件。 5、GB 7718—2004《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属于哪一类标准() ①强制性标准; ②推荐性标准; ③食品的基础标准; ④食品的产品标准。 6、发生食物中毒时,()的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①发生食物中毒; ②食物中毒患者; ③接收病人进行治疗; ④负责食品安全监督。 7、食品卫生行政强制措施的主要特征是:() ①具体性; ②强制性; ③临时性; ④非制裁性。 8、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就是,为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具备规定条件的生产者才允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具备规定条件的食品才允许生产销售的监管制度。因此,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是一种政府行为,是一项()。 ①行政授权制度; ②行政许可制度; ③行政确认制度; ④行政限权制度。 9、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卫生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加强对所生产经营食品的检验工作。 ①食品生产主管人员; ②食品卫生管理人员; ③食品安全信息收集人员; ④食品质量控制人员。 10、()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管辖范围内行使食品卫生监督职责。 ①县; ②市; ③乡; ④镇 参考答案 答: 1.③ 2.①③ 3.①③④ 4.①②③④ 5.①③ 6.①③ 7.①②③④ 8.② 9.② 10.① 三、简答题(共40分,每题5分) 1、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参考答案 答: (1)为了其预期目的改进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适用性;(2)防止贸易壁垒;(3)促进技术合作。 2、简述标准的非强制性参考答案 答: 《TBT协定》明确规定了标准的非强制性的特性,非强制性也是标准区别于技术法规的一个重要特点。标准虽是一种规范,它本身并不具有强制力,即使所谓的强制标准,其强制性质也是法律授予的,如果没有法律支持,它是无法强制执行的。因为标准中不规定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也不规定不行使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它与其他规范立法程序完全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对标准是否强制性的问题,目前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如上所述,强制性标准本身还是标准,只不过在特定情况下,由于法律法规的引用而赋予其强制性属性。 另一种认为强制性标准符合《TBT协定》中关于技术法规的定义,因此它是技术法规的一种形式,技术法规是强制性的,因此一些列入技术性法规的标准是强制性的,我国的标准化管理部门就是基于这种认识将新拟定的强制性标准作为技术法规向WTO秘书处通报。 3、虽然,推荐性标准本身并不要求有关各方遵守该标准,但在那些条件下,推荐性标准可以转化成强制性标准,具有强制性标准的作用。参考答案 答: (1)被行政法规、规章所引用;(2)被合同、协议所引用; (3)被使用者声明其产品符合某项标准。 4、食品的基础标准有哪几类,并举例 参考答案 答: (1)名词术语标准 标准规定了食品工业常用的基本术语。内容包括:一般术语、产品术语、工艺术语、质量、营养及卫生术语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食品工业生产、科研、教学及其他有关领域。 如:GB 15091—1995《食品工业基本术语》GB/T 9289—1988《制糖工业术语》、GB/T 12140—1989《糕点工业术语》、GB/T 12728—1991《食用菌术语》、GB/T 15069—1994《罐头食品机械术语》、GB/T 8874—1988《粮油通用技术设备、名词术语》、GB/T 8875—1938《碾米工业名词术语》、GB/T 15070—1994《制盐工业术语》、GB/T 15109—1994《白酒工业术语》、GB/T12729.1—1991《香辛料和调味品名词》、GB/T 19480—2004《肉与肉制品常用术语》、SB/T10006—1992《冷冻饮品术语》、SB/T10252—1995《糖果术语》等。 (2)图形符号、代号标准 食品的图形符号、代号标准如 GB/T 13385—2004《包装图样要求》、GB/T 12029.1—1990《粮油工业图形符号、代号 通用部分》、GB/T 12529.4—1990《粮油工业图形符号、代号—油脂工业》等。 (3)食品分类标准 食品分类标准是对食品大类产品进行分类规范的标准。 如:GB/T 8887—1988《淀粉分类》、GBT 10784—1989《罐头食品分类》、GBT 10789—1996《软饮料的分类》、SB/T 10007--1992《冷冻饮品分类》、SB/ T 10033—1992《中式糕点分类》、SB/T 10173—1993《酱油分类》、SB/T 10174—1993《食醋分类》、GBll782—1989《水产及水产加工品分类与名称》。 (4)食品包装与标签标准 食品包装与标签标准如 GB 7718—2004《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13432—2004《预包装特殊膳食食品标签通则》、QB/T 2461—1999《包装用降解聚乙烯薄膜》、GB 9683—1988《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等。 5、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内容参考答案 答: (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2)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 ①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 ②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 ③绿色食品生产作业历 (3)绿色食品产品标准 (4)绿色食品包装、标签、储运标准 (5)绿色食品的分级标准 6、我国的食品法律法规,根据其调整的范围可以分为哪几类并举例。参考答案 答: (1)综合性法律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是我国食品卫生最基本的法规,不仅规定了我国食品卫生法的目的、任务和食品卫生工作的基本法律制度,而且全面规定了食品卫生工作的要求和措施、管理办法和标准的制定,以及食品卫生管理、食品卫生监督、法律责任等。(2)各种单项法律法规 针对食品的某一方面所制定的法规,如《进出口食品卫生管理暂行办法》等。 (3)食品标准和管理办法 我国已制定了很多食品卫生标准,如《粮食卫生标准》、《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以及各种调味品、肉、乳、蛋、水产品、豆制品等卫生标准。为了保证食品卫生标准的执行,我国还对各类食品和包装容器、食品添加剂等制定了卫生管理办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九条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 (二)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其中有毒、有害物质包括哪几种情况参考答案 答: (1)食品本身含有有毒物质(如河豚鱼、毒磨菇)。 (2)在一定条件下产生毒素(如发芽土豆产生龙葵素,鱼类产生组织胺)。(3)含有致病微生物或产生毒素物质(如葡萄球菌产生肠毒素)。 (4)“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包括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5)食品中过量添加某些化学物质或包装容器中有毒、有害物质的迁移等原因造成食品污染。 8、简述“食品不得加入药物,但是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作为原料、调料或者营养强化剂加入的除外。” 的含义。参考答案 答: (1)法律规定“食品不得加入药物”,这里所说的药物,是法定意义上的药物,即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的定义,并列入国家药典的药物。 (2)在规定不得加入药物的同时,又对于以下三种情形做了例外规定: 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可以作为食品原料加入的。这些物品自身就是食品,在加入食品中时,不应被视为是加入药物而是作为食品原料加入的。 ②作为调料加入食品的,其加入量较小,不会引起食品成份的明显变化。应当在使用量和使用范围上进行限定。 ③含有或是本身就是允许使用的营养素,可以作营养强化剂加入到食品,使用量和使用范围应当符合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 四、论述题(共计20分,每题10分) 1、如何理解我国食品标准的分类中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六条规定的级别来分类及第七条的规定性质来分类参考答案 答: (1)按级别分类 标准的种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六条规定的级别来分类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大类: ①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是指由国家标准机构通过并公开发布的标准。 我国的国家标准是指对在全国范围内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标准。 各国的国家标准有自己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比较普遍使用的方法是按专业划分的标准种类,我国国家标准的种类就是采用了按专业划分的方法。 ②行业标准 行业标准是指由行业组织通过并公开发布的标准。 工业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属于民间组织,它们制定的标准种类繁多、数量庞大,通常称为行业协会标准。 我国的行业标准是指由国家有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开发布的标准。根据我国现行标? 准化法的规定,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③地方标准 地方标准是在国家的某个地区通过并公开发布的标准。 我国的地方标准是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公开发布的标准。根据我国现行标准化法的规定,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 ④企业标准 企业标准是由企业制定并由企业法人代表或其授权人批准、发布的标准。 企业标准与国家标准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企业标准是企业独占的无形资产;其次,企业标准如何制定,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完全由企业自己决定;第三,企业标准采取什么形式、规定什么内容,以及标准制定的时机等等,完全依据企业本身的需要和市场及客户的要求,由企业自己决定。 从标准的法律级别上来讲,国家标准高于行业标准,行业标准高于地方标准,地方标准高于企业标准。但从标准的内容上来讲却不一定与级别一致,一般来讲企业标准的某些技术指标应严于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在食品行业,基础性的卫生标准一般均为国家标准,而产品标准多为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但无论哪种标准,其中食品卫生指标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要求,或者严于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要求。 (2)按性质分类 根据《标准化法》第七条的规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按性质可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类。但实际上目前许多地方标准也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法规是强制性标准,地方标准在本地区内是强制性标准。如食品卫生的基础标准,关系到人体健康和安全,属于强制性标准,其他食品产品标准是推荐性标准。 国家强制性标准的代号是“GB”,字母GB是国标两字汉语拼音首字母的大写;国家推荐性标准的代号是“GB/T”,字母“T”表示“推荐” 的意思;推荐性地方标准的代号如陕西省地方标准的代号为“DB61/T”。 我国强制性标准属于技术法规的范畴,其范围与WTO规定的五个方面,即“国家安全”、“防止欺诈”、“保护人身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基本上完全一致。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而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总数85%以上的推荐性标准则与国际上的自愿性标准是一致的。 虽然,推荐性标准本身并不要求有关各方遵守该标准,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推荐性标准可以转化成强制性标准,具有强制性标准的作用。如以下几种情况: ①被行政法规、规章所引用; ②被合同、协议所引用; ③被使用者声明其产品符合某项标准。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第一条 为保证食品卫生,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增强人民体质,制定本法。”论述本法制定的目的。参考答案 答: 本条是对制定食品卫生法的目的的规定。 根据本条规定,制定食品卫生法的目的主要有四个: (1)保证食品的卫生。这里的食品卫生是指食品的良好性状。也就是食品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包括三个方面: ①食品应当无毒无害,不能对人体造成任何危害。换句话说,食品必须保证不致人患急、慢性疾患或者潜在性危害; ②食品应当具有相应的营养,以满足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 ③食品应当具有相应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具体说,包括食品的澄清、混浊,组织状态上的软、硬、松等,以及其他凭人的感觉所能判定的性质和状态。 (2)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食品污染是指在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介入食品的现象。有害因素是指食品本身含有的或者在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有害因素是影响食品卫生的主要原因。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因素来源和种类,大致可以分成五个方面: ①由于外界污染造成的食品卫生问题。如被致病微生物、寄生虫、农药、重金属及其他有害化学物及放射性物质污染等; ②加入食品中的各种添加剂使用不当引起的卫生问题; ③食品本身含有的有毒物质。如河豚鱼、毒蘑菇等; ④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或加入的有害物质,如酒中的甲醇、发芽土豆产生的龙葵素等; ⑤各种情况下食品感官性状的异常变化。 (3)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的食品,必须有益于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二是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受法律保护。任何食品生产经营者不得侵害,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增强人民体质。“民以食为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食品。人每天都要吃一定量的食品,从中摄取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以便满足自身的生理需要。第二篇:2018一建公路工程施工相关法规与标准
第三篇: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标准
第四篇:公路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及措施
第五篇:食品标准与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