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山区优势加大生态农业园区建设.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发挥山区优势加大生态农业园区建设
作者:常莉 张尚柱
来源:《农业知识·瓜果菜》2012年第12期
山东省平阴县为向山岭薄地要效益,发挥当地山地资源丰富优势,积极鼓励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社通过土地合理流转,建设生态农业园区,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县已流转土地3300公顷,整合各类项目资金修建了道路、水电等大批农业生产设施,栽植核桃、苹果、梨、杏等各种树木500多万株,建设或规划的山地园区达10多家,其中圣母山农业观光园、台湾精致农业园、莲花山葡萄采摘园已初步形成了集生产、生态、生活于一体的综合性都市农业园区。
圣母山农业观光园座落于平阴胡庄圣母山脚下,总面积1333公顷,开发面积1067公顷,规划建设了三区六园。三区,即宗教文化游览区、生态农业观光区、伊甸园度假休闲区;六园,即千亩酿酒葡萄示范园、红柿子庄园、精品海棠园、花卉苗木园、玫瑰种植园和果品自采园。核心区以济南卓雅轩酒庄有限公司为园区实施主体,流转土地267公顷种植酿酒葡萄,开发生产出了干红、干白等多个葡萄酒品种,每年4月的海棠节和5月的圣母月期间,吸引全国各地的大批游客和信徒来此参观游园。
台湾精致农业园位于平阴县城东南,环锦水河小流域上游,总面积147公顷,山坡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良,坡前及山谷为土层厚薄不一的山间梯田和山前小平原,面积53公顷。目前已种植核桃2万株,海棠2000株,金太阳杏5000株,晚秋梨15000株等,修建了400立方米蓄水池2座,2000立方米日月形水池2座,5万立方米莲池5座,景观式水池4个,环山路10千米,容纳100人以上就餐的高标准餐厅1处,10000只生态土鸡养殖场1处,冬暖式台湾蔬菜栽培大棚1处。园区以体验台湾特色饮食和民俗文化、引进试验种植台湾水果、蔬菜为主要特色,初步形成了“村景吃住游、山水林田路”的生态格局。
莲花山葡萄采摘园位于平阴县锦水街道毕海洋村,北靠黄河,南与105国道相邻。该区域在南水北调明渠附近,环境清新,交通便利,地下水丰富,电力充足,通讯畅通,周边为莲花山333公顷果树基地。目前核心区已建成集生态庄园和葡萄采摘、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一园两区”。葡萄采摘区面积33公顷,种植品种为无核的紫云珠有机葡萄,每年8月份举办葡萄采摘节,吸引周边4万多人次前来采摘葡萄,葡萄价格达到每千克20元以上,实现了产品市场高端化,单位产值最大化。
第二篇:建设生态农业发展山区经济
建设生态农业发展山区经济
许 坚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北京 100035)
摘要陕西省陇县跃先村的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笔者认为,其基本经验有两条:一是建立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结构,二是集约经营。
关键词生态农业集约经营山区
陕西省陇县跃先村是一个典型的山村,它位于陕西省西陲的千山腹地,海拔124米,距县城约15公里。1991年统计,全村有40户,173人,88个劳力(其中男劳力只有39人),4550余亩土地,人均26.3亩,劳均约51.7亩。虽然人少地多,但土地是山地,质量低劣。1986年以前,跃先村以粮为纲,单抓粮食生产,经济落后,1986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28.8元,相当于当时全全县农民平均纯收入的76%。1986年12月,跃先村在西北农业大学刘荫武、李震钟等教授的指导下,开始生态农业试验。试验使跃先村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人均纯收入由1986年的228.8元增加到1990年的696.4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96元高出40.4%。1991年大旱,人畜长期缺水,跃先村的粮食产量仍远高于周围村庄,人均纯收入增加到719.4元,相当于1986年的3.19倍。目前,陇县正在全面推广跃先村的经验,陕西省、宝鸡市有关部门也在广泛宣传跃先村的事迹,约有20种报刊做过宣传报道。
跃先村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经验有两条,一是建立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结构,二是集约经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跃先村是一个典型的山村,山区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山区农业经济不应以粮食为主,应以林牧为主。可是1986年以前,跃先村的粮食作物面积相当大,林草面积却很小。由于人少地多手工劳动,迫使人们不得不广种薄收,实行粗放式经营。跃先村的粮食亩产,70年代仅62.9公斤,1986年也只有80.11公斤。广种薄收没有增加粮食总产,还限制了畜牧业发展。1986年以前,跃先村的畜牧业主要以牛、马、驴、骡等役用畜为主,猪、鸡甚少,奶畜几乎为空白。畜牧业除利用天然牧草和农作物秸杆外,很少得到优质人工牧草和精饲料补充。畜牧业在整个农业经济中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畜牧业的作用只是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动力和少量农家肥料,经济产值很低。
农业与工业不一样,工业可以实行两头在外的策略,从外地购进原材料,在当地加工之后,再销售到外地去。农业不行,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交织,非常依赖于当地的自然条件。跃先村的农业生产结构与当地自然条件不适应,是跃先村农业经济落后的主要根源。1987年开始的生态农业实验,以调整不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为突破口,主要内容是:压缩粮食面积,扩大林草面积,发展畜牧业,最终形成一个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结构。1987年以来,跃先村逐步压缩粮食作物面积,从原来的1570亩压缩到1990年的1015亩,减少了35.3%;林地面积从1986年的1510亩扩大到1990年的2240亩,扩大了48.3%;苜蓿面积从1986年的312亩扩大到1990年的728亩,扩大了133.3%,另还发展了其他豆科牧草161亩。林地和人工草地面积扩大,提供了大量的饲草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跃先村的大牲畜由1986年的74头发展到1990年的137头,增长了87.1%;奶山羊从1986年的31只发展到1990年的268只,增长了764.5%。粮食、林业、牧业收入比例,从1986年的1:0.046:0.224变为1991年的1:0.085:0.408。经过几年的生态农业建设,跃先村形成了一个与当地自然条件基本适应的、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农业生产系统,其示意图如下:
生态农业是实现高经济效益和高生态效益的农业。就跃先村的自然条件来说,种树种草、发展畜牧业,既有较高的生态效益,也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符合生态农业的根本要求。苜蓿有利于培肥地力,种了三年苜蓿的地种粮即使两年不施肥,产量也不低。苜蓿还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据国外报道,苜蓿地的水土流
失量仅为同等条件下农闲地的2.5%。另外,种苜蓿的经济效益也远高于种粮,跃先村的土地生产力很弱,从前种粮,一般亩收入只有50元左右,很大一部分田块还上不了30元。改为种苜蓿,亩收入一般能上80元,经济效益高于种粮30—50元。跃先村户均退耕还草10亩,仅此一项,年收入户均增加300—500元。种树的生态效益远高于种粮,这不必说,经济效益也远高于种粮。据调查,在跃先村,一般一棵生长5年的树至少值2.5元;一棵生长10年的树至少值50元,平均每年长5元;一棵生长15年的树至少值150元,平均每年长10元;一棵生长20年的树至少值250元,平均每年长12.5元。按平均每年长10元计算,一亩地种上300——400棵树,一年就长3000——4000元,经济效益是种粮的10多倍。发展畜牧业的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畜粪肥田上。畜牧业发展带来畜粪增多,大量的畜粪投到耕地上,根本改变了山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太少、质量低劣的现状。发展畜牧业也给跃先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91年,跃先村有许多农户仅出售鲜奶一项,月收入就达200元以上。有个村民,仅出售育成牛和育成羊一项,收入就达2800元。在跃先村,种植业是靠天吃饭,种植业结构各家也差不多,因此,农户在种植业的收入没有多大差别。另外,跃先村几乎没有工商业,农户在工商业上也几乎没有收入差别。跃先村农户的收入差别主要表现在畜牧业上,畜牧业搞得好的家庭成了富裕户,畜牧业没有上去的家庭仍是贫困户。2 集约经营措施
跃先村在调整生产结构的同时,把过去的粗放式经营转变为了集约化经营。
2.1 种植业的集约化经营措施
2.1.1改良土壤。一方面通过粮草轮作、生物养田等措施来培肥地力;另一方面,通过发展畜牧业积累大量农家肥来培肥地力。1991年全村农田平均亩施农家肥2000公斤,比1986年高出1倍。另外,在化肥施用上,改革过去单纯施用氮肥的作法,根据当地土壤缺磷的实际情况,增施磷肥配合使用,每亩增施25公斤磷肥,三年小麦累计增产105公斤,比不施磷肥增产44.3%。
2.1.2农田基本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跃先村大抓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平梯田,面积从1986年的315亩增加到1990年的490亩,增长了55.5%。水平梯田的修建,既便于耕作,又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大大提高了土壤肥力。据
测定,水平梯田土壤氮磷含量分别比其他田块高35.7%和22.4%。
2.1.3改良品种。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跃先村逐步引进了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高产、稳产优良小麦新品种。他们先后从有关科研单位引进7852、植168、武农132、小偃6号等优良小麦新品种,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实现了小麦品种良种化,优良品种区域化。此外,他们还引入了大麦、玉米新品种。优良新品种的引入,为粮食丰产创造了条件。
2.1.4积极推广先进播种技术。长期以来,山区农民习惯于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耕作制度。小麦大多采取“一把麦籽飞上天”的撒播方式播种,小麦发芽率低。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跃先村积极引导农民采用条播、开沟亮种、水平沟播等先进播种技术,800亩小麦全部采用开沟亮种和条播技术播种,基本上杜绝了撒播。推广先进播种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小麦产量,据调查,采取水平沟播种小麦亩产高达225公斤,比非水平沟播种增产69.8%。
2.1.5精耕细作,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跃先村积极推广“麦宝”等多种微肥拌种、化学除草、叶面喷肥等技术。在冬春季节,利用农闲时间组织人力追施化肥,清除杂草,喷洒农药防治条锈病、吸浆虫等多种病虫害,收到了明显效果。
由于实行集约化经营,跃先村的农业生产力得到巨大提高。1986年,跃先村的粮食平均亩产只有80.11公斤,1990年达到210.39公斤,提高了162.6%;1986年,跃先村每人平均产粮只有622.7公斤,1990年达到1166.9公斤,提高87.4%。跃先村的粮食总产量在粮食面积减少35.3%的情况下从1986年的125785公斤增加到1990年的213547公斤,提高69.8%。
2.2 畜牧业方面的集约化措施
2.2.1建设饲料草基地。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跃先村大力加强人工草地建设,同时,注意精饲料生产。1990年,全村种植大麦120亩,高梁22.5亩,黑豆106亩。此外,还积极组织青贮饲料生产。在牧草方面,先后从新疆等地引进了苜蓿、红三叶、白三叶、黑麦草、无芒雀麦等牧草品种进行试种。另外,还组织农民加强草地管理,利用农闲时间清除杂草,增施磷肥。采取以上措施,大幅度提高了牧草产量,据测定,三年生紫花苜蓿一茬产干草594公斤,增产80%。
2.2.2品种改良。畜禽品种是影响畜牧业生产水平的重要因素,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跃先村先后引进了关中奶山羊基础母羊、西农莎能羊的优秀种公羊、莱航
蛋鸡、迪卡蛋鸡、罗斯蛋鸡等。此外,还用秦川牛改良当地黄牛,提高产肉性能和役用性能,用黑白花奶牛改良当地黄牛,培育乳役兼用牛,等等。
2.2.3科学饲养。不同生理阶段的家畜有各自的特点,科学的饲养就是针对家畜各自特点分别饲养。根据奶山羊生产性能高、需要营养物质多的特点,跃先村积极组织农民在冬春季节补饲适量的青干草,在泌乳期内适当缩短放牧时间,补饲一定量的优质牧草。这样,一方面满足了奶山羊泌乳的营养需要,另一方面,减少了因运动量过大而带来的体力消耗。此外,还积极倡导农民每只羊平均日补饲0.2公斤混合精料,8克食盐。这些科学饲养措施使泌乳期平均产奶量提高了33.4%,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另外,还引导农民对奶山羊科学组群,分群管理。1991年,建立了一个拥有40只公羔羊的羔羊肥育专业户及一些挤奶母羊专业户。组织奶肉专业化生产,既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普及,又提高了畜牧业生产效率。
2.2.4防疫。跃先村先后到西北农业大学培训了两名畜牧兽医技术员,通过这两名技术员普及科学技术,开展疫病防治工作。还定期组织群众对圈舍进行清毒,确保畜群健康。
2.3 林业经营措施
既注意保持防护林基本稳定,又积极营造经济林,发展经济价值高的苹果、梨、核桃、花椒等树木。经济林管理上及时组织科技人员传授果树管理技术,帮助农民科学施肥、修剪、整技;防护林管理上采取农户承包、封山育林、专人管护等多种形式,以杜绝乱砍乱伐现象发生。跃先村生态农业建设的意义1
3.1 为生态农业的理论提供了实据
广种薄收,只能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劳力投入多而产出少,粮食产量低,生产成本高。要改变这种局面。有效的办法就是走“生态农业”之路。跃先村的成功实践,为生态农业理论的正确性提供了一个实据,树立了一个样板。
3.2 为建设生态农业总结了一种因地制宜的技术路线
跃先村的“林草——畜牧——粮食生产系统”,基本特点有二:(1)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以苜蓿为主的豆科牧草,轮作倒茬,生物养田。(2)发展畜1 以下部分借用了《西北农大报》总第953期第三版评论员文章《生态农业 大有可为》,在此致谢。
牧业,着重发展奶山羊,以它为转化器,把苜蓿、树叶转化成畜产品优质肥料,促进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使农、林、牧协调发展。
3.3 促成了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
跃先村的生态农业试验,是西北农业大学刘荫武、李震钟等教授作指导,陇县众多农业科技工作者蹲点实施的一项科学实验活动,是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结果。跃先村的变化充分证实了:科学技术只有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 为跃先村的农业发展增强了后劲
通过几年艰苦工作,跃先村不仅经济效益可观,而且村民的科技意识也大大增强。由于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土地建设成效显著,经济实力也明显增强。这就为进一步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1991年跃先村通了电,1992年人畜饮上了自来水,困扰山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变成了促进生产的有利因素。电和水将为农业的大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刊载于《生态经济》1994年第1期
第三篇:发挥专业优势 建设专业社团
发挥专业优势 建设专业社团
□ 叶伟芬/文
题记:随着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与素质拓展活动的深入,学生专业社团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大,它结合了学生的思想状况,为大学生的专业实习、技能训练、素质拓展等方面起到良性互动作用。同时,专业社团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能够给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引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本专业学生可以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生专业社团是我院学生在共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自愿组建起来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群众团体,接受相应团组织和院学生会的领导和指导。各社团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学生社团科学发展”为指导思想,在院党总支的领导下和院团委的指导下,本着提高社团干部素质,稳固发展社团,孕育社团文化的工作精神,以提升社团专业特色,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为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探索专业社团科学发展新途径。在院党总支的关心以及院团委的悉心指导下,目前我院已创建环境协会、人口文化协会、食品协会、花卉协会、心理协会5个专业重点社团,参加社团的会员多达380余人。
我院专业社团是以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科优势为依托而成立的重点社团。首先,我院的学科专业(包括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环境科学三大专业)特色为我院专业社团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专业学术支持,譬如,我院陈文、王奇、吴祥庭、陶月良等从事相关专业教学的教授分别担任各个社团的专业指导老师,这不仅体现了社团的专业性质,更为今后指导社团开展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其次,5个专业社团的创始人均为生环学院的一批热爱专业事业、关注学院学科发展的同学。他们在我院领导、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充分挖掘我院学科专业与社会各项事业的交叉领域,积极为广大同学创造接触专业知识的平台,强化他们的专业思想。例如,我院环境协会是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致力于保护环境事业等方面的团体,主要由对科技创新、学术研究活动、环境保护事业有浓厚的兴趣爱好、愿意加入该社团并在其中积极工作和参加活动的在校学生组成。通过积极开展各类环境教育活动,丰富广大同学的课余文化生活,调动他们参与学术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树立强烈的环保理念。他们努力利用专业知识宣传和普及环保知识,倡导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提高大学生环境教育素养,推进我校素质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全校师生树立良好的环保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促进我校科学发展。环境协会的工作重点是号召大学生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培养一支合格的具有一定环境教育意识和理论水平的环境教育青年特使队伍,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教育素质;全面动员,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校内外活动,建立班级、学校、社会三结合的主体环境教育网络,培养大学生保护环境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紧密结合专业特色,深入社区、农村的环境敏感地带,宣传环保理念,普及环保科普知识,强化社会监督,倡导全民环保,提升环保素质,共建绿色校园和社会。
我院专业社团是生环学院学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也得到长足发展,日益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我院各专业社团以其具有思想性、知识性、专业性、多样性的活动形式展示专业特色,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广泛动员同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加强交流与合作,推动学科文化,活跃校园气氛,共同发展,为产业跟学术以及学院跟学生的结合奠定良好的基础;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健康向上发展;优化我院育人环境,弘扬先进文化,逐渐向规范化、系统化、社会化发展;营造我院良好的学生社团文化氛围,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思路,改变观念,不断完善机制,建设一条使“产”、“学”、“研”最方便、最快捷、最稳定的结合通道,引导校园文化的发展。我院食品协会严格按照院团委的指示,坚持“以人为本,求实创新”的战略思想,号召广大同学紧密结合专业特色以实际行动加入到保障食品安全的行列中来,培养一支合格的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意识和专业理论水平的食品安全宣传队伍,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课社结合”,在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调查、实验及社会实践、专题学习等形式开展专题性、课题化的食品安全教育活动。此外,在“健康之路”的学科讲座方面,邀请食品行业的专家教授给非生物技术专业同学介绍学科交叉领域,拓宽各专业学生的健康之路,提升社团项目的学术专业深度。
我院专业社团以其追求个性发展和展现自我才华的独特视角,将深厚的专业文化沉淀和时尚的现代思潮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随着高等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近年来围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校园社团文化创新如火如荼地进行,结合同学个性才华展现的学生专业社团成为了新的社团类型。我院专业社团鼓励广大同学在浓厚的专业文化底蕴中进行课堂学习之外,给大家提供充分的科研实践机会及广阔的自我展示平台。通过举办各种与现代文化思潮相结合的学术讲座、学术研讨和科技创新实践等活动,激发同学的学习与创新热情。同时,让他们的这种学习精神和进取精神影响身边的每一位同学,从而使整个学院形成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我院花卉协会是组织同学从事科技创新活动、致力于花卉知识研究等方面的团体,以“以花托志,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加强实践,提高广大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为宗旨,通过举办花卉欣赏、丽岙花卉市场实习考察、园艺扦插和绿化修剪比赛以及花卉展卖等活动,依托个体兴趣,传承专业文化,融合现代思潮,探索我院校园文化活动新形式。
专业社团作为我院重点建设和发展的社团,以弘扬专业文化,提升学科品位,营造校园氛围为己任,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学生社团的各项决策,积极配合院校党委、团委的各项工作,为广大同学发挥特长、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培养新世纪创造性人才而努力,更为生环学院的蓬勃发展添资加彩。
第四篇:生态农业的行业优势
生态农业的行业优势
一、农业是中国企业“老大”倍出的产业,市场空间巨大
据《福布斯全球杂志》调查:中国最赚钱的行业是农业,其次才是房地产和金融业。而中国民营企业赚钱最多的行业也是农业,希望集团的刘氏兄弟最具代表性,新希望、双汇、鲁花、汇源等一批中国企业的“老大”也来自农业。
在农业领域,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又是利润最高的行业,而且基本没有风险。就以重庆为例:目前803家股份制农庄中有802家赢利,而且不少当年纯利10万元以上,成功率占99.9%,而其它行业有20-30%赢利率就很不错了。如今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一般的县乡,无论是有东部的江、浙,还是西部的云、贵、川,华北、东北、西北等地的农家乐都是生意火爆!这些高成长、高利润的生态休闲农庄、农场已成为最具前景和活力的朝阳产业和今后几年投资的热点。有专家预言,今后一批重量级新型亿万富翁将在这个行业中产生。
二、国家大力支持,资金扶持、水电优惠、免税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21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政府拨款几千亿元扶持农业产业,使农业更具前所未有的商机。而特种养殖和生态、观光、高效农业,由于效益更高,更有特色。因而政府非常重视,原农业部副部长刘培植对此还专门给国务院及中央办公厅作了《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业是振兴大农业的战略举措》的报告,报告指出:特种养殖是农村致富的好项目,应动员千家万户就地开发利用发展,贫困地区的农民如果老是靠在土地里种庄稼,是永远致不了富的,而发展特种养殖业就可以达到加快脱贫致富的目的。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又提出大力扶持发展家庭农庄、专业合作社、特种养殖场、生态农庄、乡村旅游,而我们发展的项目是国家大力提倡的生态、观光、高效农业,将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项目运作后即可向当地财政局、计委、农办、农业局、扶贫办、老区办等相关部门申报项目,可得到可观的扶持资金。即使在非农业省份的福建,我们农庄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得到政府每年几百万元的资金扶持。而我们一些山西、河南、云南的加盟户,他们的扶持力度还更大,政府扶持资金从300—2000万元不等,我们在江西南昌建立的生态农庄创建才三年,就获得了2156万元的扶持资金。一些引种几组野猪的客户,发展才几个月也得到了当地政府几十万元的资金扶持。同时,农业项目税收还全部免除,并在土地、资金、水、电等方面享有其他行业所没有的众多优惠政策。
三、投资安全、保险
1、投资少,无需大的厂房、设备、资金可大可小。
2、技术相对简单,远比做生意、办工厂、开店铺简单得多。
3、竞争少、易成功:目前人们的主要投资都不在农业,因而人才少、企业少、竞争少,只要稍懂经营的人去从事农业,其优势在这群体中,都很显突出。要比竞争激烈的其它行业更易成功,投资更安全。
4、收入渠道众多:如以养殖为主,再发展种植、餐饮,进行生态循环,则同时有养殖、种植、餐饮、标本、休闲、门票、住宿等收入,而且都是低成本运作,即使采用“低价策略”也能带来巨大的利润,形成了一套强大的“投资安全体系”。
四、土地的巨幅升值
农业特别生态农庄,不仅项目本身能够产生良好的效益,土地的升值也将是巨大的收入。因为休闲农庄一般选择在城市近郊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的建设,几年之后农庄的地价将成倍的增值。如果将农业用地变为商业用地,进行综合开发,价值更是成几何倍数的增长。即使土地将来被政府征用,你也可获得政府的高额补偿。
第五篇:农业园区建设及作用发挥如何
农业园区建设及作用发挥如何
近几年,台安县的农业园区建设,取得很大成效,应该说是走在全省的前列。目前已建成县高科技农业示范园、桑林现代农业园区、西佛现代农业园区、黄沙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台安镇反季葡萄生产示范区等近10个农业园区。其中县高科技农业示范园,高起点设计、高标准施工,规划面积10000亩,中心核心区1000亩,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100栋,科技企业中心楼主体已完工。名贵花卉、苗木、特种蔬菜等项目已进入园区。桑林、西佛两个现代农业园区,按省级园区标准规划设计,完成了农田基础设施和路、涵、桥等配套工程,开发了高效种养业生产,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已进入国家农业部农业项目数据库。农业园区建设,加快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农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建设标准不够高。受资金等因素制约,我县的园区建设与沈阳、大连等地区的园区相比标准低,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二是园区缺乏龙头企业。目前园区的建设和运作基本靠政府来完成,没有一个园区是靠企业运作完成的。而且园区内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少而小,带动能力差。三是园区的主要产业不突出,不能形成对外有竞争能力的名牌农产品。四是组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园区内生产相对零散,缺乏现代管理机制,政策不到位,服务不完善,影响招商引资工作的进展。
如何发挥农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的跨跃式发展。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提高园区建设水平,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向高科技、高效益的方向发展。坚持高科技、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相连。园区要体现出一个“高”字,要依托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引进目前国内外最新、有发展前途、适合我地区自然、生产条件的新品种和实用技术。做到采用一流技术,组织一流的生产,建设一流的环境,实行一流的管理,创造一流的效益。同时园区要体现一园多能,综合发展。要含概生产示范、科技开发、旅游观光、出口创汇、科普教育等多项功能。使园区真正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真正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先导区。
2、以绿色食品生产为重点,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农业园区建设要注重特色化和产业化,做到一园一品。这样有利于提高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有利于创名牌,有利于实现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根据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新变化,我县农业园区的生产定向应该是绿色食品的生产。如绿色蔬菜、绿色瓜类、绿色花生、绿色杂粮及绿色水稻等。对于不搞绿色食品生产的园区,今后在投资上政府不予支持。
3、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吸引投资,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制定出有关土地使用、减免(返还)税收、简化审批程序、信贷支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