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宁陕县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思索
宁陕县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思索
作者:吕宣旗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迫切需要。通过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城乡结构,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推动力,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近年来,宁陕县结合实际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县城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序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进入新阶段。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实践
1、加快城镇化取得的工作成效
宁陕县位于秦岭南麓,地貌特点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国土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辖14乡镇98个行政村35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4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近年来,以县城建设为中心,以乡镇建设为重点,以村镇建设为支撑的梯次分明、层级合理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到2009年,全县城镇人口达到1.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4.32%,比2005年提高8个百分点,县城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城镇化的加快,极大地提升了城乡人居环境,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2008年,创建省级卫生县城顺利通过验收命名;2009年,地方财政收入2246万元,增长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17元,增长32%;农民人均纯收入3231元,增长32.9%,净增800元。
2、加快城镇化的主要措施
做好城乡规划管理。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规划先行。宁陕县围绕建设“小而特、小而精、小而洁、小而美”的生态旅游县城目标,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和省级园林县城为抓手,全面推
进城镇化进程,促使全县城乡建设全面提速、科学发展。一是规范规划管理,严格执行规划审批程序,对办事程序、工作时限、收费项目、服务承诺等群众关心的内容进行了公示,杜绝随意办理,重点控制县城规划区内建设项目的报建审批,坚持“三到位”,即现场踏勘到位、开工放线到位和规划验收到位。二是完善规划体系,做到科学规划,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设有一定的弹性,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和乡镇的规划,都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进行调整和完善,最后经过综合评审通过。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整体性和系统性。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县连续六年实施县城“五个一工程”建设,以道路、供排水、污水处理和照明等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大市容市貌监察力度,大力实施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被授予“省级旅游强县”、“省级卫生县城”等称号。也极大地增强了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使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合理转移。
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近年来,宁陕县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富民”发展战略,将生态旅游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来发展,在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立足于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充分考虑到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紧紧围绕促进当地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化经营和服务,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卫生,加强软环境治理力度,形成农产品加工基地,集散中心以及当地的信息、技术服务和文化中心,推进城镇化建设。如我县的皇冠镇、广货街镇等就是很好的列子。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从“经营城镇”的理念出发,改过去城镇建设单纯由政府投资为通过经营土地等城镇资产、广泛筹集社会资金建设小城镇。并制定相应政策,广辟投资、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城乡居民及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如我县引进的西安海荣集团开发建设皇冠集镇。多渠道投资小城镇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用事业,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小城镇的路子。同时利用国家在农网改造、道路建设、广播电视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广泛参与合作,促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快城镇化进程存在的问题
1、城镇建设受山区地域地貌的制约,很难形成大的规模。实力弱,并且分散,发展不平衡,功能还不健全,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相对不足;县城的辐射能力、带动能力还相对较弱,总体上城镇的承载能力和吸纳能力不强,我县城镇化水平还较低,城镇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2、从人的角度分析,客观上一定程度制约着我县大踏步的城镇化进程。一是由于经济水平、观念意识等因素,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良好教育,基本素质普遍偏低,如果在城镇生活,收入水平有限,可能只能勉强维持家庭生计,发展空间较小,自然也就很难融入到城市群体中;二是绝大部分农民从心理上都把农村的土地和房产当成自己的生存底线,从骨子里无法割舍抛弃,即使很多农民已经进城务工经商,有的甚至做得很不错,却仍然不愿意放弃农村的承包地。
3、县域经济依然薄弱,可供就业岗位不足,就业吸纳能力不强。我县总体经济实力还相对薄弱,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还面临较大的困难。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充分就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所能提供就业岗位较少,没有可吸纳大量劳动力的企业。
4、由于资金的限制和其它原因,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还不完善,缺乏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
5、小城镇的建设质量有待提高,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一定各自的特色,在小城镇建设中只注意量的变化,认为只要建了几处房,数量上有了变化,就认为小城镇建设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建议
1、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建设小城镇,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完善城镇功能,从而使小城镇成为乡村经济的中心,商品集散的中心,加快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2、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新型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一是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管理制度。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实行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打破“城镇劳动者”与“进城务工人员”的身份界限,在签订劳动合同和工资福利分配等方面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二是剥离依附在户口上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功能,完善相关政策,使进城农民在医疗、就业、住房等社会保障方面享受完全平等的待遇,进而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市民。三是健全和完善农村各项保障制度。在现行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并轨城镇居民和农民的享受标准。
3、加快农村土地政策改革步伐,构建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机制,把农民从土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加快农村土地政策改革,是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关键和重点。把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实行以土地换社保,并逐步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4、在小城镇建设中,正确把握质与量的关系,做到质与量的统一。一是支持扩大外延与挖掘小城镇内涵相一致,加强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套;二是支持建设与管理同步,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使小城镇建设做到健康、有序、文明、向上。
第二篇:加快城镇化进程 提高城镇化水平
加快城镇化进程 提高城镇化水平
——在全旗城镇化建设研讨会上的发言
发展和改革局 刘明涛
城镇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城乡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城镇化的本质是聚集,也就是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通过聚集产生较高的经济、社会、文化要素的配置效率,从而不断推动经济规模的扩张、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创新发展方式,使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通俗的讲就是“以空间换财富、以空间换速度、以空间换资源、以空间换生态”。城镇化可以从根本上促进生态脆弱区人口的梯度转移,为生态恢复和重建提供基础条件。还可以提高资源集约利用的程度和效果,特别是为资源的循环利用提供条件。
就我旗而言,城镇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农牧民和农村牧区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我旗人均耕地面积不足5亩、农产品商品率低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大部分农村人口迫切要求摆脱日益狭窄的生产空间,到城镇寻求发展。目前,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劳务输出,但长远之计还是就地安置转移,因而,加快城镇化建设是迎接我旗农村人口空间和产业转移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城镇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大力 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一、我旗城镇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十一五”以来,我旗城乡建设发展迅速,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建成区增长幅度较大。截止2009年末,全旗总人口25.6万人中,城镇人口 5.1万人,城镇化率为39.42%。初步形成了由城关镇——重点建制镇构成的规模等级、职能分工相对明晰的城镇网络体系,城市的区域辐射、集聚力逐步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划意识逐步增强,推进了城乡一体化。二是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供电、供水、通讯、道路等设施逐步完善。三是规划建设了煤化工经济循环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后劲将逐步增强。四是启动城区北扩工程。五是城市的管理正在加强,有些问题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全旗一盘棋规划,分区布局,优势互补,市政管理上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确定了努力实现由村镇向城市转变的指导思想,从方向上确保我旗符合当前形势的发展要求。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旗城镇化建设的问题还很多,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城乡结构不合理,镇区规模普遍偏小,聚集、辐射作用不强。以经棚镇为例,常住人口不足6万人,规划“十一五”期末达到10万人,但就目前看来这一目标难以实现。常住人口数量不足就很难发挥通过消费拉动城镇需求的整体效应,县城辐射带动作用也难以得到较好发挥,这一点可以说是我旗加快城镇化 建设的一个瓶颈。同时乡镇的聚集和辐射效应较低,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
二是城乡收入差距大。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有4947元。农村的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条件更是与城市相差甚远。城乡差距的扩大,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极为不利。
三是城乡规划体系不完善。城乡规划是政府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之一,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截止2009年末,全旗的大多数乡镇几乎都还没有编制详细的城镇建设规划。加之专业规划管理人员缺乏,使规划实施管理无法保障,无法向农村延伸,村庄集镇长期处于无规划可依、无管理建设的困境。
四是城乡基础设施不完善。国家、自治区在城镇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很少,我旗地方财力虽然近几年不断向经棚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但也拿不出更多资金投入其它小城镇建设。由于资金匮乏,大部分乡镇路灯、供排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差,公厕等公共设施建设严重不足,满足不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管理粗放,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小城镇管理机制,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
五是人口整体素质不高。市民是城市的主体,城市人口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城市的发展。我旗是一个传统的农牧业旗县,随着工业化的洗礼,一方面,农牧民从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开始了从农村到城市的逐步的转变,但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也保留传统农牧业时代的烙印,这些“新市民”素质滞后,跟不上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逐年增多,由于这部分人口大多数来源于农村牧区,教育水平相对比较低,而城镇又缺乏对这部分人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基本设施。因此,城市人口整体素质不高,要实现市民行为意识的城镇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我旗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有利条件
(一)特殊的区位优势为我旗城镇化建设创造了先决条件
我旗地处内蒙古东部经济区、东北经济区、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圈四大经济区的结合部,距首都北京仅500多公里,因此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旗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旗已初步形成了以国省干线和县级公路为骨架,以乡村公路和旅游公路为微循环,纵横交错、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公路交通网络格局。区域内基本形成以集通铁路、省际通道、303国道、306国道为干线的交通网络,距赤峰和锡林浩特机场均在200公里以内。国道、省级公路和旗乡级公路覆盖了全旗每个行政村。我旗矿产资源、水资源、风能资源较为丰富。同时已初步形成了冶金、能源、化工为主的工业骨干体系,并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将是我旗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
(三)独有的旅游资源为我旗城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我旗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对全旗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起到了极大了推动作用。2009年,全旗共接待游客 18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51亿元。在旅游业的带动下,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住宿餐饮业企业和个体商户已达到750家,交通运输户数1550多户,旅客运输能力96万人。可以这样说,旅游这一块蕴藏的潜力会在我旗今后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几点对策
(一)完善城乡规划编制,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调控作用
城乡规划是以一个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域城镇发展的历史基础、区域基础和经济基础的充分分析,明确区域城镇发展的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我们应加强对我旗城镇体系和发展的研究,确定我旗未来城镇发展的基本框架,形成以经棚镇为中心,土城子镇、宇宙地镇、芝瑞镇、达来诺日镇、热水开发区、乌兰布统开发区等重点乡镇为纽带,辐射带动其他乡镇的格局,为全旗城镇发展布局、产业和生产力布局、经济建设以及区域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加强对区域城镇体系研究的同时,完善城乡规划的编制体系,按照科学性、前瞻性、连续性、长期性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的组织编制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加强管理人员和规划机构的建设,特别要改变乡镇、村庄建设无规划、无管 理的无序发展模式,为城乡规划的实施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拓展中心城镇,充分发挥集聚效应
以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发展目标,积极培育和拓展经棚镇作为区域中心城镇的职能和作用,加快经棚镇区发展,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做大做强中心城镇。为“放大”中心城镇对县域其它乡镇的辐射和吸引力的作用,对于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要用改革的办法加以解决,要大胆探索与城镇化配套的改革措施。一是在消灭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差别的基础上,调整劳动就业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管理措施和办法,提高转化农民工的水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都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把符合条件的农民转移进城,农民工城镇化是下一个阶段城镇化的重点。今后要在建立提高就业质量、推动城乡社保接轨等基础上,积极创造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的条件。特别是要采用廉租住房、鼓励低收入群体自建住房等可行办法,把农民工阶层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排除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的最大障碍,让他们真正留下来,真正融入城市,使他们在城市寻找一份可以发展的空间。切实提高我旗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三)加快重点小城镇建设步伐
积极发展作为区域次中心城镇的热水开发区、乌兰布统开发区、宇宙地镇、达来诺日镇、土城子镇等小城镇建设,确定各中 心城镇功能定位、主导产业以及经济发展模式,使其发挥边贸、旅游等优势,作好城镇间的桥梁、中介和传递作用。随着乡镇之间公路的建设,以高等级公路和县乡公路为纽带,将一些重点镇连接起来,形成以经棚镇为中心,以一批小城镇为依托的城镇群。
(四)以工业和旅游业为依托,带动劳动力转移
一般说来,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工业文明是城镇文明的象征,没有工业文明就没有城镇文明。推进城镇化进程,必须通过工业化为城市发展注入持久的活力,以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和聚集效应,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就业岗位。我旗要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就必须抢抓机遇,以现有产业为基础,立足资源和地缘优势,打造煤化工、冶金和绿色能源产业集群,实现工业经济超常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努力在“十二五”期间,城镇人口达到10—13万人,全旗城镇化率达到40—50%。
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度强,并且能够容纳大量人口就业。我旗拥有丰富且有特色的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并且有地缘和交通便利等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只需加上创新的旅游发展政策和思路,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旅游业必将成为我旗城镇建设的有力支撑。
(五)发展农村牧区产业化,加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在“十二五”期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预计达到10—13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能够有效转移4—7万人,占全旗总人口比例由80%降到50—60%。那么农牧民人均生产资料将增加20—30%。如此一来,更加丰富的物质基础将会为农村牧区产业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农村牧区人口的有效转移,恢复生态环境也拥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因此,我们在推进城市基础建设的同时,要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促进农牧民在产业链条延伸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利益。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将不再是“纸上谈兵”,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从而城乡一体化和缩小城乡差距的步伐便会逐步加快。
(六)严格管理,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依法严格管理城镇,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就是环保。城镇的任何建设,都会对城镇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在建设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而且使生态环境随着城镇建设越来越好。同时,要注重“绿化、美化、亮化”建设,以建设国家生态旅游名旗为载体,在加大体育公园建设的基础上,应积极促进老城区电网改造工程早日开工,变明缆为地缆,改变当前城市输电线路老化的现状。同时,稳步推进碧柳河改道和滨河公园建设,使之成为城镇的“亮点”和“景观”,体现城 市的“灵气”和“秀气”,充分展示我旗独特的生态风光和民族文化特色,彰显城市魅力。其次要切实保护耕地。由于我旗人均耕地较少,所以,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要通过挖掘土地潜力,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
第三篇: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生力军
劳务输出是区域间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转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种人力资源,通过劳务输出得到开发利用,可以为农村经济超常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商城县是xx确定的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0余万人。近年来,开放的政策,市场的拉动,政府的组织,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促使商城劳务输出规模与日俱增,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之一 ——输出总量迅速膨胀,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到2002年,全县年输出剩余劳动力10.8万人以上,其中省内务工人员2万余人,跨省就业人员8.7万余人,出国劳务人员100余人,分布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及周边部分国家和地区,涉及21个行业,年收入从几千元至数万元不等。其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占外出人员的4.6%,年收入在5千元以上的占62.3%,年收入在5千元以下的占33.1%。全县劳务输出总收入在6亿元左右。——规模输出初步形成,块状经济日益凸显。从20世纪80年代起,商城县劳务输出经历了起步、加速、稳定的过程。目前劳务人员中近3000余人成为外出务工部落的“领军人物”。这部分人在外已有相对稳定的经营地点和经营行业,成为在外成功的私营企业主、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带动了大批家乡农民走出农村,进入工厂,流入城市。全县“领军人物”每年带动和组织外出务工农民9万余人,占外出总人数的93%左右,成为外出务工人员定向有序流动的制导因子。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后或在城市扎根定居成为非农人口,或自办企业成为私营企业主,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块状经济群体。——“金凤还巢”经营创业,回报家乡成效斐然。输出劳动力,回流生产力。有些农民工在经济发达地区学到技术,扩大视野之后,回到家乡创业,带富了一方百姓。李集乡刘怀同在武汉三镇多年艰苦创业,成为富甲一方的代表人物,去年为支持家乡建设,投资1000余万元,参与县城老城区改造;汪岗乡新湾村农民陈刚回乡创办“飞亚羽毛工艺制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羽毛面具、羽毛箭、羽毛帽顶、羽毛圣诞树等40多种羽毛工艺制品,产品出口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目前,全县务工人员回乡办企业的有396户,其中电子厂、化工厂、木工家具厂等74个,养殖、种植场103个,预制厂157个,砖窑厂62个,年产值近4000万元,吸纳安置了5000余名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及下岗职工再就业,实现了从“挣钱填肚子”到“赚钱盖房子”,再到“筹资办厂子”的转变,走出了一条“输出—成才—积累—创业—共同奔小康”的成功之路。劳务输出带来的几点启示启示之一,农村劳务输出过程孕育了劳务经济。农民开创的劳务经济,走的是一条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自力脱贫致富的路子。农村的大量劳动力在改革开放中抢抓机遇,纷纷走出家门,投入市场直面激烈的竞争,最终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希望。这种现象蕴含着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广大农民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具有“自我开发”的能力,他们进城以后投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在干中学、学中干,发挥聪明才智,增强实际本领,实现人身价值,展示创业胆略,成为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启示之二,农村劳务输出过程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实现过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聚,引导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商城县为例,全县居住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40%。改革开放以来,全县至少有6万农村人口通过改变户籍或在城镇经商、办厂等,由农村到城镇和城市落户,成为城镇居民。这些人在城市化进程中,作为现代城市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启示之三,农村劳务输出过程加速了农村土地留转,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劳务输出对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劳动力非农化水平的提高方面,而且更在于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民收入、农民的消费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化程度等方面得以提高,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2002年,商城县出现万余户“耕地代管户”,代管农田面积10多万亩。外出务工经商户将闲置耕地经营权全托或租赁给种田能手,作物收成部分或全部充抵托管费,或种田能手向外出务工经商户交少量的耕地租赁费,各种税费由外出务工经商户承担。鄢岗镇农民刘正海、胡大海一次性托管和租赁外出务工经商户耕地67公顷,种植花卉苗木15公顷,反季节蔬菜35公顷,优质水稻10公顷,无籽西瓜7公顷,充分发挥了闲置耕地的使用效益,促进了产业化经营。启示之四,农村劳务输出过程是农民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素质是劳动力就业竞争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农外就业和用工单位吸收劳动力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这种双向选择的机制决定了一个劳动力要从农业向非农行业转移,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商城县在1990年转移的劳动力40.2%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2002年这一比例提高到66.2%。由此表明,农村劳务输出实际上也是劳动力综合素质的竞争。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输出过程中的工作和学习,通过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环境,通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掌握了新专业知识和技能,开阔了视野,培养了新的意识和观念,进而全面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几 点 建 议
1、加强宣传引导,把劳务输出、劳务产业、劳务经济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加快转移农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全社会明白,过多的农民滞留农业,会形成农村市场增长缓慢,相对萎缩,带来农民收入下降,影响城市工业品的销售。建立劳务输出的领导机构和服务体系,加强对劳务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保护输出者的合法权益,提升劳务输出经济,培育和发展统一、规范的劳务市场,加速非农化人口的转移,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进程。
2、以彻底改革户籍制度为突破口,进一步整合城镇管理体制,为农民工权益保护创造平等的制度环境。国家应放开中小城市户口,对大城市实行户口准
第四篇: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生力军(精选)
劳务输出是区域间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转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种人力资源,通过劳务输出得到开发利用,可以为农村经济超常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商城县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0余万人。近年来,开放的政策,市场的拉动,政府的组织,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促使商城劳务输出规模与日俱增,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之一 ——输出总量迅速膨胀,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到2002年,全县年输出剩余劳动力10.8万人以上,其中省内务工人员2万余人,跨省就业人员8.7万余人,出国劳务人员100余人,分布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及周边部分国家和地区,涉及21个行业,年收入从几千元至数万元不等。其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占外出人员的4.6%,年收入在5千元以上的占62.3%,年收入在5千元以下的占33.1%。全县劳务输出总收入在6亿元左右。——规模输出初步形成,块状经济日益凸显。从20世纪80年代起,商城县劳务输出经历了起步、加速、稳定的过程。目前劳务人员中近3000余人成为外出务工部落的“领军人物”。这部分人在外已有相对稳定的经营地点和经营行业,成为在外成功的私营企业主、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带动了大批家乡农民走出农村,进入工厂,流入城市。全县“领军人物”每年带动和组织外出务工农民9万余人,占外出总人数的93%左右,成为外出务工人员定向有序流动的制导因子。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后或在城市扎根定居成为非农人口,或自办企业成为私营企业主,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块状经济群体。——“金凤还巢”经营创业,回报家乡成效斐然。输出劳动力,回流生产力。有些农民工在经济发达地区学到技术,扩大视野之后,回到家乡创业,带富了一方百姓。李集乡刘怀同在武汉三镇多年艰苦创业,成为富甲一方的代表人物,去年为支持家乡建设,投资1000余万元,参与县城老城区改造;汪岗乡新湾村农民陈刚回乡创办“飞亚羽毛工艺制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羽毛面具、羽毛箭、羽毛帽顶、羽毛圣诞树等40多种羽毛工艺制品,产品出口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目前,全县务工人员回乡办企业的有396户,其中电子厂、化工厂、木工家具厂等74个,养殖、种植场103个,预制厂157个,砖窑厂62个,年产值近4000万元,吸纳安置了5000余名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及下岗职工再就业,实现了从“挣钱填肚子”到“赚钱盖房子”,再到“筹资办厂子”的转变,走出了一条“输出—成才—积累—创业—共同奔小康”的成功之路。劳务输出带来的几点启示启示之一,农村劳务输出过程孕育了劳务经济。农民开创的劳务经济,走的是一条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自力脱贫致富的路子。农村的大量劳动力在改革开放中抢抓机遇,纷纷走出家门,投入市场直面激烈的竞争,最终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希望。这种现象蕴含着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广大农民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具有“自我开发”的能力,他们进城以后投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在干中学、学中干,发挥聪明才智,增强实际本领,实现人身价值,展示创业胆略,成为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启示之二,农村劳务输出过程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实现过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聚,引导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商城县为例,全县居住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40%。改革开放以来,全县至少有6万农村人口通过改变户籍或在城镇经商、办厂等,由农村到城镇和城市落户,成为城镇居民。这些人在城市化进程中,作为现代城市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启示之三,农村劳务输出过程加速了农村土地留转,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劳务输出对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劳动力非农化水平的提高方面,而且更在于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民收入、农民的消费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化程度等方面得以提高,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2002年,商城县出现万余户“耕地代管户”,代管农田面积10多万亩。外出务工经商户将闲置耕地经营权全托或租赁给种田能手,作物收成部分或全部充抵托管费,或种田能手向外出务工经商户交少量的耕地租赁费,各种税费由外出务工经商户承担。鄢岗镇农民刘正海、胡大海一次性托管和租赁外出务工经商户耕地67公顷,种植花卉苗木15公顷,反季节蔬菜35公顷,优质水稻10公顷,无籽西瓜7公顷,充分发挥了闲置耕地的使用效益,促进了产业化经营。启示之四,农村劳务输出过程是农民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素质是劳动力就业竞争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农外就业和用工单位吸收劳动力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这种双向选择的机制决定了一个劳动力要从农业向非农行业转移,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商城县在1990年转移的劳动力40.2%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2002年这一比例提高到66.2%。由此表明,农村劳务输出实际上也是劳动力综合素质的竞争。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输出过程中的工作和学习,通过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环境,通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掌握了新专业知识和技能,开阔了视野,培养了新的意识和观念,进而全面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几 点 建 议
1、加强宣传引导,把劳务输出、劳务产业、劳务经济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加快转移农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全社会明白,过多的农民滞留农业,会形成农村市场增长缓慢,相对萎缩,带来农民收入
下降,影响城市工业品的销售。建立劳务输出的领导机构和服务体系,加强对劳务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保护输出者的合法权益,提升劳务输出经济,培育和发展统一、规范的劳务市场,加速非农化人口的转移,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进程。
2、以彻底改革户籍制度为突破口,进一步整合城镇管理体制,为农民工权益保护创造平等的制度环境。国家应放开中小城市户口,对大城市实行户口准入制度,达到一定标准即可办理入户手续,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尽快改变农民工身份置换滞后于职业置换的现状。同时,出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障法》,在法律咨询、就业服务、医疗保障、居住条件、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农民工提供有力帮助,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体制,使农民工真正实现从农民到工人,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市民的彻底置换,消除农民工权益保护中的制度性障碍。
3、将劳务输出与促进贫困地区的开发性扶贫摆在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据调查,2002年,商城县解决贫困人口温饱1.1万人,其中劳务输出占45%,比重进一步提高。商城县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充分说明,因地制宜地确定就地开发扶贫为主、劳务输出为辅或劳务输出为主、就地开发扶贫为辅等不同组合的扶贫战略是贫困地区彻底改变落后面貌的必由之路。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应像支持过去的区域开发扶贫一样,在资金、培训资源的分配等方面,为贫困人口参与劳务输出提供广泛的支持,并为贫困人口参与劳务输出提供信息服务,有针对性的开展技术培训和法律保障服务,通过贫困人口的输出,培养贫困人口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价值观念、法律观念,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提高。
4、发挥劳动就业管理机构职能,以加强职业中介管理为中心,加快建立统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管理体制。加强对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劳动者的求职行为、职业中介行为的管理,并逐步使对劳务中介机构的管理法制化。同时,加强政策法规教育,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能力,尤其为在劳务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的贫困人口和其他单个的打工者,获得正常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援助,对依法处理恶性拖欠民工工资事件等提供法律支持,加大对违法违纪者的惩处力度,切实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5、整合职业培训资源,强化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人员技术素质,增强市场就业的竞争能力。综合素质低、劳动技能差的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上正逐渐失去竞争力。只有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才能推进农民非农化的进程。通过整合分散在政府各职能单位的职业技术培训职能,统筹规划和实施对农民工的培训,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根据市场需要,定期发布职业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方面的信息,引导民工学习,增强民工适应转移的能力,增强市场就业的竞争能力。
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生力军(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五篇: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
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青阳镇人民政府华林其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研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中国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10至15年,中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60.57%,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一、我镇推进城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加快城镇化,可以增加城市人口、扩大消费,可以拉动投资、推动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可谓一举多得。据测算,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增加1300多万城镇人口,新增投资6.6万亿元。可见,加快城镇化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最大的内生动力和坚实支撑,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和关键环节,也是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此,必须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把稳步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
加快城镇化建设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城镇化是以工业化为主要动力并有力推动工业化的多元演进过程。优先发展小城镇,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有利于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积弊;有利于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特色城镇化的推进的过程,就是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的过程。加快推进城镇化,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当务之急,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近几年来,我镇把发展城镇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来抓,城镇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城镇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我镇在推进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
1、对城镇化建设的认识不深、重视不够。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镇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理论、相关知识和先进经验学习不够,“经营城镇”的理念淡薄;小城镇建设思路不开阔,对小城镇的长远发展缺乏深层次思考;对如何处理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等方面的内在关系研究不深,未能把小城镇建设作为重要战略摆上突出位置,在认识上缺乏主观能动性,在规划上缺乏前瞻性,在机制和体制上缺乏协调性,过分强调和依赖客观条件。
2、城镇建设品位不高,管理水平相对滞后。
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区混杂,道路、商贸区混杂,镇容镇貌改观不大。二是不重视城镇建设详细规划,不重视特色设计。许多小城镇的街景规划设计、重要地段和重要建筑物规划设计与小城镇总体规
划设计不相协调,显得孤单而缺乏灵气,风格品味不高。三是缺乏一支过得硬的小城镇“物业管理”队伍。小城镇管理人员不足、待遇差、素质低、缺手段;小城镇综合治理能力弱,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滞后,“脏、乱、差”现象未得到根本治理。四是由于城镇规模小,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使人才、项目引进,产品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城镇功能的提高。
3、融投资机制不畅,城镇化建设面临“缺血”危机。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城镇化发展的大问题。全镇来看,城镇建设的投融资机制虽然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来说,还没有走出一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筹措城镇建设资金的道路。未来几年我镇基础设施投资巨大,以现有的我镇的财政收入水平来衡量,根本无法满足如此巨大的投资需求。
此外,我镇土地工多、集体人员多、拆迁难度大等客观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三、关于推进我镇城镇化进程,实现城化一体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未来五年是我镇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重大机遇期,需要全镇人民群众众志成城、抢抓机遇,加快推进我镇城镇化步伐。推进城镇化建设,青阳具有独特优势和良好基础。我镇人口相对密集、交通快捷便利、工业兴旺发达、商贸繁荣活跃,农业基础较好,文化底蕴深厚、居民素质较高,推进特色城
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又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最佳机遇期。抓好特色城镇化建设,符合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加快科学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我们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1、增强规划的科学性。
规划是龙头,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具体要体现前瞻性,拓展工业空间、发展旅游产业同步规划;体现系统性,城、路、文、景、游、商六位一体来谋划;体现协调性,既注重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规之间的衔接,又与“十二五”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旅游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相衔接;体现统筹性,把新镇区、老镇区、镇村结合部同步规划,突出青阳特色;体现严肃性,建立规划听证和民意征集制度,同时统一评审、把关并严格执行。
2、转变规划方式。
要有利于区域优势、经济优势优先发展,按照经济区域合理布局城镇的规模和功能分工,形成经济新的经济增长极;有利于自然生态与社会人文环境的和谐,尽善尽美的体现青阳特色;有利于基础设施超前发展,从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高起点一步到位,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有利于小城镇参与市场体系的分工合作,把城镇规划与生产经济体系结合起来,使城镇成为农村市场经济的载体和农民走向市场的桥梁。
3、精心组织实施。
建筑要“美”,设计要特色。用科学的理念、艺术的眼光、旅游的思路去谋划城市建设,要重技术、重艺术、重美感,把古镇文化、佛教圣地、低碳理念融合到建筑中去,展现水乡青阳、千年传承、低碳生态休闲养生的特色和魅力,以特取胜;功能要“全”,生活要方便。以深化“两创”为突破口,深入实施“公厕革命”和“拆墙退绿”等民生工程,积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形成布点合理、开放共享、公正平等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体系。
空间要“拓”,布局要合理。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着力推进城市“四造”:框架构造、功能再造、旧城改造、特色塑造;努力改善城市“三区”:改造老旧城区,完善现有城区,重点开发新区。在推进“三区、四造”扩张城市规模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留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展的空间。
管理要“细”,方法要服气。现代城市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城市是实施社会管理的重要平台。要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方法,在深化认识,创新管理理念、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社会人员的服务管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服务群众的各项制度、完善社会管理各项政策、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加强领导,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任务落实等八个方面下工夫,有创新。最为根本的就是要把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作为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