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13 11:26: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总结》。

第一篇: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坡头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市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打造休闲、宜居、旅游、生态的中心城区为目标,以招商引资为动力,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强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镇区面貌日益更新。

一、大河名苑项目

二、恋水花园项目

三、霞光半岛(花水湾)、泰山滨湖度假村、西霞湖水上旅游开发项目

根据全市“十二五”规划要求,坡头镇被列为济源城市附中心区(中心城市拓展区),坡头镇西霞湖—小浪底区域的规划开发建设将按照国际招标形式进行,因上述三个项目的开发建设应服从于“十二五”规划要求,目前三个项目还在进行前期相关筹备。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全市乃至全省的重要战略决策,建设中心城区也是考验一个地方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现。下一步,坡头镇也将紧紧围绕全市重心工作,树立大局观,严密组织、强化责任、创新方法、攻坚克难,扎实落实每一项工作任务,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全面提升镇区形象。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二篇: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坡头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市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打造休闲、宜居、旅游、生态的中心城区为目标,以招商引资为动力,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强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镇区面貌日益更新。

一、大河名苑项目

大河名苑项目是中国石化洛阳分公司在我镇投资建设生活小区的一项重要工程,也被我市列为2011年“双十”攻坚项目行动之一。该项目位于坡头村南部,东与洛阳吉利区东寨村交界,南临西霞院水库,总投资10亿元。项目总占地379.153亩,涉及拆迁户221户。目前,该项目已全面进入动迁和新增土地附属物赔付阶段,所有红线范围内的动迁户已签订动迁协议139户,完成拆迁房屋90余户;新增192亩土地上的养殖小区已拆迁完毕13户,坟墓、树木等附属物已全部赔付到位。

二、恋水花园项目

恋水花园位于留庄村南,南临西霞湖水库,由洛阳安厦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总投资1.5亿元,总建筑面积11万㎡,规划建设多层及高层楼房23栋,容积率 1.41,建筑密度24.02%,绿化率40.15%,可容纳住户800余户,项目的投入也必将拉动坡头三产乃至全镇的经济发展。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 9000余万元,高标准建设滨湖二层窑洞宾馆40余孔,18幢多层住宅楼7层主体工程已全面完成。

三、霞光半岛(花水湾)、泰山滨湖度假村、西霞湖水上旅游开发项目

根据全市“十二五”规划要求,坡头镇被列为济源城市附中心区(中心城市拓展区),坡头镇西霞湖—小浪底区域的规划开发建设将按照国际招标形式进行,因上述三个项目的开发建设应服从于“十二五”规划要求,目前三个项目还在进行前期相关筹备。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全市乃至全省的重要战略决策,建设中心城区也是考验一个地方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现。下一步,坡头镇也将紧紧围绕全市重心工作,树立大局观,严密组织、强化责任、创新方法、攻坚克难,扎实落实每一项工作任务,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全面提升镇区形象。

第三篇:全市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会议主持词

全市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

工作会议主持词

同志们:

现在开会。

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全市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开创全市城乡建设和城镇化工作新局面。

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XX军分区领导;各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领导;市直各部门负责同志;全市小城镇建设50强乡镇党委书记、镇长以及新闻单位等约人。

今天会议主要有三项议程:

1、宣读《全市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2、XX同志讲话;

3、XX同志讲话。

下面,会议正式开始。

首先,宣读《全市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大家欢迎!

会议进行第二项:请XX同志讲话,大家欢迎!

会议进行第三项:请XX同志作重要指示,大家欢迎!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要议程全部进行完了。刚才,宣

1读了《全市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XX市长全面客观总结了“十一五”以来我市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取得的成绩,指出了当前全市加快城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形势,对我市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黄书记就如何做好加快城乡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工作做了重要讲话,XX书记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从“认识、路子、支撑、特色、动力、组织领导”六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市加快城镇化工作面临的形势,对加强和改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城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讲话既体现了上级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会议精神,又立足我市实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大家一定要认真领会,用心把握,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就抓好这次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我强调三点意见:

一、广泛宣传,全面动员。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市上下一定要紧紧围绕把XX打造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隆起带,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新亮点、中原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这一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一要树立重中之重的意识。要从思想和工作布局上坚定不移地把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放在工作重中之重位置,扎扎实实抓好各项工

作落实,努力实现“三化”协调发展。二是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要按照“超常规、不违规”的原则,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依靠创新解难题、破瓶颈,依靠改革除障碍、求突破。三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要把以人为本的要求贯穿到城乡建设各个环节,把群众受益作为推进城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却点,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城乡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会后,各级各部门要迅速召开会议,传达这次会议精神,切实把全市上下的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掀起我市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新高潮。

二、统筹兼顾,把握关键。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任务艰巨,是对各级各部门科学发展能力、执政能力考验和检验。具体工作中,必须统筹兼顾,把握关键。一是要坚持正确引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发挥政治和组织优势,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多种手段,积极参与,统筹兼顾,科学引导,协调处理好各种重大关系。二是要坚持科学决策。加快城镇化进程是一项历史性任务,既涉及城乡长远建设,又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一旦决策失误,影响巨大,损失无法挽回,必须尊重规律、科学决策、慎之又慎。在决策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反复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确保重大决策能够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少走弯路,不走错路。三是要坚持和谐推进。城镇化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管理模式的深刻社会变革,也是一项涉及面广的重大利益调整,利益平衡难度很大。因此,推进城

乡建设加快城镇化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决不允许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剥夺、损害群众利益,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明确责任,强化措施。一要强化责任意识。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重要性,认真履行好城乡建设的各项职责,切实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领导上加大力度,工作上抓好落实。二要完善政策体系。各有关部门要在城乡规划、投融资、土地保障、产业支撑、生态环保设施建设、水资源保障、能源保障、交通体系、城市管理、行政区划调整、户籍改革、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强研究,细化意见,尽快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三要建立考核机制。市县两级要把城镇化工作列入“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制定考核体系,加强领导,细化责任,分级管理,综合对城镇化和城乡建设工作进行评价和考核,奖优罚劣,真正确保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会后,各级各单位要认真学习讨论《全市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并提出修改意见,意见反馈和会议贯彻情况于月日报市政府办公室。

散会。

第四篇:洛阳市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会议召开

洛阳市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

作会议召开

作者:李松战来源:洛阳日报更新时间:2010-9-2 毛万春在全市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会议指出 牢牢抓住城镇化推进的最大发展机遇把洛阳建成文化为魂的特色山水城

郭洪昌等在省主会场参加相关会议

积极稳妥提升全市城镇化率,在目前44.2%的基础上,力争到2012年达到48%,2015年达到52%,2020年达到60%以上。

要抓好四个重点。一是坚持以文化为魂、以水系为韵,提升改造老城区。二是坚持龙头带动、提升品位,建设完善新区。三是坚持产城融合、城乡一体,有序开发县城区。四是坚持特色定位、小巧玲珑,积极发展小城镇。

河南党建网9月2日讯 洛阳日报报道:(记者 李松战)昨日,在收听收看全省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之后,我市随即在洛阳分会场召开相关会议,贯彻落实全省会议精神,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乡建设和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进行部署。市委书记毛万春在会上指出,全市要牢牢抓住当前推进城镇化这一最大发展机遇,在构建中原经济区中当好“三化”协调发展的示范;通过集群发展、哑铃模式,着力打造洛阳城市群和郑洛黄金走廊;依托历史文化和山水特点,把洛阳建成以文化为魂的特色山水城市。

市领导郭洪昌、王立林在郑州省主会场参加会议,市领导史秉锐、娄会峰在洛阳分会场参加会议。

毛万春在讲话中指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加快全省城镇化进程工作,我们要创造性地抓好落实。就如何贯彻全省会议精神,他提出三点意见。

第一,认识要再提升。

中央今年确定,把推进城镇化作为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省委、省政府确定,以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我们要认识到,加快城镇化是当前最大的发展机遇,只有加快城镇化,才能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只有加快城镇化,才能成为三次产业统筹发展的最大载体,才能承载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只有加快城镇化,才能最大限度地改善民生,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只有加快城镇化,才能有效提升城市形象,通过树好形象凝聚人心,提升洛阳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二,任务要再明确。

一是要确立三大任务。第一任务是调结构,积极稳妥提升全市城镇化率,在目前44.2%的基础上,力争到2012年达到48%,2015年达到52%,2020年达到60%以上。

第二任务是向心布局,实现城镇化推进的集群发展、哑铃模式。所谓集群发展,就是以洛阳为中心,周边县(市)区围绕洛阳形成一个城市群,向心布局、集群发展。所谓哑铃模式,就是按照省委、省政府谋划的中原经济区,与郑州呼应发展,着力打造郑洛黄金走廊。

第三任务是明确定位。在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中部崛起甚至中西部地区发展中,洛阳要起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在中原经济区内,洛阳要依托1500多年建都史等厚重历史文化资源和山水相间的城市特点,按照“山在城中、城在山中,水在城中、城在水中”这一特色要求,建设成为以文化为魂的特色山水城市。

二是要抓好4个重点。一要坚持以文化为魂、以水系为韵,提升改造老城区。在今后洛河以北老城区改造中,要注重把历史文化和引黄入洛形成的水系有机结合,把洛阳建成“北方水城”,探索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的老城改造提

升新模式。二要坚持龙头带动、提升品位,建设完善大新区。大新区建设要成为“三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发挥在全市发展格局中的应有作用。要提升品位、树精品、当示范,既突出快更突出精,既突出量更突出质,在此基础上突出优和特。三要坚持产城融合、城乡一体,有序开发县城区。县城区要按照规划,按照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创业就业体系一体化要求,按照“项目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模式,进行城乡一体化探索。同时,县城老城区改造也要注重宜居性。四要坚持特色定位、小巧玲珑,积极发展小城镇。探索建设一批特色突出的小城镇,其规模要根据当地实际合理确定。

三是要破解难题。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积极破解拆迁这一难题。一要坚持注意全过程透明、全方位公正,坚持“三满意”原则,首先让群众满意,其次让开发商按招拍挂程序有合理利润空间,最后让政府的规划能落实。二要注重运作,党政主要领导要重视、分管领导亲自抓,让最有经验、最有能力、综合素质最高的人包括优秀后备干部抓拆迁,并发动群众参与。三要注意方法,急不得也慢不得,热不得也凉不得,快不得也慢不得,高不得也低不得,尊重群众意愿有序推进,辩证施治、对症下药。

第三,保障要更有力。

一是强化一盘棋观念。从规划到策划、建设、经营、管理,要一体化考虑,特别注意三个转变:由重建设轻规划,转变为更加注重规划龙头作用,规划要注重各层面积极性,注重规划的民主化、科学化、特色化,特别注重策划的落实和执行;由重建设轻管理,转变为管建并重,让广大群众更宜居,真正感受到幸福指数的提升;由重建设轻经营,转变为更加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二是完善政策措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注重政策的引导作用,在引导农民进城、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等问题上研究出台相应政策。

三是营造良好氛围。城镇化的推进,涉及方方面面利益,需要社会各界理解、重视、支持、鼓与呼。有这样良好的氛围,城镇化就能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地向前推进。

第五篇:全省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会议各地发言材料

目录

一、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 ··············(1)

——中共郑州市委

郑州市人民政府

二、坚持城乡统筹理念 加快城乡建设步伐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推进县域镇村一体化 ·························(5)——中共新乡市委

新乡市人民政府

三、创新理念 探索路径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11)

——中共许昌市委

许昌市人民政府

四、统筹新老区协调发展 以棚户区为切入点加快老城区改造 ·························································································(16)——中共鹤壁市委

鹤壁市人民政府

五、以城乡一体化为统揽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21)

——中共济源市委

济源市人民政府

六、旧城启动 新区拉动 产城互动 加快县城建设 ············(26)

——中共柘城县委

柘城县人民政府

七、做大县城规模 吸引农民进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31)——中共平舆县委

平舆县人民政府

发言材料之一

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中共郑州市委

郑州市人民政府

省委、省政府召开这次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会议,对于推动全省产业集聚区和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下面,我把郑州市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特别是城市交通设施建设情况作简要汇报。

近年来,郑州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在中原城市群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在交通、通讯、产业等方面加快融城步伐,在财政支持、社会发展、产业辐射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着力构建中心城市、卫星城市、重点镇、小城镇、中心村五级城镇体系,初步形成了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同时,按照功能、产业、生态、空间、体制复合的新型城市理念,启动了郑州新区规划和建设,推动人口向城镇和农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集聚区集中,努力构建产城融合、城乡一体、三产协调、组团发展的新型城市。2009年,郑州市市区面积1010.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36.6平方公里,总人口752.1万,其中城镇人口476.9万,城镇化水平63.3%。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 — 2 —

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

中,我们也感到,在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必须发挥中心城市在集约节约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吸纳农村劳动力、凸显城市品位等方面的强大功能。为此,我们坚持“构建大交通、带动大物流、形成大产业、推动大服务、建设大都市”的发展思路,不断巩固和提升郑州市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助推新型城镇化工作健康较快发展。

第一,树立大郑州、大交通的交通规划理念,高层次定位,高标准规划。近年来,结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我市加紧推进中原城市群的交通一体化战略,落实中原城市群“一极两圈三层”的空间布局,加快航空、高速铁路、城际轨道、高速公路、城际快速通道、中心城区交通系统等重大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交通资源配置,强化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构筑以郑州为中心,覆盖全省,辐射周边,服务全国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先后编制了《郑州航空港地区总体规划》、《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规划》、《郑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08—2012)》、《郑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9—2020)》等发展规划。规划在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同时,统筹安排了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主城区道路交通体系。

第二,加大投入,强力推进,确保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到实处。一是全力配合国家、省重点工程。配合做好石武、郑西、郑徐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开工建设郑民高速郑州段、黄河公铁大

桥、巩登高速公路等项目。今年初,郑西客运专线已经投入运营。郑州至焦作、郑州至机场、郑州至开封城际铁路项目前期工作也在有序开展。二是强力推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郑州市用于道路交通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至2008年达到近100亿元,2009年一年就投入100多亿元。对三环快速路等一大批道路实施了升级改造,开工建设京—沙快速通道、中心区铁路跨线桥等工程。快速公交(BRT)投入运营,地铁1号线开工建设。打通了一批断头路,对百条背街小巷进行了综合整治,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三是加快实施“畅通郑州”工程。今年以来,为有效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我们组织实施了“畅通郑州”工程,全年计划投入195亿元重点解决市区交通拥堵问题。上半年,科学大道—西三环立交等工程建成通车,西绕城公路全线通车,轨道交通1号线20个站点有19个开工,已完成投资135亿元。

第三,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努力打造现代大都市综合交通体系。一是推进交通一体化建设。继续配合推进石武、郑徐铁路客运专线等工程建设,尽快开工建设郑州-开封、郑州-焦作、郑州-机场、郑州-新密-洛阳城际铁路。二是畅通城市出入市口。加快郑密快速通道等工程建设,强化城市内外快速联系通道;新增中原西路、陇海西路、大学南路、郑新快速通道与绕城快速,文化路、西三环北延连霍高速等互通式立交;建设郑少高速航海路连接线工程、郑开大道与京港澳高速互通式立交、花园路与连 — 4 —

霍高速互通式立交等项目,提高城市外围交通疏散和通行能力。三是强力推动城市道路工程建设。加快京沙、陇海两个“十字快速通道”;开工建设三环路的4座立交桥,实现三环路全线高速畅通;加快北三环、黄河路下穿铁路编组站以及嵩山路、航海路下穿铁路建设;开工建设轨道交通2号线,完成3、5号线前期工作;完成一批断头路打通、积水点改造、路口拓宽渠化、公交港湾、停车场等项目建设。四是做好长远规划,实现城市交通良性发展。根据规划,未来10年内,城际轨道线网围绕打造 “半小时出行圈”和“一小时出行圈”,形成“两横一纵加半环”的线网构架。地铁交通线网将由6条轨道交通线路组成,全长202.53公里,在中心城区形成“三横两纵一环”的棋盘放射状结构。快速路和一级主干路系统将形成“两环-六横-七纵”、“八横八纵”格局。

作为省会城市,郑州有义务、有责任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下一步,我们将结合这次工作会议精神,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作为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郑州在国家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解决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抓好产业集聚区建设,壮大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基石”。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为新型城镇化进程探索新路子。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省新型城镇化工作一定能够取得健康较快发展。

发言材料之二

坚持城乡统筹理念

加快城乡建设步伐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推进县域镇村一体化

中共新乡市委 新乡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新乡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坚持以中心城市为主体、以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的统筹城乡发展理念,按照“做强主城、膨胀县城、发展集(聚区)镇、建设新村”的思路,突出城镇化,协调推进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着力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加快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就业结构,构建城区现代化、县域镇村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2006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5%;城镇投资年均增长35.1%,总量连续7年居全省第4位;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1.8%;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87个百分点,达到40.9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2年2.8:1缩小至2009年2.61:1。

一、站在最终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高度,科学编制市域发展规划,优化人口、产业、空间发展布局。把握新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围绕构建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 — 6 — 的现代田园城市,着眼于解决“农村发展什么产业、在什么地方发展;农民居住什么环境、在什么地方居住”两大课题,统筹考虑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与农民富裕所需要的城镇化、工业化,按照“做强主城、膨胀县城、发展集(聚区)镇、建设新村”的思路和产城一体、产城融合的原则,编制完成了《中原城市群新乡都市区及拓展区总体发展规划》、《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教育、卫生等各项专项规划。一是着力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构建以市区为中心,长垣、平原新区为副中心,7个县城为卫星城的城市集群,带动48个建制镇、1000个新型农村社区一体发展。二是着力形成合理的人口分布。2020年规划期末,市域人口将达到646万人,主城区人口180万,8个县城和平原新区人口210万人,镇区人口13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三是着力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引导企业向28个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集中,主城区发展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培育高端文化消费;县城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形成集聚特色鲜明、支柱产业明显的各类特色集聚区。四是着力形成合理的就业结构。依据产业发展,推动劳动力就近就业,逐步实现五分之四的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

二、加快主城区现代化步伐,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提升城市承载辐射功能。确立区域经济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高素质人力资源培育基地、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定位,科学编制城市发展规划,实施“3010”民生行动计划(30分钟经济圈、10分钟生活圈、— 7 —

10分钟生态圈),开展“新城杯”竞赛活动,坚持以交通为导向推进城镇开发建设。一是完善城市功能。投资148亿元,初步构筑了主城区至县城、重点镇(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三个层次共1200公里的现代城镇体系路网框架,形成以主城区为中心、辐射周边六个县(市)的30分钟经济圈。引进中建七局、太平洋集团等运用BT、BOT等模式,吸引150亿元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投用污水处理厂9座、在建4座,污水处理能力51.5万吨,市区、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0%、80%。二是推动市区产业升级。着力培育电池与电动车、生物与新医药、汽车及零配件、特色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成为城市战略支撑产业,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49:49.4。中兵集团通信科技工业园、中航集团汽车零部件基地等18个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升级项目开工建设。三是改善人居环境。2006年以来累计投入260亿元,完成旧城改造面积800余万平方米。引进澳门宝龙、上海绿地、大连万达等知名企业参与城市改造建设,上半年完成城中村、棚户区拆迁250.1万平方米,市区建成、在建高层建筑585栋,绿化覆盖率36.05%。全市建成经济适用住房160万平方米、廉租房96万平方米,在建保障性住房41万平方米。2008年以来,8个县城共拆迁520万平方米,完成城市建设投入180亿元,房地产项目在建规模达到360万平方米。通过城市创建打造城市品牌,建立“数字城管”,健全“全覆盖、无缝隙”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获得了国家卫生、园林、森林、优秀旅游、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文明城市 — 8 —

创建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四是加快平原新区建设。按照“科技新城、产业基地、农业硅谷、休闲之都”理念,编制完成188平方公里空间、战略、产业概念规划和50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30平方公里内的城市道路、供排水、电力、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5亿元,与北京泛华集团签订100亿元的BT合作协议并有序推进。

三、培植新产业,建设新农村,推进县域镇村一体化。加快重点镇、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人口、产业、生产要素集聚。一是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坚持产城融合理念,编制完成8个县城、36个重点乡镇和28个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三化”协调发展规划,构筑产业发展载体。加快城镇规划区、产业集聚区以水、电、路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上半年完成投资83.1亿元。产业集聚区工业产值占全市比重70.5%,吸纳43.9万劳动力就近就业。二是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政府引导、规划先行、就业为本、量力而行、群众自愿、循序进行”的原则,将农民建房纳入城镇体系加以规划引导,把全市3571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1050个新型农村社区。坚持因地制宜、示范带动、有序推进,首批启动条件较好的1412个行政村整合为369个新社区。坚持基础设施投入以政府为主,社区建房以农民为主,严格执行“五项标准、一票否决”(建设规划群众认可、上级批准,被整合村庄无新批宅基地,新占用土地手续合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始建设,农民开始在社区建房;必须尊重群众意愿,不强迫

命令,否则一票否决)工作要求,抽调市县乡三级1000名干部开展“联包帮建”活动,先易后难,分批启动,初步形成了“城中村改造型、旧村完善型、村庄合并型、产业带动型、服务共享型、整体搬迁型”六种建设模式,累计建成面积1311.2万平方米,搬迁入住农户4.5万户。

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破解发展难题,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研究出台《完善城镇功能加快中小城镇建设的意见》等55项政策措施,探索破解城乡二元体制,基本实现城乡发展规划、行政便民服务、公交、劳动就业、路网一体化。一是破解土地难题。开展农村建设用地专项整治活动,积极申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今年已整理建设用地3090亩。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确定整体拆迁村41个,已拆除旧宅基地1.27万亩、复耕2237亩。二是破解资金难题。整合组建的新乡投资集团融资能力达40亿元,13家省定产业集聚区融资平台注册资本近10亿元。增加市、县财政投入,每年筹措资金 4.9亿元,支持新农村社区建设。组建惠农发展投资担保公司,为镇区和新社区基本建设搭建融资平台,目前融资工作进展顺利。组建农村公益事业基金会,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企业税前12%捐赠政策,接受企业捐赠支持新社区建设。三是破解拆迁难题。坚持“政府零受益、群众得实惠、城市得形象”,制定优惠政策,公开办事程序,实施依法拆迁,推进拆管分离。四是破解人口产业集聚难题。完善落实优惠政策,从土地供给、税收、引进人才、生产用电同城同价等7 — 10 —

个方面引导鼓励企业到集聚区发展。坚持不以农民放弃承包地、宅基地为前提,出台教育、社会保障、就业等10个方面优惠政策,有序推进符合条件农民就近入住县城、镇区转为城镇居民。

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思路,强化措施,加大力度,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发言材料之三

创新理念 探索路径

中共许昌市委

许昌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许昌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根本性举措,创新理念、探索路径、扎实推进。按照“带状城市、向心布局、组团发展、城乡统筹”的总体思路,确定了“一中心、五组团”的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中心市区、县(市)城区、重点镇、中心村4个层次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2006年以来,全市城镇化率每年增长近2个百分点,2009年达到39.3%,带动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5.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1.6%。根据会议安排,我侧重就许昌新区建设、城中村改造和数字化城市管理3项工作作简要汇报。

一、注重示范带动,加快新区建设

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许昌新区建设的总体方案,着力把新区建设成为许昌“三化”协调发展先导区、宜居宜业复合型功能区、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对外开放示范区和全国重要的输变电 — 12 —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装备制造业基地。目前,新区已建成43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390亿元。一是坚持规划引领。选择国际知名公司,高标准编制了许昌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突出产城融合和生态特色,确定了“一主一副两中心,四个园区加两翼”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年内将编制完成许昌新区总体规划,以及产业发展、道路交通、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实现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二是坚持产城融合。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主导产业为支撑,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推动产城融合、产城互动、产城一体。中原电气谷、魏都民营科技园区和尚集等3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今年共完成投资37.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96.6亿元,增长28.5%。分别形成了电力电子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和发制品等主导产业。同时,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今年以来,新区规划安排了173个重点项目,计划投资158亿元,已完成投资82亿元。中原电气谷总投资30亿元的许继风电产业园风电整机生产年底可达100台,总投资36亿元的温州电气产业园加快推进,广东广晟产业园、中山光伏产业园等“园中园”已达成合作意向。三是坚持设施先行。今年新开工道路12条,主次道路达到48条,总里程164公里,初步形成“三纵三横”的主干道框架。新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建成投用,新区热电厂完成前期规划。22个“三村”改造项目加速推进,各项公共服务设施正加快完善。四是坚持体制创新。制定了新区户籍制度改革办法,按照“就高不就低、尊重群众意愿、积极稳妥、统筹兼顾”的原则,加快户

籍制度改革,让群众最大程度地享受各类政策福利待遇,2年内将新区9万农村人口全部转化为城镇人口。健全完善了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制度,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新区为许昌赢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极,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二、注重群众满意,推进城中村改造

坚持以人为本、群众满意,确保群众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而不是受损者,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2008年以来,全市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84个,完成投资140亿元,累计拆迁730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670万平方米。一是均衡利益,形成改造合力。围绕群众、企业、政府“三满意”的目标,政府把拆迁收益全部用于居民安置,加快由“拆迁”向“搬迁”的观念转变,在拆迁、补偿、安置上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全市没有发生一起赴京、进省集体上访事件。政府制定最优惠政策,最大限度让利于企业,保证利润空间,调动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在拆迁改造中,政府实行经济“零收益”,但收益了民心,收益了城市面貌的改善、形象的提升,收益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了推动城中村改造的工作合力。二是多策并举,破解资金瓶颈。突出专题招商,2009年,邀请全国200多家房地产企业参加我市“城中村改造暨土地出让项目推介洽谈会”,其中40多家企业就40多宗土地签约资金近200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近100亿元。返还政府收益,对“城中村”改造中的土地收益在扣除国家政策规定的专项资金后,全额予以返还,用于农 — 14 —

民安置补贴和弥补开发企业的亏损。实行规费减免,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对城中村改造项目,在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收费方面,予以优惠或减半收取。三是创新模式,加快拆迁改造。坚持政府主导、依法依规、群众自愿,由社区自主选择合适的改造模式。统征储备模式,由政府统一征收、统一拆迁、统一储备、统一出让、统一安置,拆迁腾出的土地收益用于城中村改造支出。市场运作模式,政府制定规划和优惠政策,吸引开发商融资改造,成功引进了世界500强沃尔玛参与城中村改造。社区自主模式,鼓励经济较好、村民较富的社区,自行或与居民组建实体联营联建,政府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管。村企共建模式,由企业出资改造村庄,腾出土地发展企业,实现了共同参与、共享利益。

三、注重提升形象,创新城市管理

坚持建管并重,不断创新城市管理,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保障。许昌市按照“管理靠队伍、长效靠机制、提升靠技术”的发展思路,投资1600万元建成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实现了精确、敏捷、高效管理。目前,数字化城管系统一期已经覆盖主城区70平方公里,二期将扩展至许昌新区,三期扩展至所有县(市)城区。一是全面整合资源,降低管理成本。积极整合政府各部门基础数据、视频监控等资源,避免财政重复投资,节省建设资金30—40%,实现了建设成本低、运维费用低、使用效能高“两低一高”的目标。二是应用现代科技,提高管理水平。按照国家行业标准,应用多种信息技术,在全国率先采用3G无线通讯、二三维实景图像互动

等先进技术,研究开发了符合许昌实际的应用系统,形成了完整、闭合、互通互联的城市综合管理平台。三是创新运行模式,提高运行效率。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核心是监督轴和指挥轴“两个轴心”,我市采取监督、指挥“二合一”的运行模式,既提高了管理效能,又减少了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数字化城管系统的建成投用,实现了城市管理工作由被动向主动、粗放向精细、单一向协同、低效向高效的跨越式转变,构建了责任更明确、分工更合理、运转更高效、监督更有力的长效机制。系统运行2个月来,受理案件4.15万件,结案3.96万件,结案率达到95.4%,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全时段、无缝隙管理。

许昌市的城镇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与兄弟市的发展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按照“三项重点带全局、城乡建设扩内需、改革创新破难题”的要求,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大胆创新,强化措施,加压奋进,进一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发言材料之四

统筹新老区协调发展 以棚户区为切入点加快老城区改造

中共鹤壁市委

鹤壁市人民政府

鹤壁依煤而兴,建市之初“先生产后生活”的模式形成了大量窝棚房、窑洞房,加之后来中心城区因采煤沉陷三次搬迁,城市在较快发展的同时也给山城区、鹤山区这两个老城区留下了500多万平方米的棚户区。国有统配煤矿棚户区改造实施以来,我市部分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改观,但矿区和居住区交错混杂的特殊现状,以及新区建设的快速推进,老城区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地方城市棚户区改造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经过深入调研、综合分析,向全市人民郑重承诺,鹤壁的发展决不以牺牲老区为代价,坚决确立统筹新老区协调发展、实现共生共荣的思想,并下决心从2008年开始以地方城市棚户区改造为切入点全面启动老城区改造,目前已拆迁90万平方米、开工160万平方米,廉租房开工20703套、约占全省的12%。主要做法是:

第一,依托多方力量,及早启动并全面推进老城区改造。根据鹤壁棚户区改造任务重的实际和财力状况,省委、省政府将我

市确定为全省重点,并及时下拨7300万元,为我们在全省首家开展地方城市棚户区改造提供了宝贵的启动资金,进一步坚定了全市上下的决心和信心。在此基础上,我们策划论证大批项目积极争取更多支持,特别是较早认识到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宏观政策调整,于2008年10月之前确定了总投资219亿元的193个项目,其中包括棚户区在内的投资近100亿元的121个老城区改造项目,在省发改委、住建厅、财政厅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及时抓住了国家当年11月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的机遇,争取首批国债资金3.8亿元、居全省前列。2008年以来累计争取国债资金9.8亿元。为破解改造资金严重不足的难题,我们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打捆开发、整体推进,吸引20多家知名房地产公司参与改造,引进资金80多亿元,有70%以上的项目可实现市场开发。如江苏王营房地产集团计划用4年时间、投资近50亿元对鹤山区进行打捆改造开发,目前已拆迁15万平方米,开工总规划面积27万平方米的3个小区,道路整修、河流改造同步启动。

第二,抓住两个关键,努力提升人气、激活市场。我们感到这对于持续健康推进老城区改造至关重要。一是大力培育产业,根据山城区企业产品以初加工为主、鹤山区因小煤矿整顿整合造成支柱财源大幅减少的实际,在全市统筹规划建设的7个产业集聚区中老城区布局3个,支持山城区重点发展煤化工、新型建材等产业,鹤山区重点发展煤炭物流、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等产业。目前年产20万吨甲醇和30万吨二甲醚项目投产,与中国五环工 — 18 —

程公司合作的乙二醇项目正在中试,年产10万吨1,4—丁二醇项目即将开工,山城区石林新型陶瓷园区已签约总投资50亿元的52条陶瓷生产线、建成7条、年内可建成20条,鹤山产业园落地一批煤炭物流企业、力争年吞吐量达到2000万吨。二是及时启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去年投资近2.6亿元开工学校、医院、道路、桥梁、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厂等项目24个,今年又开工投资10亿元的21个项目,老城区城市功能正在逐步改善,新建小区规划、绿化水平明显提高。这些措施吸引了周边农村群众向老城区转移,使人口总量由逐年下降变为有所增加,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

第三,提供四项保障,形成强大改造合力。主要是:实行全市一盘棋,召开老区改造发展动员大会,成立市级领导牵头的工作推进小组,从市直部门抽调能力强的县级干部进行帮助,市直有关部门积极主动出钱、出物、出力,如39个单位将43万平方米的房地产一次性整体移交给老城区政府;加强新老区之间的联系,在新老区之间的采煤沉陷区规划建设以生态保护和旅游观光度假为重点、35平方公里的淇河生态区,正在推进新老区快速通道北延至鹤山区的建设工程。集中可控要素予以倾斜,今年省国土资源厅奖励我市的1000亩土地利用指标全部用于老城区,环境容量和能耗指标优先保证老城区,全市争取到的棚户区改造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80%以上用于老城区。给予最大限度政策支持,出台了13项具体政策和措施,将来源于老城区共享收入中的城市

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收入等向老城区转移支付,老城区改造项目涉及的1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属于我市权限内的全免,16项经营性收费低限减半征收,部分项目免征契税。强化基层基础建设,考虑到街道办、社区居委会承担大量改造任务,配强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加强对街道和社区工作者社区建设和管理、信访稳定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每年轮训一遍;从区、街道抽调21名县级干部、340名科级及后备干部组成9个推进工作组,选派部分优秀退休老干部、老党员和群众代表协助推进所在社区拆迁工作。广大基层干部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依法拆迁、阳光拆迁、亲情拆迁,对拆迁户包拆迁、包安置、包转学,帮搬家、帮就业、帮解决困难,出现了群众深夜排队签协议、白天冒雨搞搬迁的场面。如山城区山城路街道办,仅用70天时间就顺利完成了涉及490户1870余人、总面积4.62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目前老城区共拆迁1万余户涉及3.6万人,没有发生一起上访。

老城区改造的有力实施,带来了多方面的变化:一是认识得到了强化,深感没有新老区的协调发展就没有鹤壁的科学发展,无论是规划、产业布局还是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坚持做到统筹协调;二是城市面貌正在改变,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环境卫生开始提升,同时发展进一步加快,去年山城区、鹤山区生产总值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又有提高;三是社会更加和谐,就业持续增加,许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有序解决,党群干群关系密切,其中山城区公众安全感指数由2007 — 20 —

年的全省127位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81位;四是振奋了人心凝聚了力量,广大干部群众改造老区、建设新区、发展鹤壁的热情被进一步激发出来,克难攻坚、干事创业的精神高涨,由此带来的是全市构建新型产业基础和城市骨架、推进率先崛起进程的加速,一批大项目相继落地、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两县县城、小城镇和新型农民社区建设全面铺开,城镇化率预计年底可达52%,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成为近10年来最快的一年。

发言材料之五

以城乡一体化为统揽

中共济源市委

济源市人民政府

济源是省定的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几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城乡一体化统揽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关键抓发展、重点抓农村、核心抓统筹”的工作思路,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做大做强做优工业经济,增强财力支撑;坚持把“三农”作为重点和薄弱环节来抓,着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坚持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高城镇的承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发挥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作用,有效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一、大力实施“1133”规划,搭建城乡一体化发展平台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按照“市域一体、城乡一体、产城一体、三规合一”的指导思想,把济源市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确立了以城乡“一”体化为统揽、建好“1”个中心城区、开发“3”个复合型组团(城区周边4个镇和3个产业集聚区相融合)、打造“3”个重点镇的“1133”总体发展规划。一是按照大气、秀气、灵气的理念建设中心城区,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强力提高管理水平,统筹 — 22 —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近年来,市财政投入23.6亿元,拉动社会投资156亿元,实施了一大批基础工程,城市功能、城市品位大幅提升,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篮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等荣誉称号。二是加快开发3个复合型组团,促进3个城市组团与3个产业集聚区融合发展,形成了产城一体化发展格局,为济源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基础。三是按照“搞好规划、拉大框架,放活政策、提升标准,加快建设、规范管理,聚集人气、促进发展”的要求,加快3个重点镇和8个小城镇建设,镇区面积新增21.3平方公里。“1133”规划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城镇的带动力和承载力,通过产业发展、教育提升、城镇扩张、移民搬迁等措施,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连续5年城镇化率以2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递增,2009年城镇化率达到49.01%;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达到76%,居全省第二位。今年以来,通过建设、改造、管理、教育四种途径,实施中心城市、小城镇、新农村、大环境“四大提升工程”,计划通过两年努力,把城乡建设再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增强城乡一体化财力支撑

济源工业起步早,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根据这一实际,我们确立了“调整结构、促进转型和传统产业做强做优、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壮大工业规模,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一是强化一种理念,即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

摇。二是用好一个载体,即持续开展工业企业赛发展、赛环境、赛文化、赛创新“四赛”活动,实现企业质的提升和量的扩张,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快一个转变,即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扶持“十强、十高”产业加快发展,建设3个产业集聚区,推动“工业出城、项目上山、集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链条经济,工业经济不断扩规模、上水平。全市工业总产值由2003年的167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850亿元,今年有望突破1000亿元;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82家,2家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6家企业进入河南省百强企业行列。2009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311亿元,增长14.2%,人均生产总值4.6万元;财政总收入37.1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1亿元;全市16个镇(街道)财政收入全部超千万元,其中2个超亿元、6个超5000万元,4个镇进入河南省百强乡镇行列,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财力支撑。

三、加快新农村建设,补齐城乡一体化“短板”

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农村,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始终抓住这一“短板”,在理念、思路、机制、政策、措施上向农村倾斜,有力地推动了“三农”快速发展。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经过近几年努力,济源全市域全面实现了镇镇通高速公路、村村通公交、组组通硬化路、户户通自来水,广播电视、宽带网络、标准化卫生所、日用品超市村村配套齐全。建立了多网点、系统化的城乡垃圾处理体系,为所有镇、村配备垃圾装运车辆和环卫队伍,实 — 24 —

行“村(居)收集、镇(街道)运输、市(区域)集中处理”,初步实现了城乡环境、生态一体化。二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土地流转比例达到70%,形成了畜牧养殖、蔬菜、薄皮核桃、烟草、冬凌草五大产业基地;农业经济结构中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4%,种植业结构中粮经比例由2005年的70:30调整到2009年的52:48。引进发展了双汇、柳江、康达、六和等7家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2005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以两位数增长,2009年达到6763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6年的2.36:1缩小到2.22:1。三是强化新农村建设推进力度。连续五年坚持开展百村富民工程、“双二十”村建设、新老典型村互比竞赛、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示范区建设和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冬春两季坚持开展以造林绿化、农田水利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和村容村貌综合整治为重点的“3+1”工作,着力促进农村发展。2009年全省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前500位村中,济源进入125个,占四分之一。四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2005年以来累计投入办实事资金32.3亿元,一大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建立多维度、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了由城乡养老保险、城乡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敬老补贴、大病医疗救助等12个种类组成的城乡社会保障网络,实现了无缝隙、全覆盖,保障标准居全省前列。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实现了城乡学校集中布局,城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25 —

集中率达98%,2005年全部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目前正在进行第二轮城乡教育布局优化,推动“小学向镇区集中、初中向城市集中”。建立了由市级医院、镇卫生院、社区分院、村标准化卫生所相联接的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了由中心城区综合文化体育设施、镇文化站、村文化中心互为补充的文体服务体系。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全市各镇(街道)均设立了劳动保障所,使城乡居民享有一体的就业服务。

四、创新工作机制,形成推进城乡一体化合力

我市成立了市城乡一体化办公室常设机构,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工作的统一领导;由四大班子领导组成了城乡一体化合力团,实行市领导分包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联系镇(街道)制度;成立了市委市政府督查局,强化对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台账管理和绩效考核;成立了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项目建设,严格对政府资金的监管,放大政府投资效益;建立了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对城乡一体化重点工作实行集中交办,推动了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项艰巨、长期、系统的工程。我们一定按照“四个重在”的要求,认真贯彻此次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兄弟市的先进经验,创新机制,克难攻坚,强力推进,进一步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发言材料之六

旧城启动 新区拉动 产城互动

中共柘城县委

柘城县人民政府

加快县城建设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商丘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立足传统农区发展实际,按照“规划引领、旧城起步、项目带动、产业支撑、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旧城改造为突破口,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支撑,以新区建设为着力点,大力推进县城建设,加快了全县城镇化进程。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7年的5.7平方公里扩大到1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5.7万人增加到13.2万人,城镇化率由18%提高到32%。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把旧城改造作为县城建设的突破口

柘城县现有人口95.3万人,国土面积1048平方公里,耕地106万亩,属于典型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财政穷县、经济弱县。在这样的情况下推进城市建设,必须解决原始积累问题,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投入问题。为此,我们确定从旧城改造起步,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活跃商业贸易,优

化城镇资源配置,运作建设资金,进而提升财政实力。自2008年以来,共实施旧城改造项目46个,动迁面积160万平方米,拆迁居民5680户、2.8万人,实现房地产税收和土地出让收入4.5亿元。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我们注重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精心选址。我们把第一个旧城改造项目选在了属于县城商贸次中心的南北小街,引进福建泉州正大集团将这条原本不足3米的破旧街巷,投资开发成商业街,起到了一点带一线、一线带一片的效果。我们以此为起点,乘势向县城中心地带和窄街陋巷双向推进,先后有正大商住广场、金源时代广场、新亚宇商贸城、未来生活广场等一批建设面积在10万平方米左右的旧城改造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有御景花园、和谐大街、维多利亚花园等24个项目正在建设,形成了示范带动、多点呼应、滚动发展的良性格局。

二是和谐拆迁。群众支持是旧城改造得以顺利推进的基础。为此,我县建立了拆迁项目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四个一”工作机制,即一个项目、一名县级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始终把握以“三合”、“三公”、“三深”促进“三动”。坚持“三合”原则,即合法、合情、合理,科学制定安置补偿方案,采取货币补偿、回迁安置、异地安置等灵活多样的安置方式,使被拆迁居民能够自主选择;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阳光操作,赢得被拆迁户的信任;引导干部深刻领会方案精神,深入居民家中,深情开展思 — 28 —

想工作,算好经济补偿帐、环境改善帐、生活质量帐和就业岗位帐,从而促进被拆迁户达到感动、主动、行动。

三是积极招商。招商引资是推进旧城改造的关键。几年来我们经历了艰难起步、快速成长、整体提升三个阶段。在起步阶段,重点靠优惠政策吸引开发商。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旧城改造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从税收、规费、土地出让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有实力的开发商选择改造项目实施开发。在成长阶段,主要靠一流的环境和服务吸引开发商。大力推行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挂牌服务制和“AB”岗制,使开发商在柘城有安全感和成就感,促进以商招商,做大做美做强。当前柘城的旧城改造已经进入了整体提升的健康发展阶段,我们一方面坚持招商选资、招大引强,选择广州富邦华景公司、深圳绿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郑州金沙置业等实力雄厚的企业来我县开发建设新城区,改造城中村;另一方面造景蓄势,引进战略投资者,以BT方式营造一流人文景观,带动周边土地增值,促进更高品位的房地产开发,打造独具柘城特色的城市名片。总投资10.8亿元的容湖生态公园,开发建设面积2000多亩,规划建设主题公园、景观旅游、时尚休闲、民俗文化、精品商务、生态居住六大功能区,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和景观建设;总投资4.7亿元、占地面积620亩,集科普教育、树文化展示、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千树园项目,已栽植树木136种、2万多

棵,完成了主题雕塑、尚木广场、七钵清泉、岁寒三友等景点和专业园区建设,年轮塔已开工建设。

二、把新区建设作为县城建设的着力点

在这方面我们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科学规划,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推进房地产开发。在新区规划上,我们按照“北扩南进、东延西伸”的城市发展战略,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富规划穷建设、不规划不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学习借鉴浦东新区和郑东新区的建设理念,高起点做好长江新城规划,高标准建设长江新城,今年着重实施4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建设和3万人口集聚计划,着力抓好“一轴(迎宾大道)“两园”(容湖生态公园和千树园)“六带”(上海路、未来大道、迎宾大道、学苑路、如意路、长江一路)规划建设,力争通过三年努力,把长江新城建设成为现代化产业集聚区、生态旅游区、行政办公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采取多元化融资方式,去年以来先后投入资金7亿多元,用于道路、绿化、亮化、管网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建设,新区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品位逐步提升,已成为县城规模扩张的主要载体。

三、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县城建设的增长极

在实现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与县城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合一”的基础上,加强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努力做到“七通一平一大一美”。工作中,我们靠城建破冰破解基础 — 30 —

设施建设投入难题,靠改善环境承接产业转移,靠发展“厂壳经济”营造主导产业,靠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转型。2008年以来,先后有59家企业落户产业集聚区,其中亿元以上的15家,吸纳8000余人就业。同时,我们立足产城互动、相互依托的原则,在建设时注重体现产业集聚区与城市新区公共设施的共享效应,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成本。利用完善的配套服务功能使产业集聚区员工生活有了充分保障,节约了产业集聚区管理成本,工人购物、休闲、娱乐、就餐和住宿十分方便,促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就地转移成了城镇居民,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回顾几年来的县城建设工作,我们深刻感受到,实施旧城改造是传统农区完成原始积累的突破口,是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催化剂,是积累经验、提高生产要素运作能力的练兵场。虽然我们在县城建设上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领导要求相比,与先进县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和不足,城市品位和县域经济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三具两基一抓手”要求,进一步加快城乡建设,加快发展特色小城镇和中心村,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早日把柘城打造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发言材料之七

做大县城规模 吸引农民进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中共平舆县委

平舆县人民政府

平舆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总面积1282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街道,96万人,134万亩耕地。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县。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创新工作思路,围绕工业向产业集聚区转移、人口向县城转移,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推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84.2亿元,是2004年的2.3倍,年均增长14.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亿元,是2004年的4.4倍,年均增长34.6%;城镇化率由2004年的12.14%提高到2009年的27.13%,5年增长近15个百分点。平舆县城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河南省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等称号。

一、壮大产业,提供充足就业岗位

我们抢抓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在全省县级较早地建设产业集聚区,在产业集聚区内建设标准厂房,集约节约了用地,为项目建设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招商引资新优势。目前我县 — 32 —

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3.2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其中建设标准厂房102套,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入住限上工业企业105个,初步形成了皮革皮件、医药生化、食品加工三个支柱产业,先后被评为全国小企业创业基地、全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河南省民营科技园区,河南省优秀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发动机,农民进城的就业基地。同时在县城大力发展文化、餐饮住宿、物流、商贸、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优化了经济结构,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4年的40.7:36.5:22.8调整到2009年的27.1:42.7:30.2,呈现出工业经济、城市建设、第三产业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2009年县城二三产业吸纳2.9万多名农民就业,比2004年增长4.8倍;实现劳务收入4.3亿元,比2004年增长16倍。

二、做大规模,提高县城承载能力

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在抢抓政策机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的同时,激活民间资本参与城区建设,建立“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的市场化投融资机制,采取出让招标等方式,聚集大量社会资金投入产业集聚区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县城主干道路建设,在城区形成了八横九纵的道路格局,拉大了城市框架。5年时间,县城建成区面积由7.2平方公里扩展到14.9平方公里,实现了县城面积翻一番。同时,积极稳妥推进旧城改造,先后对8家企业、7家商粮供贸下属单位、4个城中村进行了拆迁改造,拆迁厂房32万平方米,拆迁居民2100多户、拆迁房屋面积12万平方米,新建安置楼

48幢24万平方米,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又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

三、惠民便民,创建宜居环境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县城品位,营造宜居环境。一是在全省县级率先建成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保护了环境。二是方便群众休闲。先后投资2亿多元打造了以挖掘平舆历史名人为主题的奚仲公园、陈蕃公园、太任公园、月旦评游乐园等8个公园和10多个小游园,安置了健身器材,在公园内经常组织书展、文艺演出等活动,在奚仲公园内建成了水幕电影和音乐喷泉,免费向群众开放,满足了居民休闲娱乐的需要。三是方便群众就医。新建了县中心医院病房大楼、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妇外科病房大楼等,新增床位750张,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就医。四是方便群众日常生活。硬化背街小巷59条,新建改造舆新市场、陈蕃市场、永乐市场等6处农贸市场,开辟了城区公交线路,每天运行公交车达到600多个车次,方便了群众生活。

四、加强城镇教育,助推县城发展

我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28万人,这些人员对其子女到县城享受优质教育有迫切要求。为此,我们把大力发展城镇教育作为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坚持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同等对待,优先安排城镇教育用地,5年共为县城区学校新划拨教学用地1195亩。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累计引进社会投资3亿多元,5年来在县城新建、扩建了16所公办、民办、民办公助寄宿式中小 — 34 —

学校,新增1100多个标准教学班规模,新招录教师员工3300多名,新增农村到县城上学学生5.6万人;县城中小学校达到42所,在校学生达到8万多人,占全县学生的42%,切实提高了全县教学质量,解决了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优质教育和管护难题,吸引了农民进城购房、定居。

五、降低门槛,引导农民进城落户

为较好控制房地产价格,为农民进城创造安居条件,我们扩大供给,以市场运作推动房地产开发,5年来共吸引23亿元外来资金和民间资金投资房地产业,新建房地产项目131个,开发面积203万平方米;坚持开发商按土地出让挂牌价格的100%标准交纳保证金参与竞标,要求中标企业必须限期开发,较好地解决了供求关系,稳定了房价,5年商品房每平米均价950元,明显低于周边县市,降低了农民进城门槛。及时出台了《关于引导农民进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意见》,对到县城购房的农民给予资金补助,放宽落户条件,落户县城后可享受县城居民的一切待遇,保持其原有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和享有的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各种惠民补贴政策等不变,加快了农民进城步伐,县城常住人口由2004年的7.2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15万人,五年时间扩大一倍,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下载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