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镇化进程 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时间:2019-05-12 11:46: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城镇化进程 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城镇化进程 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第一篇:加快城镇化进程 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加快城镇化进程 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宿迁于1996年建市,下辖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城区和宿豫区,总面积8555平方公里,人口531.53万,是江苏重要和新兴的中心城市,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城市群中一朵艳丽的新葩,作为江苏、安徽两省之通衢,宿迁人杰地灵、资源丰富。

一、宿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城镇是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的地方,是一定层级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镇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建市以来,随着经济建设和工业化的全面推进,宿迁城镇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化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一)城镇人口比重上升。2009年,宿迁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33.3%,比2008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2009年全市城镇户籍人口达到136.76万人,占总人口的25.8%,比1999年增加100.25万人。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9.5个百分点,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这除了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建市以来,宿迁把城镇化作为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一方面努力发展经济, 推进工业化进程,使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向城镇聚集,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根据市情需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村区划调整,将人口规模较小、区位优势不明显的乡镇并入经济实力强、人口密度大的中心镇,通过撤乡改镇、乡镇合并、镇镇合并、镇改街道,整合资源,发挥中心城镇对区域发展的集聚和带头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二)城镇数量不断增长。建市以来,宿迁城市建设迅速进入全面发

展阶段,城镇数量迅速增加。各区、县积极整合资源,对人口规模较小、区位优势不明显的乡镇进行撤并,撤乡改镇或乡镇合并,以发挥中心城镇对区域发展的积聚和带头作用。全区乡镇总数从2000年的126个减到111个,减少了15个,其中乡的数量下降14.3%;而建制镇的数量则增长11.9%。目前全市乡镇平均人口4.53万人,平均面积68.9平方公里。

(三)产业聚集效应显现。建市以来,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聚集程度提高,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城镇化进程依靠二、三产业双轮驱动。2009年,三县两区的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达81.2%,比1996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4.6%,比1996年提高13.1个百分点。同时,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由1996年的46.3 %调整为59.8%,上升13.5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由1996年的35.9 %调整为43.3 %,上升7.4个百分点。

(四)中心城市规模显著扩大。建市以来,宿迁加大区划调整力度,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发展空间,使中心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市区行政地域面积从1996年的136平方公里扩大到944.7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规模由1996年的26.5万人扩大到136万人,比1996年增加100万人,增长46.9%,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25.8%。中心城区暂住人口由1996年的24.92万人增加到58.76万人,增加了33.84万人,增长135.2%。城市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

二、宿迁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的发展。2009年,宿迁地区非农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1.2%,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46.6%,非农产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59.8%,而城镇化水平低于非农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40.8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低7.1个百分点,比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低16.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例系数只有0.85。这反映了宿迁的城镇化与产

业非农化不同步,城镇化的发展滞后于产业非农化的进程。

(二)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不强。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我市还处在集聚发展阶段,缺乏功能强大的经济中心区域,各1区、县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较弱。小城镇数目虽然较多但增长缓慢,县城镇规模偏小,功能偏弱,集聚能力不强,吸纳生产要素、转移农业人口的能力较弱。同时小城镇布局过于分散,缺少相应的产业支撑,集聚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较小,核心竞争力不足,城镇功能不明显。

(三)城镇化内在质量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上,盲目攀比,乱铺摊子,只追求城镇区域的扩大,不重视空间组织的优化和城镇功能的完善,造成中心城镇规模扩张过快,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城镇管理水平上不去,医疗卫生设施不配套、科技教育发展滞后、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地方在城镇发展中,不注意挖掘本地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一味地模仿他人的东西,没有彰显出自己的城镇特色和建筑风格,甚至连道路名称都照搬外地。个别地方在老城改造时过度开发,对文物古迹、历史街区的抢救保护不够,造成城镇原有的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特色丧失殆尽。

(四)区域协调发展不够。由于缺乏系统的区域城镇发展规划的引导,宿迁城镇化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受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的影响,各地在城镇化发展目标上缺乏明确的区域分工,城市主导功能定位不清,产业结构趋同,在发展中缺乏协调和沟通,影响了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存在着重城轻镇、重镇轻乡的倾向,乡村居民点建设分散,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比较薄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2009年宿迁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0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83元,城乡居民收入的比例由1996年的2.11:1扩大为2.34:1。

三、加快宿迁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宿迁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换代、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扩大消费需求、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的新形势下,宿迁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并进,坚持大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先发展中心城镇,积极融入宿迁城市群和徐州都市圈,以科学规划为依据,以产业支撑为基础,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推动城镇化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一)发挥规划先导作用。规划是城乡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调控城镇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依法管理和建设城镇的重要依据。推进宿迁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坚持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保证。加强规划研究与制定,增强预见性和前瞻性,适时、动态、超前研究编制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要全面把握城镇化的发展规律,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保证规划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要统筹区域城镇化发展,合理确定各区、县城市发展目标,加强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分工协作,实现城市优势互补和区域共同发展。按照经济社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总体规划、行政区划“四划合一”的思路,合理定位各级城镇的规模和功能,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措施,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区域城镇体系。按照尊重科学、统筹城乡、服务经济、突出特色的要求,制定城镇化发展纲要,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根据城乡资源环境容量,切实加强城乡空间管治和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要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以规划引导城市科学发展,以规划促进村镇建设水平的提高。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明确规划实施的主体和责任,加强对规划

实施的领导和管理。要完善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规划实施中的偏差,保证规划全面实施。

(二)加快发展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加快工业发展,提升工业化水平,对于推动宿迁城镇进程至关重要。要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并进,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方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促进重点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全面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进程。要加大工业投入,通过项目带动,形成支柱型经济增长点,扩大宿迁工业总量,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要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推动社会资本和资源向优势企业、优秀企业家集聚,加快培植一批主业突出、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发挥支撑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和大集团,形成工业经济的中坚力量。要围绕支柱产业的配套延伸和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对原料型、低效型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形成链式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培育产业集聚区,加快形成区域经济特色。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利用外资,积极整合资源,强化功能特色,吸引更多的外资项目落户宿迁。要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现代技术、现代管理手段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保证社会的基本就业。同时,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提升产业结构层次。要加快发展商贸旅游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培育发展商务服务业,放手发展社区服务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三)加快发展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县城是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市域城镇体系中联系城乡的关键环节。提高县城发展水平,可以增强其接纳上一级或同级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的能力,为上一级中心城市提供发展空间,也可以发挥县城沟通城乡联系、协调城乡发展的纽带作用。重点中心镇是县域中区位较优、实力较强、对周边农村和乡镇具有较强辐

射能力的建制镇。从县域经济层面来看,县城是县域经济的龙头,重点中心镇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兴县必须强镇”,推进城镇化,应加快发展县城、择优发展重点中心镇,提高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要增强县域发展的自主权,强化县城的区域中心职能,提高县级规划建设水平,加快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县城经济实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县城对周边城镇和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要坚持择优培育的方针,对区位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中心镇,给予更大的发展空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培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拳头产业或特色产业,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完善服务功能。要把重点中心镇建设成为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其中有条件的少数中心镇要发展成为小城市,以全面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关键和核心。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为城镇化创造了条件,城镇化的发展要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开辟道路。苏北地区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现代化新农村目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从有利于发挥城乡优势、形成城乡特色出发,充分发挥城市在产业、市场、信息等方面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形成城乡产业联动、优势互补的良性格局。要打破长期以来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机制,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与进步。

第二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六大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提出的一个重大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的关键,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我国在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后,已经进入了需要通盘考虑调整城乡经济社会关系的新阶段。从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矛盾来看,中国社会向城乡交融的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前提和条件都已经成熟。因此,正视中国经济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二元结构,并通过统筹的方式协调和处理城乡关系,解决新时期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是新世纪发展中作为农业大国应有的、正确的战略选择。

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

城乡统筹是个新的发展理念,说到底就是在新的发展时期,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其实质就是消除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现在突出地提出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发展进程中实际存在的城乡关系不够协调的问题。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对推进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从历史发展来看,统筹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速工业化进程,我国实行的是排斥市场经济的重工轻农的工业化发展战略,通过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使资源配置到工业和城市,形成了“城乡差距发展战略”、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以农补工”、“以乡养城”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随着农业的积累不断向工业流入,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农业部门的相对收入低于非农部门,工农收入差距扩大,农民成为相对贫困的社会阶层。这种发展模式推动了工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但也隐藏着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和“三农”问题逐步恶化的危机,而且已经影响到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三农”问题是我国最根本的问题,“三农”问题解决了,我国的全面繁荣和稳定就有了根本性的保障。所以,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依靠统筹城乡的协调发展来解决这个根本性的问题。

从当前社会来看,统筹城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的根本性指针,在科学发展观“五大统筹”中,统筹城乡位居其首。城乡关系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关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必须抓住城乡统筹这个重点,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综合起来研究。必须消除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些制度性,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应致力于逐步取消城乡间的种种不平等待遇,使城乡居民和各类经济主体都能享受公平的国民待遇;逐步打破城乡界限,提高城市化水平和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和效益;逐步改变城乡分割、各自发展的模式,走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发展路子;逐步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充分利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调控机制,按照比较优势和比较成本配置资源,促进城乡协调,实现共同繁荣和进步。

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

改革开发20多年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扎实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总体上看,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并未根本转变,一些制约因素依然存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三农”问题。从当前看,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以我们富阳市高桥镇的实际情况为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础条件和薄弱环节:

(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高桥是富阳市的经济强镇,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2亿元,在全国2万多个乡镇中的排名也上升到223位。但从局部来看,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还相当突出,我镇经济主要集中于320国道沿线和集镇周边,位于老新义的杜墓片、千家片、双浒片、坑西片等西北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集体经济比较薄弱。

(二)、产业结构调整有所突破,但成效不够明显。高桥镇通过建立工业功能区,促进了工业发展的新突破;通过扶

持开发农业,效益农业格局初显;通过小城镇建设,第三产业有所发展。但是,总体来讲,三大产业调整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工业区整合步伐不快,产出效率不高,外向度低;效益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优势不突出;三产比重过低,商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三)社会事业发展较快,但资源分配不尽合理。近年来,高桥镇通过开展教育创强、东海明珠、全民健身、有线网三级改造等工程,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但与城镇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公共卫生设施不完善;教育资源力量比较单薄;农村卫生院普遍设备落后;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尚未建立长效机制。

(四)基础设施建设大步推进,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尚有距离。近年来,高桥镇通过实施康庄大道工程,高桦线、高泰线向西、北纵深推进,村级主干道基本得到硬化;通过电网改造,使农村实现了同电同价;通过实施“百千工程”,使农村面貌不断改观。但同城镇相比,大部分农村“脏、乱、差”现象仍比较突出,村庄布局不够合理;部分山区农村公路等级低,公交网络不完善,“出行难”依然存在;水、气等基础设施的辐射力不够强,无法共享城市公共服务功能。

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路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必须跳出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局限,反弹琵琶,跳出“三农”来解决“三农”,积极寻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径。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大反哺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努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依托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只有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传统体制,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城乡规划、基础设施等制度,才能顺利推进城镇化,农民增收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农村社会进步才会有可靠的依托。应当说,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运行的重大举措。要推进城镇化,首先就要以规划为龙头,树立“大规划”新理念,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要根据地方实际,体现地方特色,从更高的层面、更宽的视野以及城乡间的内在联系来考虑城乡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要素布局和人口布局,实现城乡资源的高效利用。就高桥而言,必须按照“东延、南联、西扩、北接”的战略布局,大力实施“一街二路八点”工程,加快集镇周边八个村的规划编制,全力打造“八星拱月”格局。其次,要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城镇化步伐。要培植城镇产业,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以城镇的繁荣促进整个农村的繁荣。再次,要以文明生态村建设活动为抓手,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大力实施“百千工程”、“生态村”、“文明村”建设,开展村庄布局调整,推进农村村庄整治和空心村改造,通过试点引路,渐次推进,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

(二)依托工业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农村是否发展、农民是否富裕,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只有工业这个龙头发展起来了,才能有效带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工业化是产业集聚升级的主导力量,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要用创新的理念推进工业升级裂变。要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是高桥经济的重中之重,要根据高桥特色,促进工业功能区和特色块状经济的齐头并进。工业功能区块要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服务的思路,加快改造、提升、整合和创新步伐,全力打造橡胶、通讯、轻纺、化工、机械五大支柱产业。特色经济区块立足现有的产业和资源优势,倾力培育“五大基地”,即建立一个杭州蚕种基地、完善一个农业观光基地、扶持一个毛笔基地、发展一个弹簧基地、培植一个锅炉配件基地,以加快西北部农村的发展步伐。第二,要用工业的理念推进农业升级裂变。要用企业化的工业基本模式大幅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注重云森农业观光园、千禧园艺场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延伸农村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和高效化。第三,用“工贸结合”的理念推进第三产业升级裂变。逐步建立以集体服务组织为基础,农民自办服务为主体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规模化、一体化和外向化,逐步形成连接城乡、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经营规范、服务优质的商品流通体系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三)依托市场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不仅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还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公民权利;不仅要靠农业发展生产力,还要调动城市资源支援农业;不仅城市要成为先进社区,农村也要成为先进社区。在国民收入分配、要素资源配置、经济建设安排等方面都应当有利于发展农业、支持农民、富裕农村,应当有利于协调城

第三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范文模版]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六大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提出的一个重大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的关键,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我国在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后,已经进入了需要通盘考虑调整城乡经济社会关系的新阶段。从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矛盾来看,中国社会向城乡交融的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前提和条件都已经成熟。因此,正视中国经济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二元结构,并通过统筹的方式协调和处理城乡关系,解决新时期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是新世纪发展中作为农业大国应有的、正确的战略选择。

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

城乡统筹是个新的发展理念,说到底就是在新的发展时期,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其实质就是消除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现在突出地提出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发展进程中实际存在的城乡关系不够协调的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对推进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从历史发展来看,统筹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速工业化进程,我国实行的是排斥市场经济的重工轻农的工业化发展战略,通过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使资源配置到工业和城市,形成了“城乡差距发展战略”、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以农补工”、“以乡养城”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随着农业的积累不断向工业流入,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农业部门的相对收入低于非农部门,工农收入差距扩大,农民成为相对贫困的社会阶层。这种发展模式推动了工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但也隐藏着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和“三农”问题逐步恶化的危机,而且已经影响到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三农”问题是我国最根本的问题,“三农”问题解决了,我国的全面繁荣和稳定就有了根本性的保障。所以,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依靠统筹城乡的协调发展来解决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从当前社会来看,统筹城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的根本性指针,在科学发展观“五大统筹”中,统筹城乡位居其首。城乡关系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关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必须抓住城乡统筹这个重点,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综合起来研究。必须消除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些制度性,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应致力于逐步取消城乡间的种种不平等待遇,使城乡居民和各类经济主体都能享受公平的国民待遇;逐步打破城乡界限,提高城市化水平和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和效益;逐步改变城乡分割、各自发展的模式,走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发展路子;逐步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充分利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调控机制,按照比较优势和比较成本配置资源,促进城乡协调,实现共同繁荣和进步。

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

改革开发20多年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扎实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总体上看,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并未根本转变,一些制约因素依然存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三农”问题。从当前看,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以我们富阳市高桥镇的实际情况为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础条件和薄弱环节:

(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高桥是富阳市的经济强镇,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2亿元,在全国2万多个乡镇中的排名也上升到223位。但从局部来看,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还相当突出,我镇经济主要集中于320国道沿线和集镇周边,位于老新义的杜墓片、千家片、双浒片、坑西片等西北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集体经济比较薄弱。

(二)、产业结构调整有所突破,但成效不够明显。高桥镇通过建立工业功能区,促进了工业发展的新突破;通过扶持开发农业,效益农业格

第四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党的xx大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提出的一个重大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的关键,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我国在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后,已经进入了需要通盘考虑调整城乡经济社会关系的新阶段。从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矛盾来看,中国社会向城乡交融的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前提和条件都已经成熟。因此,正视中国经济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二元结构,并通过统筹的方式协调和处理城乡关系,解决新时期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是新世纪发展中作为农业大国应有的、正确的战略选择。

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城乡统筹是个新的发展理念,说到底就是在新的发展时期,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其实质就是消除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现在突出地提出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发展进程中实际存在的城乡关系不够协调的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对推进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从历史发展来看,统筹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速工业化进程,我国实行的是排斥市场经济的重工轻农的工业化发展战略,通过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使资源配置到工业和城市,形成了“城乡差距发展战略”、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以农补工”、“以乡养城”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随着农业的积累不断向工业流入,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农业部门的相对收入低于非农部门,工农收入差距扩大,农民成为相对贫困的社会阶层。这种发展模式推动了工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但也隐藏着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和“三农”问题逐步恶化的危机,而且已经影响到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三农”问题是我国最根本的问题,“三农”问题解决了,我国的全面繁荣和稳定就有了根本性的保障。所以,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依靠统筹城乡的协调发展来解决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从当前社会来看,统筹城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的根本性指针,在科学发展观“五大统筹”中,统筹城乡位居其首。城乡关系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关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必须抓住城乡统筹这个重点,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综合起来研究。必须消除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些制度性,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应致力于逐步取消城乡间的种种不平等待遇,使城乡居民和各类经济主体都能享受公平的国民待遇;逐步打破城乡界限,提高城市化水平和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和效益;逐步改变城乡分割、各自发展的模式,走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发展路子;逐步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充分利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调控机制,按照比较优势和比较成本配置资源,促进城乡协调,实现共同繁荣和进步。

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改革开发20多年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扎实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总体上看,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并未根本转变,一些制约因素依然存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三农”问题。从当前看,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以我们富阳市高桥镇的实际情况为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础条件和薄弱环节:

(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高桥是富阳市的经济强镇,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XX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2亿元,在全国2万多个乡镇中的排名也上升到223位。但从局部来看,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还相当突出,我镇经济主要集中于320国道沿线和集镇周边,位于老新义的杜墓片、千家片、双浒片、坑西片等西北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集体经济比较薄弱。

(二)、产业结构调整有所突破,但成效不够明显。高桥镇通过建立工业功能区,促进了工业发展的新突破;通过扶持开发农业,效益农业格局初显;通过小城镇建设,第三产业有所发展。但是,总体来讲,三大产业调整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工业区整合步伐不快,产出效率不高,外向度低;效益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优势不突出;三产比重过低,商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三)社会事业发展较快,但资源分配不尽合理。近年来,高桥镇通过开展教育创强、东海明珠、全民健身、有线网三级改造等工程,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但与城镇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公共卫生设施不完善;教育资源力量比较单薄;农村卫生院普遍设备落后;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尚未建立长效机制。

(四)基础设施建设大步推进,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尚有距离。近年来,高桥镇通过实施康庄大道工程,高桦线、高泰线向西、北纵深推进,村级主干道基本得到硬化;通过电网改造,使农村实现了同电同价;通过实施“百千工程”,使农村面貌不断改观。但同城镇相比,大部分农村“脏、乱、差”现象仍比较突出,村庄布局不够合理;部分山区农村公路等级低,公交网络不完善,“出行难”依然存在;水、气等基础设施的辐射力不够强,无法共享城市公共服务功能。

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必须跳出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局限,反弹琵琶,跳出“三农”来解决“三农”,积极寻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径。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大反哺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努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依托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只有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传统体制,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城乡规划、基础设施等制度,才能顺利推进城镇化,农民增收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农村社会

进步才会有可靠的依托。应当说,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运行的重大举措。要推进城镇化,首先就要以规划为龙头,树立“大规划”新理念,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要根据地方实际,体现地方特色,从更高的层面、更宽的视野以及城乡间的内在联系来考虑城乡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要素布局和人口布局,实现城乡资源的高效利用。就高桥而言,必须按照“东延、南联、西扩、北接”的战略布局,大力实施“一街二路八点”工程,加快集镇周边八个村的规划编制,全力打造“八星拱月”格局。其次,要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城镇化步伐。要培植城镇产业,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以城镇的繁荣促进整个农村的繁荣。再次,要以文明生态村建设活动为抓手,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大力实施“百千工程”、“生态村”、“文明村”建设,开展村庄布局调整,推进农村村庄整治和空心村改造,通过试点引路,渐次推进,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

(二)依托工业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农村是否发展、农民是否富裕,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只有工业这个龙头发展起来了,才能有效带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工业化是产业集聚升级的主导力量,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要用创新的理念推进工业升级裂变。要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是高桥经济的重中之重,要根据高桥特色,促进工业功能区和特色块状经济的齐头并进。工业功能区块要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服务的思路,加快改造、提升、整合和创新步伐,全力打造橡胶、通讯、轻纺、化工、机械五大支柱产业。特色经济区块立足现有的产业和资源优势,倾力培育“五大基地”,即建立一个杭州蚕种基地、完善一个农业观光基地、扶持一个毛笔基地、发展一个弹簧基地、培植一个锅炉配件基地,以加快西北部农村的发展步伐。第二,要用工业的理念推进农业升级裂变。要用企业化的工业基本模式大幅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注重云森农业观光园、千禧园艺场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延伸农村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和高效化。第三,用“工贸结合”的理念推进第三产业升级裂变。逐步建立以集体服务组织为基础,农民自办服务为主体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规模化、一体化和外向化,逐步形成连接城乡、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经营规范、服务优质的商品流通体系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三)依托市场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不仅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还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公民权利;不仅要靠农业发展生产力,还要调动城市资源支援农业;不仅城市要成为先进社区,农村也要成为先进社区。在国民收入分配、要素资源配置、经济建设安排等方面都应当有利于发展农业、支持农民、富裕农村,应当有利于协调城乡关系而不是扩大社会不公。农民问题,关键是怎么样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如何解决农民就业问题?首先,要围绕城市消费热点,大力开拓城市市场。帮助农民树立市场意识,引导他们自觉进入市场、瞄准市场需求发展市场需要的绿色无公害名优特产品。其次,要围绕“三农”消费需求,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农民是全国最大的消费群体。但当前农村消费的市场化程度很低,我们应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的同时,创造良好消费环境,抓住拉动消费需求这个关键,积极开拓农副产品市场和农村消费品市场,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积极引导农民增强消费倾向,把农村的潜在市场变为现实市场。增加农村销售服务网点,建立健全农村市场营销体系。

(四)依托社会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在推进农村“三化”建设过程中,只有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让利于民”的原则,才能在实践中把中央的有关“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落到实处,才能做到切实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减轻农民负担,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实基础。农村问题,当前重点是在政治上解决好农村的社会管理体制,以及在社会发展方面解决好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优化整合农村各类社会事业资源,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深入实施科教兴镇战略,调整学校布局,大力实施中学“二并一”和小学“六并一”工程。继续推进农村“东海明珠工程”和“五个一”工程,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推进有线广播电视升级改造。继续办好农民体育运动会,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深化卫生改革,加强农村卫生服务,构建新型城乡卫生网络。继续以创“文明乡镇”为载体,努力提升城乡文明水平。

第五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

进步才会有可靠的依托。应当说,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运行的重大举措。要推进城镇化,首先就要以规划为龙头,树立“大规划”新理念,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要根据地方实际,体现地方特色,从更高的层面、更宽的视野以及城乡间的内在联系来考虑城乡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要素布局和人口布局,实现城乡资源的高效利用。就高桥而言,必须按照“东延、南联、西扩、北接”的战略布局,大力实施“一街二路八点”工程,加快集镇周边八个村的规划编制,全力打造“八星拱月”格局。其次,要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城镇化步伐。要培植城镇产业,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以城镇的繁荣促进整个农村的繁荣。再次,要以文明生态村建设活动为抓手,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大力实施“百千工程”、“生态村”、“文明村”建设,开展村庄布局调整,推进农村村庄整治和空心村改造,通过试点引路,渐次推进,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

(二)依托工业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农村是否发展、农民是否富裕,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只有工业这个龙头发展起来了,才能有效带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工业化是产业集聚升级的主导力量,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要用创新的理念推进工业升级裂变。要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是高桥经济的重中之重,要根据高桥特色,促进工业功能区和特色块状经济的齐头并进。工业功能区块要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服务的思路,加快改造、提升、整合和创新步伐,全力打造橡胶、通讯、轻纺、化工、机械五大支柱产业。特色经济区块立足现有的产业和资源优势,倾力培育“五大基地”,即建立一个杭州蚕种基地、完善一个农业观光基地、扶持一个毛笔基地、发展一个弹簧基地、培植一个锅炉配件基地,以加快西北部农村的发展步伐。第二,要用工业的理念推进农业升级裂变。要用企业化的工业基本模式大幅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注重云森农业观光园、千禧园艺场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延伸农村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和高效化。第三,用“工贸结合”的理念推进第三产业升级裂变。逐步建立以集体服务组织为基础,农民自办服务为主体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规模化、一体化和外向化,逐步形成连接城乡、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经营规范、服务优质的商品流通体系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三)依托市场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不仅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还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公民权利;不仅要靠农业发展生产力,还要调动城市资源支援农业;不仅城市要成为先进社区,农村也要成为先进社区。在国民收入分配、要素资源配置、经济建设安排等方面都应当有利于发展农业、支持农民、富裕农村,应当有利于协调城乡关系而不是扩大社会不公。农民问题,关键是怎么样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如何解决农民就业问题?首先,要围绕城市消费热点,大力开拓城市市场。帮助农民树立市场意识,引导他们自觉进入市场、瞄准市场需求发展市场需要的绿色无公害名优特产品。其次,要围绕“三农”消费需求,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农民是全国最大的消费群体。但当前农村消费的市场化程度很低,我们应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的同时,创造良好消费环境,抓住拉动消费需求这个关键,积极开拓农副产品市场和农村消费品市场,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积极引导农民增强消费倾向,把农村的潜在市场变为现实市场。增加农村销售服务网点,建立健全农村市场营销体系。

(四)依托社会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在推进农村“三化”建设过程中,只有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让利于民”的原则,才能在实践中把中央的有关“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落到实处,才能做到切实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减轻农民负担,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实基础。农村问题,当前重点是在政治上解决好农村的社会管理体制,以及在社会发展方面解决好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优化整合农村各类社会事业资源,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深入实施科教兴镇战略,调整学校布局,大力实施中学“二并一”和小学“六并一”工程。继续推进农村“东海明珠工程”和“五个一”工程,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推进有线广播电视升级改造。继续办好农民体育运动会,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深化卫生改革,加强农村卫生服务,构建新型城乡卫生网络。继续以创“文明乡镇”为载体,努力提升城乡文明水平。

下载加快城镇化进程 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城镇化进程 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5篇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六大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提出的一个重大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

    关于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制定了若干意见,再次强调“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在国家......

    黔西南州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

    州党发〔2010〕14号 --------------------- - -----★--------------------------- ---------------------------- ------中共黔西南州委 黔西南州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城镇化......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 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 加快推进县域 城镇化进程 ——凤县县域城镇化发展状况调查 凤县县委农工部梁虎林赵娟 近年来,凤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

    加快推进城镇化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范文合集

    加快推进城镇化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新闻日期: 2011年09月20日 09:59:39人民网河南频道讯市六次党代会勾画了濮阳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段喜中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快......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摘要:当今我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问题的出现,城乡差距的不断增大,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现......

    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逐步形成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

    关于临渭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思考(精选多篇)

    关于临渭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工作的思考 渭南市临渭区委农工部 临渭区地处关中平原东部,陇海兰新经济带腹地,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线两带”建设核心层,是渭南市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