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逆势赶超中加快城镇化进程
坚持项目带动着力破解难题
在逆势赶超中加快城镇化进程
中共抚州市委抚州市人民政府
2010年1月
我市坚持把城镇化作为推进赶超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切实加快城市建设,城市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去年,全市城镇化率达40.2%、提高了2.1个百分点,仅市中心城区拉开框架1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新增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增加4万人。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
主要抓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坚持高点定位、彰显特色,科学搞好城市规划
在城市规划中,着力围绕“一个定位”、突出“两大特色”、搞好“六个结合”:
“一个定位”,就是科学的城市定位。我们从抚州的实际情况出发,确立了“建现代工业新城、创文化生态名城”的城市总体定位和“南昌远郊、闽台近邻”的功能定位。围绕这些定位,提出到2010年,市中心城区人口达到50万、2020年达到70万,并朝着100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迈进的目标,把抚州逐步建成南昌、闽台及沿海发达地区的旅游休闲“后花园”。
“两大特色”,就是文化和生态特色。我们十分注重城市文化生态建设,树立“大文化、大绿化、大水面、大空间”和“引森林进城市、变园林为森林”的理念,注入文化元素,丰富文化内涵,规划了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布局了一批较高品位的广场、公园、绿地、水面,做到城在绿中、人在景中。新区道路全部按照“双向六车道、进口沥青柔性路面、两边各50米绿化带、人行道路沿石全部用花岗岩”的生态路、景观路标准设计。近两年全市共规划新建文化生态项目586个,绿化率达37.1%,绿化覆盖率达42.1%,人均绿地面积达36.6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
“六个结合”:一是近期与长远相结合。二是中心城区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三是园区与城区相结合。四是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相结合。五是城镇化与项目建设相结合。六是城镇化与“三保”相结合。
二、坚持项目带动、高位推动,扎实推进城市建设
第一,坚持不懈抓项目。去年,全市共安排城建重点项目237个,总投资412亿元,已完成投资286亿元;其中市中心城区在前两年已实施46个项目的基础上,又开工建设了40个重点项目,市本级投资110
亿元,已完成投资65亿元,目前已有26个项目完成了主体工程。
第二,突出重点抓项目。一是新建了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去年全市共建设城镇基础设施项目120个,其中市中心城区建设基础设施项目18个,为城市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新上了一批文化生态项目。去年,全市共建设文化生态项目61个。这两年,市中心城区规划建设了文化园、体育中心、梦湖、名人雕塑园、拟砚台等12个文化生态项目,极大地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优化了生态环境,成为城区的新亮点、新景点。三是新增了一批民生工程项目。去年,全市共建设学校、医院、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项目56个。市中心城区这两年共投入近10亿元,新建了临川一中、二中新校区,抚州职业技术学院,新区学校,新建和改造了14所城区小学,较好地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
第三,创新机制抓项目。一是建立“五个一”领导工作机制,市、县(区)四套班子成员每人各抓一个城建重点项目、带一个招商团队、帮一个重点工业企业、挂一个新农村建设点、包一个县(区)或乡(镇),高位推动工作落实;二是坚持“六个一”项目推进机制,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责任人、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实施方案、一支好的施工队伍”,确保项目建设高效运转;三是实行“五统一分”操作机制,统一
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统一规范合同、统一工程招投标政策、统一运作土地筹措资金和分项目法人组织实施,提高了项目运行效益;四是完善招投标制度,推行费率招标、综合评标、最低合理价中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五是推行“一线工作法”,发扬“白+黑”、“5+2”
精神,注重现场办公,破解难题,快速推进项目建设。
三、坚持创新思路、强化举措,着力突破城市建设瓶颈
首先,实行“三管齐下”,破解资金难题。一是充分利用政府良好的资产信用,运用BT、BOT和土地捆绑项目模式融资,仅市中心城区就有23个项目采取这些模式(其中有18个项目采取BT模式),共融资38亿元。二是盘活国有资产,争取银行信用融资,将市中心城区最优质的国有资产进行整合,由市城投公司统一经营,资产规模达57亿元。公司利用资产抵押,向银行和信托投资公司融资13.3亿元。同时,市县两级成立了小城镇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累计注册资本7亿多元。三是激活市场,通过土地出让融资,去年全市实现土地收入24.7亿元。
其次,做到“四个到位”,破解征地拆迁难题。一是补偿到位,按返地建房、货币补偿、公寓房安置三种模式进行拆迁补偿,保护农民利益。二是安置到位,实行返地建房的,每户安置建房用地100平方米,由政府搞好“三通一平”;实行农民公寓房安置的,按照商品住宅小区的标准建设。三是资金到位,市中心城区去年涉及拆迁的有18个重点项目,拆迁补偿资金3亿元全部按拆迁进度拨付到位。四是工作到位,每个项目专门成立拆迁安置组,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去年,全市使用建设用地1.2万多亩,拆迁200多万平方米、1.3万多户,其中市中心城区用地6000多亩,拆迁110多万平方米、6000多户,没有出现集
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实现了和谐征地、平稳拆迁。
四、坚持产业兴城、两区互动,切实强化城市发展支撑
一方面,加快园区建设,拓展城市空间。牢固树立“园区就是新城区”的理念,坚持把园区纳入城区建设范畴,统筹安排城区和园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使园区与城区融为一体。建立城区反哺园区机制,去年市县(区)财政共投入资金3.4亿元,加强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商业开发推动工业开发机制,全市10个省级工业园区年度内累计新增建设规费、商业开发和土地出让收入10.6亿元,绝大部分用于园区滚动发展,提高了园区承载能力。全市10个省级工业园区开发面积达47.2平方公里,年度新增13
平方公里。
另一方面,加快产业聚集,提升城市财气和人气。进一步加大主攻工业、决战园区力度,大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医药、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化工建材、食品加工、有色金属加工6大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金溪香料、宜黄塑料、崇仁机电、黎川陶瓷4大省级产业基地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工业经济快速发
展,带动繁荣了城市经济,加快了城市人口集聚,提升了城市经济指数和人气指数。
全力实施决战城区战略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中共吉安市委吉安市人民政府
2010年1月
近年来,我市提出了“主攻项目、决战两区(城区和园区)”的发展战略,坚持以重大项目为主抓手、以城区为主战场,打响了声势浩大的城镇建设攻坚战,城镇化进程推进力度呈现“三个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一是城建投入之多前所未有。2009年,确定202个城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3.9亿元,其中中心城区46个,年内完工20个,完成投资20亿元,项目数量之多、投资力度之大,创历史之最。2009年1
2月28日,市中心城区又集中开工了市博物馆与城市展示馆等10大重大城建工程,总投资超14亿元,拉开了新一年决战城区的序幕。二是城区发展之快前所未有。两年来,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24.7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增加16.45万人,其中中心城区扩大6平方公里,人口增加7万人,全市城镇化率相比2007年 提高3.5个百分点。中心城区相继跨入省级卫生城、省级园林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行列,连续四年入选“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2009年中心城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通过国家专家组考查,省级卫生城市通过复核检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有望获得。三是拉动效应之大前所未有。城镇化的不断加快,有效拉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09年,全市实现城区固定资产投资174亿元,城区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达23%,拉动GDP增长3个百分点;城区实现税收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34.4%。
在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重点抓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坚持“一个带动”。始终坚持项目带动战略。两年来全市实施重点城建项目达366个,其中中心城
区重点城建项目70个,带动城镇快速发展。
1、以力度促进度。建立和完善项目推进机制,以项目推进的力度促进城镇建设的进度。对重点城建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班人马、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推进机制,高位推动,强力推进。投资2800万元的市人民广场改造工程和投资700万元的市城市规划展示馆,都是仅用100天的时
间就全面建成。
2、以精细出精品。全市的各类规划均聘请全国一流的规划设计单位来承担,城南新区控制性详规和城市设计聘请中国城规院顶级规划设计师完成,奥林匹克公园面向全国招标,仅规划设计费就超过1500万元,设计成果赢得各方面赞许。重点工程均招标选择具有市政工程特级资质的北京城建、上海城建、北京中交等建设单位来承建。中心城区随着井冈山大道改造、人民广场综合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的相继竣工,拉大了城市框架,提升了城区品位,后河综合改造和滨江公园改造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3、以规章保规范。工程招标投标方面,出台了《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监督管理工作意见》等文件,严格招投标监管,所有城建项目招标投标由现场报名改为网上报名、资格预审改为资格后审,有效防止了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工程建设方面,要求施工单位“五大员”按规定到岗,连续不到岗达到20人次的,中止合同,没收保证金,有效防止了挂靠、转包、违法分包等违法违规行为;资金管理方面,专门成立了重点工程投资评审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重点工程投资评审管理暂行办法》。
二、破解“两大难题”。坚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多举措推进拆迁,有效破解融资和拆迁“两大难题”,全力保障城市建设的顺利推进。
1、创新思路,多元筹资。一是以资源置换资金。组建了市金融工作办公室,统筹整合的市直单位资产和市政设施资源,把分散沉淀的国有资产转化成高效流动的国有资本,着力打造了市城投等七大投融资公司。2009年,七大投融资公司牵头向金融机构新增贷款85.74亿元,加上市外银行融资12.63亿元,发行城市债券15亿元,全市新增各类融资113.37亿元。二是用项目吸引资金。一方面,发挥老区政治优势,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性资金,两年来,我市城建项目共向中央和省争取资金4.63亿元。另一方面,通过土地公开拍卖、项目招标等方式引进资金。三是靠机制筹集资金。实行“四个一块”的筹资办法:财政投一块,即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征收的城建税费全部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土地筹一块,即在土地市场不景气情况下,通过加大房地产业扶持、统一规划、“卖”“养”并举,两年来,共出让经营性用地3495亩,筹集城建资金17.36亿元;单位集一块,即动用一部分单位滚存积累资金,统筹建设规费用于城市建设;社会捐一块。同时,积极做活城市经营文章,通过采取BOT模式,总投资1.01亿元的螺子山污水处理厂一期已建成投入运营,总投资1300万元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即将投入正式运营。井冈山等地采取产权式酒店、合作开发等模式,以出让部分使用权、经营权等模式吸
引社会资本,逐步形成“投放—增值回收—再投放”的良性循环。
2、把准政策,和谐征迁。一是完善政策和法规先行。先后制定出台了《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二是坚持安置和补偿并举。按四类九级重新调整了房屋重置价格和拆迁补偿区位价格,补偿标准超过了同类地段的商品房销售价格。被拆迁人不管是城市居民房还是农房,均有货币补偿和产权调换两种选择,选择产权调换的被拆迁农户,既可以选择集体土地的公寓房安置,也可以选择国有土地的公寓房安置。在严格落实拆迁补偿的同时,全面加快安置房建设进度,两年来,共开发建设安置房24.6万平方米,已建成18.2万平方米,共1483套。同时,探索建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的长效机制,正酝酿出台《失地农民利益保障机制若干意见》、《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等保障性文件。三是做到疏导和动迁同步。两年来,全市拆迁房屋80余万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42万平方米,基本上没有发生因拆迁而引发的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
三、把握“三个关键”。着重在规划引领、“创管” 互动、城乡统筹三个关键环节上下功夫,推动城镇建
设良性发展。
1、规划引领,始终坚持以规划为龙头,注重规划的超前性、布局的合理性和执行的严肃性,为城镇建设提供蓝图和依据。一是明晰发展定位。突出吉安山水特色、庐陵文化特色、红色摇篮特色,确立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园林城市的发展思路。二是突出规划龙头。先后聘请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全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聘请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吉安市城镇体系规划》,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各类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规划。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规覆盖面达到100%、修建性详规达到80%。三是严肃规划执行。坚持做到城市规划管理“三级审查、三公布、三公示”,无详细规划不审批,未经规划审批,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有效确保了规划管理的实施到位,维护
了规划的严肃性。
2、“创管”互动,将城市创建活动与科学管理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宜居宜业城市。一是开展“三城同创”,塑造城市品牌。结合造林绿化“一大四小”,重点推进增绿补绿工作,中心城区投入园林绿化的资金达3.34亿元,先后完成新建、改建大型绿化项目35个,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190公顷,绿地面积达到1059公顷,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70公顷。二是创新管理机制,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建立清扫、保洁、监督三支队伍,中心城区清扫保洁率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垃圾袋装达标率达80%。三是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宜居宜业城市。完成了井冈山大道、青原大道等城市主干道标准化改造;连续三年实施了“百条小街小巷”改造;实施了井冈山大道二期和城南新区、滨江新区路网建设,所有新建和改造道路全部实行强电入地、雨污分流;大力推进市政重点项目建设,市中心公园暨广场、庐陵文化生
态公园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抓紧建设。
3、城乡统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狠抓县城和乡镇的规划建设,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和谐共进。一是找准抓手。在县城,主要以“六个一工程”为抓手,要求各县市完成一套城镇规划蓝图、建成一个城市展示馆、新建改造一条500米长道路、建设一个面积不少于200亩的公园、建设一个污水处理厂、创一流人居环境。二是强化考核。提出各县市按每年城镇化率增长不得少于1.6个百分点、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得少于当年财政总收入30%的“两个不少于”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县城建设。全市已有176个乡镇成立了规划管理站,170个乡镇组建了城管环卫管理队伍,214个乡镇总体规划全部完成,行政村村委会
所在地村庄规划编制率达100%,逐步实现了规划和管理的专业化、常态化。
第二篇:加快城镇化进程 提高城镇化水平
加快城镇化进程 提高城镇化水平
——在全旗城镇化建设研讨会上的发言
发展和改革局 刘明涛
城镇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城乡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城镇化的本质是聚集,也就是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通过聚集产生较高的经济、社会、文化要素的配置效率,从而不断推动经济规模的扩张、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创新发展方式,使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通俗的讲就是“以空间换财富、以空间换速度、以空间换资源、以空间换生态”。城镇化可以从根本上促进生态脆弱区人口的梯度转移,为生态恢复和重建提供基础条件。还可以提高资源集约利用的程度和效果,特别是为资源的循环利用提供条件。
就我旗而言,城镇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农牧民和农村牧区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我旗人均耕地面积不足5亩、农产品商品率低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大部分农村人口迫切要求摆脱日益狭窄的生产空间,到城镇寻求发展。目前,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劳务输出,但长远之计还是就地安置转移,因而,加快城镇化建设是迎接我旗农村人口空间和产业转移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城镇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大力 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一、我旗城镇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十一五”以来,我旗城乡建设发展迅速,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建成区增长幅度较大。截止2009年末,全旗总人口25.6万人中,城镇人口 5.1万人,城镇化率为39.42%。初步形成了由城关镇——重点建制镇构成的规模等级、职能分工相对明晰的城镇网络体系,城市的区域辐射、集聚力逐步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划意识逐步增强,推进了城乡一体化。二是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供电、供水、通讯、道路等设施逐步完善。三是规划建设了煤化工经济循环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后劲将逐步增强。四是启动城区北扩工程。五是城市的管理正在加强,有些问题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全旗一盘棋规划,分区布局,优势互补,市政管理上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确定了努力实现由村镇向城市转变的指导思想,从方向上确保我旗符合当前形势的发展要求。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旗城镇化建设的问题还很多,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城乡结构不合理,镇区规模普遍偏小,聚集、辐射作用不强。以经棚镇为例,常住人口不足6万人,规划“十一五”期末达到10万人,但就目前看来这一目标难以实现。常住人口数量不足就很难发挥通过消费拉动城镇需求的整体效应,县城辐射带动作用也难以得到较好发挥,这一点可以说是我旗加快城镇化 建设的一个瓶颈。同时乡镇的聚集和辐射效应较低,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
二是城乡收入差距大。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有4947元。农村的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条件更是与城市相差甚远。城乡差距的扩大,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极为不利。
三是城乡规划体系不完善。城乡规划是政府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之一,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截止2009年末,全旗的大多数乡镇几乎都还没有编制详细的城镇建设规划。加之专业规划管理人员缺乏,使规划实施管理无法保障,无法向农村延伸,村庄集镇长期处于无规划可依、无管理建设的困境。
四是城乡基础设施不完善。国家、自治区在城镇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很少,我旗地方财力虽然近几年不断向经棚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但也拿不出更多资金投入其它小城镇建设。由于资金匮乏,大部分乡镇路灯、供排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差,公厕等公共设施建设严重不足,满足不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管理粗放,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小城镇管理机制,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
五是人口整体素质不高。市民是城市的主体,城市人口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城市的发展。我旗是一个传统的农牧业旗县,随着工业化的洗礼,一方面,农牧民从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开始了从农村到城市的逐步的转变,但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也保留传统农牧业时代的烙印,这些“新市民”素质滞后,跟不上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逐年增多,由于这部分人口大多数来源于农村牧区,教育水平相对比较低,而城镇又缺乏对这部分人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基本设施。因此,城市人口整体素质不高,要实现市民行为意识的城镇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我旗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有利条件
(一)特殊的区位优势为我旗城镇化建设创造了先决条件
我旗地处内蒙古东部经济区、东北经济区、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圈四大经济区的结合部,距首都北京仅500多公里,因此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旗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旗已初步形成了以国省干线和县级公路为骨架,以乡村公路和旅游公路为微循环,纵横交错、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公路交通网络格局。区域内基本形成以集通铁路、省际通道、303国道、306国道为干线的交通网络,距赤峰和锡林浩特机场均在200公里以内。国道、省级公路和旗乡级公路覆盖了全旗每个行政村。我旗矿产资源、水资源、风能资源较为丰富。同时已初步形成了冶金、能源、化工为主的工业骨干体系,并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将是我旗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
(三)独有的旅游资源为我旗城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我旗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对全旗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起到了极大了推动作用。2009年,全旗共接待游客 18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51亿元。在旅游业的带动下,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住宿餐饮业企业和个体商户已达到750家,交通运输户数1550多户,旅客运输能力96万人。可以这样说,旅游这一块蕴藏的潜力会在我旗今后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几点对策
(一)完善城乡规划编制,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调控作用
城乡规划是以一个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域城镇发展的历史基础、区域基础和经济基础的充分分析,明确区域城镇发展的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我们应加强对我旗城镇体系和发展的研究,确定我旗未来城镇发展的基本框架,形成以经棚镇为中心,土城子镇、宇宙地镇、芝瑞镇、达来诺日镇、热水开发区、乌兰布统开发区等重点乡镇为纽带,辐射带动其他乡镇的格局,为全旗城镇发展布局、产业和生产力布局、经济建设以及区域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加强对区域城镇体系研究的同时,完善城乡规划的编制体系,按照科学性、前瞻性、连续性、长期性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的组织编制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加强管理人员和规划机构的建设,特别要改变乡镇、村庄建设无规划、无管 理的无序发展模式,为城乡规划的实施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拓展中心城镇,充分发挥集聚效应
以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发展目标,积极培育和拓展经棚镇作为区域中心城镇的职能和作用,加快经棚镇区发展,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做大做强中心城镇。为“放大”中心城镇对县域其它乡镇的辐射和吸引力的作用,对于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要用改革的办法加以解决,要大胆探索与城镇化配套的改革措施。一是在消灭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差别的基础上,调整劳动就业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管理措施和办法,提高转化农民工的水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都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把符合条件的农民转移进城,农民工城镇化是下一个阶段城镇化的重点。今后要在建立提高就业质量、推动城乡社保接轨等基础上,积极创造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的条件。特别是要采用廉租住房、鼓励低收入群体自建住房等可行办法,把农民工阶层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排除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的最大障碍,让他们真正留下来,真正融入城市,使他们在城市寻找一份可以发展的空间。切实提高我旗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三)加快重点小城镇建设步伐
积极发展作为区域次中心城镇的热水开发区、乌兰布统开发区、宇宙地镇、达来诺日镇、土城子镇等小城镇建设,确定各中 心城镇功能定位、主导产业以及经济发展模式,使其发挥边贸、旅游等优势,作好城镇间的桥梁、中介和传递作用。随着乡镇之间公路的建设,以高等级公路和县乡公路为纽带,将一些重点镇连接起来,形成以经棚镇为中心,以一批小城镇为依托的城镇群。
(四)以工业和旅游业为依托,带动劳动力转移
一般说来,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工业文明是城镇文明的象征,没有工业文明就没有城镇文明。推进城镇化进程,必须通过工业化为城市发展注入持久的活力,以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和聚集效应,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就业岗位。我旗要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就必须抢抓机遇,以现有产业为基础,立足资源和地缘优势,打造煤化工、冶金和绿色能源产业集群,实现工业经济超常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努力在“十二五”期间,城镇人口达到10—13万人,全旗城镇化率达到40—50%。
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度强,并且能够容纳大量人口就业。我旗拥有丰富且有特色的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并且有地缘和交通便利等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只需加上创新的旅游发展政策和思路,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旅游业必将成为我旗城镇建设的有力支撑。
(五)发展农村牧区产业化,加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在“十二五”期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预计达到10—13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能够有效转移4—7万人,占全旗总人口比例由80%降到50—60%。那么农牧民人均生产资料将增加20—30%。如此一来,更加丰富的物质基础将会为农村牧区产业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农村牧区人口的有效转移,恢复生态环境也拥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因此,我们在推进城市基础建设的同时,要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促进农牧民在产业链条延伸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利益。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将不再是“纸上谈兵”,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从而城乡一体化和缩小城乡差距的步伐便会逐步加快。
(六)严格管理,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依法严格管理城镇,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就是环保。城镇的任何建设,都会对城镇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在建设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而且使生态环境随着城镇建设越来越好。同时,要注重“绿化、美化、亮化”建设,以建设国家生态旅游名旗为载体,在加大体育公园建设的基础上,应积极促进老城区电网改造工程早日开工,变明缆为地缆,改变当前城市输电线路老化的现状。同时,稳步推进碧柳河改道和滨河公园建设,使之成为城镇的“亮点”和“景观”,体现城 市的“灵气”和“秀气”,充分展示我旗独特的生态风光和民族文化特色,彰显城市魅力。其次要切实保护耕地。由于我旗人均耕地较少,所以,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要通过挖掘土地潜力,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
第三篇: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生力军
劳务输出是区域间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转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种人力资源,通过劳务输出得到开发利用,可以为农村经济超常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商城县是xx确定的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0余万人。近年来,开放的政策,市场的拉动,政府的组织,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促使商城劳务输出规模与日俱增,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之一 ——输出总量迅速膨胀,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到2002年,全县年输出剩余劳动力10.8万人以上,其中省内务工人员2万余人,跨省就业人员8.7万余人,出国劳务人员100余人,分布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及周边部分国家和地区,涉及21个行业,年收入从几千元至数万元不等。其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占外出人员的4.6%,年收入在5千元以上的占62.3%,年收入在5千元以下的占33.1%。全县劳务输出总收入在6亿元左右。——规模输出初步形成,块状经济日益凸显。从20世纪80年代起,商城县劳务输出经历了起步、加速、稳定的过程。目前劳务人员中近3000余人成为外出务工部落的“领军人物”。这部分人在外已有相对稳定的经营地点和经营行业,成为在外成功的私营企业主、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带动了大批家乡农民走出农村,进入工厂,流入城市。全县“领军人物”每年带动和组织外出务工农民9万余人,占外出总人数的93%左右,成为外出务工人员定向有序流动的制导因子。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后或在城市扎根定居成为非农人口,或自办企业成为私营企业主,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块状经济群体。——“金凤还巢”经营创业,回报家乡成效斐然。输出劳动力,回流生产力。有些农民工在经济发达地区学到技术,扩大视野之后,回到家乡创业,带富了一方百姓。李集乡刘怀同在武汉三镇多年艰苦创业,成为富甲一方的代表人物,去年为支持家乡建设,投资1000余万元,参与县城老城区改造;汪岗乡新湾村农民陈刚回乡创办“飞亚羽毛工艺制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羽毛面具、羽毛箭、羽毛帽顶、羽毛圣诞树等40多种羽毛工艺制品,产品出口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目前,全县务工人员回乡办企业的有396户,其中电子厂、化工厂、木工家具厂等74个,养殖、种植场103个,预制厂157个,砖窑厂62个,年产值近4000万元,吸纳安置了5000余名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及下岗职工再就业,实现了从“挣钱填肚子”到“赚钱盖房子”,再到“筹资办厂子”的转变,走出了一条“输出—成才—积累—创业—共同奔小康”的成功之路。劳务输出带来的几点启示启示之一,农村劳务输出过程孕育了劳务经济。农民开创的劳务经济,走的是一条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自力脱贫致富的路子。农村的大量劳动力在改革开放中抢抓机遇,纷纷走出家门,投入市场直面激烈的竞争,最终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希望。这种现象蕴含着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广大农民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具有“自我开发”的能力,他们进城以后投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在干中学、学中干,发挥聪明才智,增强实际本领,实现人身价值,展示创业胆略,成为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启示之二,农村劳务输出过程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实现过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聚,引导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商城县为例,全县居住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40%。改革开放以来,全县至少有6万农村人口通过改变户籍或在城镇经商、办厂等,由农村到城镇和城市落户,成为城镇居民。这些人在城市化进程中,作为现代城市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启示之三,农村劳务输出过程加速了农村土地留转,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劳务输出对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劳动力非农化水平的提高方面,而且更在于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民收入、农民的消费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化程度等方面得以提高,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2002年,商城县出现万余户“耕地代管户”,代管农田面积10多万亩。外出务工经商户将闲置耕地经营权全托或租赁给种田能手,作物收成部分或全部充抵托管费,或种田能手向外出务工经商户交少量的耕地租赁费,各种税费由外出务工经商户承担。鄢岗镇农民刘正海、胡大海一次性托管和租赁外出务工经商户耕地67公顷,种植花卉苗木15公顷,反季节蔬菜35公顷,优质水稻10公顷,无籽西瓜7公顷,充分发挥了闲置耕地的使用效益,促进了产业化经营。启示之四,农村劳务输出过程是农民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素质是劳动力就业竞争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农外就业和用工单位吸收劳动力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这种双向选择的机制决定了一个劳动力要从农业向非农行业转移,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商城县在1990年转移的劳动力40.2%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2002年这一比例提高到66.2%。由此表明,农村劳务输出实际上也是劳动力综合素质的竞争。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输出过程中的工作和学习,通过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环境,通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掌握了新专业知识和技能,开阔了视野,培养了新的意识和观念,进而全面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几 点 建 议
1、加强宣传引导,把劳务输出、劳务产业、劳务经济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加快转移农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全社会明白,过多的农民滞留农业,会形成农村市场增长缓慢,相对萎缩,带来农民收入下降,影响城市工业品的销售。建立劳务输出的领导机构和服务体系,加强对劳务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保护输出者的合法权益,提升劳务输出经济,培育和发展统一、规范的劳务市场,加速非农化人口的转移,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进程。
2、以彻底改革户籍制度为突破口,进一步整合城镇管理体制,为农民工权益保护创造平等的制度环境。国家应放开中小城市户口,对大城市实行户口准
第四篇: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生力军(精选)
劳务输出是区域间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转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种人力资源,通过劳务输出得到开发利用,可以为农村经济超常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商城县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0余万人。近年来,开放的政策,市场的拉动,政府的组织,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促使商城劳务输出规模与日俱增,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之一 ——输出总量迅速膨胀,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到2002年,全县年输出剩余劳动力10.8万人以上,其中省内务工人员2万余人,跨省就业人员8.7万余人,出国劳务人员100余人,分布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及周边部分国家和地区,涉及21个行业,年收入从几千元至数万元不等。其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占外出人员的4.6%,年收入在5千元以上的占62.3%,年收入在5千元以下的占33.1%。全县劳务输出总收入在6亿元左右。——规模输出初步形成,块状经济日益凸显。从20世纪80年代起,商城县劳务输出经历了起步、加速、稳定的过程。目前劳务人员中近3000余人成为外出务工部落的“领军人物”。这部分人在外已有相对稳定的经营地点和经营行业,成为在外成功的私营企业主、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带动了大批家乡农民走出农村,进入工厂,流入城市。全县“领军人物”每年带动和组织外出务工农民9万余人,占外出总人数的93%左右,成为外出务工人员定向有序流动的制导因子。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后或在城市扎根定居成为非农人口,或自办企业成为私营企业主,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块状经济群体。——“金凤还巢”经营创业,回报家乡成效斐然。输出劳动力,回流生产力。有些农民工在经济发达地区学到技术,扩大视野之后,回到家乡创业,带富了一方百姓。李集乡刘怀同在武汉三镇多年艰苦创业,成为富甲一方的代表人物,去年为支持家乡建设,投资1000余万元,参与县城老城区改造;汪岗乡新湾村农民陈刚回乡创办“飞亚羽毛工艺制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羽毛面具、羽毛箭、羽毛帽顶、羽毛圣诞树等40多种羽毛工艺制品,产品出口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目前,全县务工人员回乡办企业的有396户,其中电子厂、化工厂、木工家具厂等74个,养殖、种植场103个,预制厂157个,砖窑厂62个,年产值近4000万元,吸纳安置了5000余名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及下岗职工再就业,实现了从“挣钱填肚子”到“赚钱盖房子”,再到“筹资办厂子”的转变,走出了一条“输出—成才—积累—创业—共同奔小康”的成功之路。劳务输出带来的几点启示启示之一,农村劳务输出过程孕育了劳务经济。农民开创的劳务经济,走的是一条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自力脱贫致富的路子。农村的大量劳动力在改革开放中抢抓机遇,纷纷走出家门,投入市场直面激烈的竞争,最终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希望。这种现象蕴含着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广大农民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具有“自我开发”的能力,他们进城以后投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在干中学、学中干,发挥聪明才智,增强实际本领,实现人身价值,展示创业胆略,成为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启示之二,农村劳务输出过程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实现过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聚,引导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商城县为例,全县居住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40%。改革开放以来,全县至少有6万农村人口通过改变户籍或在城镇经商、办厂等,由农村到城镇和城市落户,成为城镇居民。这些人在城市化进程中,作为现代城市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启示之三,农村劳务输出过程加速了农村土地留转,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劳务输出对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劳动力非农化水平的提高方面,而且更在于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民收入、农民的消费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化程度等方面得以提高,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2002年,商城县出现万余户“耕地代管户”,代管农田面积10多万亩。外出务工经商户将闲置耕地经营权全托或租赁给种田能手,作物收成部分或全部充抵托管费,或种田能手向外出务工经商户交少量的耕地租赁费,各种税费由外出务工经商户承担。鄢岗镇农民刘正海、胡大海一次性托管和租赁外出务工经商户耕地67公顷,种植花卉苗木15公顷,反季节蔬菜35公顷,优质水稻10公顷,无籽西瓜7公顷,充分发挥了闲置耕地的使用效益,促进了产业化经营。启示之四,农村劳务输出过程是农民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素质是劳动力就业竞争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农外就业和用工单位吸收劳动力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这种双向选择的机制决定了一个劳动力要从农业向非农行业转移,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商城县在1990年转移的劳动力40.2%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2002年这一比例提高到66.2%。由此表明,农村劳务输出实际上也是劳动力综合素质的竞争。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输出过程中的工作和学习,通过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环境,通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掌握了新专业知识和技能,开阔了视野,培养了新的意识和观念,进而全面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几 点 建 议
1、加强宣传引导,把劳务输出、劳务产业、劳务经济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加快转移农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全社会明白,过多的农民滞留农业,会形成农村市场增长缓慢,相对萎缩,带来农民收入
下降,影响城市工业品的销售。建立劳务输出的领导机构和服务体系,加强对劳务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保护输出者的合法权益,提升劳务输出经济,培育和发展统一、规范的劳务市场,加速非农化人口的转移,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进程。
2、以彻底改革户籍制度为突破口,进一步整合城镇管理体制,为农民工权益保护创造平等的制度环境。国家应放开中小城市户口,对大城市实行户口准入制度,达到一定标准即可办理入户手续,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尽快改变农民工身份置换滞后于职业置换的现状。同时,出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障法》,在法律咨询、就业服务、医疗保障、居住条件、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农民工提供有力帮助,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体制,使农民工真正实现从农民到工人,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市民的彻底置换,消除农民工权益保护中的制度性障碍。
3、将劳务输出与促进贫困地区的开发性扶贫摆在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据调查,2002年,商城县解决贫困人口温饱1.1万人,其中劳务输出占45%,比重进一步提高。商城县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充分说明,因地制宜地确定就地开发扶贫为主、劳务输出为辅或劳务输出为主、就地开发扶贫为辅等不同组合的扶贫战略是贫困地区彻底改变落后面貌的必由之路。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应像支持过去的区域开发扶贫一样,在资金、培训资源的分配等方面,为贫困人口参与劳务输出提供广泛的支持,并为贫困人口参与劳务输出提供信息服务,有针对性的开展技术培训和法律保障服务,通过贫困人口的输出,培养贫困人口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价值观念、法律观念,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提高。
4、发挥劳动就业管理机构职能,以加强职业中介管理为中心,加快建立统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管理体制。加强对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劳动者的求职行为、职业中介行为的管理,并逐步使对劳务中介机构的管理法制化。同时,加强政策法规教育,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能力,尤其为在劳务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的贫困人口和其他单个的打工者,获得正常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援助,对依法处理恶性拖欠民工工资事件等提供法律支持,加大对违法违纪者的惩处力度,切实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5、整合职业培训资源,强化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人员技术素质,增强市场就业的竞争能力。综合素质低、劳动技能差的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上正逐渐失去竞争力。只有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才能推进农民非农化的进程。通过整合分散在政府各职能单位的职业技术培训职能,统筹规划和实施对农民工的培训,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根据市场需要,定期发布职业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方面的信息,引导民工学习,增强民工适应转移的能力,增强市场就业的竞争能力。
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生力军(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五篇: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
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青阳镇人民政府华林其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研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中国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10至15年,中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60.57%,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一、我镇推进城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加快城镇化,可以增加城市人口、扩大消费,可以拉动投资、推动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可谓一举多得。据测算,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增加1300多万城镇人口,新增投资6.6万亿元。可见,加快城镇化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最大的内生动力和坚实支撑,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和关键环节,也是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此,必须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把稳步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
加快城镇化建设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城镇化是以工业化为主要动力并有力推动工业化的多元演进过程。优先发展小城镇,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有利于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积弊;有利于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特色城镇化的推进的过程,就是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的过程。加快推进城镇化,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当务之急,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近几年来,我镇把发展城镇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来抓,城镇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城镇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我镇在推进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
1、对城镇化建设的认识不深、重视不够。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镇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理论、相关知识和先进经验学习不够,“经营城镇”的理念淡薄;小城镇建设思路不开阔,对小城镇的长远发展缺乏深层次思考;对如何处理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等方面的内在关系研究不深,未能把小城镇建设作为重要战略摆上突出位置,在认识上缺乏主观能动性,在规划上缺乏前瞻性,在机制和体制上缺乏协调性,过分强调和依赖客观条件。
2、城镇建设品位不高,管理水平相对滞后。
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区混杂,道路、商贸区混杂,镇容镇貌改观不大。二是不重视城镇建设详细规划,不重视特色设计。许多小城镇的街景规划设计、重要地段和重要建筑物规划设计与小城镇总体规
划设计不相协调,显得孤单而缺乏灵气,风格品味不高。三是缺乏一支过得硬的小城镇“物业管理”队伍。小城镇管理人员不足、待遇差、素质低、缺手段;小城镇综合治理能力弱,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滞后,“脏、乱、差”现象未得到根本治理。四是由于城镇规模小,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使人才、项目引进,产品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城镇功能的提高。
3、融投资机制不畅,城镇化建设面临“缺血”危机。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城镇化发展的大问题。全镇来看,城镇建设的投融资机制虽然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来说,还没有走出一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筹措城镇建设资金的道路。未来几年我镇基础设施投资巨大,以现有的我镇的财政收入水平来衡量,根本无法满足如此巨大的投资需求。
此外,我镇土地工多、集体人员多、拆迁难度大等客观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三、关于推进我镇城镇化进程,实现城化一体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未来五年是我镇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重大机遇期,需要全镇人民群众众志成城、抢抓机遇,加快推进我镇城镇化步伐。推进城镇化建设,青阳具有独特优势和良好基础。我镇人口相对密集、交通快捷便利、工业兴旺发达、商贸繁荣活跃,农业基础较好,文化底蕴深厚、居民素质较高,推进特色城
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又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最佳机遇期。抓好特色城镇化建设,符合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加快科学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我们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1、增强规划的科学性。
规划是龙头,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具体要体现前瞻性,拓展工业空间、发展旅游产业同步规划;体现系统性,城、路、文、景、游、商六位一体来谋划;体现协调性,既注重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规之间的衔接,又与“十二五”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旅游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相衔接;体现统筹性,把新镇区、老镇区、镇村结合部同步规划,突出青阳特色;体现严肃性,建立规划听证和民意征集制度,同时统一评审、把关并严格执行。
2、转变规划方式。
要有利于区域优势、经济优势优先发展,按照经济区域合理布局城镇的规模和功能分工,形成经济新的经济增长极;有利于自然生态与社会人文环境的和谐,尽善尽美的体现青阳特色;有利于基础设施超前发展,从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高起点一步到位,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有利于小城镇参与市场体系的分工合作,把城镇规划与生产经济体系结合起来,使城镇成为农村市场经济的载体和农民走向市场的桥梁。
3、精心组织实施。
建筑要“美”,设计要特色。用科学的理念、艺术的眼光、旅游的思路去谋划城市建设,要重技术、重艺术、重美感,把古镇文化、佛教圣地、低碳理念融合到建筑中去,展现水乡青阳、千年传承、低碳生态休闲养生的特色和魅力,以特取胜;功能要“全”,生活要方便。以深化“两创”为突破口,深入实施“公厕革命”和“拆墙退绿”等民生工程,积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形成布点合理、开放共享、公正平等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体系。
空间要“拓”,布局要合理。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着力推进城市“四造”:框架构造、功能再造、旧城改造、特色塑造;努力改善城市“三区”:改造老旧城区,完善现有城区,重点开发新区。在推进“三区、四造”扩张城市规模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留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展的空间。
管理要“细”,方法要服气。现代城市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城市是实施社会管理的重要平台。要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方法,在深化认识,创新管理理念、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社会人员的服务管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服务群众的各项制度、完善社会管理各项政策、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加强领导,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任务落实等八个方面下工夫,有创新。最为根本的就是要把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作为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