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读Google与Yahoo企业文化
在美国硅谷Yahoo公司办公室的墙上贴着一些获得了专利的古怪发明的草图,比如说便携式的鸟笼。其用意就是告诉Yahoo的员工:只要花些心思,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些更大的发明来。
这些贴在墙上的海报正在促成一项叫做“创意工厂”的计划,其目的是希望能够在Yahoo公司中催生出更多的创新思想。这项计划鼓励员工对公司从产品到培训的各方面提出更多的改进意见。
Google公司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工程师们可以每周花上一天的时间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这样做的效果非常明显,它带来了新服务,比如说Google News,根据Nielsen NetRatings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现在已经吸引了每月710万名用户的访问。其交友网站Orkut也与搜索网站整合在一起。
这两家企业在抢夺在线广告的市场份额的同时也越来越清晰的显露出这是一次真实的测试,看看究竟哪一种企业文化才是网络公司真正需要的:是像Yahoo公司严格规范、日益好莱坞式的环境;还是像Google公司坚持技术探索,即使是在年收入接近40亿美元的情况下还能够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会在未来的几年中对网络公司的形成产生持续的影响和冲击。如果Yahoo公司占了上风,那么投资人将会更多的支持像Yahoo公司Terry Semel这样的首席执行官。他曾经是华纳兄弟公司管理人,以媒体智慧和严格指令而著称。而如果Google公司能够持续高速成长,那么投资人则会更加看好Eric Schmidt这样得益于培训和教育、充满热情、愿意让工程师比自己更出风头的技术专家。
“Google公司非常注重个人实现,并努力激发他们的潜能,而员工则获得了足够的空间去实现这一点。”流行管理读物《Crossing the Chasm(跨越鸿沟)》的作者、高科技领袖Geoffrey Moore说。Yahoo曾经也是这样做的,但是在四年前Semel开始掌管这个公司后,它就开始逐渐转变成一家有着严格纪律管理的更加成熟的公司,同时也慢慢开始失去了它早些年所曾经拥有的创造力。
这两个公司都拥有共同的DNA,但是却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当1994年开发他们的第一个搜索引擎的时候,Yahoo公司的合伙创始David Filo和Jerry Yang还只不过是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两年后,Google公司的创始人Larry page和Sergey Brin也是在以斯坦福大学博士研究生的身份在开发着一款名叫BackRub的搜索引擎。后来,它成了Google的前身。page的宿舍是他的公司的第一个数据中心。在1998年开始创建Google公司前,这两个企业家甚至还打电话给他们的朋友Filo征求意见。
“现在这两家公司最大的区别就是,Larry和Sergey还在掌管着Google,而Terry Semel则在Yahoo赢得了更多的发言权”,虽然它的创始人通常不会插手日常事务的管理,Search Engine Watch.com的编辑Danny Sullivan说,“Google还在坚持着Larry和Sergey的精神。”
这不仅仅只是文化上的冲突,这两个公司在业务上也正在发生着激烈的碰撞――争夺同一批网络访问者,拼抢同一笔广告订单。在过去的三年里,Yahoo公司利用技术对它关于网络搜索以及相关广告的核心业务进行了改造,这使得它在搜索广告方面的地位仅次于Google。有许多人已经开始相信,Yahoo正在逐渐赶上Google的步伐。
几乎在同一时间内,Google也在业务上进行了拓展,开始去尝试一些它的管理者曾经说过他们不会去做的事情:变成一个像Yahoo那样的入口网站,提供免费邮箱、交友网站、发布工具、地图、购物、新闻和视频搜索,以及新品牌的广告销售等服务。
“这两个公司一直都在关注着对方,”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Yahoo公司前员工说,“我们知道他们正在做的每一件事情,他们也知道我们正在做的每一件事情。”
不过在争夺同网络广告订单的时候,这两个公司所采用的方式却截然不同,同时也表现出了他们各自最高领导人的伦理念和技巧。
Yahoo进入全新时代
大约是在四年前,Semel差不多是在Yahoo最低潮的时候进入到了这个公司,从以前颇受欢迎的首席执行官Tim Koogle手里接过了帅印。他带来了严谨的作风,以及与好莱坞良好的关系。
一年后,Dan Rosensweig成为该公司的首席运营官。Rosensweig以前是CNET Networks(News.com的发行人)的管理人员,他来了以后开始大刀阔斧的削减开支,并要求每一个部门都要开始为他们的经济效益负责。
不过,这并不代表他们在收购上缩手。在2002年到2003年间,Yahoo用2.35亿美元收购了搜索引擎Inktomi,用4.36亿美元收购了招聘网站HotJobs,以及用17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搜索先锋Overture Services。
在去年,虽然它的业绩还在保持着持续的增长,但是Yahoo还是采取了更为保守一些的财务操作,它对潜在市场的新星们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收购,其中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就是前不久它对VoIp公司Dailpad的收购。
其它的案例还包括有在线相册网站Flickr和电子邮件公司Oddpost。所有在最近发生的这些收购都不是很大,不足以对业绩造成任何明显的影响,这些收购中的财务细节没有公布。
许多分析家都认为,Yahoo正在进入到一个新纪元,由高科技创新厂商转型为媒体厂商。它正在好莱坞建立公司总部,并打造以 Lloyd Braun(挖角自 ABC 电视)为首的娱乐团队。消息人士指出,Semel 将在好莱坞待上更长的时间。在好莱坞,Yahoo 将能够更好地与内容供货商结成合作伙伴关系、授权内容、开发原创内容。
这并不是说,Yahoo就在抛弃它的技术。在Yahoo收购Overture时,它就已经拥有了互联网上最为古老的搜索引擎之一AltaVista,以及Inktomi。连同公司一起收购来的,还有那些顶级的技术工程师。Yahoo最近还雇用了一位来自于NASA喷气推进团队的火箭科学家Ysama Fayyad,来领导它的研究实验室。
“为我们带来4亿用户的专业技术是Yahoo在过去的日子里所不具备。它需要火箭科学的支持。”Yahoo公司的发言人Joanna Stevens说。
Google创新才能够保持优势
在2001年,Google雇用了Novell的前首席执行官Eric Schmidt。不过,就像该公司最初的公开招募书里书说的那样,Google一直都采用执政三人组的方式进行管理。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在文件上Schmidt是老板,但他还是跟 Sergey 和 page 分享权柄。
Google所提供的25亿美元“战争基金”以及足够的自由,为员工们提供了丰富的空间。他们纷纷抛出新的服务,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不过批评家们却质疑Google是否有一个有效的方式来管理这些创新。比如说,Gmail 电子邮件服务在 beta 测试的温床中待了近二年的时间。
“Google就像处在当年的西部大开荒时代。面对现状,他们拥有足够的金钱,不必墨守既有成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
在收购方面,Google很少表现出大手笔。通常,它会去收购一些被人忽视的潜在市场的新星,比如说斯坦福大学的搜索项目Kaltix、广告技术公司Applied Semantics,以及博客软件供应商pyra Labs等等。
Google最厉害的资源优势就是它的技术工程师。在2005年的头三个月,Google在研究和开发方面的预算就将近有8000万,这机会是去年的两倍。而且,它还在不断的去吸引顶级技术人才,比如说Adam Bosworth,一位为微软和BEA Systems公司服务了多年的编程大师。相比之下,Yahoo在一个叫做产品开发的类目下,差不多要花费1.19亿美元。
“在Google,你将找不到一个无所事事的工程师。”该公司的网站上说,“在这里,你只会找到友善的同事、迷人的项目,以及每天能够让千万人生活变得更美好的机会。”Google的管理者们很清楚他们应该不断创新去保持这种优势。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Google推出一款浏览器,甚至是一个瘦客户端的操作系统。Google搭建一个视频消费支付系统,这些都有可能。
谁是最后的赢家
虽然Google的规模要更大一些,但是在谈到与广告业关系时,Yahoo却显得要更有优势一些。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Yahoo开始变得比较低调,并开始采用一种更为踏实、更为实际的方式来开展它的业务。在广告业资深人士Wenda Millard的指导下,Yahoo的销售团队现在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传统的伙伴关系,以及对广告代理商的把控上。Yahoo还建立起了一个针对国内的电话销售团队,他们的销售任务就是打电话给那些小型的代理和公司,邀请他们来与Yahoo合作。
而相比之下,Google的业务开展则主要是依赖于分类广告。这更多的是基于技术,而不是关系。
“Yahoo在广告业务方面拥有很好的品牌,而Google则全都依靠搜索广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某个厂商想要在互联网上体验一下品牌推广,那么Yahoo将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American Technology Research公司的财经分析师Rob Sanderson认为。
“Yahoo能够把控你每一天,他们可以被看作是不错的战略合作伙伴。”世界最大的交互式广告代理商Isobar公司的总裁Sarah Fey说。
财经分析师和行业观察家都认为,在互联网经济方面,这两个公司都拥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不过,他们所担心的是,Google会像Yahoo一样,在某些方面还需要熬过一段混乱的时期。
“我绝对相信Google将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而且它一定会赢得很漂亮。”作家Moore说,“真正的问题是:接下来它还会做什么呢?”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二篇:Google与Yahoo企业文化之间的PK
Google与Yahoo企业文化之间的PK
在美国硅谷Yahoo公司办公室的墙上贴着一些获得了专利的古怪发明的草图,比如说便携式的鸟笼。其用意就是告诉Yahoo的员工:只要花些心思,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些更大的发明来。
这些贴在墙上的海报正在促成一项叫做“创意工厂”的计划,其目的是希望能够在Yahoo公司中催生出更多的创新思想。这项计划鼓励员工对公司从产品到培训的各方面提出更多的改进意见。
Google公司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工程师们可以每周花上一天的时间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这样做的效果非常明显,它带来了新服务,比如说Google News,根据Nielsen NetRatings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现在已经吸引了每月710万名用户的访问。其交友网站Orkut也与搜索网站整合在一起。
这两家企业在抢夺在线广告的市场份额的同时也越来越清晰的显露出这是一次真实的测试,看看究竟哪一种企业文化才是网络公司真正需要的:是像Yahoo公司严格规范、日益好莱坞式的环境;还是像Google公司坚持技术探索,即使是在年收入接近40亿美元的情况下还能够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会在未来的几年中对网络公司的形成产生持续的影响和冲击。如果Yahoo公司占了上风,那么投资人将会更多的支持像Yahoo公司Terry Semel这样的首席执行官。他曾经是华纳兄弟公司管理人,以媒体智慧和严格指令而著称。而如果Google公司能够持续高速成长,那么投资人则会更加看好Eric Schmidt这样得益于培训和教育、充满热情、愿意让工程师比自己更出风头的技术专家。
“Google公司非常注重个人实现,并努力激发他们的潜能,而员工则获得了足够的空间去实现这一点。”流行管理读物《Crossing the Chasm(跨越鸿沟)》的作者、高科技领袖Geoffrey Moore说。Yahoo曾经也是这样做的,但是在四年前Semel开始掌管这个公司后,它就开始逐渐转变成一家有着严格纪律管理的更加成熟的公司,同时也慢慢开始失去了它早些年所曾经拥有的创造力。
这两个公司都拥有共同的DNA,但是却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当1994年开发他们的第一个搜索引擎的时候,Yahoo公司的合伙创始David Filo和Jerry Yang还只不过是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两年后,Google公司的创始人Larry Page和Sergey Brin也是在以斯坦福大学博士研究生的身份在开发着一款名叫BackRub的搜索引擎。后来,它成了Google的前身。Page的宿舍是他的公司的第一个数据中心。在1998年开始创建Google公司前,这两个企业家甚至还打电话给他们的朋友Filo征求意见。
“现在这两家公司最大的区别就是,Larry和Sergey还在掌管着Google,而Terry Semel则在Yahoo赢得了更多的发言权”,虽然它的创始人通常不会插手日常事务的管理,Search
Engine Watch.com的编辑Danny Sullivan说,“Google还在坚持着Larry和Sergey的精神。”
这不仅仅只是文化上的冲突,这两个公司在业务上也正在发生着激烈的碰撞——争夺同一批网络访问者,拼抢同一笔广告订单。在过去的三年里,Yahoo公司利用技术对它关于网络搜索以及相关广告的核心业务进行了改造,这使得它在搜索广告方面的地位仅次于Google.有许多人已经开始相信,Yahoo正在逐渐赶上Google的步伐。
几乎在同一时间内,Google也在业务上进行了拓展,开始去尝试一些它的管理者曾经说过他们不会去做的事情:变成一个像Yahoo那样的入口网站,提供免费邮箱、交友网站、发布工具、地图、购物、新闻和视频搜索,以及新品牌的广告销售等服务。
“这两个公司一直都在关注着对方,”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Yahoo公司前员工说,“我们知道他们正在做的每一件事情,他们也知道我们正在做的每一件事情。”
牛津管理评论[oxford.icxo.com]消息:目前,全球搜索广告的市场总额大约为80亿美元,而这两个公司正在力图争夺广告市场占有率。而且根据Piper Jaffray公司的估计,在未来的五年,这个市场还将增长到220美元。不仅如此,搜索广告还已经逐渐成为企业品牌战略的一部分。根据Goldman Sachs公司的研究报告显示,今年全球在线品牌广告方面的投入将会从去年的113亿美元增长到182亿美元,增长率达到了21%.可以说,这两个公司的前途都是非常光明的。在今年一季度,Google宣布说,它的收入在去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达到12.6亿美元,而净收入则达到了3.692亿美元。而在同一时期,Yahoo的收入也增长了35%,达到11.7亿美元,净收入则翻了一番,达到2.05亿美元。在证券市场上,Yahoo的市值为510亿美元,而Google则是760亿美元。
不过在争夺同网络广告订单的时候,这两个公司所采用的方式却截然不同,同时也表现出了他们各自最高领导人的伦理念和技巧。
Yahoo进入全新时代
大约是在四年前,Semel差不多是在Yahoo最低潮的时候进入到了这个公司,从以前颇受欢迎的首席执行官Tim Koogle手里接过了帅印。他带来了严谨的作风,以及与好莱坞良好的关系。
一年后,Dan Rosensweig成为该公司的首席运营官。Rosensweig以前是CNET
Networks(News.com的发行人)的管理人员,他来了以后开始大刀阔斧的削减开支,并要求每一个部门都要开始为他们的经济效益负责。
不过,这并不代表他们在收购上缩手。在2002年到2003年间,Yahoo用2.35亿美元收购了搜索引擎Inktomi,用4.36亿美元收购了招聘网站HotJobs,以及用17亿美元收购了商业搜索先锋Overture Services.在去年,虽然它的业绩还在保持着持续的增长,但是Yahoo还是采取了更为保守一些的财务操作,它对潜在市场的新星们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收购,其中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就是前不久它对VoIP公司DailPad的收购。其它的案例还包括有在线相册网站Flickr和电子邮件公司Oddpost.所有在最近发生的这些收购都不是很大,不足以对业绩造成任何明显的影响,这些收购中的财务细节没有公布。
第三篇:Google企业文化
Google企业文化:工作就是生活
2010-12-02 14:59:52 来源:友商网 作者:iyouyou
Google企业文化:工作就是生活
在Google,工作就是生活,自由畅快的企业文化造就了它无穷的创造力。Google在不同人的眼中含义不同:对于用户来说,Google是一家互联网企业;对于硅谷的技术人员来说,Google是一个创新天堂;对于华尔街来说,Google是一家叛逆企业代表;而对于投资者来说,Google或许会买下他们的投资企业。
在Google,工作就是生活,自由畅快的企业文化造就了它无穷的创造力。
对数学独有偏好
Google的名字都代表着数学中“无穷大”的概念,Google的办公楼同时保留了数学中稀奇古怪的名字,比如无理数“e”(2.71828)是第二大楼的名称,第三大楼叫做圆周率“pi”(3.14),第四大楼则命名为黄金比例“phi”(1.61803)。
但现在,Google的主办公楼已经搬迁到40到43号楼的四座楼内。步入Google主楼时,迎接到访者的是Google的标志性物件———“关键词”。在一面黑色背景的投影屏上,实时显示着全世界用户发送的各种搜索请求,英文、中文、日文、德文……凡是网络上提交到Google服务器的搜索关键词,都会在此直观显现。
Google内部依然保持了当年.COM时代的奢华待遇。公司提供员工免费餐点,早中晚餐全包。若要往来于办公室之间,员工可骑乘Segway电动滑板车,或者GreenMachine车——一种适合于11岁儿童的玩具车。
巧克力、懒人球(一种开会用的座椅,球状)以及巨型积木随处可见,使这里更像是托儿所。公司里面设有牙医与家庭医师,请育婴假的员工可照领75%的薪水,婴儿出生后两周内,公司每天补贴50美元当作员工的“坐月子”津贴。
除此之外,公司还提供免费的班车和渡轮服务接载雇员上班,这些交通工具都有无线互联网服务,方便员工在上下班时也可以工作。
周五会议全是“非分”要求
在Google,不时有Google的员工提到他们的周五会议——那是Google的一项古老传统。
每逢周五,Google的两位创始人瑟奇·布林(SergeyBrin)、拉里(LarryPage),以及Google的现任首席执行官埃里克·席姆特(EricSchimt)都会与Google员工们共进午餐。在一个可以容纳近千人的餐厅,大家甚至可以坐在台阶上。此时,Google的员工工会向他们的创始人提出种种“非分”要求。一般情况,两位创始人都会满足员工们的过分要求。
比如:有人希望在Google工作时可以带自己的宠物上班,创始人思忖片刻,回答称可以,前提是——“只要它不乱叫、不咬人”。第二天Google总部就出现了宠物狗。
有人希望在公司能够打排球,数周后,Google办公楼中间的草坪变成了沙滩排球场。
有人希望Google建造一个游泳池,结果Google有了自己的游泳池。那是一个很小的游泳池,但这并不能限制Google的创造力,Google在游泳池的一端安放了喷水装置,让人有一种在水流中游泳的感觉。
20%的私有时间
Google的办公楼,随处散落着健身设施、按摩椅、台球桌、帐篷等有趣的东西。整个办公空间采用了不同的色调搭配,明亮鲜活。这些都让人感到轻松自在。
每名新到Google的员工都将得到100美元,用于装饰办公室,员工们可以在自己的办公室中“恣意妄为”。
有的员工喜欢赤脚,就用100美元铺了一小块高级木地板,踩着它舒服地工作;有的员工在eBay竞价买到一个古董电话亭,也运过来摆在办公室一隅(但现在因为Google员工人数膨胀,这个电话亭不得不被暂放在大厅)。
在Google,人们不必时刻西装革履。每个人可以选择在自己的“时区”里工作,或者清晨5点就开始忙碌,或者整晚不睡、白天休息。这些做法在国内已经被很多有海归背景的企业采用,以弹性工作制体现企业对员工工作操守的充分信任。
另外,Google允许每位工程师拥有20%的自由支配时间。Google的企业文化是鼓励创新,即使每项工程都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公司还是决定留给每位工程师20%的私有时间,让他们去做自己认为更重要的事情。这个政策带来的结果就是诞生了Gmail这样颇受好评的邮箱服务;还有实践六度空间理论的人际网络产品orkut——它的设计者来自土耳其,orkut正是他的姓氏。
在Google,公司除鼓励员工尽量保留个性作风之外,保证互不干扰也是公司的一项优良传统。而需要相互交流的时候,大家会把五颜六色的懒人椅滚到一起,聚首讨论;或者钻进白色的“帐篷”召开小型会议。一个人想清静时,也可以坐到大块积木围起来的小区域里尽情思考。
在Google参观期间,其中有一间办公室给人印象深刻,里面贴满了主人与世界诸多要人的合影。这些名人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布什政府前国务卿鲍威尔等。办公室的主人是一名来自新加坡的工程师,他喜欢和每位到Google参观的名人合影,因此积累了大量合影照片。现在这位新加坡工程师已成为Google的一道风景,每位来Google访问的“显要”也希望和该员工合影留念。
与CEO共用办公室
在Google总部,我们还听到另外一个故事,一名印度工程师到公司第一天就问CEO施密特:“我可以和你共用你的办公室吗?”本来以为是玩笑,施密特竟同意了对方的要求。第二天,印度工程师就把自己的东西搬进了施密特的办公室。直到Google搬进新的总部大楼,这名工程师才选择和另外两名印度工程师一道,拥有了一间更大的办公室。而施密特则在一个角落独享一间窄小的办公室。
Google的一位员工开玩笑说,大概施密特也怕再有人要来和他分享办公室。正是那名印度工程师为Google开发了一套漂亮的3D演示程序,放在Google大厅中,在一个不停旋转的大地球上,向过往的人们实时显示Google全球搜索量的动态状况。
Google公司人人平等,这里的管理职位更多是强调服务,工程师们受到更多尊敬。在Google,每个人距离总裁的级别可能不超过3级,人人都可公平享受办公空间。这种平等的思路也表现在其他很多方面,这都很大程度上激发了Google员工的创造力。
第四篇:GOOGLE企业文化
Google的企业文化
1996年,Larry 和 Sergey 在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宿舍内共同开发了全新的在线搜索引擎。目前,Google被公认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搜索引擎。
Google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平等互信,无论是对待客户还是对待员工,Google都很好的贯彻了这一原则。
一、以用户为中心
创建伊始,Google 即以提供最佳的用户体验为中心任务。Google 的一贯态度是:如果所做的更改不会给网站访问者带来任何好处,则将坚定不移地予以拒绝。
Google主要通过向其他公司提供搜索技术,以及向广告客户提供投放广告的服务来获取利润。然而,用户可能从未在 Google 上看到过广告。这是因为除非广告与所显示的搜索结果页内容相关,Google 不允许广告显示在我们的搜索结果页上。因此,只有某些搜索才会在搜索结果的上方或右侧显示赞助商链接。Google 坚信,只有当广告与您要查找的内容相关时,才会为您提供有用的信息。作为搜索引擎,Google 的目标就是希望用户使用 Google 网站的时间越短越好。因此Google 执著地消减网页多余的空间,不断地提高服务环境的效率。这使得Google始终站在搜索引擎服务的顶端,广受全球用户的好评。
二、工作就是生活
就像 Google 的线上服务始终将用户放在首位一样,Google 公司里日常生活也是将自己的员工放在首位。在Google,工作就是生活,自由畅快的企业文化造就了它无穷的创造力。
Google的办公楼,随处散落着健身设施、按摩椅、台球桌、帐篷等有趣的东西。每名新到Google的员工都将得到100美元用于装饰办公室,员工们可以在自己的办公室中“恣意妄为”。大家可以把五颜六色的懒人椅滚到一起,聚首讨论,或者钻进白色的“帐篷”召开小型会议。也可以一个人坐到大块积木围起来的小区域里尽情思考。
在Google,人们不必时刻西装革履。每个人可以选择在自己喜欢的时间里工作。谷歌还允许工程师们将20%的工作时间用于自己喜欢的项目,以此方式鼓励员工开发新产品。这种弹性工作制体现了企业对员工工作操守的充分信任。每逢周五,Google的两位创始人Sergey、Larry,以及Google的现任首席执行官Eric都会与Google员工们共进午餐。此时,Google的员工可以向他们的创始人提出种种“非分”要求,比如带自己的宠物上班。一般情况,两位创始人都会满足员工们的过分要求。
自由的办公模式激励了员工们的创新热情,并为Google吸引了许多行为想法不拘一格的天才;畅所欲言的环境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新的创意和想法不断以令人目眩的速度在彼此之间交流并投入实际应用。Google以其独特的管理模式建立了最具创造力的团队,成为Google发展的最大助力。
第五篇:Google的招聘与企业文化
Google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与核心,在企业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企业文化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才来执行和贯彻,而招聘是企业获得合格人才的渠道。因此,企业应在招聘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真正从人力资源的入口就开始贯彻企业文化,才能为企业招到合适的人才,降低员工流失率。通过论述企业文化与人才招聘的交互效应,认为有必要将企业文化与人才招聘进行融合,并提出了具体措施。下面来浅谈google公司的人员招聘与企业文化。
一 公司简介
Google是全球驰名的搜索引擎技术开发商和高效的广告宣传媒介。从1998年创立以来,Google富于创新的搜索技术和典雅的用户界面设计使Google从当今的第一代搜索引擎中脱颖而出。作为世界著名的搜索引擎,Google将自身建立在网页级别(PageRankTM)技术之上,这项获得专利的技术可确保Google始终将最重要的搜索结果首先呈现给用户。
10年前Google只是由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在硅谷的一个车库中创办的一家小公司。但是Google 在互联网业发展惊人,到2008年已成为一家拥有750亿资产、全球员工数量超过1万人的网络巨头。今天的Google虽不满十年,却已傲视群雄,成为搜索引擎界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Google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这么卓越的成就,是因为Google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能够让员工贡献才智,确保Google提高了组织的整体竞争力,从而使Google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那么,到底是因为什么使得google每年能吸引那么多优秀的人来呢?不得不提起他强大的人才招聘策略。
二 Google的人才招聘策略
Google短短几年取得的成功,从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招聘和吸引人才的能力,以及营造适合优秀人才发挥才能的企业文化。作为一家技术企业,如何获取优秀的人才对Google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作为《财富》杂志评选出的全球优秀人才热捧的企业,Google每年收到过百万份求职申请。这对员工招聘提出了挑战。在公司发展初期,Google联合创始人布林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几乎要面试所有的应聘者。即使到了今天,Google两位创始人仍然会审查招聘委员会每周的工作情况,并对一些应聘者的资格提出问题。
为了招聘到最优秀的人才,Google组建了专业的、与人力资源部完全分离的招聘部门,其内部包括招聘研究与分析、职位候选人开发、招聘流程协调、职位候选人甄选、大学毕业生招聘、技术管理与领导招聘、国际招聘、招聘项目管
理等专业分工明确的岗位。Google的庞大招聘机器每月要处理四五万份简历,从中选拔真正优秀人才。
每个参加Google面试的职位候选人至少要与六位由公司管理层或公司员工组成的面试官沟通交流,每个面试官的观点都同样重要,从而确保招聘程序更加公平,标准更高。当然,招聘过程花费的时间会长一些,但是为了得到更加优秀的员工,Google认为这些付出是值得的。在人才录取方面,Google采取委员会制,坚持进行集体决策,从而确保招聘真正优秀的人才。
尽管每天都能够收到数以万计的求职申请,但是为了吸引有很多选择的优秀技术人才,Google采取了非常规的招聘手段,包括举办各种各样的技术演讲、鸡尾酒会、Pizza派对、寻宝游戏及编程比赛等。例如,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生每年要齐聚Google总部,玩一种名为Google Games的游戏,这一活动是计算机科学和工程专业的大学生继承两校传统对抗赛的一种新方式。在这些看似与员工招聘无直接关系的活动里,Google并非直接向参与者表明员工招聘意向,而只是想通过这些活动引发参与者的关注及兴趣,抢先给他们留下印象。因为优秀的人才总是有很多选择,所以Google必须使他们觉得Google是个有趣的地方,他们才有可能放弃其它公司。例如,有一位获得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及管理学硕士学位的高材生可能同时成为微软、Google、eBay及Oracle的目标,但Google为了吸引这位斯坦福大学的高材生,承诺在她加入Google的头一年半时间里,每六个月均可自由地变换职位,最终这位高材生选择了Google。
面对高手云集的求职者,Google在员工的挑选方面过去一直很看重求职者大学期间的学业成绩,而且更加青睐那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现任人力资源总监鲍克也明确表示,大学期间学业成绩的确是Google考虑的因素之一,而且大多数加盟Google的人才都有不俗的大学成绩单,但他同时指出,Google对学历并没有硬性要求,公司新招聘的一些员工虽然没有大学文凭,但是有扎实的专业基础。除了专业能力之外,在挑选员工时,Google最看重诚信,其次是学习能力。虽然为了建立人才库,Google的招聘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不过,Google人力资源招聘的重点还是研发方面的人才,如计算机、信息或者数学类专业的学生。
当然,在招聘新员工方面,Google也会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作用,可以说在Google全民皆招聘,招聘成为全体员工的责任。为了鼓励员工积极推荐人才,Google采取了有效的激励措施,例如,Google规定,如果一位员工给Google推荐了一位优秀人才,被推荐者在Google工作满60天后,推荐者会得到2000美元。
俱乐部也成为Google招聘人才的重要途径,接受Google资助的俱乐部包括Black Googler Network、Google Women Engineers及GLBT等等。
Google一直在不停地寻找新的人才资源。例如,2006年,Google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安阿伯(Ann Arbor)成立了一家办事处暨研发中心,计划在2006年之后的5年时间内雇用当地人才填补1,000个会计管理和顾客支持的职位,因为当地具有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生活成本相对硅谷、波士顿和西雅图这些美国高
技术地区来说也比较低廉。
收购刚刚起步的小公司也是Google获得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Google鼓励那些刚刚崭露头角的创业者在寻求风险投资前投向自己,表面上似乎Google是想通过收购获得技术,但实际上Google是想得到这些创造新产品的人,Google明白人才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
三 google招聘与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