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司的力量.doc
很高兴能够看到《公司的力量》这部经典的纪录片,使我对公司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公司。让我学到很多的知识,让我了解公司的兴衰,了解财富的所得。了解公司的力量。《公司的力量》是中央电视台2009年度启动摄制的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它以世界现代化进程为背景,梳理公司起源、发展、演变、创新的历史,讨论公司组织与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创造、社会生活等诸多层面之间的相互推动和影响,旨在以公司为载体观察市场经济的演进,探寻成长中的中国公司的发展道路。它是公司“编年史”,联想、阿里巴巴、比亚迪等国内公司被当做是经济、思想等层面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公司“样本来讨论。
全片一共有十集,每一集都是大约50分钟,它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公司的力量,每一集都简述了一个主题,分别是第一集:公司!公司!,第二集 市场无限,第三集 猎富时代,第四集 进步之痛,第五集 危机时刻,第六集 谁执权杖,第七集 各领风骚,第八集 创新先锋,第九集 本土雄心,第十集 地球无疆。通过这十集的视频来告诉我们公司的力量。一个公司如何诞生?又是如何发展演进?公司的力量源自哪里,公司的力量又如何改变了世界?
在第一集 公司!公司!中:它通过了一个实例让我们知道公司的无穷力量。
1958年4月10号,泰晤士河畔耸立起一座95米高的新建筑,里面安置着当时英国最大的一座钟,重达15吨。分钟长度超过4米。大本钟后来被视为英国重要的象征,而最初它的出现,侧传递了一种
崭新的时间观念,那就是标准时。
在此之前,各地的时间始终是根据太阳运行各自调整,人们已经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刚刚出现的铁路公司挑战了千年不变的自然法则。因为如果按照太阳照过各自教堂塔尖的位置来校准时间,那么火车的运营则会错乱不堪。所以,随着铁路的蔓延,人们无法再跟着上帝的时间转了。于是公司让时间有了标准。上帝的时间被改用人间的指针来衡量,改变这一切的不是宗教,不是政治,甚至不是科学本身,而是一个叫公司的组织。当然被公司所改变的不仅仅是时间。公司是一种组织,一种制度,一种文化,公司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紧接着它有举了很多的例子来证明,公司是什么?例如沃尔玛创造的财富是比世界上161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还多。NBA,是一种篮球比赛。也是一个公司。每次完美的对决,都会转化为合约和钱。公司能将一个人,甚至一双拳头,一只脚包装成明码标价的商品。世界上最华丽的声音,也是一门财富。公司能让它艺术以特价而卖。
巴黎高等商学院院长伯德.拉马南楚:公司是创作财富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哈佛大学商学院高级副院长约翰.奎奇: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公司也是十分重要的促进者。
在第二集 市场无限中: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整整两个多世纪中,欧洲各国的特许公司(尤以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为代表)垄断着海外贸易,金钱与权力的结合逐渐走向巅峰。但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
和小工厂主的成长,伴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在英国,自由贸易最终取代了国家垄断。当时政府接着公司的名义,接着贸易的名义让政府成为了财富的创作人。公司也成为强国的力量。
与此同时,以国家为背景的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同时也出现了以老百姓投资的上市公司也出现了。各国贸易正式展开了。市场一步一步的扩大。
在第三集 猎富时代中:它用了一个例子来引导猎富时代的到来,16岁的范德比尔开启了非政府的越洋求富财路。本杰明一个起草了《独立宣言》,善于外交的他凭借自己能力的也说。挣钱不是贪婪也不是谋生。而是使命,是精神。19世纪中期以后,企业家成为猎富年代的新英雄。他们信奉依靠个人奋斗实现自我价值,敢于冒险和创新,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自由市场在公司中开拓起来了。紧接着它探讨企业家精神的内核与特质,并提出如何面对市场垄断、如何对待财富增长的问题?
在第四集:进步之痛中。各国经济快速发展,1886年,美国芝加哥的干草场响起了爆炸声和枪声,5月1日,几十万美国工人举行*,芝加哥的声势最为浩大,目的是争取8小时工作制,这一年美国的*多达1500多次。公司曾获得了那个时代最大胆的胜利,人们对公司的狂热,曾经就像一次集体朝圣,工业化的快速进程,使得世界在19世纪100年中所发生的改变,远远超过此前的3000年。然而,正因为如此,世界也不得不同时面对于进步伴生的矛盾、冲突甚至灾难。公司带来了人类历史上最快速的经济增长,也将自己发展成一个
超越社会控制的权力组织。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各国都不得不面临一系列社会问题:贫富差距、劳资矛盾、贪欲膨胀、欺诈横行等等。这是农业社会向工业时代转型所必须经历的痛苦,它们并非公司之恶、却因公司而被加剧和放大。如何在资本扩张和社会公正间寻找平衡?怎样才能真正保护个人的权益?公司和社会、和个人该如何相处?
在第五集 危机时刻,由于经济膨胀,美国带来了经济危机-经融风暴。一次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给公司的发展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教训,也由此而改变了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知。美国最大的五家银行家聚在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公司为何会引发灾难?究竟谁能够拯救市场?市场自我调整的机制没有作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成为市场之手以外的另一种力量,但政府权力的边界又在哪里?当时没有人知道答案在那里?股价的变动,让新公司的建立,也让旧公司倒闭。美国的华尔街就上演着一步一步的剧情。
在第六集 谁执权杖:公司带给人类的不只是财富,还有权利,在公司日益增加的社会中,只有好的管理才可以撑起一片日不落。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为美、欧大公司普遍采用,由此带动了公司组织结构的变革和管理科学的兴起。福特年迈了,当他要把公司的权利交给孙子时,孙子却要求爷爷把所有的权利都交给他,它才愿意负责其整个公司。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管理的作用在公司的发展下,得到了推广。一个公司要想更好的发展,它要的就是好好的管理。
在第七集中各领风骚日本当时经济发展的迅速,而相对其他国家公司的而言,他们发展的速度就慢了。此时美国就一心研究为什么会这样,由此也提出了管理的重要性,日本人很懒惰。可是他们却发展的很快。世界也从日本公司的成功中发现:在制度和理性之外,惟有文化能调动人、激励人、凝聚人。日本公司是如何从东西方文化中汲取能量的?文化如何助日本公司登上世界之巅?究竟什么样文化更有利于公司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在丰田和苹果的例子中。我们更加相信这一点。只有好的管理,才能更好的站在前头。在第第八集中创新先锋,如何才可以众多的竞争中领先,那就是发明。在众多的竞争中,越来越多的发明催生了公司的发展,一项发明往往带来了一个公司建立。就在这个时候,越来越多发明出现了,越来越多公司建立了。工业革命就这样带来了。公司已成为人类新知识、新技能的重要创造者。在二战后的和平发展时期,当科技竞赛成为各国竞争的新战场,公司引领的创新成为世界舞台的新剧目。
第九集 本土雄心这一集说的是中国的公司发展史,当我看这个视频的时候,我看到的是我们自己的国家公司的发展,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让中国的公司快速的发展起来。从官督商办到全民下海,从国家垄断到自由竞争,从中央计划到市场主导,和所有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一样,中国公司历经了发展模式的一次次试验和修正。但是在君主制度的治理下,公司热迅速的破解了,公司的发展也很快的抑制了。但后来中国的国门打开了,公司的又发展了。
在中国曲折的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中,及其在中国转型为新兴市场国家中所起的重要推动作用,探讨坚持走市场经济之路、实现富民强国之梦的主题
而在最后一集当中,主要举例子说了很多公司的发展,从而把全球化的公司发展带进。公司在不断的发展。全球化是必然的趋势。公司自身的样态和理念也在随之改变:资源全球配置,互联网带来空前的商业民主。欧莱雅,可可可乐,西美子都是这样一步一步的发展下来的。
以后的公司也会向全球化发展。为了赢得世界的财富。
公司的发展历程是艰辛的有起有落、跌宕起伏、气势磅礴。公司会带来财富,也同样会带来灾难。全球化的加速在一定意义上是由公司在大力推进的,因为全球化就是由公司组成的一个网络。全球资源、全球市场、全球规则,这是公司梦中的美景。公司就从没有停止过自我更新,那些并没有终极答案的问题一直并将继续吸引着我们。在这一部《公司的力量》中。我们看到了公司的发展,看到了公司的兴盛,也看到了公司的危机。看到发展的趋势,也看到全球化的财富。
第二篇:公司的力量
《公司的力量》解说词完整版(1-10集)
(2010-09-27 23:40:53)
• 《公司的力量》第一集《公司公司》高清视频+解说词
• 《公司的力量》第二集《市场无限》高清视频+解说词
• 《公司的力量》第三集《猎富时代》高清视频+解说词
• 《公司的力量》第四集《进步之痛》高清视频+解说词
• 《公司的力量》第五集《危机时刻》高清视频+解说词
• 《公司的力量》第六集《谁执权杖》高清视频+解说词
• 《公司的力量》第七集《各领风骚》高清视频+解说词
• 《公司的力量》第八集《创新先锋》高清视频+解说词
• 《公司的力量》第九集《本土雄心》高清视频+解说词
• 《公司的力量》第十集《地球无疆》高清视频+解说词
精彩语录
第一集
公司!公司!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公司改写了人与人相处的秩序、国与国竞争的规则。今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从有形到无形的种种成就,纷纷写下公司之名。
公司是一种组织,一种制度,一种文化。公司是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不同的国家,它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引领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
采访罗伯特•蒙代尔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我认为,从历史上看,企业家至少和政治领袖同样重要。那些伟大的企业家们,曾经让欧洲变得强大、让美国变得强大,如今也正在让中国变得强大,他们是和政治领袖一样重要的人物。
公司到底是什么?对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公司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一切问题从来都没有唯一和不变的答案。
我们出生之前,公司早已落地生根,我们离开之后,它还将长存于世。它是我们的过去,也是未来。
我们无法错过这个比我们的生命更加古老和年轻的命题。在历史和现实的交错中,我们想要再次回望来时路。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第二集
市场无限
斯密认为:“每一个人为改善他的状况而自然地作出的努力,当其具有施展的自由和安全时,就是一个十分强有力的原则”,他进而指出,不需要借助其他,这种个人的努力就能给社会带来财富和繁荣。
钱乘旦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当工业革命创造了相当的一批小工厂主,小企业主,把这群人推到了工业革命的最前沿的时候,这些人就痛感国家垄断政策,某些大的商业集团,商业公司,对经济的垄断的活动,是挡在了他们所试图走的那个路上,那么这些人就要求结绑,就是松绑。
保罗•肯尼迪
耶鲁大学教授
我们可以继续通过保护主义、对外征服以及独家的垄断地位,来赚取大量金钱,但是如果选择了自由贸易,我们可以挣到更多的钱。而且,如果我们让别人有了钱,他们就能够向我们购买更多的产品。
第三集
猎富时代
1776年,美国独立前夜。
一本不到20页的小册子开始流传。小册子名为《常识》,作者托马斯•潘恩用朴素的文字,激励人们反抗暴政和奴役。北美独立战争期间,《常识》一书对民众的影响力仅次于《圣经》。
1904年,美国《企业家》杂志选用《常识》中的一段话,作为发刊词。此后百余年中,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但杂志扉页上的这段话,却从来没有改变。它被称为“企业家誓言”:
“我是不会选择做一个普通人的。如果我能够做到的话,我有权成为一位不寻常的人。我寻找机会,但我不寻求安稳,我不希望在国家的照顾下成为一名有保障的国民,那将被人瞧不起而使我感到痛苦不堪。
我要做有意义的冒险。我要梦想,我要创造,我要失败,我也要成功。
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骄傲而无所畏惧。我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自豪地说:在上帝的帮助下,我已经做到了。”。
“君子不言利”。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这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准则,在其他很多国家,这也是令人赞扬的社会品德。
但富兰克林却告诉大家,挣钱不是贪婪,也不为谋生,而是使命,是精神,是最大限度地使人生绚丽多彩,是改变个人命运的最好途径。
“时间就是金钱,信用就是金钱”,直到今天,富兰克林的格言仍然闪亮在尘世间。对于跃跃欲试的人们来说,还有什么比思想解放更能释放他们的能量呢!
加斯•塞隆纳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院长
如果从这样一些方面来考虑,企业家是对公司未来心怀憧憬并能付诸实践的人,企业家的目标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资源重新组合起来。这就是企业家的定义。
张维迎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在市场经济当中,面临着不确定性,这时候需要有人高瞻远瞩,看清未来,具有这样一种素质的人就是企业家。
张维迎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如果个人没有自由,法律、文化不鼓励人们冒险,不鼓励人们创新,这个社会就不可能出现真正的企业家。
正如古代雅典人说的那样:承认贫穷并不是可耻之事,不努力去克服贫穷才是堕落。
自由竞争,把全社会最有奋斗热情的人筛选了出来。这些曾经饱受贫寒、生活在特权之外的人获得了自由之后,他们迸发的创造力让世人敬仰。
“和比自己强的人合作,而不是和他们战斗。”这是卡内基一生信奉的“常识”。他还特意撰写了一句话,让人刻在自己的墓碑上:“这里躺着的人,善用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
合作是理性的成果。
一个通过自我奋斗获得成功的普通人,没有权利阻止其他的普通人获得成功;一个通过社会赋予的自由而登上舞台的公司,没有权利控制其他公司的自由。
无论是谁,如果成了自由的扼杀者,最终受伤害的,也将包括他自己。
路易斯•高隆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
基本上美国强调的是机会平等,而不是结果平等。收入和财富可以不一样多,但是机会必须要平等。
一个没有企业家的国家是贫弱的,一个不能诞生伟大企业家的时代是缺乏创造力的。当企业家的慈善成为一种反哺社会的集体行为时,便事实上地形成了对贪婪的社会平衡。
第四集
进步之痛
公司曾经获得了那个时代最大胆的胜利。人们对公司的狂热曾经就像一次集体朝圣。工业化的快速进程,使得世界在19世纪一百年中所发生的改变远远超过此前的三千年。然而,正因为如此,世界也不得不同时面对与进步伴生的矛盾、冲突甚至灾难。
马克思则尖锐地指出了资本的贪婪本性:“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
第五集
危机时刻
莲娜•阿赫塔尔
美国金融博物馆档案主管
金融是这样一种机制,需要钱的人可以从想投资的有钱人那里得到钱,不错,银行是这个机制的一部份,股票市场也是。华尔街基本上是一个引擎。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耶鲁大学社会学教授
所有的公司都是为了赚钱。这可能就是公司的原罪,人们做生意就是为了尽可能为自己赚取最大的利润。
凯恩斯的理论被称为经济学的一次“革命”,有人称其影响就像是哥白尼对于天文学、爱因斯坦对于物理学。因为,它改变了此前一百多年中只由市场之手调节经济运行的理念,从此,政府对于经济生活的必要作用被重新估量。
“无人能够左右变化,唯有走在变化之前。”经济危机是市场重新洗牌的过程。每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公司,都会在危机中寻找商机。
第六集
谁执权杖
战后的世界,迎来了一个大公司竞争的时代。人们逐渐认识到:管理就是效率,管理就是利润。管理是公司创造并自我消费的产品,也是每一个成功组织的必修学问。
究竟谁说了算?决策又如何执行?权力的分配、制衡和传承,对每一个渴望长大、向往永生的公司来说,都是必须跨越的制度门槛。
只有时刻活在生死线上、站在悬崖边上的公司,才会拥有自我更新的主动意识,才会以非盈利组织所不具备的内在冲动,开辟出崭新的管理模式。
正如斯隆所说:“在独裁者的领导下,一个机构是不能发展成为一个成功的组织的。如果独裁者知道所有问题的所有答案,那么独裁制度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但没有独裁者能做到这一点,将来也没有人能做到。”
宁向东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以职业经理人出现为标志的。在过去由所有者掌控公司,其实公司的生命和所有者的生命实际上是捆绑在一块的,这样就不利于最优秀的人,最优秀的能力进入公司,而职业经理人进入到公司的管理岗位上边,和所有权实现了分离,这两权分离,就意味着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生命它可以延续下去,它可以从一个最优秀的人手里发扬光大。
职业经理人真正走上大公司的管理舞台。企业的命运从此超越了血缘和运气。
美国学者钱德勒认为:当一个企业中层和高层皆为领取薪水的经理人员所控制的时候,便可适当地称为现代企业。
公司完成自身现代化的这场革命,逐渐影响到世界各国。
罗格•马维蒂
康兰公司首席执行官
下一代人不一定能够和上一代人一样聪明,一个人可能是成功的创业者,但他的继承人,儿子或女儿,却不一定具有同样的天赋。
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家族代代都有才人出。公司可以传给子孙,经营公司的秉赋却不一定能遗传。
要想实现“公司无限大”和“公司万年长”这两个梦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显然是更为理性的选择。一个开创了公司的人,能为它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也许就是在适当的时候离开。
1956年,当职业经理人斯隆先生带着荣耀退休时,通用汽车公司选出了新总裁。斯隆坦然承认:“雀屏中选的不是我想要的人。但是,这个人选我无法反对。”
他坚信那句老话:“别让现任者指定继承人,否则你得到的将只是二等复制品。”
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彼得•德鲁克说:组织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20世纪中期,作为公司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之一,管理发展成为一门公共学问。
当所有权日渐分散在大小股东手里,习惯了搭便车的股东们关心的是股票价格而不是公司经营;经营权都交到了经理人手里,却没有能够真正制衡经理人的力量,权力和责任的失衡,供养了一批现代帝王。
但是,在重新寻找责任人的时候,可以挑选、可以评判、可以撤换管理者的现代公司制度,依然是迄今为止最可依赖的纠错、校正系统的提供者。
路易斯•高隆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
从2007年到现在的大衰退期间,出现了很多对经理人的批判,但取而代之的还是职业经理人。我们不会退回到从前,因为这已经是更好的了。我们需要的是,更好的职业经理人和风险管理者。在任何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中,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企业是这样,政府也是这样。
要想基业常青,制度比人更靠得住。但世界上从来没有尽善尽美或一劳永逸的制度安排,每一种选择都有成本和时效。对任何组织而言,当旧的权力平衡被打破、信任被渐渐折损,唯一的办法是求取新的平衡,建立新的信任。
第七集
各领风骚
面对强大的美国公司,松下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思路。他对属下说:从前是以一个日本人的立场来考虑事情,如今要以一个世界人的眼光做出判断。作为一个经济的世界人,必须利用本民族文化的优长,才能从事世界性的经济活动。
人们发现:公司归根到底是人的组织。在制度和理性之外,要想调动人、激励人、凝聚人,唯有文化。那是公司管理的更高境界,也是效率和利润的新来源。
只有那些善于汲取先进文化、并创造出自己独特新文化的公司,才可能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改变了日本人的时间观念。“迟到”一词,随之出现在近代日语中。
自明治维新以来,主导开放改革的日本精英阶层就意识到,思想解放是国家进步的根本。
堀真清
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
只有公民每个人都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人,才能实现国家的独立自主,立国和使个人独立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尽管有很多方式能够帮助立国,但福泽强调必须重视经济。
日本《公司法》出台的1890年,国会颁布了第一部《宪法》。《宪法》强调了天皇的绝对权力,但也赋予了民众一定程度的经济自由,规定:“日本臣民,其所有权不受侵害。”
橘川武郎
一桥大学研究生院教授
从根本上来说,欧美注重个人主义,股东是一个一个的个人,经营者也只是考虑自己,考虑个人的升迁。而日本人认为,只要公司壮大了自己也会变强。把个人的命运和公司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在一起来,这是最大的不同。我想亚洲其他国家大概也是一样的。
1946年颁布的日本《和平宪法》中,天皇只作为国家象征保留,特权和身份制被彻底废除,平等原则被明确写入,同时写入《宪法》的还有:“财产权不得侵犯”。
丰田汽车的生产线上,有一根特别的拉绳,被称为“安东”绳。任何一名员工只要发现异常,就可以拉动绳索,停止生产,以防止次品流入下一道工序。
拉动安东绳的责任和权利,让工人不再只是生产线上的一颗螺丝钉,不再是可以任意替换的一个标准化零件。
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情感、被重视的人。
日本管理学大师大前沿一总结说:日本企业的成功,远不只是公司歌曲和终身雇佣制度,而是在组织中重新发现了人。
归根到底,公司并不是豪华建筑、财政利润、战略分析和五年规划。而要想调动人的因素,文化的力量无形胜有形。
但文化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有善于学习和开放的文化,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
堀真清
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
既留下已有的东西,同时引进新的东西。简而言之,就是日本文化的混杂性。日本人很擅长引进新鲜事物,所以能够在自由运用新事物的同时,也不会丢弃已有的东西,而是保留它们原有的形式。新事物和旧事物,在这种并不冲突的状态下演化至今。
艾拉•杰克逊
克莱蒙特大学德鲁克管理学院院长
日本公司首先关注人,他们认为管理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数量为本”,或者“以利润为本”。他们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创新力,他们倾听顾客的声音,不断考量自己的价值,是否有利于股东,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公司从来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利润增长点。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公司从文化中收获的利益,成为全世界的榜样。企业文化的内涵被迅速而充分地延展。
人们纷纷向各自的文明中去寻找,用美好的价值重组公司,用高贵的精神锻造公司,用超越利益的公共品质包装公司。这一切所取得的成就,是仅仅依靠硬性管理无法到达的高度。
约瑟夫•奈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
每个公司都必须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文化,这些因素吸引着员工努力工作,吸引着消费者忠于品牌。事实上,公司必须注重软实力,注重公司的吸引力,这样才能汇聚到公司所需的资源,销售他们的产品。
斯图尔特•布鲁明
康奈尔大学历史系教授
有一种普遍价值,在美国被大部分人接受,这种文化价值观是,强烈追求利益、机会和创新。
安德烈亚斯•雷默尔
德国拜罗伊特大学管理学教授
美国的管理文化与日本截然不同。美国有更加自由、更有活力、更有创造力的管理文化,能够使个人得到发展,更注重个体而不是集体。
无论身处何种文化环境,惟有更好地调动起自身文化中激发个人潜能的优势,更好地解读人与组织的关系,才有可能赢得竞争。
作为上个世纪最成功的学习者和追赶者,日本完成了文化的嫁接、融合、新生,日本公司也从公司文化的自觉践行者变成输出者,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它似乎还从未成为一个真正的领导者。
一个国家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每一个国民,决定了它在人类进步历程中的位置和高度,而这一点,将深深地镌刻进本国公司的文化中,成为其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历史再一次表明,惟有更具原创力的文化基因,才能长久地支撑起经济奇迹。
第八集
创新先锋
事实上,自从智力和资本走到一起,人类社会的发展就呈现出几何级数。自从有了公司,人类很多的新知识、新发明、新创意,都有了明确的创造者和拥有者。
据统计,从17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被经济学家认为改变了人类生活的160种主要创新中,80%以上都是由公司完成的。
今天,全世界70%的专利和三分之二的研究开发经费出自跨国公司。2006财年,美国政府的研发预算为1320亿美元,而美国公司的研发预算则达到了2000亿美元。
300多年前,英国思想家培根说道:“知识就是力量”。而让知识真正成为力量、让科技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并不是知识或者科技本身,而是面向市场进行创新的公司组织。因为,在创新活动的诸多要素中,制度大于技术。
自由,是科学研究中最需要被尊重的品质,也是创新者不可或缺的环境。给思想自由的天空,才可能站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
万尼瓦尔•布什在1945年发表的报告《科学:无尽的前沿》,被认为是美国国家科技政策的经典之作。报告要求国家制定政策支持科学事业,同时又强调了在科学研究中保障自由探索精神的必要。
保罗•欧德宁
英特尔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基本上,硅谷里的公司都只关注未来的发展。没有人会回头看旧的技术或模式。你的下一个产品才是重点,而非上一个。关键是重新发现自我,发掘新的市场、不断地成长。
公司随生随散、分化变形在硅谷逐渐变成惯例,人们通常认为“工作是为了活着”,而硅谷人认为:“活着是为了工作”。在这里,创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失败被视为一种值得彰显的资历,因为那表明你曾经尝试过奋斗。
史蒂夫•布兰克
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教授
在这里,失败并不丢人,反而是荣耀的徽章,你经历的失败越多,人们认为你的经验越丰富。
加斯•塞隆纳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院长
这就是硅谷的魅力之一,因为即使你的企业失败了,只要你已经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对得起你的员工和投资者,你就可以起来,拍去灰尘,开始一次新的尝试。
凭借一个新技术、新想法,就能获得投资开创事业,这在硅谷已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有人评价道:正是风险投资,让硅谷“创造了这个星球上有史以来最大量的合法财富。”
史蒂夫•布兰克
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教授
风险投资者的介入,不是因为他们好心,而是因为他们可能是这个星球上最贪婪的资本家。事实上,正是创新和贪婪的这种交叉,才使得硅谷迅猛发展。
加斯•塞隆纳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院长
硅谷是一个奇迹,当我们谈论硅谷模式的时候,其实我们真正谈论的是创办新企业的平等制度。
汉斯—皮特•米勒
德国洪堡大学社会学教授
公司往往带着他们的远见和计划闯入一片已经稳定的领域,并且会彻底颠覆这片领域,很多原有的公司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破产。这些新的公司成为市场领导者,这就是毁灭性的创造。但这也是典型的市场经济活力。
吴敬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要鼓励创新,我想诺斯说的最经典的一句话,什么样的一种制度是最能够刺激、鼓励人们的创新呢,就是他创新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取得的回报,这之间越一致,差距越小,越能够鼓励人们创新。
第九集
本土雄心
专制制度下,商人的利益脆弱得就像一件瓷器,随时会被粉碎。中国历朝历代的商业活动不可谓不繁荣,但众多经营有方、富可敌国的商帮,终未能转变为现代意义的公司。因为,在至高无上的君权之下,自由、平等的契约精神和法律保护下的产权制度都是奢谈。
1910年冬天,旅居日本的梁启超冷眼静观时局,写下了《敬告国中之谈实业者》一文,指出了当时中国公司存在的四大弊病。梁启超认为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法治环境。他说:“股份有限公司必在强有力之法治国之下乃能生存,中国则不知法治为何物也。”
第十集
地球无疆
全球公司或许仍将代表公司最好的那一面:提高生产力,并因此而改善各地区、各阶层人们的生活。但它也时时表现出公司最令人忧心的一面:超越了国家的巨型组织更容易远离道德和约束。
哪里成本低,哪里有需求,公司就千方百计去哪里。这是一个直到今天都没有改变的简单的逻辑。正是这个简单的逻辑,一点点改变了世界的样貌。
大前研一
日本创业者商学院校长
我最先提出了“全球化”的概念。“全球化”这个词是我创造的。20年前我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完全没有预料到,竟然会有这么多国际化的大公司出现。
皮埃尔•道克斯
法国里昂第二大学教授
一个封闭的国家注定是失败的,将会被创造力所打败,创造力产生竞争,使人们总是想竞争、想做得更好。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这样的反思。一个过分受到国家保护的经济,是不能得到持续发展的。
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公司,历史性的机遇都稍纵即逝,它只属于那些引领潮流的开创者。
约翰•奈斯比特
未来学家
全球竞争对消费者是非常有利的,因为来自全世界的生产者都在竞争,看看谁能把产品卖给像你和我这样的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变得更好,价格变得更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就是消费者。
这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时代。要在竞技场上长久保持领先者的席位,惟有创新。创新管理、创新组织模式、创新技术。
今天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个经济活动的大舞台,大家都可以登台,扮演着某个角色,台词甚至剧目并不雷同,但没有人能演独角戏。
没有人能够断言,处于矛盾、机会、合作、分歧种种复杂境地中的公司,最终将会走向哪里。但我们知道,历史不会回头。
没有人能够预测,在财富、权力、科技、文化等等的合力作用下,公司还有多少可以被激发的潜能。我们只知道,未来总在想象之外。
第三篇:公司的力量——公司!公司!
“公司!公司!观后感 所谓“公司”,从意义上来说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或因某些目的而成立的组织。在中国,“公司”这个词是算是土生土长的词汇,它最早出自于孔子的《大同》《列词传》中:“公者,数人之财,司者,运转之意。”庄子说:“积弊而为高,合小而为大,合并而为公之道,是谓公司”,其含义与现代公司大致相同,即公司是聚多人之财、共同运作之意。
《公司的力量》是我国第一部深刻探讨公司制度的电视纪录片。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进一步明确了公司的内涵和实质,加深对公司改革发展的认识,增强公司做强做大做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对公司的健康和谐发展无疑是最具重要意义的。《公司的力量》第一节“公司!公司”中提到,当下公司无所不在的影响力令世人震惊,在数百家乃至数十家跨国公司左右着世界经济运行的今天,公司已成为最重要的一种经济组织。从历史上看,公司创造财富、提供就业、带动经济增长,推动创造发明,产生新的社会文化,且公司还能改变社会秩序,影响社会制度建设。但同时,在利弊均衡方面,公司也放大了人类的贪欲,带来了权利失衡和贫富悬殊的社会问题。作为《公司的力量》的开篇,“公司!公司!”给我们呈现了从古罗马文艺复兴的意大利城邦和大航海时代的欧洲到全球化时代的今天,用一个个穿越历史和现实的公司故事,提出来一些列可供探讨的问题。公司,发展至今已有两个多世纪,是功,是过,是否有改变过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我们拭目以待。犹记得,2007年至2009年期间发生了环球金融危机,这次世界性的世界金融危机引发了次贷危机、信用危机。诸多大型跨国企业宣布破产,著名的有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华盛顿互助银行、世界通信公司、通用汽车等。随着这些大集团公司的破产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证明了公司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的重要性。
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我们如何贴近实际去发展好协会,把握现实机遇,联系实际,做大做强需要深入思考。
第四篇:公司的力量
《公司的力量》观后感
这是一部十集的纪录片,虽然没有看完,但是也感触很深,学到了很多东西。公司并非自然存在,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公司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曲曲折折,它就如一把双刃剑,给社会带来了很多利益,但也由于它自身存在的种种弊端给人们带来了很多血的教训。不管如何,当今的公司已经根植于我们的社会和生活,随处可见,如呼吸般那样自然。
在公司出现的初期,公司作为一种新兴的组织形式带动了经济的繁荣,增加了就业,给社会创造了财富,也让人们尝到了公司所带来的蜜果;但是在这个时期,人类本性的贪婪,过分的逐利,无尽的欲望却被公司释放的淋漓尽致。当然,公司发展的初期并没有规范的法律来约束,而它也紧紧地与国家权力和利益挂钩,各种特许公司的成立,为经济社会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个名叫约翰·劳的家伙,他本性中注定了他是一个赌徒,也注定了他最终的悲惨。赌桌上的会面让他被赏识,确实,在那个时候,他是一个了不起的金融家,但是他自认为很伟大的帮助法国政府偿还债务的办法却正是他犯的最愚蠢的错误,他把公司当成了一种国家工具,通过向市场发行股票,同时又允许人们用法国的国债来购买股票,这样在短时间内,也就是最初的三年内,确实让法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他依靠特权无限制地发行货币,保证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疯狂而愚蠢的人们把股份有限公司看成了一棵棵摇钱树,不断购买股票,导致股价飙升,致使产生了股市的大泡沫。英国后来的效仿也使本国陷入了股市泡沫,《泡沫法案》出台后股市泡沫破灭了,很多人因此倾家荡产,流离失所。之后的100多年间,人们便对股份有限公司谈虎色变了。这种靠强制力敛财的特许公司本来就不应该属于经济社会,公司的发展应该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只有在市场经济中它才能拥有生命力。
后来的英国工业革命打破了这长久的沉寂,出现了很多规模很小的公司,他们大多数都是以合伙制形式存在的,合伙人对公司债务负全责,但公司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与此同时,伟大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批判了国家力量追逐货币财富的重商主义,倡导通过平等契约发展自由贸易。这个时期生产性的公司也更多地取代了传统商业贸易公司,公司在经过了几百年的历练之后浴火重生了。它的再次出现已有相关的法律规范了,英国的《公司法》作为代表成为后来很多国家公司法的蓝本,提出了无限责任的条款。
在之后的进步发展之中,公司经历过光辉的繁荣,也饱尝了进步的痛苦,有过各领风骚的辉煌,也体会过竞争的残酷。在滚滚的时间长河中,它随着时间一直向前走着。公司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的制约,经济社会的进步需要公司之间的契约维护有序的市场机制,也让人们变得更加理性。同时我也理解了学习《经济法》的必要性,它既是对公司的约束,也是每个公司自我保护的一道屏障,更是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润滑剂。
第五篇:公司力量解说词
第一集公司!公司!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公司改写了人与人相处的秩序,国与国竞争的规则。,今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从有形到无形的种种成就,纷纷写下公司之名。
公司是一种组织,一种制度,一种文化。公司是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不同的国家,它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引领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
公司到底是什么?对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公司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一切问题从来都没有唯一和不变的答案。
我们出生之前,公司早已落地生根,我们离开之后,它还将长存于世。它是我们的过去,也是未来。
我们无法错过这个比我们的生命更加古老和年轻的命题。在历史和现实的交错中,我们想要再次回望来时路。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第二集 市场无限
斯密认为:“每一个人为改善他的状况而自然地作出的努力,当其具有施展的自由和安全时,就是一个十分强有力的原则”,他进而指出,不需要借助其他,这种个人的努力就能给社会带来财富和繁荣。
第三集猎富时代
1776年,美国独立前夜。
一本不到20页的小册子开始流传。小册子名为《常识》,作者托马斯•潘恩用朴素的文字,激励人们反抗暴政和奴役。北美独立战争期间,《常识》一书对民众的影响力仅次于《圣经》。
1904年,美国《企业家》杂志选用《常识》中的一段话,作为发刊词。此后百余年中,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但杂志扉页上的这段话,却从来没有改变。它被称为“企业家誓言”:
“我是不会选择做一个普通人的。如果我能够做到的话,我有权成为 一位不寻常的人。我寻找机会,但我不寻求安稳,我不希望在国家的照顾下成为一名有保障的国民,那将被人瞧不起而使我感到痛苦不堪。
我要做有意义的冒险。我要梦想,我要创造,我要失败,我也要成功。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骄傲而无所畏惧。我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自豪地说:在上帝的帮助下,我已经做到了。”。
“君子不言利”。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这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准则,在其他很多国家,这也是令人赞扬的社会品德。
但富兰克林却告诉大家:挣钱不是贪婪,也不为谋生,而是使命,是精神,是最大限度地使人生绚丽多彩,是改变个人命运的最好途径。
“时间就是金钱,信用就是金钱”,直到今天,富兰克林的格言仍然闪亮在尘世间。对于跃跃欲试的人们来说,还有什么比思想解放更能释放他们的能量呢!正如古代雅典人说的那样:承认贫穷并不是可耻之事,不努力去克服贫穷才是堕落。
自由竞争,把全社会最有奋斗热情的人筛选了出来。这些曾经饱受贫寒、生活在特权之外的人获得了自由之后,他们迸发的创造力让世人敬仰。
“和比自己强的人合作,而不是和他们战斗。”这是卡内基一生信奉的“常识”。他还特意撰写了一句话,让人刻在自己的墓碑上:“这里躺着的人,善用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
合作是理性的成果。
一个通过自我奋斗获得成功的普通人,没有权利阻止其他的普通人获得成功;一个通过社会赋予的自由而登上舞台的公司,没有权利控制其他公司的自由。无论是谁,如果成了自由的扼杀者,最终受伤害的,也将包括他自己。
第四集进步之痛
公司曾经获得了那个时代最大胆的胜利。人们对公司的狂热曾经就像一次集体朝圣。工业化的快速进程,使得世界在19世纪一百年中所发生的改变远远超过此前的三千年。然而,正因为如此,世界也不得不同时面对与进步伴生的矛盾、冲突甚至灾难。
马克思则尖锐地指出了资本的贪婪本性:“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
第五集危机时刻
凯恩斯的理论被称为经济学的一次“革命”,有人称其影响就像是哥白尼对于天文学、爱因斯坦对于物理学。因为,它改变了此前一百多年中只由市场之手调节经济运行的理念,从此,政府对于经济生活的必要作用被重新估量。
“无人能够左右变化,唯有走在变化之前。”经济危机是市场重新洗牌的过程。每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公司,都会在危机中寻找商机。
第六集谁执权杖
战后的世界,迎来了一个大公司竞争的时代。人们逐渐认识到:管理就是效率,管理就是利润。管理是公司创造并自我消费的产品,也是每一个成功组织的必修学问。
究竟谁说了算?决策又如何执行?权力的分配、制衡和传承,对每一个渴望长大、向往永生的公司来说,都是必须跨越的制度门槛。
只有时刻活在生死线上、站在悬崖边上的公司,才会拥有自我更新的主动意识,才会以 非盈利组织所不具备的内在冲动,开辟出崭新的管理模式。
职业经理人真正走上大公司的管理舞台。企业的命运从此超越了血缘和运气。
美国学者钱德勒认为:当一个企业中层和高层皆为领取薪水的经理人员所控制的时候,便可适当地称为现代企业。
公司完成自身现代化的这场革命,将逐渐影响到世界各国。
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家族代代都有才人出。公司可以传给子孙,经营公司的秉赋却不一定能遗传。
要想实现“公司无限大”和“公司万年长”这两个梦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显然是更为理性的选择。一个开创了公司的人,能为它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也许就是在适当的时候离开。
当所有权日渐分散在大小股东手里,习惯了搭便车的股东们关心的是股票价格而不是公司经营;经营权都交到了经理人手里,却没有能够真正制衡经理人的力量,权力和责任的失衡,供养了一批现代帝王。
但是,在重新寻找责任人的时候,可以挑选、可以评判、可以撤换管理者的现代公司制度,依然是迄今为止最可依赖的纠错、校正系统的提供者。
要想基业常青,制度比人更靠得住。但世界上从来没有尽善尽美或一劳永逸的制度安排,每一种选择都有成本和时效。对任何组织而言,当旧的权力平衡被打破、信任被渐渐折损,唯一的办法是求取新的平衡,建立新的信任。
第七集各领风骚
面对强大的美国公司,松下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思路。他对属下说:从前是以一个日本人的立场来考虑事情,如今要以一个世界人的眼光做出判断。作为一个经济的世界人,必须利用本民族文化的优长,才能从事世界性的经济活动。
人们发现:公司归根到底是人的组织。在制度和理性之外,要想调动人、激励人、凝聚人,唯有文化。那是公司管理的更高境界,也是效率和利润的新来源。
只有那些善于汲取先进文化、并创造出自己独特新文化的公司,才可能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改变了日本人的时间观念。“迟到”一词,随之出现在近代日语中。
自明治维新以来,主导开放改革的日本精英阶层就意识到,思想解放是国家进步的根本。
日本《公司法》出台的1890年,国会颁布了第一部《宪法》。《宪法》强调了天皇的绝对权力,但也赋予了民众一定程度的经济自由,规定:“日本臣民,其所有权不受侵害。”
1946年颁布的日本《和平宪法》中,天皇只作为国家象征保留,特权和身份制被彻底废除,平等原则被明确写入,同时写入《宪法》的还有:“财产权不得侵犯”。
丰田汽车的生产线上,有一根特别的拉绳,被称为“安东”绳。任何一名员工只要发现异常,就可以拉动绳索,停止生产,以防止次品流入下一道工序。拉动安东绳的责任和权利,让工人不再只是生产线上的一颗螺丝钉,不再是可以任意替换的一个标准化零件。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情感、被重视的人。
日本管理学大师大前沿一总结说:日本企业的成功,远不只是公司歌曲和终身雇佣制度,而是在组织中重新发现了人。
归根到底,公司并不是豪华建筑、财政利润、战略分析和五年规划。而要想调动人的因素,文化的力量无形胜有形。
但文化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有善于学习和开放的文化,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
公司从来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利润增长点。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公司从文化中收获的利益,成为全世界的榜样。企业文化的内涵被迅速而充分地延展。
人们纷纷向各自的文明中去寻找,用美好的价值重组公司,用高贵的精神锻造公司,用超越利益的公共品质包装公司。这一切所取得的成就,是仅仅依靠硬性管理无法到达的高度。
无论身处何种文化环境,惟有更好地调动起自身文化中激发个人潜能的优势,更好地解读人与组织的关系,才有可能赢得竞争。
作为上个世纪最成功的学习者和追赶者,日本完成了文化的嫁接、融合、新生,日本公司也从公司文化的自觉践行者变成输出者,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它似乎还从未成为一个真正的领导者。
一个国家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每一个国民,决定了它在人类进步历程中的位置和高度,而这一点,将深深地镌刻进本国公司的文化中,成为其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历史再一次表明,惟有更具原创力的文化基因,才能长久地支撑起经济奇迹。
第八集创新先锋
事实上,自从智力和资本走到一起,人类社会的发展就呈现出几何级数。自从有了公司,人类很多的新知识、新发明、新创意,都有了明确的创造者和拥有者。
据统计,从17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被经济学家认为改变了人类生活的160种主要创新中,80%以上都是由公司完成的。
今天,全世界70%的专利和三分之二的研究开发经费出自跨国公司。2006财年,美国政府的研发预算为1320亿美元,而美国公司的研发预算则达到了2000亿美元。
300多年前,英国思想家培根说道:“知识就是力量”。而让知识真正成为力量、让科技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并不是知识或者科技本身,而是面向市场进行创新的公司组织。因为,在创新活动的诸多要素中,制度大于技术。
自由,是科学研究中最需要被尊重的品质,也是创新者不可或缺的环境。给思想自由的天空,才可能站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
第九集本土雄心
专制制度下,商人的利益脆弱得就像一件瓷器,随时会被粉碎。中国历朝历代的商业活动不可谓不繁荣,但众多经营有方、富可敌国的商帮,终未能转变为现代意义的公司。因为,在至高无上的君权之下,自由、平等的契约精神和法律保护下的产权制度都是奢谈。
1910年冬天,旅居日本的梁启超冷眼静观时局,写下了《敬告国中之谈实业者》一文,指出了当时中国公司存在的四大弊病。梁启超认为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法治环境。他说:“股份有限公司必在强有力之法治国之下乃能生存,中国则不知法治为何物也。”
第十集地球无疆
全球公司或许仍将代表公司最好的那一面:提高生产力,并因此而改善各地区、各阶层人们的生活。但它也时时表现出公司最令人忧心的一面:超越了国家的巨型组织更容易远离道德和约束。
哪里成本低,哪里有需求,公司就千方百计去哪里。这是一个直到今天都没有改变的简单的逻辑。正是这个简单的逻辑,一点点改变了世界的样貌。
一个封闭的国家注定是失败的,将会被创造力所打败,创造力产生竞争,使人们总是想竞争、想做得更好。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这样的反思。一个过分受到国家保护的经济,是不能得到持续发展的。
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公司,历史性的机遇都稍纵即逝,它只属于那些引领潮流的开创者。
这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时代。要在竞技场上长久保持领先者的席位,惟有创新。创新管理、创新组织模式、创新技术。
今天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个经济活动的大舞台,大家都可以登台,扮演着某个角色,台词甚至剧目并不雷同,但没有人能演独角戏。
没有人能够断言,处于矛盾、机会、合作、分歧种种复杂境地中的公司,最终将会走向哪里。但我们知道,历史不会回头。
没有人能够预测,在财富、权力、科技、文化等等的合力作用下,公司还有多少可以被激发的潜能。我们只知道,未来总在想象之外。
——我们不停的探索,所有探索结束时,都是物归初始,都是此境初识,他依然还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