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高度重视农村因摩托车增多引发的交通安全问题

时间:2019-05-12 17:5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应高度重视农村因摩托车增多引发的交通安全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应高度重视农村因摩托车增多引发的交通安全问题》。

第一篇:应高度重视农村因摩托车增多引发的交通安全问题

本文作者:吕雪飞 吕清明 好范文原创投稿

应高度重视农村因摩托车增多引发的交通安全问题

吕雪飞 吕清明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促进下,全县范围内的新农村各项建设正逐步推广和深入。目前全县乡村出现了三股风:一是行政自然村级公路的全面硬化风,全县村级

公路已基本上实现了路面的水泥硬化,公路不仅“村村通”已成现实,且在逐步向“通得好”方向发展;二是全县居民摩托车保有量的大幅度增长风,一户家庭拥有一辆甚至两辆以上摩托车的现象比比皆是;三是在公路沿线新建住房风,其中又以新建楼房居多。这三股风的出现本是一件好事情,说明农村经济实力有了较大增长,居民手中可支配收入有了一定增加,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缺少教育引导、约束监管和规划调整,这三股风同时也间接导致了农村一个严重问题的出现:由摩托车导致的交通事故有了大幅度增加。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近两年来农村发生了多起摩托车交通事故,其中一些交通事故还比较严重,造成了一人或多人伤亡,经济损失比较重,给当事人家庭造成了不可估量、无法挽回的损失,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和警惕。

导致产生这些交通事故的原因:一是摩托车驾驶员交通法规意识淡薄。他们驾驶摩托车大多是“自学成才”,没有经过相应培训,技术不过关就勉强上路。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在培训、推行《道路交通安全法》方面存在“缺位”现象,导致他们对交通法规一知半解,遵法守法就更无从谈起;二是摩托车驾驶员安全意识差。因道路建设的改善,他们存在有开快车、酒后开车、开车不戴头盔、一车乘坐多人、人车争道甚至在道路上相互追赶嬉戏等现象,而这些事情又无人提醒和管理,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三是摩托车数量的增多、使用频率的增加导致交通事故的频发。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多,现在摩托车已基本上成为了家庭成员的代步工具,出现了无论男女老少外出都骑乘摩托车的现象,随着下步家电、摩托下乡政策的实施,将有更多的摩托车进入千家万户;四是公路修建及周边建筑不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要求。乡村公路在硬化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如设计不合理、弯道过多、建筑质量无人监理、桥梁及路边结合部处理不合要求等现象,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公路沿线新建住房离公路过近,行人乱穿公路,没有给驾驶员留有处置突发情况的空间和时间,十字路口或转弯路口建有住房,挡住了驾驶员的视线,影响了对前后左右路况的判断。五是道路两边居民占用公路现象严重。有的在公路上打场晒粮,有的将砖、石灰、预制板、稻草、棉梗等物资剁放在公路两侧,占用了本来就不宽的公路空间,挡住了驾驶员视线。

农村因驾乘摩托车导致的交通事故已呈现出多发、频发、群死群伤等态势,从爱护群众生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等方面考虑,必须引起政府、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依笔者浅见,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综合治理,营造和谐安全的农村道路交通环境:

(一)大力推行《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贯彻实施。一是大力营造宣传和落实《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氛围。可采取报纸、电视广播、路边悬挂警示标语横幅、举行交通事故警示巡回展览、肇事人举行现身说法报告会等方式,集中一段时间大力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使《道路交通安全法》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形成“学交法、知交法、守交法”的良好社会环境,提高公民遵守交法的自觉性。二是加大理论培训力度。定期举行培训班,采取县培训乡、乡培训村骨干的方式,也可采取县直接培训村一级骨干的做法,争取通过一段时间的轮训,达到每村均有一到几名道路交通安全员的要求,再由这些受训骨干负责所在村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宣传和监督实施,促进法规的末端落实;三是加强公路沿线交通标志的全面化、配套化、系列化。如设置限速、戴头盔、弯道多、事故多发路段、勿乘坐多人、有车(人)出入等显著标志和警示牌等,提醒驾驶员时刻注意安全。四是加强村级公路交通管理。每个乡镇至少设置2至4处地点相对固定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站,采取乡镇干部和村级交通安全员在村民驾乘摩托车高峰期和易出问题的集中期(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村民集中出行的时间段)轮流值班等形式发挥作用,其主要功能是负责《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宣传贯彻和服务于农村广大驾驶员朋友们,纠正一些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问题和现象,提醒和劝告出行人员注意安全,克服乡村公路配套管理方面重建轻管、放任自流等现象,减少和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二)加强对修建村级公路的技术指导和监理等工作。村一级公路修建必须报批县一级部门,对实施方案进行专家审查和论证后方可实施,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采取招投标方式遴选合格的修筑队伍进场修建,提高准入门槛,防止出现修筑队伍“草台班子”、“人情班子”、“临时班子”等滥竽充数的现象,从源

第二篇:农村交通安全问题应引起重视

农村交通安全问题应引起重视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然而农村交通安全管理还存在盲区,交通事故较为频发,究其原因,一是农村机动车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农用车、三轮车、畜力车数量庞大,大部分车辆性能低、车况差,有的已接近报废仍勉强使用;二是农村机动车和驾驶员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机动车无牌、无证情况严重;三是农民群众交通安全意识单薄,法制观念差,多拉快跑,违法载人,乘坐不安全车辆,驾驶人违章驾驶现象严重,行人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差;四是农村道路路形复杂,路窄、弯急、视线差,道路标准低、质量差,缺乏防护措施;五是由于受警力不足的制约,相关职能部门对农村道路管理存在盲区。鉴于此,建议:一是交警、交通、农机等职能部门,要树立协作意识,对农村交通安全问题齐抓共管、加大管理力度,避免盲区。同时,对农村交通管理群众网络的运作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对教育管理进行不断的规范完善,使其真正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作用;二是加强农村交通安全的宣传力度。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契机,带领广大农民遵守交通法规,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争做文明公民,坚决告别不文明交通行为;三是拆除或迁移乡村道路上影响交通安全视线的障碍物,在交叉路口和人流密度高的地方设立安全标志和警告标志,在老式桥梁前要设置限重标志,时时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第三篇:农村儿童交通安全问题(定稿)

贵州偏远地区农村儿童上学交通问题及对策

贵州由于自然环境和山区村寨居住分散等客观原因,造成部分农村学生上学路途远、乘车难,加上近年来大规模的“撤点并校”,贵州适龄儿童就学面临的困难更大,交通安全问题更突出,不少原本能就近人学的农村儿童及其家庭陷入求学困境,并由此滋生出许多农村教育新问题,关注贵州农村儿童上学交通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一、贵州农村儿童上学交通现状

(一)贵州农村儿童上学存在乘车难的问题

据统计,贵州目前有农村小学12071所,九年制学校440所,全省农村小学生42.3万人,其中寄宿生只有21.43%。除去家住校点村寨的小学生,保守估计全省至少有超过20万的农村小学生上学面临交通问题。

我省地理位置特殊,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这给贵州的交通造成极大的不便。十一五期间,随着我省农村公路建设投入不断加大,我省农村道路建设快速发展,“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有望在2012年实现。但是由于资金限制及山区村寨居住分散等客观原因,农村公路整体技术等级较低,一些边远地区的村寨目前尚未通车,相当大一部分农村儿童存在上学乘车难的问题。有些地方虽然家校直线距离并不远,但是由于许多村没有公路通中心校,学生到学校往返要步行十几里甚至二三十里,既费时又危险。有些地方交通虽然便利,学生能够乘坐交通工具上学,但是出于经济困难、过往客车少等原因,很多学生只能乘坐农用车或自己骑自行车上学。农村孩子上学的交通安全问题成为家长和学生的一块心病,家长普遍反映每天孩子一出门就开始担心,一直到看到孩子安然无恙的回来,一颗揪着的心才落下来。我省农村儿童上学乘车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二)贵州农村儿童上学交通安全问题突出

近来各类接送学生车辆安全事故频发,农村儿童上学交通安全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全国各地的农村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生上学交通安全隐患,贵州由于经济发展落后,这种情况尤为严重,农村学生上学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由于上学路程越来越远,小小年纪的学生,不得不长途跋涉,在学校和家庭间奔波,造成了交通安全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

目前,我省农村接送学生的交通工具五花八门,安全隐患突出。为了解决学生长途往返的问题,学生家长伤透了脑筋,想方设法动用现有的条件和交通工具。由于远离学校,学生的交通费用持续攀升,从而加重了家长的负担,为了节省费用,又没有合法车辆可乘,一些家长选择骑自行车或驾驶摩托车接送孩子,而大部分没有家长接送的学生只能乘坐农用车、微型面包车、机动三轮车、摩托车三轮车、拖拉机改装的“小客蓬”等低等级、不合格的运输车辆上学,交通工具可谓“五花八门”。因为这些车辆的价格便宜,且招手即停、非常方便,成为学生的“首选”。但是这些接送学生的农用车大部分车辆手续不全、车辆状况不良,存在较大事故隐患,直接危及学生安全。部分车辆驾驶人属无证驾驶,并且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守法意识淡薄。一些接送学生的司机在利益驱动下,忽视安全,效益至上,只追求利润,严重超员超载,甚至病车上路,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另外,部分低龄学生独自骑自行车上下学,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我省农村儿童上学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二、贵州农村儿童上学交通问题成因

(一)“撤点并校”导致许多儿童上学远、乘车难

近年来,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和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农村学龄儿童大量减少,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自2006年起我省教育部门开始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对农村中小学进行布局调整,主要是撤并生源减少的农村小学,把学生集中在乡镇中心小学。“撤点并校”出发点是好的,目的是让教育资源集中利用,让农村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但这一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十分突出,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很多农村学生上学路途变远。以黎平县高屯镇潭溪、猫耳塘、姜家屯、牛栏冲、富家榜几个村为例,以前这几个村都设有村小,学生就在家门口上学,近年来,由于村里学龄儿童大量减少,当地教育部门出于整合优势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办学的需要,陆续把猫耳塘、姜家屯、牛栏冲、富家榜小学点撤销,一同并入学生人数较多的潭溪小学。考虑到学生上学路途远,每天坐车上下学不方便,潭溪学校在4-6年级的学生中实行寄宿制,学生只需周末回家,而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学校不提供食宿,不得不每天往返十几、二十几公里去上学,给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猫耳塘、姜家屯、牛栏冲、富家榜这几个村虽然有直通潭溪村的乡村公路,但却并没用符合安全标准的直达客运车,家长们只有利用自家的农用车或摩托车接送孩子,长年累月家长不堪重负。而村里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没有家长接送,上学乘车难的问题更突出。村里只能选择让在村里和县城间跑客运的小型面包车每天接送孩子,每个孩子一次2元钱,一个6人坐的面包车每天要挤满20几个孩子。由于早上8点至9点,是客运高峰,从村里到县里办事的人比较多,面包车师傅还惦记着回来跑这趟生意,结果每天6点不到就把孩子送到学校,接着再返回去接送其他的乘客。这些学生每天5点就要在村门口等着跑面的的师傅来接他们上学,如果错过了时间,就只能自己走路去。学校是8点上课,6点就到学校的学生们因进不去教室,只有在教学楼前面的操场坪等待,大冬天亦是如此,为此学生家长都叫苦不迭,却又无可奈何。试问:天寒地冻的先冻了两小时,孩子们那还有心思和精力好好听课?

上述的几个村只是我省的几个普通的农村村寨,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便利程度在贵州都属于中等水平,在这几个村小学生在“撤点并校”后上学乘车难的问题尚如此突出,那些位置更偏远、发展程度更落后的村寨,小学生上学乘车难的问题就可见一斑了。

(二)农村寄宿学校发展缓慢,学生走读交通压力大

据了解,有些地方撤并校点后,为方便学生入学,修建了一批寄宿制学校,让学生们寄宿在学校,就不用每天辛苦的往返于家与学校之间,即节省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又缓解了学生们的交通压力,这也不失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我省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覆盖面与寄宿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受地理条件、经费投入和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等各种因素的限制,我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如资金缺口大、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师资力量薄弱、安全问题等等,阻碍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一些地方尚未建立起寄宿制学校,就是现有的寄宿学校,寄宿条件也远未达标。

首先,农村寄宿制小学数量少,满足不了广大学生的住校需求。当前,贵州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主要是在寄宿制初中建设上,农村乡镇寄宿制小学建设尚在起步阶段。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全州162 所农村初中均建有学生宿舍、食堂、厕所等设施,但农村小学基本没有学生宿舍和食堂等配套措施,只有少数乡镇的小学挤出部分教室安排少数学生住校,远远满足不了一些小学生——特别是留守小学生的住校需求。其次,现有寄宿制小学寄宿条件较差,学生仍然选择走读。我省农村现在已在建的寄宿制学校中,有许多也存在着生活设施不配套、条件不达标的情况。有些农村寄宿学校因为食堂设施未能配套,缺乏学生生活管理人员,食堂只能代为学生蒸饭,绝大多数孩子都是自带干粮、油辣椒解决就餐问题。寄宿制学校的住宿条件也很艰苦,大部分寄宿学校达不到“一人一床”的住宿条件,很多学校都是“大通铺”,有的学校无力建学生宿舍,用闲置教室、库房、地下室来充当学生宿舍,解决学生的住宿问题,宿舍内拥挤不堪,三人二铺、二人一床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宿舍人数多达几十人。基本食宿尚如此成问题,更别说学生的日常管理了。农村寄宿学校基本无专职后勤管理人员,管理也不规范。有的寄宿小学生年纪小不会自己照顾自己,经常尿床,怕别人笑话,不敢把湿被子拿出来晾晒,晚上又进入尿湿的被子中睡觉。撤并后的学校由于就学条件太差,一些低年级孩子家长不放心让孩子在学校寄宿,让然选择让孩子走读,一些学生甚至在家长的要求下辍学回家。上学难的问题造成农村孩子普遍推迟入学年龄,加重了孩子的体能消耗和心理负担,增加了农户教育成本,资源的集中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益,反而造成资源的闲置或短缺。华中师范大学的一份调查显示,很大比重的农村学生不喜欢寄宿制学校,上学路途远已经超过经济贫困、学习困难,成为农村儿童辍学的第一原因。

(三)农村山区公路技术标准较低,农村交通监管不到位,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差,也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隐患。

虽然随着“村村通”工程的大力实施,农村的交通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很多边远山村都通了公路,但是这些道路技术标准普遍降低,交通安全设施缺乏,路况较差,尤其是下雨天更是满路泥泞,积水严重,车辆通行不畅。接送学生的农用车颠簸在崎岖的山路上,安全状况令人堪忧。由于乡村道路普遍缺乏规范的交通标志,加之部分车辆无牌无证,给农村交通监管带来很大困难。尤其是近年来农村各种车辆的数量飞速增长,而交通民警的数量却几乎没有增加,导致警力严重不足,监管执法工作难以全面开展,交通违法行为长期得不到有效整治,事故多发。此外,由于农村地区学校、家长对学生交通安全不重视,广大农村地区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十分欠缺,导致学生们交通安全意识非常淡薄,学生普遍缺乏交通安全知识,在步行、骑车、乘坐交通工具时,自我保护能力差,处置交通问题的经验不足,甚至,随意穿越公路,在公路上嬉戏、打闹、玩耍,这也是农村小学生的交通事故多发的一个原因。

三、解决贵州农村儿童上学交通问题的对策

(一)审慎对待村小合并,保证小学布局合理

一些地区在布局调整时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人口分布、学生密度和地理环境等问题,盲目撤减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导致部分农村小学生上学路途较远,有些学生往返要步行十几里甚至二三十里。以前学生在自己村子上学,每天在家里住宿、吃饭,回家还可以帮助辛劳的父母做些家务及农活。而撤点并校后,中心校离家远了,许多学校又不具备寄宿条件,孩子们每天要坐班车,或骑自行车到学校。一方面,孩子上学的费用比就近上学高出了四倍到十倍之多,成为农民最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孩子每天往返于学校,增加了学生的交通安全问题。所以,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应本着适度的原则,成熟一所、合并一所,稳步推进,不能搞“一刀切”,而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校点拆并过程中,应该先准备后拆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合理布置中小学。如果政府能够承担最边远、最贫困的山区群众在集中资源办学中增加的基本教育费用,通过创办寄宿制学校、解决群众上学不方便的困难,可以适当撤并一些学生少,师资力量弱的学校;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就应该保留一些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的地方的教学点。校点撤并不应只追求普遍意义上的办学规模和效率,而应致力于真正缩小边远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

(二)建立政府为主体的校车经营模式

大规模的村校撤并,使得许多学生往返学校的路程延长,加上现在农村学生多为留守儿童,更增加了交通风险。鉴于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需要校车接送的现实情况,政府部门必须切实承担安全责任,在农村儿童往返学校这条路上撑起保护伞,避免孩子们沦为超载、非法营运、报废交通工具的牺牲品。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研究建立学生班车经营模式。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立解决农村学生交通问题的专项资金,采取政府补贴、学校购置专用接送学生的校车,实行有偿服务,同时实施优惠政策,最大限度降低学生校车营运成本,并给予乘车学生适当的交通补贴。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可规范农村学生接送车,由学校负责包租车况良好的车辆,聘用责任心强、安全可靠的驾驶员接送学生;同时合理制定客运车辆的运行时间,针对学生上学、放学时间和往返规律,对客运班车的运营时间、路线、停车点进行科学设计,使班车运营尽量与学生的往返时间相吻合,逐步满足学生往返的要求,这样,既可增加运输部门的收入,又可确保农村学生上学平安。在解决农村学生乘车难问题上,可借鉴呼伦贝尔有关部门提出的“六定一签”工作制度。即定校车(包括学生租用车辆)管理制度、定校方主管责任人、定驾驶人、定车型车辆、定载客人数、定交警责任人;“一签”即交警大队要与校方责任人、责任民警、运营责任人签订责任状。如此,农村儿童交通安全才能彻底走出“血的教训”。

(三)进一步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

积极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是提高农村学生学习条件,缓解农村学生交通压力的一个有效措施。2011年8月8日,贵州省启动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文件提出在 “十二五”期间将基本解决贵州全省农村中小学生就餐难和学生、教师住宿难的问题,缩小城乡教育差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广大农村孩子早日受益。这让我省广大农村中小学师生看到了希望,各地要抓住契机,结合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因地制宜,积极发展推广农村寄宿制学校,改善住宿条件,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校住宿免收住宿费,切实减轻学生家庭负担。通过鼓励学生在校住宿的方式,减少学生上下学频率,缓解交通压力,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

(四)加强农村儿童上学交通安全监管

在农村儿童往返学校这条路上,涉及教育、交通、公安、质检等多个部门,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失,都可能是致命的。安全责任大于天,各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职责,保障农村学生上学安全。交通安全管理职能部门要对接送学生车辆的交通秩序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规范,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车辆坚决予以查纠,针对“撤点并校”后存在的违法运载学生现象突出的问题,交警部门要从重处罚,坚决打击无客运资质的面包车、三轮车、摩托车和农用货车等,同时重点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对驾驶人员讲清危害,避免出现反复,以维护学校周边正常交通秩序,确保学生安全。学校方面则要做好交通安全宣传工作,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以及开展交通安全知识讲座等形式,培养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教育学生自觉抵制超员车、货车、农用车、拖拉机和非法营运车,并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放学回家时不在马路上嬉戏打闹。同时也要提醒学生家长高度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在处理孩子安全与费用问题上,一定要将安全问题作为最高选择,宁愿多花钱让孩子乘坐安全的交通工具或让孩子寄宿在学校,也绝不能为了省钱让孩子乘坐不合格的交通工具,以免发生“甘肃校车事故”这样的悲剧而遗恨终生。

第四篇:农村赡养纠纷案件增多应引起重视

近年来,农村赡养纠纷案件呈上升趋势。据河南省罗山县法院统计,2005年以来,该院已经审理此类案件88件。分析农村赡养纠纷案件多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状况差。赡养案件大多发生在经济条件相对贫困的部分农村,由于赡养人自身家庭负担较重,因此在赡养老人上不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引发纠纷。

是部分赡养人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较差,无视家庭美德,把老人当作家庭负担,漠视对老人法律上的赡养义务。如前不久中央电视台《道德观察》栏目播出的“孽债”,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例。

三是农村多子女现象引发赡养纠纷。据统计,罗山县法院受理的赡养纠纷案件大多发生在多子女家庭。其原因在于多子女家庭中家庭关系比较复杂,易出现儿女之间、妯娌之间互相攀比、推诿,导致发生老人无人赡养的状况。

四是农村子女长年外出务工,造成老年人生活无着。

五是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造成农村老年人无生活来源保障,经济上完全依赖于子女,导致赡养案件多发。

针对农村赡养纠纷较为突出的现状,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解决。

首先,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赡养老人的法律意识。

其次,积极发挥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尽量将赡养纠纷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第三,妥善处理农村赡养纠纷案件,扩大办案社会效果。通过各部门密切协作运用法律手段遏制农村赡养案件多发的势头,为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第五篇: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应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提案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应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提案

一、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紧迫性

1、不合理使用农药造成的生态系统污染

许多农民不能科学、合理、安全地使用化学农药,这些高效农药虽在防治病虫害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其中有毒成分的扩散和渗透,直接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其它生物的正常生长,造成了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调。多数有机磷农药只有10% 被植物吸收,其余90% 扩散于大气中,直接影响着人和其它生物的健康。另外,经常使用化学农药,还会促使一些农业害虫变异而产生抗药性。同时,农业害虫的天敌,如:青蛙、七星瓢虫、赤眼蜂,甚至一些食虫鸟,也由于食物链的关系造成毒害而大量死亡,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高毒、高效农药和除草剂的大量使用,使农药残留、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及中毒情况等都较严重,故在经济、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大量潜在的危害。而农药污染的突出问题是农产品中农药的残留问题,从而又导致畜禽产品的污染,最终使人类健康遭受危害。

2、不合理使用化肥造成的生态系统污染

现在粮食的增产主要是依靠使用化肥,而化肥的使用使土地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导致土壤大幅度板结,肥力下降。特别是化肥流失后破坏水资源,形成硝酸盐污染,威胁饮水安全。在我国部分地区由于长期使用化肥,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逐步下降,土壤质量日趋退化。而且农民对化肥的利用率较低、流失率高,由此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

3、外来生物入侵导致的生态污染

根据我们查阅文献和初步调查,确认吉林省有分布或可能有分布(潜在危险)的外来生物物种多达41种,包括植物22种,真菌3种,动物17种。这里有的已“定居”多年,有的则是“新户”,争占土地、传播疾病、进而导致生态危机。如由于日本松干蚧的侵入,使我们痛失一片片树林,甚至威胁到了更大面积的森林。相对而言,在这个小小的外来生物面前我们却束手无策,显得无奈和没有防备,暴露出我省某些地区生态系统的极端脆弱性和我们对外来生物及生态安全的无知。

4、焚烧农作物秸杆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玉米收获后,尚未干燥的玉米秸被大量的堆积起来,无法处理,仍采取焚烧的老办法。潮湿导致玉米秸杆不能燃烧充分,燃烧过程中大量的烟雾弥散在空气中,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急剧升高,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另外,烟雾还严重刺激人们的眼睛和喉咙,使人流泪、喉痛、呼吸困难,甚至呕吐,严重时还会导致呼吸道疾病,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5、禽畜粪便污染

由于过去的畜牧业是以农村副业的形式出现,种植、养殖一条龙,禽畜粪便也作为农家肥料,直接施人农田,对环境污染较轻。由于养殖业与种植业日益分离,从事养殖业的不种地,粪便不能当作肥料,禽畜粪便被乱排乱堆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严重地污染了环境。粪便的乱堆乱放会产生大量恶臭气体,其中有大量的有害成分。雨水淋湿溶人地表水将造成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并污染土壤。不经发酵处理的粪便,直接施于土壤,许多有害病菌和寄生虫将对土壤和作物造成污染危害。禽畜粪便污染对农村生态环境直接或间接地造成污染,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6、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带来固体废物的大量堆放。造成土壤、水体被有害、有毒化学物质、病原体、放射性物质等污染,导致土壤结构改变、水质变化。这种污染进入土壤还将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活动,有碍植物根系增长,或在植物体内积蓄,危害人体健康。固体废物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破坏生态。

因为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使用量增多,污染也在加剧。由于它在土壤中不能降解,严重改变了土壤物理性质,阻碍了作物生长。

另外,农村由于污水灌溉和堆臵固体废弃物,大量承受了工业污染的转移,导致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以及延伸的食品污染。

一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绝大部分城镇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道,成为农村内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大多数村镇没有无害化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在河塘或低洼地,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而且造成河道淤积,污染水体。农村环境污染已经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所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非常有意义并且势在必行,保护农村自然、社会和经济环境,特别是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就是保护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条件。

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议

新农村建设需要良好的生态,频繁的自然灾害,严重的水土流失,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新农村建设。搞好新农村建设,一个重要前提是搞好生态建设,这样新农村建设才会持久。特别是生态脆弱的地区,改变农村生态状况,是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推动农村生产发展的综合措施

农村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农、林、牧、水等综合措施,统一规划,全面发展。由于废水、有害废物、粪便和农药化肥对地下、地表水的污染,安全的水源已越来越少;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雨养农田和灌溉农田的退化、土壤肥力下降等都导致了土地生产潜力的降低或丧生。水资源和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土地、森林、草原和水,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耕地、林地和生态湿地。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提供农村生产所需的资源和物质基础,才能保障农村生产的安全,才有农业的稳产高产。

2、实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措施

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发展其在旅游、休闲等方向的潜力,增强其可持续性,使得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居环境、生产力、经济产生良好的带动效益。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结合生态环境建立新型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确保产品竞争力。科学合理的施肥用药不仅保证粮食增产,也能保证土地的培育力和可恢复性。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不仅能减少污染浪费,还能提供能源,为农民增产。只有保护为核心、保护与发展相结合,才能二者兼顾,才能确保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3、促进农村文明整洁的措施

乡村文明整洁,是农村社会发展向现代化迈进的一种显著标志。在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发挥改土、治水、绿化的优势,实现山、水、田、林、路、园综合治理,建设高效农田,全面配套水系,绿化荒坡山沟,美化居住环境,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生态环境需要治理各类的污染源,这不仅美化了环境、也净化了空气。同时让广大农民切身体会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好处,由此能自觉的从自身做起,让农村更整洁更文明。

要按照生态学思想,合理利用空间,建立科学的新农村人居环境,协调新农村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创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型农村。

对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第8号党派团体提案的答复

民盟吉林省委员会:

贵会在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应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提案》(第8号提案)收悉,省政府责成省农委协调有关单位具体承办。经认真研究办理,并报省政府领导审定,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统一规划推动农村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推动农村生产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自2006年我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以来,我省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从光、气、水、田、林、路等方面促进农村生产可持续发展。在今后的农村发展中,我省将通过开展太阳能开发利用工程、农村沼气建设工程、农作物秸秆综合开发利用工程、改水工程、标准化农田建设工程、生态林建设工程、和“村村通”建设工程,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并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雨养农业”、“节水农业”“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方式”等有效农业生产模式。在农村节能减排工作上,还要宣传和推广一批行之有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病虫害、沼肥使用、生物处理禽畜粪便、农村节能保护环境等技术。同时,我省还将按照省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关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意见》,加强建设、交通、电力、水利、土地、牧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方面政策和产业发展相协调的工作机制和产业发展安排,从而形成互相衔接、互为补充、体系完整的新农村建设政策体系,有力推动我省新农村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全面发展。

二、关于促进农村文明整洁的问题

创造整洁、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既是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也是建设的总目标。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经过两年多来的试点建设工作,全省各级试点村镇在改造村容镇貌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数村容镇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以后工作中,省新农村办和省爱卫会将继续联合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深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加大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全面推进全民爱国卫生活动。村屯主要从四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重点清除村屯内的垃圾,实现粪堆高温发酵,柴草垛不进屯,草木灰不散倒,牲畜圈养并保持圈舍卫生。二是抓好改水改厕工作,推广普及符合卫生要求的粪尿分集式生态厕所。三是搞好除四害工作。村屯及农户深入开展灭鼠、灭蚊、灭蝇活动,在重点抓好蚊蝇孳生地治理的基础上统一进行消杀。四是搞好农民个人卫生。引导农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农民卫生意识。

为进一步治理农村“脏乱差”问题,我省将继续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入手,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进一步解决好民生问题,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四个工程”、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促进村容村貌的进一步改观。一是实施村容镇貌整治工程。搞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农村脏乱差。突出抓好沿线公路线、铁路线、旅游线三线整治,深入推进农村“四清四改(清理围墙院落、清理垃圾粪便、清理边沟污泥,清理乱堆乱建和改水、改厕、改灶、改路),加强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加快农村人畜分离步伐,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二是实施乡村清洁工程。以秸秆气化、沼气建设、风能和太阳能利用为重点,提高农村再生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水平。通过提高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向肥料、燃料、饲料的资源转化,通过集成配套推广节水、节肥、节能等实用技术来净化水源、净化田园和净化家园,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目标。从2008年开始,平均每年新建100个清洁能源示范村,新增农村沼气池3-5万个。三是实施农村安居工程。采取旧村改造、集中建村、生态移民、消灭“空壳村”和迁移居户等方式,积极推广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引导农民对现有砖瓦房进行改造,加快农村安居工程建设。到2012年,全省基本上消灭泥草房,30%以上的农户住进环保节能、安全实用、新颖漂亮、环境整洁的新居。四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扎实开展文明村镇,信用村、信用户和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等创建活动,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感谢贵会对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下载应高度重视农村因摩托车增多引发的交通安全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应高度重视农村因摩托车增多引发的交通安全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