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
农民收入偏低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农村交通不发达,公路建设滞后。所以,形成较高服务水平的农村公路网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但我市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较大的挑战。
一、重庆农村公路发展存在的问题
地方财力薄弱。重庆市2009 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681.8 亿元,仅相当于广东省的六分之一,上海市的四分之一。2009 年末,重庆市40 个区县有18 个区县地区生产总值在100 亿元以下,最低的城口县仅为20.89 亿元。19 个区县财政收入超过10 亿元,10 区县财政收入低于5 亿元,最低的城口县仅为1.73 亿元。
“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市上在农村公路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大大加快了我市农村公路建设速度,但由于我市区县财政薄弱,且地方发展不平衡,农村公路发展极不平衡,“一圈”和“两翼”差距大。“一圈”区县由于底子相对较好,建设任务相对轻,地方财力较强,乡镇通畅和行政村通达完成进度快;而“两翼”(库区及武陵山区)区县面临建设任务相对重(特别是三峡库区部分移民后靠安置,其乡镇及村道需要重新规划建设),地方财力很弱,乡镇通畅和行政村通达完成进度慢,农村公路建设明显滞后。
建设难度大。重庆直辖以来,在中央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市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交通网络骨架基本形成,但由于我市交通建设起步晚、底子薄、历时欠账多等原因,我市农村公路建设任务重(大部分“两翼”区县的农村公路多为新建),且我市地处山岭重丘区,少平地,而多河流、高山,农村公路建设单位成本大大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如自然条件相当差的国贫县城口,按山重四级路标准修建通乡公路,平均每公里建设成本就达到158 万元。而一般平原地区如甘肃新建工程成本平均每公里为40 万元,如为原路改造造价更低,中央补助资金就足够了,地方财政不补一分钱。
基础较差。“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村公路建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人们群众的出行日趋方便。但由于三峡库区农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等待三峡工程决策用了15 年,移民搬迁安置复建用了15 年,黔江地区是否从四川划出来,中央的决策一直不明确,上级投资严重不足,从而使得库区、武陵山区农村交通事业大大落后。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中东部地区相比,重庆仍有较大的差距,截止09 年底,乡镇通畅率97.8%、行政村通达率96.2%、行政村通畅率51.7%,均低于全国和中、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尤其是行政村通畅率低于全国平均数26 个百分点、低于东部地区平均数46个百分点、低于同处西部的陕西14 个百分点。
二、重庆农村公路发展的有利条件
中央对重庆的定位。作为五大中心城市之一,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以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为主线,以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为重点,以建设“五个重庆”为载体,重庆要在2017 或者2018年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重庆经济建设包括农村公路建设得到了中央的大力支持,机遇千载难逢。今年“两会”期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到交通运输部衔接工作,李盛霖部长明确了交通运输部在“十二五”期将进一步加大对重庆农村公路建设的支持。
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009 年,重庆经济加快回升、持续向好,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9%,单位GDP 人均可支配收入重庆排名全国第九,地方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元,重庆农村公路建设所需财政投入将得到有力保障。
骨架公路网基本形成。
重庆直辖以来,一是重庆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500 公里,“二环八射”高速路网基本形成,“三环”、“十联线”工程正在全面展开;二是县际公路建设基本完成,解决了区县间不通公路和路况差的问题。重庆公路建设取得了“五年变样、八年变畅”,“八小时重庆”,“高速公路提速十年”等一系列成绩。重庆公路网基本形成,为农村公路建设的材料运输、大型设备进入等提供了条件,无疑将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进度。
群众积极性高。农村公路作为统筹城乡的基础,将直接惠及当地群众,且采用了“ 一事一议”民主抉择机制,极大的鼓舞了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修路积极性高,保障了农村公路建设的群众基础。永川、铜梁等区县涌现了捐资上千万元修路的企业和捐资超过500 万元修路的个人等先进事迹。
三、重庆农村公路发展模式及发展思路
争取国家支持。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回报与建设铁路、高速公路投资回报性质和形式不一样,农村公路建设的效益主要体现的是社会效益、间接效益,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需要从全国人大立法到国家规划,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逐步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公益性设施的投入,力争中央投入占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比例逐步加大。
实现部门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在燃油税改革后,应加快配套改革步伐,确立农村公路建设事权和财权的统一,实现农村公路建设由部门行为向政府行为,要明确发展改革、财政、交通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实现权责一致、事财统一。同时,统筹农业、水利、林业、扶贫等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且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避免重复建设。
实现行业行为向社会行为转变。农村公路作为公共非营利性产品,只有投入而无产出,按照奇帆市长“三平衡”理论,投入-产出不能平衡;如果只是交通行业一家努力,肯定做不好,需要发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动农村公路发展。主要措施有: 一是按照工业反哺农业的国家大政方针,积极引导企业投入农村公路建设,同时,对作出贡献的企业采取税收优惠等政策予以支持;二是引进民间资本,以土地使用权、景区开发区、资源采集权等作为投资平衡点,以解决人民群众的负担。
提高前瞻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地调研,以服务群众为基础,为解决日益增长的出行需要,在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时,要具有前瞻性,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在道路等级、建设质量等方面尽量一次到位,实现“ 路通客车通”。
协调发展。为确保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的平衡性、缩小地区差异,一是在补助标准方面体现差异性,向经济欠发展特别是少边穷地区适当倾斜; 二是按照“ 结对帮扶,结穷亲” 等措施,“一圈” 从资金、技术等当面帮扶“两翼”地区发展农村公路。另外,要确保农村公路协调发展,必须加快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落实人员、机构和经费,推动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六盘水市统筹城乡发展研究
六盘水市统筹城乡发展研究
〔内容摘要〕 六盘水市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才能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关 键 词〕 城乡发展 研究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和地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
一、六盘水市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六盘水市是“三线建设”时期建设起来的一座新型工业城市,同众多“大三线”资源富集的城市一样,在国家的开发和支持下,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由于发展规划不统筹,主要注重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差距逐渐拉大,严重影响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就六盘水特殊的发展历程和当前面临的形势而言,必须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才能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是六盘水市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必然选择。“三线建设”初期,六盘水总人口135.5万,工农业总产值约1.2亿元,工农业比重分别占24%和76%,是以农业为主的落后地区。1978年建市时,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上升到42%。到2009年,全市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上升到60%以上。六盘水市作为全国资源富集地区城市,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已经成为必然。
二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是六盘水加快新型工业化、加速新型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六盘水众多工厂和城镇都在山区,又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数且分散经营的山区型城镇组合,“三农”问题是个大头,是加速现代化进程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确立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统筹城乡、跨越发展”,既要使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建立在自身产业门类齐全且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同时又要使各产业门类之间、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形成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格局,才能建立起城乡、工农之间互助和谐的平等关系,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顺利“加速工业化、加快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速六盘水全面建小康进程,实现六盘水新发展、新跨越。
三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是六盘水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然选择。现阶段,六盘水农村人口仍占绝大多数,在300多万人口中有200多万农民;农业发展水平低,城乡产业融合度低,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大,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4.3︰1(2007年城乡收入比曾高达
4.7:1),远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因此,只有城乡统筹发展,形成工农互动、城乡协调的新局面,才能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增收致富进程,实现六盘水新发展、新跨越。
四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是六盘水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必然选择。“三线建设”以来,六盘水的发展迈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形成了大工业、大发展、大城市、大繁荣的发展格局,但由于二元体制的存在,城乡关系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种种矛盾尚未化解,而且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凸显出来,如城乡产业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城乡市场结构与城乡资源配置,城乡就业结构与城乡非农产业,城乡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等问题。根本原因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没有根本改变。因此,针对六盘水现代化进程中这一最为突出、最具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大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才能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速六盘水现代化进程,实现新发展、新跨越。
二、六盘水市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
我市充分发挥资源、区位和大企业、大项目相对集中等优势,紧紧围绕“统筹城乡、跨越发展”这一中心任务,切实抓住国务院将六盘水列为资源富集区开展循环经济区试点等机遇,加速工业化、加快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协调发展。
(一)实施“三化”带动战略,强化城乡统筹发展根本动力
1、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城乡工业化进程。按照“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以大产业带动大发展”的思路,依托资源优势,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扩大工业总量,调整优化结构,壮大支柱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做强城镇工业增长极。
2、实施产业富民战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按照“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工企业为龙头、产业发展为支撑、技术投入为手段、规模化生产经营为重点,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3、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坚持“以大城市带动大物流,以大物流带动大服务”的发展思路,按照增量扩容和生态、宜居、高效的原则,在第三论城市修编的整体框架下,扎实推进城镇化建设。
(二)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基础
1、构建城乡统一的立体综合运输体系。按照构建“大物流”的要求,优先推进出境大通道建设,不断改善物流条件。加快形成以水盘高速公路、大水昭高速公路、晴六纳高速公路、市中心城区环城高速公路、红果次中心城区环城高速公路为重点的“两横两纵两环线”高速公路网,积极推进杭瑞高速公路毕节至水城段建设。加快推进六沾复线、贵昆铁路专线、水城至红果轻轨和一批铁路专用货场建设,加快建设六盘水月照机场。积极建设北盘江等重点流域航运基础设施。通过公路、铁路、机场、航运等建设构建立体综合运输体系,实现“1小时市内、2小时临省、4—8小时通达各发达经济区”的交通格局,进一步提升区位优势,更好更快地融入泛珠三角、对接长三角。
2、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抓好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加大城乡电网改造力度,扭转供电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继续推进“村村通”工程,加强农村互联网接入能力和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城镇饮水和城乡防洪安全问题,配合抓好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加快建设双桥、白河沟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全面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烟水配套”和“三小”水利工程建设任务,确保实现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5亩的目标。推广节水灌溉,搞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加大农机补贴力度,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统筹抓好生态、广播、电视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强化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工程,整合棚户区改造、拆迁安置、危房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等资源,统一规划建设特色农居,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3、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管理体系。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优化城乡基础设施功能和布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优化政府投资结构,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推进政府非经营性投资项目代建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规范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健全城乡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将城乡基础设施纳入统一管理体系,促进城乡基础设施衔接互补、联网共享。增强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提高基础设施综合利用效能。
(三)统筹城乡社会事业,筑牢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保障
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要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事业,筑牢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保障。
1、统筹发展城乡教育事业。坚持教育兴市战略,树立“大人才”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力争“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7%以上,基本实现乡乡有幼儿园,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50%左右。加大城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教育资源均等化建设力度。将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按照立足本市、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发展目标,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机制,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重点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健全协作培养、分段培养等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力争2年内实现对全市所有初中、高中阶段毕业未继续升学的毕业生进行1—2门实用技术培训。
2、完善城乡医疗卫生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支持重点市级医院现代化建设,加强县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预防控制能力,逐步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一体的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本药品和医疗服务定价政策。加强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人口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建立快速、科学的人口信息采集和监测机制。
3、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以“全民社保”为目标,通过接轨社保体系,广泛建立健全“可接轨、可流转”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从“城乡统筹”走向“城乡统一”。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统筹协调做好各项工作,实现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统筹解决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做到即征即保和应保尽保。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大力提高养老保险覆盖率。加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动态管理。提高对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水平。
(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城乡可持续发展能力
1、大力推进城乡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减排工作机制,实行环境准入制度。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严格控制新的污染。大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加快节能减排能力建设。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实施办法。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开展煤层气、煤矸石、煤泥、矿井水等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大型沼气池的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村沼气等清洁能源的利用水平。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市场调节机制,加快形成节约环保型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方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2、加强城乡污染综合治理。以确保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为重点,加强对城乡污染的综合防治。加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加快落实污水、垃圾处理费征收政策,合理确定收费标准,确保治污设施正常运营。加强对污水处理、火电脱硫设施建设进度及运行情况的日常性督查,有效降低能耗、物耗、水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施有机肥推广示范工程,促进养殖废弃物向有机肥料的转化、推广和应用,改善小城镇和村庄人居环境。
3、积极推进城乡生态文建设。完善相关政策,加快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快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矿区生态修复治理等生态环境工程,研究建
立多层次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管理,争取每个县区规划建设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或自然保护区。
三、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
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确保各级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和比重逐年增加,建立健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府投入机制。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拓宽支农资金渠道,强化支农资金整合使用。推进强农惠农政策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创新农工商合作、联营、一体化经营体制,建立紧密型各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力争通过各种政策措施的引导,积极推动农民向工人、市民转化,企业家及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向农村转移,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化产业集中。
(二)建立推进统筹城乡的土地利用制度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证现有土地承包经营关系长久不变。合理安排和调控城乡用地布局,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强土地整理和土壤改良工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力开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积极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办法,将农村土地整理和拆并宅院节约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经批准后等量挂钩到城镇规划区有偿使用,所获得收益全部用于新农村建设。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强化指标的规划管理。
(三)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金融体制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改善城乡金融服务。规范和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创建村镇银行、各类小额贷款公司,探索发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民间金融,加快组建政府担保公司和地方保险公司,积极探索赋予农民承包地、宅基地抵押权的实现方式。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业务的便利程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推进“三农”保险,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探索建立农业贷款贴息制度,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搭建好政府投融资平台,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对启动社会投资的杠杆作用,大量引进外来资本、有实力的大公司和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城乡开发、建设和经营。
(四)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
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引导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原则,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统一市场、有序外出、就近转移、扶持返乡创业,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稳定和增加就业机会。建设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专业化职业培训、实训基地和加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力度,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劳务品牌建设,促进劳务经济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健全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跨省(区、市)劳务合作机制和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维护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尽快制定和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五)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管理体制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齐抓共管的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的管理格局。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转变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全面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公益性社会事业。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促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公益性和营利性分开。积极培育各类服务性民间组织,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
入开展平安六盘水创建活动。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扎实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第三篇:调整产业发展 加快城乡统筹
科学规划 以民为本
打造现代化绿色宜居幸福新城
一、树立城乡一体化观念,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一)摆正城乡差距,打造绿色宜居新城。
(二)明确功能定位,打造旅游度假新城。
(三)依据专业规划,打造科技现代新城。
二、发挥优势导向性作用,统筹城乡资源配置
(一)以温泉资源为龙头,继续推动旅游服务业发展。
(二)以人才资源为动力,继续推动三创经济发展。
(三)以农业资源为依靠,继续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三、突出地方特色性优势,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一)突出中部温泉旅游度假区核心板块。
(二)发展南部翠谷现代高科技农业板块。
(三)推进西部龙尚湖大龙 山生态颐养板块。
(四)建设北部黄龙山生态保护板块。
四、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三创载体建设,构筑人才资源高地
(二)加快农村环境建设,营造绿色宜居环境
(三)加快生活配套建设,提高便民服务水平
五、坚持以民为本理念,统筹城乡社会事业
(一)为民解困,社会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二)硬件提升,城乡发展面貌明显提升
(三)综合治理,社会管理能力明显提升
第四篇: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桂平市共有408个行政村(不含街道社区),通等级公路的行政村只有161个,仅占总数的39.5%;目前还有247个村尚未通等级公路,占应通车行政村的60.5%。桂平市农村公路通达工程2005年建设任务为74条线路共668公里,计划总投资
1.29亿元,涉及24个乡镇。自开展了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建设大会战以来,至2005年底,桂平市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已基本完成建设任务。主要做法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为工程的顺利建设提供组织保障由于桂平市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多达74条线路668公里,分布于全市24个乡镇,比建国以来市交通局局管养的404.8公里地方道路还多264公里,建设这些农村公路投入资金十分巨大,上级补助资金有限,自有资金紧缺,所有项目由桂平市交通局组织建设,是根本不可能按计划完成的。因此,为完成通达工程建设任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一是成立了桂平市农村公路建设大会战指挥部,市委书记和市长亲自担任总指挥长。市委、市政府还与各有关乡镇签订责任状,市四家班子领导也分别与乡镇挂钩,明确建设任务和工作进度。二是各相关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指挥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负责对本级通达工程建设任务的建设管理和资金筹措工作。三是市交通局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并抽调人员分成四个督查组,经常到各条线路的建设现场进行检查督促工作,加强对全市的通达工程建设的检查监督工作,抓好工程技术标准,负责搞好勘测设计、质量进度监督、资金监督、资料收集上报等工作,确保各个工程施工的质量和进度。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资金管理,确保工程建设有足够的资金来源市交通局和各有关乡镇均设立了专门的建设资金管理帐户,实行专户核算,确保专项建设资金的流向。上级补助的资金经过市交通局专用帐户后,再统一划拨到各有关乡镇的相关线路,并由市交通监督使用。各有关乡镇筹措到的建设资金,也进入到相关线路的专用帐户进行监督、管理使用。市交通局还定期或不定期对各乡镇的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督查,严防出现资金被挪用的现象发生。市交通局与各有关乡镇共同努力,采取落实责任制和加强督促检查等有效措施,通过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强资金监管,为农村通达工程建设提供资金保证。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建设的资金筹措面临着许多困难,因此,市交通局广开思路,多渠道、多元化来筹集资金,积极争取上级交通部门的下拨补助资金,同时还大力发动社会各界、人民群众自愿捐资修路,形成“人民公路人民建”的氛围。部分乡镇如建设任务较重的油麻镇,采取将建设资金下拨到村,征地、折迁由乡镇政府解决,从而充分调动有关村群众的积极性,使群众能够积极筹措建设资金、投工投劳等,有效促进工程的建设,全镇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300多万元。
三、坚持建养并重,维护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建设成果
农村公路技术等级较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特别是今年洪涝灾害的袭击对已竣工的农村通达工程的养护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搞好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也是公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建养并重,才能维护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建设的成果。交通主管部门和乡镇、村委会认识到了“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群众修路、群众养护、全社会护路”的氛围正逐步形成。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各乡镇、各部门,特别是宣传部门,注意运用电视、墙报专栏、标语等形式做好宣传工作,大造声势,向群众宣传“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增强干部群众“路为我修”、“我要修路”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大力宣传在农村通达工程建设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和典型事迹,激发广大群众自愿捐款修路的热情。把全市各阶层的热情发动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和动力,促进农村公路建设的全面开展。
五、加强督查,扎实推进农村通达工程建设
为进一步加快通达工程建设步伐,市委、市政府成立督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对各乡镇农村通达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领导责任不落实、工程管理不到位、工作措施不得力、工程不能按计划推进的乡镇通报批评,进一步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展,确保了今年通达工程建设任务的完成。
六、创新机制、积累经验,为全市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建设工作中,贵港市着力构建“政府推动、宣传发动、协作联动、典型带动”的农村公路建设工作新机制。一是各级党委政府、村委会和相关部门明确自己的职责,并层层将建设责任落实到实处;二是抓好宣传发动,充分利用上级扶持村级公路的政策,充分调动村级组织和群众的积极性,全方位、多层次地做好各项宣传发动工作;三是做好协作联动工作,形成 “领导重视、部门配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四是重视典型促动,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组织群众一事一议,动员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和积极捐资,树立典型。2006年4月3日下午,贵港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村通水泥路开工仪式,在贵港市马皮乡隆重举行,标志着贵港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拉开了序幕,体现了上级对贵港市农村公路通达工程的肯定。
七、开拓创新、坚定信心、采取措施加快桂平市农村公路建设
一是明确目标,贵港市的建设思路是:2006年完成区交通厅下达的2005年建设任务19条线路71公里的建设任务,完成2006年建设任务39条线路173公里的测设任务。二是争取在2008年年中全面完成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实现桂平所有行政村通等级公路的目标。三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全力以赴,全面加快工程建设进度。
第五篇: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社会管理的思维创新与路径
社会管理与群众利益有着内在的相关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公权力与群众的关系。“党建统领、社会协同”其内在的机理是处理好预算跟服务的关系,社会管理格局中的四大要素问题在于其结构关系,新时期的党群关系要处理好党委与公众的关系、党委与政府的关系,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党的各级组织要贯彻群众路线,客服官僚主义,发挥统领和协调各方利益的作用。要矫正各级权力的滥用,防止社会过渡分化,新时期的社会管理要重视公众参与的新特点,正视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包括参与政府动员与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的功能,通过培育自主性的社会组织,整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加强社会自治和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具有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急剧的社会转型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为此,在多元的社会治理格局中,需要培育社会力量,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路径上,一方面需要在观念上进行创新,在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需要了解社会需求,加强社会管理的主题能力建设。同时,需要在组织、体制、机制上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保障。
改善党群关系与社会管理创新密切关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与社会规范、价值变迁在进一步催促社会管理加速,时空压缩使得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过西方国家300年的发展,在正面发展效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诸多社会矛盾等负面效应。当单个或是局部是正确的要素合成后可能是错误的结果,合成腐败即是一类,当前各地贫乏的群体性事件即是集体无意识的多重叠加,因此需要加以重视研究,通过改善新时期党群关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