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时间:2019-05-13 11:1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如何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如何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篇:论如何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论如何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发表时间:2010-05-11来源:湘潭国土资源局雨湖分局

目前,我国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制度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关键的是要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对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城镇体系、基础设施、住房危改、公共服务,以及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规划和体制、机制的创新。

党中央提出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制度,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这一决定和要求,丰富和拓展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指明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我国地理气候的差别、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和历史文化的多样等原因,城乡发展的模式必然是多样的。尤其是对于雨湖区来说,应该积极探索具有湘潭雨湖特点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判断城乡关系发展阶段,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大决策。近年来,雨湖区按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总体思路,以建设全区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农牧区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着力加快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布局、公共服

务、就业、社会保障一体化,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为全区发展、稳定和生态保护大局作出了贡献。下面就如何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促进我区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目标的实现提出如下建议:

1、把握国家惠农政策,确保农村发展

十六大以来,国家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先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十七大以来,国家更加关注民生问题,实行了工业反哺农业,加大农村扶持力度,同时也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所以,各级政府应抓住机遇,抓住农村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政策,利用好每一笔农村建设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不挪作他用,也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不搞建设资金、项目人情化,真正把每一笔农村建设资金用好。

2、拓展引资渠道,弥补农村建设资金

一是加强宣传,扩大知晓面,使企业界、社会成功名流知晓本地方经济薄弱环节,请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尽可能得到更多的帮助;二是积极开展自救。按照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中国优良传统,自己能办的事自己办,要充分发挥村支“两委”、“一体两会”等村级组织,采取“一事一议”形

式,统一群众思想,积极鼓励贫困农村开展自救,动员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3、选好投资重点,确保投资发挥更大的效益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重点是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要分出轻重,长远规划,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效益。如交通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十一五”以来,政府加大了乡村公路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部分乡村公路由土路变成了沙石路,同时其他基础设施也随之得到加强,拉近了城乡距离,农民群众真得到实惠。应继续加大公路建设,达到每村每组土路沙石化,沙石路硬板化,逐渐形成规范的农村公路网,利用公路建设带动其它基础设施建设健康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城乡互动、区域互补、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

4、加强监督,确保建设项目可行性,避免资金浪费。投资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做到因地制宜,所需才建,建了有用,不做表面文章,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领导工程,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5、建立健全管理长效运行机制。

一是结合各地实际,制定有效的管理机制,并能坚持下去,更好的约束、规范人民群众的行为;二是严厉打击不法分子破坏活动,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安全。

6、加强教育,增强群众集体观念。

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疾苦,多帮助农村群众想办法,出主意,多搞农业科技培训,尽可能的提供物质和精神帮助。要多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党的富民政策,教育好群众热爱集体,增强集体观念,贯输“独木不成林”的思想意识,达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搞建设的集体观念。要通过宣传,增强群众爱护公共财产意识,共同管护意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管理,提高自觉性,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历经曲折,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发展也走了弯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城市化正进入新一轮加速期。我们既要借鉴西方城市化经验,又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既要解决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老问题,更要让人民群众在城市化发展中获得新实惠。因此,推进新型城市化,统筹城乡发展要有新思维,要走新道路。

一是要发挥城乡发展规划先导作用,开辟推进新型城市化,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格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布局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按照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必须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统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分区功能定位,统一规划农田保护区、居民生活区、工业园区、商贸区、休闲区、生态涵养区等,使城乡发展能够互相衔接、互相促进。

二是要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增强推进新型城市化、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产业发展是城市化持续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推进新型城市化,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就应根据城市和农村的不同特质要求和发展优势,合理分工,互促共进,合理解决城乡之间产业关联度过低的问题,使城乡之间形成一种相互支撑的经济技术联系。

三是要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提高城乡发展综合承载能力。城乡综合承载能力是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的有机结合体。提高城乡综合承载能力,除了需要强化产业支撑外,还要根据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这是提升城市辐射能力,改变农村面貌的重要举措,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是要抓制度创新,消除推进新型城市化、统筹城乡发展的障碍。第一,要加大现行土地制度改革和创新力度,建立市场化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培育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防止农业利润外流,农民利益受损,防止城乡用地成本不均衡的现象发生。第二,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可以设立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中介机构,并在就业问题上要给农民以市民待遇。第三,要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统筹

城乡之间公共产品的供给,就要改变和摒弃过去重城市、轻农村的观念和做法,改变农村“自给自足”型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建立现代公共服务制度,使农民和城市居民能够平等地享有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近年来,我区推进新型城市化工作突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以“万楼新城区”“商务核心区”为重点的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化率提高到30%以上;突出文化秀城,城市品位不断提高;突出产业融城,项目带动力不断增强,湘大科技工业园建设形势喜人。

目前万楼新城区正在崛起,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严把规划关;要统筹城区扩容提质和城乡协调发展,以新城区的扩容带动旧城区提质,通过旧城区的提质促进新城区的扩容,在扩容中提质,在提质中扩容。

2010年5月11日

彭新华

第二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六大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提出的一个重大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的关键,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我国在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后,已经进入了需要通盘考虑调整城乡经济社会关系的新阶段。从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矛盾来看,中国社会向城乡交融的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前提和条件都已经成熟。因此,正视中国经济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二元结构,并通过统筹的方式协调和处理城乡关系,解决新时期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是新世纪发展中作为农业大国应有的、正确的战略选择。

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

城乡统筹是个新的发展理念,说到底就是在新的发展时期,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其实质就是消除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现在突出地提出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发展进程中实际存在的城乡关系不够协调的问题。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对推进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从历史发展来看,统筹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速工业化进程,我国实行的是排斥市场经济的重工轻农的工业化发展战略,通过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使资源配置到工业和城市,形成了“城乡差距发展战略”、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以农补工”、“以乡养城”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随着农业的积累不断向工业流入,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农业部门的相对收入低于非农部门,工农收入差距扩大,农民成为相对贫困的社会阶层。这种发展模式推动了工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但也隐藏着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和“三农”问题逐步恶化的危机,而且已经影响到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三农”问题是我国最根本的问题,“三农”问题解决了,我国的全面繁荣和稳定就有了根本性的保障。所以,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依靠统筹城乡的协调发展来解决这个根本性的问题。

从当前社会来看,统筹城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的根本性指针,在科学发展观“五大统筹”中,统筹城乡位居其首。城乡关系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关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必须抓住城乡统筹这个重点,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综合起来研究。必须消除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些制度性,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应致力于逐步取消城乡间的种种不平等待遇,使城乡居民和各类经济主体都能享受公平的国民待遇;逐步打破城乡界限,提高城市化水平和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和效益;逐步改变城乡分割、各自发展的模式,走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发展路子;逐步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充分利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调控机制,按照比较优势和比较成本配置资源,促进城乡协调,实现共同繁荣和进步。

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

改革开发20多年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扎实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总体上看,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并未根本转变,一些制约因素依然存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三农”问题。从当前看,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以我们富阳市高桥镇的实际情况为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础条件和薄弱环节:

(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高桥是富阳市的经济强镇,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2亿元,在全国2万多个乡镇中的排名也上升到223位。但从局部来看,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还相当突出,我镇经济主要集中于320国道沿线和集镇周边,位于老新义的杜墓片、千家片、双浒片、坑西片等西北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集体经济比较薄弱。

(二)、产业结构调整有所突破,但成效不够明显。高桥镇通过建立工业功能区,促进了工业发展的新突破;通过扶

持开发农业,效益农业格局初显;通过小城镇建设,第三产业有所发展。但是,总体来讲,三大产业调整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工业区整合步伐不快,产出效率不高,外向度低;效益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优势不突出;三产比重过低,商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三)社会事业发展较快,但资源分配不尽合理。近年来,高桥镇通过开展教育创强、东海明珠、全民健身、有线网三级改造等工程,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但与城镇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公共卫生设施不完善;教育资源力量比较单薄;农村卫生院普遍设备落后;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尚未建立长效机制。

(四)基础设施建设大步推进,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尚有距离。近年来,高桥镇通过实施康庄大道工程,高桦线、高泰线向西、北纵深推进,村级主干道基本得到硬化;通过电网改造,使农村实现了同电同价;通过实施“百千工程”,使农村面貌不断改观。但同城镇相比,大部分农村“脏、乱、差”现象仍比较突出,村庄布局不够合理;部分山区农村公路等级低,公交网络不完善,“出行难”依然存在;水、气等基础设施的辐射力不够强,无法共享城市公共服务功能。

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路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必须跳出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局限,反弹琵琶,跳出“三农”来解决“三农”,积极寻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径。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大反哺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努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依托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只有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传统体制,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城乡规划、基础设施等制度,才能顺利推进城镇化,农民增收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农村社会进步才会有可靠的依托。应当说,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运行的重大举措。要推进城镇化,首先就要以规划为龙头,树立“大规划”新理念,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要根据地方实际,体现地方特色,从更高的层面、更宽的视野以及城乡间的内在联系来考虑城乡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要素布局和人口布局,实现城乡资源的高效利用。就高桥而言,必须按照“东延、南联、西扩、北接”的战略布局,大力实施“一街二路八点”工程,加快集镇周边八个村的规划编制,全力打造“八星拱月”格局。其次,要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城镇化步伐。要培植城镇产业,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以城镇的繁荣促进整个农村的繁荣。再次,要以文明生态村建设活动为抓手,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大力实施“百千工程”、“生态村”、“文明村”建设,开展村庄布局调整,推进农村村庄整治和空心村改造,通过试点引路,渐次推进,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

(二)依托工业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农村是否发展、农民是否富裕,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只有工业这个龙头发展起来了,才能有效带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工业化是产业集聚升级的主导力量,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要用创新的理念推进工业升级裂变。要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是高桥经济的重中之重,要根据高桥特色,促进工业功能区和特色块状经济的齐头并进。工业功能区块要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服务的思路,加快改造、提升、整合和创新步伐,全力打造橡胶、通讯、轻纺、化工、机械五大支柱产业。特色经济区块立足现有的产业和资源优势,倾力培育“五大基地”,即建立一个杭州蚕种基地、完善一个农业观光基地、扶持一个毛笔基地、发展一个弹簧基地、培植一个锅炉配件基地,以加快西北部农村的发展步伐。第二,要用工业的理念推进农业升级裂变。要用企业化的工业基本模式大幅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注重云森农业观光园、千禧园艺场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延伸农村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和高效化。第三,用“工贸结合”的理念推进第三产业升级裂变。逐步建立以集体服务组织为基础,农民自办服务为主体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规模化、一体化和外向化,逐步形成连接城乡、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经营规范、服务优质的商品流通体系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三)依托市场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不仅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还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公民权利;不仅要靠农业发展生产力,还要调动城市资源支援农业;不仅城市要成为先进社区,农村也要成为先进社区。在国民收入分配、要素资源配置、经济建设安排等方面都应当有利于发展农业、支持农民、富裕农村,应当有利于协调城

第三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范文模版]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六大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提出的一个重大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的关键,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我国在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后,已经进入了需要通盘考虑调整城乡经济社会关系的新阶段。从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矛盾来看,中国社会向城乡交融的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前提和条件都已经成熟。因此,正视中国经济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二元结构,并通过统筹的方式协调和处理城乡关系,解决新时期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是新世纪发展中作为农业大国应有的、正确的战略选择。

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

城乡统筹是个新的发展理念,说到底就是在新的发展时期,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其实质就是消除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现在突出地提出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发展进程中实际存在的城乡关系不够协调的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对推进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从历史发展来看,统筹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速工业化进程,我国实行的是排斥市场经济的重工轻农的工业化发展战略,通过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使资源配置到工业和城市,形成了“城乡差距发展战略”、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以农补工”、“以乡养城”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随着农业的积累不断向工业流入,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农业部门的相对收入低于非农部门,工农收入差距扩大,农民成为相对贫困的社会阶层。这种发展模式推动了工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但也隐藏着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和“三农”问题逐步恶化的危机,而且已经影响到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三农”问题是我国最根本的问题,“三农”问题解决了,我国的全面繁荣和稳定就有了根本性的保障。所以,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依靠统筹城乡的协调发展来解决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从当前社会来看,统筹城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的根本性指针,在科学发展观“五大统筹”中,统筹城乡位居其首。城乡关系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关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必须抓住城乡统筹这个重点,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综合起来研究。必须消除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些制度性,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应致力于逐步取消城乡间的种种不平等待遇,使城乡居民和各类经济主体都能享受公平的国民待遇;逐步打破城乡界限,提高城市化水平和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和效益;逐步改变城乡分割、各自发展的模式,走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发展路子;逐步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充分利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调控机制,按照比较优势和比较成本配置资源,促进城乡协调,实现共同繁荣和进步。

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

改革开发20多年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扎实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总体上看,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并未根本转变,一些制约因素依然存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三农”问题。从当前看,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以我们富阳市高桥镇的实际情况为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础条件和薄弱环节:

(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高桥是富阳市的经济强镇,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2亿元,在全国2万多个乡镇中的排名也上升到223位。但从局部来看,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还相当突出,我镇经济主要集中于320国道沿线和集镇周边,位于老新义的杜墓片、千家片、双浒片、坑西片等西北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集体经济比较薄弱。

(二)、产业结构调整有所突破,但成效不够明显。高桥镇通过建立工业功能区,促进了工业发展的新突破;通过扶持开发农业,效益农业格

第四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党的xx大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提出的一个重大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的关键,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我国在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后,已经进入了需要通盘考虑调整城乡经济社会关系的新阶段。从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矛盾来看,中国社会向城乡交融的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前提和条件都已经成熟。因此,正视中国经济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二元结构,并通过统筹的方式协调和处理城乡关系,解决新时期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是新世纪发展中作为农业大国应有的、正确的战略选择。

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城乡统筹是个新的发展理念,说到底就是在新的发展时期,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其实质就是消除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现在突出地提出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发展进程中实际存在的城乡关系不够协调的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对推进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从历史发展来看,统筹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速工业化进程,我国实行的是排斥市场经济的重工轻农的工业化发展战略,通过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使资源配置到工业和城市,形成了“城乡差距发展战略”、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以农补工”、“以乡养城”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随着农业的积累不断向工业流入,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农业部门的相对收入低于非农部门,工农收入差距扩大,农民成为相对贫困的社会阶层。这种发展模式推动了工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但也隐藏着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和“三农”问题逐步恶化的危机,而且已经影响到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三农”问题是我国最根本的问题,“三农”问题解决了,我国的全面繁荣和稳定就有了根本性的保障。所以,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依靠统筹城乡的协调发展来解决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从当前社会来看,统筹城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的根本性指针,在科学发展观“五大统筹”中,统筹城乡位居其首。城乡关系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关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必须抓住城乡统筹这个重点,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综合起来研究。必须消除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些制度性,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应致力于逐步取消城乡间的种种不平等待遇,使城乡居民和各类经济主体都能享受公平的国民待遇;逐步打破城乡界限,提高城市化水平和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和效益;逐步改变城乡分割、各自发展的模式,走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发展路子;逐步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充分利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调控机制,按照比较优势和比较成本配置资源,促进城乡协调,实现共同繁荣和进步。

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改革开发20多年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扎实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总体上看,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并未根本转变,一些制约因素依然存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三农”问题。从当前看,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以我们富阳市高桥镇的实际情况为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础条件和薄弱环节:

(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高桥是富阳市的经济强镇,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XX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2亿元,在全国2万多个乡镇中的排名也上升到223位。但从局部来看,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还相当突出,我镇经济主要集中于320国道沿线和集镇周边,位于老新义的杜墓片、千家片、双浒片、坑西片等西北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集体经济比较薄弱。

(二)、产业结构调整有所突破,但成效不够明显。高桥镇通过建立工业功能区,促进了工业发展的新突破;通过扶持开发农业,效益农业格局初显;通过小城镇建设,第三产业有所发展。但是,总体来讲,三大产业调整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工业区整合步伐不快,产出效率不高,外向度低;效益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优势不突出;三产比重过低,商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三)社会事业发展较快,但资源分配不尽合理。近年来,高桥镇通过开展教育创强、东海明珠、全民健身、有线网三级改造等工程,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但与城镇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公共卫生设施不完善;教育资源力量比较单薄;农村卫生院普遍设备落后;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尚未建立长效机制。

(四)基础设施建设大步推进,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尚有距离。近年来,高桥镇通过实施康庄大道工程,高桦线、高泰线向西、北纵深推进,村级主干道基本得到硬化;通过电网改造,使农村实现了同电同价;通过实施“百千工程”,使农村面貌不断改观。但同城镇相比,大部分农村“脏、乱、差”现象仍比较突出,村庄布局不够合理;部分山区农村公路等级低,公交网络不完善,“出行难”依然存在;水、气等基础设施的辐射力不够强,无法共享城市公共服务功能。

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必须跳出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局限,反弹琵琶,跳出“三农”来解决“三农”,积极寻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径。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大反哺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努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依托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只有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传统体制,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城乡规划、基础设施等制度,才能顺利推进城镇化,农民增收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农村社会

进步才会有可靠的依托。应当说,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运行的重大举措。要推进城镇化,首先就要以规划为龙头,树立“大规划”新理念,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要根据地方实际,体现地方特色,从更高的层面、更宽的视野以及城乡间的内在联系来考虑城乡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要素布局和人口布局,实现城乡资源的高效利用。就高桥而言,必须按照“东延、南联、西扩、北接”的战略布局,大力实施“一街二路八点”工程,加快集镇周边八个村的规划编制,全力打造“八星拱月”格局。其次,要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城镇化步伐。要培植城镇产业,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以城镇的繁荣促进整个农村的繁荣。再次,要以文明生态村建设活动为抓手,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大力实施“百千工程”、“生态村”、“文明村”建设,开展村庄布局调整,推进农村村庄整治和空心村改造,通过试点引路,渐次推进,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

(二)依托工业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农村是否发展、农民是否富裕,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只有工业这个龙头发展起来了,才能有效带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工业化是产业集聚升级的主导力量,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要用创新的理念推进工业升级裂变。要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是高桥经济的重中之重,要根据高桥特色,促进工业功能区和特色块状经济的齐头并进。工业功能区块要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服务的思路,加快改造、提升、整合和创新步伐,全力打造橡胶、通讯、轻纺、化工、机械五大支柱产业。特色经济区块立足现有的产业和资源优势,倾力培育“五大基地”,即建立一个杭州蚕种基地、完善一个农业观光基地、扶持一个毛笔基地、发展一个弹簧基地、培植一个锅炉配件基地,以加快西北部农村的发展步伐。第二,要用工业的理念推进农业升级裂变。要用企业化的工业基本模式大幅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注重云森农业观光园、千禧园艺场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延伸农村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和高效化。第三,用“工贸结合”的理念推进第三产业升级裂变。逐步建立以集体服务组织为基础,农民自办服务为主体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规模化、一体化和外向化,逐步形成连接城乡、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经营规范、服务优质的商品流通体系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三)依托市场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不仅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还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公民权利;不仅要靠农业发展生产力,还要调动城市资源支援农业;不仅城市要成为先进社区,农村也要成为先进社区。在国民收入分配、要素资源配置、经济建设安排等方面都应当有利于发展农业、支持农民、富裕农村,应当有利于协调城乡关系而不是扩大社会不公。农民问题,关键是怎么样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如何解决农民就业问题?首先,要围绕城市消费热点,大力开拓城市市场。帮助农民树立市场意识,引导他们自觉进入市场、瞄准市场需求发展市场需要的绿色无公害名优特产品。其次,要围绕“三农”消费需求,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农民是全国最大的消费群体。但当前农村消费的市场化程度很低,我们应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的同时,创造良好消费环境,抓住拉动消费需求这个关键,积极开拓农副产品市场和农村消费品市场,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积极引导农民增强消费倾向,把农村的潜在市场变为现实市场。增加农村销售服务网点,建立健全农村市场营销体系。

(四)依托社会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在推进农村“三化”建设过程中,只有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让利于民”的原则,才能在实践中把中央的有关“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落到实处,才能做到切实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减轻农民负担,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实基础。农村问题,当前重点是在政治上解决好农村的社会管理体制,以及在社会发展方面解决好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优化整合农村各类社会事业资源,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深入实施科教兴镇战略,调整学校布局,大力实施中学“二并一”和小学“六并一”工程。继续推进农村“东海明珠工程”和“五个一”工程,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推进有线广播电视升级改造。继续办好农民体育运动会,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深化卫生改革,加强农村卫生服务,构建新型城乡卫生网络。继续以创“文明乡镇”为载体,努力提升城乡文明水平。

第五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1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在桑植县城市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陈家河镇党委书记谷忠涛

(2009年3月25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

能够在今天的城市工作会议上发言,倍感荣幸!借此机会,我代表陈家河镇党委、政府就陈家河镇小城镇建设的有关情况向大家做一个简要汇报和探讨,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陈家河镇位于桑植县西北部,地处澧水中源,距县城26公里,桑龙、桑鹤公路穿境而过,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和资源优势。全镇国土总面积106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居)委会、149个村(居)民小组,17216人,主要产业有椪柑、畜牧养殖、劳务输出和商贸服务业,2008年末农民人平纯收入1480元。

陈家河镇小城镇建设始于1998年。十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单位、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采取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等措施,多快好省建设小城镇,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取得了明显成效。十年来,我们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400多万元,在1.47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上,分期建成了机关区、居民区、科教文卫区、个体商贸区、文化娱乐区等五大功能区域,实现了街道的硬化、绿化、亮化和美化,镇区由原来的一桥 1

三街变成了现在的四桥八街,镇区人口由建镇初期的不足3000人增加到现在的7000多人。

陈家河镇小城镇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快速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而且拉动了农村经济增长,增加了农民收入。可以说,陈家河镇小城镇建设的十年,是陈家河镇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十年,也是镇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十年。

今后几年,是陈家河镇小城镇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关于推进农村城镇化的一系列宏观政策和县委、县政府提出的“1+3”、“2+3”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构想,将为陈家河镇小城镇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正确面对机遇和挑战,全面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坚持“小城镇,大战略”方针不动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机遇意识、超前意识、发展意识,切实把实施城镇化战略放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把规划、建设、管理好小城镇列为本届党委、政府的任期目标,突出抓好集镇规划修编、镇区基础设施、招商引资、主导产业、长效管理机制、市场和项目建设,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全方位、多角度参与小城镇的建设和经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小城镇建设格局和齐抓共管的合力,努力把陈家河镇建设成为湘、鄂、渝三省边界的物资集散地和桑植县区域性中心集镇,努力把陈家河镇打造成为环境优美、美丽富饶、适宜人居的小城镇精品!

谢谢大家!

下载论如何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如何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5篇)

    进步才会有可靠的依托。应当说,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运行的重大举措。要推进城镇化,首先就要以规划为龙头,树立“......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5篇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六大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提出的一个重大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

    关于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制定了若干意见,再次强调“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在国家......

    成都新型城市化进程:城乡一体 协调发展

    成都新型城市化进程:城乡一体 协调发展正在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致力于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成都,今天迎......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集中居住,加快城市化进程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集中居住,加快城市化进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广大农民要求改善生活环境、融入城市生活、享受现代文明的愿望日益强烈。全国上下都在探索“农民变市民,农......

    加快城镇化进程 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加快城镇化进程 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宿迁于1996年建市,下辖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城区和宿豫区,总面积8555平方公里,人口531.53万,是江苏重要和新兴的中心城市,也是新亚欧......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摘要:当今我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问题的出现,城乡差距的不断增大,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现......

    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逐步形成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