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推进宜宾城镇化进程的实践与探索
加快推进宜宾城镇化进程的实践与探索
市委副书记、市长 吴光镭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近年来,宜宾抓住省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川南城市群和在川南培育一至两个大城市的机遇,把握规律,开拓创新,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使全市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镇化率两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科学系统规划。“七分规划,三分建设”。首先,通过规划定位城市的特色和品位。宜宾最凸现的元素是“酒都”和“长江第一城”,因此通过规划突出彰显“江城”风格和弘扬酒文化、长江文化。中心城区充分利用“三江六岸”得天独厚的特色景观,积极打造山城相融、城水相交,显山露水、青山绿水,特色鲜明、宜人宜宾,立体发展、产业集聚的生态型山水园林沿江大城市。高度重视对城市总体设计的把握,大力挖掘本土文化,积极融入历史文化,努力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品味。县城和小城镇也分别立足优势、找准定位、突出特色,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率做好规划和建设。其次,注重规划的超前性和系统性。城镇规划充分考虑城镇未来发展的需要,与成渝经济圈和川南城市群发展规划,与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工业、园区、交通、商业网点等专项规划相结合,统筹规划城市产业、道路、绿化、亮化、市政管网、市场、物流、教育、医疗、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立起相互衔接、系统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第三,严格加强规划管理。深入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实行多级评审、一支笔审批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审批把关,建立监督机制,强化规划管理与执法监督,坚决维护规划的法定权威,防止规划在实施中走样变形。加大查处和执法力度,坚决遏制城乡结合部违规建筑蔓延趋势。
完善城镇体系。按照建设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百万人口大城市的目标,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全面立体推进,逐步完善形成以中心城区为龙头、县城为骨干、小城镇和中心村为基础的多层次城镇体系。实施中心城区带动战略,坚持以新区建设带动旧城改造,以中心城区带动县城发展,以县城发展辐射小城镇建设,努力实现城镇规模的快速扩张。中心城区按照“东进、西拓”城市空间发展策略,继续推进旧州、天柏、白沙组团建设,逐步开发李庄、菜坝组团,近期以打造东区、完善西区、开发天柏、绿化六岸为重点。同时加快规划建设联接组团
内及组团间的城市路网、环线和桥梁。推动县城和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县域经济相结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主导支撑产业,不断增强区域中心城镇的集聚力、辐射力和综合承载力。其中重点选育一批基础较好的大镇或中心镇, 因地制宜发展工业催生型、城市辐射型、旅游开发型、矿产资源型、流通带动型、农产品加工型、工贸综合型等多种模式的特色城镇,形成了强力拉动农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推动中心村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积极引导集中规划建设住宅小区和公用设施,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增强农民科技运用、就业创业的能力,不断提高全民人口素质和养成城镇文明生活习惯。在条件具备的中心村探索实行“社区化管理”,就地变农村为城镇,变农民为市民。
突出产业支撑。推进城镇化必须把工业化和城镇化统筹起来,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产业支撑是城镇化的核心,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就是“空壳”。城镇是发展现代工业的最佳载体,把城市群发展规划与经济区规划结合起来,以城市群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化需要产业支撑,更需要产业聚集,产业兴则城镇兴,产业强则城镇强,产业活动强度与产业聚集程度决定区域经济竞争力。把城镇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协调好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和区域性基础设施布局等重大问题。同时调整和优化工业布局,加快园区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和提升中心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引擎,努力把宜宾打造成为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区域的物流、商贸、金融中心和旅游目的地。切实抓好生产型服务业和民生型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和流通方式,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咨询、中介等服务业。
强化城镇功能。始终把优化城镇功能放在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第一位,坚持形象必须以功能为前提,形象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功能,不搞只要面子、不讲质量、不讲功能、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首先把安居放在重要位置,高度重视建筑质量安全,切实解决违规建筑隐患问题。通过打造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打通宜宾与其他城市的快速通道,加快构建半小时、一小时城镇圈,加快畅通各城镇节点之间的快速联接。强调中心城区、县城和小城镇都要重视教育医疗、商贸物流、公共交通、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
配套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建设地下管网、供排水、停车场、路灯、绿化等公用设施,抓好城区道路尤其是新区道路和小街小巷建设整治,完善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不断增强城市的承载力、凝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深入开展城乡综合整治工程,加强中心城区和县城的日常管理,提高小城镇和中心村的整洁度。按照“适度超前、持续发展、保障有力”的要求,大力发展公用事业,切实抓好城镇公交、供水、供电、供气等公用设施建设,保障水、电、气、运等生产生活必需品供应。
加大城镇管理。城镇不仅要建设好,更要管理好。按照统筹城乡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市区事权调整,进一步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创新城镇管理模式,逐步建立健全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城镇管理网络体系,积极推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模式,全面加强中心城区、县城和场镇的管理,建设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强化主管部门对基层的检查、指导和考核,把城镇管理纳入市对区县、区县对乡镇(街道)的党政综合目标考核,加大奖惩力度,充分调动区县、部门和乡镇(街道)工作积极性。同时,注重加强宣传教育,抓好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把加强城镇管理与提升市民素质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城镇人居质量,培养市民文明习惯。
坚持市场运作。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整体推进,其中最重要的是用市场的理念、思维和手段来经营城镇,把经营意识贯穿于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发展的全过程。按照“以城建城、以城兴城、以城养城”的思路,本着“市场融资为主,政府投入为辅”和“谁投资、谁受益,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我们结合宜宾实际积极运用市场手段包装、拍卖、经营和盘活城市资源。通过加快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城镇建设。通过实行市场化、产业化、多元化、规模化和一体化开发,多渠道解决建设资金,多层次满足住房需求,多手段调控合理房价,全方位推进城市建设,切实扭转了城乡建设中财政投入多、推进速度慢、建设水平差、群众意见大的被动局面。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我们各级政府尽量转变角色,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好规划、加强监督、运作市场、搞好服务上,除投入建设必要的公益设施外,严格控制政府直接投资的规模。树立打造城市名片的精品意识,精心经营中心城区和县城新区,积极推行规模拍卖土地的办法,严格按规划统一开发建设,保证成片新区的风格一致,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镇品质,提升城镇品味,不断增强城镇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城镇化进程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征地拆迁,我们在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大胆探索新形势下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的新办法,灵活务实和谐地抓好征地拆迁,保障了城镇化进程的顺利和快速推进。
建立推进机制。西部丘陵山区城镇化的路径不同于平原或沿海地区城镇化的路径,需要探索一套切合本地实际的机制来有效推进。一是建立领导协调机制。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积极探索、协调配合,自觉找准自身在推进城镇化中的职能和定位,切实负责、积极履职。二是建立全民发动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充分调动广大农民自我创业、自我发展、进城入镇的积极性,发动全民参与、支持和投身推进城镇化进程。三是建立返乡回流机制。通过建立回流机制形成“洼地效应”,鼓励和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领办创办企业、投资城镇建设、转为新增市民。四是建立要素集聚机制。顺应企业和城镇发展要求,做好规划、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积极引导企业、资本、就业人口向城镇集中。五是建立学习培训机制。通过岗位学习和职业训练提高转移劳动力的素质,增强进城人员的就业能力。六是建立平等保障机制。认真解决进城农民工平等享有就业、医疗、子女上学、住房、维权、社会保障等权益的问题。七是建立身份转化机制。加速城乡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让进城农民摆脱进城无着落和土地被撂荒的后顾之忧。
第二篇: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坡头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市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打造休闲、宜居、旅游、生态的中心城区为目标,以招商引资为动力,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强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镇区面貌日益更新。
一、大河名苑项目
大河名苑项目是中国石化洛阳分公司在我镇投资建设生活小区的一项重要工程,也被我市列为2011年“双十”攻坚项目行动之一。该项目位于坡头村南部,东与洛阳吉利区东寨村交界,南临西霞院水库,总投资10亿元。项目总占地379.153亩,涉及拆迁户221户。目前,该项目已全面进入动迁和新增土地附属物赔付阶段,所有红线范围内的动迁户已签订动迁协议139户,完成拆迁房屋90余户;新增192亩土地上的养殖小区已拆迁完毕13户,坟墓、树木等附属物已全部赔付到位。
二、恋水花园项目
恋水花园位于留庄村南,南临西霞湖水库,由洛阳安厦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总投资1.5亿元,总建筑面积11万㎡,规划建设多层及高层楼房23栋,容积率 1.41,建筑密度24.02%,绿化率40.15%,可容纳住户800余户,项目的投入也必将拉动坡头三产乃至全镇的经济发展。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 9000余万元,高标准建设滨湖二层窑洞宾馆40余孔,18幢多层住宅楼7层主体工程已全面完成。
三、霞光半岛(花水湾)、泰山滨湖度假村、西霞湖水上旅游开发项目
根据全市“十二五”规划要求,坡头镇被列为济源城市附中心区(中心城市拓展区),坡头镇西霞湖—小浪底区域的规划开发建设将按照国际招标形式进行,因上述三个项目的开发建设应服从于“十二五”规划要求,目前三个项目还在进行前期相关筹备。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全市乃至全省的重要战略决策,建设中心城区也是考验一个地方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现。下一步,坡头镇也将紧紧围绕全市重心工作,树立大局观,严密组织、强化责任、创新方法、攻坚克难,扎实落实每一项工作任务,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全面提升镇区形象。
第三篇: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坡头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市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打造休闲、宜居、旅游、生态的中心城区为目标,以招商引资为动力,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强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镇区面貌日益更新。一、大河名苑项目
二、恋水花园项目
三、霞光半岛(花水湾)、泰山滨湖度假村、西霞湖水上旅游开发项目
根据全市“十二五”规划要求,坡头镇被列为济源城市附中心区(中心城市拓展区),坡头镇西霞湖—小浪底区域的规划开发建设将按照国际招标形式进行,因上述三个项目的开发建设应服从于“十二五”规划要求,目前三个项目还在进行前期相关筹备。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全市乃至全省的重要战略决策,建设中心城区也是考验一个地方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现。下一步,坡头镇也将紧紧围绕全市重心工作,树立大局观,严密组织、强化责任、创新方法、攻坚克难,扎实落实每一项工作任务,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全面提升镇区形象。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四篇:关于加快推进宜宾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快推进宜宾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市政协常委 农工党宜宾市委副主委何山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是中央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
一。年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把城镇化的推进工作放到了空前的高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城镇化更是促进农民就业的有效渠道。
目前,宜宾市城镇化水平滞后,已经明显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我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宜宾经济持久稳定增长的重要课题。
一、宜宾市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是我市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与川南其他四市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二是宜宾中心城市的规模仍然偏小,其城镇功能也欠完善,吸引产业聚集的能力不强,承载和集聚辐射能力弱.在县城及以下城镇更为明显。
三是城镇发展的软环境和综合功能的配套建设没有跟上,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还不能高效地为企业提供长期生存和实现自身发展的平台,不能全方位的提供满足企业员工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环境。
四是县域城镇化进程乏力,产业结构不甚合理而且其支撑力度不够,市场发育程度低,县级财力不足,县域经济薄弱。因而带来县城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投资不足,县城及县城以下的城镇经济的辐射范围较小,吸收资金的能力差。
五是城镇规划需要进一步细化落实。市十一五规划重点强调了中心城区的建设,对县域城镇的规划相对较粗略,有些城镇的规划推进相当缓慢,甚至还停留在图纸上。
二、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建议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
加快城镇化的进程,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观念,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把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点,建议成立高规格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按照中心城区-县城-乡镇中心-村四位一体全面推进的思路,统筹城乡道路、市场、医疗、教育等综合配套设施建设,使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逐步建立“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体制机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2、加快工业发展,强化产业集聚人员
加快城镇化发展,必须实施以“产业为支撑”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提高城市集聚工业的功能。建议着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全力提升工业经济的规模和质量;坚持把城市扩容提质与工业整合提高结合起来,拓展工业发展空间,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把县城作为县域经济的龙头,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全面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县城的生机和活力,形成市域次区域中心,成为全市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支点;在经济上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相结合的产业,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区域特色经济,每个县着力培育一至两个主导产业、一至两个工业集中区,让县级中小企业与优势龙头企业有机对接。
同时要以产业发展为依托,有选择地着重发展一批辐射力强的重点镇;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和发展小城镇优势特色产业,梯次推进城镇化发展,充分发挥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积极作用,使其成为繁荣农村、服务农业、集聚农民的重要载体。实现城区带动、重点城镇辐射、其它城镇拉动的良性发展态势。
3、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扩张和提升城市经济,促进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就业 宜宾作为长江上游的一级中心城市、金沙江下游水电开发能源基地的依托城市,要充分发挥川滇黔综合交通枢纽作用,担负起区域中心城市的职能,不断扩大区域服务中心、流通中心和信息中心等多种功能,要面向社会化的大生产和广大市场,大力发展交通、金融、服
务、商业、贸易、房地产等第三产业,把城镇建设为产业集中地,人口聚集地。
4、扩大城区面积,增大城市容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满足和接纳城市人口增加的需要
建议重视公共建设,大力发展建设高效的教育、体育、文化等公益性建筑,既满足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也为接纳100万城市人口创造了条件。
建议通过城镇建设规划,合理引导城镇化发展的规模、速度、节奏,优化结构和布局,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支撑的规划协调,促进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使经济运行效率更高。通过科学规划,构建起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以县城和重点小城镇为重点,以一批中心村为基础,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特色鲜明、梯次发展的城镇体系。
建议提高经营城市的水平,对城镇具有商业价值和经营价值的土地、设施、环境及其他各种资源要素要实施资本化运作。积极创造条件、优化投资环境,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和外资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为提高城镇产业聚集度,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增添后劲。宜宾市建成区面积小,这与长江上游一级中心城市的定位是不相符合,也是城市化发展的阻碍。要积极争推进中心城市的行政区划扩大和调整,有条件的县改设区和将附近的建制镇划归城区,逐步合理归并乡镇。发展有地方特色、有产业支撑的中心镇,促进小城镇发展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5、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向城市转移的农业人口吃下“定心丸”
建议加快城镇化步伐,拓展农民外出就业空间,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壮大县域经济,积极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为加快我市城镇化进程,需要有力的政策支持,户籍制度改革降低了农民进城和劳动力转移的硬门槛,但还要解决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使其基本的住房、失业、养老、子女教育等等问题得到保障,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使进城农民吃“定心丸”,实现农业人口的转移。当前要抓住允许农村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机遇,与建立农民进城的社保基金挂起钩来,使农民进城有保障,从而加快农村人口的转移。还要构建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支持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进入平等竞争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第五篇:加快推进珙县城镇化进程的思考
加快推进珙县城镇化进程的思考
珙县政府副县长王正元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县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黄金发展期。在新形势下,抢抓发展机遇,突破制约因素,明确发展思路,对加快推进我县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珙县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我县城镇化实现程度为41%,比2005年的33.2%提高7.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56个百分点,比2009年的39.1%提高1.9个百分点,说明了我县城镇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低了5.6个百分点,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为明显,总体处于中级发展阶段。
(二)城镇化区域差异较大,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全县各乡镇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从全县来看,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呈现“主轴”城镇化较高,“两翼”城镇化较低,宜威公路沿线乡镇发展迅速,其余乡镇相对滞后的局面,从近年统计的数据对比来看,区域差异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近年来,我县城市建设发展很快,基础设施状况也得到明显好转,但和发达地区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如教育设施、环境状况及防灾减灾等都不能适应未来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要求。从目前看,就已经出现了城镇道路拥挤,水、电、气供应不足等现象,这些都将会影响和制约我县城镇化的发展。
二、珙县城镇化进程的制约因素
(一)思想制约。在实际工作中,对城镇化和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深,没有正确把握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创新意识欠缺,发展紧迫感不强。有的乡镇在经营城镇拓宽资金渠道方面,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资金瓶颈尚未完全突破。引导农民进城镇创业的方法、措施不多,力度不大。部分乡镇仍然存在用钱靠财政、建设靠政府的思想意识。
(二)规划制约。大多数乡镇规划滞后,无法满足建设的需要,且现有的规划缺乏科学性、前瞻性和连续性。规划的滞后导致建设的无序进行,区域功能繁杂,个别乡镇的部分街道还没有配套相应的排水、排污、路灯等设施,存在一定程度的脏乱差现象。
(三)地域制约。在地域空间的分布上,乡镇分布不均衡,在城镇化发展目标上缺乏明确的区域分工,城市主导功能定位不清,产业结构趋同,在发展中缺乏协调和沟通,在资源配置、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造成重复和浪费,难以集中有限的财力加快城镇发展,又相互削弱辐射能力。一些乡镇,由于历史的行政区划等原因,管理范围过大,造成管理多层次、多环节、低效率的矛盾较为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生产和生活方式对农村的渗透,也制约了本来就不强的城镇辐射功能的发挥。
(四)政策制约。阻碍城镇化的各种政策性障碍没有彻底消除,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到实处,支持城镇建设的政策措施严重滞后。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政策使我县城镇建设缺乏空间,招商引资、发展工业项目等因土地问题常常被搁浅。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等尚未完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县城乡统筹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三、加快推进珙县城镇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是保持珙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我县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产业支撑、科学合理规划、优化城镇体系、完善城镇功
能、做好政策保障,推动城镇现代化和集群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集约高效、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加强领导,形成强大工作合力。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城镇化进程重要意义的认识,审时度势,抢抓机遇,以发展的理念、创新的精神、只争朝夕的热情,加快城镇化进程。一是加强领导,整合力量,进一步理顺城镇化建设管理体制,充实和完善城镇化建设管理机构。二是建立健全城镇化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结合我县实际,建立切实可行的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目标管理体系,为城镇化建设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三是加大对城镇发展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指导,重视和帮助引进城镇化建设的急需人才,创造条件稳定和留住现有人才。
(二)产业支撑,提高城镇经济实力。产业是支撑小城镇发展的基础。产业发展是特色城镇建设保持强大动力和活力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产业发展作支撑,就是“无源之水”,就是空壳城镇。一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要求,以优惠条件引导推动产业关联度高的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形成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簇群化发展的新型工业格局,不断增强工业园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培育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主导产业。根据各乡镇的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推进特色产业建设,培育和发展区域经济品牌。比如孝儿镇和底洞镇,要着力发展工业和商贸产业,建设成为工业发达、商贸活跃、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经济强镇;上罗镇和洛表镇,要以旅游和商贸为依托,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配套产业,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山川秀丽的生态重镇。三是充分发挥现有优势,集中做大能源、建材、化工、林业、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推进产业集聚和布局优化。要着眼于未来产业竞争的需要,积极培育发展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扶持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比较优势、对财政增收和农民增收带动效应大、对长远发展有重要支撑
作用的产业项目,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四是着力发展城镇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加快发展金融、房地产、社区服务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以物流和矿产服务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以商贸为代表的民生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以仓储、邮电通信等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不断壮大城镇的经济实力,增强城镇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以产业的发展带动城镇的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三)科学规划,构建合理城镇体系。规划是城镇化建设的前提,是指导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依据,推进城镇化进程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一是转变规划理念。要从注重拓展地域空间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树立区域整体协调、分类调控、特色突出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规划理念,优化资源配置,注重发挥优势和突出特色,处理好生产、生活、休闲、交通四大要素关系,做到有机衔接和协调。二是优化空间布局。按照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的要求,统筹规划城乡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形成城乡一体、以城带乡、以镇带村的城镇化体系。三是加快重点城镇发展。要充分发挥巡场、珙泉组团的枢纽作用,强化中心功能,以商贸流通、金融、文体旅游、房地产业为重点,努力构建宜宾二级中心城镇。四是加快“特色城镇化”建设。要按照“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思路,依托各乡镇不同的区位优势、资源状况和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一批工矿型、商贸服务型、农产品加工型、交通枢纽型、旅游观光型等各有侧重的特色小城镇。
(四)夯实基础,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镇化,要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城镇管理,不断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城镇管理。要创新管理模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城镇社会综合治理,尤其要搞好城乡结合部的管理,逐步建立起法制化、社会化和民主化的新型城镇管理体制。重视城镇综合防灾,不断完善城镇防灾、防洪、抗震、消防等公共安
全设施,建立健全各类预警、预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城镇服务功能。要在科学规划、统筹考虑的基础上,加强城镇的交通、水电、通讯、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提高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做好房地产开发、旧城改造,大力度推进城镇化工作,壮大城镇规模与品位。
(五)政策保障,增强城镇发展活力。一是深化土地使用与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城镇发展的土地置换和调整机制,创新土地使用和流转方式,通过土地流转,一方面可以把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经营,避免土地浪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农民工脱离土地。二是创新城建投融资体制和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方式。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放开城建基础设施建设的准入限制,积极推进投融资主体多元化,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城建投资体制和城市建设新格局。三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放宽落户条件,加快配套政策跟进,加快城镇居民转移步伐。四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六)城乡统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处理好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两轮驱动”、良性互动,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着力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逐步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改善村容村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