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时间:2019-05-14 03:0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第一篇: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推进城镇化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和要求,渭南市局于5月21日至25日参加了全市“如何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调研活动,通过对全市十二县市区的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深入调查,我们认为渭南正处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阶段。本文旨在对如何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渭南市城乡统筹发展做以分析思考,以更好地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一、全市基本情况

全市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下辖123镇13街道办6乡,3222个村委会,180个居委会,据年度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30.49万人,城镇化率33.12%。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致力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居民增收,着力改善民生,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28.9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2.9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4.3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71元,增长27.4%,增速首次超过城镇居民。

(一)突出建设中心城市,着力完善城市功能。一是规划建设取得新成绩。渭南市以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中心城市和县城为重点,先后编制了渭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渭北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带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等专项规划,八县两市、高新区、经开区、华管委、卤管委完成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十县市进行了总体规划修编。庄里、瓜坡、孙镇、龙门四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全面完成了总体规划等。同时,积极做好商品房、保障性住房、旧城改造和城中村的规划建设。2011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额66.92亿元,同比增长171.0%,销售面积240.44万平方米,增长72.1%。保障性住房完成投资377975万元,其中廉租房43965万元,保障性住房施工面积254万平方米,其中廉租房23.08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竣工面积67.26万平方米,其中廉租房12.07万平方米。二是中心城市建设获得新突破。渭南中心城市建设2008年完成投资6亿元,2009年完成投资44.7亿元,2010年完成投资58.4亿元,2011年完成投资67.8亿元。2012年计划完成投资1526219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54.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6%。同时,各县市区城市主干道建设里程和投资总量均为近年之最,初步形成了城市道路框架格局,城市公园、广场先后建成运营,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三是城市管理呈现新亮点。渭南中心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10个县城全部晋升为省级卫生城市。

(二)全力做大集镇,响应建设新社区和新农村。一是抢抓政策机遇和支持,推进集镇建设。渭南市先后有:韩城市龙门镇、合阳县路井镇、富平县庄里镇、华阴市敷水镇等13镇被列入全省107个省级重点镇,华县瓜坡镇、蒲城孙镇、富平县庄里、韩城龙门镇四个小城镇被列为省级重点示范镇,白水县林皋镇、大荔县朝邑镇两镇被列入省级文化旅游古镇,华阴市被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区),富平县庄里镇、华县柳枝镇被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目前,渭南市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庄里镇已完成投资2.8亿元,孙镇累计完成投资1.8亿元。伴随着中省加强城镇建设,全市逐步形成了“镇有常住民、民有不动产、草根经济兴、民富又强镇”的发展格局。二是按照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目标,积极启动新型社区建设。如:富平县在城关、淡村、庄里启动了4个新型社区建设,蒲城县已经在孙镇、高阳镇建设2个新型社区。三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2011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404.26万人,参合率达97.1%。农村养老保险参保244.99万人。农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4平方米,增长3.9%。争取中省资金,开展新农村安全饮水、扶贫开发、移民搬迁、生态环境治理等工程,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三)高起点规划建设园区,快速带动城乡发展。一是科学定位,工业集中区规划布局特色鲜明、错位发展。其中,韩城龙门工业集中区以煤及煤化工为主导产业,高新区、经开区以装备制造及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全市形成了13个特色园区。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13个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完成投资50亿元,基本满足了入园企业的需要。三是工业集中区规模大、企业多。目前全市13个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已建成面积78平方公里,入驻企业786户。其中已投产企业644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9亿元,上缴税金24亿元,安置就业11万人。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800亿元以上,占全市工业总产值60%以上。

(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助推城镇化发展。2011年,渭南市新建省级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基地2个,目前拥有省级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基地6个;设施农业加快发展,设施蔬菜面积39.22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设施瓜类面积27.78万亩,占瓜类总面积53.8%。以澄城、大荔生猪,合阳、临渭奶牛,富平奶山羊,蒲城肉鸡为代表的优势畜禽生产基地逐步建成,2011年全市实现畜牧业产值67.28亿元,增长10.5%。现代农业为发展注入活力,助推了城镇化发展。

(五)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近年渭南市实施了住房、创业、就业、保障四项工程。先后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3万套,建成安置房1.7万套。依托全市28个农民工创业示范园和39个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农民进驻创业。对进城农民实行免费培训,优先解决安置就业。此外,还围绕进城农民的就医、养老等需求,在全市扩建5个医院、18个卫生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改扩建5个敬老院、26个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和183个社区服务站,使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了进城农民的需求。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讲,近年渭南市在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做了一些尝试,但是整体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与省上要求和群众愿望有差距,还存在建设资金短缺、土地粗放、低效利用等急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发展统筹不够。2011年,全市城镇化率为33%,分别比全国、全省水平低18.27个百分点、14.3个百分点,在全省属较低水平。蒲城县、大荔县、富平县等70万人口大县,城镇化率分别为18.61%、21.17%、27.46%,都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3.12%,临渭区人口90万左右,城镇化率在全省同级别区中位置也偏后。在建设上,重城市建设轻集镇建设、重新区开发轻老城改造、重开发建设轻产业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产

业上,绝大部分镇域缺乏工业支撑,特色产业覆盖面不广,批发零售、个体运输等服务业发展层次低,农民进城进镇安居就业的渠道不广,城镇化进程速度不快,城镇发展统筹不够。

(二)三次产业发展缓慢,城镇化推进乏力。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28.97亿元,较上年增长15%。其中,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0.47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545.19亿元,增长20.6%,第三产业增加值323.31亿元,增长10.9%。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15.6:53.0:31.4。人均生产总值19424元,比上年增长14.8%。尽管纵向同历史相比渭南市发展很快,但是横向与兄弟地市相比,渭南市二、三产业总量、三产增速、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市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要求相差较大,还不能对城镇化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三)建设用地指标少,城建资金短缺。对照城市规划,渭南市城镇化建设用地仍然存在着土地储备较少、征收任务艰巨、用地指标不足三大问题,城镇建设用地的压力非常大。同时,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资金缺口量大、融资模式单一等突出问题,直接制约了各项建设的顺利实施,影响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和质量。

(四)城镇规划不超前,辐射带动不强。城市供水、电力、电信等地下设施和城市绿化、停车场等规划不到位,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各县市区的老城区村组统建的庄基量大面广,拆迁难度大,改造困难重重,建设进度缓慢。大部分镇由于没有政策支持,规划缺失、规模偏小,基础设施薄弱,支柱产业聚集较弱,信贷资金投入微乎其微,服务功能不足,辐射带动功能不强。

(五)政策缺乏资金支持,措施还需完善落实。近年省市先后出台了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有关政策制度,但是由于此项政策制度对农民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权益的资金补助来源没有明确,资金补助无法兑现,大部分农民对农村居民进城落户还处于询问观望阶段。同时,目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公安部门办理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手续的农民及办理落户的外来人员还不多。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户数、人口数在公安部门和人社部门还有差异,还有待协调解决。随着城镇和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园区规模的不断扩张,原有的城乡划分范围已经很模糊,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很难划分,现在还没有部门适应渭南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牵头界定划分。民政部门对各县市区的城中村、城边村、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中行政村组名称尚没有组织实施像西安城中村那样的改村组名称转为城镇社区名称的统一安排活动。

(六)农村宅基地不断扩大,分散居住不适应形势。省政府研究室在2011年对关中地区和天水市的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认为:一是耕地流失,人均逼近红线。关天区受访农户宅基地平均占地0.5464亩,常住人口平均为3.25人,户均1.21处宅基地;近5年被调查村庄耕地每村平均减少283.87亩。农村人均耕地减少的原因中,39.2%是因宅基地增加所致。2000年关中地区人均耕地1.16亩。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下降到0.627亩,低于联合国提出的0.7965亩的最低警戒线。二是劳动力大多进城务工。农村16-40岁的精壮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经商,80后、90后年轻人几乎不愿回乡务农。村庄的留守人口基本是老人、儿童和妇女,最需要解决的是留守儿童教育、老年人养老医护及农村治安等问题,而集聚生

活或社区生活的服务社会化功能能够有效化解这些问题。三是农民集中居住意愿的调查结果显示,愿意村庄撤并集中居住的占19.7%,集中住在像城里人一样的楼房内的占19.7%,楼房现代设施齐全的占14.7%,社区内有学校、医院、幼儿园、养老院、商业服务区的占38.9%。这些数字表明,农民总体上愿意集中居住并享受现代生活。

三、今后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研究探索,不断克服和改进。

(一)发展第一,三化同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渭南市独有的“关中—天水经济区”、“陕甘宁革命老区”和“晋陕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三个国家级经济区叠加地级市为契机,积极把握西安大都市规划圈和陕西东大门建设的政策机遇,认真实施《渭南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工业化为先导,以城镇化为载体,以农业现代化为支撑,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敢为人先,开拓创新,优化人力和土地资源在城乡配置。树立城乡资源一盘棋观念,打破条条框框,推进农村居民进城,增加城镇人口,减少农村人口,调整人力资源在城乡分布,提高社会效率。整合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在城镇实施旧城老城改造,提高单位土地人口承载量;在农村,撤组并村,减村进镇,减少农村宅基地和建设用地,增加农村耕地,发展现代农业畜牧业,优化土地使用,提高利用效率。通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优化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商品资本在城乡配置,提高整体社会效率。

(三)完善政策,筹措资金,破解城镇化土地、资金困局。一是破解体制障碍,不断完善政策。以农民进城落户为核心,统筹出台土地增减挂钩、土地征收补偿、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操作办法,解决农民身份、居住地变更的体制性障碍。凡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本地农民及办理落户的外来人员,实行与城镇居民统一的就业、创业、养老、医疗、教育、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等待遇,使他们能就业、有房住、有学上、有保障,真正融入城镇,变为城镇居民,不断解决农民进城落户和建设用地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二是宅基地置换新房,农村居民就地城镇化。转换思路,仿效城中村改造经验,将农村居民就地转移到中心城市、县城和镇驻地,农民原有住宅可折价置换社区新房,置换出来的村庄土地可以还耕,也可以经营开发。在宅基地置换新房时,要同步推动农村居住社区、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三区”统筹联动发展,努力取得耕地不减、农民负担不增加、乐业有保障的成效。同时,还要在土地流转、管理体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建设投融资方式、小城镇扶持政策等方面创新,有效破解土地、资金、出路等难题。三是深化改革创新,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交易试点。向中省争取政策支持,建立市县级农村土地交易试点,试点主要负责农村宅基地复垦农田,复垦农田指标转化为城镇建设指标,面向社会公开拍卖转化指标,以拍卖指标增加城镇建设用地,以拍卖所得资金补偿农民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在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中,实施土地部门核查农民退出土地、人社部门办理进城进镇手续、公安部门转办户籍、财政部门兑付补助、纪检部门监督检查等联动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四是创新思路,拓宽城乡统筹融资渠道。争取中省将渭南市列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争取国家银行等贷款,引导社会资金向重点镇、小城镇倾斜,鼓励民营企业多渠道、多形式投资兴办小城镇基础实施和公益事业。

(四)统一规划,重点布局,加强城乡一体化格局。统一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调控和集约开发城乡土地,重点抓好“131”城乡统筹示范工程,全力推动富平城乡统筹省级示范区改革试点,积极推进渭南-华阴、富平-蒲城、韩城-合阳-澄城等城乡统筹示范带建设,加大太华湖统筹城乡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力度,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100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建设。一是抓好城镇总体规划、土地总体规划,加强城镇和土地总体规划的衔接,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城镇、产业和土地布局,优化耕地和建设用地,因地制宜,合理安排一、二、三产业。二是科学编制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详规,编制经济发展规划,统一安排供水、供气、供电、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安排公共活动用地,改善生活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四是在省级重点示范镇、省级重点镇的基础上,再规划确定一批市级重点镇,从政策、土地、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对建制镇住房建设和农村宅基地停止审批出台具体意见,并予以统一规范指导。

(五)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做美中心城市。实施中心城市“东进北扩”、西渭一体化发展战略,拉大城市骨架,拓展城市空间,促进融合发展。加快“一城三区五组团”建设和华县撤县设区步伐,强化公共设施对接共享,推进西(安)渭(南)城际轨道建设,提升中心城市组团路网通达水平。加大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打造大水、大绿、生态、宜居新城市。二是做强县城。率先发展韩城、华阴、富平、蒲城、大荔等次中心城市,持续提升澄城、合阳、潼关、白水等县域中心城市。完善天然气、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提高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三是加快重点镇、重点示范镇建设。抢抓全省实施重点示范镇建设的机遇,市县联动,将重点镇、重点示范镇建设与移民搬迁、撤乡并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等工作有机结合,完善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镇特色产业和人口聚集,在交通干线节点、重要工矿区、旅游商贸集中区等,建成一批人口规模8-10万人、经济总量10-20亿元的重点镇、示范镇、特色镇。四是推动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园区建设。按照布局集中,产业聚集、用地集约的要求,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加快土地流转,建设设施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带动农业转型发展,促进城镇化发展。

(六)多措并举,减少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一是继续撤乡并镇,开展撤组并村,减村进镇,减少乡镇村组数量,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城镇人口。二是改善城镇就业创业环境,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吸引农民转化身份和职业,积极进城进镇。三是组织参照西咸新区模式,按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对开发区、各类园区规划范围内的乡镇实施托管,将其中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实现门口就业。四是建议住建部门、民政部门、公安部门、镇街道办乡等部门牵头界定划分城镇和农村范围,明确区别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民政部门根据划分将各县市区的城中村、城边村、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园区中行政村组名称调为城镇社区名称。公安部门根据划分和名称变动对户口簿登记记录进行调整,将有关农民转为城镇居

民。五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畜牧生产基地,加强农民培训,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业机械化、信息化、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

(七)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加快推进民生工程建设。

一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便民利民、服务城乡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养老、家政、休闲娱乐、体育保健、远程医疗等新兴业态,开拓新服务,适应新需求。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服务领域。二是加快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坚持把扩大就业创业放在优先位置,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创业政策扶持、培训、服务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创业就业。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保证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统筹教育发展,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提高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后的工作技能。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设计、建设、管理和分配,使之成为人民满意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第二篇: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科学发展观,最突出体现在“五个统筹”的内容之中,全面、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其中的统筹城乡发展把农村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牢固确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大课题,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快小城镇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是这一实践的重要举措。

一、发展小城镇是形势所需

1、小城镇对于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优势明显

小城镇因其地理性和灵活性等诸多因素,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过程中,具备一定先天优势:

地利优势。小城镇是指具有一定辐射功能的县城和中心集镇,作为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小城镇在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占据着近水楼台的地利优势。一是交通成本低。农民外出务工,一方面期望能够有更好的工资待遇,同时另一方面还在盘算沿途交通费用。从农村去往附近近小城镇,去来方便,路上不需要多少花销,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免去他们的盘缠之忧。二是信息互通及时。当今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就是金钱。农民工对信息的需求也是他们的最大需求。远走他乡务工经商,一个信息误差住往就会让他们付出大的代价。如果附近小城镇里有什么好的工作,好的经营,好的买卖,距离越短,这种信息传递最及时、最准确,信息的价值对农民朋友来说就意味着含金量。三是两头可以兼顾。外出务工对于农村朋友特别是一些成家的朋友来说多是生活中无奈的选择,其实每个人有许多后顾之忧,如夫妻分居,子女教育,家庭农活,家人健康,如果在附近的小城镇有合适的就业岗位,工作和家庭两头兼顾,也是最理想的务工就业方式。四是农民工在家乡小城镇务工,熟人熟地,工资可以更好地得到保障。

门槛优势。大中城市的岐视性用工政策,脱离实际地设障围栅,人为把民工进城门槛抬得过高,阻碍了统一、公平的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没有严格的户籍限制,没有高得离谱的房价,没有高昂的生活消费。农民工要想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由流动完成迁移,实现进城目的,奔往小城镇应该是首选。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花上一笔钱在小城里买房,有相对稳定的生活来源,就可以把自己变为城里人,或者没有购房,但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租房成本也不算太高。小城镇人口压力很小,体制上更加灵活,农民工进城就业和落户的门槛更低,障碍更少,从在小城镇许多用人单位也基本不设门槛,农民工与其他职工同工同酬,能够享受基本公平,同时农民工想在小城镇落户,条件也比大中城市的宽松得多,迁进迁出也自由得多。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付出的成本低,“扎根”更容易,对政府压力也相对较小。

产业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是近年来农村发展的基本思路,也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增值增效的最有效渠道。农民工就近转移到小城镇,在农产品销售、加工领域寻求发展,因为产品了解,行业内道,市场熟悉,具备一定比较优势。

人文优势。农民工就近向小城镇流动和迁徙,因为地域相近,语言相通,人情风俗相同,文化习惯相似,生活方式相差不远,小城的人能够把他们当作本地人看待,没有明显的排他排外心理,更容易包容他们、接纳他们,就近转移农民自身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更强,很少有人对他们“另眼相看”,与小城没有心理距离。因为人文领域没有明显裂痕,可以更快更好地实现文化层面的融合。同时在小城镇,地方政策更加灵活,可以人让他们比较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可以给予他们更充分的市民待遇。当地政府既是他们的婆家,又是他们的娘家,不

像身在异乡人生地不熟,有困难有麻烦可以直接找当地政府,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太多的心理隔核。

2、加快小城镇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里,只有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才会更加牢固。人口流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效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农民工是当前社会生产力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农民中有文化的年富力强的群体,是创造财富的生力军,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民的收入有17%来自劳务收入,而农民收入增长的41.8%依靠外出务工。农民工已成为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力量。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产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外来人口较多的城镇要从实际出发,完善社会管理职能。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加快小城镇发展,对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带动村庄城镇化,发展乡镇企业和壮大县域经济,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加快小城镇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就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这种转移是否成功、是否会带来社会震荡,就要看社会各方力量对这种转移的支持程度。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作为社会转型时期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是农民但没有从事农业生产,是工人但享受不到应有待遇,在城乡之间驿动,过着两栖生活,他们的合法权益最容易受到侵害。大中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客观上也因此面临较大压力,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实际上也是社会转型时期的正常遇到的一些不和谐音符。农民工问题的实质就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矛盾可能来自社会地位差异、经济差异、城乡差异、文化习惯差异。加快小城镇发展,就是通过小城镇这个重要阶梯进行过渡和分流,从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住房、教育、医疗、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解决好关系农民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就是要在城乡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既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加速农村文明进程,又缓解城市压力,推动城市化进程,这也是城乡统筹、共同发展的需要,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真正实现城乡和谐、社会和谐意义十分重大。

二.关于小城镇发展的几点思考

实施积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是城市化发展本身客观规律的需要,也是我国工业化由初期阶段进入中期阶段的根本要求,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必经之路。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比例的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然要不能避开城市化。在城市化进程中能够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就是如同安装了加速器,注入了催化剂。加快小城镇发展正是

顺应了这种潮流而生。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发展小城镇作为“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小城镇数量虽多,但平均规模偏小,聚集效益不够明显,基础设施简陋,非农产业基础薄弱,就业机会较少,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民“扎根”还有后顾之忧。要真正把小城镇作为一项大战略,加快小城镇发展,实现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规模成长转变,推动全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笔者认为政府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科学规划。小城镇一般是以某种产品为指导,以某个区域为集散地,通过集群经济辐射周边,带动一方。过去小城镇发展过程中遍地开花的办法实际也并不可取,小城镇规模偏小,特色不明,严重影响了小城镇的积聚功能和宏观效益,因此发展应该突出重点,科学规划。县城是我国行政序列中的重要一级,地理位置突出,人口相对集中,城市功能基本完备,多是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链接城乡的重要要枢纽,其辐射作用尤突出。因此小城镇规划应该以县城龙头,以优势产业为支撑,突破性发展县域经济,同时规划一批重点镇作为区域中心,重点培育和吸引中小企业或相关产业集群的环境,就地消化大量农村劳动力,以城带乡,以城促乡,辐射带动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

2、加大投入。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政府还要加大对县城中心城镇建设的投入。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配套,通信快捷,功能齐全,设施完备,与周边农村和大中城市交通便利。二是产业布局合理。结合地方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优势明显、特色明显、市场前景看好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江浙一带依靠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带动小城镇的发展就是非常成功的先例。三是在以市场化的手段开发城镇房地产的同时,加大对廉租房和经济实用房的建设投入,让就近转移的农民居者有其屋,这是对他们最好的吸引。四是国家可以结合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政策,以配套项目基金的形式,对中西部地区小城镇的开发进行必要扶持,在投入上适当给予一定倾斜。

3、合理引导。市场经济是自由经济、法治经济,政府当然不能对人民群众的自由生产活动设定限制,政府的基本职能是维护市场秩序和提供政策指导,为经济发展服务。大中城市具有强大的的劳动力集聚效应,小城镇发展上比较弱势,政府在要正确合理引导,鼓励农民工向周边城镇转移。一是思想引导。加强政策宣传,积极为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鼓与呼,营造小城镇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政策引导,不仅要放宽各种政策限制,还要结合实际出台一些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向小城镇转移,在小城镇就业甚至于安家落户。三是加强组织。在城乡之间建好“劳务纽带”,通过建立健全劳务输出体系,拓宽农民在小城镇的就业领域。四是改善环境。通过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丰富城镇文化,搞活城镇市场,着力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缩小小城镇与大中城市生活环境的上差距,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转移。

4、制度保障。国家在宏观政策和制度层面上要对小城镇的发展进行必要支持和保障。一是在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着手实施小城镇开发的宏观战略,切实发挥政策推动的巨大效应。二是进一步完善各种法律法规,为农民进入小城镇完全解禁,享受更加灵活的土地和就业政策。三是从解决农民进城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各级各地就吸纳农民往小城镇定居和就业以及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以制度形式予以规范化,为其提供切实可靠的制度保障。四是加快小城镇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经济转由市场调节,社区向农民开放,城乡统筹就业率先在小城镇启动,为农民免除后顾之忧,为城镇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促进农民与小城镇的融合,推动小城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

总之,实施积极的小城镇开发战略,会大大的加快整个城市化进程的步伐。我们期待着有一天,小城镇有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遍及华夏农村各地,处处呈现出农村工业化、经济特色化与小城镇蓬勃发展、共生共荣的繁华景象。

第三篇: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几点思考

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几点思考

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光镭

酒都宜宾是“长江第一城”,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金沙江、岷江、长江在此交汇。全市辖1区9县,幅员面积1.3万平方公里,人口535万。宜宾能源、矿产、水能等资源富集配套,工业发展基础较好,拥有五粮液、天原、丝丽雅等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宜宾人口众多,农业资源、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又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市。长期以来,宜宾由于城乡发展脱节,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导致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和带动能力弱,作为城乡经济结合部的县域经济成为发展“短板”,制约了宜宾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城乡统筹以后,宜宾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2006年以来,宜宾按照城乡一体化、市区一体化的“全域宜宾”思路,围绕打造百万人口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县城、乡镇、新村四位一体发展,统筹规划城镇道路、市场、教育、卫生等配套设施,努力建设相互衔接、系统完整的城乡规划体系。积极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加快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联动,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全市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28.3%,提升到2009年的36.6%。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宜宾重视统筹规划、完善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品味,培育产业生态、助民就业增收。与城乡统筹之初的2002年相比,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52元,增长了1.1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873元,增长了1.12倍。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翠屏区进入四川省县域经济前十强,各区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部过亿元,走出了长期以来困扰

我们的“市强县弱”的困境,呈现出市县共荣的崭新局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拓展了宜宾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空间,为建设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历史时期,城镇化将是我国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所在。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性机遇,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在工作中努力探索实践。

第一,在西部大开发中,强力推进城镇化。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是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经济刺激政策的延续。只是在模式上由全国一刀切逐步走向东、西部分层次指导,实行西部促增长、东部促升级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涉及区域发展规划,加强重点经济区开发。国家重点推进“成渝经济区等经济区发展,建成具有全国影响的经济增长极”,四川实施成德绵乐同城化发展战略,推进川南、川东北、攀西和川西北经济区建设,以及各种产业规划,将带来一连串的包括项目、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重大机遇,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从经济规律来看,人口积聚产生需求,市场积聚产生城镇,城市拓展拉动发展。集聚竞争越快,效率越高。因此,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我们必须顺应规律、顺势而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村建设良性互动。同时,增强大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提高中小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切实把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到新的水平。

第二,以“三化”带“三农”,助推富民强市。

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是带动“三农”发展的有效途径。城市文明是对农业文明的一种跨越,城市经济是对农业经济的一种跨越。城市经济发展成本效益

比率,高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本效益比率;农村的投入产出、投资回报,始终低于城市。工业化高效地创造财富,城市化快速地积累财富。市场经济的主战场在城镇。新型城镇化、以城带乡、城乡统筹,是一种国家战略,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应积极引导农民特别是先富起来的农民进城。农民进入城镇购房或者建房,可以找一个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结合点,他们在城镇就业、发展,就会延伸产业链,促进城市经济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以促进产业做大、企业做强,增加就业岗位,更好地解决市民就业增收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而这个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是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是引导城乡居民增强知识、技能、管理、经营能力和素质的过程。由农民变为市民,是工作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生活、整体素质的可持续提升,能够更多地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最终会达到富民强市的目标。

第三,在新型城镇化中,强化产业支撑。

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看这个区域有没有带动力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同时看这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如何,它的综合竞争力包括产业支撑力、经济辐射力、社会管理力、政府领导力、文化软实力、甚至包括人心凝聚力。比较而言,第三产业是财富的积聚、配置和资本的增加,它不能离开第二产业,不能离开城市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城市化的内涵、农业产业化的动力。在这方面我们有比较深的体会,宜宾最近几年“工业强市”战略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强力发展酒类食品、综合能源、化工轻纺、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不仅让城市尽可能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而且也较好支撑了城市的发展。宜宾的城镇化率从2006年以来每年提升2个百分点左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工业化带动城

镇化快速发展的结果。同时,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还应通过积极发展商贸、物流、旅游、金融、信息、咨询、房地产等服务业,不断壮大城市经济规模、提升产业层次,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兴旺。

第四,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注重提升人的素质。

改变一个地区的城乡面貌不容易,改变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提高人的素质更难。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绝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必须以人为目标、以人为方向,使老百姓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民主政治的主人翁、文化繁荣的主角、社会进步的主力,并且不断提高他们在市场、社会当中的生存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筹城乡发展。市场竞争最重要的是能人竞争、强人竞争。看一个地方发达不发达,主要看这个地方精英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能创业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实业家占总人口的比例,最终看全社会人才占总人口的比例,这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转换,下大力气推动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变,努力把农民培养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提高农民就业、创业的竞争力,逐步形成人口变人才、人才变资本、资本变财富、财富保障民生的良性循环。

第四篇: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耀州区总面积1542平方公里,总人口近26万人,下辖10个建制镇,2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189个行政村,城镇居住人口达到6.3万多人。创国家级小城镇示范镇2个(董家河镇、孙塬镇),省级示范镇3个(董家河镇、孙塬镇、庙湾镇),省级示范村3个,市级示范村16个,区级示范村22个。从98年到2009年底累计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78项,完成投资4.391亿元。

二、加强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

全区先后投资820万元,完成了铜川市耀州区区域村庄布局规划,耀州区分区规划,耀州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2个乡镇村庄总体规划,12个乡镇总体规划,189个行政村的村庄建设规划,实现了规划全覆盖。按照“城园分工,产居分离”的原则,将工业园区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坚持以规划为指导,加强镇村水、电、路、气、讯、广电等各类管网的统筹布局,并严格规划控制管理。

三、以项目带动,积极推进重点镇、村建设

1、近年来,经我局积极申报,被省政府选入重点镇建设项目有2个镇(照金镇、董家河镇)年计划完成投资各3000万元以上,被选入省政府确定的“关中百镇”建设项目有7个镇(照金镇、小丘镇、坡头镇、关庄镇、寺沟镇、董家河镇、孙塬镇)1

和城区民权巷道路工程,争取回省上资金800万元,先后完成了7个镇的街道改造以及路灯、人行道、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提升城镇、镇容镇貌。

2、争取国家和省上补助资金460多万元,对全区农村660户群众住房困难及土窑、危房等进行改造,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环境。

3、积极协调争取省上的村庄巷道补助资金,先后争取回100多万元,为9个村实施了村内巷道的硬化,改善群众的出行问题,其中为张郝村先后投资近20万元。对水峪村将积极协调,争取项目,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4、结合城乡统筹,在抓好小城镇建设的同时,也将镇村综合整治工作纳入到一块来抓,先后下发了镇、村综合整治标准,在考核时一并考核,经考核后近年来由省上表彰的综合整治示范村6个,示范镇3个。

总之,我们按照“城区——重点镇——中心村——基础村”带动路径,完善村庄等级结构,构建“城中村近社区、城效村联动城乡、中心村辐射基层村”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坚持把中心村作为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切入点,政策、资金向中心村倾斜,教育、医疗等向中心村集中,积极发挥中心村支撑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作用,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改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转变农民生活方式,提高文明意识,推动农村城乡一体化。

其次,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形成特色发展态势,主动融入关

中地区“一轴一环三走廊”咸阳——铜川城镇带,大力发展“一心、一扇、两带”城镇体系。

“一心”即把加快耀州城区建设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龙头,以铜川建设渭北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契机,以建设中心城区为目标,大力推进新耀一体化,加大建设力度,加速突出领跑,打造铜川南市区商贸物流中心,形成带动城镇发展的辐射源和牵动力。

“一扇”即环耀州城及新区发展的孙塬镇、董家河镇、寺沟镇、关庄镇、坡头镇形成的扇状城镇带,发挥环城市中心区的区位优势,依托建材工业园区、载能工业园区、铝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建材、物流运输、花卉果蔬、商贸服务、乡村旅游等关联产业,形成依托城市发展,产业支撑较强的扇形“卫星城镇带”。

“两带”即沿耀旬路、耀瑶路纵深延伸,形成坡头——照金;关庄——瑶曲、庙湾城镇带,积极利用煤炭资源、红色文化、佛教文化、自然风光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努力形成工矿与城镇发展互补,产业与城镇发展互动的格局。

按照城镇规划体系,结合区位条件,现有规模和发展替力,将全区所属乡镇分为四类:

重点镇(4个):照金镇、坡头镇、孙塬镇、董家河镇。照金镇重点建设“红色旅游景区和工矿区”;孙塬镇重点建设“建材工业园区”;坡头镇重点建设“载能工业园区”;董家河镇重点建设“铝工业园区”。

中心镇(2个):庙湾镇、瑶曲镇。庙湾镇重点建设“香山佛

教文化景区、玉门旅游景区和工矿区”;瑶曲镇重点建设“煤炭工矿区”。

基础镇(4个):关庄镇、寺沟镇、小丘镇、柳林镇。关庄镇重点建设“物流集贸区”;寺沟镇重点建设“城区近郊发展区”;小丘镇重点建设“物流集贸中心区”;柳林镇重点建设“集贸居住、香山旅游服务区”。

石柱乡、演池乡:加快集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逐步撤乡设镇。

同时,结合镇、村综合整治,对包茂高速、210国道、耀照路、耀柳路、柳照路沿线的所有新建的建筑物要参照“铜川市新农村住宅设计图集”,统一建筑风格,对原有的建筑物逐步进行改造,以形成统一体,打造沿线建筑的新亮点。

四、几点建议

1、结合镇、村综合整治,希望省上在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巷道建设方面,在项目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以改善全区广大群众的居住生活和出行问题;

2、按照省上确定的城镇化发展纲要,为了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望在重点镇建设和“关中百镇”建设项目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

3、结合我区规划全覆盖实际,各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望上级加大规划的补助资金,以解决基层资金短缺的困难;

4、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乡规划

条例》和《陕西省乡村规划建设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希望省上给予解决编制,为基层配备专业的规划管理人员,以确保各类规划的有效实施。

第五篇:加快推进城镇化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城镇化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新闻日期: 2011年09月20日 09:59:39

人民网河南频道讯市六次党代会勾画了濮阳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段喜中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工作任务。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城建、发改、规划、交通等部门肩负着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的重要使命。

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濮阳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事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高濮阳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强力实施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工程的意见》、《关于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保障。加快推进城镇化,必须牢固树立“抓城市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用市场经济观念经营城市、按旅游景区标准建设城市、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城市”的理念,坚持市、县、乡(镇)三级联动,充分发挥中心城市“核心”带动、县城“骨干”支撑、小城镇“支点”吸纳的作用,不断增强城镇承载力、带动力、辐射力和竞争力。

实施“北进东扩”战略,着力打造省级区域性中心城市。按照“北进东扩”城市发展战略,推进濮阳县城“中心城区”清丰县城一体化,加速濮阳中心城区与现有油田基地、老城区的融合,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形成核心增长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构建豫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县城和中心镇,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新型社区四级城乡体系。按照“新区树形象,旧城换新貌,建筑有品位,文化显特色的总体要求,突出城市特色,用2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实施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工程,通过管理、改造、建设、教育等有效途径,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景观、环境卫生、城市管理和市民文明素质的大提升,带动城市竞争力显著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工程分四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至2011年春节前)以集中整治市容环境“六乱”为重点,启动部分设施改造和规划建设项目;第二阶段(至2011年5月1日前)以城市设施改造为重点,巩固市容环境“六乱”整治成果,有计划地推进城市建设;

第三阶段(至2011年年底)以城市建设为重点,实现管理出规范、改造出效果、城市出形象;第四阶段(至2012年年底)全面展开城市建设,推动中心城市大发展、大提升。

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管理提升成效显著,城区市容市貌明显改善;改造提升效果明显,绿化、美化、亮化改造进展顺利;建设提升态势良好,濮阳新区和东南片区路网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城区在建房屋加快推进。当前,要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一是加快推进濮阳新区和东南片区建设。强力推进濮阳新区“五纵四横”路网和供水、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长庆路南延、胜利路东延等8条道路建设,年内新修城市道路力争突破50公里。二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第二污水处理厂、建筑垃圾消纳处置工程、保障性住房、在建房屋建设,完成市污水处理厂脱氮升级改造、地下水源续建工程、外来气源输气工程等项目建设。三是加快推进中心城市改造提升。大力实施城区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工程,加大力度推进城中村、旧住宅小区、旧商业中心、旧商业街改造提升。四是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树立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城市管理理念,严管重罚、严防死守,完善

城市管理体制,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积极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增强城乡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按照复合型城市、紧凑型城市及绿色低碳、城乡统筹、全域规划、组团式集群发展的理念,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各类规划,实现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全覆盖,引导城乡建设和城镇化健康发展。在全面完成县(区)域村镇体系规划、村庄布局规划、乡镇总体规划、中心村(社区)规划编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县(区)域村镇专项规划、各类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的修编和编制,形成中心城区和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层次分明的发展格局。注重城乡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实现城市(村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的“三规合一”,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旅游规划和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相衔接,形成科学合理、统一配套的规划体系。认真开展了濮阳新区总体方案构想、新区空间战略规划编制方案和濮阳新区规划建设研究等前期工作。编制完成了8个省定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三项规划。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区建设与中心城区改造提升并重,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濮阳在豫东北区域的中心城市地位。加大中心城区改造提升力度,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适宜人居的新型城区。按照“组团式、集群化”发展理念,优化空间功能布局,促进组团产业集聚发展,完善基本功能,构建周边与中心城区的便捷交通网络,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的城镇集群。到“十二五”末,力争建成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0万人的大城市,充分彰显中心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龙头作用。

提升城市功能。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以大项目为载体,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城镇发展的功能支撑。用2到3年时间,打通城市断头路。抓好南水北调受水城市供水配套工程和引黄供水系统改扩建工程,提高供水能力,保障供水安全。完成与渝济供气线连接工程,敷设高压外环储气工程,中心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5%。增加集中供热能力,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0%。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工程”,增加中心城区绿量,三绿指标逐年增加,到2012年,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绿地率达到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5平方米。启动污泥处置、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处置场等环保工程项目。2012年年底前,中心城区垃圾处理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在90%以上。

打造城市水域亮点。加快编制城市水系规划,打造城市亮点。加快濮阳市引黄调节水库建设,谋划金堤河北岸开发,加强马颊河、濮水河综合治理,实施“亲水临河”城市水系工程,引水入城,引水入园,形成“清绿交映、水城一体”的城市水系景观。实现沿河两岸污水排放的根本整治,建设高效可靠的地下污水排放网络,彻底实现城市水系水质的根本好转。

加快旧城改造。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推动、因地制宜的原则,以现有建成区内城中村、旧住宅小区和旧商业中心改造为重点,全面推进旧城改造。对设施不配套、功能环境差,但尚可使用的旧住宅小区进行改善。对不具有改善和保护、利用价值的旧住宅小区进行改建,争取2012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旧住宅区改造任务。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2015年前现有建成区城中村要全部完成改造。妥善解决拆迁安置、就业社保、集体资产处置、身份转变等问题,加快中心城区内现有旧商业中心区、商业街区改造,整合优化提升商业业态,加快

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综合性功能区。

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按照“向心布局、组团发展、两规衔接、四个层次”的指导思想,构建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一是优化行政区划,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把临近中心城市的县改设区,使中心城市形成一个中心城区、南北两个副中心城区。按照复合型新区的理念规划建设新区,优化居住、产业、生态布局,实现城乡统筹、产业协调、产城互动发展。加速周边县城与中心城区整合,南部副中心城区以濮阳县城为主向南亲水临河发展,作为历史文化和商贸服务区;北部副中心城区以清丰县城为主突出居住、文化、教育功能,作为产城互动和生态宜居示范区。二是提质扩容发展县城。支持南乐、范县、台前县城与周边城镇组团发展,突出特色,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三是发展壮大小城镇。支持中心镇特色发展,建设专业园区,促进农村人口就近向城镇转移。积极推进撤乡建镇,“十二五”期间积极推进经济基础好、特色突出的乡撤乡建镇,建成各具特色的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旅游名镇。四是积极稳妥发展新型农村社区。用城市社区管理服务的理念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

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坚持“产城融合,产城一体”,以产业集聚区发展为重要载体,实现经济增长和人口集中。中心城市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端绿色化工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北部的清丰县重点发展食品和家具制造业;南部的濮阳县重点发展医用新材料。其他县城产业错位发展。南乐县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范县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加工业;台前县重点发展羽绒服装和石油化工产业。大力发展新型商贸、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吸纳就业、促进消费、协调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产业发展,广泛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人口聚集,加快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形成依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良性互动发展的态势。

加快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南林高速东延、濮范高速东延、德商高速范县段的规划建设,在我市境内形成“井”字型高速公路网络,实现河南高速公路网与山东和环渤海高速公路网的全面对接,彻底打破豫东北地区的交通瓶颈制约。积极开展市区—东明黄河大桥、柳屯—濮城、清丰—南乐、濮阳县城—黄河、范县—台前等快速通道前期工作。推动三条干线铁路在濮阳境内交会。协助推进晋豫鲁铁路尽快通车。加快郑州经鹤壁、濮阳至济南客运专线、安濮荷铁路前期工作,争取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来源:濮阳日报)

下载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小城镇建设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模版]

    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中共望城县靖港镇委员会 望城县靖港镇人民政府 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2010年......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基础上,城乡之间通过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达到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动态过程。加快推进大武口区城......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加快城乡统筹步伐

    加快城乡统筹步伐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财政推动城乡统筹经验 船山区财政局 2008年11月26日 2007年10月,市委、市政府确定船山区为市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要求通过3......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xx区长在全区领导干部读书会上的讲话~年8月31日同志们: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前不久,市委召......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xx区长在全区领导干部读书会上的讲话2004年8月31日同志们: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前不久,市......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xx区长在全区领导干部读书会上的讲话2004年8月31日同志们: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前不久,市......

    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三年工作计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质量内涵,实现全区教育事业均衡、优......

    加快推进我县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

    加快推进我县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 张梦楼 为了全面了解我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情况,五月初,县政协组成调查组,先后深入草碧镇、城关镇和县统筹办等8个相关部门,采取现场调研、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