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述公共关系构成要素间关系
简述公共关系构成要素间关系 公共关系三要素是指:社会组织、传播沟通、公众,其中,社会组织是公共关系活动的发起者,是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没有社会组织就没有公共关系;传播沟通是公共关系活动的手段和媒体,没有传播也就没有公共关系;公众是公共关系的对象,公共关系是针对对象来做的,没有对象也就没有公共关系。在三要素中间,社会组织具有主导性,传播具有效能性,公众具有权威性。协调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规律。
1、社会组织是人们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机构。社会组织具有一定的组织形象。公共关系是一种组织活动,而不是个人行为,因此,组织是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是公共关系的实施者、承担者。我们在理解公共关系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不要把一些个人的行为也说成是公共关系。如某公司总裁以个人名义向野生动物基金会捐款,这是个人行为,而不是公共关系;但当他以公司的名义捐这笔款时,我们便可把这种行为理解为一种旨在提高组织(公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组织影响的公共关系行为。
2、公众是特指公共关系对象,即与公共关系主体发联系及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公众具有同质性、多样性、相关性、多变性。其分类情况如下:
1)按组织的内外对象可分为: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
2)按关系的重要性可分为:首要公众和次要公众。
3)按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可分为:顺意公众、边缘公众、逆向公众。
4)按公众发展过程可分为: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任何组织都有其特定公众,而公共关系便是组织主动地去与公众建立和维护良好关系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作为客体和对象的公众是完全被动的、随意受摆布的,公众随时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意志和要求,主动地对公关主体的政策和行为做出积极反应,从而对公关主体形成舆论压力和外部动力。公众还有一个最有效的权力——用脚投票。当公众因为不满意而使用这一权力时,他们(她们)可能不会当面抗议,也不会大吵大闹,但他们(她们)会抛售股票,不再光顾某一商店、某一银行、某一饭店、某一旅游点。因此,组织在计划和实施自己的公关工作时,必须认清自己的公众对象,分析研究自己的公众对象,并根据公众对象的特点及变化趋势去制定和调整公关政策和行动。
3、传播特指人与人、人与群体或社会之间的信息传递、接受、交流、分享过程。在公共关系中传播是一种有着独特的规范的信息传播活动,它不仅包括信息传递、接受、交流、分享一系列过程,还包括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并且综合的运用各种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公共关系中的传播是指组织传播媒介向公众进行信息或观点的传递和交流。这是一个观念、知识或信息的共享过程,其目的是通过双向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组织和公众)之间的了解、共识、好感和合作;其手段主要有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形式。总得来说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公共关系的客体是传播沟通,公共关系的介体是公众。它们之间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有联系性,所以我们必须区分它们的性质并了解三者之间的相互性。
第二篇:第二章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教案)
第二章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
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客体是公众,连接主体和客体媒介是传播,全面把握公共关系三大构成要素各自的概念、分类、特征及其作用。全面系统地了解社会组织、公众和传播,了解社会组织的生存环境,了解公众的特点、分类及公共关系传播媒介。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社会组织、公众、传播的涵义。
2.了解社会组织与环境、社会组织与形象的关系。
3.了解公众的特点、公众分类的意义,组织基本目标公众的情况。4.了解把握传播的基本原理、公共关系的传播媒介及传播效果。学时:2学时
教学方法和学法: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讨论,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师生互动。如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理论讲授,案例分析。
第一节 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的概念及构成
即组织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和形式建立起来的,经过不同部门的分工协作,以及不同层次的权利操作和责任划分,合理协调内部人群活动的社会集团。
(一)社会组织的特点。
1.目的性 2.群体性 3.稳定性 4.发展性
(二)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1.成员。2.目标。3.章程。4.机构。5.设备。
二、社会组织的类型
(一)按照组织目标和其活动内容来划分
1.政治组织。2.经济组织。3.文化组织4.群众组织。5.宗教组织。(二)按照组织成立的依据与内部关系状态来划分 1.正式组织。2.非正式组织。
(三)按照组织的性质、功能和获利情况来划分 1.营利性组织。2.非营利组织。
三、社会组织与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及基本特征。环境的特征包括:
1.可变性;2.复杂性;3.不确定性(二)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对组织的作用 2.组织对环境的反作用
四、社会组织的形象
(一)社会组织形象的构成
产品形象、人员形象、建筑物形象、自我期望形象、虚假社会形象、实际社会形象、公共关系形象等。
(二)评价社会组织形象的标准:认知度、美誉度、和谐度。
(三)社会组织形象特征:1.双重性;2.多维性;3.相对性;4.稳定性
第二节 公 众
一、公众的概念与特点
公共关系中的“公众”这一概念特指公共关系工作对象之总和,即与一个社会组织发生直接或间接联系,对该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现实的或潜在的影响力的个人、群体和社会组织。
特点如下:
1.群体性。2.共同性。3.多样性。4.变化性。5.相关性。
二、公众的分类
1.公众与社会组织关系的领域划分,分为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
2.公众的发展情况划分,分为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3.公众对社会组织的认可度,分为顺意(和谐)公众、逆意公众、独立公众。4社会组织对公众的认可度划分,分为受欢迎的公众、不受欢迎的公众、被追求的公众。
三、基本目标公众分析
所谓目标公众,指与组织的公共关系目标直接关联的公众。(一)内部公众关系。1.内部公共关系管理的意义。
内部公共关系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内部横向的公共关系和纵向的公共关系的总称具体表现在:
(1)共同的价值观念。(2)凝聚力。(3)激励机制。(4)对外展示组织形象。
2.内部公众管理的内容:内部员工、团体和领导三个基本因素。3.股东和董事公众的管理
(1)配合股票的发行开展宣传活动。
(2)重视股东利益,定期向股东通报经营状况。(3)开好股东大会。
(二)组织外部公众。
1.顾客关系2.媒介关系3.政府关系4.社区关系 5.名流关系。6.国际公众关系。7.其他公众对象。
第三节 传播与沟通
一、传播原理(一)传播的基本涵义
在公共关系中,传播是社会组织利用各种媒介,将信息或观点有计划地与公众进行交流的双向沟通活动。这个定义中包含两个方面:传播是一个有计划的完整的行动过程。传播是一种信息的分享活动。
(二)传播的要素
基本要素包括:信源和信宿、讯息或信息、媒介、信道、反馈
(三)传播的模式
1.申农—韦弗模式。1949年,美国著名的信息论专家、数学家香农(C•E•Shannon)与其合作者沃伦•韦弗(w•Weaver)提出了“传播的数学理论”。其模式图如下。
2.施拉姆提出的“反馈传播”模式。美国大众传播学权威施拉姆提出的“反馈传播”模式,主要讨论了传播过程中主要行动者的行为,把行动的双方描述成对等的,都行使着各自几乎相同的功能。其模式图如下。
3.公共关系传播模式。它是根据施拉姆“反馈传播”模式的理论设计的,并包含了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其模式如图。
(四)传播的基本方式及特点
1.个体自身传播及其特点。个体自身传播,也称为“个体内向交流”。其特点是信息的传者与受者同为一体。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个体自身传播是人类一切传播行为的基础。
2.人际传播及其特点。人际传播,即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传播与沟通。其特点是双方参与性强,传播符号多样,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同时进行或间隔时间很短,感情色彩强烈。是人类最常见、最广泛的一种传播方式。
3.组织传播及其特点。组织传播,即组织与其成员、组织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传播与沟通。其特点是传播的主体是组织,传播的对象十分广泛、复杂,传播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可控性。
4.大众传播及其待点。大众传播,即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网络等),将复制的信息传递给分散的大众。其特点是传播机构高度专业化,传播对象高度大众化,传播手段高度技术化,传播内容高度通俗化。
二、公共关系的传播媒介
(—)按照物质形式对传播媒介的分类。
一般可把它们分为符号、一般实体和人体三种类型。(二)按照社会功能对传播媒介的分类。
传播媒介分为大众传播媒介、自控媒介和作为社会组织成员的人员媒介。
三、公共关系沟通
(一)公共关系沟通的原则
1.双向沟通原则;2.有效沟通原则;3.平衡沟通原则;4.整分合沟通原则
(二)公共关系的沟通网络 1.链式沟通网络。2.轮式沟通网络。
3.圆式沟通网络。圆式可表示五人之间依次沟通联系的结构。
4.全渠道式沟通网络。沟通网络中没有中心人物,所有的成员都处于平等的地位.如图(d)所示。
5.Y”式沟通网络。“Y”式表示四个层次逐级沟通,而且第二层次有二个上级的沟通网络结构,如图(e)所示。“Y”式可倒过来表示领导通过秘书与下级发生关系的沟通网络结构。在此种结构中,秘书往往是个关键的、掌握有真正权力的人,如图(f)所示。
图3-6 组织沟通的网络
四、公共关系传播效果
所谓传播效果是指信息传播者通过传播媒介对信息接受者的心理、行为、态度和观念等所产生的影响程度。
(二)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
1.传播者;2.信息;3.接受者;4.情境;5.传播媒介 思考题:
1.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哪些方面?
2.什么是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如何? 3.什么是公众?公众分类的意义是什么? 4.什么是传播?试述公共关系的传播模式。5.公共关系广告的主题包括哪些方面? 6.如何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本章教学后记:
第三篇:内部控制五要素间的关系
内部控制五要素间的关系
——内部环境是基础,是企业建设内部控制的土壤,是一切内控制度、流程、控制点得以实施的根本条件。一个企业内控好坏,首先应该对其内控环境进行评价,如果环境不好,就需要更仔细和深入的进行建设,换句话说,如果环境建设得好,具备良好的风险意识和内控文化,即使一些小方面存在控制不足,也并不重要。
——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这是内控体系核心三个环节。风险评估是内控建设的方向。并不是说企业所有的任何的操作都需要管控,使用无比繁琐的流程进行防范。内控体系强调成本效益原则,注重企业经营效果效率,就必须注重风险评估,以风险为导向的建设内部控制体系,非重大风险可以酌情简化,但是重大风险就需要认真将制度、流程和控制环节建设好。
控制活动是内控体系的核心环节,应该是嵌入在业务流程当中得以保证实施,并应该注意留下控制痕迹以供检查监督。
信息沟通包括信息传递和信息系统两个部分。信息采集和信息传递指的是企业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各管理级次之间是否存在良好的沟通渠道。信息系统内控合规又是一个大课题,专门可以采用COBIT框架进行建设,主要包括信息系统基础环境、总体控制和应用层面控制三部分。
——监督检查是使内部控制成为闭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这个环节内控工作就不是一个PDCA循环,或者说就不能不断优化和提升,体系就是一个静态而非动态的。监督检查方式包括了自我评价和独立评价,从实施频率来分可以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
见过一个图,将内部环境放在第一排正中,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和信息沟通放在中间一排,相互相连,第三排正中放置监督检查,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
第四篇:师德构成要素
师德构成要素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基础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意志和道德品质等。似的的构成要素主要有:
1.师品,是指教师的思想觉悟和品格素养。教师必须具有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责任感,要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坚守高尚情操,遵纪守法,廉洁从教;发扬奉献精神,甘为人梯,教书育人。“身正为范”,教师高尚的师品具有榜样的力量。
2.师爱,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热爱。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热爱学生,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应该注意不断培养自己真诚的师爱,使学生由“亲其师”而“信其道”,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师能,是指教师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才能。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巧和教育技术,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积极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在耕耘中拓展视野,在执教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
4.师风,是指教师的学风,教风和作风。教师必须具备学而不厌,严谨治学,刻苦钻研的优良学风;具备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文明端正,求实创新的良好的教风和工作作风,言传与身教相结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既学到知识,又学会求知,做事,做人。
师德的核心内容与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
爱岗敬业是对一切职业的共同要求,教师职业自不例外。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就是此意。没有爱岗敬业的精神,教育就无从谈起。因此,爱岗敬业是师德的基础。教书育人是对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专门要求,它是教师工作的具体内容,如果失去了教书育人,或者只是教书不育人,教育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它是师德的载体。而为人师表是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所承担的职责具有的特殊性而提出的比一般职业道德更高的要求,如果失去了教师的人格、品行所具有的感召力,教育就是苍白无力的。故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支柱。
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就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了似的的核心内容,同时是对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他分别侧重于师德的三个不同方面,从而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师德的三个不同维度。
第五篇: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
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给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自觉形成的企业员工的群体意识及行为规范。
1、企业宗旨
企业宗旨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理想,对企业经营战略、经营方向发挥着导向作用。
2、企业的价值理念
企业价值理念集中体现了员工群体的价值评价和取向,企业精神的核心。通常表现为员工对劳动、为人、处世、辨别是非、善恶、好坏的价值评价。
3、企业道德行为准则
企业的道德行为准则规范了企业员工的行为模式。