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农村青年加快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

时间:2019-05-12 19:32: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服务农村青年加快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服务农村青年加快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

第一篇:服务农村青年加快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

黄陂区版图面积2261平方公里,总人口110万,农村人口92.1万,其中农村青年22万,是武汉近郊农业面积最大、农民数量最多的远城区。全面建设黄陂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最艰巨的任务也在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区委、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全区上下按照中央1号文件精神,乘势而上,大力调整农业产业

结构,推动城镇化进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围绕党政工作中心,团结带领全区广大青年服务农村经济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这已成为摆在我区共青团组织面前十分紧迫的课题。近期,共青团黄陂区委深入到蔡店、长岭、滠口、王家河、罗汉、前川、盘龙城经济开发区等7个街乡镇(开发区)就这一课题开展了调研,充分听取基层团组织意见,探讨对策。

一、我区农村青年现状农村青年始终是我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现状又如何呢?从调查情况看,当前我区农村青年现状呈现出五个特点。一是致富心情迫切。95以上青年想致富、盼致富,并且部分人通过努力,辛勤劳动,实现了富裕。但更多的青年由于缺资金、缺信息、缺技术、缺引导等原因,还在致富路上徘徊。二是流动速度加快。受社会经济结构和就业方式的改变,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在外青年与留守青年的比例高达4:1,流向以江浙、广东、北京等发达地区为主,也有一部分就地就近从业。在转移中也暴露出无序化、盲目化、素质低的问题。三是就业方式多样。由原来的建筑大军,逐渐向餐饮、电子、经贸、鞋帽服装、物流等二、三产业领域渗透。务工方式已由简单出卖劳动力向依靠技能专业转变,据统计,我区外出务工人员技术工种与普通工种比例由原来的1:10提高到现在的3:10。四是劳动技能缺乏。大多数农村青年由于文化素质业务技能、就业竞争力低下,主要从事简单劳动和体力劳动;加之对国家有关政府、法规了解甚少,其权力有时无法行到保障。五是富余量增长。据劳动部门的统计,农村青年富余劳动力每年以近2万人的速度增长,而我区农村从业人口按现有耕地面积框算,只需要近20万人。大量农村青年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已是大势所趋。

二、我区共青团组织服务农村经济工作情况近年来,我区共青团组织坚持以促进农村青年增收成才为主线,通过实施“富民兴团”计划、青年创业行动、青年文明工程和加强团的组织建设,初步实现了服务大局有新贡献,服务青年有新作为,团的建设有新发展。以调研的团组织为例:如蔡店乡团委以“富民兴团”计划为载体,帮助农村青年领办芦笋、茶叶、海狸鼠、特种水产养殖四个科技项目,培养了以市级青年星火带头人李家喜、韩赛琼为代表的一大批致富能手,使农村青年富有门路、学有榜样;长岭镇团委一手抓生态项目领办,一手抓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带动20多农户走上生态致富路,推出了狮子山村等一批青年文明乡村,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滠口街、盘龙城开发区团委抓住我区南部经济发展带和小城镇发展的契机,加强与外地企业和本地在外能人的联系,帮助近万名农村青年实现转移就业;王家河镇团委坚持党建带团建,在村“两委”配备年轻干部兼任村团支部书记,并加强35以下农村青年后备梯队建设,使村级团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前川街团委创新社区团建,选配得力的青年人进入居委会,下发团支部书记任职文件,使社区团的工作有了抓手。

三、共青团组织在服务农村经济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尽管我区共青团组织在服务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农村青年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当前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等四个多样化的影响,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改变,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团组织深刻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危机。一是服务农村青年缺乏有效途径。主要表现在:一是服务手段单一。基本上是还停留在思想教育、选才树才方面,对农村青年急需的科技培训、转移输出、权益维护等缺乏实质性的帮扶措施,影响大、生命力强的品牌工作不多;二是服务机制僵化。深入青年、贴近青年不够,仍然习惯于行政命令、团内发动,整合资源能力不强,社会化的服务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三是服务战线拉宽。由于农村青年流动速度、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年分布的领域越来越广,农村团组织在服务范围、服务层面、服务需求上已难以适应。二是服务农村发展大局处于配角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党政领导对共青团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深,认为团组织只需搞一些活动、抓一下青年的教育就可以,经济工作了解和参与一下就够了。二是在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共青团往往要依托其他部门开展工作,真正自己独立开展的较少,甘当配角,争当主角意识不强,因此团组织影响力不大,地位不高。三是由于基层团组织外部工作环境较差、团干部兼职过多等主客观因素,服务经济无有效载体,部分团干部存在畏

第二篇:服务农村青年加快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

黄陂区版图面积2261平方公里,总人口110万,农村人口92.1万,其中农村青年22万,是武汉近郊农业面积最大、农民数量最多的远城区。全面建设黄陂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最艰巨的任务也在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区委、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全区上下按照中央1号文件精神,乘势而上,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城镇化进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围绕党政工作中心,团结带领全区广大青年服务农村经济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这已成为摆在我区共青团组织面前十分紧迫的课题。近期,共青团黄陂区委深入到蔡店、长岭、滠口、王家河、罗汉、前川、盘龙城经济开发区等7个街乡镇(开发区)就这一课题开展了调研,充分听取基层团组织意见,探讨对策。

一、我区农村青年现状农村青年始终是我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现状又如何呢?从调查情况看,当前我区农村青年现状呈现出五个特点。一是致富心情迫切。95%以上青年想致富、盼致富,并且部分人通过努力,辛勤劳动,实现了富裕。但更多的青年由于缺资金、缺信息、缺技术、缺引导等原因,还在致富路上徘徊。二是流动速度加快。受社会经济结构和就业方式的改变,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在外青年与留守青年的比例高达4:1,流向以江浙、广东、北京等发达地区为主,也有一部分就地就近从业。在转移中也暴露出无序化、盲目化、素质低的问题。三是就业方式多样。由原来的建筑大军,逐渐向餐饮、电子、经贸、鞋帽服装、物流等二、三产业领域渗透。务工方式已由简单出卖劳动力向依靠技能专业转变,据统计,我区外出务工人员技术工种与普通工种比例由原来的1:10提高到现在的3:10。四是劳动技能缺乏。大多数农村青年由于文化素质业务技能、就业竞争力低下,主要从事简单劳动和体力劳动;加之对国家有关政府、法规了解甚少,其权力有时无法行到保障。五是富余量增长。据劳动部门的统计,农村青年富余劳动力每年以近2万人的速度增长,而我区农村从业人口按现有耕地面积框算,只需要近20万人。大量农村青年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已是大势所趋。

二、我区共青团组织服务农村经济工作情况近年来,我区共青团组织坚持以促进农村青年增收成才为主线,通过实施“富民兴团”计划、青年创业行动、青年文明工程和加强团的组织建设,初步实现了服务大局有新贡献,服务青年有新作为,团的建设有新发展。以调研的团组织为例:如蔡店乡团委以“富民兴团”计划为载体,帮助农村青年领办芦笋、茶叶、海狸鼠、特种水产养殖四个科技项目,培养了以市级青年星火带头人李家喜、韩赛琼为代表的一大批致富能手,使农村青年富有门路、学有榜样;长岭镇团委一手抓生态项目领办,一手抓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带动20多农户走上生态致富路,推出了狮子山村等一批青年文明乡村,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滠口街、盘龙城开发区团委抓住我区南部经济发展带和小城镇发展的契机,加强与外地企业和本地在外能人的联系,帮助近万名农村青年实现转移就业;王家河镇团委坚持党建带团建,在村“两委”配备年轻干部兼任村团支部书记,并加强35以下农村青年后备梯队建设,使村级团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前川街团委创新社区团建,选配得力的青年人进入居委会,下发团支部书记任职文件,使社区团的工作有了抓手。

三、共青团组织在服务农村经济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尽管我区共青团组织在服务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农村青年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当前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等四个多样化的影响,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改变,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团组织深刻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危机。一是服务农村青年缺乏有效途径。主要表现在:一是服务手段单一。基本上是还停留在思想教育、选才树才方面,对农村青年急需的科技培训、转移输出、权益维护等缺乏实质性的帮扶措施,影响大、生命力强的品牌工作不多;二是服务机制僵化。深入青年、贴近青年不够,仍然习惯于行政命令、团内发动,整合资源能力不强,社会化的服务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三是服务战线拉宽。由于农村青年流动速度、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年分布的领域越来越广,农村团组织在服务范围、服务层面、服务需求上已难以适应。二是服务农村发展大局处于配角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党政领导对共青团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深,认为团组织只需搞一些活动、抓一下青年的教育就可以,经济工作了解和参与一下就够了。二是在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共青团往往要依托其他部门开展工作,真正自己独立开展的较少,甘当配角,争当主角意识不强,因此团组织影响力不大,地位不高。三是由于基层团组织外部工作环境较差、团干部兼职过多等主客观因素,服务经济无有效载体,部分团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创新意识不强,使得服务农村经济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三是农村团组织建设陷入空前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农村团员数量急剧下降、组织活力不足,村级团组织甚至出现了“空壳化”的现象。二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如政治经济待遇难以落实),农村青年对担任村团支部书记缺乏热情,导致村团支部书记难选,造成现在村团支部书记老龄化现象较严重,去年我区村团支部书记平均年龄40岁。三是村团组织开展活动少,服务青年缺乏手段,松、散、软、瘫现象普遍存在,难以凝聚青年,战斗力不强。四是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机构压缩、团的活动经费缺乏、村级经济基础薄弱等因素,直接影响了村级团组织的后续发展。

四、对策和建议团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扎实推进农村青年增收成才行动,组织青年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搞活农产品流通,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适应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引导农村青年向城镇有序转移,促进城乡经济良性互动。这对团组织带领青年在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增收成才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工作思路。结合我区农村共青团工作实际和农村经济状

第三篇:服务农村青年 加快经济发展 推动城镇化进程

黄陂区版图面积2261平方公里,总人口110万,农村人口92.1万,其中农村青年22万,是武汉近郊农业面积最大、农民数量最多的远城区。全面建设黄陂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最艰巨的任务也在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区委、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全区上下按照中央1号文件精神,乘势而上,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城镇化进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围绕党政工作中心,团结带领全区广大青年服务农村经济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这已成为摆在我区共青团组织面前十分紧迫的课题。近期,共青团黄陂区委深入到蔡店、长岭、滠口、王家河、罗汉、前川、盘龙城经济开发区等7个街乡镇(开发区)就这一课题开展了调研,充分听取基层团组织意见,探讨对策。

一、我区农村青年现状农村青年始终是我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现状又如何呢?从调查情况看,当前我区农村青年现状呈现出五个特点。一是致富心情迫切。95%以上青年想致富、盼致富,并且部分人通过努力,辛勤劳动,实现了富裕。但更多的青年由于缺资金、缺信息、缺技术、缺引导等原因,还在致富路上徘徊。二是流动速度加快。受社会经济结构和就业方式的改变,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在外青年与留守青年的比例高达4:1,流向以江浙、广东、北京等发达地区为主,也有一部分就地就近从业。在转移中也暴露出无序化、盲目化、素质低的问题。三是就业方式多样。由原来的建筑大军,逐渐向餐饮、电子、经贸、鞋帽服装、物流等二、三产业领域渗透。务工方式已由简单出卖劳动力向依靠技能专业转变,据统计,我区外出务工人员技术工种与普通工种比例由原来的1:10提高到现在的3:10。四是劳动技能缺乏。大多数农村青年由于文化素质业务技能、就业竞争力低下,主要从事简单劳动和体力劳动;加之对国家有关政府、法规了解甚少,其权力有时无法行到保障。五是富余量增长。据劳动部门的统计,农村青年富余劳动力每年以近2万人的速度增长,而我区农村从业人口按现有耕地面积框算,只需要近20万人。大量农村青年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已是大势所趋。

二、我区共青团组织服务农村经济工作情况近年来,我区共青团组织坚持以促进农村青年增收成才为主线,通过实施“富民兴团”计划、青年创业行动、青年文明工程和加强团的组织建设,初步实现了服务大局有新贡献,服务青年有新作为,团的建设有新发展。以调研的团组织为例:如蔡店乡团委以“富民兴团”计划为载体,帮助农村青年领办芦笋、茶叶、海狸鼠、特种水产养殖四个科技项目,培养了以市级青年星火带头人李家喜、韩赛琼为代表的一大批致富能手,使农村青年富有门路、学有榜样;长岭镇团委一手抓生态项目领办,一手抓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带动20多农户走上生态致富路,推出了狮子山村等一批青年文明乡村,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滠口街、盘龙城开发区团委抓住我区南部经济发展带和小城镇发展的契机,加强与外地企业和本地在外能人的联系,帮助近万名农村青年实现转移就业;王家河镇团委坚持党建带团建,在村“两委”配备年轻干部兼任村团支部书记,并加强35以下农村青年后备梯队建设,使村级团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前川街团委创新社区团建,选配得力的青年人进入居委会,下发团支部书记任职文件,使社区团的工作有了抓手。

三、共青团组织在服务农村经济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尽管我区共青团组织在服务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农村青年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当前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等四个多样化的影响,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改变,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团组织深刻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危机。一是服务农村青年缺乏有效途径。主要表现在:一是服务手段单一。基本上是还停留在思想教育、选才树才方面,对农村青年急需的科技培训、转移输出、权益维护等缺乏实质性的帮扶措施,影响大、生命力强的品牌工作不多;二是服务机制僵化。深入青年、贴近青年不够,仍然习惯于行政命令、团内发动,整合资源能力不强,社会化的服务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三是服务战线拉宽。由于农村青年流动速度、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年分布的领域越来越广,农村团组织在服务范围、服务层面、服务需求上已难以适应。二是服务农村发展大局处于配角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党政领导对共青团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深,认为团组织只需搞一些活动、抓一下青年的教育就可以,经济工作了解和参与一下就够了。二是在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共青团往往要依托其他部门开展工作,真正自己独立开展的较少,甘当配角,争当主角意识不强,因此团组织影响力不大,地位不高。三是由于基层团组织外部工作环境较差、团干部兼职过多等主客观因素,服务经济无有效载体,部分团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创新意识不强,使得服务农村经济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三是农村团组织建设陷入空前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农村团员数量急剧下降、组织活力不足,村级团组织甚至出现了“空壳化”的现象。二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如政治经济待遇难以落实),农村青年对担任村团支部书记缺乏热情,导致村团支部书记难选,造成现在村团支部书记老龄化现象较严重,去年我区村团支部书记平均年龄40岁。三是村团组织开展活动少,服务青年缺乏手段,松、散、软、瘫现象普遍存在,难以凝聚青年,战斗力不强。四是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机构压缩、团的活动经费缺乏、村级经济基础薄弱等因素,直接影响了村级团组织的后续发展。

四、对策和建议团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全面繁荣农

村经济,扎实推进农村青年增收成才行动,组织青年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搞活农产品流通,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适应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引导农村青年向城镇有序转移,促进城乡经济良性互动。这对团组织带领青年在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增收成才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工作思路。结合我区农村共青团工作实际和农村经济状况,我们以为在服务农村经济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共青团组织可以发挥如下作用。

(一)发挥培养人才的优势,形成成熟完备的农村青年人才开发机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实现农村小康,关键在于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农村青年人才。开发青年人才资源,培养和造就青年人才大军,是共青团服务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优势所在。开发农村青年人才,要抓住教育、培训、挖掘、培养、举荐五个关键环节,一环扣一环,形成比较完备的机制。一是要抓住德育的这个根本。培养农村青年,不仅是增智,更重要的立德,德才兼备才是目的。农村团组织要始终把农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农村进城务工青年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与农村青年思想的交流和沟通,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筑农村青年的思想支柱。要通过评选“青年文明乡村”、“十星级青年农户”等活动,在农村青年中倡导文明新风,培养高尚情操。二是大力开展科技培训。依托各类“富民兴团”基地,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农技人员、科技专家和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向农村青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传授致富技能,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三是积极挖掘致富典型。要深入农村生活,善于发现农村青年典型和好的人才苗子,建立人才信息库,做到为青年所用,为团组织所用。四是做好跟踪培养工作。团组织要主动与优秀的农村青年人才交朋友、结对子、服好务,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在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反馈、奖金扶持等方面的服务,使他们顺利创业,成功致富。五是大张旗鼓地举才荐才。定期开展“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农村青年兴业领头人”等评选表彰活动,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和带动广大农村青年在农村广阔的天地中建功立业。

(二)发挥整合资源的优势,构建以人为本的农村青年转移就业体系,推动城乡共同发展加速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最有效的一个办法是走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子,把农民从农业和农村尽可能地转移出来。广大农村青年不仅是农村就业的主体,也是带动农民群众转移就业的重要力量。转移一个青年,可以致富一个家庭;转移一批青年,可以激活一方经济。共青团组织虽然不是从事此项工作的政府主要部门,但是可以通过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网络农村青年,探索建立“组织化推进、市场化运作、一体化服务”的转移就业体系,切实服务农村青年,推动城镇化进程。一是抓宣传。加强对农村青年就业观念教育,引导农村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经常深入青年,了解广大农村青年的所想所盼,通过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农村青年消除顾虑,积极鼓励、合理引导农村青年外出务工。二是抓培训。摸清农村青年的数量、分布情况、相关特点,建立农村青年基本情况信息库。坚持“先培训、后输出”原则,依托团属阵地,整合劳动、教育等部门培训资源,加大集中培训力度,重点做好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三是抓信息。加强城乡团组织联系,广泛搜集各类有效信息,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及时掌握用工信息,了解用工动态,做好信息发布工作,努力实现岗位与劳动力之间的有效对接。在这方面团黄陂区委已经与昆山市共青团建立起“青年平安务工通道”,与外省市团组织合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四是抓组织。进一步健全劳务输出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好区、乡(镇)、村三级团组织网络的作用,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减少外出的盲目性,降低输出成本。注重抓好能人、经纪人队伍建设,实行典型带动,在规范他们行为的同时,积极鼓励他们为家乡的劳务输出献计献策,带动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五是抓阵地。进一步巩固和拓宽劳务输出阵地,通过提供真诚周到的服务,树立良好信誉,畅通劳务供需渠道,建立一批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不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质量,走劳务输出产业化之路。

(三)发挥凝聚青年的优势,探索灵活开放的农村团建模式,带领广大农村青年投身农村经济建设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是农村共青团工作的根基和生命线,也是凝聚农村青年主阵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再完善的工作思路和部署,没有坚强的组织基础和人员保证也难以落到实处。抓农村团组织建设,首先是选好团支部书记。可以尝试从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兴业致富领头人、产业经营带头人、青年经纪人中选拔适合人选担任村团支部书记,既有利于增强基层团组织的活力,同时带动更多的农村青年致富成才。其次,在团组织设置上不拘一格。根据农村青年和农村经济组织分布情况,采取联合建团、网络建团、依托建团等建团模式,重新把农村青年网络进团组织。第三,优化农村团组织工作环境。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农村团建纳入基层党建。加强村团干部选配,把村团干部作为村委班子的后备梯队建设。改善乡村二级团组织办公条件,保证团组织的活动经费。建议团市委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对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第四,抓好农村青年中心的建设。各地可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先行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开”的工作思路,坚持“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化”的原则,吸纳农村基层各类青年专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致富大户等团体和个人,通过团组织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平

第四篇:服务农村青年 加快经济发展 推动城镇化进程

黄陂区版图面积2261平方公里,总人口110万,农村人口92.1万,其中农村青年22万,是武汉近郊农业面积最大、农民数量最多的远城区,服务农村青年加快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黄陂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最艰巨的任务也在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区委、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全区上下按照中央1号文件精神,乘势而上,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城镇化进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围绕党政工作中心,团结带领全区广大青年服务农村经济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这已成为摆在我区共青团组织面前十分紧迫的课题。近期,共青团黄陂区委深入到蔡店、长岭、滠口、王家河、罗汉、前川、盘龙城经济开发区等7个街乡镇(开发区)就这一课题开展了调研,充分听取基层团组织意见,探讨对策。

一、我区农村青年现状农村青年始终是我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现状又如何呢?从调查情况看,当前我区农村青年现状呈现出五个特点。一是致富心情迫切。95%以上青年想致富、盼致富,并且部分人通过努力,辛勤劳动,实现了富裕。但更多的青年由于缺资金、缺信息、缺技术、缺引导等原因,还在致富路上徘徊。二是流动速度加快。受社会经济结构和就业方式的改变,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在外青年与留守青年的比例高达4:1,流向以江浙、广东、北京等发达地区为主,也有一部分就地就近从业。在转移中也暴露出无序化、盲目化、素质低的问题。三是就业方式多样。由原来的建筑大军,逐渐向餐饮、电子、经贸、鞋帽服装、物流等二、三产业领域渗透。务工方式已由简单出卖劳动力向依靠技能专业转变,据统计,我区外出务工人员技术工种与普通工种比例由原来的1:10提高到现在的3:10。四是劳动技能缺乏。大多数农村青年由于文化素质业务技能、就业竞争力低下,主要从事简单劳动和体力劳动;加之对国家有关政府、法规了解甚少,其权力有时无法行到保障。五是富余量增长。据劳动部门的统计,农村青年富余劳动力每年以近2万人的速度增长,而我区农村从业人口按现有耕地面积框算,只需要近20万人。大量农村青年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已是大势所趋。

二、我区共青团组织服务农村经济工作情况近年来,我区共青团组织坚持以促进农村青年增收成才为主线,通过实施“富民兴团”计划、青年创业行动、青年文明工程和加强团的组织建设,初步实现了服务大局有新贡献,服务青年有新作为,团的建设有新发展。以调研的团组织为例:如蔡店乡团委以“富民兴团”计划为载体,帮助农村青年领办芦笋、茶叶、海狸鼠、特种水产养殖四个科技项目,培养了以市级青年星火带头人李家喜、韩赛琼为代表的一大批致富能手,使农村青年富有门路、学有榜样;长岭镇团委一手抓生态项目领办,一手抓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带动20多农户走上生态致富路,推出了狮子山村等一批青年文明乡村,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滠口街、盘龙城开发区团委抓住我区南部经济发展带和小城镇发展的契机,加强与外地企业和本地在外能人的联系,帮助近万名农村青年实现转移就业;王家河镇团委坚持党建带团建,在村“两委”配备年轻干部兼任村团支部书记,并加强35以下农村青年后备梯队建设,使村级团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前川街团委创新社区团建,选配得力的青年人进入居委会,下发团支部书记任职文件,使社区团的工作有了抓手。

三、共青团组织在服务农村经济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尽管我区共青团组织在服务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农村青年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当前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等四个多样化的影响,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改变,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团组织深刻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危机。一是服务农村青年缺乏有效途径。主要表现在:一是服务手段单一。基本上是还停留在思想教育、选才树才方面,对农村青年急需的科技培训、转移输出、权益维护等缺乏实质性的帮扶措施,影响大、生命力强的品牌工作不多;二是服务机制僵化。深入青年、贴近青年不够,仍然习惯于行政命令、团内发动,整合资源能力不强,社会化的服务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调查报告《服务农村青年加快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三是服务战线拉宽。由于农村青年流动速度、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年分布的领域越来越广,农村团组织在服务范围、服务层面、服务需求上已难以适应。二是服务农村发展大局处于配角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党政领导对共青团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深,认为团组织只需搞一些活动、抓一下青年的教育就可以,经济工作了解和参与一下就够了。二是在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共青团往往要依托其他部门开展工作,真正自己独立开展的较少,甘当配角,争当主角意识不强,因此团组织影响力不大,地位不高。三是由于基层团组织外部工作环境较差、团干部兼职过多等主客观因素,服务经济无有效载体,部分团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创新意识不强,使得服务农村经济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三是农村团组织建设陷入空前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农村团员数量急剧下降、组织活力不足,村级团组织甚至出现了“空壳化”的现象。二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如政治经济待遇难以落实),农村青年对担任村团支部书记缺乏热情,导致村团支部书记难选,造成现在村团支部书记老龄化现象较严重,去年我区村团支部书记平均年龄40岁。三是村团组织开展活动少,服务青年缺乏手段,松、散、软、瘫现象普遍存在,难以凝聚青年,战斗力不强。四是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机构压缩、团的活动经费缺乏、村级经济基础薄弱等因素,直接影响了村级团组织的后续发展。

四、对策和建议团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扎实推进农村青年增收成才行动,组织青年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搞活农产品流通,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适应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引导农村青年向城镇有序转移,促进城乡经济良性互动。这对团组织带领青年在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增收成才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工作思路。结合我区农村共青团工作实际和农村经济状况,我们以为在服务农村经济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共青团组织可以发挥如下作用。

(一)发挥培养人才的优势,形成成熟完备的农村青年人才开发机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实现农村小康,关键在于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农村青年人才。开发青年人才资源,培养和造就青年人才大军,是共青团服务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优势所在。开发农村青年人才,要抓住教育、培训、挖掘、培养、举荐五个关键环节,一环扣一环,形成比较完备的机制。一是要抓住德育的这个根本。培养农村青年,不仅是增智,更重要的立德,德才兼备才是目的。农村团组织要始终把农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农村进城务工青年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与农村青年思想的交流和沟通,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筑农村青年的思想支柱。要通过评选“青年文明乡村”、“十星级青年农户”等活动,在农村青年中倡导文明新风,培养高尚情操。二是大力开展科技培训。依托各类“富民兴团”基地,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农技人员、科技专家和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向农村青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传授致富技能,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三是积极挖掘致富典型。要深入农村生活,善于发现农村青年典型和好的人才苗子,建立人才信息库,做到为青年所用,为团组织所用。四是做好跟踪培养工作。团组织要主动与优秀的农村青年人才交朋友、结对子、服好务,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在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反馈、奖金扶持等方面的服务,使他们顺利创业,成功致富。五是大张旗鼓地举才荐才。定期开展“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农村青年兴业领头人”等评选表彰活动,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和带动广大农村青年在农村广阔的天地中建功立业。

(二)发挥整合资源的优势,构建以人为本的农村青年转移就业体系,推动城乡共同发展加速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最有效的一个办法是走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子,把农民从农业和农村尽可能地转移出来。广大农村青年不仅是农村就业的主体,也是带动农民群众转移就业的重要力量。转移一个青年,可以致富一个家庭;转移一批青年,可以激活一方经济。共青团组织虽然不是从事此项工作的政府主要部门,但是可以通过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网络农村青年,探索建立“组织化推进、市场化运作、一体化服务”的转移就业体系,切实服务农村青年,推动城镇化进程。一是抓宣传。加强对农村青年就业观念教育,引导农村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经常深入青年,了解广大农村青年的所想所盼,通过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农村青年消除顾虑,积极鼓励、合理引导农村青年外出务工。二是抓培训。摸清农村青年的数量、分布情况、相关特点,建立农村青年基本情况信息库。坚持“先培训、后输出”原则,依托团属阵地,整合劳动、教育等部门培训资源,加大集中培训力度,重点做好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三是抓信息。加强城乡团组织联系,广泛搜集各类有效信息,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及时掌握用工信息,了解用工动态,做好信息发布工作,努力实现岗位与劳动力之间的有效对接。在这方面团黄陂区委已经与昆山市共青团建立起“青年平安务工通道”,与外省市团组织合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四是抓组织。进一步健全劳务输出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好区、乡(镇)、村三级团组织网络的作用,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减少外出的盲目性,降低输出成本。注重抓好能人、经纪人队伍建设,实行典型带动,在规范他们行为的同时,积极鼓励他们为家乡的劳务输出献计献策,带动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五是抓阵地。进一步巩固和拓宽劳务输出阵地,通过提供真诚周到的服务,树立良好信誉,畅通劳务供需渠道,建立一批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不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质量,走劳务输出产业化之路。

(三)发挥凝聚青年的优势,探索灵活开放的农村团建模式,带领广大农村青年投身农村经济建设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是农村共青团工作的根基和生命线,也是凝聚农村青年主阵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再完善的工作思路和部署,没有坚强的组织基础和人员保证也难以落到实处。抓农村团组织建设,首先是选好团支部书记。可以尝试从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兴业致富领头人、产业经营带头人、青年经纪人中选拔适合人选担任村团支部书记,既有利于增强基层团组织的活力,同时带动更多的农村青年致富成才。其次,在团组织设置上不拘一格。根据农村青年和农村经济组织分布情况,采取联合建团、网络建团、依托建团等建团模式,重新把农村青年网络进团组织。第三,优化农村团组织工作环境。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农村团建纳入基层党建。加强村团干部选配,把村团干部作为村委班子的后备梯队建设。改善乡村二级团组织办公条件,保证团组织的活动经费。建议团市委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对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第四,抓好农村青年中心的建设。各地可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先行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开”的工作思路,坚持“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化”的原则,吸纳农村基层各类青年专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致富大户等团体和个人,通过团组织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平台和阵地,为农村青年提供学习、培训、就业、交友、健身、娱乐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服务,真正把青年中心这一新型组织建设为新形势下共青团领导下的集聚人才、联系青年的新纽带,服务青年、服务农村经济的新载体。

第五篇:加快城镇化进程 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加快城镇化进程 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宿迁于1996年建市,下辖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城区和宿豫区,总面积8555平方公里,人口531.53万,是江苏重要和新兴的中心城市,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城市群中一朵艳丽的新葩,作为江苏、安徽两省之通衢,宿迁人杰地灵、资源丰富。

一、宿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城镇是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的地方,是一定层级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镇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建市以来,随着经济建设和工业化的全面推进,宿迁城镇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化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一)城镇人口比重上升。2009年,宿迁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33.3%,比2008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2009年全市城镇户籍人口达到136.76万人,占总人口的25.8%,比1999年增加100.25万人。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9.5个百分点,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这除了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建市以来,宿迁把城镇化作为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一方面努力发展经济, 推进工业化进程,使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向城镇聚集,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根据市情需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村区划调整,将人口规模较小、区位优势不明显的乡镇并入经济实力强、人口密度大的中心镇,通过撤乡改镇、乡镇合并、镇镇合并、镇改街道,整合资源,发挥中心城镇对区域发展的集聚和带头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二)城镇数量不断增长。建市以来,宿迁城市建设迅速进入全面发

展阶段,城镇数量迅速增加。各区、县积极整合资源,对人口规模较小、区位优势不明显的乡镇进行撤并,撤乡改镇或乡镇合并,以发挥中心城镇对区域发展的积聚和带头作用。全区乡镇总数从2000年的126个减到111个,减少了15个,其中乡的数量下降14.3%;而建制镇的数量则增长11.9%。目前全市乡镇平均人口4.53万人,平均面积68.9平方公里。

(三)产业聚集效应显现。建市以来,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聚集程度提高,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城镇化进程依靠二、三产业双轮驱动。2009年,三县两区的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达81.2%,比1996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4.6%,比1996年提高13.1个百分点。同时,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由1996年的46.3 %调整为59.8%,上升13.5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由1996年的35.9 %调整为43.3 %,上升7.4个百分点。

(四)中心城市规模显著扩大。建市以来,宿迁加大区划调整力度,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发展空间,使中心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市区行政地域面积从1996年的136平方公里扩大到944.7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规模由1996年的26.5万人扩大到136万人,比1996年增加100万人,增长46.9%,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25.8%。中心城区暂住人口由1996年的24.92万人增加到58.76万人,增加了33.84万人,增长135.2%。城市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

二、宿迁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的发展。2009年,宿迁地区非农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1.2%,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46.6%,非农产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59.8%,而城镇化水平低于非农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40.8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低7.1个百分点,比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低16.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例系数只有0.85。这反映了宿迁的城镇化与产

业非农化不同步,城镇化的发展滞后于产业非农化的进程。

(二)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不强。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我市还处在集聚发展阶段,缺乏功能强大的经济中心区域,各1区、县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较弱。小城镇数目虽然较多但增长缓慢,县城镇规模偏小,功能偏弱,集聚能力不强,吸纳生产要素、转移农业人口的能力较弱。同时小城镇布局过于分散,缺少相应的产业支撑,集聚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较小,核心竞争力不足,城镇功能不明显。

(三)城镇化内在质量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上,盲目攀比,乱铺摊子,只追求城镇区域的扩大,不重视空间组织的优化和城镇功能的完善,造成中心城镇规模扩张过快,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城镇管理水平上不去,医疗卫生设施不配套、科技教育发展滞后、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地方在城镇发展中,不注意挖掘本地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一味地模仿他人的东西,没有彰显出自己的城镇特色和建筑风格,甚至连道路名称都照搬外地。个别地方在老城改造时过度开发,对文物古迹、历史街区的抢救保护不够,造成城镇原有的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特色丧失殆尽。

(四)区域协调发展不够。由于缺乏系统的区域城镇发展规划的引导,宿迁城镇化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受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的影响,各地在城镇化发展目标上缺乏明确的区域分工,城市主导功能定位不清,产业结构趋同,在发展中缺乏协调和沟通,影响了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存在着重城轻镇、重镇轻乡的倾向,乡村居民点建设分散,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比较薄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2009年宿迁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0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83元,城乡居民收入的比例由1996年的2.11:1扩大为2.34:1。

三、加快宿迁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宿迁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换代、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扩大消费需求、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的新形势下,宿迁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并进,坚持大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先发展中心城镇,积极融入宿迁城市群和徐州都市圈,以科学规划为依据,以产业支撑为基础,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推动城镇化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一)发挥规划先导作用。规划是城乡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调控城镇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依法管理和建设城镇的重要依据。推进宿迁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坚持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保证。加强规划研究与制定,增强预见性和前瞻性,适时、动态、超前研究编制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要全面把握城镇化的发展规律,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保证规划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要统筹区域城镇化发展,合理确定各区、县城市发展目标,加强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分工协作,实现城市优势互补和区域共同发展。按照经济社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总体规划、行政区划“四划合一”的思路,合理定位各级城镇的规模和功能,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措施,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区域城镇体系。按照尊重科学、统筹城乡、服务经济、突出特色的要求,制定城镇化发展纲要,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根据城乡资源环境容量,切实加强城乡空间管治和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要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以规划引导城市科学发展,以规划促进村镇建设水平的提高。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明确规划实施的主体和责任,加强对规划

实施的领导和管理。要完善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规划实施中的偏差,保证规划全面实施。

(二)加快发展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加快工业发展,提升工业化水平,对于推动宿迁城镇进程至关重要。要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并进,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方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促进重点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全面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进程。要加大工业投入,通过项目带动,形成支柱型经济增长点,扩大宿迁工业总量,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要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推动社会资本和资源向优势企业、优秀企业家集聚,加快培植一批主业突出、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发挥支撑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和大集团,形成工业经济的中坚力量。要围绕支柱产业的配套延伸和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对原料型、低效型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形成链式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培育产业集聚区,加快形成区域经济特色。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利用外资,积极整合资源,强化功能特色,吸引更多的外资项目落户宿迁。要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现代技术、现代管理手段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保证社会的基本就业。同时,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提升产业结构层次。要加快发展商贸旅游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培育发展商务服务业,放手发展社区服务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三)加快发展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县城是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市域城镇体系中联系城乡的关键环节。提高县城发展水平,可以增强其接纳上一级或同级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的能力,为上一级中心城市提供发展空间,也可以发挥县城沟通城乡联系、协调城乡发展的纽带作用。重点中心镇是县域中区位较优、实力较强、对周边农村和乡镇具有较强辐

射能力的建制镇。从县域经济层面来看,县城是县域经济的龙头,重点中心镇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兴县必须强镇”,推进城镇化,应加快发展县城、择优发展重点中心镇,提高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要增强县域发展的自主权,强化县城的区域中心职能,提高县级规划建设水平,加快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县城经济实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县城对周边城镇和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要坚持择优培育的方针,对区位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中心镇,给予更大的发展空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培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拳头产业或特色产业,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完善服务功能。要把重点中心镇建设成为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其中有条件的少数中心镇要发展成为小城市,以全面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关键和核心。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为城镇化创造了条件,城镇化的发展要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开辟道路。苏北地区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现代化新农村目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从有利于发挥城乡优势、形成城乡特色出发,充分发挥城市在产业、市场、信息等方面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形成城乡产业联动、优势互补的良性格局。要打破长期以来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机制,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与进步。

下载服务农村青年加快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服务农村青年加快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稳步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5篇)

    加快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稳步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农村小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既是县域经济不断发展的一种......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推荐五篇]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代表着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

    加快城镇化进程 提高城镇化水平

    加快城镇化进程 提高城镇化水平——在全旗城镇化建设研讨会上的发言 发展和改革局 刘明涛 城镇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也......

    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生力军

    劳务输出是区域间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转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种人力资源,通过劳务输出得到开发利用,可以为农村经济超常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商城县是......

    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生力军(精选)

    劳务输出是区域间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转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种人力资源,通过劳务输出得到开发利用,可以为农村经济超常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商城县是......

    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5篇模版)

    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青阳镇人民政府华林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沙流河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雷焕新听了有关领导关于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讲课,很受启发,对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有了进一步的理......

    城镇化如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五篇)

    城镇化如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作者:赵润田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3835县域经济是指一个县范畴内的全体经济的总和,是一种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城镇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