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大学生择业中的公务员热
浅析大学生择业中的公务员热
金融学院08级金融学三班程磊20080314346
内容提要:自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J下式实施以来,公务员报考热~浪高过一浪,而在报考人数中,大学应届毕业生占了绝大多数,他们名副其实的成为“中国第一考”的主力军。大学生公务员报考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本身具有多重含义,它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社会存在的问题,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测和评估社会现状的坐标。本文从本质上、根源上探析当前的大学生公务员热现象,使人们能够更深刻的了解这一社会现象的形成,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公务员
正文:
一、大学生择业中公务员热现象的表现
如今,在大学校园里,“你报考公务员了吗?“成为非常时髦的问候语,“行 测”(行政能力测验)、“申论’’也成为校园最惹眼的热门词。由于公务员考录打破了身份、户籍、地域、专业等多方面的限制,降低了报考门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其中大多数是应届毕业生。据了解,对于现在的许多大学生而言,参加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他们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而且如同流行多年的“考研一族“、“考托一族”一样,他们甚至有了自己独特的称谓——“考碗一族“。
自从1994年我国正式建立公务员考录制度以来,公务员考试就逐渐升温,报考人数逐年增加。近几年,公务员报考热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各地报名情况异常火爆。其火爆程度已经超过其他现行考试,俨然成为“中国第一考”。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国家公务员报考的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招收8400人,有31万人报考,录取比例为37.3:1;2006年招收10282人,有50万人报考,录取比例为48.6:1;2007年招收12724人,有53.6万人报考,录取比例为42.1:1;2008年,全国共有64万人参加考试,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近1.4万个招录职位相比,2008年录取比例约达46:1;2009年参加考试人数约为77.5万,比2008年度参加考试的人多了13万多人,报考人数再创历史新高。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上报名资格审查于2009年10月26 R 18时结束。据统计,本次报名通过资格审查人数突破146万。从整体报名情况 看,中央机关系统报考竞争最为激烈,报名人数超过招录人数的230倍,平均报考比例达到了85:1,最热门职位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欧洲处主任科员以下”职位的考录比竟然烧到“4080:1”,竞争之“惨烈”,不言而喻,确是“千军万马拥独木桥“。不但国家公务员招考竞争白热化,地方层面也同样如此,四川省成都市公务员考录比为71:l,辽宁省则为79:1,浙江省2009年报考总人数达到26.1万人,平均报考比例61:1,其中最热门的职位报考比例竞达到1770:
1。而在报考人数中,大学应届毕业生占了绝大多数,他们名副其实的成为“中国第一考”的主力军。一时间,公务员考试的热潮在各大高校涌起,“公务员“成了大学校园里的流行语。“准备报吗”、“报哪个职位’’、“准备得怎么样“等话语竟成了同学们的问候语。为了增加公务员的录取机会,有些毕业生通常会报考两三级、两三个地区的公务员考试。而且,近几年来许多有关公务员考试的经验已
经开始了“代际”传播,比如不少高校在校学生很早就把公务员职业当作自己的理想选择和人生追求。为能跻身公务员队伍,在校期间就热衷于参加各种社团组织,通过各种活动积极为自己积攒人脉资源。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天之骄子对“考公务员”如此趋之若鹜昵?大学生对热点职业的追求,显然与一些职业体现出的优势有关。报考热这一社会现象,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公务员制度所具有的强大的吸引力,但是我们也应当对这一现象作理性的思考,深层次剖析其过热的原因,以便调整政策,改变就业观念。
二、大学生择业中公务员热现象的社会影响
1、大学生公务员热现象的积极影响:
(1)提升公务员队伍的素质
一方面,公务员的录用结束了一靠国家从大中专院校直接分配、二靠单位自行选拔,实际上多是依靠各种关系进入干部队伍的暗箱操作时代,给人们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如果说在实施的最初几年,不少人还担心考试不过是走形式,录不录取还是组织人事部门和招收单位领导说了算,致使好多人想报名又不敢报名,怕报了也是陪跑,白白浪费精力和金钱,如今则眼见为实,几年的实践,越来越多的人看清了凭着真才实学确实可以步入公务员队伍,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也是报考人数逐年增多的一个原因。近年的公务员招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加,正好在客观上扩大了公务员选拔的范围,给各级党政机关引进大批优秀人才、补充新鲜血液提供了保证。
另一方面,以前不讲学历不讲能力只讲关系聘任公务员的方法,使公务员队伍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如今公开招考,不但有学历要求,而且要笔试,要面试,不但考核理论素养,也考核解决问题和实际应对能力,确实能把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招聘进公务员队伍,提升了干部队伍的素质,对各级党政机关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人员保证。从结果上看,“600万大学生都去考公务员”并不意味着他们“都去吃财政饭”,因为录取的名额是确定的,不会由于报考人数多而任意增加,这就决定了竞争的激烈程度。在公平的规则下,竞争越激烈、越充分,选拔出优秀人才的概率就越有保证。
(2)间接创造社会生产力
2009年的“两会”上,有的代表发表言论称,600万大学毕业生都去考公务员,都吃财政饭,不创造生产力,这意味着社会的倒退。实际上公务员同样创造着社会生产力。政府机构创造生产力主要是它作为公共管理机构的推动作用所发挥的社会价值。我国是政府推动型经济体,政府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相比西方国家大得多。政府作为一个抽象的组织体,真正发挥能动作用的是公务员,他们所作出的行政行为决定着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中国的发展模式实际上是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这个环境是有益于还是有碍于生产力的发展,根本上取决于公务员的施政能力。因此,从间接上讲,公务员也能创造生产力,公务员素质越高,对生产力的创造越有利。
2、大学生公务员热现象的消极影响:
(1)不良的就业反示范效应
一方面,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仍然比较陈旧。如今的大学生找工作,依然追求高薪、舒适、体面,都希望能够“一次就业定终身“,他们缺乏吃苦耐劳、自主创业的精神。
而公务员舒适稳定的工作性质正好迎合了大学生的择业观。另一方面,大学生择业比较盲目,缺乏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两方面也导致了大学生对公务员
考试的热烈追捧。
(2)报考部门冷热不均,功利心理明显
如果说公务员报考的过热反应了一种“官本位”思想,那么,报考热中的“热门’’则反射出了报考者的功利心态。工作单位是中直机关和地处省会城市的报考人员就比较多,而偏远县市的相同单位岗位的报考人员就相对较少。
三、大学生公务员热现象的形成原因分析
1、择业呈现出明显的功利色彩
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生择业主要由国家进行统一分配,自我选择机会很小,而且更关注人生理想的实现。但在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面对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其职业价值观变得功利、务实,职业定位追随市场感觉。“200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大学生选择未来职业考虑最多的因素”调查中,86.4%的人最关心经济收入,70.24%的人最关心权力、地位升迁机会,65.88%的人希望工作舒适、地点好,61.39%的人关心专业对口、有出国机会,只有12.37%的人表示不在乎职业风险;同时绝大多数毕业生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作为自己的选择意向,选择去农村工作的毕业生不到总数的5%。部分大学生仍受“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影响,向往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去工作。这些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观是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2、择业的意向集中化
在求职意向方面,大学生越来越表现出集中化的趋势。在工作地点的选择上,经济发达地区仍是大多数大学生的首选。生存需要是基础,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目标,这是一个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过程,而且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大学生的行为中发挥作用的。毕业生在择业取向上优先选择那些经济收入高、工作条件好的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在注重发挥个人才能的同时他们又希望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特区成为大学生择业的首选目标,主要是因为它们能同时满足大学生的生存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四、应对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现象的建议与措施
1、规范大学生劳动力市场
政府要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应加快立法进程,尽早出台《市场就业法》、《公平就业机会法》等配套法规,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行为,优化制度环境,反对就业歧视,使毕业生就业真正走向市场化、法制化。另外,政府要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打破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的束缚,制定灵活优惠的政策,促进大学生自主流动,自主择地就业。
2、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网
通过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用人单位可以了解毕业生生源信息,毕业生也可以了解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招聘标准、就业政策,同时还可以在网上发布自荐信息。但总体来说,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相对滞后。因此,就需要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的基础上,建立更加完善的大学生供求信息网络,对当前学生就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像山东省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在2005年开通的“山东省高校就业信息网”为山东省内的高校、用人单位、人事鉴证部门和毕业生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3、给予更多优惠的就业政策扶持
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文件从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 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等八个方面对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能力和就业保障提供政策优惠,防止“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发生。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大学生毕业后的生存压力。
参考文献:
[1] 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JF,第33页.[2] 黄富峰:《傅斯年伦理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5期.[3] 朱伟坚:《公务员报考热的冷思考》,《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4] 李慧卿,魏红英:《公务员报考人数剧增的文化分析》,《南方论刊》2005年第11期.[5] 郑纯,凌辉剑:《大学生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关系的探讨》,《就业与创业》2007年第5期.[6] 吴君槐:《论社会保障水平对大学生就业去向的影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第2期.
第二篇:大学生如何应对公务员热
大学生如何应对公务员热
尚小凤
【内容摘要】近些年来,全国报考公务员的人数逐年激增,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公务员报考热这一社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务员这一职业强大的吸引力。作为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更应该学会理性地应对这一现象。因此,本文试图探讨大学生应以怎样的心态应对公务员热。
【关键词】大学生 公务员热原因 心态
从我国建立公务员考录制度以来,公务员考试逐年升温,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也不断上升。无论是国家公务员考试还是地方政府公务员考试,其火爆程度已经超过其他现行考试,俨然成为“中国第一考”。据统计,自从中央、国家机关招考实行网上报名以来,通过的报名人数从2001年的32904人次已经激增到2008年的近80万人次。在2007年报考与录取的平均比例达到了42比1,而2008年这一比例达到60比1,其中最热门职位的竞争比例高达3592比1,1不论是报考总人数还是录取比例都再创历史新高。报考热这一社会现象,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公务员这一职业所具有优势及强大的吸引力,但是作为大学生应当对这一现象作理性的思考,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这一现象。
一、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不断上升的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一)公务员职业的优势地位对大学生的吸引。公务员职业待遇好、地位高、职业发展前途好、福利好、退休养老金有完备的保障,稳定且压力小等特色优势吸引着大学毕业生纷纷争过“独木桥”。
(二)“学而优则仕”观念及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我国民众占据主导地位,并没有因为我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官员“下海”而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官本位”是一个影响我国从业人员择业的重要因素,国人习惯把“当官作为人生的首选”。尤其是在父母的传统思想下,大多数人选择公务员职业。
(三)当前现实存在的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几年,大学连年扩招,升学率提1 http:www.xiexiebang.com /official/
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家长与社会关注的一件大事。面对有限的岗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由于高校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单位需求之间存在很大距离,许多公司不愿意招刚跨出校门的社会新鲜人,进一步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面对公务员招考,很多高校毕业生不假思索先报名再说,都不愿错过机会。
(四)从众心理。实话说,有些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思想报负甚至个性特征并不一定适合公务员岗位,但迫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也会报名参加考试。“有的大学生也曾想到别的行业闯荡闯荡,但家长的社会经验告诉他,还是公务员比较
2好,家长脸上有光,甚至将来找对象都有优势。”这种在就业问题上的从众心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务员报考的一致性。
(五)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缺乏胆识。刚毕业的大学生对于自主创业只是停留在想想的层面,大多数人敢想而不敢为。一方面是缺乏知识与经验,另一方面是放不开,缺少胆识,同时受到家长反对。随着越来越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投身公务员事业,希望自主创业、投身市场经济的年轻人在逐渐减少,社会自主创业的空间也正在缩小。
大量大学生热衷于报考公务员,有利也有弊。
二、公务员热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我国正处在就业竞争激烈阶段,公务员职位只为大学生提供了1%的就业岗
3位,却吸引了30%大学生的目光,过热的公共职位竞争会使得应届毕业生和社会
在职人员纷纷加入竞争,对大学生职业规划与选择有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它加重了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和就业的成本投入,浪费社会资源,“从考生自己的角度讲,教育资源的浪费是直观的。在公务员考试备考阶段,考生将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从社会的辅助机构角度讲,公务员辅导学校不断兴起,他们举办各类辅导班,出版、印刷繁多的备考资料,并且每一年都会更换,形成了“应试经济”现象,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4
另一方面,过热的公共职位竞争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新的就业观,会造成结构性失业。同时,造成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偏差和创新意识下降。发展经济学家2吴天,郑瑶三,《对当前公务员报考热的思考》,经济社会热点,2005.http: //[EB/OL].4 张智,《我国公务员报考热现象的浅析——运用响了主义模型分析》,东北财经大学,第20页
M·P·托达罗视行政管理为发展中国家最稀缺的资源,公务员的报考热意味着人们对于权利这种稀缺资源的追求;报考职位的冷热不均反映出了大学生对于艰苦条件的规避;出于安全需求进行报考,反映了大学生优秀人才创新意识的缺乏。公务员热会影响到大学生求稳、求安逸、功利的错误就业价值取向和低创新意识。
三、大学生如何面对公务员热
全国每年有几千万名普通高校的毕业生需要就业,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报考公务员热受毕业生青睐是必然趋势,在短期内,我国公务员报考热这一现象还很难改变。那么,这种情况下,作为大学生,如何对待公务员热显得非常重要,也很有意义。
(一)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公务员考试。就报考者而言,心平气和的准备、心平气和的应考、心平气和的等待结果很重要;就旁观者而言,如能多想想这种现象背后的必然性,一切也就释然了。不过重要的是,社会应对其正面的影响予以弘扬,对其负面的东西进行疏导。
(二)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竞争力。在大学学习中,首先要学号专业知识,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锻炼自己的竞争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勇于尝试自主创业,发展多种就业渠道。
(三)正确认识我国公务员制度,正确看待公务员这一职业。不要把它神化,万能化,“金饭碗”固然华丽又牢固,但要看适不适合自己,能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不盲目跟风,不盲目听从长辈的意愿。正确认识公务员制度的利弊,同时正确认识自己。
(四)给自己做好理性的职业规划。大学时代是学习科学知识的黄金时代, 又是塑造品格, 确立人生观、价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在这四年里,我们不止一次地在脑海中描绘自我设计的蓝图,这是自我设计的开始。如何适应未来瞬息万变的社会, 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我们提前制定一个目标明确、科学缜密、操作性强的个人计划。在大学生涯里,首先要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清楚地认识自己要走的路,在有报考公务员的想法之前,个人应先进行冷静的思考自己是否适合做公务员。成功的道路千万条, 关键是个人所选择的道路是否适合自己,即是否是自己最擅长的方向、是否是自己最喜欢的那条路。
千万不能有从众心理, 那样只能误了自己。
参考文献:
[1] http: /official/
[2]吴天,郑瑶三.对当前公务员报考热的思考[J].经济社会热点,2005.[3]http://[EB/OL].[4]张智.我国公务员报考热现象的浅析——运用响了主义模型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2011.《国家公务员制度》
期末论文
学院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专业2010级社会工作学生姓名尚 小 凤学号201031030122
第三篇:大学生择业计划
年轻人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而未来所有生活目标的实现,又往往从择业生开始。从中可看出提前择业对一个人的的未来工作的重要性,而往往现在的大学生又不重视,导致现在很多大学刚毕业的学生的茫然现象。所以我们要提前对自己的择业做一个了解,认识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计划好在学校的的日子,等到毕业的那一天,能够从容地迈出校门,走向社会,在梦寐以求的岗位上闪光。
泰戈尔曾说过一句话,“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有的人并不站在同一个场所。有的在山前,有的在海边,有的在平原边上,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站着不动,所有的人都得朝前走。”事实也确实如此,我们每个人每一个间断都在经历着不同的变化,在我们踏入社会时,我们千万不要把自己在学校习惯了的校园标准原封不动地带进社会,否则就会发现“楚材晋不用”,只能像李白那样用“天生我材必有用”来安慰自己,更极端地,甚至成为一个与社会、与市场格格不入的人。
合理的职业方向定位包含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职业目标为中心,知彼与知己为基本点。知彼是了解职业信息,知己是确认自身的兴趣、优势、喜欢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性格等。众多的自我因素中,兴趣与能力是需要首先考虑的方面。因为从事喜欢或擅长的工作,不仅能够心情愉悦,而且更容易事业有成。
所以必须认识和弄清“我是谁”、“我想干什么”和“我要干什么”这些问题。第一步:我是谁?
我叫xxx,是一名xxxxxx的学生,来自xxxxxxx班,学的是机械的,专业是机电一体化,虽然说我们这个专业的毕业以后找工作很容易,不要愁,就是工资不高,混的好工资就高。但工作好找,那也是要有一定基础的,比如你的专业知识,我感觉我现在的专业知识相当的不好,而干机械的肯定是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充分认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中扬长避短,才能取得进步,取得成功。下面为我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为:(1)做事认真、有较强的责任心
(2)有耐心,有恒心,有毅力
(3)不怕吃苦,有团队合作精神
(4)乐于助人,懂得为别人着想
(5)努力上进,有进取心
缺点为:(1)缺乏自信
(2)性格内向,不善言语
(3)比较容易安逸现状
(4)缺少社会实践
(5)做事犹豫不决
人无完人,但我会尽量的完善自己。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虽然恒心不够,但可凭借那份积极向上的热情鞭策自己,久而久之,就会慢慢培养起来,充分利用一直关心支持我的庞大亲友团的优势,真心向同学、老师、朋友请教,及时指
出自存存在的各种不同并制定出相应计划以针对改正。经常锻炼,增强体质,以弥补海拔不够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二步:我想干什么?
对于这样一个物质化的社会,年轻人追求是高薪水的职业。我也一样,甚至
更注重薪水问题。从出生到现在一直都是消费者,而所有的消费又来自父母,想想他们一直努力工作就是为了儿女可以生活的更好。毕业了对于任何一个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父母,回报他们,也许他们并没有想过孩子的回报。可是我觉得自己有责任让他们开心和享受,毕竟任何一个人都是在这个世界匆匆走过几十年而已,我必须抓髻时间让父母走出去看看。
作为一名学生我的本职还是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这些科目的学习我会
有自己标准,不是都是优秀可是都是及格。我认为必须做出选择这是自己可以做的也是自己的生活态度。并不和别人一样别人给予就会一味接受,在我来看那是机器而不是一个可以思考的人。
当今社会,全球经济持续动荡,金融危机正在肆虐全球。面对如此大的经济动荡,企业裁员,大量人员失业的趋势几成定局。因此,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各国面临和关注的一个焦点。就业现状堪忧。
就业的错误认识及应对策略
(1)以为找到工作就是找到事业,就业后不思进取。
(2)非得要到想像中的单位去工作,结果错失其他良机。
(3)没有把自己当成普通劳动者,没有进入市场前的准备和操练。
(4)一味依赖家人,对就业和择业持随意态度。
(5)一味自己闯天下,以为自己能干大事业,搞得人仰马翻、头破血流。
(6)对就业形势太过悲观,以为能找到一份工作就可以了,不去争取更好的就业和择业机会。
有位人力资源市场总经理一针见血地指出:为适应市场需求,找到较理想的工作,毕业生要做的是:
力争使自己成为“多面手”人才,应该随着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根据个人专业的伸缩性灵活地调整自己从事的工作和自己的择业意向。
调整谋职心态,如果每个毕业生都能够按照市场的需求来调整谋职心态,将会使自己多一份主动,多一个成功的机遇。
这都是老师在课上告诉我们的,对我们有以后有很大的作用。
在择业时我们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向,不能盲目择业。虽然这样说,但
我不是很喜欢自己的这个专业,只能这样先从事着。我是一个责任心强又有点恋家的人,所以我毕业后会选择回自己那找工
作,离家近。现在学的是机械的,但感觉都不怎么会,所以要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充电。
第三步:我要干什么?
明确自己的目标后,从现在起就应该向这个目标奋斗了。自己以后要从事的是机械的专业,所以大学期间一定要把专业知识真正搞懂!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奋斗计划,然后按这个计划进行,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所提高的。
(1)要坚持自尊、自信、自立,(2)马上就要考六级了,希望争取这次过。
(3)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
(4)树立独立生活的意识,克服消极依赖思想,充分利用学习
打牢专业基础,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完善自我。
(5)要经常反省自己,努力看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
(6)做事果断一点,不要犹豫不决。
(7)现阶段,多看有关职场的课外书,懂得就业后基本的常识。
真正的去考虑这些问题时候才发现是这么迷茫,自我评价,择业目标,只
是按照自己可以理解的去写。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一个人只有有了真才实学,才能够适应多种
岗位,才能有利于自己的就业。
计划固然好,但更重要的,在于其具体实践并取得成效。任何目标,只说
不做到头来都会是一场空。然而,现实是未知多变的,定出的目标计划随时都可能遭遇问题,要求有清醒的头脑。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峰,雕刻着理想、信念、追求、抱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承载着收获、芬芳、失意、磨砺。一个人,若要获得成功,必须拿出勇气,付出努力、拼搏、奋斗。成功,不相信眼泪;成功,不相信颓废;成功不相信幻影,未来,要靠自己去打拼!
为了自己的未来,一起努力吧!!
第四篇:大学生择业之路
大学生的择业之路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学 期: 2009—2010第二学期 分 院: 基础学院 学生姓名: 胡梦霄 专业班级: 09英语8班 学 号: 091430809 任课教师: 钱晓蕾
二〇一〇年六月
大学生的择业之路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改革的迅猛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快速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来突出。作为当前的大学生,必须从走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开始,就要面对择业就业这个虽然遥远但却残酷的现实的考验。因而,如何让他们在大学期间能够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引下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项非常紧迫但又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严峻形势下的择业难题
(一)高校毕业生增加,待业大学生群壮大
我国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的人员多,就业高峰持续实践长。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以每年10%—30%的速度递增。从2001年到2007年全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由115万增长到495万,翻了两番多。每年净增待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压力也正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全社会就业高峰重叠,带来了极大的就业压力。
(二)“舶来者”的涌入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吸纳人才的条件与环境日益改善,留学人员、国外人士也逐渐看好中国的就业市场。大量跨国公司涌入我国,带来资金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人才的全球化,“人才无国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些都对大学生的就业带来冲击和挑战。
(三)农村劳动力转向城镇
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一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从农业劳动大军中分流出的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镇,全国约有1.5亿农民要到城镇寻找更高收入的工作,这无形中也增加了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
二、大学生的择业误区
(一)追热门,随大流
不少毕业生择业时易受社会上一些舆论的左右,盲目从众,追逐热门,而不考虑自身条件及职业特点和社会整体需求,结果既影响择业又压抑了自己的优势。
(二)过分强调职业的社会地位
据介绍,人事部对89个城市的一项就业统计显示,公务员职位虽然只为大学毕业生提供1%的就业岗位,但却吸引了30%大学生的目光。“千军万马挤这个就业‘独木桥’,反映出大学生群体择业取向存在一定偏差
(三)追求高薪高酬职业
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人生价值发生了倾斜,他们不顾职位是否学以致用,也不管是否是自己专业特长、兴趣能力所及,而优先考虑那些高薪高酬、福利好的职业和单位,今天认为这个单位待遇不错,明天又觉得那个单位有利于自己发展,在多个单位中难以取舍,结果高不成低不就,丧失就业机会。
(四)片面强调就业地区
统计显示,许多学生求职的理想地点是北京、上海及沿海发达城市,稍偏远的地区就不予考虑。在选择上过分选择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据调查发现,73%的重点大学毕业生概括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所谓的“新三到”—到国外、到沿海、到最赚钱的地方去。
(五)“图轻松,缺乏事业心
据介绍,一些毕业生在择业时避苦就易,目光总盯着工作轻松、稳定、竞争不激烈的单位,在职业选择上有些学生虽然意识到基层艰苦行业需要人才,最能锻炼自己,却又怕基层条件差、埋没了自己的才能。
(六)一味追求个人兴趣满足
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求把个人兴趣爱好放在首位。他们把是否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专长,实现自我,发展自我作为择业的唯一要求,不愿到不利自身发展的地方去。职业是人们满足兴趣、发展自我的一个途径,但如果一味率性而为地择业,不顾主客观条件,便会在择业时遇到许多冲突和阻碍,反而屡屡受挫。
(七)狭隘地理解专业
由于社会现实的种种限制,个人所学专业与社会需要并不能一一对接。据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提醒,如果求职学生狭隘理解“专业对口”,就会使择业范围和发展空间大大缩小,易导致挫败感和消极情绪。
(八)靠不正当的社会关系择业心态
由于大学生所需的公平竞争机制尚未形成,一些人把择业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上。据调查,时至今日,仍有7.3%的高校毕业生认为,“拉关系、走后门”是找工作的最佳捷径。.三、走向正确择业道路
(一)强化市场意识,建立实践基地
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树立就业意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从招生到就业,国家“统.包.管”一条龙服务,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实行择优录用,双向选择,大学生要认清形势,树立“不等”.“不靠”的思想,着重培养自己的就业意识.高校应当树立市场营销意识,大力开拓学生就业市场,通过各种渠道收集需求信息,培育和建立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大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争取机会多接触社会,主动了解我国现行的大学生毕业就业政策,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增强对社会.市场的适应性.特别是要培养主动推销自己的意识,“寻找适合自己,最能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打破“一次择业终生就业”的观念束缚,必要是先 就业后择业,增强企业信心与能力。
(二).树立正确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地职业信念并不是空洞抽象的话语,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不应单纯地把职业看成是谋生手段,更应把职业视为一生所追求的事业,它蕴涵着人们的人生理想和信念。青年大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都有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希望在未来的职业中作一番事业。有些人在选择职业时,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在首位,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甚至有的大学生以经济利益为导向,贪图生活享受,不愿到贫困地区去。但是,大学生本身所处的社会地位及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择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应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入手,加强教育,帮助他们把个人的理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深厚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引导他们走出以个人为中心的狭隘小圈子,摒弃自私自利、享乐腐化等思想观念。引导他们确立适应市场经济下的职业道德观念,克服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大城市化”倾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大学生充分认识人生的意义及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他从事什么职业,不取决于工作环境,而在于把自己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实践中去,使自身所拥有的巨大潜力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因此,应给自己的职业理想一个确定的定位,把理想和实际结合起来。做事要从实际出发,决不能好高骛远。
(三)做好准备,扎实基础
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就应当树立独立生活意识,克服消极依赖思想,充分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完善自我。机会总是垂青于有所准备的人。能够适应多种岗位,就更有利于自己的就业。
(四)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1.事业与谋生,要以事业为重。
谋生是基础,事业是重点,我们要把职业看成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事业,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
2.奉献与索取,要以奉献为重。
我们要有对社会做奉献的意识,把促进发展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和,默默奉献,勇于进取。3.长远发展与眼前利益,要以长远发展为重
我们要把自己的职业选择与国家的强盛、区域经济的发展、所在单位的事业联系起来。要立足于自己的长远发展,不要在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也不要被短期的所吓倒。眼光放远一些,步子走稳一些,根子扎深一些,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铺就一条不断走向成功之路。
(五)正视现实,自主就业
目前,“双向选择,自主就业”已是大势所趋。人们应该提早准备,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现在,人才市场、劳务市场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有关部门也在积极地为毕业生的择业就业提供服务和帮助。应该说,人们的就业道路越来越宽。相信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会通过双向选择,自主就业,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岗位。
(六)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新的择业观
以往,大家往往在就业时看重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铁饭碗”,在职业选定后就“活到老,做到老,靠到老”把某一职业看成终身制。而现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形势的变化,许多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从“铁饭碗”到合同制,从国家分配到自主择业,从终身制到多次选择职业等,这些情况要求抛弃传统的择业观,到最后需要人才的基层、生产第一线、民营企业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同时,还要树立起终身学习和多次就业的观念,用科学知道不断充实自己,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开拓自己职业发展的空间。不求一劳永逸,但求不断进取,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择业应当适应时代的需求,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是大学生理性择业的重要条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坚定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的意志和信念,对于大学生顺利走进职业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路德·B·奥托.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3]张峰.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分析,2008-12-01 [4]刘婧.新形势下改进大学生择业观的思考,2008-09
第五篇:大学生自主择业
最近几年,我们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方向,但与之相适应的机制还不够完善,政策还不够配套,高校毕业生就业如何同全社会的就业工作和社会保障体系衔接尚待研究解决。据北京师范大学一项相关调查显示,70%以上的高校认为各种体制性障碍,特别是人事和户口制度,对毕业生就业影响很大;有60%以上的高校认为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健全,特别是现在出现的各种非正式和非正规的“体制外就业”现象,直接影响到毕业生就业。
谈到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不少高校负责人普遍认为,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外部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够协调,与市场、社会相联系的专业设置新机制并不完善,还没有根据不同的办学层次、类型和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这都对毕业生就业有影响。
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4、5月间,本是高校毕业生签约的“高峰”期,但据教育部有关部门统计数据表明,与去年同期相比,目前有22个省、区、市毕业生签约率降低,降幅在5%到30%之间。不少高校的签约率大致在50%左右,比去年同期降低约15到20个百分点。
近日,记者采访了一些教育、经济领域的有关专家,他们普遍认为,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作为毕业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认清形势,把握机会,自主择业、积极创业。首先,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带来“大学生与下岗失业人员同场竞争”的局面,“降格以求”实际上是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的“平行”选择,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大学生作为稀缺资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其次,大学生就业难属于结构性问题。有调查表明,在我国1月份劳动力市场需求中,89个城市中所需要的198万个岗位中,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需要的比例仅有0.8%。选择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小企业,对毕业生而言,某种意义上更具有现实意义。当然,选择去西部、去基层的毕业生,既要看到这些地区良好的发展潜力,同时也要认识到这些地区相对落后的发展现状。
第三,整个社会就业不足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作为毕业生应该看到,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地增加就业机会对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来讲是不现实的。因此,积极就业,积极创业,对毕业生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四,在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市场中的优势群体,更应该树立不等、不靠的就业心态,相信自己的实力,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4月12日,团中央和教育部共同组织了“大学生创业风采报告团”到各地宣讲,7位优秀大学毕业生创业典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成功经验向人们展示:只要牢固地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就业观、成才观和创业观,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选择一个适应社会的岗位,选择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就一定能够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2000年初,中山大学国际金融专业98届毕业生凌翔和他的两位大学同学,放弃了在银行的优越工作,共同创办广州市万土网络有限公司。如今,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包括北京、广州、深圳、汕头等4家公司在内的科技集团。
凌翔告诉记者,创业初期,公司大胆提出了IC磁条二合一卡的概念,由于技术新、使用范围广、市场前景好,这个项目成为广东发展银行新增加的金融产品,作为银行卡,又是学生卡的二合一校园卡很快在南方高校开始使用,但是,作为这种技术的提出者和推动者,他和公司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那时公司的运作压力非常大。谈到创业初期的社会环境和利益得失,凌翔觉得,作为一个刚从校园走出不久的创业者,敢于吃亏,敢于面对,是不可或缺的。
身为甘肃定西金芋马铃薯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28岁的徐健是在2001年完成了管
理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习后来到定西的。两年来,苦涩的窖水、咸菜加馍的日子却让他更坚持自己的信念:把定西的“土蛋蛋”变为“金蛋蛋”。徐健说,有3到5年时间,公司就会成长为一个拥有自己的研究与发展体系、种植体系的集团化公司。
谈到大学生去西部创业可能遇到的难题,徐健总会说:“困难在哪儿都有可能遇到,不能因为到了西部就多了一个强调困难的理由。”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机遇期,这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应该说,当代大学生是幸福的,赶上了一个发展的时代;当代大学生是幸运的,拥有创业的好时机。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投身创业的浪潮,在实践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和品质,已经成为很多大学毕业生的选择。
《中国教育报》2003年6月7日第1版进高学历和紧缺专业的毕业生,保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对人才的需求;提倡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以及引导毕业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鼓励毕业生到高新技术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其他急需人才的地区和单位工作;进一步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提高办事效率。
浙江省是私营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据记者了解,今后浙江省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仍然会以政府努力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就业为主导思想。今年,按照省政府的有关规定,浙江籍毕业生去西部地区就业的,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可迁到工作所在地区,也可以迁回原籍,政府所属的人才交流中心提供免费人事代理。
谈到如何促进高校结合就业情况调整现有的培养结构和教学结构,湖南省教育厅认为,对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适度有力的行政干涉,将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工作的内容之一。特别是对高校中一些社会需求不大、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专业,教育厅会对其实行控制招生,直至停止招生,以此促进和推动高校学科专业的改革和调整。
非典期间,针对毕业生就业遇到的新问题、新困难,各地政府想方设法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北京市人事局已将非北京生源的进京审批时间从往年的5月底延长至9月。对于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医疗单位和部门所急需补充的毕业生,数量上给予保证,放宽进京条件限制;在抗击非典一线实习的应届毕业生,表现突出可破格留京。
从5月21日开始,北京市教委集中开展了“毕业生就业网上双选周活动”,为供需双方提供交流平台。
在山东,济南市人事局已经明文规定:毕业生就业协议签证、调整政策派遣等手续,均由接收单位负责为其办理;户口、档案留在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手续,由原就读学校负责为其办理;对毕业时尚未落实就业单位的省外院校本省生源毕业回省择业,不再办理签转手续,可凭毕业生证书、就业报到证和户口迁移证直接到生源所在市人事部门报到。
当各级政府竭尽全力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时,社会各界也给与了热情的关注和大力的支持。
记者从电话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一些地区的专业人才市场,都在加大工作力度,在人才供求信息的搜集、整理、分类过程中,尽量提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